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0696B -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0696B
CN109390696B CN201710680198.6A CN201710680198A CN109390696B CN 109390696 B CN109390696 B CN 109390696B CN 201710680198 A CN201710680198 A CN 201710680198A CN 109390696 B CN109390696 B CN 1093906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pin
substrate
antenna structure
embed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801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90696A (zh
Inventor
郑大福
苏志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8019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906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90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0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90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06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堆叠式天线模块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第二天线结构堆叠在第一天线结构上且与第一天线结构彼此绝缘。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的第一承载基板、一设置在至少一贯穿孔内的围绕隔离层以及一贯穿第一承载基板的第一馈入引脚。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以及一贯穿第二承载基板的第二馈入引脚,且第二馈入引脚穿过围绕隔离层且与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借此,本发明能够降低或者抑制第二天线结构的干扰模态的产生,而让第二天线结构的主模态能明显产生。

Description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天线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的进步,行动信息媒体或者个人资料管理工具均已广泛地采用无线传输技术,例如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型手机等电子产品,都需要与其它数据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而利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则可简化许多设定以及接线的麻烦。为达到上述的无线传输的目的,一般电子产品必须装备有天线模块,以利用户进行无线传输的功能。然而,堆叠天线模块中的上层天线结构与下层天线结构会有相互干扰而产生干扰模态的问题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以降低或者抑制干扰模态的产生,而让主模态能明显产生。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其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一绝缘连接层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所述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一电路基板上。所述绝缘连接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天线结构上。所述第二天线结构设置在所述绝缘连接层上。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的第一承载基板、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基板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第一馈入引脚。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一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二顶端电极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二承载基板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第二馈入引脚。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至少一所述贯穿孔内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围绕隔离层,且所述第二馈入引脚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且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底端电极层,且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底端电极层,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电性接触所述电路基板的一接地区,且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之间且通过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而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接地区,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接地区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其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堆叠在所述第一天线结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彼此绝缘。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的第一承载基板、一设置在至少一所述贯穿孔内的围绕隔离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第一馈入引脚。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第二馈入引脚,且所述第二馈入引脚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且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一电路基板上,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以及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底端电极层,且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一电路基板上,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以及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底端电极层,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电性接触所述电路基板的一接地区,且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之间且通过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而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接地区,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一电路基板上,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且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接地区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使用一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式天线模块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堆叠在所述第一天线结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彼此绝缘。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的第一承载基板、一设置在至少一所述贯穿孔内的围绕隔离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第一馈入引脚。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第二馈入引脚,且所述第二馈入引脚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且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所述第一承载基板为一圆形基板,且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为一圆形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二顶端电极层,所述第二承载基板为一方形基板,且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为一方形电极。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其能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的第一承载基板、一设置在至少一所述贯穿孔内的围绕隔离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第一馈入引脚”以及“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第二馈入引脚,且所述第二馈入引脚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且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的技术方案,以降低或者抑制所述第二天线结构的干扰模态的产生,而让所述第二天线结构的主模态能明显产生。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堆叠式天线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堆叠式天线模块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堆叠式天线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堆叠式天线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堆叠式天线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堆叠式天线模块的组合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堆叠式天线模块的组合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M,其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1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2。第一天线结构1设置在一电路基板P上,一绝缘连接层L1设置在第一天线结构1上,并且第二天线结构2设置在绝缘连接层L1上。也就是说,第二天线结构2能通过绝缘连接层L1的连接以设置在第一天线结构1上。举例来说,第一天线结构1可为一线性天线、左旋圆极化天线或者右旋圆极化天线,并且第二天线结构2可为一线性天线、左旋圆极化天线或者右旋圆极化天线,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举例为限。另外,第一天线结构1能通过另一个绝缘连接层L2以设置在电路基板P上,并且绝缘连接层L1与另一个绝缘连接层L2都可为双面黏着层,例如双面胶带,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举例为限。
