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53365B -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53365B
CN109353365B CN201811522062.3A CN201811522062A CN109353365B CN 109353365 B CN109353365 B CN 109353365B CN 201811522062 A CN201811522062 A CN 201811522062A CN 109353365 B CN109353365 B CN 1093533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ar
annular groove
radial flange
support component
dust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220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53365A (zh
Inventor
丁纬
郭秋顺
张春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Changli Rai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Changli Rai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Changli Rai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Changli Rai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2206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533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53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53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53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533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5/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ogies; Connections between bogies and vehicle underframe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allowing self-adjustment of wheel axles or bogies when rounding curves
    • B61F5/02Arrangements permitting limited transverse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vehicle underframe or bolster and bogie; Connections between underframes and bogies
    • B61F5/22Guiding of the vehicle underframes with respect to the bogies
    • B61F5/24Means for damping or minimising the canting, skewing, pitching, or plunging movements of the under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rings (AREA)
  • Diaphragms And Bellow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包括扭杆、扭转臂一、扭转臂二、连杆一和连杆二,连杆一和连杆二的另外一端均与车体连接,在扭杆上还套接有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均与转向架连接,所述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均包括支座本体,在支座本体上开有装配孔,在装配孔中过盈装配有橡胶关节套和塑料套,橡胶关节套由外到内依次包括通过硫化粘接在一起的金属套一、橡胶体和金属套二,塑料套通过过盈装配到金属套二中,在扭杆上过盈套接有金属套三和金属套四,通过支座组件一的金属套二与扭杆上的金属三之间间隙装配以及座组件二的金属套二与扭杆上的金属四间隙配合之间间隙装配,从而将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装配到扭杆上。

Description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属于单轨列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单轨铁路是铁路的一种,特点是使用的轨道只有一条,而非传统铁路的两条平衡路轨。单轨铁路的路轨一般以混凝土制造,比普通钢轨宽很多。而单轨铁路的车辆比路轨更宽。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相似,单轨铁路主要应用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用来运载乘客。亦有在游乐场内建筑的单轨铁路,专门运送游客在游乐园内运行。
单轨铁路主要分成两类,一种是悬挂式单轨铁路的列车悬挂在轨道之下,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是跨座式单轨铁路,列车跨座在路轨之上,两旁盖过路轨。跨座式单轨最先由瑞士ALWEG发明,而最先提出悬挂式单轨的是SAFEGE。现代的单轨铁路由电动机推进,一般使用轮胎而不使用钢制的车轮,轮胎会在路轨的上面及两旁转动,推动列车及维持平衡。早期单轨系统的设计是不能使用转辙器的,使到运作上出现很多不便。现代的单轨系统多数已经可以使用转辙器,让车辆可以驶进不同的线路,而同一线路亦可作双程行驶。
