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9934A -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9934A
CN109309934A CN201710637331.XA CN201710637331A CN109309934A CN 109309934 A CN109309934 A CN 109309934A CN 201710637331 A CN201710637331 A CN 201710637331A CN 109309934 A CN109309934 A CN 109309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 server
rtt
history
maxim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373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09934B (zh
Inventor
李业兴
王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3733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09934B/zh
Priority to EP18838091.9A priority patent/EP3648503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90866 priority patent/WO201901982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309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9934A/zh
Priority to US16/751,022 priority patent/US1136348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09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9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89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9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at layers above the network layer
    • H04L47/193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at layers above the network layer at the transport layer, e.g. TCP rel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3In-band adaptation of TCP data exchange; In-band control proced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可包括:应用服务器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应用服务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判断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采用本申请可以在一些通信场景下,减少发送端提前进入网络拥塞控制阶段的误判概率,提升络带宽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TCP拥塞控制的机制是指,根据网络传输性能和状况调节发送数据的大小、速率等,从而避免网络出现拥塞及崩溃现象,以保证分组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保障较小RTT(Bottleneck Bandwidth and RTT,BBR)算法是一种TCP拥塞控制算法,其中RTT是指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BBR算法的目的是在允许有一定丢包率的网络链路上最大化利用网络链路的带宽,并且降低网络链路上的数据包的缓存(buffer)的占用率,从而在保障带宽的情况下,降低延迟。在BBR算法中,通过监测在一段时间内RTT是否达到之前检测到的最小RTT或者更小,如果没有,将会被判断为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
然而,在一些通信场景下,可能存在误判断导致发送端提前进入网络拥塞控制阶段的情况,降低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解决了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在发生小区切换后可能导致无法有效利用BBR算法进行网络拥塞控制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可包括:
应用服务器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应用服务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其中,BW为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的可用带宽;应用服务器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判断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本发明实施例,应用服务器可以在终端设备发生了小区切换后,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共同判断应用服务器侧是否发生网络拥塞,避免由于终端设备的小区切换引起的RTT增加导致BBR对于路径拥塞的误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发送速率或拥塞窗口的降低,保证传输层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目标基站或者核心网网元,目标小区为目标基站的服务小区。通过让各类通信设备通知应用服务器终端设备已经发生了小区切换,便于应用服务器根据通知调整后续的拥塞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网元包括分组数据网关P-GW、服务网关S-GW、服务能力开放功能SCEF网元、接入和接入管理功能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和用户面功能UPF网元中的任意一种。通过各类通信设备通知应用服务器终端设备已经发生了小区切换,便于应用服务器根据通知调整后续的拥塞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包括:应用服务器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应用服务器监测在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应用服务器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的过程中,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调整为1,即保持当前的发送数据包的速率不变,以便于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后,在第一时间段内监测新的传输路径的RTT和BW时,可以不受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波动影响,更客观精确的判断当前网络是否发送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应用服务器确定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应用服务器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判断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包括:若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应用服务器确定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其中,历史最小RTT为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历史最大BW为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后,通过在第一时间段内监测新的传输路径的RTT和BW,并在判断出RTT有增加趋势且BW有减小趋势时,确定为当前发生网络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若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最大BW大于或等于历史最大BW,应用服务器确定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后,通过在第一时间段内监测新的传输路径的RTT和BW,并在判断出RTT有增加趋势但BW未有减小趋势时,确定为当前未发生网络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将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后,通过在第一时间段内监测新的传输路径的RTT和BW,在判断出RTT有增加趋势但BW未有减小趋势时,确定为当前未发生网络拥塞,并最终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调整为预设集合中的多个值进行循环取值以继续执行BBR的拥塞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应用服务器将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后,无论判断出当前是否发生网络拥塞,都要将切换后的新传输路径下第一时间段内监测得到的最小RTT来作为历史最小RTT,以便于在该新的传输路径下作为后续网络是否发生拥塞的参考。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可包括:
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终端设备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BW为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的可用带宽;终端设备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判断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本发明实施例,终端设备可以在自身发生了小区切换后,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共同判断当前是否发生网络拥塞,避免由于自身的小区切换引起的RTT增加导致BBR对于路径拥塞的误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发送速率或拥塞窗口的降低,保证传输层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包括:终端设备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终端设备监测在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终端设备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的过程中,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调整为1,即保持当前的发送数据包的速率不变,以便于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后,在第一时间段内监测新的传输路径的RTT和BW时,可以不受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波动影响,更客观精确的判断当前网络是否发送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应用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