CN109411689B - 布线模块 - Google Patents
布线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11689B CN109411689B CN201810863751.4A CN201810863751A CN109411689B CN 109411689 B CN109411689 B CN 109411689B CN 201810863751 A CN201810863751 A CN 201810863751A CN 109411689 B CN109411689 B CN 1094116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holding
- wiring module
- holding portion
- electric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0—Means for supporting coupling part when not engag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7—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1/00—One po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0—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用担心在连接器不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状态下与其他部件干涉的布线模块。一种布线模块(1),其组装于蓄电元件组(BU),蓄电元件组(BU)由多个蓄电元件(80)排列而成,布线模块(1)具备:母线(40),其将多个蓄电元件彼此电气连接;绝缘保护器(P),其收纳母线(40)并载置于蓄电元件组(BU);电线(60),其从母线(40)向绝缘保护器(P)的外部延伸出;连接器(70),其设置于电线(60)的从绝缘保护器P延伸出的延出端部(62);以及连接器保持部(30),其设置于绝缘保护器P,且将连接器(70)能装卸地保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线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载置于具备多个蓄电元件的蓄电单元并将各蓄电元件之间连接的布线模块,已知有专利文献1的布线模块。在该布线用模块中,在树脂保护器内收纳多个母线,并且将从各母线延伸出的电线从树脂保护器的一端侧汇集成一束而延伸出,在电线的前端配设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6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该构成中,在不将连接器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状态下,连接器在树脂保护器的外部悬在电线的前端,有可能与其他部件干渉。作为防止与其他部件干涉的方法,例如能考虑利用胶带等将连接器临时保持于树脂保护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将连接器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需要花费除去胶带等的工作时间,并且被除去的胶带有可能变成垃圾而成为连接作业的障碍。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事情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用担心在连接器与外部设备不连接的状态下与其他部件干涉的布线模块。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布线模块组装于蓄电元件组,所述蓄电元件组由多个蓄电元件排列而成,所述布线模块具备:母线,其将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彼此电气连接;绝缘保护器,其收纳所述母线并载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电线,其从所述母线侧向所述绝缘保护器的外部延伸出;连接器,其设置于所述电线的从所述绝缘保护器延伸出的延出端部;以及连接器保持部,其设置于所述绝缘保护器,且将所述连接器能装卸地保持。
根据此结构,因为将连接器能装卸地保持于连接器保持部,所以能防止连接器悬在检测电线的延出端部而与其他部件干渉。
作为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构成。
(1)在所述连接器设置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能沿与所述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挠曲,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设置有保持孔和内部锥形面,所述保持孔与所述内部锥形面连续,在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状态下,所述弹性片被保持于所述保持孔,随着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保持部脱离,所述弹性片在所述内部锥形面滑动而挠曲。
根据此结构,通过连接器的弹性片卡止于保持孔,从而连接器被保持于连接器保持部内,并且当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部脱离时,连接器的弹性片一边在内部锥形面上滑动一边挠曲。因此,仅通过拉拽连接器,便能将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部拆卸,拆卸作业容易。
(2)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备突出壁部,所述突出壁部向与所述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所述突出壁部的突出端部按压所述连接器。
根据此结构,因为通过突出壁部按压连接器的壳体,所以与例如没有突出壁部的情况比较,就算在使布线模块倾斜等情况下,连接器也难以从连接器保持部滑落。另外,因为能够仅通过在连接器保持部设置突出壁部来保持连接器,所以能使连接器保持部的结构及拔出操作变得简单。
(3)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备脱落防止部和抓持片,所述脱落防止部通过从后方卡止于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所述连接器的后端部,从而防止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保持部脱落,所述抓持片与所述脱落防止部连着设置,所述抓持片能解除基于所述脱落防止部的卡止状态。
根据此结构,因为脱落防止部从后方卡止于连接器的后端部,所以能够防止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部脱落。另外,因为通过当将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部拔出时操作抓持片,从而能从保持凹部拔出,所以就算在例如作业者穿戴较厚的手套等时,能够不受较厚的手套的妨碍而操作抓持片,使得拔出作业变得容易。
(4)所述突出壁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保持部中的位于所述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的一部分。
在突出壁部形成为例如沿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下,需要遍布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的整个区域进行用于对连接器施加适当的按压力的精确的尺寸管理。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的构成,因为突出壁部设置于连接器保持部中的沿着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的一部分,所以只要对该部分进行精确的尺寸管理即可,能容易制造。
