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21483A -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21483A
CN109321483A CN201710642519.3A CN201710642519A CN109321483A CN 109321483 A CN109321483 A CN 109321483A CN 201710642519 A CN201710642519 A CN 201710642519A CN 109321483 A CN109321483 A CN 109321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mentation proces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icro organism
organism fungicide
liquid hig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425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21483B (zh
Inventor
王云
张保安
黄来云
罗仕宽
吕鸿运
刘树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ongw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ongw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ongw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ongw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425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214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21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1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21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1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培养箱中震荡培养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50~300rpm;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罐压和溶解氧,培养得二级种子液;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罐压和溶解氧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本发明制得的微生物菌剂菌浓(OD600)可达160,微生物含量达2.1×1013CFU/mL,生产周期短,成本低,菌剂质量好,生产效果高,可实现自动化与连续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在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的检测、处理和修复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内环保微生物菌剂的使用量呈逐年扩大趋势。
微生物对单一污染物质的降解比较容易,但现实工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物往往种类多、成分复杂,需要功能配合齐全的复合微生物才能彻底降解。
目前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往往采用单菌发酵,然后进行复配的方式制得,该方法大大增加了生产工作量。且目前传统微生物菌剂产品普遍采用固体发酵方式,具有很大的生产局限性,往往表现为:机械化程度低,难以实现过程控制;发酵周期长,产量低;条件限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由于灭菌不彻底,经常有杂菌污染,从而影响产品功效,使功效不稳定或不明显,甚至无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使用多种微生物一起进行液体高密度发酵,并控制梯度酸碱度培养,大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菌剂质量和生产效率,可实现全过程大规模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温度15~39℃培养箱中震荡培养10~24小时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50~300rpm;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0.5~20%的接种量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15~39℃,罐压0.02~0.08MPa,溶解氧5~65%,培养10~24小时得二级种子液;
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5~25%的接种量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15~39℃,罐压0.02~0.08MPa,溶解氧5~65%,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
其中,所述步骤C中梯度酸碱度依次为7.4~7.8、6.8~7.2、6.2~6.6和5.2~5.8,每段的发酵时间为5~12.5小时。
其中,所述步骤C还包括增加体积含量为2~10%的碳源和/或体积含量为0.5~2%的氮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40~60%,氮源的质量浓度为10~20%。发酵过程中根据pH和溶解氧变化,流加碳源和/或氮源;当发酵过程pH、溶解氧骤然上升,说明碳源不足,流加碳源;当发酵过程pH骤然下降、溶解氧骤然上升,说明氮源不足,流加氮源。
其中,所述步骤A中的培养基包括下列成份:葡萄糖1.5~3%,硫酸铵0.2~0.8%,有机氮源0.5~1.5%,磷酸二氢钠0.4~2.5%,乙酸钠0.1~0.3%,七水硫酸镁0.5~1.6%,微量元素0.1~2%。
其中,所述微量元素包括无水氯化钙0.03~0.05%,七水硫酸亚铁0.02~0.04%,七水硫酸锌0.01~0.02%,五水硫酸锰0.005~0.02%,五水硫酸铜0.0001~0.0008%,硼酸0.0001~0.0005%。
其中,所述有机氮源为玉米浆、玉米浆干粉和酵母粉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物。
其中,所述环保用复合菌种由一类菌种、二类菌种和三类菌种按质量比1~2:0.1~3:1~5组成。