应用终端设备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判断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包括:若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终端设备确定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其中,历史最小RTT为终端设备在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历史最大BW为终端设备在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终端设备在自身发生小区切换后,通过在第一时间段内监测新的传输路径的RTT和BW,并在判断出RTT有增加趋势且BW有减小趋势时,确定为当前发生网络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若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最大BW大于或等于历史最大BW,终端设备确定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终端设备在自身发生小区切换后,通过在第一时间段内监测新的传输路径的RTT和BW,并在判断出RTT有增加趋势但BW未有减小趋势时,确定为当前未发生网络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将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终端设备在自身发生小区切换后,通过在第一时间段内监测新的传输路径的RTT和BW,在判断出RTT有增加趋势但BW未有减小趋势时,确定为当前未发生网络拥塞,并最终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调整为预设集合中的多个值进行循环取值以继续执行BBR的拥塞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将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终端设备在自身发生小区切换后,无论判断出当前是否发生网络拥塞,都要将切换后的新传输路径下第一时间段内监测得到的最小RTT来作为历史最小RTT,以便于在该新的传输路径下作为后续网络是否发生拥塞的参考。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服务器,该应用服务器具有实现上述任意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实施例中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具有实现上述任意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实施例中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服务器,该应用服务器中包括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该应用服务器执行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拥塞控制方法中相应的功能。该应用服务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该应用服务器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应用服务器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该应用服务器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中包括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该终端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控制拥塞控制方法中相应的功能。该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该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该终端设备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第五方面提供的应用服务器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第六方面提供的终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九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项的拥塞控制方法中的流程。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应用服务器或终端设备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成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数据发送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拥塞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EPS系统架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切换通知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切换通知的传输格式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5G系统架构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切换通知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拥塞控制的具体应用场景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拥塞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首先,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接收到来自接收端反馈的确认(ACKnowledge,ACK)(接收端收到数据后便立即发送确认)之间总共经历的时延。可以理解的是,每一个数据包分别对应一个RRT。
(2)带宽(band width,BW),本申请中的带宽指的是应用服务器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的带宽。换句话说,带宽是指链路上每秒所能成功传送的数据总量,单位是比特每秒,记为b/s。假设将应答了多少数据总量记为delivered,应答delivered这些数据总量所用的时间记为interval_us,则BW=delivered/interval_us。带宽表示了网络当前的实际处理能力。例如,计算delivered的过程中,发送端(应用服务器或者终端设备)首先确定interval_us内接收到接收端(终端设备或者应用服务器)反馈的ACK,再计算所有反馈的ACK对应的数据总量,即发送端在interval_us内成功发送数据的总比特数。其中,反馈的ACK包括重传后的ACK的,正常ACK确认的,或者选择性确认(selective acknowledgment,SACK)确认的,即只要是被接收端应答了的都要进行计数。
(3)增益系数(gain coefficient,G),本申请中的G是指发送端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例如,当G=2,则表示,以当前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两倍发送数据。G=1则表示以当前的发送数据包的速率发送数据,即速率保持不变。
(4)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CWnd)。指发送端在拥塞控制情况下一次最多能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变化。发送端控制拥塞窗口的原则是:只要网络没有出现拥塞,拥塞窗口就再增大一些,以便把更多的数据包分组发送出去;但只要网络出现拥塞,拥塞窗口就减少一些,以减少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
其次,提出本申请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应用场景。在现有技术中,BBR算法根据网络的拥塞行为定义了4种状态,即STARTUP,DRAIN,PROBE_BW,PROBE_RTT。BBR通过对上述计算的即时带宽BW以及RTT的持续观察,在这4个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具体实现如下:
状态一、START UP
发送端加速抢占带宽状态,增速发送,G=2~3,此过程与传统TCP类似;在此STARTUP状态期间发送端一直更新最小RTT以及最大BW。
状态二、DRAIN
发送端在STARTUP状态下实时监测BW,并将BW与历史最大BW比较,超过三次比较出监测BW相较于历史最大BW的增幅不超过25%,那么认为此时BW即将达到链路极限,此时从STARTUP进入DRAIN状态。即此时链路中的缓存数据即将过载,因此需要调整相关参数以减少链路中的缓存数据。因此调整为G=1000/2885,拥塞窗口的增益系数G′=(1000/2005)+1。在此DRAIN状态期间发送端一直更新最小RTT以及最大BW。
状态三、PROBE_BW
发送端在DRAIN状态下如果计算得到In-packet<=当前最大BDP,则表示链路即将到达稳态,此时进入PROBE_BW,其中,In-packet是指单位时间内发送端向链路中发的数据包,BDP为带宽时延积=BW*RTT。PROBE_BW是一个稳定状态,因此调整为G=Random(5/4,3/4,1,1,1,1,1,1),即顺序循环该集合中的增益系数。
状态四、PROBE_RTT
是拥塞处理的状态,在BBR的任何状态下如果在连续10s内,监测到的RTT没有出现(touch)到记录的最小RTT,那么认为出现拥塞。则调整为G=1,CWnd也会强制被缩小(cut)到最小值,即4个最大报文段长度(Max Segment Size,MSS)。
综上,在BBW算法的四个状态下,都会实时的监测RTT和BW,并实时的观察当前为止的最小RTT和最大带宽BW。但是,由上述几个状态可以分析得到即时BW只用来作为前三个状态之间的转换(如状态一到状态二、状态二到状态三之间的切换,状态一到状态三、即前三个状态之间是可以来回切换的,例如随着网络拥塞情况的变化,向下一状态进行或者向上一状态进行)。然而,具体判断何时进入状态四,即,网络是否出现拥塞,则只需要判断10s内是否touch到最小RRT值(即10s内监测到的最小RTT是否小于历史最小RTT)。满足了上述RTT的触发条件之后,则进入拥塞处理状态,例如,从状态一直接进入状态四、从状态二直接进入到状态四、从状态三直接进入到状态四。进入状态四之后则进行拥塞控制的相关参数的调整。
然而,在实际通信过程中,发送端(应用服务器或者终端设备)与接收端之间可能会经历不同的传输环境,导致对RTT的测量造成影响。例如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传输路径发生较大变化,如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或基站切换,则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路径可能变长,导致发送端10s内无法touch到历史最小的RTT。按照上述BBR算法,发送端认为当前发生网络拥塞,因此会对应的减小增益系数G和拥塞窗口。但实质上只是因为传输路径变长的原因导致的RTT增长,而不是真正的发生了网络拥塞,如此一来,则导致发送端提前进入网络拥塞控制状态,降低网络带宽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TCP的传输效率。
因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传输路径发生小区切换的情况下能减少拥塞控制的误判断,从而通过有效的拥塞控制方法使得发送端可以准确的进行网络拥塞控制,提升拥塞控制的准确率,并提升数据的传输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LTE-A)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或下一代通信系统如5G无线接入(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 3GPP,NR)系统,简称5GNR系统等。
