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1376A -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1376A
CN109391376A CN201710676818.9A CN201710676818A CN109391376A CN 109391376 A CN109391376 A CN 109391376A CN 201710676818 A CN201710676818 A CN 201710676818A CN 109391376 A CN109391376 A CN 109391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lc
pdu
timer
rlc sdu
rece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768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91376B (zh
Inventor
许斌
曹振臻
权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7681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91376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9482 priority patent/WO201902958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391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1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91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13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48Time-out mechanisms
    • H04L1/1851Time-out mechanisms using multiple tim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以至少解决在5G中采用LTE中的RLC状态报告发送方式所造成的由于发送端设备的误解而导致RLC SDU分段重复传输的问题。方法包括:接收端设备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RLC PDU中包括RLC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x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当第一定时器超时,且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所述RLC SDU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其中,所述第一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

Description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位于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之间。假设数据从终端传输到基站,则数据传输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方向所示。
现有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RLC包括透明模式(TransparentMode,TM)、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和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三种工作模式。其中,如图2所示,在AM下,发送端设备的AM实体按照RLC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到达AM实体的顺序分段级联RLC SDU,以便生成的RL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可以匹配MAC层指定的RLC PDU的大小。接收端设备的AM实体接收到SN=x1的RLC PDU时,会将当前最高接收状态变量设置成x1+1。若SN小于x1+1的RLC PDU中,存在没有完全接收到的数据包,则会启动T-重排序定时器(reorderingtimer)。当T-reordering timer超时以后,接收端设备会向发送端设备发送RLC状态报告,RLC状态报告中会告诉发送端设备,接收端设备没有接收到SN=x2的RLC PDU,发送端设备接收到该RLC状态报告之后,会重传SN=x2的RLC PDU。
然而,在第五代(5rd generation,5G)中,RLC层的分段方式与LTE不同,同一RLCSDU的不同分段共享同一个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号,除此之外增加了分段信息(segment information,SI)和分段偏移量(segment offset,SO)信息,来分别指示每个分段是第几个分段,以及分段的位置。如图3所示,SN=n+1的RLC SDU分成了两段,它们的SN号都是SN=n+1,用不同的SO来区分不同的分段。此时,若继续采用LTE中的RLC状态报告发送方式,则可能出现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理解不一致的问题,进而可能导致RLC SDU或RLC SDU分段的重复传输。比如,如图4所示,当接收端设备接收到SN=x的RLC SDU的第一分段(假设SO=a)时,当前最高接收状态变量会被设置成x+1,此时由于SN小于x+1的RLC SDU中,存在没有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所以会启动T-reordering timer。当T-reorderingtimer超时以后,若接收端设备还没有完全接收到的SN=x的RLC SDU,接收端设备会向发送端设备发送RLC状态报告,RLC状态报告中会告诉发送端设备,接收端设备还没有完全接收到SN=x的RLC SDU,此时发送端设备会重传接收端设备未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然而,虽然接收端设备还没有完全接收到的SN=x的RLC SDU,但是有些RLC SDU分段可能正在传输,若继续采用LTE中的RLC状态报告发送方式,会造成发送端设备的误解而导致这些RLC SDU分段的重复传输。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以至少解决在5G中采用LTE中的RLC状态报告发送方式所造成的由于发送端设备的误解而导致RLC SDU分段重复传输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端设备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该RLC PDU中包括RLC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x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当第一定时器超时,且该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该RLC SDU时,该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其中,该第一定时器为该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该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由于第一定时器超时,且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序列号为x的RLC SDU时,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反馈的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序列号<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相当于不向发送端设备反馈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因此不会导致由于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理解不一致而出现的RLC SDU的重复传输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当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接收端设备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该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传输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决定哪些域可以包含到状态PDU中,使得尽可能的在一个状态PDU里携带更多的接收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若N=1,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该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或者,若N>1,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端设备禁止启动该第二定时器;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端设备启动该第二定时器。这样可以防止第二定时器给接收端设备状态的完整反馈带来延迟。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接收端设备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x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该接收端设备根据该RLC PDU中是否包括服务数据单元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其中,该目标定时器为第三定时器或第四定时器,该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大于该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该第三定时器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该第四定时器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触发启动的定时器;当该目标定时器超时,且该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该接收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该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由于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接收端设备可以启动定时时长相对较长的第三定时器,以使得发送端设备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发送接收端设备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因此,当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反馈的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序列号<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时,若仍包括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可以认为没有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都已经丢失,降低了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理解不一致的概率,从而降低了RLC