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00855A - 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00855A
CN109400855A CN201811315622.8A CN201811315622A CN109400855A CN 109400855 A CN109400855 A CN 109400855A CN 201811315622 A CN201811315622 A CN 201811315622A CN 109400855 A CN109400855 A CN 109400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tration mixture
reaction system
acid
polyester polyol
nyl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1562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天成
李云鹏
周于蓝
曹莉
梁巍
胡城华
杨莉
郑晓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31562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008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00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008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78Preparation process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二元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通入氮气后,升温至110℃~130℃,并搅拌1h~3h;步骤S2、降温至60℃~80℃,加入一定量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搅拌一定时间;步骤S3、加入一定量的第一催化剂,升温至130℃~150℃,并反应2h~5h;步骤S4、升温至210℃~230℃,加入一定量的第二催化剂,反应1h~4h;步骤S5、若酸值低于15mgKOH/g,降温,减压;步骤S6、若所述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所述混酸聚酯多元醇。其优点在于,利用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与商品化二元醇直接制备混酸聚酯多元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合成的尼龙混酸型聚酯多元醇常温下呈液态,羟值和酸值可控,含水量少,反应活性高,能耗低,污染少。

Description

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化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尼龙混酸,又称混合二元酸(DBA),是工业上环己醇或KA油(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混合物)制备己二酸过程中的副产物,其主要成分为丁二酸(SA)、戊二酸(GA)、己二酸(ADA)和杂质。通常情况下,每生产1吨己二酸,就会产出约50kg尼龙混酸。因此,目前国内尼龙混酸产量较为可观,年产总量10000吨以上。然而,由于未提纯的尼龙混酸所含杂质较多,尤其是其含有大量的铁、钒、铜等杂金属离子,导致其色度较高,难以直接利用。同时,尼龙混酸中的二元酸物化性质接近,且其在接近沸点时均易发生分解,致使其分离成本较高,难度极大。因此,尼龙混酸的有效利用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尼龙混酸的处理和利用,国内外主要采取重结晶回收,或酯化制增塑剂等。上述方法不仅浪费资源和能耗,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聚酯多元醇作为一种重要的聚氨酯合成原料,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人造皮革、粘合剂、弹性体、涂料和发泡材料等。传统的聚酯多元醇是由单一的二元羧酸与小分子二元醇通过缩合反应制得。该种合成方法工艺成熟,但成本较高。以最常用的精制己二酸为例,其价格常年高于11000元/吨。尼龙混酸作为一种生产己二酸的副产物,其含有的己二酸、戊二酸和丁二酸均可用于合成聚酯多元醇。与常规生产中所用的精制二元酸相比,尼龙混酸的市场售价通常在2500-4000元/吨,成本优势明显。因此,以尼龙混酸为原料直接合成聚酯多元醇,可在降低多元醇及其下游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对混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然而,针对尼龙混酸合成聚酯多元醇研究较少,前期有少量研究利用该类混酸经甲酯化后,在高温条件下与小分子醇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聚酯多醇。但是,这种方法与利用其直接合成聚酯多醇相比,工艺复杂,操作难度大,生产成本高,不适宜尼龙混酸型聚酯多元醇的大批量工业生产。
此外,未经纯化处理的尼龙混酸粗料在金属离子杂质、色度、水分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其色度通常高达500,且其中含有大量的NO3-、铁、铜、钒等杂质离子。当直接将未经纯化处理的尼龙混酸粗料用于合成过程中时,极易诱发副反应,从而造成产品质量(即色度、分子量、羟值等)不可控。因此,粗尼龙混酸的纯化十分重要。上述工艺和杂质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尼龙混酸的有效利用。
因此,亟需一种高效的混酸聚酯二元醇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供一种混酸聚酯二元醇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酸聚酯二元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一定量的二元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所述反应容器内通入一定时间的氮气后,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110℃~130℃,并在110℃~130℃下搅拌1h~3h;
步骤S2、将所述反应体系降温至60℃~80℃,向所述反应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在60℃~80℃下搅拌一定时间;