(5)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备用于接纳所述连接器的接纳口,所述突出壁部配设于所述接纳口的附近。
根据此结构,因为突出壁部配设于接纳口的附近,所以与例如在突出壁部设置于连接器保持部的里侧的情况或者整个连接器保持部按压连接器的情况相比,连接器保持部本身更容易弹性地扩径变形,由此容易将连接器插入。
(6)在所述绝缘保护器的一壁部设置有使所述电线向外部延伸出的电线延出口,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一壁部中设置于相对于所述电线延出口距离较远的端部。
根据此结构,因为连接器保持部与电线延出口设置于同一壁部且设置于该壁部中的相对于电线延出口距离较远的端部,所以能够使从电线延出口延伸出且向连接器保持部弯曲的电线的弯曲半径增大。由此,电线的弯曲反作用力变小,设置于电线的延出端部的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保持部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7)在所述绝缘保护器设置有使所述电线向外部延伸出的电线延出口,所述连接器保持部与所述电线延出口相邻设置。
根据此结构,能够使从电线延出口延伸出且向连接器保持部弯曲的电线的弯曲半径减小。因此,绝缘保护器的外部的电线的专有面积较小,能节省空间。
(8)所述连接器具备插入孔和端子,在所述插入孔中插入对方端子,所述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入孔的内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使所述插入孔与外部隔离。
根据此结构,因为连接器的插入孔在保持于连接器保持部的状态下与外部隔离,所以能够防止作业者或工具误与阴端子接触。另外,“与外部隔离”并不限定于全面地将插入孔遮蔽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插入孔以及与该插入孔对置的连接器保持部的底面之间设置间隙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只将插入孔的一部分覆盖,使其他部分与外部相对的构成。只要连接器保持部以作业者的手指、工具等不误插入到插入孔内的程度介入于外部与插入孔之间即可。
(9)在将所述连接器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方向设为插入方向的情况下,所述电线从所述连接器向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引出。
根据此结构,因为能够兼具用于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保持部的必要的空间以及从连接器保持部延伸出的电线的专有空间,所以无需特意地设置用于将连接器插入到保持凹部的必要的空间,相应地,能够节省空间。
(10)在将所述连接器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方向设为插入方向的情况下,所述插入方向与使所述绝缘保护器相对于所述蓄电元件组分开的方向交叉。
根据此结构,因为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部向与相对于蓄电元件组分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拔出,所以当将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部拔出时不影响连接导体与电极的连接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
提供一种不用担心在连接器与外部设备不连接的状态下与其他部件干涉的布线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布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绝缘保护器以及母线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绝缘保护器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布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沿图4的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布线模块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绝缘保护器以及母线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绝缘保护器的后视图。
图9是示出布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布线模块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沿图11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绝缘保护器以及母线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绝缘保护器的后视图。
图15是示出布线模块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布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沿图17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绝缘保护器以及母线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绝缘保护器的后视图。
图21是示出绝缘保护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6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模块1装配于由锂离子电池等多个蓄电元件80排列而成的蓄电元件组BU。蓄电元件组BU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作为行驶用的电源而使用。以下,以图示的Y方向为前方,以X方向为右方,以Z方向为上方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多个同一部件,有时只对一个部件赋予符号,省略其他部件的符号。
蓄电元件组BU具备多个蓄电元件80,多个蓄电元件80以正负极相互交错的方式沿前后排列成一列。各蓄电元件80具备扁平的长方体状的主体部和电极81,主体部收纳有蓄电要素。电极81具备方柱部81A和圆柱部81B,方柱部81A从主体部突出,圆柱部81B从方柱部81A突出且在圆柱部81B周围切有螺纹槽。各蓄电元件80配置成各电极81排列于各蓄电元件80的上表面,被后述的母线40电气连接。并且,蓄电元件80也可以是电池、电容器、燃料电池中的任意一个。
如图1所示,布线模块1由绝缘保护器P、多个母线40、多个检测电线60、多个检测端子50、连接器70以及连接器保持部30构成。如后述所示,连接器保持部30与绝缘保护器P设置为一体。
绝缘保护器P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整体形成为沿上下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如图1所示,绝缘保护器P具备端子零件收纳部10、电线收纳部20以及后壁13(一个壁部的一个例子),端子零件收纳部10收纳母线40,电线收纳部20收纳从母线40延伸出的检测电线60,后壁13设置于绝缘保护器P的后端,绝缘保护器P载置于蓄电元件组BU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在绝缘保护器P中的右侧以及左侧各设置一列端子零件收纳部10,针对各列,具备用于载置母线40的载置面11、前壁12、后壁13和左右侧壁14。各端子零件收纳部10R、10L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分隔壁15分隔成沿前后排列的多个区段。如图2所示,在各区段的载置面11沿前后排列设置有一对电极插通孔16。各电极插通孔16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为比各蓄电元件80的电极81的方柱部81A稍大的长方形状。电极81的方柱部81A插通各电极插通孔16并向上方突出。各电极插通孔16在各端子零件收纳部10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于一条直线上。