其中,所述一类菌种为产碱菌、节杆菌、黄杆菌、假单胞菌中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二类菌种为伯克氏菌、短杆菌、假诺卡氏菌、黄单胞菌、芽孢杆菌、棒杆菌、红球菌、鞘氨醇单胞菌、戈登氏菌中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三类菌种为生丝微菌、乳酸杆菌、冢村氏菌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在实际废水、废气处理工程中,pH往往波动比较大。该混合菌剂中含有能适应较宽pH范围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过程中是一种协同生长,协同处理作用,但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最适pH生长范围。在混合菌剂的高密度发酵过程中,如果仅仅采用一种pH进行发酵,则会造成最适生长pH不在该范围的微生物繁殖量减少,甚至不繁殖,从而导致有效微生物种类含量失衡,打破复合微生物的协同生长、协同处理作用,降低复合微生物对废水、废气的处理效率。复合微生物采用酸碱梯度控制培养方法,当发酵过程控制某一pH时,最适生长pH在该范围的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酸碱梯度控制培养可以保证各种类微生物含量均衡。
其中,所述碳源为葡萄糖、蔗糖、糖蜜、果糖、麦芽糖或阿拉伯糖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其中,所述氮源为氯化铵、硫酸铵、玉米浆、玉米浆干粉、酵母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其中,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酸为磷酸、硫酸、盐酸、乙酸和硝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混合物,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和尿素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混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本发明的重点是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改进,发酵时所用的酸碱度、温度、压力和时间是本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优先得到的,使用多种微生物一起进行液体高密度发酵,并控制梯度酸碱度培养,使多种微生物之间配比均衡,而且逐渐发酵增加的浓度不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提高了菌剂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本发明的针对性地对多种微生物在不同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均衡复合微生物中各种类微生物含量,而且能快速发酵,使菌体浓度不少于1012 CFU/mL;三、使用本发明的发酵方法可使菌体浓度(OD600)可达160,菌体湿重达350g/L,微生物含量达2.1×1013CFU/mL。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的生长曲线;
图2是实施例2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的生长曲线;
图3是实施例3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的生长曲线;
图4是实施例4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的生长曲线;
图5是实施例5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的生长曲线;
图6是实施例6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的生长曲线;
图7是传统分批发酵方法制得的生长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15℃培养箱中震荡培养12小时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50rpm;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1.5%的接种量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30℃,罐压0.06MPa,溶解氧10%,培养12小时得二级种子液;
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15%的接种量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30℃,罐压0.04MPa,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罐内溶解氧7%,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
其中,所述步骤C中梯度酸碱度依次为7.6、7.0、6.5和5.6,每段的发酵时间为12.5小时。
本实施例的步骤C还包括增加体积含量为2%的碳源和体积含量为0.8%的氮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40%,氮源的质量浓度为15%。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种子罐中溶解氧7%,发酵过程中流加酸和碱调节发酵过程使各功能微生物含量不少于108CFU/mL。
如图1所示,发酵时间达到6小时,菌体浓度开始有增加,并呈现一定增长速率增加,最终在50小时终止发酵,发酵液体菌浓(OD600)为79,菌体湿重193g/L,微生物含量达7.8×1012CFU/mL。如图7所示,按传统的高密度发酵方法,菌体发酵速率不稳定,而且最终的发酵的菌浓(OD600)仅可达22.01,远远小于本发明高密度发酵的菌浓,不能满足实现生产需要。
本实施例的培养基:葡萄糖1.5%,硫酸铵0.5%,玉米浆干粉1.5%,磷酸二氢钠0.8%,乙酸钠0.2%,七水硫酸镁0.9%,微量元素0.1%;
本实施例的微量元素:无水氯化钙0.03%,七水硫酸亚铁0.02%,七水硫酸锌0.02%,五水硫酸锰0.005%,五水硫酸铜0.0001%,硼酸0.0001%。
本实施例的碳源为葡萄糖、蔗糖、糖蜜和果糖按质量比1:2:3:1.2混合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氮源为氯化铵和玉米浆按质量比0.5:1.3混合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酸为磷酸,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碱为氢氧化钠。
本实施例的所述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由一类菌种、二类菌种和三类菌种按质量比1:0.5:2组成。所述一类菌种为产碱菌和节杆菌按质量比1:0.5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二类菌种为伯克氏菌、假诺卡氏菌、黄单胞菌、棒杆菌、红球菌、鞘氨醇单胞菌和戈登氏菌按质量比0.5:1.5:2.5:7:0.1:4:2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三类菌种为生丝微菌、乳酸杆菌和冢村氏菌按质量比4:3:5组成的混合物。
