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96994B - 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96994B
CN109296994B CN201811062099.2A CN201811062099A CN109296994B CN 109296994 B CN109296994 B CN 109296994B CN 201811062099 A CN201811062099 A CN 201811062099A CN 109296994 B CN109296994 B CN 1092969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projection lens
lens
housing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620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96994A (zh
Inventor
小川靖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96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96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96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969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3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l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10Protec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7/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F21W2107/1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for lan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灯具,支承投影透镜(32)的透镜支架(34)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2),在比投影透镜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支承有用于使透过投影透镜入射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外部光反射的反射部件(36)。此时,反射部件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的透镜主体部(32A)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形成有使外部光向投影透镜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36s)。由此,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10)时,在能透过投影透镜看见的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反射部件因外部光而在多处看起来发亮。由此,能够在利用投影透镜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透镜可动式的车辆用灯具中提高灯具不点亮时的美观性。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投影透镜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车辆用灯具的结构,已知的有利用投影透镜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车辆用灯具。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种车辆用灯具的结构,记载了这样的一种透镜可动式的车辆用灯具:该灯具具有光学部和回转部一体成形的透镜,且其回转部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5-5229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时,虽能透过透镜的光学部看见壳体的内部空间,但此时该内部空间看起来较暗,因此车辆用灯具的美观性不太好。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是在利用投影透镜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透镜可动式的车辆用灯具中,提供一种能够使灯具不点亮时的美观性提高的车辆用灯具。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通过设为具有规定的反射部件的结构,谋求实现上述目的。
即,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如下:
一种车辆用灯具,该车辆用灯具利用投影透镜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其特征在于,具有:
透镜支架,其支承上述投影透镜;
壳体,其将该透镜支架以能够绕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
在比上述投影透镜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反射部件,该反射部件用于使透过该投影透镜入射到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外部光反射,
上述反射部件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与上述投影透镜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该反射元件使上述外部光向上述投影透镜反射。
