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61207A - 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61207A
CN109361207A CN201811515554.XA CN201811515554A CN109361207A CN 109361207 A CN109361207 A CN 109361207A CN 201811515554 A CN201811515554 A CN 201811515554A CN 109361207 A CN109361207 A CN 109361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charging
energy storage
power generation
renewable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155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苟锐锋
杨晓平
�田�浩
白建华
任军辉
吴守范
李琳
宋志顺
李嘉丰
李绪明
王亚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izhong Nengy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Xi'an Xidian Power System Co Ltd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izhong Nengy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Xi'an Xidian Power System Co Ltd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izhong Nengy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Xi'an Xidian Power System Co Ltd,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izhong Nengy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155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6120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361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612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4Balancing the load in a networ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控制装置;其中,充电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为充电装置供电;其中,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可以高效地对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近年来,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越来越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大型汽车企业公司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政府出台政策补贴以促进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发展。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投入精力研发电动汽车。但大量电动汽车的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一定规模电动车入网充电,电力负荷会增长,若原负荷高峰期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高峰期有所重叠,将加剧当前用电紧张的情况,并造成更大的电网负荷峰谷差。而且,电动汽车用户的行为规律不易确定,车主的行为较难预测,因此这将加大电网电力供应端的调控管理难度。以上的问题都导致电网电力供应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提高电网电力供应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可以高效地对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该系统包括: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控制装置;
充电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连接;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为充电装置供电;其中,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利用第一方面的充电系统的一种充电方法,该方法包括:
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
可选地,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包括:
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对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进行优化;
控制装置根据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和充电价格,对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优化;
控制装置根据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价格、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和充电装置的充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充电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为充电装置供电;其中,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从而可以提高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利用率,节省能源损耗,可以减轻电网电力供应端的负荷,从而高效地对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系统适用场景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直流配电网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接线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光伏系统监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分层调度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智能充电桩应用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参考本申请的若干代表性实施方式,详细阐释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下述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法操作步骤或装置结构,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的劳动在所述方法或装置中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或模块单元。在逻辑性上不存在必要因果关系的步骤或结构中,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或装置的模块结构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执行顺序或模块结构。