实施例2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温度20℃培养箱中震荡培养22小时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120rpm;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15%的接种量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37℃,罐压0.08MPa,溶解氧60%,培养22小时得二级种子液;
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25%的接种量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15℃,罐压0.07MPa,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罐内溶解氧60%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
其中,所述步骤C中梯度酸碱度依次为7.6、7.0、6.5和5.6,每段的发酵时间为10.5小时。
本实施例的步骤C还包括增加体积含量为8%的碳源和体积含量为1.5%的氮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50%,氮源的质量浓度为16%。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种子罐中溶解氧60%,发酵过程中流加酸和碱调节发酵过程使各功能微生物含量不少于108CFU/mL。
如图2所示,开始发酵时的菌体浓度较大,刚开始菌体就呈现一定增长速率增加,最终在42小时终止发酵,发酵液体菌浓(OD600)91,菌体湿重220g/L,微生物含量达9.51×1012CFU/mL。
本实施例的培养基:葡萄糖1.5%,硫酸铵0.5%,玉米浆干粉1.5%,磷酸二氢钠0.4%,乙酸钠0.3%,七水硫酸镁1.0%,微量元素1.5%;
本实施例的微量元素:无水氯化钙0.04%,七水硫酸亚铁0.03%,七水硫酸锌0.02%,五水硫酸锰0.015%,五水硫酸铜0.0006%,硼酸0.0003%。
本实施例的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和阿拉伯糖按质量分数比为2:4:3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氮源为硫酸铵、玉米浆、玉米浆干粉和酵母粉按质量分数比为1:2:0.4:1.2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酸为盐酸、乙酸和硝酸的混合物按质量分数比为1:2:3的混合物,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碱为氢氧化钠、氨水和尿素按质量分数比为0.5:2:1.5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环保用复合菌种由一类菌种、二类菌种和三类菌种按质量比1:3:4组成。本实施例的一类菌种为产碱菌、节杆菌、黄杆菌和假单胞菌按质量比0.1:2:5:4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二类菌种为伯克氏菌、假诺卡氏菌、芽孢杆菌、棒杆菌、红球菌、鞘氨醇单胞菌、戈登氏菌按质量比2:4:1:3:6:0.1:1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三类菌种为生丝微菌、乳酸杆菌和冢村氏菌按质量比2:3:4组成的混合物。
实施例3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温度28℃培养箱中震荡培养16小时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250rpm;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18%的接种量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15℃,罐压0.04MPa,溶解氧35%,培养15小时得二级种子液;
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20%的接种量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36℃,罐压0.06MPa,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罐内溶解氧60%,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
其中,所述步骤C中梯度酸碱度依次为7.4、7.1、6.4和5.4,每段的发酵时间为8小时。
本实施例的步骤C还包括增加体积含量为8%的碳源和体积含量为1.6%的氮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50%,氮源的质量浓度为18%。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种子罐中溶解氧60%,发酵过程中流加酸和碱调节发酵过程使各功能微生物含量不少于108CFU/mL。
如图3所示,开始发酵时的菌体浓度较小,前12个小时菌体以相对更小的速率增加,随后12个小时菌体以较大的速率增加,并最终在32小时时发酵终止,发酵液体菌浓(OD600)110,菌体湿重270g/L,微生物含量达1.10×1013CFU/mL。
本实施例的培养基:葡萄糖2%,硫酸铵0.5%,玉米浆1.2%,磷酸二氢钠1.0%,乙酸钠0.15%,七水硫酸镁1.6%,微量元素1.5%;
本实施例的微量元素:无水氯化钙0.04%,七水硫酸亚铁0.03%,七水硫酸锌0.01%,五水硫酸锰0.015%,五水硫酸铜0.0006%,硼酸0.0004%。
本实施例的碳源为葡萄糖。
本实施例的氮源为氯化铵和硫酸铵按质量比1:0.4比例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酸为硫酸和盐酸按质量分数比1:1的混合物,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按质量分数比为1:0.2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所述环保用复合菌种由一类菌种、二类菌种和三类菌种按质量比2:3:0.4组成。所述一类菌种为产碱菌、节杆菌、黄杆菌、假单胞菌按质量比2:1:1:2组成的混合菌种;所述二类菌种为伯克氏菌、短杆菌、假诺卡氏菌、黄单胞菌、芽孢杆菌、棒杆菌、戈登氏菌按2:3:2:1:1.5:0.5:1组成的混合菌种;所述三类菌种为生丝微菌、乳酸杆菌、冢村氏菌按质量比0.5:1:4组成的混合菌种。
实施例4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温度39℃培养箱中震荡培养22小时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280rpm;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18%的接种量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34℃,罐压0.02MPa,溶解氧35%,培养20小时得二级种子液;