SDU的重复传输的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接收端设备根据该RLC PDU中是否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包括:若该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该接收端设备选择该第三定时器;若该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该接收端设备选择该第四定时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当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接收端设备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该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传输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决定哪些域可以包含到状态PDU中,使得尽可能的在一个状态PDU里携带更多的接收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若N=1,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该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或者,若N>1,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端设备禁止启动该第二定时器;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端设备启动该第二定时器。这样可以防止第二定时器给接收端设备状态的完整反馈带来延迟。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端设备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该RLC PDU中包括RLC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x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当第一定时器超时,且该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该RLC SDU时,该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其中,该第一定时器为该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该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其中,若N=1,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该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或者,若N>1,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端设备禁止启动该第二定时器;在该接收端设备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该接收端设备启动该第二定时器。这样可以防止第二定时器给接收端设备状态的完整反馈带来延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当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接收端设备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该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传输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决定哪些域可以包含到状态PDU中,使得尽可能的在一个状态PDU里携带更多的接收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该接收端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或者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该处理器与该存储器连接,当该接收端设备运行时,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接收端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或者第三方面中任一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或者第三方面中任一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或者第三方面中任一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接收端设备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处理功能,例如根据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中是否包括服务数据单元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接收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其中,第四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系统,该状态报告的发送系统包括发送端设备以及如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接收端设备。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议栈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LTE系统中的RLC SDU的分段级联示意图;
图3为现有5G系统中的RLC SDU的分段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RLC状态报告的发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入设备和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系统50的架构示意图。该状态报告的发送系统50包括发送端设备501和接收端设备502。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端设备501可以为接入设备,接收端设备502可以为终端;或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端设备501可以为终端,接收端设备502可以为接入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入设备指的是接入核心网的设备,例如可以是5G网络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基站,宽带网络业务网关(broadbandnetwork gateway,BNG),汇聚交换机或非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接入设备等。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基站,例如: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终端可以是5G网络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入设备60和终端70的硬件结构示意。
终端7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1、至少一个存储器702和至少一个收发器70。可选的,终端7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704和输入设备705。
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和收发器703通过总线相连接。处理器7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处理器701也可以包括多个CPU,并且处理器701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或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7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702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701相连接。存储器702也可以和处理器701集成在一起。其中,存储器70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7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701用于执行存储器7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收发器703可以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收发器703包括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
输出设备704和处理器7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704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705和处理器7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受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705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接入设备6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1、至少一个存储器602、至少一个收发器603和至少一个网络接口604。处理器601、存储器602、收发器603和网络接口604通过总线相连接。其中,网络接口604用于通过链路(例如S1接口)与核心网设备连接,或者通过有线或无线链路(例如X2接口)与其它接入设备的网络接口进行连接(图中未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另外,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和收发器603的相关描述可参考终端70中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和收发器70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将结合图6所示的接入设备60和终端70,以图5所示的状态报告的发送系统应用在5G网络中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进行展开说明。
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701、接收端设备接收序列号为x的RLC PDU。