所述的方法或模块结构的在实际中的装置或终端产品应用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或模块结构进行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再生能源”仅为一种示例性的可再生能源命名方式,比如也可用“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分布式发电装置”等其他名称替代,本申请实施例对消息命名方式不作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储能装置”仅为一种示例性的储能能源命名方式,比如也可用“储能”“储能供电装置”“储能供电”等其他名称替代,本申请实施例对消息命名方式不作具体限制。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与高污染、高能耗的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依靠电力驱动,噪声低能效高,无污染物排出,在节能、环保和清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有的配电网结构和控制水平下,由于受到电压分布、故障水平以及设备容量的限制,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有限。此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使传统配电网中用户侧单一负荷消耗的属性发生改变,用户侧需与电网侧深入互动,以促进本地能源消纳。应用储能系统可实现多能互补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满足用户对电能的个性化和互动化需求。第一,储能可以用于平抑功率波动。风电、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电源供电功率的波动性将引起配电网功率的波动,利用储能系统快速充放电特性,减小可再生能源并网对配电网的冲击,增强配电网的可控性。其次,储能用于负荷削峰填谷,利用储能系统实现用电负荷的时空转移,延迟配电设备容量升级。储能还可以用于改善电能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该充电系统包括: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控制装置;
其中,充电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为充电装置供电;其中,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
可选地,所述储能装置为电池供电装置,和/或,所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为光伏发电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及基于该充电系统的充电方法,可适用于图1所示的充电场景中。图1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方案,可广泛应用在工业企业等停车场,融合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可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中的充电装置)、分布式光伏(可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互联网+电池”梯次利用(可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中的储能装置)、低压柔直系统(可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中的储能装置)等技术建设的综合能源站,主要解决大量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对电网造成的影响、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配电设备利用率、降低用能成本。
其中,750V直流配电装置,将750V转换为其他电压等级的负荷,给电池供电装置充电储能,给电动汽车充电储能。750V直流总线上的供电设备的能量可以双向流动。关于直流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分布式电源有光伏、电池。这些分布式电源产生的电能均为直流电或经过简单整流后变为直流电。分布式电源并入直流配电网将节省大量的换流环节。该充电系统的电能还能由10KV开关站提供。通过开关装置将电力系统(电网)及其用户的用电设备有选择地连接或切断。其作用是分配高、中压电能。一般来说开关站电压等级是10kV及其以上的,就是将电网来的电分给几个或者更多的变电所用,然后变电所再将之降压给工业、生活用电;或者是发电厂用于高压输电。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直流配电网接线示意图。低压直流配电母线可以通过AC/DC变压器与中压交流母线连接,利用低压直流母线可以减少一级变换和对应的损耗。这些分布式电源通过各自相应的变换器与充电系统的直流母线相连。直流母线通过双向DC/AC变换器与交流主网进行能量交换,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与电池、光伏、直流充电桩进行能量交换。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的日益增多,利用低压直流母线接入可再生能源和储能,可以简化分布式能源接入方式,减少建设成本和运行损耗。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接线示意图。图3中包含两套供电系统,系统一边接地,另一边系统通过主变压器与次一级系统连接,连接多个充电桩配电箱,例如多个60KW或120KW充电终端。并将三相交流转换为直流,连接光伏系统和储能系统。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中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光伏系统进行说明。目前光伏系统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方式主要有集中式MPPT、组串式MPPT和组件式MPPT三种,并网的方式也有集中式并网、组串式并网和组件式并网三种。本申请实施例中,优先采用组串式MPPT并网的方式,该方式可以提高组件的最大功率点电压范围,同时减小组件局部遮挡、组件参数不一致等问题对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发电量,同时相对其它几种并网方式系统成本较低。光伏发电对接入点的影响主要是谐波和电压波动,国家对光伏发电站接入有明确的规程规定,对光伏电站电能质量的要求应满足各项规定要求。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接入电网采用“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实现光伏所发电能作为补充电源供充电系统使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不会对电网及用户造成影响。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光伏采用地面固定倾角支架的安装方式。光伏组件安装在倾角支架上与地面形成倾角状态,角度按照自然散水坡角考虑。组件与组件之间紧密布置,缝隙采用密封胶处理,以便支架下方空间用作停车位遮阴避雨。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设置光伏监控系统对光伏系统进行监控。光伏系统数据检测、远传是采用太阳能专用工控机、环境监测仪、数据采集器和显示装置及与其配套的太阳能专用监控软件,来检测、远传太阳辐射量、光伏组件直流输入电压、电流、温度、逆变器输入/输出电压及电流及输出计量和控制室温度等。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监控结构示意图。由于采集参数的多样性和分散性,改监控系统采用了分布式数据采集的结构模式。分布式数据采集是利用电量隔离变送器、温度传感器、太阳辐射测量仪等设备就近分散采集现场数据,通过智能数据采集模块的RS-485串行数据总线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送至监测计算机进行集中的数据统计和处理。智能数据采集模块中设有独立的中央处理模块,可以在现场对采集的信号进行数字滤波和简单的数据处理,然后通过数据总线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送至监测计算机,监测计算机负责将各个区域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储能装置可以是电池组,可以采用“互联网+”电池管控建设方案,基于退役动力锂电池采用网络化电池管控技,包括:低压配电柜、隔离变压器、双向变流器、退役锂电池组及电池能量交换系统。利用电动汽车废旧电池,“互联网+”电池布置采用集装箱形式,基于电池能量交换技术的退役动力电池的储能系统,具有毫秒级快速响应特性,可以在智能微电网中起到功率支撑、调峰调频、移峰填谷作用。实现了退役锂电池组的无损梯次利用,以最小不可拆分(可以焊接在一起)的退役锂离子模组为管控基本单元进行系统构建。每个电池模组直接与电池网络能量接口卡相连。