首先,配合图1与图2所示,第一天线结构1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100的第一承载基板10、一设置在第一承载基板10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11、一设置在第一承载基板10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底端电极层12以及一贯穿第一承载基板10且电性连接于第一顶端电极层11的第一馈入引脚13。举例来说,第一承载基板10可为任何一种具有介电系数的基板,并且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第一天线结构1可以设计成为一种高频天线结构或者一种低频天线结构,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举例为限。
另外,配合图1与图2所示,第二天线结构2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20、一设置在第二承载基板20的上表面上的第二顶端电极层21、一设置在第二承载基板20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底端电极层22以及一贯穿第二承载基板20且电性连接于第二顶端电极层21的第二馈入引脚23。举例来说,第二承载基板20可为任何一种具有介电系数的基板,并且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第二天线结构2可以设计成为一种高频天线结构或者一种低频天线结构,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举例为限。
此外,配合图1与图2所示,第一天线结构1包括一设置在至少一贯穿孔100内且连接于第一顶端电极层11的围绕隔离层14。更进一步来说,第二馈入引脚23会穿过围绕隔离层14且与围绕隔离层14彼此分离(也就是说,第二馈入引脚23会被围绕隔离层14所围绕但不会与围绕隔离层14相互接触),并且围绕隔离层14连接于第一顶端电极层11与第一底端电极层12之间。举例来说,围绕隔离层14可为一种短路环或者一种屏蔽环,并且围绕隔离层14可以通过涂布、印刷或者任何其它的方式而形成在贯穿孔100内,或者围绕隔离层14可以预先制作而后再安置在贯穿孔100内,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举例为限。
借此,本发明堆叠式天线模块M能通过围绕隔离层14的使用,而避免第二天线结构2(亦即上层天线结构)受到第一天线结构1(亦即下层天线结构)的干扰(例如能够避免当第二馈入引脚23通过第一天线结构1时所受到的干扰),借此以降低或者抑制第二天线结构2的“干扰模态”的产生,而让第二天线结构2的“主模态”能明显产生(也就是第二天线结构2的天线模态能够较为干净而明显),所以本发明的天线调节较为方便且容易,使得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高增益(gain)、低轴比(axial ratio)以及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的堆叠式天线模块M。
举例来说,配合图1与图2所示,第一馈入引脚13具有一连接于第一顶端电极层11且被部分地裸露在第一顶端电极层11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131、一连接于第一顶端部131且内嵌在第一承载基板10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132以及一连接于第一内嵌部132且裸露在第一承载基板10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133。另外,第一内嵌部132的直径D11会大于第一引脚部133的直径D12,并且第一引脚部133会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P。然而,本发明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举例来说,配合图1与图2所示,第二馈入引脚23具有一连接于第二顶端电极层21且被部分地裸露在第二顶端电极层21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231、一连接于第二顶端部231且内嵌在第二承载基板20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232以及一连接于第二内嵌部232且裸露在第二承载基板20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233。另外,第二内嵌部232的直径D21会大于第二引脚部233的直径D22,并且第二引脚部233会穿过围绕隔离层14而与围绕隔离层14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P。然而,本发明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第一承载基板10可为一圆形基板,并且第一顶端电极层11可为一圆形电极,借此以降低第二天线结构2的干扰模态的产生。另外,第二承载基板20可为一方形基板,并且第二顶端电极层21可为一方形电极。然而,本发明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M,其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1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2。由图4与图3的比较可知,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承载基板10可为一方形基板。也就是说,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第一承载基板10可为如同第一实施例所举例的圆形基板(如图3所示),或者第一承载基板10可为如同第二实施例所举例的方形基板(如图4所示)。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5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M,其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1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2。由图5与图3的比较可知,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结构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馈入引脚13,并且第二天线结构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馈入引脚23。也就是说,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本发明的堆叠式天线模块M可以使用如同第一实施例所举例的至少一个第一馈入引脚13与至少一个第二馈入引脚23(如图3所示),或者本发明的堆叠式天线模块M可以使用如同第三实施例所举例的至少两个第一馈入引脚13与至少两个第二馈入引脚23(如图5所示)。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6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M,其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1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2。由图6与图2的比较可知,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底端电极层12会电性接触电路基板P的一接地区G,并且围绕隔离层14连接于第一顶端电极层11与第一底端电极层12之间,且通过第一底端电极层12而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P的接地区G。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7所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M,其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1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2。由图7与图2的比较可知,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在第五实施例中,围绕隔离层14连接于第一顶端电极层11与电路基板P的一接地区G之间。也就是说,第五实施例可省略第一底端电极层12的使用,而使得围绕隔离层14可以直接接触电路基板P的接地区G。
第六实施例
请参阅图8所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Z,并且可携式电子装置Z会使用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的其中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M。举例来说,配合图2与图8所示,可携式电子装置Z使用第一实施例的堆叠式天线模块M,并且堆叠式天线模块M包括一第一天线结构1以及一第二天线结构2。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2与图8所示,第二天线结构2堆叠在第一天线结构1上且与第一天线结构1彼此绝缘。另外,第一天线结构1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100的第一承载基板10、一设置在至少一贯穿孔100内的围绕隔离层14以及一贯穿第一承载基板10的第一馈入引脚13。此外,第二天线结构2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20以及一贯穿第二承载基板20的第二馈入引脚23,并且第二馈入引脚23穿过围绕隔离层14且与围绕隔离层14彼此分离。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可携式电子装置Z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M,其能通过“第一天线结构1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100的第一承载基板10、一设置在至少一贯穿孔100内的围绕隔离层14以及一贯穿第一承载基板10的第一馈入引脚13”以及“第二天线结构2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20以及一贯穿第二承载基板20的第二馈入引脚23,且第二馈入引脚23穿过围绕隔离层14且与围绕隔离层14彼此分离”的技术方案,以降低或者抑制第二天线结构2的干扰模态的产生,而让第二天线结构2的主模态能明显产生。