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19%的接种量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39℃,罐压0.06MPa,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罐内溶解氧19%,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
其中,所述步骤C中梯度酸碱度依次为7.8、7.1、6.4和5.7,每段的发酵时间为7.5小时。
本实施例的步骤C还包括增加体积含量为10%的碳源和体积含量为1.5%的氮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60%,氮源的质量浓度为20%。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种子罐中溶解氧19%,发酵过程中流加酸和碱调节发酵过程使各功能微生物含量不少于108CFU/mL。
如图4所示,菌体在前24小时内持续高密度发酵,并在第24小时接近最大值,最终在30小时时发酵终止,发酵液体菌浓(OD600)162,菌体湿重370g/L,微生物含量达2.23×1013CFU/mL。
本实施例的培养基:葡萄糖3%,硫酸铵0.8%,酵母粉0.8%,磷酸二氢钠1.2%,乙酸钠0.2%,七水硫酸镁0.9%,微量元素0.5%;
本实施例的微量元素:无水氯化钙0.05%,七水硫酸亚铁0.04%,七水硫酸锌0.01%,五水硫酸锰0.018%,五水硫酸铜0.0003%,硼酸0.0005%。
本实施例的碳源为葡萄糖、阿拉伯糖、糖蜜和果糖按质量比1:1:3:1.5混合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氮源为玉米浆干粉、酵母粉和氯化铵按质量比1:0.5:1:5混合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酸为硫酸,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碱为氨水和尿素按质量比为2:1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所述环保用复合菌种由一类菌种、二类菌种和三类菌种按质量比1:1:2组成。所述一类菌种为产碱菌、节杆菌、黄杆菌、假单胞菌按质量比2:1:4:0.5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二类菌种为伯克氏菌、短杆菌、假诺卡氏菌、黄单胞菌、棒杆菌、红球菌、鞘氨醇单胞菌和戈登氏菌按质量比1:4:7:2:3:1.5:0.1:2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三类菌种为生丝微菌、乳酸杆菌和冢村氏菌按质量比0.4:0.5:2组成的混合物。
实施例5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温度30℃培养箱中震荡培养16小时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300rpm;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5%的接种量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29℃,罐压0.07MPa,溶解氧30%,培养15小时得二级种子液;
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23%的接种量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33℃,罐压0.03MPa,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罐内溶解氧34%,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
其中,所述步骤C中梯度酸碱度依次为7.4、7.1、6.3和5.3,每段的发酵时间为7小时。
本实施例的步骤C还包括增加体积含量为7%的碳源和体积含量为1.7%的氮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46%,氮源的质量浓度为18%。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种子罐中溶解氧34%,发酵过程中流加酸和碱调节发酵过程使各功能微生物含量不少于108CFU/mL。
如图5所示,菌体在前6小时内低速发酵,随后持续高速高密度发酵,发酵液体菌浓(OD600)143,菌体湿重333g/L,微生物含量达1.99×1012CFU/mL。
本实施例的培养基:葡萄糖2.5%,硫酸铵0.2%,玉米浆干粉1.2%,磷酸二氢钠1.2%,乙酸钠0.2%,七水硫酸镁0.5%,微量元素0.8%;
本实施例的微量元素:无水氯化钙0.05%,七水硫酸亚铁0.02%,七水硫酸锌0.01%,五水硫酸锰0.009%,五水硫酸铜0.0003%,硼酸0.0002%。
本实施例的碳源为糖蜜。
本实施例的氮源为硫酸铵。
本实施例的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酸为硝酸,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碱为氨水和尿素按质量分数比为1:1.5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所述环保用复合菌种由一类菌种、二类菌种和三类菌种按质量比1.3:1:2组成。所述一类菌种为产碱菌和节杆菌按质量比0.5:7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二类菌种为伯克氏菌、假诺卡氏菌、黄单胞菌、棒杆菌、红球菌、鞘氨醇单胞菌和戈登氏菌按质量比1:4:7:5:10:2.5:0.1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三类菌种为生丝微菌和乳酸杆菌按质量比1:4组成的混合物。
实施例6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温度30℃培养箱中震荡培养23小时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280rpm;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18%的接种量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39℃,罐压0.05MPa,溶解氧26%,培养17小时得二级种子液;
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16%的接种量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31℃,罐压0.02MPa,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罐内溶解氧55%,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其中,所述步骤C中梯度酸碱度依次为7.8、6.9、6.3和5.2,每段的发酵时间为5小时。
本实施例的步骤C还包括增加体积含量为4%的碳源和体积含量为1.8%的氮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43%,氮源的质量浓度为18%。通过调节搅拌桨转速和通气量控制种子罐中溶解氧55%,发酵过程中流加酸和碱调节发酵过程使各功能微生物含量不少于108CFU/mL。