其中,该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x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的序列号。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口窗口也可以称为缓冲窗或者排序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其中,该接收窗范围由窗的上边界变量和下边界变量确定,接收端设备接收到落入窗口范围外的包会丢弃,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假设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依次接收到了序列号分别为3、5和6的RLC PDU,则序列号为6的RLC PDU为接收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进而,在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序列号为6的RLC PDU之后可以继续执行下述操作。
或者,示例性的,假设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依次接收到了序列号分别为3、6和5的RLC PDU,则序列号为6的RLC PDU为接收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也就是说,在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序列号为5的RLC PDU之后并不会执行下述操作。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假设当前接收窗内最高接收变量RX_Next_Highest_Rcvd=y,当接收端设备接收到序列号为x的RLC PDU之后,若x>=y,则RX_Next_Highest_Rcvd会更新为x+1。
在RX_Next_Highest_Rcvd更新为x+1之后,若RX_Next_Highest_Rcvd>RX_Next,则接收端设备认为接收端设备存在接收空洞,即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进而执行步骤S702。其中,RX_Next表示当前完全接收到的连续RLC SDU的最大序列号加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具体是指,没有接收到完整的RLC SDU,即存在RLC SDU的一个或多个RLC SDU分段没有接收到,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比如,未完全接收到的序列号为x的RLC SDU具体是指,没有接收到完整的序列号为x的RLC SDU,即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一个或多个RLC SDU分段没有接收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序列号为x的RLC PDU中包括的RLC SDU分段可以是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任意分段。其中,若序列号为x的RLC PDU中包括的RLC SDU分段是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最后一个分段,此时也可以按照现有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上报状态报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702、接收端设备启动第一定时器。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定时器为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比如,该第一定时器例如可以是t-重排序(reordering)定时器。
S703、当第一定时器超时,且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序列号为x的RLC SDU时,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
其中,该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序列号<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也就是说,在组装N个状态PDU时,可以将N个状态PDU中的最大ACK_SN设置为当前未完全接收到RLC SDU的序列号x。其中,ACK_SN的值表示此状态PDU包含所有序列号小于ACK_SN的RLC SDU的状态。即,本申请实施例中仅反馈序列号小于x的RLC SDU的状态,不反馈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状态,进而不会导致由于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理解不一致而出现的RLC SDU的重复传输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状态PDU即状态报告,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序列号<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包括:所有序列号<x的RLC SDU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以及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和该RLC SDU中未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的信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传输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决定哪些域可以包含到状态PDU中,使得尽可能的在一个状态PDU里携带更多的接收状态信息。
示例性的,对于一个分段都没被接收到的RLC SDU,可以将状态PDU中的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该RLC SDU的序列号。比如,若丢失了序列号为2的RLC SDU的所有字节,则可以将状态PDU中的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2。
需要说明的是,状态PDU中NACK_SN的值一般以二进制数形式进行表征。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均以二进制数对应的数值进行表征,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当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SDU或RLC SDU分段时,接收端设备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该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也就是说,对于连续多个没有接收到的RLC SDU或者RLC SDU分段,会在状态PDU中添加相应的指示域,首先接收端设备中的AM实体需要判断MAC层指示的传输资源是否足够,指示域至少包含一个NACK_SN,资源足够的情况下还可能包含NACK_range,资源足够且存在分段的情况下还可能包含SOstart和SOend;也就是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仅包括NACK_SN;
包括NACK_SN和NACK_range;
包括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
包括NACK_SN、NACK_range和SOstart;
包括NACK_SN、NACK_range和SOend;
包括NACK_SN和SOstart;
包括NACK_SN和SOend。
比如,若丢失了序列号为4的RLC SDU、序列号为5的RLC SDU、序列号为6的RLC SDU和序列号为7的RLC SDU的从第0个字节开始,到第32个字节在内的所有字节。则若此时传输一个状态PDU的资源足够,则可以在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将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NACK_range设置为4;SOstart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000000,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若传输一个状态PDU的资源不够,由于是连续丢包,因此该状态PDU中可以不用包含SOstart域,默认为该SOstart域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000000。当然,若此时传输一个状态PDU的资源还不够,可以根据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如下N个状态PDU:
情况一:组装两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NACK_range。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NACK_range设置为3。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end。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7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7,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
情况二:组装两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NACK_range和SOend。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5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NACK_range设置为3,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
情况三:组装三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NACK_range。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5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NACK_range设置为2。第三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end。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7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7,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即,若情况二中传输第二个状态PDU的资源不够,还可以将情况二中的第二个状态PDU拆分成两个状态PDU,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仅是示例性的给出了几种状态PDU的组装方式、当然,状态PDU还可能存在其他的组装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或者,比如,若丢失了序列号为4的RLC SDU的从第3个字节开始,到该RLC SDU的最后一个字节在内的所有字节、序列号为5的RLC SDU、序列号为6的RLC SDU和序列号为7的RLC SDU。则若此时传输一个状态PDU的资源足够,则可以在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将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P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NACK_range设置为4,SOstart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000011,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1111111111111111。若传输一个状态PDU的资源不够,由于是连续丢包,因此该状态PDU中可以不用包含SOend域,默认为该SOend域为二进制数1111111111111111。当然,若此时传输一个状态PDU的资源还不够,可以根据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如下N个状态PDU:
情况一:组装两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start。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SOstart设置为0000000000000011。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NACK_range。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5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NACK_range设置为3。
情况二:组装三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start。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SOstart设置为0000000000000011。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5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第三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NACK_range。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6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6,NACK_range设置为2。即,若情况一中传输第二个状态PDU的资源还不够,还可以将情况一中的第二个状态PDU拆分成两个状态PDU,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仅是示例性的给出了几种状态PDU的组装方式、当然,状态PDU还可能存在其他的组装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或者,比如,若丢失了序列号为4的RLC SDU的从第3个字节开始,到该RLC SDU的最后一个字节在内的所有字节、序列号为5的RLC SDU、序列号为6的RLC SDU和序列号为7的RLC SDU的从第0个字节开始,到第32个字节在内的所有字节。则若此时传输一个状态PDU的资源足够,则可以在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将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P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NACK_range设置为3;序列号为8的RLC PDU的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8,SOstart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000011,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若此时传输一个状态PDU的资源不够,可以根据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如下N个状态PDU:
情况一:组装两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NACK_range和SOstart。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NACK_range设置为3,SOstart设置为0000000000000011。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end。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7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
情况二:组装两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start。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SOstart设置为0000000000000011。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NACK_range和SOend。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5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NACK_range设置为3,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
情况三:组装三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start。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SOstart设置为0000000000000011。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NACK_range。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5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NACK_range设置为2。第三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end。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7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7,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即,若情况二中传输第二个状态PDU的资源还不够,还可以将情况二中的第二个状态PDU拆分成两个状态PDU,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情况三:组装三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start。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SOstart设置为0000000000000011。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5的RLC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第三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NACK_range和SOend。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6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6,NACK_range设置为2,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即,若情况二中传输第二个状态PDU的资源还不够,还可以将情况二中的第二个状态PDU拆分成两个状态PDU,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情况四:组装四个状态PDU,第一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start。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4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4,SOstart设置为0000000000000011。第二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5的RLC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5。第三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6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6。第四个状态PDU中包括NACK_SN和SOend。其中,将该状态PDU中序列号为7的RLC SDU对应的NACK_SN设置为6,SOend设置为二进制数0000000000100000。即,若情况三中传输第三个状态PDU的资源还不够,还可以将情况三中的第三个状态PDU拆分成两个状态PDU,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仅是示例性的给出了几种状态PDU的组装方式、当然,状态PDU还可能存在其他的组装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若N=1,在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之后,接收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若N>1,在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接收端设备控制禁止启动第二定时器;在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之后,接收端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这样可以防止第二定时器给接收端设备状态的完整反馈带来延迟。其中,该第二定时器例如可以是t-状态禁用(Status Prohibit)定时器。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现有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中的状态PDU的组装方式组装状态PDU,采用现有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中的状态PDU的发送方式发送状态PDU,具体可参考现有的实现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现有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中,也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PDU,以及,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PDU的组装方式组装状态PDU,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中的状态PDU的发送方式发送状态PDU,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由于第一定时器超时,且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序列号为x的RLC SDU时,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反馈的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序列号<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相当于不向发送端设备反馈序列号为x的RLCSDU的接收状态,因此不会导致由于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理解不一致而出现的RLC SDU的重复传输的问题。