步骤S3、向所述反应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第一催化剂,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130℃~150℃,并在130℃~150℃下反应2h~5h;
步骤S4、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210℃~230℃,向所述反应体系内加入一定量的第二催化剂,并在210℃~230℃下反应1h~4h;
步骤S5、检测所述反应体系的酸值,若所述酸值低于15mgKOH/g,将所述反应体系降温,并对所述反应体系进行减压;
步骤S6、再次检测所述反应体系的所述酸值,若所述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所述混酸聚酯多元醇;
其中,所述二元醇与所述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1.4;
所述第一催化剂的添加量为10ppm~90ppm;
所述第二催化剂的添加量为20ppm~100ppm;
其中,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尼龙混酸的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将一定量的未处理的尼龙混酸溶解于去离子水形成混合体系,升温至50℃~70℃,并在50℃~70℃下搅拌1h~3h;
步骤A2、向所述混合体系加入活性炭,在50℃~70℃下搅拌1h~3h;
步骤A3、将所述步骤A2的所述混合体系进行过滤,除去所述活性炭;
步骤A4、向经所述步骤A3过滤后的所述混合体系加入吸附树脂,在50℃~70℃下搅拌1h~3h;
步骤A5、将所述步骤A4的所述混合体系进行过滤,除去所述吸附树脂;
步骤A6、将经所述步骤A5过滤后的所述混合体系重复步骤A2~A3;
步骤A7、将经所述步骤A6处理后的所述混合体系升温至110℃~130℃,进行蒸发结晶,获得提纯的所述尼龙混酸。
优选地,所述二元醇与所述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1.25。
优选地,所述二元醇为脂肪族二元醇。
优选地,所述二元醇为C2~5二元醇。
优选地,所述二元醇为乙二醇、1,4-丁二醇、二乙二醇、1,2-丙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2中,还可以向所述反应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脂肪族二元酸、芳香族二元酸、脂肪族二元酸酐、芳香族二元酸酐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2中,还可以向所述反应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及其对应酸酐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催化剂为对甲苯磺酸、浓硫酸、钛酸异丙酯、钛酸正丁酯、有机锡类催化剂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催化剂的添加量为30ppm~60ppm。
优选地,所述第二催化剂为钛酸脂类催化剂。
优选地,所述第二催化剂为钛酸异丙酯、钛酸正丁酯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二催化剂的添加量为50ppm~80ppm。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中,向所述反应容器内通入0.5h~2h的氮气。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3中,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130℃~150℃的升温速率为10℃/h~60℃/h。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4中,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210℃~230℃的升温速率为10℃/h~30℃/h。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反应容器的冷凝端的温度为50℃~90℃。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5中,减压后的所述反应体系的压力小于0.1MPa。
优选地,所述吸附树脂为聚苯乙烯类吸附树脂。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混酸聚酯二元醇的制备方法,利用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与商品化二元醇直接制备混酸聚酯多元醇,与现有的生产工艺相比,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且合成的尼龙混酸型聚酯多元醇常温下呈液态,羟值和酸值可控,含水量少,反应活性高,生产过程能耗低,污染排放少,对环境友好;采用新的提纯方法对尼龙混酸进行提纯,避免采用酸碱中和方法引入新杂质的问题,且操作简单,工艺难度小,生产成本低,最大限度的降低重金属离子含量,大幅度降低尼龙混酸的色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尼龙混酸的提纯前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本发明的混酸聚酯二元醇的制备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一种混酸聚酯二元醇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一定量的二元醇置于反应容器(反应容器包括控温装置、真空装置和冷凝装置)形成反应体系,向反应容器内通入0.5h~1h的氮气后(氮气流速为30ml/min),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20℃,并在12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S2、将反应体系降温至70℃,向反应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二元醇与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1.4),在70℃下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反应体系均匀后,调低氮气流速(氮气流速为10ml/min);