在单轨列车的车体和转向架之间安装有抗点头扭杆系统,当车辆发生点头运动时,该系统受到旋转力矩的作用,使得抗点头扭杆产生扭转弹性形变,从而实现抗点头功能。在正常牵引、制动、过曲线等非点头运动时,该系统通过关节轴承和扭杆杆体的自由旋转,对列车不产生影响。在抗点头系统工作时,由于扭杆会产生扭转弹性形变,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磨损过度的情况。
申请公布号为CN107585173 A,申请公布日为 2018年1月16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跨座式单轨列车的抗点头扭杆式单轴转向架,包括构架体,所述构架体的一端设置有一根用于连接车体的牵引杆,所述构架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抗点头装置,所述抗点头装置包括:与所述跨座式单轨列车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扭杆,所述扭杆与所述构架体可转动连接,所述扭杆相对所述构架体绕所述扭杆的轴线转动;位于所述扭杆的两端、与所述扭杆固定连接的两个扭臂,所述扭臂水平布置,且两个所述扭臂位于所述扭杆的同一侧;与所述扭臂对应的连杆,所述连杆沿竖向布置,且所述连杆的下端与所述扭臂远离所述扭杆的一端铰接,上端与车体连接。
上述专利文献中虽然公开了抗点头装置,但是并未公开解决扭杆磨损过度问题的技术方案。
综上,如何设计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使其能够避免扭杆磨损过度问题的发生,延长整个抗点头扭杆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其能够避免扭杆磨损过度问题的发生,延长了整个抗点头扭杆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包括扭杆、套接在扭杆两端上的扭转臂一和扭转臂二、一端通过橡胶关节一与扭转臂一连接的连杆一和一端通过橡胶关节二与扭转臂二连接的连杆二,连杆一和连杆二的另外一端均与车体连接,在位于扭转臂一和扭转臂二之间的扭杆上还套接有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所述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均与转向架连接,所述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均包括支座本体,在支座本体上开有装配孔,在装配孔中过盈装配有橡胶关节套和塑料套,所述橡胶关节套由外到内依次包括通过硫化粘接在一起的金属套一、橡胶体和金属套二,塑料套通过过盈装配到金属套二中,在扭杆上过盈套接有金属套三和金属套四,通过支座组件一的金属套二与扭杆上的金属三之间间隙装配以及座组件二的金属套二与扭杆上的金属四间隙配合之间间隙装配,从而将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装配到扭杆上。
优选的,所述扭转臂一和扭转臂二均通过花键套接到扭杆两端上,在扭转臂一和扭转臂二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耐磨圈一和耐磨圈二,所述金属套三和金属四的一端上均设置有径向凸起,通过支座组件一中塑料套的一端与耐磨圈一相接触以及通过支座组件一中塑料套的另外一端与金属套三的径向凸起相接触,从而对支座组件一进行轴向限位;通过支座组件二中塑料套的一端与耐磨圈二相接触以及通过支座组件二中塑料套的另外一端与金属套四的径向凸起相接触,从而对支座组件二进行轴向限位。
优选的,所述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中的橡胶体的轴向截面为关于轴线对称的内凹弧形状。
优选的,扭杆两端直径大于扭杆中部直径,金属套三和金属套四装配到扭杆两端上。
优选的,在耐磨圈一和支座组件一之间还设置有端部防尘套一,在耐磨圈二和支座组件二之间还设置有端部防尘套二,在支座组件一的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一,所述环形凹槽一的一侧边顶部设置有斜边,在支座组件二的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二,所述环形凹槽二的一侧边顶部也设置有斜边,在耐磨圈一的外周面上和耐磨圈二的外周面上分别设置有环形凹槽三和环形凹槽四,在端部防尘套一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径向凸缘一和径向凸缘二,在端部防尘套二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径向凸缘三和径向凸缘四,在靠近径向凸缘一的端部防尘套一内周面和在靠近径向凸缘三的端部防尘套二内周面均设置有斜面;
通过端部防尘套一的径向凸缘一插入到环形凹槽一中,端部防尘套一的径向凸缘二插入到环形凹槽三中且环形凹槽一的一侧边顶部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一的端部防尘套一内周面上的斜面相接触,从而将端部防尘套一设置在耐磨圈一和支座组件一之间;
通过端部防尘套二的径向凸缘三插入到环形凹槽二,端部防尘套二的径向凸缘四插入到环形凹槽四中且环形凹槽二的一侧边顶部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三的端部防尘套二内周面上的斜面相接触,从而将端部防尘套二设置在耐磨圈二和支座组件二之间。
优选的,所述端部防尘套一和端部防尘套二均设置为圆锥台状。
优选的,所述抗点头扭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的中部防尘套,在支座组件一的另外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五,所述环形凹槽五的一侧边顶部设置有斜边,在支座组件二的另外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六,所述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也设置有斜边,中部防尘套的一端设置有径向凸缘五,中部防尘套的另外一端设置有径向凸缘六,在靠近径向凸缘五和径向凸缘六的中部防尘套内周面均设置成斜面;通过中部防尘套一端上的径向凸缘五插入到环形凹槽五中且环形凹槽五的一侧边顶部上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五的中部防尘套内周面上的斜面相配合接触,以及通过中部防尘套另外一端上的径向凸缘六插入到环形凹槽六中且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上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六的中部防尘套内周面上的斜面相配合接触,从而将中部防尘套连接在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