电线收纳部20设置于两端子零件收纳部10R、10L之间,如图1以及图3所示,电线收纳部20形成为从绝缘保护器P的前端至绝缘保护器P的后端的方槽形状。并且,在端子零件收纳部10中的位于电线收纳部20侧的侧壁14形成有连通孔17,连通孔17在各区段形成为从上方切削而成的形状。
各母线40由例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导电金属板形成,如图2所示,形成为前后长的长方形状。在各母线40的前后两端附近沿上下方向贯通设置有圆形或者前后长的长圆形的贯通孔41。
在母线40中,在端子零件收纳部10的各区段,各电极81的圆柱部81B插通于各贯通孔41且载置于方柱部81A,并且以通过从上方将螺母N紧固于圆柱部81B而固定的状态被收纳。即,母线40借由绝缘保护器P从上方装配于蓄电元件80,若绝缘保护器P相对于蓄电元件80向上方分开,则母线40与蓄电元件80的连接被切断。各母线40与各区段的分隔壁15之间的间隙以及各母线40与各侧壁14之间的间隙设定为用于将各母线40收纳于各区段内的最小限度。
在各端子零件收纳部10进一步收纳有检测端子50,检测端子50由较薄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4所示,检测端子50具备端子主体51、孔部52以及压接部53,孔部52的尺寸与设置于端子主体51的母线40的贯通孔41的尺寸程度相同,压接部53从端子主体51延伸出。端子主体51重叠配置于母线40,在孔部52插通有从母线40的贯通孔41之一突出的电极81(圆柱部81B),压接部53配置为从各区段的连通孔17向电线收纳部20侧延伸出。
在从检测端子50的孔部52突出的电极81(圆柱部81B)从上方螺合螺母N,从而从上方按压检测端子50。由此,母线40以及检测端子50在向切断电气连接的方向(上方)的移位被抑制的状态下与电极81电气连接。
各检测电线60是用绝缘包覆部(绝缘层)将导体部的周围包覆的绝缘电线,在一端61,绝缘包覆部被剥除,各检测电线60的绝缘包覆部被剥除的部分被敛紧压接于检测端子50的压接部53。如图1所示,从检测端子50的压接部53延伸出的检测电线60在电线收纳部20内向后方弯曲,并从电线收纳部20的形成于后壁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电线延出口21向外部延伸出。另外,在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从绝缘保护器P延伸出的检测电线60的绝缘包覆部露出的状态,但是也可以将从绝缘保护器P延伸出的检测电线60捆扎成一束并用保护部件包覆。
如图1以及图6所示,连接器70设置于检测电线60的延出端部62(从绝缘保护器P的电线延出口21向外部延伸出的一侧的端部)。如图5所示,连接器70具备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71、阴端子72以及弹性片73。在壳体71设置有向前方开口的插入孔74,前方为向保持凹部31插入的插入方向。另外,从壳体71的后方引出检测电线60。阴端子72配设于插入孔74内,在壳体71内与检测电线60(延出端部62)连接。弹性片73形成为以前端为基端73A、以向斜上方突出的后端为自由端73B的悬臂状弹簧形状,弹性片73设置于壳体71的上表面侧。基端73A配设于比壳体71的上表面靠下方,自由端73B比壳体7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能向下方(与向连接器保持部30插入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挠曲。
另外,连接器70用于与未予图示的外部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连接。ECU是搭载有微型计算机、电子部件等的、并具备用于执行各蓄电元件80的电压·电流·温度等的检测、各蓄电元件80的充放电控制等功能的公知构成的设备。连接器70构成为如下:通过弹性片73卡止于在未予图示的对方连接器上设置的锁定部,从而锁定为连接器70与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状态,并且未予图示的对方端子插入到连接器70的插入孔74内,从而连接器70与对方连接器连接。
那么,如前述所示,在绝缘保护器P设置有连接器保持部30,连接器保持部30用于保持处于与对方连接器未连接的状态的连接器70。如图1至图5所示,连接器保持部30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并与绝缘保护器P形成为一体,连接器保持部30从左侧的端子零件收纳部10L的后壁13(在绝缘保护器P的后壁13中,位于相对于电线延出口21距离较远的端部13A)向后方突出。
连接器保持部30具备向后方(相对于绝缘保护器P向侧方分开的方向)开口的保持凹部31,并且具备上方开口32、第1作业口33以及第2作业口34。
保持凹部31配置为其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与将各蓄电元件80的圆柱部81B的轴心连结的直线位于同一线上,各蓄电元件80被插通于端子零件收纳部10L内。保持凹部31的高度尺寸与连接器70的壳体71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保持凹部31的深度尺寸(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比连接器70的前后尺寸小。另外,保持凹部31的开口成为用于接纳连接器70的接纳口31E。即,当绝缘保护器P相对于蓄电元件80向上方分开,母线40与蓄电元件80的连接被切断时,在连接器保持部30中,与使绝缘保护器P相对于蓄电元件组BU分开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连接器70的插入方向。
上方开口32(保持孔的一个例子)通过在连接器保持部30的上保持面31U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开口成长方形状而形成,并使保持凹部31的内部空间的中央部分遍布整个宽度与上方连通。上方开口32的开口后缘具备垂直面32A和内部锥形面32B,内部锥形面32B与垂直面32A连续设置,并形成为通过将保持凹部31的内部空间侧切削成斜面而成的形状,具有从前方向后方下降的梯度。从侧面观察时的从垂直面32A的下端(内部锥形面32B的上端)到支承板部35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尺寸设定为比包含弹性片73在内的整个连接器70的高度尺寸大。
第1作业口33通过将连接器保持部30中的前侧(靠近端子零件收纳部10L的一侧)向下方开口而形成,并使保持凹部31的内部空间与下方连通。第2作业口34通过将连接器保持部30中的后端(远离端子零件收纳部10L的一侧)向下方开口而形成,并使保持凹部31的内部空间与下方连通。即、保持凹部31形成为保留在前后方向的中央连结两侧保持面31S的支承板部35且向下方开放的形状。
连接器70被支承板部35支承,连接器70通过保持凹部31的上保持面31U、两侧保持面31S、以及底保持面31A(即、端子零件收纳部10处的后壁13的外表面)而被限制向上方、侧方、以及前方的移位,并且通过弹性片73的自由端73与上方开口32的内部锥形面32B抵接或者对置,从而被限制向后方的移位,连接器70以此状态被保持于保持凹部31内。
在该状态下,保持凹部31的底保持面31A与插入孔74的开口端部抵接或者对置,从而使插入孔74与外部隔离。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1以及图6所示,在水平视时,从绝缘保护器P延伸出的检测电线60配设于绝缘保护器P的厚度范围内,在俯视时,作为整体保持为180度折弯的状态。