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雾灯或前照灯等。
上述“光源”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或光源灯泡等。
上述“透镜支架”只要以能够绕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即可,其具体结构不作特别限定。
上述投影透镜的“周缘部”表示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位于光源周围且反射部件不遮挡配光控制用光从光源到达投影透镜的部分。
上述“多个反射元件”只要形成于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即可,其具体的形成范围不作特别限定,另外,对用于使外部光向投影透镜反射的具体结构也不作特别限定。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由于支承投影透镜的透镜支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因此能够在光源固定于壳体不动的状态下进行上下方向的光轴调节。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灯具做成紧凑的结构,能够使其成为特别是适用于雾灯等的车辆用灯具。
在此基础上,在比投影透镜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用于使透过该投影透镜入射到壳体内部空间的外部光反射的反射部材,该反射部件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形成有使外部光向投影透镜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时,能透过投影透镜看见壳体的内部空间,此时反射部件因外部光而在多处看起来发亮。因此,即使在灯具不点亮时也能够防止壳体的内部空间看起来较暗的情况于未然,由此,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用灯具的美观性。
此时,由于多个反射元件形成于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从光源向投影透镜的光因为配置反射部件而被遮挡的情况,或者将该情况抑制在最小限度。
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利用投影透镜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透镜可动式的车辆用灯具中提高灯具不点亮时的美观性。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采用反射部件支承于透镜支架的结构,则能够使反射部件与透镜支架及投影透镜一起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因此,能够将反射部件接近投影透镜配置,由此能够向灯具前方反射更多的光,因此能够使壳体的内部空间看起来更加明亮。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使反射部件由透明部件构成,则能够利用多个反射元件通过全反射对外部光进行反射。因此,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时,能够使具有晶体感的反射部件在多处看起来发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灯具不点亮时的美观性。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使透镜支架由透明部件构成,则透过该透镜支架的外部光也会入射到壳体的内部空间,因此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时,能够使壳体的内部空间看起来更加明亮。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采用反射部件与透镜支架一体成形的结构,则能够在削减车辆用灯具的零部件数的基础上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一步采用投影透镜通过热铆接固定于透镜支架的结构,则能够通过廉价的固定结构实现透镜支架对投影透镜的支承。
此时,还可以采用在向投影透镜和透镜支架之间夹持反射部件的状态下进行热铆接的结构。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对反射部件的支承也通过廉价的固定结构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俯视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细节图。
图5的(a)是图3的Va部细节图,(b)是图3的Vb部细节图。
图6是图5的(b)的VI向视图,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的向壳体安装过滤件的样子。
图7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中向壳体装配透镜支架的样子的俯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中向壳体装配光源单元的样子的主视图。
图9的(a)是局部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的后视图,(b)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与(a)相同的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1相同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俯视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剖视细节图。
图13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安装了光源单元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向透镜支架装配投影透镜的样子的后视图。