优选的,环形凹槽五和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上斜边的斜度均设置成10至30度。
优选的,所述中部防尘套包括套体,径向凸缘五设置在套体一端上,径向凸缘六设置在套体另外一端上;沿扭杆轴向所述径向凸缘五的厚度小于沿扭杆径向套体一端端部厚度,沿扭杆轴向所述径向凸缘六的厚度小于沿扭杆径向套体另外一端端部厚度。
优选的,套体两端与扭杆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套体中部与扭杆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在扭杆上增设钢套,在支座组件中增设塑料套,利用钢套与塑料套之间的间隙配合将支座组件套接在扭杆上,当扭杆发生扭转弹性形变时,通过上述结构就能有效的防止扭杆过度磨损问题的发生,延长了整个抗点头扭杆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通过对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进行轴向限位,从而能保证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的中心距在工作过程中不发生变化。通过端部防尘套两端的径向凸缘分别插入到支座组件的环形凹槽和耐磨圈的环形凹槽中过盈装配到一起且安装后利用端部防尘套内斜面与环形凹槽的斜边相贴合接触,从而能保证在日常工作中防尘套不会出现松动,从而避免了外界很多灰尘沾贴到扭杆本体上对扭杆本体造成磨损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扭杆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通过中部防尘套两端的径向凸缘插入到支座组件的环形凹槽中过盈装配到一起且安装后利用中部防尘套内斜面与环形凹槽的斜边相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避免了防尘套松动问题的发生。通过对斜面与斜边的倾斜角度进行设置,使得中部防尘套更加牢固的连接在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将径向凸缘的厚度设置成小于套体端部厚度,这样能进一步增加中部防尘套的使用寿命。将套体轴截面设置成一个对称锥形结构,使得中部防尘套能更加适应复杂的工况环境,延长了中部防尘套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座组件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支座组件一中且位于装配孔处的局部轴向剖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装配有金属套三和金属套四的扭杆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位于扭杆处的局部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橡胶体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位于端部防尘套一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端部防尘套一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部防尘套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 扭杆,2. 扭转臂一,3. 扭转臂二,4.橡胶关节一,5. 连杆一,6. 橡胶关节二,7. 连杆二,8. 支座组件一,9. 支座组件二,10. 支座本体,11. 橡胶关节套,111.金属套一,112. 橡胶体,113. 金属套二,12. 塑料套,13. 金属套三,14. 金属套四,15.耐磨圈一,16. 耐磨圈二,17. 径向凸起,18. 端部防尘套一,19. 端部防尘套二,20. 环形凹槽一,21. 斜边,22. 环形凹槽三,23. 径向凸缘一,24. 径向凸缘二,25. 斜面,26. 中部防尘套,261. 套体,27. 环形凹槽五,28. 径向凸缘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包括扭杆1、套接在扭杆1两端上的扭转臂一2和扭转臂二3、一端通过橡胶关节一4与扭转臂一2连接的连杆一5和一端通过橡胶关节二6与扭转臂二3连接的连杆二7,连杆一5和连杆二7的另外一端均与车体(图中未示出)连接,在位于扭转臂一2和扭转臂二3之间的扭杆1上还套接有支座组件一8和支座组件二9,所述支座组件一8和支座组件二9均与转向架(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支座组件一8和支座组件二9均包括支座本体10,在支座本体10上开有装配孔,在装配孔中过盈装配有橡胶关节套11和塑料套12,所述橡胶关节套11由外到内依次包括通过硫化粘接在一起的金属套一111、橡胶体112和金属套二113,塑料套12通过过盈装配到金属套二113中,在扭杆1上过盈套接有金属套三13和金属套四14,金属套三13和金属套四14均可采用钢套,通过支座组件一8的金属套二113与扭杆1上的金属三13之间间隙装配以及座组件二9的金属套二113与扭杆1上的金属四14间隙配合之间间隙装配,从而将支座组件一8和支座组件二9装配到扭杆上。本实施例通过在扭杆上增设钢套,在支座组件中增设塑料套,利用钢套与塑料套之间的间隙配合将支座组件套接在扭杆上,当扭杆发生扭转弹性形变时,通过上述结构就能有效的防止扭杆过度磨损问题的发生,延长了整个抗点头扭杆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扭转臂一2和扭转臂二3均通过花键套接到扭杆1两端上,在扭转臂一2和扭转臂二3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耐磨圈一15和耐磨圈二16,所述金属套三13和金属四14的一端上均设置有径向凸起17,通过支座组件一中塑料套12的一端与耐磨圈一15相接触以及通过支座组件一中塑料套12的另外一端与金属套三13的径向凸起17相接触,从而对支座组件一进行轴向限位;通过支座组件二中塑料套的一端与耐磨圈二相接触以及通过支座组件二中塑料套的另外一端与金属套四的径向凸起相接触,从而对支座组件二进行轴向限位。通过上述结构对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进行轴向限位,从而能保证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的中心距在工作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如图7所示,所述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中的橡胶体112的轴向截面为关于轴线L对称的内凹弧形状。这样能增加轴向刚度,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扭杆1两端直径大于扭杆中部直径,金属套三13和金属套四14装配到扭杆1两端上。这样设置能进一步延长整个扭杆的使用寿命。