步骤S3、向反应容器内加入30ppm~60ppm的对甲苯磺酸,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40℃(升温速率为20℃/h),并在140℃下反应2h~3h,此时,在升温过程中,反应体系发生酯化反应,有水蒸馏出,且反应容器的顶部温度为90℃(小于100℃即可);
步骤S4、将反应体系升温至220℃(升温速率为15℃/h),此时冷凝端的温度为60℃~80℃;
向反应体系内加入50ppm~80ppm的钛酸异丙酯,并在220℃下反应2h~3h;
步骤S5、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15mgKOH/g,将反应体系降温,并使用真空装置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此时反应体系的压力为0.06MPa;
步骤S6、再次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混酸聚酯多元醇。
其中,尼龙混酸的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将一定量的未处理的尼龙混酸溶解于去离子水形成混合体系,升温至60℃,并在6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A2、向混合体系加入过量的活性炭,在60℃下持续搅拌2h;
步骤A3、使用干净的滤布将步骤A2的混合体系进行抽滤,除去活性炭;
步骤A4、向经步骤A3过滤后的混合体系加入过量聚苯乙烯树脂,在60℃下搅拌1h;
步骤A5、使用干净的滤布将步骤A4的混合体系进行抽滤,除去聚苯乙烯树脂;
步骤A6、将经步骤A5过滤后的混合体系重复步骤A2~A3;
步骤A7、将经步骤A6处理后的混合体系升温至120℃,进行蒸发结晶,获得提纯的尼龙混酸。
提纯后的尼龙混酸和未提纯的尼龙混酸的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指标 提纯的尼龙混酸 未提纯的尼龙混酸
DBA含量(%) 99.5 92.1
硝酸(%) 0.06 0.1
铜(ppm) 未测出 54.9
钒(ppm) 未测出 23.9
铁(ppm) 2 35.4
色度 11 546
从上表可知,提纯后的尼龙混酸的纯度接近100%,且色度低、重金属离子含量极低。
如图2(a)和图2(b)所示,其中图2(a)为未提纯的尼龙混酸的示意图,图2(b)为提纯后的尼龙混酸的示意图,从图2(a)中可以看出,未提纯的尼龙混酸的颜色偏黄,即色度较高;而图2(b)中,提纯后的尼龙混酸的颜色亮白,即色度很低。
在实施例中,用本发明提纯后的尼龙混酸制备的混酸聚酯二元醇,性能优越,常温下呈液态,羟值和酸值可控,含水量少,反应活性高,能耗低,污染少;利用新的提纯方法提纯尼龙混酸,避免采用酸碱中和方法引入新杂质的问题,且操作简单,工艺难度小,生产成本低,最大限度的降低重金属离子含量,大幅度降低尼龙混酸的色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使用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混酸聚酯二元醇的性能。
本实施例中设置6组实验组以及1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其中,3组实验组采用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作为反应物料,对照组采用为提纯的尼龙混酸作为反应物料。
实验组1
实验组1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将302.3g的乙二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反应容器内通入1h的氮气后(氮气流速为30ml/min),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20℃,并在12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S2、将反应体系降温至70℃,向反应容器内加入500g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乙二醇与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29),在70℃下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反应体系均匀后,调低氮气流速(氮气流速为10ml/min);
步骤S3、向反应容器内加入1.7g的对甲苯磺酸,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40℃(升温速率为20℃/h),并在140℃下反应3h;
步骤S4、将反应体系升温至220℃(升温速率为15℃/h),此时冷凝端的温度为80℃,向反应体系内加入2.1g的钛酸异丙酯,并在220℃下反应3h;
步骤S5、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15mgKOH/g,将反应体系降温至170℃,并使用真空装置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此时反应体系的压力为0.06MPa;
步骤S6、再次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混酸聚酯多元醇。
实验组2
实验组2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将398.6g的丁二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反应容器内通入1h的氮气后(氮气流速为30ml/min),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20℃,并在12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S2、将反应体系降温至70℃,向反应容器内加入500g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乙二醇与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17),在70℃下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反应体系均匀后,调低氮气流速(氮气流速为10ml/min);
步骤S3、向反应容器内加入1.8g的对甲苯磺酸,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40℃(升温速率为20℃/h),并在140℃下反应3h;
步骤S4、将反应体系升温至220℃(升温速率为15℃/h),此时冷凝端的温度为100℃以下,向反应体系内加入1.9g的钛酸正丁酯,并在220℃下反应3h;
步骤S5、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15mgKOH/g,将反应体系降温至190℃,并使用真空装置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此时反应体系的压力为0.06MPa;