其中,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端设备为终端,则上述步骤S701至S703中接收端设备的动作可以由图6所示的终端70中的处理器701调用存储器7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端设备为接入设备,则上述步骤S701至S703中接收端设备的动作可以由图6所示的接入设备60中的处理器601调用存储器6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可选的,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801、接收端设备接收序列号为x的RLC PDU。
其中,x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的序列号。
示例性的,假设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依次接收到了序列号分别为3、5和6的RLC PDU,则序列号为6的RLC PDU为接收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进而,在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序列号为6的RLC PDU之后可以继续执行下述操作。
或者,示例性的,假设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依次接收到了序列号分别为3、6和5的RLC PDU,则序列号为6的RLC PDU为接收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也就是说,在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序列号为5的RLC PDU之后并不会执行下述操作。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假设当前接收窗内最高接收变量RX_Next_Highest_Rcvd=y,当接收端设备接收到序列号为x的RLC PDU之后,若x>=y,则RX_Next_Highest_Rcvd会更新为x+1。
在RX_Next_Highest_Rcvd更新为x+1之后,若RX_Next_Highest_Rcvd>RX_Next,则接收端设备认为接收端设备存在接收空洞,即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进而执行步骤S802。其中,RX_Next表示按序完全接收的RLC SDU的序列号值的下一个序列号。
S802、接收端设备根据RLC PDU中是否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
其中,目标定时器为第三定时器或第四定时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大于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该第三定时器为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该第四定时器为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触发启动的定时器。也就是说,若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接收端设备选择定时时长相对较长的第三定时器;若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接收端设备选择定时时长相对较短的第四定时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序列号为x的RLC PDU中包括的RLC SDU分段可以是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任意分段。其中,若序列号为x的RLC PDU中包括的RLC SDU分段是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最后一个分段,此时也可以按照现有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上报状态报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三定时器和第四定时器两个定时器来分别实现两个定时时长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也可以在一个定时器中配置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和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共两个定时时长,若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采用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若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采用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和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的配置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S803、接收端设备启动目标定时器。
S804、当目标定时器超时,且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接收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
其中,该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序列号<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也就是说,在组装N个状态PDU时,可以将N个状态PDU中的最大ACK_SN设置为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的序列号加1。其中,ACK_SN的值表示此状态PDU包含所有序列号小于ACK_SN的RLC SDU的状态。即,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反馈所有序列号小于x+1的RLC SDU的状态。由于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接收端设备可以启动定时时长相对较长的第三定时器,以使得发送端设备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发送接收端设备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因此,当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反馈的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序列号<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时,若仍包括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可以认为没有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都已经丢失,降低了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理解不一致的概率,从而降低了RLC SDU的重复传输的概率。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序列号<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包括:所有序列号<x+1的RLC SDU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以及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和该RLC SDU中未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的信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接收端设备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该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传输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决定哪些域可以包含到状态PDU中,使得尽可能的在一个状态PDU里携带更多的接收状态信息。其中,相关描述或示例可参考图7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若N=1,在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之后,接收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若N>1,在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接收端设备禁止启动第二定时器;在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之后,接收端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这样可以防止第二定时器给接收端设备状态的完整反馈带来延迟。其中,该第二定时器例如可以是t-状态禁用(Status Prohibit)定时器。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现有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中的状态PDU的组装方式组装状态PDU,采用现有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中的状态PDU的发送方式发送状态PDU,具体可参考现有的实现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由于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接收端设备可以启动定时时长相对较长的第三定时器,以使得发送端设备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发送接收端设备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因此,当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反馈的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序列号<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时,若仍包括序列号为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可以认为没有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都已经丢失,降低了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理解不一致的概率,从而降低了RLC SDU的重复传输的概率。
其中,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端设备为终端,则上述步骤S801至S804中接收端设备的动作可以由图6所示的终端70中的处理器701调用存储器7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端设备为接入设备,则上述步骤S801至S804中接收端设备的动作可以由图6所示的接入设备60中的处理器601调用存储器6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可选的,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901、同步骤S701,具体可参考图7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902、接收端设备禁止启动第一定时器。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定时器为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比如,该第一定时器例如可以是t-重排序(reordering)定时器。