另外,“与外部隔离”并不限定于将插入孔全面地遮蔽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插入孔与底保持面之间设置间隙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只将插入孔的一部分覆盖,使其他部分与外部相对的构成。总之,只要保持凹部31以作业者的手指、工具等不会误插入到插入孔内的程度介入于外部与插入孔之间即可。
当使连接器70保持于连接器保持部30时,使连接器70的插入孔74的开口与连接器保持部30的保持凹部31的接纳口31E对置,一边使连接器70的上表面以及两侧面分别沿着保持凹部31的上保持面31U以及左右侧保持面31S,一边使连接器70向保持凹部31的底保持面31A(前方)进入。于是,在连接器70的弹性片73通过相对于保持凹部31的上保持面31U滑动而以弹性地向下方压入的状态进入到保持凹部31内之后,弹性片73的自由端73B沿上方开口32的内部锥形面32B向上方弹性复位,最终完全地弹性复位而与内部锥形面32B抵接或者对置,从而成为弹性片73配置于比上方开口32的上端靠下方的状态。并且,成为连接器70的插入孔74的开口端部从后方与保持凹部31的底保持面31A抵接而与外部隔离的状态。由此,成为连接器70被保持于保持凹部31内的状态。
当将连接器70从连接器保持部30拆卸时,从连接器保持部30的上方开口32插入工具等,将弹性片73向下方压入的同时,抓持住从保持凹部31露出的连接器70的后端向后方拉拽。此时,也可以进一步从第1作业口33将工具插入保持凹部31的底保持面31A与连接器70之间并进行撬动等而使连接器70向后方移位。于是,弹性片73位移到比上方开口32的垂直面32A靠后方的位置,保持凹部31的内部锥形面32B以及与内部锥形面32B连续的上保持面31U相对于弹性片73发生相对滑动,而使弹性片73向下方挠曲。并且,若使连接器70进一步保持该状态向后方移位,则连接器70从保持凹部31的接纳口31E被拔出,从而成为从连接器保持部30脱离的状态。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能够将连接器70能装卸地保持于连接器保持部30,所以能够防止连接器70悬吊在检测电线60的延出端部而与其他部件干渉。
另外,连接器70通过弹性片73卡止于保持孔32而被保持于保持凹部31内,并且连接器70在从保持凹部31脱离时一边在内部锥形面32B滑动一边逐渐挠曲。因此,仅仅通过拉拽连接器70便能将连接器70从保持凹部31拆卸,拆卸作业容易。
另外,连接器保持部30与电线延出口21设置于同一壁部(后壁13),并且设置于该壁部(后壁13)中的远离电线延出口21的端部13A,所以能够使从电线延出口21延伸出并向连接器保持部30弯曲的电线60的弯曲半径增大。由此,电线60的弯曲反作用力变小,使得设置于电线60的延出端部的连接器70相对于连接器保持部30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连接器70的插入孔74在被保持于连接器保持凹部31内的状态下与外部隔离,所以能够防止作业者或工具误与阴端子接触。另外,“与外部隔离”并不限定于全面地将插入孔遮蔽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插入孔与底保持面之间设置间隙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只将插入孔的一部分覆盖,使其他部分与外部相对的构成。总之,只要保持凹部以作业者的手指、工具等不会误插入到插入孔内的程度介入于外部与插入孔之间即可。
另外,因为能够兼具用于将连接器70插入到保持凹部31的必要的空间以及从连接器保持部30延伸出的电线60的专有空间,所以无需特意地设置用于将连接器70插入到保持凹部31的必要的空间,相应地能够节省空间。
另外,因为连接器70在与使绝缘保护器P相对于蓄电元件组分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从连接器保持部30被拔出,所以当将连接器70从连接器保持部30拔出时不对检测端子50与电极81的连接状态产生影响。该构成特别是例如在母线40与电极81的方柱部81A的连接手段以及检测端子50与电极81的方柱部81A的连接手段相对于剥除力较弱的情况下(例如:通过软钎焊、超声波焊接进行连接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另外,因为利用用于与对方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的弹性片73使连接器70卡止于连接器保持部30内,所以也可以不另外设置卡止机构。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7至12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模块100中,在绝缘保护器P1的连接器保持部130设置有一对肋136和一对突出壁部1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方开口132的后缘不具备内部锥形面。
各肋136从连接器保持部130的保持凹部131的上保持面131U向下方(与突出壁部137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各肋136在上保持面131U设置于相对于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成对称的位置,并从保持凹部131的前端延伸至后端。
各突出壁部137形成为从保持凹部131的两侧保持面131S中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朝向彼此(即,向与连接器170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且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前后方向的尺寸长的形状。即,各突出壁部137形成为使支承板部135的左右两端沿两侧保持面131S向上方立起的形状。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保持凹部131的高度尺寸H1比连接器170的包含弹性片173在内的整体的高度尺寸H2大,并且在侧视时从各肋136的下端到支承板部135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尺寸H3比壳体171的高度尺寸稍小。另外,如图9以及图12所示,保持凹部13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1比连接器170(壳体17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大,并且两突出壁部137的间隙尺寸W2比壳体171的宽度尺寸稍小。
由此,连接器170通过在上下方向被各肋136和支承板部135从上下按压而夹持在各肋136和支承板部135之间,在左右方向被各突出壁部137的突出端部从左右按压而夹持在突出壁部137之间,从而保持为不会意外脱落的程度紧密地嵌合于连接器保持部130内的状态。此时,连接器170的弹性片173的自由端173B配设于上方开口132的下方,并以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被收纳于肋136之间。因为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根据此结构,因为连接器170的壳体171被突出壁部137和肋136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按压,所以不易从连接器保持部130脱离。另外,因为弹性片173被收纳于沿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肋136之间,能够不挠曲而从保持凹部131拔出,所以不用担心使弹性片的弹力降低。