通过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屏蔽电池模组之间的物理和化学差异性,保证每一个电池模组不过充、不过放,并且可以快速隔离故障的电池模组,从而极大提升了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在同等功率和容量的条件下,极大降低储能系统的单位容量成本和功率成本,显著提升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系统循环寿命,并且做到电池模组级的无人自动巡检和调度,从根本上保证了梯次利用储能系统的商业经济性。在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的内部网络,采用高性能的工业100/1000M自适应交换机,确保系统运行在封闭无干扰的独立网络。系统数据网络分为个人云存储(PersonalCommunication Service,PCS)数据网络、电池能量交换系统数据网络。硬件使用高性能的工业100/1000M自适应交换机、多模光纤交换机、串口服务器。
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平台由监控服务器、监控主机、通信转换接口等硬件设备组成。设备均具有通用网络接口,内存、外存容量和运行速度满足3万点数据量实时处理与历史存储性能的要求。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平台提供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存盘、历史数据查询与分析、监控管理等功能。平台架构依据分层结构进行设计,可分为数据管理层、数据采集层、设备层共三个层次。其中,数据管理层由数据存储、监控主机等设备组成;数据采集层由监控服务器、网络设施等设备组成;设备层由通信转换接口及PCS、电池网络能量交换机等设备组成。数据采集层建立在设备层之上,通过通信转换接口连接设备,采集PCS、电池能量交换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存盘等功能。处理的数据包括充电功率、放电功率、电池容量、电池状态、运行温度、线路状态、电流、有功功率。
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能通过测控单元与储能装置、电池管理系统进行实时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实时采集模拟量、开关量。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设置通信接口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接收和处理的信息包括:单体电池的电压、温度等实时信息;电池模块的电流和漏电流;各种故障告警信号和保护动作信号。储能装置上送信息包括:开关量信息:直流侧、交流侧接触器、断路器的状态;运行模式(并网、孤网、充电、放电、待机等)就地操作把手的状态等;模拟量信息:直流侧电压、电流;交流侧三相电压、电流、有功;运行信息:能量转换设备保护动作信号、事故告警信号等。
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的监视功能满足下列要求:通过显示器对主要电气设备运行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视,能监视各设备的通信状态和通信报文,并实时显示。电池管理系统上送监控系统的遥测量和告警量有专门的界面显示和告警窗口。能量转换系统上送监控系统的遥测量和告警量有专门的界面显示和告警窗口。
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在站内交流回路断路器、储能装置及其他控制运行相关的其他重要设备,如储能装置的启/停、运行/检修状态切换、并网充/放电、保护软压板投切等。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具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遵守操作唯一性原则。其中,自动控制功能应可投退,包括自动功率设定、运行曲线下发等。其控制原则为分层分级,按优先级由高到低,可分为间隔层、站控层、调度层,在通讯故障时,控制层应能向相邻的高优先权自动切换。
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与操作满足下列要求:能按要求对各种参数进行设置,具备按一定权限对设备参数、模拟量限值及开关量状态进行修改的功能,并予以记录。画面的调用方式应满足灵活可、响应速度快的原则;画面的调用应有自动和召唤两种方式,自动方式用于事故、故障及过程监视等情况,召唤方式为运行人员随机调用。能给不同职责的运行管理人员不同的安全等级操作权限。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直流配电网装置采用的是低压直流配电网技术。常规配电网电流都是单向的,从电源到负荷;交流电的两个电源之间难以直接互联。柔直技术可以解决该问题,实现组环运行,把原来的单电源供电变成多电源,提高供电可靠性。由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储能装置等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直流负荷与柔性直流换流站等组成的供电网络,具有功率双向可控、高可靠性、高供电质量、灵活接入、快速响应等优良性能。常规交流配电网由变压器、线路组成,基本不可控,只配置基本的继电保护。由于直流配电网将多个可控电源端、可控负荷端、不可控负荷端通过电缆或架空线路组成可控型复杂网络,其关键设备是以全控型半导体器件作为基础,各端均需要控制,还要由整个配电网的控制保护系统实现多端、多源的配合,克服交流配电网的缺点,实现较高的供电性能指标。
相比交流配电网,直流配电网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第一,便于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及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并网。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在现代配电网中将包含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将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并入直流配电网,将可以节省大量的换流设备。例如,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光伏发电等产生的是直流电,通常需经过DC~DC和DC~AC两级变换才能并入传统的交流配电网。而如果这些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分布式电源接入直流配电网,则可以省略上述的DC~AC环节,降低接入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提高功率转换效率和电能质量。
第二,线路成本低。相比交流配电的三相四线制,直流配电只有两个线路,所需的建设费用少;此外,在交直流电有效值相同时,交流电压的峰值比直流电压峰值大,因此对电缆的绝缘强度要求也就更严格,所以直流电缆的成本也要低。
第三,传输损耗小。由于直流配电只有两个线路,所以相比交流线路,导线的损耗小;另外,在输送相同的有功功率情况下,单相交流的输电损耗大于单极直流系统的损耗,而三相交流系统的损耗低于单极直流系统。如果直流系统为双极,则线路电流将变为原来的1/2,线路损耗变为原来的1/4,这将远远小于交流三相系统。虽然交流系统可通过无功补偿等措施来降低线损,但这将大大增加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复杂性。
第四,直流配电的供电容量(供电半径)更大。随着城市的发展,用电负荷发展很快,需要配电网络输送更大的容量;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土地日益升值,征用新的配电线路走廊代价高,需要在有限的配电线路走廊上输送更大的容量。在线路建造费用及占用走廊宽度相同时,直流线路的传输功率约为交流线路的1.5倍,即采用直流配电能够有效提高供电容量或供电半径。
第五,供电可靠性高。在交流配电网中,交流输电能力受到同步发电机间功角稳定问题的限制,且随着输电距离的增大,同步机间的电抗增大,输电能力受到更大的限制。而直流线路不存在频率稳定和无功功率等问题,供电可靠性也较高。
第六,具有一定的环保优势。直流线路的“空间电荷效应”使电晕损耗和无线电干扰都比交流线路小,产生的电磁辐射也小,具有环保优势。