由于不启动第一定时器,就不会存在第一定时器超时的情况。不出现第一定时器超时的情况,就不会向发送端设备发送状态报告,因此不会导致由于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理解不一致而出现的RLC SDU的重复传输的问题。
其中,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端设备为终端,则上述步骤S901至S902中接收端设备的动作可以由图6所示的终端70中的处理器701调用存储器7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端设备为接入设备,则上述步骤S901至S902中接收端设备的动作可以由图6所示的接入设备60中的处理器601调用存储器6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法中的接收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接收端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比如,在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0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收端设备100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接收端设备100包括接收模块1001和发送模块1002。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SN为x的RLC PDU,其中,该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x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发送模块1002,用于当第一定时器超时,且该接收端设备100未完全接收到该RLC SDU时,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其中,该第一定时器为该接收端设备100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该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可选的,如图10所示,该接收端设备100还包括处理模块1003。处理模块1003,用于当该接收端设备100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该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可选的,该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可选的,处理模块1003,还用于若N=1,在该发送模块1002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该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
可选的,处理模块1003,还用于若N>1,在发送模块1002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禁止启动该第二定时器。处理模块1003,还用于在该发送模块1002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该第二定时器。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1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收端设备110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接收端设备110包括接收模块1101、处理模块1102和发送模块1103。接收模块1101,用于接收SN为x的RLC PDU,其中,x为该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处理模块1102,用于根据该RLC PDU中是否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其中,该目标定时器为第三定时器或第四定时器,该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大于该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该第三定时器为该接收端设备110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该第四定时器为该接收端设备110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触发启动的定时器。发送模块1103,用于当该目标定时器超时,且该接收端设备110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该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可选的,处理模块1102具体用于:若该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第三定时器;若该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第四定时器。
可选的,处理模块1102,还用于当该接收端设备100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该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可选的,该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该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可选的,处理模块1102,还用于若N=1,在该发送模块1103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该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
可选的,处理模块1102,还用于若N>1,在发送模块1103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禁止启动该第二定时器。处理模块1102,还用于在该发送模块1103向该发送端设备发送该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该第二定时器。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接收端设备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接收端设备100或者接收端设备110可以采用图6所示的形式。
比如,若接收端设备为接入设备,则图10中的接收模块1001、发送模块1002和处理模块1003可以通过图6的处理器601和存储器602来实现。具体的,接收模块1001、发送模块1002和处理模块1003可以通过由处理器601来调用存储器6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或者,图11中的接收模块1101、处理模块1102和发送模块1103可以通过图6的处理器601和存储器602来实现。具体的,接收模块1101、处理模块1102和发送模块1103可以通过由处理器601来调用存储器6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比如,若接收端设备为终端,则图10中的接收模块1001、发送模块1002和处理模块1003可以通过图6的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2来实现。具体的,接收模块1001、发送模块1002和处理模块1003可以通过由处理器701来调用存储器7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或者,图11中的接收模块1101、处理模块1102和发送模块1103可以通过图6的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2来实现。具体的,接收模块1101、处理模块1102和发送模块1103可以通过由处理器701来调用存储器7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或者,比如,若接收端设备为接入设备,则图10中的接收模块1001、发送模块1002和处理模块1003可以通过图6的处理器601和收发器603来实现。具体的,接收模块1001和发送模块1002可以由收发器603来实现,处理模块1003可以由处理器601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或者,图11中的接收模块1101、处理模块1102和发送模块1103可以通过图6的处理器601和收发器603来实现。具体的,接收模块1101和发送模块1103可以由收发器603来实现,处理模块1102可以由处理器601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比如,若接收端设备为终端,则图10中的接收模块1001、发送模块1002和处理模块1003可以通过图6的处理器701和收发器703来实现。具体的,接收模块1001和发送模块1002可以由收发器703来实现,处理模块1003可以由处理器701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或者,图11中的接收模块1101、处理模块1102和发送模块1103可以通过图6的处理器701和收发器703来实现。具体的,接收模块1101和发送模块1103可以由收发器703来实现,处理模块1102可以由处理器701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该接收端设备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上述的处理器。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接收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所述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所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9)

1.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RLCPDU中包括RLC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x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
当第一定时器超时,且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所述RLC SDU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其中,所述第一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SDU分段时,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所述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N=1,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所述接收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