如图3、图5、图6和图8至图10所示,在耐磨圈一15和支座组件一8之间还设置有端部防尘套一18,在耐磨圈二16和支座组件二9之间还设置有端部防尘套二19,在支座组件一8的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一20,所述环形凹槽一20的一侧边顶部设置有斜边21,在支座组件二的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二,所述环形凹槽二的一侧边顶部也设置有斜边(图中未示出),在耐磨圈一15的外周面上和耐磨圈二的外周面上分别设置有环形凹槽三22和环形凹槽四,在端部防尘套一1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径向凸缘一23和径向凸缘二24,在端部防尘套二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径向凸缘三和径向凸缘四,在靠近径向凸缘一23的端部防尘套一18内周面和在靠近径向凸缘三的端部防尘套二内周面均设置有斜面25;
通过端部防尘套一的径向凸缘一23插入到环形凹槽一20中,端部防尘套一的径向凸缘二24插入到环形凹槽三22中且环形凹槽一20的一侧边顶部的斜边21与靠近径向凸缘一23的端部防尘套一内周面上的斜面25相接触,从而将端部防尘套一18设置在耐磨圈一15和支座组件一8之间;
同样的,通过端部防尘套二的径向凸缘三插入到环形凹槽二,端部防尘套二的径向凸缘四插入到环形凹槽四中且环形凹槽二的一侧边顶部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三的端部防尘套二内周面上的斜面相接触,从而将端部防尘套二设置在耐磨圈二和支座组件二之间。
现有技术中一般都是利用卡箍将防尘套固定住,而本实施例通过端部防尘套两端的径向凸缘分别插入到支座组件的环形凹槽和耐磨圈的环形凹槽中过盈装配到一起且安装后利用端部防尘套内斜面与环形凹槽的斜边相贴合接触,从而能保证在日常工作中防尘套不会出现松动,从而避免了外界很多灰尘沾贴到扭杆本体上对扭杆本体造成磨损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扭杆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如图10所示,所述端部防尘套一18设置为圆锥台状,端部防尘套二也设置为圆锥台状。
如图3、图5和图11至图13所示,所述抗点头扭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支座组件一8和支座组件二9之间的中部防尘套26,在支座组件一8的另外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五27,所述环形凹槽五27的一侧边顶部设置有斜边21,在支座组件二的另外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六,所述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也设置有斜边,中部防尘套26的一端设置有径向凸缘五28,中部防尘套26的另外一端设置有径向凸缘六,在靠近径向凸缘五28和径向凸缘六的中部防尘套26内周面均设置成斜面25;通过中部防尘套一端上的径向凸缘五28插入到环形凹槽五27中且环形凹槽五27的一侧边顶部上的斜边21与靠近径向凸缘五28的中部防尘套26内周面上的斜面25相配合接触,以及通过中部防尘套另外一端上的径向凸缘六插入到环形凹槽六中且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上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六的中部防尘套内周面上的斜面相配合接触,从而将中部防尘套连接在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本实施例通过中部防尘套两端的径向凸缘插入到支座组件的环形凹槽中过盈装配到一起且安装后利用中部防尘套内斜面与环形凹槽的斜边相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避免了防尘套松动问题的发生。
环形凹槽五27和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上斜边的斜度均设置成10至30度,即如图11所示,环形凹槽五27的一侧边顶部上斜边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θ的度数设置为10至30度。中防尘套两端的内斜面的斜度也相应的进行设置。这样设置,使得中部防尘套更加牢固的连接在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中部防尘套26包括套体261,径向凸缘五28设置在套体261一端上,径向凸缘六设置在套体另外一端上;沿扭杆轴向所述径向凸缘五28的厚度L1小于沿扭杆径向套体261一端端部厚度L2,沿扭杆轴向所述径向凸缘六的厚度小于沿扭杆径向套体另外一端端部厚度(图中未示出)。这样设置能进一步增加中部防尘套的使用寿命。
所述套体261外周面设置为波浪状。
套体261两端与扭杆1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H1大于套体261中部与扭杆1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H2。这样设置使得套体轴截面形成一个对称锥形结构,使得中部防尘套能更加适应复杂的工况环境,延长中部防尘套的使用寿命。