另外,相比于突出壁部为上下方向长的情况,例如突出壁部形成为前后方向长的形状的情况下,必须在遍布突出壁部的整个长度的范围进行如下的精确的尺寸管理:连接器使连接器保持部130稍微扩径而嵌入连接器保持部130的同时,突出壁部与连接器的侧壁进行面接触。相对于此,根据上述构成,因为突出壁部137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于连接器保持部130中的在连接器170的插入方向上的一部分,所以只要对这部分进行精确的尺寸管理,而其他部分设定为能确实地收纳连接器170的尺寸即可,所以容易制造。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5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模块200中,绝缘保护器P2的连接器保持部230具备突出凹部236、脱落防止突片237(脱落防止部的一个例子)以及抓持片238。
突出凹部236(退避凹部的一个例子)形成为使比上方开口232靠后方的上保持面231U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向上方抬高一截的形状。突出凹部236的左右尺寸(左右的突出侧保持面236S的间隙尺寸)比连接器270的弹性片273的左右尺寸大。另外,在侧视时,突出凹部236的从突出上壁236U的下表面到支承板部235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尺寸H4比连接器270的包含弹性片273在内的整个高度尺寸H5大。
如图14所示,脱落防止突片237形成为具备水平延出部237A和垂直延出部237B,水平延出部237A从突出凹部236的突出上壁236U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后方延伸,垂直延出部237B从水平延出部237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出。在脱落防止突片237的正面(保持凹部231侧的面)设置有外部锥形面237C,外部锥形面237C形成为向后方下降的斜度的形状。另外,在突出上壁236U设置有狭缝239,狭缝239形成为从水平延出部237A的基端的两侧向前方切入的形状。
抓持片238设置为使脱落防止突片237的水平延出部237A进一步向后方延伸出的形状。在抓持片238与水平延出部237A之间设置台阶,抓持片238高出一截。
如图15所示,在侧视时,从上保持面231U的下表面到支承板部235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尺寸H6与壳体271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从突出上壁236U的下表面到支承板部235为止的高度尺寸H4比包含连接器70的弹性片73在内的整个连接器70的高度尺寸H5大。另外,脱落防止突片237的下端的高度水平L1比壳体271的上表面的高度水平L2低。
当使连接器270保持于连接器保持部230时,通过抓起抓持片238使其向上方弹性地移位,从而将脱落防止突片237的下端提起到高度水平L2上方之后,使连接器270从后方进入保持凹部231内。于是,弹性片273不弹性变形而穿过突出凹部236内,配设于上方开口232的下方。接着,若放开抓持片238,则脱落防止突片237弹性复位而配置于从后方与壳体271的后端部对置的位置,即,从后方卡止于连接器270的后端部。连接器270以向后方的移位被限制的状态被保持于保持凹部231内。
当从连接器保持部230将连接器270拆卸时,抓住抓持片238使其弹性地向上方移位而将脱落防止突片237的下端提起到高度水平L2上方,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解除与连接器270的卡止之后,将连接器270从保持凹部231向后方拔出。或者,也可以不抓起抓持片238,而将连接器270从保持凹部231向后方较强地拔出。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270在其后端从前方与脱落防止突片237的外部锥形面237C抵接,将脱落防止突片237的下端弹性地推高到高度水平L2上方而解除与连接器270的卡止的同时,被拔出。因为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能够不使连接器270的弹性片273弹性变形而从退避凹部236拔出连接器270,所以不用担心使弹性片273的弹力降低。另外,因为脱落防止部237从后方与连接器270的后端部卡止,所以能够防止连接器270从连接器保持部230脱落。另外,因为通过在从连接器保持部230拔出连接器270时对抓持片238进行操作而使连接器270处于能从连接器保持部230拔出的状态,所以例如当作业者穿戴着厚的手套等时,能够不受厚的手套的妨碍而能够操作抓持片238,使得拔出作业容易。
<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6对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3的脱落防止突片237设置有向后方下降的斜率的形状的外部锥形面237C,相对于此,在本变形例的脱落防止突片2237不形成外部锥形面,垂直延出部2237B的正面形成为垂直面2237C。在连接器2270收纳于保持凹部2231内的状态下,该垂直面2237C配置为与连接器2270的背面对置。因为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3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根据此结构,当从保持凹部2231将连接器2270拆卸时,在向后方拉拽连接器2270之前,首先必须抓住抓持片2238使其向上方弹性地移位。由此,能够防止连接器2270意外地从保持凹部231脱落。即,该构成在通过连接器保持部想要确实地保持连接器的情况下是适宜的。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17至图21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布线模块100中,绝缘保护器P1的连接器保持部130具备沿与连接器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突出壁部137以及沿连接器370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对肋136,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模块300具备绝缘保护器P3,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绝缘保护器P3的连接器保持部330具备沿与连接器37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突出壁部337以及沿连接器370的插入方向延伸的退避凹部338。并且,构成为连接器370的壳体371被突出壁部337按压并保持,并且连接器370的弹性片373通过退避凹部338而向上方退避。
详细地说,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连接器保持部330的保持凹部331具备:支承板部335的上表面(下保持面的一个例子);一对侧保持面331S,其从支承板部335的上表面的侧缘以对置状态立起;上保持面331U,其与所述下保持面对置配置;以及接纳口331E,其用于接纳连接器370。
如图17以及图19所示,退避凹部338形成为以保持凹部331中的大致左半部分以及连接器370的弹性片373的进入路径向上方开口的方式使上保持面331U从后端至前端凹陷的形状。另外,在支承板部335以使保持凹部331的大致右半部分向下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起模开口390,起模开口390形成为从后端至前端凹陷的形状。由此,支承板部335的上表面穿过退避凹部338而与上方相对,并且上保持面331U穿过起模开口而与下方相对。
突出壁部337从侧保持面331S的后端附近(即,接纳口331E的附近)向保持凹部331内突出,突出壁部337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前后方向的尺寸长的形状。
当将连接器370插入连接器保持部330时,将连接器370从后方压入突出壁部337之间。于是,如图18所示,壳体371处于如下保持状态:弹性片373借助退避凹部338而向上方退避,整体配设于比连接器保持部330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以与保持凹部331不抵接的状态被插通,并且,如图21所示,设置有阴端子372的插通孔374与底保持面331A对置而与外部隔离,壳体371被突出壁部337从两侧按压并限制移位,并且弹性片373通过退避凹部338从保持凹部331内向上方退避。