换言之,借此,本发明堆叠式天线模块M能通过围绕隔离层14的使用,而避免第二天线结构2(亦即上层天线结构)受到第一天线结构1(亦即下层天线结构)的干扰(例如能够避免当第二馈入引脚23通过第一天线结构1时所受到的干扰),借此以降低或者抑制第二天线结构2的“干扰模态”的产生,而让第二天线结构2的“主模态”能明显产生(也就是第二天线结构2的天线模态能够较为干净而明显),所以本发明的天线调节较为方便且容易,使得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高增益(gain)、低轴比(axial ratio)以及阻抗匹配(Impedancematching)的堆叠式天线模块M。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Claims (10)

1.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式天线模块包括:
一第一天线结构,所述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一电路基板上;
一绝缘连接层,所述绝缘连接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天线结构上;以及
一第二天线结构,所述第二天线结构设置在所述绝缘连接层上;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的第一承载基板、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底端电极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基板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第一馈入引脚;
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一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二顶端电极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二承载基板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第二馈入引脚,且所述第二承载基板及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承载基板及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形状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至少一所述贯穿孔内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围绕隔离层,且所述第二馈入引脚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且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之间,所述围绕隔离层用以避免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受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的干扰;
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顶端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二顶端部的顶面完全被裸露而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上,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电性接触所述电路基板的一接地区,且所述围绕隔离层通过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而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接地区,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接地区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5.一种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式天线模块包括:
一第一天线结构;以及
一第二天线结构,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堆叠在所述第一天线结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彼此绝缘;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的第一承载基板、一设置在至少一所述贯穿孔内的围绕隔离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第一馈入引脚;
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第二馈入引脚,且所述第二馈入引脚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且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所述围绕隔离层用以避免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受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的干扰;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以及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底端电极层,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二顶端电极层,且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之间,且所述第二承载基板及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承载基板及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形状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顶端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二顶端部的顶面完全被裸露而出;
其中,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中心重合,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中心与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中心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一电路基板上,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上,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一电路基板上,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电性接触所述电路基板的一接地区,且所述围绕隔离层通过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而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接地区,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结构设置在一电路基板上,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接地区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一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一引脚部,所述第一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引脚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部且内嵌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内部的第二内嵌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嵌部且裸露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外部的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内嵌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脚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引脚部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而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9.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使用一堆叠式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式天线模块包括:
一第一天线结构;以及
一第二天线结构,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堆叠在所述第一天线结构上且与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彼此绝缘;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孔的第一承载基板、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底端电极层、一设置在至少一所述贯穿孔内的围绕隔离层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第一馈入引脚;
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二承载基板以及一贯穿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第二馈入引脚,且所述第二馈入引脚穿过所述围绕隔离层且与所述围绕隔离层彼此分离,且所述围绕隔离层连接于第一顶端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底端电极层之间,所述围绕隔离层用以避免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受到所述第一天线结构的干扰;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顶端电极层,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二顶端电极层,所述第二承载基板及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承载基板及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形状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一顶端部;所述第二馈入引脚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且被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的外部的第二顶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顶端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二顶端部的顶面完全被裸露而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基板为一圆形基板,且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为一圆形电极,其中,所述第二承载基板为一方形基板,且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为一方形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顶端电极层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基板上,所述第二顶端电极层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基板上。