步骤S6、再次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混酸聚酯多元醇。
实验组3
实验组3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将550.8g的丁二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反应容器内通入1h的氮气后(氮气流速为30ml/min),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20℃,并在12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S2、将反应体系降温至80℃,向反应容器内加入250g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和250g己二酸(乙二醇与尼龙混酸(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与己二酸的混合物)的理论醇酸比为1.17),在80℃下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反应体系均匀后,调低氮气流速(氮气流速为10ml/min);
步骤S3、向反应容器内加入4.2g的对甲苯磺酸,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40℃(升温速率为20℃/h),并在140℃下反应3h;
步骤S4、将反应体系升温至220℃(升温速率为15℃/h),此时冷凝端的温度为100℃以下,向反应体系内加入3.9g的钛酸异丙酯,并在220℃下反应3h;
步骤S5、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15mgKOH/g,将反应体系降温至190℃,并使用真空装置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此时反应体系的压力为0.06MPa;
步骤S6、再次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混酸聚酯多元醇。
实验组4
实验组4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将448.9g的丙二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反应容器内通入1h的氮气后(氮气流速为30ml/min),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20℃,并在12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S2、将反应体系降温至70℃,向反应容器内加入528g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和134.3g己二酸(乙二醇与尼龙混酸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与己二酸的混合物)理论醇酸比为1.20),在70℃下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反应体系均匀后,调低氮气流速(氮气流速为10ml/min);
步骤S3、向反应容器内加入2.2g的对甲苯磺酸,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40℃(升温速率为20℃/h),并在140℃下反应3h;
步骤S4、将反应体系升温至220℃(升温速率为15℃/h),此时冷凝端的温度为80℃,向反应体系内加入2.3g的钛酸正丁酯,并在220℃下反应3h;
步骤S5、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15mgKOH/g,将反应体系降温至170℃,并使用真空装置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此时反应体系的压力为0.06MPa;
步骤S6、再次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混酸聚酯多元醇。
实验组5
实验组5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将468.4g的新戊二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反应容器内通入1h的氮气后(氮气流速为30ml/min),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20℃,并在12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S2、将反应体系降温至70℃,向反应容器内加入475g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乙二醇与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25),在70℃下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反应体系均匀后,调低氮气流速(氮气流速为10ml/min);
步骤S3、向反应容器内加入1.5g的对甲苯磺酸,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40℃(升温速率为20℃/h),并在140℃下反应3h;
步骤S4、将反应体系升温至220℃(升温速率为15℃/h),此时冷凝端的温度为80℃,向反应体系内加入1.3g的钛酸四正丁酯,并在220℃下反应3h;
步骤S5、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15mgKOH/g,将反应体系降温至190℃,并使用真空装置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此时反应体系的压力为0.06MPa;
步骤S6、再次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混酸聚酯多元醇。
实验组6
实验组6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将789.6g的己二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反应容器内通入1h的氮气后(氮气流速为30ml/min),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20℃,并在12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S2、将反应体系降温至70℃,向反应容器内加入630g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乙二醇与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4),在70℃下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反应体系均匀后,调低氮气流速(氮气流速为10ml/min);