图15是从斜后下方观察表示上述装配的样子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10、510 车辆用灯具
12、112、512 壳体
12a、512a 右侧壁部
12a1、512a1 支点卡合凹部(支点卡合部)
12a2、12b2、512a2、512b2 槽部
12b、512b 左侧壁部
12b1、512b1 支点卡合孔(支点卡合部)
12b3 通气孔
12b4 环状凸条部
12b5 平面部
12c、112c、512c 后壁部
12c1、512c1 开口部
12c2 止动部
12c3、112c3、512c3 肋
12c3a、112c3a 缺口部
12c3b、12c3c、112c3b、112c3c 标记
12d、512d 伸出部
12d1 防脱离部
12e 环状槽部
12f 支架
14、514 透光罩
14A、514A 罩主体部
14B、514B 外周凸缘部
14Ba 伸出凸缘部
14Bb 环状突起部
20 光源单元
22 发光元件(光源)
24 基板
26 灯座
26A 灯座主体
26Aa 卡合用突起部
26Ab 连接器部
26B 散热件
26B1 前端部
26B2 散热翅片
28 弹性密封部件
20、230、530 配光控制单元
32、232、532 投影透镜
32a、232a 铆接用突起部
32A、532A 透镜主体部
32B、532B 外周凸缘部
34、234、534 透镜支架
34a 狭缝
34A、234A、534A 主体部分
34Aa 通孔
34B、234B、534B 突起片
34Ba、534Ba 后部区域
34Ba1、534Ba1 槽部
34Bb 防脱离用突起部
34L、34R、234L、234R 脚部
34La、34Ra 支点突起部
34Lb 加强肋
36、236、536 反射部件
36a 开口部
36s、536s 反射元件
40 光轴调节螺钉
40a 螺纹部
40b 轴部
40c 螺丝刀插入孔
42 O型圈
50、552 过滤件
100 保险杠
100a 开口部
112c4 凸台部
160 防反转结构
162 抵接部件
162A 紧固部
162B 臂部
164 螺钉
164a 螺纹孔
234Ab 透镜按压部
236b 外周凸缘部
512g 台阶部
512h 通气孔
512i 凸台部
532Ba、532Bb 紧固用卡合部
532Ba1、532Bb1 缺口部
532Ba2、532Bb2 卡合用突起部
532Bc、532Bd 肋卡合部
532Bc1、532Bd1 凸部
532Bc2、532Bd2 凹部
532Be 定位用突起部
534Ab、534Ac 透镜紧固部
534Ab1、534 透镜卡止孔
534Ab2、534Ac2 引导用凹部
534Bc、534Rc 定位肋
534L、534R 脚部
534La、534Ra 支点突起部
534Lb、534Rb 防脱离用突起部
536a 圆筒部
554 帽
Ax 光轴
Ax1 转动轴线
Ax2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的俯视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另外,图3是表示车辆用灯具10的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以将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剖开的状态进行表示。
在这些图中,用X表示的方向对灯具来说是“前方”(对车辆来说也是“前方”),用Y表示的方向是与“前方”正交的“左方”(对车辆来说也是“左方”,但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为“右方”),用Z表示的方向是“上方”。在除此以外的图中也是同样的。
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是在车辆的右前端部设置的雾灯,其利用具有作为灯体的功能的壳体12和安装于其前端开口部的透明状的透光罩14形成灯室,在该灯室内收纳有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22和用于对来自该发光元件22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配光控制单元30。
配光控制单元30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2。另外,发光元件22构成为光源单元20的一部分,该光源单元20安装于壳体12的后壁部12c。
透光罩14具有罩主体部14A和外周凸缘部14B,罩主体部14A在正面观察灯具时具有横向长的长圆形的外形形状,外周凸缘部14B位于罩主体部14A的外周侧。罩主体部14A形成为沿接近球面的凸曲面延伸,以从其左端部(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为右端部)到右端部向灯具后方侧倾斜的状态配置。
外周凸缘部14B具有比罩主体部14A大一圈的横向长的长圆形的外形形状,外周凸缘部14B在位于其左下侧的部分形成有伸出凸缘部14Ba。该伸出凸缘部14Ba形成为以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从外周凸缘部14B的一般部分向外周侧伸出,该直角三角形具有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延伸的两边。
这样,作为透光罩14,通过设为在其外周凸缘部14B形成伸出凸缘部14Ba的结构,能够防止透光罩14被以上下颠倒的状态进行误装的情况于未然,并且能够防止与车辆的左前端部设置的雾灯(即应当与车辆用灯具10成对的灯具)之间发生透光罩14的误装的情况于未然。
壳体12在正面观察灯具时具有与透光罩14的外形形状相同的外形形状。并且,透光罩14以形成于其外周凸缘部14B的后表面上的环状突起部14Bb被插入到形成于壳体12的前端开口部处的环状槽部12e中的状态固定于壳体12。该固定是在使透光罩14的环状突起部14Bb的顶端部抵接于壳体12的环状槽部12e的底面部的状态下,通过超声波焊接来进行的。
车辆用灯具10以埋入车辆的保险杠100(图1中双点划线表示的部件)的状态安装于车体侧部件(未图示)。
具体来说,车辆用灯具10在形成于壳体12的左右两对支架12f处以透光罩14的罩主体部14A露出于在保险杠100上形成的开口部100a的状态安装于车体侧部件。此时,通过将保险杠100的开口部100a预先形成为比透光罩14的罩主体部14A的外周缘形状稍大的横向长的长圆形的内周缘形状,能够使外周凸缘部14B的伸出凸缘部14Ba的大半部分被保险杠100覆盖。