第七,减少向直流负载供电的中间环节,提高供电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充电系统进行充电的方法,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具体充电方法如图5所示。
步骤501: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对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进行优化。
步骤502:控制装置根据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和充电价格,对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优化。
步骤503:控制装置根据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价格、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和充电装置的充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
在步骤501中,按如下公式(1),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对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进行优化:
其中,α、β分别表示权重系数,ρjoi(t)表示储能装置和可再生电源发电装置在时长t的联合供电价格,Pjoi(t)表示储能装置和可再生电源发电装置在时段t的联合供电功率,NT表示时长集合[0,1,……,T]。
在步骤502中,按如下公式(2),控制装置根据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和充电价格,对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优化:
其中,γ、κ为分别表示权重系数,nev表示充电装置充电时长集合[0,1,……,n],ρEV(t)表示充电装置在时长t的充电价格,PEV,i(t)表示充电装置在时长t的第i个节点的充电功率,PL(t)表示时长t内的充电功率。
在步骤503中,在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之前,还包括:
根据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对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进行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地,按如下公式(3),根据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对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交流节点的供电功率进行进一步优化:
其中,表示第j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价格,表示第j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ρgrid表示充电装置的充电价格,Pgrid表示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ρAC,i表示第i个交流节点的购电成本,PAC,i表示第i个交流节点的购电功率,vi、wi表示权重系数,为第i个直流节点的购电功率。
进一步地,按如下公式(4),根据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对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直流节点的供电功率进行进一步优化:
其中,表示第j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价格,表示第j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ρDC,i表示第i个直流节点的购电成本,PDC,i表示第i个直流节点的购电功率,vi、wi表示权重系数,为第i个交流节点的购电功率。
可选地,控制装置每隔第一设定时长,对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与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优化;控制装置每隔第二设定时长,对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与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进一步优化。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是基于多源协同多时段优化调度结构,该调度结构基于“分层-分区”的多源协同优化调度方法,结合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等可控负荷的控制响应特性,以及电网的结构和运行特点,构建相适应的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策略。
首先,还需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建立模型。
配电网中的分布式可再生电源以风能、光能最为常见。其中,风能功率特性可用如下公式(5)表示:
其中,Pw为风电的实际发电功率,A、B、C为系数,V为风机实际风速,Vs、Vr分别表示额定风速范围,Pr为风电的额定发电功率。
其中,光伏发电装置的功率特性可用如下公式(6)表示:
其中,PS为光伏电源额定功率,αT为光伏板的功率温度系数,本申请实施例取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功率温度系数为—0.35%/℃,T为运行光伏组件温度,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运行光伏组件温度以天气预报的预测气温为准。
单个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具有独立性,通过建立申报机制,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充电服务代理商的角色,可以对整体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功率作为对象进行能量调度,其整合功率建模方法如下所示:
单辆电动车充电累计充电能量及功率可用如下公式(7)(8)表示:
单辆电动车充电累计充电功率可用如下公式(9)(10)表示:
其中,为电动车充电累计最小充电能量,τ为时间变化量,η为常系数,为第i个节点最大充电功率,Hi(t)为电动车累计充电时间,为电动车充电累计最大充电能量,为电动车充电累计充电功率。
进一步地,电动汽车充电站整体充电能量及功率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整合得到公式(11)和(12):
其中,N表示充电汽车数量。
在对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建立模型之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现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源协同多时段优化调度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针对配电网中的多种可调手段——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可控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负荷、以及直流换流站运行方式,从其所属的电网运行主体和在电网中的容量比例角度出发,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中建立了“局部调度-区域调度”的分层调度结构,即建立了“各个配电网区域分别优化,相互之间进行协调,以获得整体优化调度结果”的分区调度方式。