综上,本发明通过在扭杆上增设钢套,在支座组件中增设塑料套,利用钢套与塑料套之间的间隙配合将支座组件套接在扭杆上,当扭杆发生扭转弹性形变时,通过上述结构就能有效的防止扭杆过度磨损问题的发生,延长了整个抗点头扭杆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通过对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进行轴向限位,从而能保证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的中心距在工作过程中不发生变化。通过端部防尘套两端的径向凸缘分别插入到支座组件的环形凹槽和耐磨圈的环形凹槽中过盈装配到一起且安装后利用端部防尘套内斜面与环形凹槽的斜边相贴合接触,从而能保证在日常工作中防尘套不会出现松动,从而避免了外界很多灰尘沾贴到扭杆本体上对扭杆本体造成磨损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扭杆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通过中部防尘套两端的径向凸缘插入到支座组件的环形凹槽中过盈装配到一起且安装后利用中部防尘套内斜面与环形凹槽的斜边相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避免了防尘套松动问题的发生。通过对斜面与斜边的倾斜角度进行设置,使得中部防尘套更加牢固的连接在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将径向凸缘的厚度设置成小于套体端部厚度,这样能进一步增加中部防尘套的使用寿命。将套体轴截面设置成一个对称锥形结构,使得中部防尘套能更加适应复杂的工况环境,延长了中部防尘套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包括扭杆、套接在扭杆两端上的扭转臂一和扭转臂二、一端通过橡胶关节一与扭转臂一连接的连杆一和一端通过橡胶关节二与扭转臂二连接的连杆二,连杆一和连杆二的另外一端均与车体连接,在位于扭转臂一和扭转臂二之间的扭杆上还套接有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所述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均与转向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均包括支座本体,在支座本体上开有装配孔,在装配孔中过盈装配有橡胶关节套和塑料套,所述橡胶关节套由外到内依次包括通过硫化粘接在一起的金属套一、橡胶体和金属套二,塑料套通过过盈装配到金属套二中,在扭杆上过盈套接有金属套三和金属套四,通过支座组件一的金属套二与扭杆上的金属套三之间间隙装配以及座组件二的金属套二与扭杆上的金属套四间隙配合之间间隙装配,从而将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装配到扭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臂一和扭转臂二均通过花键套接到扭杆两端上,在扭转臂一和扭转臂二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耐磨圈一和耐磨圈二,所述金属套三和金属套四的一端上均设置有径向凸起,通过支座组件一中塑料套的一端与耐磨圈一相接触以及通过支座组件一中塑料套的另外一端与金属套三的径向凸起相接触,从而对支座组件一进行轴向限位;通过支座组件二中塑料套的一端与耐磨圈二相接触以及通过支座组件二中塑料套的另外一端与金属套四的径向凸起相接触,从而对支座组件二进行轴向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中的橡胶体的轴向截面为关于轴线对称的内凹弧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扭杆两端直径大于扭杆中部直径,金属套三和金属套四装配到扭杆两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耐磨圈一和支座组件一之间还设置有端部防尘套一,在耐磨圈二和支座组件二之间还设置有端部防尘套二,在支座组件一的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一,所述环形凹槽一的一侧边顶部设置有斜边,在支座组件二的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二,所述环形凹槽二的一侧边顶部也设置有斜边,在耐磨圈一的外周面上和耐磨圈二的外周面上分别设置有环形凹槽三和环形凹槽四,在端部防尘套一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径向凸缘一和径向凸缘二,在端部防尘套二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径向凸缘三和径向凸缘四,在靠近径向凸缘一的端部防尘套一内周面和在靠近径向凸缘三的端部防尘套二内周面均设置有斜面;
通过端部防尘套一的径向凸缘一插入到环形凹槽一中,端部防尘套一的径向凸缘二插入到环形凹槽三中且环形凹槽一的一侧边顶部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一的端部防尘套一内周面上的斜面相接触,从而将端部防尘套一设置在耐磨圈一和支座组件一之间;
通过端部防尘套二的径向凸缘三插入到环形凹槽二,端部防尘套二的径向凸缘四插入到环形凹槽四中且环形凹槽二的一侧边顶部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三的端部防尘套二内周面上的斜面相接触,从而将端部防尘套二设置在耐磨圈二和支座组件二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防尘套一和端部防尘套二均设置为圆锥台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点头扭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的中部防尘套,在支座组件一的另外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五,所述环形凹槽五的一侧边顶部设置有斜边,在支座组件二的另外一端外周面上开有环形凹槽六,所述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也设置有斜边,中部防尘套的一端设置有径向凸缘五,中部防尘套的另外一端设置有径向凸缘六,在靠近径向凸缘五和径向凸缘六的中部防尘套内周面均设置成斜面;通过中部防尘套一端上的径向凸缘五插入到环形凹槽五中且环形凹槽五的一侧边顶部上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