接着,对配光控制单元30的具体结构及壳体20对它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配光控制单元30具有对来自发光元件22的直射光进行偏转控制的投影透镜32和支承该投影透镜32的透镜支架34。
投影透镜32由无色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等构成,其光轴Ax在发光元件22的下方附近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
该投影透镜32具有前表面形成为凸面状且后表面形成为平面状的透镜主体部32A和在透镜主体部32A的外周侧以与该透镜主体部32A的后表面共面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的外周凸缘部32B。该投影透镜32在正面观察灯具时具有横向长的椭圆形的外形形状,以从其左端部到右端部向灯具后方侧倾斜的状态配置。并且,该投影透镜32在其透镜主体部32A处使来自发光元件22的直射光作为略朝下且在车宽方向上大幅度扩散的光向灯具前方出射,由此形成雾灯用配光图案。此时,该投影透镜32将其透镜主体部32A的表面形状设定为,使来自该投影透镜32的出射光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最大扩散角度大于来自该投影透镜32的出射光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最大扩散角度。
透镜支架34由无色透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等透明部件构成。该透镜支架34使在投影透镜32的外周缘部支承投影透镜32的环状的主体部分34A形成为沿投影透镜32的后表面从左端部到右端部向灯具后方侧倾斜地延伸,在其左右两侧部形成有朝灯具后方延伸的一对脚部34L、34R。
该透镜支架34对投影透镜32的支承是通过利用热铆接使投影透镜32在四个位置固定于透镜支架34来进行的。为了实现这一点,在投影透镜32的外周缘部的后表面的四个位置形成了铆接用突起部32a,在透镜支架34的主体部分34A形成了用于穿入铆接用突起部32a的通孔34A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是以进行热铆接后的状态表示各铆接用突起部32a。
在车辆用灯具10中,外部光从灯具前方侧透过透光罩14及投影透镜32,入射到壳体12的内部空间(即在灯室内比投影透镜32更靠灯具后方侧的空间),在比投影透镜32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用于使该外部光反射的反射部件36。
该反射部件36支承于透镜支架34。具体来说,该反射部件36与透镜支架34一体成形,由此变成支承于透镜支架34的状态。因此,该反射部件36也由无色透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等透明部件构成。
该反射部件36构成为从透镜支架34的主体部分34A的外周缘部向灯具后方朝向靠近光轴Ax的方向延伸的环状部件。具体来说,该反射部件36以其前表面沿着具有圆锥面和椭圆锥面之间的中间形状的曲面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其后端部形成有开口部36a,该开口部36a具有接近以光轴Ax为中心的圆形的内周缘形状。此时,该反射部件36以不遮挡从发光元件22向投影透镜32的配光控制用光的位置关系配置。
在该反射部件36的后表面(即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32的透镜主体部32A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36s,该反射元件36s使透过投影透镜32而入射到壳体12的内部空间中的外部光朝向投影透镜32反射。各反射元件36s具有例如三棱锥面或三棱柱面等表面形状,由此形成了能够使到达该反射元件36s的外部光发生全反射的结构。即,反射部件36构成为,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车辆用灯具10时,以朝向观察方向全反射外部光的角度配置的几个反射元件36s看起来发亮。
配光控制单元30在其透镜支架34的左右一对脚部34L、34R处以能够绕沿车宽方向(即与光轴Ax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Ax1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2。
用于实现这点的具体结构如下。
即,左右一对脚部34L、34R在俯视观察时从透镜支架34的主体部分34A的左右两侧部向灯具后方呈板状地延伸。
左右一对脚部34L、34R在侧视观察时均从透镜支架34的主体部分34A向灯具后方呈舌片状地延伸。另外,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脚部34L、34R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面向灯具后方朝相互稍微扩开的方向延伸。此时,与透镜支架34的主体部分34A从左端部到右端部向灯具后方侧倾斜相应地,左侧的脚部34L形成得比右侧的脚部34R长(具体为两倍以上的长度)。并且,在左侧的脚部34L的内侧面(即位于光轴Ax侧的侧面),形成有用于提高该脚部34L的弯曲刚性的加强肋34Lb。
在各脚部34L、34R的后端部的外侧面,形成有在转动轴线Ax1上向外侧突出的支点突起部34La、34Ra。各支点突起部34La、34Ra均形成为圆锥台状且其基端部形成为圆柱状,就其基端部而言,左侧的支点突起部34La的基端部比右侧的支点突起部34Ra的基端部长。
并且,通过将透镜支架34的右侧的脚部34R的支点突起部34Ra插入到形成在壳体12的右侧壁部12a的支点卡合凹部12a1并且将左侧的脚部34L的支点突起部34La插入到形成在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支点卡合孔12b1,使配光控制单元30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地支承于壳体12。
即,构成右侧的支点卡合部的支点卡合凹部12a1在壳体12的右侧壁部12a的内侧面形成为圆锥台状的凹陷部,构成左侧的支点卡合部的支点卡合孔12b1构成为沿车宽方向贯通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圆柱状通孔。