第一方面,从各个配电网区域具有一定独立自主运行能力的角度划分为区域调度层,可分别根据各个优化主体不同的目标和特性,建立相适应的优化模型,满足运行需求。其次在局部调度层,结合局部电网能够调配的储能(energy storage,ES)装置,对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发电(renewable distributed generation,R-DG)装置进行联合供电功率优化。在局部调度层,优化的目标函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为了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储能装置的联合发电收益,通过这一目标可以促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提高其供电功率水平,达到最大化可再生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其二是为了减小调度周期内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储能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的波动。通过这一目标,发挥利用储能装置平抑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波动的作用,为电网提供更好的输出特性。
第二方面,在局部调度层优化结束后,将其优化结果上报给区域调度层。区域调度层将局部调度层的优化结果作为输入条件,利用分布式优化对配电网区域内的可控分布式发电(controllable distributed generation,C-DG)以及区域间的交换功率进行调度,优化配电网的供电方式,以实现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内电能的优化调度。
具体地,在局部调度层,首先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发电,借助可用的储能装置对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波动进行平抑,进一步再降低电动汽车充电费用,利用其可调的充电负荷平抑区域内的功率波动;进一步,区域调度层在局部调度层优化的基础上,利用区域电网级可控资源——可控分布式电源、区域间功率转移、上级电网供电,实现直流配电网与交流配电网的整体电能优化调度。因此,整体调度流程逻辑与各个部分的功能均相对明确,可如图6所示。由于大多数电动汽车没有必要以日为周期进行充电,因此建立较长时间尺度(大于一日,例如数日或一周)下的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需要说明的是,长时间尺度是指1日以上的时间,可对应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方法中的第一设定时长;短时间尺度是指1日以内的时间,可对应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方法中的第二设定时长。
在图6中,Pjoi为长时间尺度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功率、PEV为长时间尺度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为短时间尺度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功率,为短时间尺度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PDG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
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日前长时间尺度和日内短时间尺度上进行优化调度,其中日前长时间优化为日内短时间优化提供参考运行点,日内短时间优化得到最终的调度指令,从而形成多时段优化调度策略,充分利用日前长时间和日内短时间不同时段的功率预测数据,逐步修正调度指令,以符合配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源协同多时段优化调度结构进行说明之后,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源协同多时段优化调度模型及求解。针对各个需要优化的主体,本申请实施例分别研究其优化调度模型。
第一方面,在局部调度层,对储能装置、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发电与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进行协调优化时,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利用储能装置,对可再生能源供电功率的随机性波动进行平抑。
充电网络中任何一条支路的功率都是所有电源共同作用于充电网络的结果,含有每个供电电源的分量。由于各供电电源提供的功率分量方向不一致性,应当采取对各个功率分量进行节点费用流分析,最后的按负荷中各电源提供功率比例加权合成值就是该节点传输成本。每个功率分量在经过电网从发电厂向用户侧流动时,沿途不断附加网损成本、输电元件使用费用等各项费用,因而功率在到达用户处时相应携带了应向用户收取的所有费用,即功率可看作是费用的载体,网络中某节点的功率负载着将该功率供应到该节点处的所有成本。相应地,该点单位功率所对应的成本定义为单位电力成本ρ,功率P与ρ的乘积定义为费用C。因而各节点单位电力成本可看作是费用在电网中流动的结果。
第二方面,在区域调度层,考虑各分布式电源的供电价格与发电功率、电网公司购电成本与购电功率、各局部调度层之间交直流交换功率与价格,以经济效益最优为运行目标进行优化。在分区优化调度结构下,各个配电网区域以供电成本最低为原则,对各个配电网区域自身进行优化;同时,为了保证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整体运行的协调性,对各个配电网区域之间的交换功率进行约束,通过罚函数耦合到目标函数中。
进一步,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建立的多源协同多时段优化调度模型,使用的求解方法主要有:
①针对局部调度层的优化调度,采用常规的凸优化方法求解。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②针对区域调度层的优化调度,采用常规的原-对偶内点法求解,其核心为拉格朗日函数的KKT条件。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③针对分区优化调度,在内层循环中,保持罚函数系数v和权重w不变,对各个交、直流配电网区域的优化调度问题交替求解;在外层循环中,根据内层循环的求解结果更新罚函数的系数v和权重w。经过若干迭代,可获得整体配电网的优化调度结果。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建立了“分层-分区”的多源协同优化调度方法,并在不同时间尺度进行扩展和协调,以实现对配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电动汽车和可控分布式电源的协调优化,同时充分利用直流配电网实现了广域的功率平衡调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还可以应用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一体化管控园区中。所述园区可以实现充电桩的统一管控、运营和维护,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运营、车辆增值服务、智能充放电服务、智能充(放)电管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图7示出了智能充电桩应用框架。如图7所示,智能充电桩的应用框架包含应用层、网络层和终端层共三个层次:
应用层——环境传感感知、GPS融合处理与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的联合运作模式;
网络层——以太网络标准协议为基础,3G/4G、WiFi、ZigBee等多种技术融合;
终端层——终端设备协议统一,实现底层互联互通。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通过充电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为充电装置供电;其中,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接为电动汽车充电,又利用储能装置缓解电动汽车随机充电造成电网容量增加的问题;利用低压柔性直流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充电装置等直流发电与负荷的互联,减少“直流—交流—直流”之间的转换,从而降低了能源损耗;利用开关站作为市电补充,充分满足了用电需求。又提出分层-分区的多源协同优化调度方法,结合光伏等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可控负荷的控制响应特性,以及电网的结构和运行特点,构建相适应的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策略。进一步地,还结合商业模式引导用户的充电行为,利用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策略,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多种充电需求、同时不增加电网供电负担。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控制装置;