基于上述,下面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基于的其中一种通信系统架构进行描述。请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图,该通信系统架构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源基站、目标基站、核心网网元和至少一个应用服务器(假设包括应用服务器A和应用服务器B)。例如,图1中,终端设备在小区切换前通过源基站接入核心网,在小区切换后通过目标基站接入到核心网,并均通过核心网与应用服务器进行交互。作为示例而非限定,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为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接入服务。核心网网元可为通信过程提供相关服务。不同应用服务器(例如,应用服务器A和应用服务器B)可为终端设备提供不同的业务服务。其中
终端设备,本申请中的终端设备可以为数据的发送端也可以为接收端。当终端设备为发送端,则应用服务器为接收端。或者,当终端设备为接收端,则应用服务器为发送端。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中的站点(STAION,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通信(fifth-generation,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支持实时监测RTT和BW,并根据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决策,对自身发送数据的速率以及拥塞窗口进行调整。
应用服务器(APP server),本申请中的应用服务器为网络中的用户(终端设备)提供各类业务。可以为数据的发送端也可以为接收端,例如,当应用服务器为发送端,则终端设备为接收端。或者,当应用服务器为接收端,则终端设备为发送端。其中,当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时,应用服务器还从其它通信设备处获知终端设备已经完成小区切换。应用服务器可以是网页服务器、文件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因特网协议协议电视(internet protocoltelevision,IPTV)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或游戏服务器等。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应用服务器可以支持实时监测RTT和BW,并根据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决策,对自身发送数据的速率以及拥塞窗口进行调整。
核心网网元:本申请中的核心网网元可以为各类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网网元。例如,LTE中的核心网网元包括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分组数据网关(PDN Gateway,P-GW,其中PDN为分组数据网络(Packet Data Network))、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或服务能力开放功能(Service Capability ExposureFunction,SCEF)网元。在5G网络中,核心网网元包括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Function,SMF)网元、或用户面功能(User Port Function,UPF)网元。核心网网元包括控制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控制面网元具有制定策略、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功能;用户面网元,则执行数据的转发以及处理等。如MME、AMF、SMF属于控制面网元,S-GW、P-GW、UPF则属于用户面网元。
源基站,为终端设备的初始接入基站。可以为LTE、5G等各类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在该源基站下,终端设备或者应用服务器检测到了本申请中的历史最小RTT,和历史最大BW。
目标基站,为终端设备完成小区切换之后所接入的基站,可以为LTE、5G等各类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在该目标基站下,UE可以在该基站下更新最小RTT和最大BW,以便于在同一个基站下进行客观的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小区切换可以为同一个基站下的不同小区之间的切换,也可以为不同基站之间的小区切换。即当是指同一个基站的不同小区之间的切换时,则源基站和目标基站实际上是同一个基站。当是指不同基站之间的小区切换时,则源基站和目标基站是指不同的基站。
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的通信系统架构只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架构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通信系统架构。
下面结合本申请中提供的拥塞控制方法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中提出的技术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
请参见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拥塞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应用于上述图1中所述的通信系统,下面将结合附图2从应用服务器侧进行描述,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201-步骤S203。
步骤S201:应用服务器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步骤S202:所述应用服务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步骤S203:所述应用服务器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在上述步骤S201中,例如,当应用服务器需要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应用服务器为发送端,而接收数据的终端设备为对应的接收端。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的情况下,应用服务器可以从通信设备处获知终端设备已经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设备为发生小区切换的终端设备、为上述目标小区服务的目标基站、或者为核心网网元。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的指示信息,或者,终端设备所切换到的目标基站可以向应用服务器通知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或者,终端设备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核心网网元可以向应用服务器通知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网元包括分组数据网关P-GW、服务网关S-GW、服务能力开放功能SCEF网元、接入和接入管理功能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和用户面功能UPF网元中的任意一种。
下面结合示例性实现方式,具体说明应用服务器是如何从通信设备处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从而进行后续的拥塞控制的。首先,根据通信系统架构的不同,将具体实施方式分为两类。
第一类:通信系统架构为LTE系统中的演进的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架构。请参见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EPS系统架构图,该通信系统架构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源基站、目标基站、MME、S-GW、P-GW以及应用服务器,可选的还可以包括SCEF。请参见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切换通知的流程示意图,该类实施方式可以基于图3中的EPS系统架构来实现,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401~S412。并且,关于应用服务器具体如何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可以通过A,B(B1+B2),C三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来实现:
S401、终端设备(UE)向源基站(Source eNodeB,S-eNB)发送测量报告。
S402、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的内容发现达到切换的门限,则向目标基站(TargeteNodeB,T-eNB)发送切换请求。
S403、目标基站做好切换准备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确认,以确认可以发生小区切换。
S404、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的切换请求响应后,向UE发送切换命令。
S405、当UE完成与目标基站间的空口连接建立过程,则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完成消息。
S406、Target eNodeB向MME发送路径切换请求(Path switch request),该路径切换请求中携带目标基站的标识(identifier,ID)。
S407、MME向S-GW发送承载修改请求,携带目标基站的ID,S-GW就能够建立向与目标基站的下行承载。
S408、S-GW向P-GW发送承载修改请求。
S409、P-GW向S-GW反馈承载修改响应。
S410、S-GW向MME承载修改响应。
S411、MME向目标基站反馈路径切换请求确认。
S412、最终,目标基站通知源基站进行终端设备的资源释放。
方案A:当UE完成与目标基站间的空口连接建立过程后,则向应用服务器(APPServer)发送切换通知handover notification”。该步骤可以执行于步骤S405中的UE完成与目标基站间的空口连接建立过程之后,以及步骤S406之前。
方案B,包括步骤B1和B2,B1:MME收到路径切换请求后,向SCEF发送切换通知,切换通知携带UE的IP信息。B2:SCEF收到MME发送的切换通知后,向应用服务器发送切换通知,该通知携带UE的IP信息。应用服务器的传输层协议收到此通知后,根据UE的IP信息能够找到UE对应的传输层连接,从而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B方案中的步骤B1和B2执行于步骤S406之后以及步骤S407之前。
方案C:P-GW接收到S-GW发送的承载修改请求后,通过数据面(数据通道)向APPserver发送切换通知Handover notification,该切换通知中携带有UE的IP信息。应用服务器的传输层协议收到此通知后,根据UE的IP信息能够找到UE对应的传输层连接,从而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该步骤执行于S408之后以及步骤S409之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针对上述图4中的方案A,UE可以通过信令或者通过传输层协议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的切换通知。请参见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切换通知的传输格式示意图。例如,当传输层协议是现有TCP的格式,可按照图5中的TCP格式中的Option字段格式进行定义。例如,Option字段中以1Byte的“Kind”开头,指明Option的类型(例如类型是否为指示切换相关信息的类型),Length指明Option的总长度(包括Kind和Length),Value的具体取值则用于指示是否发生了小区切换,如Value取值若为0则表示UE未发生小区切换,取值为1则表示UE发生了小区切换。可以理解的是,图5中示出的传输格式可以是Option字段中的部分字节或者是全部字节。还可以理解的是,图5中只是给出了option字段的其中一种表达形式,本发明实施例对Kind的取值、Length的长度以及Value取值以及对应的含义不作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是在现有4G EPS的网络架构下,通过终端设备UE自身、SCEF、或者P-GW来通知应用服务器终端设备发生了小区切换,从而让应用服务器可以在终端设备发生了小区切换后,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避免由于终端设备的小区切换引起的RTT增加导致BBR对于路径拥塞的误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发送速率或拥塞窗口的降低,保证传输层的性能。