在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从其外侧面侧安装有过滤件50,该过滤件50用于将支点卡合孔12b1塞住(对此将在后文中描述)。
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细节图。
亦如该图所示,壳体12的左后端部构成为从后壁部12c向灯具后方侧伸出的伸出部12d。光轴调节螺钉40以能够绕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Ax2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伸出部12d的下壁部,该光轴调节螺钉40用于使配光控制单元30绕转动轴线Ax1转动。
该光轴调节螺钉40是树脂制(例如聚酰胺树脂制)的部件,其直径从其下端部向上端部阶梯性地变小,在其上端部形成有螺纹部40a。该螺纹部40a由米制螺纹构成。并且,该光轴调节螺钉40在使其螺纹部40a露出于灯室内且使其下端部露出于外部空间的状态下,在位于其中间的轴部40b支承于壳体12。
在该光轴调节螺钉40的下端部形成有螺丝刀插入孔40c。通过在该螺丝刀插入孔40c中插入未图示的螺丝刀并进行操作,能够使光轴调节螺钉40绕轴线Ax2旋转。在该光轴调节螺钉40的轴部40b安装有O型圈42,该O型圈42用于确保灯室内的气密性。
在透镜支架34上,在其左侧部形成有向灯具后方延伸的突起片34B。该突起片34B在与左侧的脚部34L相同的竖直面上呈板状地延伸,其后端缘比转动轴线Ax1更靠灯具后方侧(比光轴调节螺钉40更靠灯具后方侧)。
在侧视观察时,该突起片34B的从透镜支架34的主体部分34A到比转动轴线Ax1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的部分隔着大致U字状的狭缝34a将左侧的脚部34L包围,比该部分更靠灯具后方侧的后部区域34B在与光轴Ax相同的高度位置向灯具后方以大致恒定的上下宽度延伸。
该突起片34B的外侧面(位于与光轴Ax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形成为单一平面状,在该突起片34B的内侧面上,在后部区域34Ba的中途部分形成有台阶,比该台阶更靠灯具后方侧的部分的厚度薄于其他一般部分的厚度(参照图1)。并且,在构成该厚度薄的部分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具体为三个)槽部34Ba1,该多个槽部34Ba1用于与光轴调节螺钉40螺纹啮合。
在光学控制单元30处于转动基准位置即其光轴调节的基准位置时,多个槽部34Ba1以与光轴Ax相同的高度位置为中心与光轴调节螺钉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
各槽部34Ba1以大致楔状的竖直剖面形状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其上下宽度设定为与光轴调节螺钉40的螺纹部40a的螺距相同的值。
突起片34B的后部区域34Ba的内侧面的靠近后端缘的部分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锥状,与之相应地,多个槽部34Ba1的后端面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锯齿状。
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维持平滑的平面形状不变地延伸至伸出部12d,在其后端部形成有用于防止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1从与光轴调节螺钉40的螺纹啮合状态中脱离的防脱离部12d1。该防脱离部12d1通过使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的后端部的局部区域比其他的一般部分更向内侧面侧加厚而形成为与突起片34B的后部区域34Ba的外侧面接近的位置关系。
在该突起片34B的比转动轴线Ax1更靠灯具前方侧的前部区域,在其外侧面形成有上下一对防脱离用突起部34Bb。具体来说,该上下一对防脱离用突起部34Bb在突起片34B的前端部形成在与大致U字状的狭缝34a的上下相邻的位置。
各防脱离用突起部34Bb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较长的梯形外形形状,其顶端面接近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此时,各防脱离用突起部34Bb的顶端面和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透镜支架34的右侧的脚部34R的支点突起部34Ra在与壳体12的支点卡合凹部12a1卡合的状态下向该支点卡合凹部12a1的插入深度小的值。
图5的(a)是图3的Va部细节图,图5的(b)是图3的Vb部细节图。
如图5的(a)所示,在壳体12的右侧壁部12a的内侧面,形成有从支点卡合凹部12a1向灯具前方延伸的槽部12a2。
该槽部12a2的前部区域的上下宽度设定为比其后部区域的上下宽度大的值。具体来说,该槽部12a2以其上下宽度向灯具前方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此时,该槽部12a2的上下宽度在其后端位置设定为与透镜支架34的支点突起部34Ra的基端部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值,在其前端位置设定为后端位置的上下宽度的2~4倍左右的值。
另外,该槽部12a2的前部区域的深度设定为比其后部区域的深度大的值。具体来说,该槽部12a2以其深度向灯具前方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此时,该槽部12a2的深度在其后端位置设定为支点突起部34Ra向支点卡合凹部12a1的插入深度的0.2~0.6倍左右的值,在其前端位置设定为其插入深度的0.6~1.2倍左右的值。
另一方面,如图5的(b)所示,在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形成有从支点卡合孔12b1向灯具前方延伸的槽部12b2。