或者,若N>1,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所述接收端设备禁止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所述接收端设备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5.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x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RLC PDU中是否包括服务数据单元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其中,所述目标定时器为第三定时器或第四定时器,所述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大于所述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所述第三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所述第四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触发启动的定时器;
当所述目标定时器超时,且所述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所述接收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RLC PDU中是否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包括:
若所述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所述接收端设备选择所述第三定时器;
若所述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所述接收端设备选择所述第四定时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SDU分段时,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所述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N=1,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所述接收设备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
或者,若N>1,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所述接收端设备禁止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所述接收端设备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10.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RLC PDU中包括RLC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x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当第一定时器超时,且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所述RLC SDU时,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其中,所述第一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所述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N=1,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
或者,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N>1,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禁止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14.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接收模块、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x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RLC PDU中是否包括服务数据单元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其中,所述目标定时器为第三定时器或第四定时器,所述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大于所述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所述第三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所述第四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触发启动的定时器;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目标定时器超时,且所述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所述第三定时器;
若所述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所述第四定时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所述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N=1,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
或者,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N>1,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禁止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19.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收发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RLC PDU中包括RLC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x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当第一定时器超时,且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所述RLC SDU时,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其中,所述第一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还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所述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还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若N=1,在所述收发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
或者,所述处理器,用于若N>1,在所述收发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禁止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收发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23.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序列号SN为x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x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RLC PDU中SN最大的RLC PDU的SN;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RLC PDU中是否包括服务数据单元RLC SDU分段,选择目标定时器,其中,所述目标定时器为第三定时器或第四定时器,所述第三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大于所述第四定时器的定时时长,所述第三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启动的定时器,所述第四定时器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当前接收窗内接收到的序列号最大的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时需要触发启动的定时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当所述目标定时器超时,且所述接收端设备存在未完全接收到的RLCSDU时,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个状态PDU,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含所有SN<x+1的RLC SDU的接收状态,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若所述RLC PDU中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所述第三定时器;
若所述RLC PDU中不包括RLC SDU分段,选择所述第四定时器。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接收端设备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包括M个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时,根据用于传输每个状态PDU的资源的大小,组装所述N个状态PDU,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状态PDU中包括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NACK_SN、NACK_range、SOstart和SOend中的至少一个,其中,NACK_SN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的序列号,NACK_range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中连续未接收到的RLC SDU的个数,SOstart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起始位置,SOend表示所述未完全接收到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RLC SDU的结束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3-26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若N=1,在所述收发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二定时器为运行时禁止组装状态PDU的定时器;
或者,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若N>1,在所述收发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中的第一个状态PDU之后,禁止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收发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N个状态PDU之后,启动所述第二定时器。