第二类:通信系统架构为5G通信系统架构。请参见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5G系统架构图,该通信系统架构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源基站、目标基站、AMF、SMF、UPF以及应用服务器,可选的还可以包括SCEF。其中,N2为目标基站与AMF之间的接口,N11为AMF和SMF之间的接口,N4为SMF和UPF之间的接口。请参见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切换通知的流程示意图,该类实施方式可以基于图6中的5G系统架构来实现,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701~S712,并且,关于应用服务器具体如何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可以通过A,B,C(C1+C2),D(D1+D2),E五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来实现:
S701、终端设备(UE)向源基站(Source RAN,S-RAN)发送测量报告。
S702、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的内容发现达到切换的门限,则向目标基站(TargetRAN,T-RAN)发送切换请求。
S703、目标基站做好切换准备后,向源基站发送切换请求确认,以确认可以发生小区切换。
S704、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的切换请求响应后,向UE发送切换命令。
S705、当UE完成于目标基站间的空口连接建立过程,则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完成消息,至此UE完成从源基站向目标基站的切换,包括切换准备以及切换执行阶段。
S706、目标基站发送N2路径切换消息给AMF,通知AMF UE已经从源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N2路径切换消息中包括目标基站的相关信息,例如,QoS信息、目标基站的隧道端点标识等。
S707、AMF向SMF发送N11message,携带相关的PDU session信息,指示这些PDUsession进行切换,切换到目标基站。
S708、SMF收到PDU session请求后,向UPF发送N4会话修改请求“N4sessionModification Request”,N4会话修改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RAN地址,下行隧道的端点信息等。
S709、完成PDU session切换后,UPF将“N4Session modification Response”消息发送给SMF。
S710、SMF向AMF发送N11消息确认“N11Message ACK”,指示PDU session切换成功。
S711、AMF发送N11消息响应“N11Message Response”给目标基站,指示PDUSession切换成功。
S712、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资源释放指示,指示源基站释放资源。
方案A:UE完成与目标基站的承载建立请求后,向应用服务器(APP Server)发送“切换通知handover notification”。该步骤可以执行于步骤S705中的UE完成与目标基站间的空口连接建立过程之后,以及步骤S706之前。
方案B、AMF收到N2Path Switch请求后,向应用服务器发送切换通知,该切换通知中携带有UE的IP信息。应用服务器的传输层协议收到此通知后,根据UE的IP信息能够找到UE对应的传输层连接,从而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该步骤执行于S706之后以及步骤S707之前。
方案C,包括步骤C1和C2,C1:AMF收到N2Path Switch请求后,向SCEF发送切换通知;C2:SCEF接收到AMF发送的切换通知后,向应用服务器发送切换通知,该切换通知中携带有UE的IP信息。应用服务器的传输层协议收到此通知后,根据UE的IP信息能够找到UE对应的传输层连接,从而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C方案中的步骤C1和C2执行于步骤S706之后以及步骤S707之前。
方案D,包括步骤D1和D2,D1:在SMF接收到AMF发送的N11message后,向SCEF发送切换指示。D2:SCEF收到SMF发送的切换通知后,向APP server发送切换通知,该切换通知中携带有UE的IP信息。应用服务器的传输层协议收到此通知后,根据UE的IP信息能够找到UE对应的传输层连接,从而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D方案中的步骤D1和D2执行于步骤S707之后以及步骤S708之前。
方案E:在SMF接收到AMF发送的N11message后,由SMF向APP server发送切换通知,该切换通知中携带有UE的IP信息。应用服务器的传输层协议收到此通知后,根据UE的IP信息能够找到UE对应的传输层连接,从而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该步骤执行于S707之后以及步骤S708之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针对上述图7中的方案A,UE可以通过信令或者通过传输层协议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的切换通知。其中,UE通过传输层协议向应用服务器发送切换通知可以参见图5中提供的一种切换通知的传输格式示意图以及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是在未来5G通信系统的控制面与用户面解耦的架构下,通过终端设备UE自身、AMF、SCEF或者SMF来通知应用服务器终端设备发生了小区切换,从而让应用服务器可以在终端设备发生了小区切换后,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避免由于终端设备的小区切换引起的RTT增加导致BBR对于路径拥塞的误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发送速率或拥塞窗口的降低,保证传输层的性能。
在上述步骤S202中,例如,在应用服务器获知终端设备完成小区切换之后,实时监测自身的RTT和BW,其中RTT即为从应用服务器发送数据开始,到应用服务器接收到来终端设备的确认(终端设备接收到数据后便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BW则为应用服务器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反馈的ACK数目对应的数据的比特数。在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运行过程中,应用服务器会跟踪当前为止最小RTT(历史最小RTT)和当前为止最大的带宽BW(历史最大BW)。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在具体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的过程中,首先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即保持发送速率不变,然后再监测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原因在于,在运用了BBR算法之后,发送端进行数据发送速率的增益系数G有可能是在变化的,或者随机变动的。而G的变化很有可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RTT和BW的大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终端设备发生了小区切换的情况下,保持应用服务器当前的G不变,以减小因为数据发送速率变化带来的RTT或BW的波动。
在上述步骤S203中,例如,现有技术中,影响拥塞控制的参数只有RTT,即在预定时间段内没有touch到最小RTT即会触发拥塞控制。因为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后很有可能会引起小区传输路径的改变,而传输路径的改变会直接导致RTT的增加或减小,因此在终端设备发生小区切换之后,只根据RTT难以判断是否真的发生了网络拥塞。但是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不仅仅考虑RTT的变化趋势,并且还要进一步的考虑BW的变化趋势。即,只有RTT和BW均达到预设条件,才能确定网络真正发生了拥塞。因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拥塞控制的判断同时考虑RTT和BW两个参数,从而降低了网络发生拥塞的误判几率,避免提前进入拥塞控制阶段,从而提高发挥数据传输信道中的承载能力,增高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确定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并进一步判断该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与历史最小RTT,以及最大BW和历史最大BW之间的关系。其中,历史最小RTT为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历史最大BW为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例如,在应用服务器确认了终端设备完成了小区切换之后,则会监测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原因在于,若最小RTT都偏大时则表示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整体RTT都较大,即应用服务器发送数据的往返时延较长,表示当前很有可能发生了网络拥塞或者是传输路径变长。若最大带宽都偏小时,则表示第一时间段内的整体带宽都较小,即带宽占用率偏高。
进一步地,应用服务器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判断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具体为:若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应用服务器确定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进一步地,应用服务器在判断出当前网络发生拥塞的情况下,则将G继续保持为1,并且可以同时将拥塞窗口调小,以缓解当前的网络拥塞。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时间段可以为10s,5s,等,本申请对第一时间段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最大BW大于或等于历史最大BW,应用服务器确定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进一步地,应用服务器在判断出当前网络未发生拥塞的情况下,则将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即可以理解为,当应用服务器在判断出当前网络未发生拥塞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现有技术的BBR算法中的PROBE_BW状态进行拥塞控制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应用服务器将所述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由于在现有技术中,更新历史最小RTT的原则为:若应用服务器实时监测到的RTT比之前的历史最小RTT更小,则将该更小的RTT更新为历史最小RTT。但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若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是由于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因传输路径的增长而变大导致的,那么此后很有可能所有的RTT都无法小于在小区切换之前所监测到的历史最小RTT。因此,在本本发明实施例中,即使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也要将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从而避免之后的每个第一时间段内由于无法touch最小RTT的结果,而误触发频繁比较最大BW与历史最大BW的步骤,浪费资源。本发明实施例降低了网络拥塞的误判几率,避免提前进入拥塞控制阶段,从而提高发挥数据传输信道中的承载能力,增高的传输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若检测得到的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小于终端设备进行小区切换前所监测的历史最小RTT,应用服务器确定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此时,因为这很有可能是由于传输路径变短导致的的RTT整体变短,也需要将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更新为最新的历史最小RTT。