充电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和开关站连接;控制装置分别与直流配电网、充电装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连接;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直流配电网、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开关站为充电装置供电;其中,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为电池供电装置,和/或,所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为光伏发电装置。
3.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充电系统进行充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包括:
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对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进行优化;
控制装置根据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和充电价格,对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优化;
控制装置根据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价格、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和充电装置的充电价格,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公式,控制装置根据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和供电价格,对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联合供电功率进行优化:
其中,α、β分别表示权重系数,ρjoi(t)表示储能装置和可再生电源发电装置在时长t的联合供电价格,Pjoi(t)表示储能装置和可再生电源发电装置在时段t的联合供电功率,NT表示时长集合[0,1,……,T]。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公式,控制装置根据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和充电价格,对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优化:
其中,γ、κ为分别表示权重系数,nev表示充电装置充电时长集合[0,1,……,n],ρEV(t)表示充电装置在时长t的充电价格,PEV,i(t)表示充电装置在时长t的第i个节点的充电功率,PL(t)表示时长t内的充电功率。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选择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直流配电网和开关站之一或组合为充电装置供电之前,还包括:
根据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对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进行进一步优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公式,根据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对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交流节点的供电功率进行进一步优化:
其中,表示第j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价格,表示第j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ρgrid表示充电装置的充电价格,Pgrid表示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ρAC,i表示第i个交流节点的购电成本,PAC,i表示第i个交流节点的购电功率,vi、wi表示权重系数,为第i个直流节点的购电功率。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公式,根据优化后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对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直流节点的供电功率进行进一步优化:
其中,表示第j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价格,表示第j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ρDC,i表示第i个直流节点的购电成本,PDC,i表示第i个直流节点的购电功率,vi、wi表示权重系数,为第i个交流节点的购电功率。
10.如权利要求4或7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每隔第一设定时长,对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与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优化;控制装置每隔第二设定时长,对优化后的储能装置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供电功率与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进行进一步优化。
CN201811515554.XA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093612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15554.XA CN109361207A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15554.XA CN109361207A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61207A true CN109361207A (zh) 2019-02-19

Family

ID=65330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15554.XA Pending CN109361207A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61207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7936A (zh) * 2019-05-07 2019-08-16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楼宇低压直流供电系统
CN110190671A (zh) * 2019-05-23 2019-08-30 四川科陆新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大规模储能电站实现快速功率调度的通信系统
CN110445184A (zh) * 2019-09-18 2019-11-12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网控制系统
CN110932253A (zh) * 2019-11-25 2020-03-27 武汉大学 一种面向直流配电网的dc-dc变流器优化配置方法
CN112865082A (zh) * 2021-01-18 2021-05-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聚合多类型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日前调度方法
CN113410832A (zh) * 2021-06-18 2021-09-1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风光储氢综合能源直流微网运行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77800A (zh) * 2014-10-29 2015-02-25 中节能绿洲(北京)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绿色电源供电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