如图6所示,菌体一开始就持续高速高密度发酵,在17小时时达到最大值,发酵液体菌浓(OD600)131.3,最终在20小时时发酵液体菌浓(OD600)130,菌体湿重312g/L,微生物含量达1.86×1012CFU/mL。
本实施例的培养基:葡萄糖2.5%,硫酸铵0.2%,玉米浆0.5%,磷酸二氢钠2.5%,乙酸钠0.1%,七水硫酸镁0.5%,微量元素0.8%;
本实施例的微量元素:无水氯化钙0.04%,七水硫酸亚铁0.03%,七水硫酸锌0.01%,五水硫酸锰0.015%,五水硫酸铜0.0004%,硼酸0.0004%。
本实施例的碳源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或阿拉伯糖按质量比1:1:0.5:1.2混合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氮源为玉米浆干粉、氯化铵和玉米浆按质量比1.5:0.5:1.3混合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酸为乙酸,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碱为氢氧化钠。
本实施例的所述环保用复合菌种由一类菌种、二类菌种和三类菌种按质量比1:1.5:2组成。所述一类菌种为黄杆菌和假单胞菌按质量比1:1组成的混合菌,所述二类菌种为短杆菌、黄单胞菌、棒杆菌、红球菌、鞘氨醇单胞菌和戈登氏菌按质量比2:2:1.5:4:0.5:1组成的混合物,所述三类菌种为生丝微菌、乳酸杆菌和冢村氏菌按质量比3:4:4组成的混合物。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将含有培养基的摇瓶中接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在温度15~39℃培养箱中震荡培养10~24小时得一级种子液,并控制转速50~300rpm;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一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0.5~20%的接种量转接于一级种子罐中,控制一级种子罐内温度15~39℃,罐压0.02~0.08MPa,溶解氧5~65%,培养10~24小时得二级种子液;
步骤C:将步骤B得到的二级种子液按体积含量为5~25%的接种量转接于发酵罐中,控制发酵罐内温度15~39℃,罐压0.02~0.08MPa,溶解氧5~65%,并保持在梯度酸碱度下进行分段发酵即得;
其中,所述步骤C中梯度酸碱度依次为7.4~7.8、6.8~7.2、6.2~6.6和5.2~5.8,每段的发酵时间为5~12.5小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还包括增加体积含量为2~10%的碳源和/或体积含量为0.5~2%的氮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40~60%,氮源的质量浓度为1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培养基包括下列成份:葡萄糖1.5~3%,硫酸铵0.2~0.8%,有机氮源0.5~1.5%,磷酸二氢钠0.4~2.5%,乙酸钠0.1~0.3%,七水硫酸镁0.5~1.6%,微量元素0.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量元素包括无水氯化钙0.03~0.05%,七水硫酸亚铁0.02~0.04%,七水硫酸锌0.01~0.02%,五水硫酸锰0.005~0.02%,五水硫酸铜0.0001~0.0008%,硼酸0.0001~0.000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氮源为玉米浆、玉米浆干粉和酵母粉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种由一类菌种、二类菌种和三类菌种按质量比1~2:0.1~3:1~5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类菌种为产碱菌、节杆菌、黄杆菌、假单胞菌中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二类菌种为伯克氏菌、短杆菌、假诺卡氏菌、黄单胞菌、芽孢杆菌、棒杆菌、红球菌、鞘氨醇单胞菌、戈登氏菌中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三类菌种为生丝微菌、乳酸杆菌、冢村氏菌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为葡萄糖、蔗糖、糖蜜、果糖、麦芽糖或阿拉伯糖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氮源为氯化铵、硫酸铵、玉米浆、玉米浆干粉、酵母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酸为磷酸、硫酸、盐酸、乙酸和硝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混合物,所述步骤C中调整分段发酵的酸碱度使用的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和尿素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混合物。
CN201710642519.3A 2017-07-31 2017-07-31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Active CN1093214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2519.3A CN109321483B (zh) 2017-07-31 2017-07-31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2519.3A CN109321483B (zh) 2017-07-31 2017-07-31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1483A true CN109321483A (zh) 2019-02-12
CN109321483B CN109321483B (zh) 2021-06-22

Family

ID=65244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2519.3A Active CN109321483B (zh) 2017-07-31 2017-07-31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2148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88589A (zh) * 2022-06-21 2022-09-02 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生物控制水华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6664A (zh) * 2006-05-12 2007-05-23 李季 一种用于堆肥发酵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CN101565239A (zh) * 2009-05-23 2009-10-28 无锡绿水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异养硝化细菌水质改良固体粉剂或颗粒剂型的制备方法