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无论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是大于或者小于历史最小RTT,都要将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即小区切换后的历史最小RTT的更新,是基于小区切换后的所有RTT进行比较。即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小区内产生该小区对应的历史最小RTT,而不同小区(切换之前的小区和切换之后的小区)之间比较最小RTT则可能没有意义,会导致网络拥塞的误判。
即综上所述,只要是终端设备发生了小区切换,那么不管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是否小于历史最小RTT,都需要将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更新为历史最小RRT,以便于终端设备在切换到新的小区之后,以新的小区的传输路径为新的参考标准进行RTT的参考比对。
请参见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拥塞控制的具体应用场景流程示意图。可应用于上述图1中所述的通信系统,下面将结合附图8从应用服务器侧进行描述,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801-步骤S811。
S801、应用服务器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S802、应用服务器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
S803、应用服务器监测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
S804、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
S805、判断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历史最小RTT间的大小关系。
S806、最小RTT>历史最小RTT,判断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大BW与历史最大BW间的大小关系。
S807、最大BW<历史最小BW,用服务器确定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
S808、应用服务器将增益系数G保持为1则保持所述G=1和/或将所述发送端的拥塞窗口调小。
S809、最小RTT>历史最小RTT且最大BW≥历史最大BW,或者最小RTT≤历史最小RTT,应用服务器确定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
S810、将所述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
S811、应用服务器将所述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场景中,通过应用服务器在终端设备发生了小区切换后,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避免由于终端设备的小区切换引起的RTT增加导致BBR对于路径拥塞的误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发送速率或拥塞窗口的降低,保证传输层的性能。
请参见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拥塞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应用于上述图1中所述的通信系统,下面将结合附图9从终端设备侧进行描述,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901-步骤S903。
步骤S901: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例如,终端设备完成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的切换流程。
步骤S902:所述终端设备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例如,终端设备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的方式与应用服务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的方式类似,可以参照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关于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903: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例如,终端设备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的方式与应用服务器的判断方式类似,可以参照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根据RTT和BW的监测值判断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场景中,让终端设备在自身发生了小区切换后,执行本申请中的拥塞控制方法,避免由于终端设备的小区切换引起的RTT增加导致BBR对于路径拥塞的误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发送速率或拥塞窗口的降低,保证传输层的性能。
上述详细阐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下面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相关装置。
请参见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该应用服务器10可以包括通信单元101、监测单元102和第一判断单元103,其中,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通信单元101,用于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监测单元102,用于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第一判断单元103,用于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目标基站或者核心网网元,所述目标小区为所述目标基站的服务小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网元包括分组数据网关P-GW、服务网关S-GW、服务能力开放功能SCEF网元、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和用户面功能UPF网元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监测单元102,具体用于: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并监测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10还包括:
确定单元104,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
第一判断单元103,具体用于: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确定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其中,所述历史最小RTT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所述历史最大BW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10还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105,用于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大于或等于所述历史最大BW,确定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10还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106,用于将所述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服务器10还包括:
第二控制单元107,用于将所述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应用服务器10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参见上述图2中所述的方法实施例中步骤S201-步骤S203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20可以包括切换单元201、监测单元202和第一判断单元203,其中,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切换单元201,用于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监测单元202,用于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第一判断单元203,用于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监测单元202,具体用于:
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并监测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20还包括:
确定单元204,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
第一判断单元203,具体用于:
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其中,所述历史最小RTT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所述历史最大BW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20还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205,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大于或等于所述历史最大BW,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20还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206,用于将所述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20还包括:
第二控制单元207,用于将所述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终端设备20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参见上述图9中所述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901-步骤S903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2所示,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应用服务器10和终端设备20,均可以以图12中的结构来实现,该设备3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301,至少一个存储器302、至少一个通信接口303。此外,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天线等通用部件,在此不再详述。
处理器301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以上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303,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N),核心网,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3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所述存储器302用于存储执行以上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301来控制执行。所述处理器301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3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
图12所示的设备为应用服务器10时,存储器302存储的代码可执行以上图2提供的拥塞控制方法,比如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的可用带宽;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应用服务器10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参见上述图2中所述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201-步骤S203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12所示的设备为终端设备20时,存储器302存储的代码可执行以上图9提供的拥塞控制方法,比如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的可用带宽;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应用服务器10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参见上述图9中所述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901-步骤S903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意一种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任意一种拥塞控制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能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具体可以是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其中,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包括: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缩写:ROM)或者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缩写:RAM)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0)

1.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应用服务器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所述应用服务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所述应用服务器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目标基站或者核心网网元,所述目标小区为所述目标基站的服务小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网元包括分组数据网关P-GW、服务网关S-GW、服务能力开放功能SCEF网元、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和用户面功能UPF网元中的任意一种。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服务器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包括:
所述应用服务器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
所述应用服务器监测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
所述应用服务器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包括:
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其中,所述历史最小RTT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所述历史最大BW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大于或等于所述历史最大BW,所述应用服务器确定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8.如权利要求5-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应用服务器将所述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
9.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所述终端设备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
所述终端设备监测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应用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
所述应用终端设备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包括:
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其中,所述历史最小RTT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所述历史最大BW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大于或等于所述历史最大BW,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14.如权利要求1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
15.一种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从通信设备获知: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监测单元,用于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目标基站或者核心网网元,所述目标小区为所述目标基站的服务小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网元包括分组数据网关P-GW、服务网关S-GW、服务能力开放功能SCEF网元、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和用户面功能UPF网元中的任意一种。
18.如权利要求15-17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具体用于:
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并监测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服务器还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具体用于:
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确定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其中,所述历史最小RTT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所述历史最大BW为所述应用服务器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服务器还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大于或等于所述历史最大BW,确定所述应用服务器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服务器还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将所述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22.如权利要求19-21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服务器还包括: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将所述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
2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换单元,用于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
监测单元,用于监测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所述BW为所述终端设备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RTT和所述BW的监测值判断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是否发生网络拥塞。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具体用于:
将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的增益系数G调整为1,并监测在所述终端设备已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后的第一时间段内的往返时延RTT和带宽BW。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和最大BW;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具体用于:
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小于历史最大BW,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发生了网络拥塞,其中,所述历史最小RTT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小RTT,所述历史最大BW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源小区切换至目标小区之前监测到的最大BW。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若所述最小RTT大于历史最小RTT且所述最大BW大于或等于所述历史最大BW,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应用服务器的链路未发生网络拥塞。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将所述G按照预设集合N中的n个值进行顺序循环取值,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28.如权利要求25-27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将所述历史最小RTT的值更新为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小RTT的值。