JP5726555B2 (ja) * 2011-02-01 2015-06-03 田淵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106787039A (zh) * 2016-11-24 2017-05-31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充电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7465193A (zh) * 2017-08-21 2017-12-12 上海交通大学 计及源储荷的交直流配电网的调度控制方法
CN108123431A (zh) * 2016-11-29 2018-06-05 赵志刚 一种光储式充电站直流微网系统协调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6555B2 (ja) * 2011-02-01 2015-06-03 田淵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104377800A (zh) * 2014-10-29 2015-02-25 中节能绿洲(北京)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清洁绿色电源供电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
CN106787039A (zh) * 2016-11-24 2017-05-31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充电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8123431A (zh) * 2016-11-29 2018-06-05 赵志刚 一种光储式充电站直流微网系统协调控制方法
CN107465193A (zh) * 2017-08-21 2017-12-12 上海交通大学 计及源储荷的交直流配电网的调度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博文: "《中国电力百科全书》", 31 May 1995, 中国电力出版社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7936A (zh) * 2019-05-07 2019-08-16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楼宇低压直流供电系统
CN110137936B (zh) * 2019-05-07 2023-09-05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楼宇低压直流供电系统
CN110190671A (zh) * 2019-05-23 2019-08-30 四川科陆新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大规模储能电站实现快速功率调度的通信系统
CN110445184A (zh) * 2019-09-18 2019-11-12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网控制系统
CN110932253A (zh) * 2019-11-25 2020-03-27 武汉大学 一种面向直流配电网的dc-dc变流器优化配置方法
CN112865082A (zh) * 2021-01-18 2021-05-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聚合多类型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日前调度方法
CN112865082B (zh) * 2021-01-18 2023-08-2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聚合多类型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日前调度方法
CN113410832A (zh) * 2021-06-18 2021-09-1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风光储氢综合能源直流微网运行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61207A (zh) 一种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02055214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能供给系统
CN202840641U (zh)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CN105406515B (zh) 分级控制的独立微网
Ghiani et al. Impact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on the operation and planning of 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s
JP7299201B2 (ja) 電力システム
CN108667147B (zh) 一种含多微电网的柔性中压直流配电中心优化调度方法
CN103236718A (zh) 一种智能微网的源-网-荷自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932779A (zh) 一种基于能量路由器的微电网
CN107534293A (zh) 使用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设备的电力供给系统
Zhang et al. Design scheme for fast charging sta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s with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US20230420941A1 (en) Aggregation platform for intelligent loc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CN201893567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能供给系统
CN105337301A (zh) 微电网并网点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Miller et al. Advanced integration of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Brenna et al.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smart distribution grids with other distributed resources
Li et al. Influences of electric vehicles on power system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vehicle-to-grid
CN115360804A (zh) 一种有序充电系统及有序充电方法
Yan et al.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node controller and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energy storage cloud platform architecture
CN206908304U (zh) 一种智能微电网储能系统
CN102208825B (zh) 具有能量组网功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CN205123282U (zh) 微电网
Ma et al. Low voltage direct current supply and utilization system: Definition, key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US11747781B1 (en) Intelligent loc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t local mixed power generating sites for providing grid services
CN202076961U (zh) 一种具有能量组网功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