五的中部防尘套内周面上的斜面相配合接触,以及通过中部防尘套另外一端上的径向凸缘六插入到环形凹槽六中且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上的斜边与靠近径向凸缘六的中部防尘套内周面上的斜面相配合接触,从而将中部防尘套连接在支座组件一和支座组件二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环形凹槽五和环形凹槽六的一侧边顶部上斜边的斜度均设置成10至30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防尘套包括套体,径向凸缘五设置在套体一端上,径向凸缘六设置在套体另外一端上;沿扭杆轴向所述径向凸缘五的厚度小于沿扭杆径向套体一端端部厚度,沿扭杆轴向所述径向凸缘六的厚度小于沿扭杆径向套体另外一端端部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点头扭杆系统,其特征在于:套体两端与扭杆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套体中部与扭杆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CN201811522062.3A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Active CN1093533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2062.3A CN109353365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2062.3A CN109353365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53365A CN109353365A (zh) 2019-02-19
CN109353365B true CN109353365B (zh) 2024-01-30

Family

ID=6532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22062.3A Active CN109353365B (zh) 2018-12-13 2018-12-13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5336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7600Y (zh) * 2002-06-09 2003-04-3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用新型无磨耗免维护抗侧滚扭杆装置
CN108909752A (zh) * 2018-07-23 2018-11-3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支撑组件、安装方法及产品
CN209142143U (zh) * 2018-12-13 2019-07-23 湖南昶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7600Y (zh) * 2002-06-09 2003-04-3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用新型无磨耗免维护抗侧滚扭杆装置
CN108909752A (zh) * 2018-07-23 2018-11-3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支撑组件、安装方法及产品
CN209142143U (zh) * 2018-12-13 2019-07-23 湖南昶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53365A (zh) 201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4634B2 (ja) 鉄道車両用台車
CN103241258B (zh) 一种转向架构架
CN106314469A (zh) 一种改善轨道车辆转向架整体性能的方法及悬挂减振系统
CN201287589Y (zh) 轨道交通车辆用独立轮组
CN107458410A (zh) 一种低地板车车体之间铰接连接方法及铰接系统
US4941409A (en) Wheel set guidance for trucks of rail vehicles, especially commuter traffic vehicles
KR890001990B1 (ko) 철도차량용 대차
CN109353365B (zh)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CN113022622B (zh) 基于柔性互连构架和上置摇枕的轴箱内置式地铁转向架
CN209142143U (zh) 一种抗点头扭杆系统
EA015613B1 (ru) Тележка с разделенной на две части рамой
CN110682748A (zh) 一种转向机构及路轨两用车
CN203511677U (zh) 一种轨道车辆牵引机构用球铰支撑装置
CN207345834U (zh) 一种空轨车辆转向架的导向装置
CN212890344U (zh) 一种铁道货车车辆用弹性旁承及铁道货车转向架
CN112046536B (zh) 基于新式电机悬挂结构和柔性互连构架的转向架
RU2010129656A (ru) Способ снижения износа системы колесо-рельс и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11703459B (zh) 一种铁道货车车辆旁承及铁道货车转向架
CN212386494U (zh) 基于柔性互连构架和上置摇枕的转向架
CN111319648A (zh) 一种抗点头扭杆防尘结构
CN111319647A (zh) 一种抗点头扭杆中部防尘结构
CN107458409A (zh) 一种低地板车车体之间铰接连接系统装置
CN210941765U (zh) 一种熄焦车蝶簧挂钩式专用转向架
CN113022627B (zh) 基于新式电机悬挂结构和柔性互连构架的轴箱内置转向架
CN218907239U (zh)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机车车辆转向架上下心盘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