29.一种应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信息发送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拥塞控制程序代码来执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拥塞控制方法。
3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信息接收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拥塞控制程序代码来执行权利要求9至14任一项所述的拥塞控制方法。
CN201710637331.XA 2017-07-27 2017-07-27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093099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37331.XA CN109309934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EP18838091.9A EP3648503B1 (en) 2017-07-27 2018-06-12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PCT/CN2018/090866 WO2019019825A1 (zh) 2017-07-27 2018-06-12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6/751,022 US11363488B2 (en) 2017-07-27 2020-01-23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37331.XA CN109309934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9934A true CN109309934A (zh) 2019-02-05
CN109309934B CN109309934B (zh) 2021-01-15

Family

ID=65040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37331.XA Active CN109309934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3488B2 (zh)
EP (1) EP3648503B1 (zh)
CN (1) CN109309934B (zh)
WO (1) WO201901982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83393A (zh) * 2020-05-25 2020-09-1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动态调整增益系数的自适应拥塞控制方法
CN113328780A (zh) * 2021-05-17 2021-08-31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面与卫星融合移动网络的同步寻呼方法及系统
CN113518040A (zh) * 2021-04-30 2021-10-19 东北大学 一种面向时延敏感业务的多径耦合拥塞控制方法
CN114374628A (zh) * 2022-02-09 2022-04-19 江苏济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型的音视频通信低延时拥塞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9934B (zh) * 2017-07-27 2021-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KR102329925B1 (ko) 2017-08-14 2021-11-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4g/5g 동시 등록된 이동 통신 단말을 위한 네트워크 이동시 데이터 동기화 제공 방안
CN113597784B (zh) * 2019-09-17 2023-10-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切换网络设备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572333B (zh) * 2019-10-25 2021-04-13 中南大学 一种带宽探测阶段的发送速率调整方法及拥塞控制算法的实现方法
US11190448B2 (en) 2019-11-26 2021-11-30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Transport congestion control optimization based on network context
US11516718B2 (en) * 2020-07-09 2022-11-2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ynamic discovery of network functions in mobility interworking across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CN113556780B (zh) * 2021-07-28 2023-07-25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766564B (zh) * 2021-10-15 2023-05-30 武汉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拥塞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915600B (zh) * 2022-06-10 2023-06-27 贵州大学 一种深度缓冲区下BBRv2拥塞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21511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Cisco Technology, Inc.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transmission delay components
KR20100073890A (ko) * 2008-12-23 2010-07-01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소프트 버티컬 핸드오버 환경에서의 tcp 성능 향상 방법
CN104243342A (zh) * 2014-09-19 2014-12-24 深圳市优视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系统
US20150043332A1 (en) * 2013-08-09 2015-02-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CN105557026A (zh) * 2013-09-22 2016-05-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无线接入拥塞的方法和设备
CN105847168A (zh) * 2015-01-12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服务器、用户终端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57627B2 (en) * 1999-08-24 2013-06-04 Gogo Llc Traffic scheduling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125910B2 (en) * 2004-06-25 2012-02-28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760638B2 (en) * 2004-11-29 2010-07-20 Nec Corporation High-through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terminal, session relay, and communication protocol
JP4147534B2 (ja) * 2005-02-03 2008-09-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07034809A1 (ja) * 2005-09-20 2007-03-29 Taisho Pharmaceutical Co., Ltd. 組み換え蛋白質産生のための宿主細胞
KR101242174B1 (ko) * 2006-10-10 2013-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오버레이 네트워크에서의 수직적 핸드오버 방법
US7894367B2 (en) * 2007-12-31 2011-02-2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bandwidth protection
US8837279B2 (en) * 2008-06-06 2014-09-16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congestion control
WO2010017308A1 (en) * 2008-08-06 2010-02-11 Movik Networks Content caching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ran)
FR2935862B1 (fr) * 2008-09-08 2014-09-05 Canon Kk Procede de prediction du taux d'erreurs de transmission dans un reseau de communication et serveur mettant en oeuvre un tel procede
US20100228824A1 (en) * 2009-03-06 2010-09-09 Cisco Technology, Inc. Distributed server selection for online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sessions
JP5441597B2 (ja) * 2009-05-27 2014-03-12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KR20110089034A (ko) * 2010-01-29 2011-08-04 주식회사 팬택 통신단말 및 그의 핸드 오프시 패킷 재전송 시점 결정 방법
CN101964755B (zh) * 2010-11-03 2012-03-07 中南大学 高带宽延时网络中基于带宽估计的显式拥塞控制方法
EP2642702B1 (en) * 2010-11-16 2019-04-03 Hitachi, Lt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304934A1 (en) * 2011-09-29 2013-11-14 Avvasi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quality of a media session
US10292066B2 (en) * 2011-11-04 2019-05-14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modifying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mobile system information
US10389780B2 (en) * 2012-02-08 2019-08-20 Arris Enterprises Llc Managed adaptive streaming