步骤S3、向反应容器内加入1.9g的对甲苯磺酸,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40℃(升温速率为20℃/h),并在140℃下反应3h;
步骤S4、将反应体系升温至220℃(升温速率为15℃/h),此时冷凝端的温度为80℃,向反应体系内加入2.1g的钛酸正丁酯,并在220℃下反应3h;
步骤S5、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15mgKOH/g,将反应体系降温至170℃,并使用真空装置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此时反应体系的压力为0.06MPa;
步骤S6、再次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混酸聚酯多元醇。
对照组1
对照组1使用的为提纯的尼龙混酸的成分如实施例1中的表中所示。
对照组1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将299.7g的乙二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反应容器内通入1h的氮气后(氮气流速为30ml/min),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20℃,并在120℃下持续搅拌1h;
步骤S2、将反应体系降温至70℃,向反应容器内加入540g的未提纯的尼龙混酸(乙二醇与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29),在70℃下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反应体系均匀后,调低氮气流速(氮气流速为10ml/min);
步骤S3、向反应容器内加入1.7g的对甲苯磺酸,将反应体系升温至140℃(升温速率为20℃/h),并在140℃下反应3h;
步骤S4、将反应体系升温至220℃(升温速率为15℃/h),此时冷凝端的温度为80℃,向反应体系内加入2.1g的钛酸异丙酯,并在220℃下反应3h;
步骤S5、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15mgKOH/g,将反应体系降温至170℃,并使用真空装置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此时反应体系的压力为0.06MPa;
步骤S6、再次检测反应体系的酸值,若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混酸聚酯多元醇。
将6组实验组和1组对照组分别制备获得的混酸聚酯二元醇进行检测,其性能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采用本发明提纯后的尼龙混酸制备的混酸聚酯二元醇,与采用未提纯的尼龙混酸相比,性能优越,常温下呈液态,羟值和酸值可控,含水量少,反应活性高,能耗低,污染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一定量的二元醇置于反应容器形成反应体系,向所述反应容器内通入一定时间的氮气后,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110℃~130℃,并在110℃~130℃下搅拌1h~3h;
步骤S2、将所述反应体系降温至60℃~80℃,向所述反应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提纯后的尼龙混酸,在60℃~80℃下搅拌一定时间;
步骤S3、向所述反应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第一催化剂,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130℃~150℃,并在130℃~150℃下反应2h~5h;
步骤S4、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210℃~230℃,向所述反应体系内加入一定量的第二催化剂,并在210℃~230℃下反应1h~4h;
步骤S5、检测所述反应体系的酸值,若所述酸值低于15mgKOH/g,将所述反应体系降温,并对所述反应体系进行减压;
步骤S6、再次检测所述反应体系的所述酸值,若所述酸值低于2mgKOH/g,停止反应,获得所述混酸聚酯多元醇;
其中,所述二元醇与所述尼龙混酸的理论醇酸比为1~1.4;
所述第一催化剂的添加量为10ppm~90ppm;
所述第二催化剂的添加量为20ppm~100ppm;
其中,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尼龙混酸的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将一定量的未处理的尼龙混酸溶解于去离子水形成混合体系,升温至50℃~70℃,并在50℃~70℃下搅拌1h~3h;
步骤A2、向所述混合体系加入活性炭,在50℃~70℃下搅拌1h~3h;
步骤A3、将所述步骤A2的所述混合体系进行过滤,除去所述活性炭;
步骤A4、向经所述步骤A3过滤后的所述混合体系加入吸附树脂,在50℃~70℃下搅拌1h~3h;
步骤A5、将所述步骤A4的所述混合体系进行过滤,除去所述吸附树脂;
步骤A6、将经所述步骤A5过滤后的所述混合体系重复步骤A2~A3;
步骤A7、将经所述步骤A6处理后的所述混合体系升温至110℃~130℃,进行蒸发结晶,获得提纯的所述尼龙混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元醇为脂肪族二元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元醇为所述二元醇为乙二醇、1,4-丁二醇、二乙二醇、1,2-丙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还可以向所述反应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脂肪族二元酸、芳香族二元酸、脂肪族二元酸酐、芳香族二元酸酐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还可以向所述反应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及其对应酸酐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催化剂为对甲苯磺酸、浓硫酸、钛酸异丙酯、钛酸正丁酯、有机锡类催化剂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催化剂为钛酸脂类催化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130℃~150℃的升温速率为10℃/h~60℃/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将所述反应体系升温至210℃~230℃的升温速率为10℃/h~30℃/h。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树脂为聚苯乙烯类吸附树脂。