根据此结构,因为在连接器保持部330设置有突出壁部337,通过这样的方式,连接器以被按压的状态保持于保持凹部331内,所以不易从保持凹部331脱落。另外,因为在连接器保持部330设置退避凹部338,连接器370的弹性片373以与连接器保持部330不抵接的状态插入到保持凹部331,所以不用担心使弹性片373的弹力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使退避凹部338作为用于通过对在上表面侧设置有沿上下延伸的突出壁部337的支承板部335进行起模加工而形成的冲孔而发挥作用,并且作为使连接器370的弹性片373插通保持于保持凹部331时的退避孔发挥作用。
另外,当插入连接器时,突出壁部成为连接器保持部扩径变形的力点,连接器保持部330的基部部分成为扩径变形的支点,但是例如在突出壁部设置于连接器保持部的里侧的情况下,因为该力点与支点接近,所以连接器的插入需要较大的力。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壁部337配设于接纳口331E的附近,即,力点相对于支点远离配置。因此,能够减少连接器370的插入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退避凹部338设置为仅将上保持面331U开口,但是也可以构成为,退避凹部338具备第一退避开口部和第二退避开口部,第一退避开口部通过将上保持面331U开口而设置,第二退避开口部通过将支承板部335开口而设置,即,在俯视时和仰视时为相同的形状。通过这样的构成,因为就算将连接器370的上下颠倒,也能够保持于保持凹部331内,所以当将连接器370插入保持凹部331内时省去确认连接器370的上下朝向的作业时间。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例如也能以如下的方式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检测电线60的一端61侧连接检测端子50的压接部53,该检测端子50与母线40重叠配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母线设置压接部,将检测电线60与该压接部直接连接。另外,也可以在母线上通过焊接、软钎焊、或者硬钎焊连接检测电线。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70保持于连接器保持部30的状态下,插入孔74的整个开口端部被保持凹部31的底保持面31A封闭而与外部隔离,但是没有必要将插入孔的整个开口端部封闭,例如也可以在底保持面设置放气孔。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保持部30从端子零件收纳部10的后壁13突出设置,但是连接器保持部也可以突出设置于绝缘保护器的侧面或者下表面。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凹部构成为具备:下保持面;一对侧保持面,其从下保持面的两侧缘以对置状态立起;以及上保持面,其与下保持面对置配置,但是保持凹部并非必须全部具备这些,例如也可以不具备这些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全部不具备这些,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能保持连接器的框形状。总之,只要将连接器能拆卸地保持即可。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线例示了将检测端子50和连接器70连接的检测电线60,但是电线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热敏电阻和连接器连接的热敏电阻用的电线,也可以是用于将来自各蓄电元件的电力输出到外部的电源线。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连接器保持部30设置于绝缘保护器P的一壁部(后壁13)中的相对于电线延出口距离较远的端部13A,但是设置连接器保持部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电线延出口相邻设置。根据此结构,因为连接器保持部与电线延出口相邻设置,所以能够使从电线延出口延伸出且向连接器保持部弯曲的电线的弯曲半径减小。因此,绝缘保护器的外部的电线的专有面积小,能够节省空间。或者,也可以在绝缘保护器的一壁部,在电线延出口与相对于电线延出口距离较远的端部之间的中间区域设置连接器保持部30。总之,只要通过考虑到所需的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保持部的便利性以及专有可能面积来选择适宜的位置即可。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将插入孔与外部隔离的封闭面设置于绝缘保护器的背面,将连接器的插入方向设为Y方向,但是封闭面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于连接器保持部的侧面(与Y方向正交的面),或者也可以不设置封闭面。另外,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也可以是X方向或者Z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连接器保持部内设置沿与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突出壁部来按压连接器的构成,代替上述构成,例如,也可以设置沿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突出壁部,或者也可以不设置突出壁部而将连接器保持部的整个侧保持面设为按压壁部,也可以采用在按压壁部的整体或者一部分将连接器按压的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布线模块
BU:蓄电元件组
60:电线
80:蓄电元件
P:绝缘保护器
10:端子零件收纳部
20:电线收纳部
21:电线延出口
30:连接器保持部
31:保持凹部(连接器保持部)
31E:接纳口
40:母线
50:检测端子
60:检测电线
70:连接器
72:阴端子
73:弹性片
74:插入孔
136:肋
137,337:突出壁部
236:突出凹部(退避凹部)
237:脱落防止突片
238:抓持片
331S:侧保持面
331U:上保持面
331E:接纳口
335:支承板部(下保持面)
336:退避凹部
Claims (11)
1.一种布线模块,其组装于蓄电元件组,所述蓄电元件组由多个蓄电元件排列而成,其中,
所述布线模块具备:
母线,其将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彼此电气连接;
绝缘保护器,其收纳所述母线并载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组;
电线,其从所述母线侧向所述绝缘保护器的外部延伸出;
连接器,其用于与外部的对方连接器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电线的从所述绝缘保护器延伸出的延出端部;以及
连接器保持部,其设置于所述绝缘保护器,且将所述连接器能装卸地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在所述连接器设置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能沿与所述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挠曲,
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设置有保持孔和内部锥形面,所述保持孔与所述内部锥形面连续,在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状态下,所述弹性片被保持于所述保持孔,随着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保持部脱离,所述弹性片在所述内部锥形面滑动而挠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备突出壁部,所述突出壁部向与所述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所述突出壁部的突出端部按压所述连接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备脱落防止部和抓持片,