该槽部12b2的前部区域的上下宽度设定为比其后部区域的上下宽度大的值。具体来说,该槽部12b2以其上下宽度向灯具前方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此时,该槽部12b2的上下宽度在其后端位置设定为与透镜支架34的支点突起部34La的基端部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值,在其前端位置设定为后端位置的上下宽度的2~6倍左右的值。
另外,该槽部12b2的前部区域的深度设定为比其后部区域的深度大的值。具体来说,该槽部12b2以其深度向灯具前方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此时,该槽部12a2的深度在其后端位置设定为支点突起部34La向支点卡合孔12b1的插入深度的0.2~0.6倍左右的值,在其前端位置设定为其插入深度的0.6~1.2倍左右的值。
图6是图5的(b)的VI向视图,是表示向壳体12安装过滤件50的样子的图。
亦如该图所示,在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在支点卡合孔12b1的上方侧,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贯通该左侧壁部12b的通气孔12b3。该通气孔12b3用于吸收与灯室内的气体的温度变化相伴的压力变动,形成为包围支点突起部34La的圆弧状,且具有比支点卡合孔12b1大的开口形状。
在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从其外侧面侧安装有过滤件50,该过滤件50用于堵塞支点卡合孔12b1及通气孔12b3。
该过滤件50构成为具有防水性及湿气扩散性的片状过滤件,具有圆形的外形形状。该过滤件50由例如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等具有数十微米厚度的片状原材料构成,是使多个微细孔(例如直径10μm以下的孔)形成为网格状的结构。
在左侧壁部12b的外侧面,形成有包围支点卡合孔12b1及通气孔12b3的圆环状的环状凸条部12b4,该环状凸条部12b4的高度设定为比过滤件50的厚度大的值(例如0.5~1mm左右的值)。另外,左侧壁部12b的外侧面的位于环状凸条部12b4的内周侧的区域形成为平面部12b5。
过滤件50的安装是通过在环状凸条部12b4部的内周侧的平面部12b5将该过滤件50贴设于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外侧面来进行的。此时,环状凸条部12b4作为将过滤件50贴设于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时的定位用引导件而起作用,并且能够发挥使贴设于左侧壁部12b的过滤件50难以剥落的功能。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中将配光控制单元30的透镜支架34装配于壳体12时的样子的俯视剖视图。
亦如该图所示,在将配光控制单元30在水平面内设为倾斜的状态下,使其透镜支架34的突起片34B的后端部及左侧的脚部34L的支点突起部34La与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抵接,使它们分别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将右侧的脚部34R插入壳体12的内部,将该脚部34R的支点突起部34Ra插入壳体12的右侧壁部12a的支点卡合凹部12a1。之后,使配光控制单元30以其支点突起部34Ra附近为中心向图示箭头方向转动而将配光控制单元30推入,由此使突起片34B的后端部及脚部34L的支点突起部34La沿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向灯具后方侧移动。然后,在使突起片34B的后端部爬上在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的后端部形成的防脱离部12d1后,将脚部34L的支点突起部34La插入左侧壁部12b的支点卡合孔12b1。
由此,配光控制单元30变成以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2的状态。此时,突起片34B变成在形成于其内侧面上的多个槽部34Ba1处与光轴调节螺钉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并且其外侧面与壳体12的防脱离部12d1接近的状态。
由于在壳体12的右侧壁部12a的内侧面形成有从支点卡合凹部12a1向灯具前方延伸的槽部12a2,因此在将右侧的脚部34R插入壳体12的内部时,通过使支点突起部34Ra卡合于槽部12a2,能够使其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引导的状态向灯具后方侧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向支点卡合凹部12a1插入。
另外,由于在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形成有从支点卡合孔12b1向灯具前方延伸的槽部12b2,因此在将左侧的脚部34L插入壳体12的内部时,通过使支点突起部34La卡合于槽部12b2,能够使其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引导的状态向灯具后方侧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向支点卡合孔12b1插入。
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作为透镜支架34的结构,若假设突起片34B和左侧的脚部34L一体地形成,则在脚部34L的支点突起部34La与壳体12的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抵接时,突起片34B离开左侧壁部12b的内侧面,其后端部与光轴调节螺钉40干涉。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支架34为突起片34B与左侧的脚部34L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的结构,因而,不会产生这种不良情况,可顺畅地进行配光控制单元30的装配。
接着,对光源单元20的具体结构及其向壳体12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车辆用灯具10中向壳体12装配光源单元20的样子的主视图。另外,图9的(a)是局部表示车辆用灯具10的后视图。