CN101565240A (zh) * 2009-05-23 2009-10-28 无锡绿水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水质改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2517369A (zh) * 2011-12-16 2012-06-27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高密度微生物混合发酵在氮限制下合成含苯聚羟基烷酸酯的方法
CN105645710A (zh) * 2014-11-19 2016-06-08 辽宁惠源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污泥减量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6664A (zh) * 2006-05-12 2007-05-23 李季 一种用于堆肥发酵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CN101565239A (zh) * 2009-05-23 2009-10-28 无锡绿水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异养硝化细菌水质改良固体粉剂或颗粒剂型的制备方法
CN101565240A (zh) * 2009-05-23 2009-10-28 无锡绿水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水质改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2517369A (zh) * 2011-12-16 2012-06-27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高密度微生物混合发酵在氮限制下合成含苯聚羟基烷酸酯的方法
CN105645710A (zh) * 2014-11-19 2016-06-08 辽宁惠源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污泥减量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A R GOUVEIA等: "Dynamic change of pH in acidogenic fermentation of cheese whey towards polyhydroxyalkanoates production: Impact on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NEW BIOTECHNOLOGY》 *
YUANYUAN WU等: "Effect of pH on ethanol-type acidogenic fermenta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 waste", 《WASTE MANAGEMENT》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88589A (zh) * 2022-06-21 2022-09-02 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生物控制水华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1483B (zh)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61631B (zh) 一种处理谷氨酸发酵废水的环保工艺
CN109321482A (zh)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固体颗粒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68259B (zh) 一种促进芽孢生成的培养基
Darouneh et al. Citric acid production: Surface culture versus submerged culture
CN113817635A (zh) 一种利用大豆乳清废水培养芽孢杆菌的方法
CN113621667A (zh) 一种电磁耦合发酵淡紫链霉菌海南变种微生物生物电池
CN109321483A (zh)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液体高密度发酵方法
John et al. Production of L (+) lactic acid from cassava starch hydrolyzate by immobilized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CN109517755B (zh) 一株耐酸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在堆肥中的应用
Nie et al. A novel strategy on the high-cell-density cultivation of Candida utilis for the enhanced 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CN112280812B (zh) 一种提高金黄霉素a的发酵产量和金黄霉素a与b之间比例的方法
CN113104991B (zh) 用于同时处理n, n-二甲基甲酰胺和污泥的两段式共厌氧处理工艺
CN101463370B (zh) 利用米根霉发酵马铃薯淀粉制备l-乳酸的方法
CN108102942A (zh) 一株用于净化糖蜜酒精废水的菌株及其应用
CN109504623B (zh) 一株产淀粉酶的嗜热短芽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3604390A (zh) 一株谷氨酸棒杆菌及其在发酵生产l-鸟氨酸中的应用
Gottschalk et al. Effect of aeration on lignin peroxidase production by Streptomyces viridosporus T7A
CN113174342A (zh) 高效降解氨基甲酸乙酯的菌株及其应用
Chang et al.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cholesterol oxidase by alginate‐immobilized cells of Rhodococcus equi No. 23
CN109321464A (zh) 一种环保用复合微生物液体菌剂及其保藏方法
CN116426440B (zh) 一株海洋硫氧化细菌新种菌株及其应用
KR940010020B1 (ko) 슈도모나스속 미생물의 배양방법 및 그 미생물을 사용하는 l-알라닌의 제조방법
CN110951649A (zh) 一种处理工业剩余污泥的芽孢杆菌与应用方法
CN112694991B (zh) 一种产维生素b12的菌株及其应用
CN107988103B (zh) 一株嗜盐泰理芽孢杆菌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