所述脱落防止部通过从后方卡止于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所述连接器的后端部,从而防止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保持部脱落,
所述抓持片与所述脱落防止部连着设置,所述抓持片能解除基于所述脱落防止部的卡止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所述突出壁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保持部中的沿着所述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具备用于接纳所述连接器的接纳口,所述突出壁部配设于所述接纳口的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在所述绝缘保护器的一壁部设置有使所述电线向外部延伸出的电线延出口,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一壁部中设置于相对于所述电线延出口距离较远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在所述绝缘保护器设置有使所述电线向外部延伸出的电线延出口,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与所述电线延出口相邻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插入孔和端子,在所述插入孔中插入对方端子,所述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入孔的内部,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使所述插入孔与外部隔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在将所述连接器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方向设为插入方向的情况下,所述电线从所述连接器向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引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模块,其中,
在将所述连接器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方向设为插入方向的情况下,
所述插入方向与使所述绝缘保护器相对于所述蓄电元件组分开的方向交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57397 | 2017-08-17 | ||
JP2017157397A JP6299918B1 (ja) | 2017-08-17 | 2017-08-17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11689A CN109411689A (zh) | 2019-03-01 |
CN109411689B true CN109411689B (zh) | 2021-12-10 |
Family
ID=61756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863751.4A Active CN109411689B (zh) | 2017-08-17 | 2018-08-01 | 布线模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27625B2 (zh) |
JP (1) | JP6299918B1 (zh) |
CN (1) | CN1094116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99917B1 (ja) | 2017-08-09 | 2018-03-2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接続モジュール |
JP6878321B2 (ja) * | 2018-01-16 | 2021-05-2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7082521B2 (ja) * | 2018-05-08 | 2022-06-08 | 株式会社ブルーエナジー | 蓄電装置 |
JP2021136052A (ja) * | 2020-02-21 | 2021-09-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池パック |
US20230107681A1 (en) * | 2021-10-01 | 2023-04-06 | Atieva, Inc. | Multi-axis ultrasonic wedge wire bonding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26420A (ja) * | 1994-05-31 | 1995-12-12 | Amp Japan Ltd | リセプタクルコンタク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
CN200976415Y (zh) * | 2006-11-17 | 2007-11-14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JP2008243412A (ja) * | 2007-03-26 | 2008-10-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用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
CN102544856A (zh) * | 2010-12-28 | 2012-07-04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连接部件 |
CN104471744A (zh) * | 2012-07-18 | 2015-03-25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电池用配线模块 |
JP2016009646A (ja) * | 2014-06-26 | 2016-01-1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CN106797010A (zh) * | 2014-09-01 | 2017-05-31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布线模块以及布线模块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75436B2 (ja) * | 2008-02-29 | 2011-09-2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5813302B2 (ja) * | 2009-09-07 | 2015-11-1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
KR101276186B1 (ko) * | 2011-05-13 | 2013-06-1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전압 센싱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JP5673484B2 (ja) * | 2011-10-26 | 2015-02-1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接続部材と電線との接続構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4063578A (ja) * | 2012-09-20 | 2014-04-10 | Yazaki Corp | 圧接接続ユニット |