如图8所示,在壳体12的后壁部12c形成有用于安装光源单元20的开口部12c1。
光源单元20具有搭载发光元件22的基板24和支承该基板24的灯座26。
发光元件22使三个白色发光二极管在车宽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相互邻接配置,由此具有横向长的矩形状的发光面。并且,该发光元件22以其发光面朝向灯具正面方向(即车辆前方)的状态配置。
光源单元20为旋转安装式的光源单元,通过使其灯座26相对于壳体12的开口部12c1从灯具后方侧插入并顺时针旋转规定角度(具体为45°)而安装于壳体12。
光源单元20的灯座26具有树脂制的灯座主体26A和固定于该灯座主体26A的金属制(例如铸铝制)的散热件26B。
灯座主体26A比壳体12的开口部12c1的内径稍小的外径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前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卡合用突起部26Aa,该卡合用突起部26Aa用于在开口部12c1的周围与壳体12的后壁部12c卡合。另外,如图9的(a)所示,在灯座主体26A的后端部形成有连接器部26Ab,该连接器部26Ab用于向光源单元20供电。
散热件26B的前端部26B1形成为圆板状,散热件26B在该前端部26B1固定于灯座主体26A。该散热件26B在其前端部26B1的外周面朝向灯具后方侧呈带状地延伸的五个散热翅片26B2。这五个散热翅片26B2形成于光源20的顶点位置以及从该顶底位置向左右两侧隔开相等间隔(具体为45°间隔)的位置。
光源单元20在其灯座26的前端部安装有弹性密封部件28。该弹性密封部件28由嵌入灯座主体26A的外周面的O型圈等具有弹性的环状部件构成,以与散热件26B的前端部26B1接触的状态安装。并且,在光源单元20安装于壳体12时,该弹性密封部件28被按压于壳体12的后壁部12c而发生弹性压缩变形,由此确保灯室内的气密性。
如图8所示,壳体12的开口部12c1为具有与形成于灯座主体26A的多个卡合用突起部26Aa对应的凹凸的开口形状。该开口部12c1的凹凸形状形成为使处于安装状态的光源单元20(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多个卡合用突起部26Aa在正面观察灯具时顺时针旋转45°的位置关系。
在壳体12的后壁部12c的前表面上的开口部12c1周围的一个位置形成有止动部12c2,该止动部12c2用于在插入到该开口部12c1的灯座主体26A顺时针旋转了45°时,与该灯座主体26A的卡合用突起部26Aa抵接来限制进一步的旋转。
如图9的(a)所示,在壳体12的后壁部12c的后表面形成有肋12c3,该肋12c3包围开口部12c1并向灯具后方延伸。
该肋12c3在整个周向上包围开口部12c1且在其下端部形成有缺口部12c3a。
该肋12c3沿以光源单元2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延伸。此时,该肋12c3延伸到比弹性密封部件28按压于壳体12的后壁部12c的位置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该肋12c3的后端面位于比弹性密封部件28与散热件26B的前端部26B1的抵接位置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光源单元20的中心轴位于光轴Ax的上方附近。并且,在该光源单元20安装于壳体20时,发光元件22被配置成其发光面的下端缘在光轴Ax的上方附近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参照图3及图8)。
如图9的(a)所示,在肋12c3的外周面形成有表示旋转安装式的光源单元20的规定安装位置的标记12c3b。该标记12c3b形成在光源单元20的中心轴正上方的位置,用于表示光源单元20被安装为正立状态。
另外,在该肋12c3的外周面,在背面观察灯具时从标记12c3b逆时针旋转45°的位置,形成有另外一个标记12c3c。该标记12c3c用于表示向开口部12c1插入光源单元20时的角度位置。
此时,标记12c3b在背面观察灯具时形成为三角形的突起部。另一方面,标记12c3c在背面观察灯具时形成为半圆弧形的突起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中,由于支承投影透镜32的透镜支架34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2,因此能够在发光元件22固定于壳体12不动的状态下进行上下方向的光轴调节。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灯具10做成紧凑的结构,能够使其成为特别是适用于雾灯等的车辆用灯具。
在此基础上,在比投影透镜32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用于使透过该投影透镜32入射到壳体12的内部空间的外部光反射的反射部件36,该反射部件36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32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形成有使外部光向投影透镜32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36s,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10时,能透过投影透镜32看见壳体12的内部空间,此时反射部件36因外部光而在多处看起来发亮。因此,即使在灯具不点亮时也能够防止壳体12的内部空间看起来较暗的情况于未然,由此,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用灯具10的美观性。