KR101983034B1 (ko) * 2012-09-05 2019-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터넷을 통한 핸드오버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JP6051891B2 (ja) * 2013-01-31 2016-12-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通信状況測定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5161990A1 (en) * 2014-04-23 2015-10-29 Bequant S.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transmission rate gradients
KR102284050B1 (ko) * 2014-09-11 2021-07-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자 장치의 트래픽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10044466B2 (en) * 2015-01-08 2018-08-07 Arris Enterprises Llc Server-side adaptive bit rate control for DLNA HTTP streaming clients
EP3278514B1 (en) * 2015-03-30 2019-03-06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Data transmission
JP2016208445A (ja) * 2015-04-28 2016-12-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サーバ、基地局
WO2016194973A1 (ja) * 2015-06-04 2016-12-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の局所輻輳判定方法及び輻輳制御装置
KR102363534B1 (ko) * 2015-06-08 2022-0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tcp 기반의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KR102405403B1 (ko) * 2015-08-11 2022-06-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10212631B2 (en) * 2015-11-11 2019-02-19 Nokia Of America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ast downlink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selection
WO2017084691A1 (en) * 2015-11-16 2017-05-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congestion control in multiparty conferencing,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US20170149666A1 (en) * 2015-11-23 2017-05-25 Titan Photonics, Inc. Data traffic optimization system
US20180019952A1 (en) * 2016-07-14 2018-01-1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to Provide High Throughput Transport by IP Network Channel Associated Signaling System
US10986030B2 (en) * 2016-08-23 2021-04-20 Netduma Software, LTD. Congestion control
JP6822076B2 (ja) * 2016-11-08 2021-01-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装置、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及び、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プログラム
US10050884B1 (en) * 2017-03-21 2018-08-14 Citrix Systems, Inc. Method to remap high priority connection with large congestion window to high latency link to achieve better performance
US10699364B2 (en) * 2017-07-12 2020-06-30 Citrix Systems, Inc. Graphical rendering using multiple graphics processors
CN109309934B (zh) * 2017-07-27 2021-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21511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Cisco Technology, Inc.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transmission delay components
KR20100073890A (ko) * 2008-12-23 2010-07-01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소프트 버티컬 핸드오버 환경에서의 tcp 성능 향상 방법
US20150043332A1 (en) * 2013-08-09 2015-02-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CN105557026A (zh) * 2013-09-22 2016-05-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无线接入拥塞的方法和设备
CN104243342A (zh) * 2014-09-19 2014-12-24 深圳市优视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847168A (zh) * 2015-01-12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服务器、用户终端及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83393A (zh) * 2020-05-25 2020-09-1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动态调整增益系数的自适应拥塞控制方法
CN111683393B (zh) * 2020-05-25 2021-12-1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动态调整增益系数的自适应拥塞控制方法
CN113518040A (zh) * 2021-04-30 2021-10-19 东北大学 一种面向时延敏感业务的多径耦合拥塞控制方法
CN113328780A (zh) * 2021-05-17 2021-08-31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面与卫星融合移动网络的同步寻呼方法及系统
CN114374628A (zh) * 2022-02-09 2022-04-19 江苏济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型的音视频通信低延时拥塞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63488B2 (en) 2022-06-14
CN109309934B (zh) 2021-01-15
EP3648503A4 (en) 2020-05-20
EP3648503B1 (en) 2022-02-09
EP3648503A1 (en) 2020-05-06
US20200162962A1 (en) 2020-05-21
WO2019019825A1 (zh)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9934A (zh) 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JP4738594B2 (ja) データフロー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EP3075110B1 (en) Controlling a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window size
CN103269260A (zh)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端、数据发送端和数据传输系统
JP5867160B2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EP152383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window size for a packet switched connection
CN106612284B (zh) 一种流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9076419B (zh) 无线网络中的锚移动性
US10165618B2 (e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WO2016068308A1 (ja)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及びゲートウェイ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7088815A1 (zh) 一种状态检测的方法及无线网络节点
CN104756539A (zh) 用于在具有移动http自适应流的无线网络中的拥塞管理的方法与装置
WO2016090978A1 (zh) 一种流量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04320809A (zh) 基于rtt的无线多跳网络拥塞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072254B (zh)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Dalal et al. Improving TCP performance over wireless network with frequent disconnections
KR100534610B1 (ko) 아이피브이 6 기반 무선망에서 모바일 노드의 핸드 오프시바인드 업데이트 메시지를 이용한 패킷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그 시스템
CN105472655A (zh) 一种拥塞窗口的调整方法、相关装置和系统
Sinky et al. Cross-layer assisted TCP for seamless handoff in heterogeneous mobile wireless systems
CN110602755B (zh) 面向移动纳米网络的能量感知机会路由控制方法
KR102131427B1 (ko) Sctp에서의 혼잡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9428833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ang et al. Improving TCP performance with fast adaptive congestion control during soft vertical handoff
Oguchi et al. Dynamic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quick response i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Jung et al. A study of enhanced TCP for vertical Handover using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EC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