JP6016737B2 (ja) * | 2013-08-29 | 2016-10-26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の電池内配線モジュール |
KR101720618B1 (ko) * | 2013-12-17 | 2017-03-2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버스바 홀더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
WO2015099062A1 (ja) * | 2013-12-25 | 2015-07-0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DE102014205465A1 (de) * | 2014-03-24 | 2015-09-24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Verbinder zur Verbindung von zellenförmigen elektrischen Elementen und Verfahren zur Installation eines solchen Verbinders auf einer Batterieeinheit |
JP6085589B2 (ja) * | 2014-12-15 | 2017-02-2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
JP6370256B2 (ja) * | 2015-04-07 | 2018-08-0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
2017
- 2017-08-17 JP JP2017157397A patent/JP6299918B1/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09 US US16/030,102 patent/US107276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8-01 CN CN201810863751.4A patent/CN10941168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26420A (ja) * | 1994-05-31 | 1995-12-12 | Amp Japan Ltd | リセプタクルコンタク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
CN200976415Y (zh) * | 2006-11-17 | 2007-11-14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JP2008243412A (ja) * | 2007-03-26 | 2008-10-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用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
CN102544856A (zh) * | 2010-12-28 | 2012-07-04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连接部件 |
CN104471744A (zh) * | 2012-07-18 | 2015-03-25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电池用配线模块 |
JP2016009646A (ja) * | 2014-06-26 | 2016-01-1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CN106797010A (zh) * | 2014-09-01 | 2017-05-31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布线模块以及布线模块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727625B2 (en) | 2020-07-28 |
JP6299918B1 (ja) | 2018-03-28 |
JP2019036471A (ja) | 2019-03-07 |
CN109411689A (zh) | 2019-03-01 |
US20190058282A1 (en) | 2019-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11689B (zh) | 布线模块 | |
EP3123539B1 (en) |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cellular electrical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such a connector on a battery unit | |
US9780351B2 (en) | Wiring module | |
KR102255240B1 (ko) | 배터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CN107004822B (zh) | 电池配线模块 | |
US9209550B2 (en) | Battery wiring module | |
CN102646879B (zh) | 连接器装置 | |
KR101787891B1 (ko) | 도전 암 단자, 커넥터 및 도전 암 단자의 제조 방법 | |
CN108780954B (zh) | 具有多线平面电缆的端子组件 | |
US10950915B2 (en) | Connection module including bus bar extending over groove accomodating connection module-side wires | |
CN112335115A (zh) | 可插拔模块连接器和用于导电连接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方法 | |
JP5978106B2 (ja) | コネクタ間の接続構造 | |
US20190123334A1 (en) | Busbar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 |
EP2624376B1 (en) | Cell voltage detecting connector | |
JP5582204B2 (ja)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
US20190334152A1 (en) | Wiring module | |
EP2613419A1 (en) | Foreign material removing structure for charger | |
US10181592B2 (en) |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 |
WO2017195546A1 (ja) | 接続モジュール | |
CN109037506B (zh) | 电池组 | |
WO2017068943A1 (ja)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
US10819049B2 (en) | Welded structure | |
CN105981201B (zh) | 配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 |
JP2012248512A (ja)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14041238A (zh) | 连接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