CN201811315622.8A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94008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15622.8A CN109400855A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15622.8A CN109400855A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00855A true CN109400855A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72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15622.8A Pending CN109400855A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0085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1386A (zh) * 2021-11-25 2022-03-15 惠州博科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尼龙酸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0306A (zh) * 2011-04-29 2011-11-23 黎明化工研究院 一种混酸型聚酯制备的聚氨酯微孔弹性体及制备方法
US20120064252A1 (en) * 2008-12-18 2012-03-15 Invista North America S.A.R.L. Cyclohexane oxidation process byproduct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CN102731755A (zh) * 2012-07-19 2012-10-1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64252A1 (en) * 2008-12-18 2012-03-15 Invista North America S.A.R.L. Cyclohexane oxidation process byproduct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CN102250306A (zh) * 2011-04-29 2011-11-23 黎明化工研究院 一种混酸型聚酯制备的聚氨酯微孔弹性体及制备方法
CN102731755A (zh) * 2012-07-19 2012-10-1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增塑剂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韩静: ""混合二元酸的分离精制及混合尼龙的制备"",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1386A (zh) * 2021-11-25 2022-03-15 惠州博科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尼龙酸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1951C (zh) 从含水混合物中除去杂质的提取方法
CN1572767B (zh) 从羧酸合成的母液中除去杂质的提取方法
CN1572765B (zh) 从羧酸合成的母液中除去杂质的提取方法
EP0764627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highly pure terephthalic acid
EP0818434B1 (e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purity isophthalic acid
US4302595A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rephthalic acid by the hydrolysis of intermediate stage crude dimethyl terephthalate
CN1257146C (zh) 对苯二甲酸的生产方法与装置
CN109535478A (zh) 一种pa6共聚改性pet聚酯废料的回收方法
CN109400855A (zh) 一种混酸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US20120215012A1 (en) Process and system for purification of tetrahydrofuran
CN1069631C (zh) 一种获取己二酸和二元酸的方法
CN111995152B (zh) 利用甲基硫酸钠废渣合成苯甲醚时所产生的高浓度废水的处理方法
EP1860092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naphthalenedicarboxylic acid
EP0083224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romatic polycarboxylic acid with high purity
CN1135476A (zh) 制备对苯二甲酸及其异构体的新方法
CN1307109C (zh) 一种从对苯二甲酸工业废水中回收芳香羧酸的方法
CN110862520A (zh) 一种利用碱减量废水中的对苯二甲酸制备pet的方法
CN101735232A (zh) 均苯四甲酸二酐的生产方法
CN114315520B (zh) 一种低温结晶分离提纯高碳二醇的方法
CN103168020A (zh) 通过控制过滤器进料浆液中的%水来提高对苯二甲酸的净化过滤速率
CN112961066A (zh) 由对苯二甲酸制备对苯二甲酰胺的方法
CN115558090B (zh) 一种低四氢呋喃含量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
CN204644246U (zh) 集成式对苯二甲酸-聚酯装置
KR100876011B1 (ko) 나프탈렌디카르복실산의 제조방법
JPH0717901A (ja) 高純度イソフタル酸の製造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