CN201710680198.6A 2017-08-10 2017-08-10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Active CN1093906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80198.6A CN109390696B (zh) 2017-08-10 2017-08-10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80198.6A CN109390696B (zh) 2017-08-10 2017-08-10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0696A CN109390696A (zh) 2019-02-26
CN109390696B true CN109390696B (zh) 2022-02-08

Family

ID=65415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80198.6A Active CN109390696B (zh) 2017-08-10 2017-08-10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906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58948B2 (en) 2019-03-20 2021-10-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Antenna apparatus
CN111864390B (zh) * 2019-04-26 2022-03-22 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共构式天线模块
CN114122656B (zh) * 2020-08-31 2022-12-13 台湾禾邦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波导管结构以及波导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0199A (zh) * 2007-05-10 2007-10-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紧凑、叠层结构收发一体微带天线的设计方法
TW201017976A (en) * 2008-10-17 2010-05-01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Circular polarization antenna device with two ceramic layers
CN201797041U (zh) * 2010-08-05 2011-04-13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测量型双频微带天线
CN102117964A (zh) * 2011-03-11 2011-07-06 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频天线
CN202050051U (zh) * 2011-05-24 2011-11-23 广州思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高精度测量的双频微带贴片天线
CN203521636U (zh) * 2013-09-30 2014-04-02 上海海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多模卫星天线
CN103996906A (zh) * 2013-02-20 2014-08-20 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频段天线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205319311U (zh) * 2016-01-08 2016-06-15 深州市松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北斗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3318A (en) * 1986-11-24 1991-03-26 Mcdonnell Douglas Corporation Dual frequency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with capacitively coupled feed pins
CN201364957Y (zh) * 2009-01-22 2009-12-16 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 多频贴片天线装置
US9653808B2 (en) * 2014-07-10 2017-05-16 Amotech Co., Ltd. Multilayer patch antenna
CN204179230U (zh) * 2014-11-06 2015-02-25 上海海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频天线
CN106654549A (zh) * 2016-11-01 2017-05-10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化三频双圆极化天线
CN206180103U (zh) * 2016-11-01 2017-05-17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化三频双圆极化天线
TWM541125U (zh) * 2016-12-06 2017-05-01 太盟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堆疊式圓形極化天線結構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0199A (zh) * 2007-05-10 2007-10-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紧凑、叠层结构收发一体微带天线的设计方法
TW201017976A (en) * 2008-10-17 2010-05-01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Circular polarization antenna device with two ceramic layers
CN201797041U (zh) * 2010-08-05 2011-04-13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测量型双频微带天线
CN102117964A (zh) * 2011-03-11 2011-07-06 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频天线
CN202050051U (zh) * 2011-05-24 2011-11-23 广州思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高精度测量的双频微带贴片天线
CN103996906A (zh) * 2013-02-20 2014-08-20 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频段天线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203521636U (zh) * 2013-09-30 2014-04-02 上海海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多模卫星天线
CN205319311U (zh) * 2016-01-08 2016-06-15 深州市松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北斗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0696A (zh) 201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4028B2 (en) Antenna arrays having multi-layer substrates
US20200411986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Multi-Frequency Ultra-Wideband Antennas
CN109390696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堆叠式天线模块
US8588684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ata communication electrode unit and a living body
US1046875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including the same
TWI68913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堆疊式天線模組
US20140361428A1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s
US2017026472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0016483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tenna function
US20210328334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Compact Ultra-Wideband Antennas
US858495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circuitry into flexible circuits
US907707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40478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ual-frequency ultra-wideband antennas
US9577448B2 (en) Integration of wireless charging unit in a wireless device
KR20150131923A (ko) Nfc 통신이 가능한 전자장치
US20180115056A1 (en) Antenna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ssembly
CN106207477B (zh) 低耦合微带天线
CN110649376B (zh) 一种天线和电子设备
CN112103624A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128552A1 (zh) 一种 mimo 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03326079U (zh) 一种nfc天线组件
TW201004024A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5514593A (zh) 天线结构
US20140097989A1 (en) Plate antenna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7116696U (zh) 天线模组及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