28.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连接,当所述接收端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或者,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5-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
29.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报告的发送系统包括发送端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0-28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
CN201710676818.9A 2017-08-09 2017-08-09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913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76818.9A CN109391376B (zh) 2017-08-09 2017-08-09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PCT/CN2018/099482 WO2019029584A1 (zh) 2017-08-09 2018-08-08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76818.9A CN109391376B (zh) 2017-08-09 2017-08-09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1376A true CN109391376A (zh) 2019-02-26
CN109391376B CN109391376B (zh) 2020-12-01

Family

ID=65273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7681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91376B (zh) 2017-08-09 2017-08-09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91376B (zh)
WO (1) WO2019029584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5503A (zh) * 2019-04-30 2020-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12637876A (zh) * 2020-12-30 2021-04-09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3938431A (zh) * 2021-09-27 2022-01-1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突发数据包传输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068747A1 (zh) * 2020-09-29 2022-04-0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WO2023036173A1 (zh) * 2021-09-09 2023-03-16 夏普株式会社 状态报告发送方法、无线承载重传执行方法及用户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0839A (zh) * 2007-02-13 2007-09-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
CN101047484A (zh) * 2006-06-21 200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层重传方法和系统
US20080025314A1 (en) * 2006-07-31 2008-01-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roces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478380A (zh) * 2008-01-03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重传请求窗口管理方法
CN101589565A (zh) * 2006-11-27 2009-11-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发送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7484A (zh) * 2006-06-21 200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层重传方法和系统
US20080025314A1 (en) * 2006-07-31 2008-01-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roces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78254B2 (en) * 2006-07-31 2015-07-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roces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89565A (zh) * 2006-11-27 2009-11-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发送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30839A (zh) * 2007-02-13 2007-09-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
CN101478380A (zh) * 2008-01-03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重传请求窗口管理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5503A (zh) * 2019-04-30 2020-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WO2022068747A1 (zh) * 2020-09-29 2022-04-0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4339614A (zh) * 2020-09-29 2022-04-12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2637876A (zh) * 2020-12-30 2021-04-09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WO2023036173A1 (zh) * 2021-09-09 2023-03-16 夏普株式会社 状态报告发送方法、无线承载重传执行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3938431A (zh) * 2021-09-27 2022-01-1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突发数据包传输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938431B (zh) * 2021-09-27 2023-06-2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突发数据包传输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29584A1 (zh) 2019-02-14
CN109391376B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91376A (zh)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98574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wireless link efficiency
US8031689B2 (e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re-establishment of radio link control ent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10679105B (zh) 无线链路控制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2932920B (zh) 无线资源调度请求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1682916B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rlc pdu和分配无线资源的方法以及移动通信的rlc实体
US20090215456A1 (en) Method for sending rlc pdu and allocating radio resour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lc entity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EP3177065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US1052357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ata transmission spee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625466A (zh) 用于无线局域网的分布式媒体接入方法
RU2524932C2 (ru) Способы запроса выделения полосы пропускания
CN112153696B (zh) Rlc sdu分段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9104742A (zh) 拥塞窗口调整方法及发送设备
CN111817824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控制节点
CN109803277A (zh) 数据包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06507495B (zh) 上行授权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938431B (zh) 突发数据包传输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TWI394399B (zh) 計算協定資料單元之傳輸次數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JP2024510771A (ja) 伝送処理方法、通信機器及び可読記憶媒体
Sharon et al. Coupled IEEE 802.11 ac and TCP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various aggregation schemes and Access Categories
JP7168292B2 (ja) データ送信方法、データ受信方法、デバイス、及びシステム
WO2023217009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3274292A1 (zh) 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205307B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rlc实体及存储介质
US20230086527A1 (en) Low lat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