此时,由于多个反射元件36s形成于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32的透镜主体部32A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从发光元件22向投影透镜32的光因为配置反射部件36而被遮挡的情况,或者将该情况抑制在最小限度。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利用投影透镜32对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透镜可动式的车辆用灯具10中提高灯具不点亮时的美观性。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反射部件36支承于透镜支架34,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由于反射部件36与透镜支架34及投影透镜32一起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因此能够将反射部件36接近投影透镜32配置,由此能够使壳体12的内部空间看起来更加明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反射部件36由透明部件构成,因此能够利用多个反射元件36s通过全反射对外部光进行反射。因此,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10时,能够使具有晶体感的反射部件36在多处看起来发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灯具不点亮时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透镜支架34也由透明部件构成,因此透过该透镜支架34的外部光也会入射到壳体12的内部空间,因此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10时,能够使壳体12的内部空间看起来更加明亮。
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反射部件36与透镜支架34一体成形,因此能够在削减车辆用灯具10的零部件数的基础上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投影透镜32通过热铆接固定于透镜支架34,因此能够通过廉价的固定结构实现透镜支架34对投影透镜32的支承。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投影透镜32形成为平凸透镜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形成为双凸透镜状或凸弯月透镜状的投影透镜、或形成为菲涅尔透镜状的投影透镜等。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反射部件36的后端部形成开口部36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位于该开口部36a的部分形成为透明透镜状的结构。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一体成形的反射部件36及透镜支架34由无色透明的部件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反射部件36及透镜支架34由有色透明的部件构成。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支承配光控制单元30的壳体12是灯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灯具构成部件(例如支承于灯体的部件等)。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车辆用灯具10为雾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除此以外的灯具(例如前照灯等)。
接着,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9的(b)是局部表示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的与图9的(a)相同的图。
如该图(b)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光源单元20向壳体12的安装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在本变形例中,也是通过使光源单元20的灯座26相对于壳体112的开口部(未图示)从灯具后方侧插入并顺时针旋转规定角度而使光源单元20安装于壳体112,但在壳体112上设有防反转结构160,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该防反转结构160是用于通过与灯座26抵接而防止光源单元20从规定安装位置向松动方向旋转的构造。
具体来说,该防反转结构160具有抵接部件162和作为紧固部件的螺钉164,该抵接部件162用于与灯座26抵接,该紧固部件用于将该抵接部件162紧固于壳体112的后壁部112c。
螺钉164在光源单元20的正下方的位置将抵接部件162固定于壳体112的后壁部112c。
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壳体112的后壁部112c形成有凸台部112c4,该凸台部112c4用于在光轴Ax的正下方的位置固定螺钉164。
在本变形例的壳体112中,也是在其后壁部112c的后表面形成肋112c3,该肋112c3沿以光源单元2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延伸。此时,该肋112c3以其下端部延伸到凸台部112c4附近的方式形成,由此在凸台部112c4的左右两侧形成缺口部112c3a。
该肋112c3的高度(即向后方的突出量)设定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肋112c3相同的值。另外,在该肋112c3的外周面,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位置形成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112c3b、112c3c。
抵接部件162为树脂制的板状部件,具有紧固部162A和一对臂部162B,紧固部162A利用螺钉164固定于壳体112的凸台部112c4,一对臂部162B从该紧固部162A向左右两个方向沿肋112c3延伸。
该抵接部件162在利用螺钉164固定于壳体112的凸台部112c4的状态下,其左右一对臂部162B的顶端面与光源单元20的散热件26B抵接(或接近)。此时,该抵接部件162相对于散热件26B的抵接,是相对于五个散热翅片26B2中位于最下端的左右一对散热翅片26B2而进行的。并且,该抵接部件162通过与该散热件26B的散热翅片26B2抵接,防止光源单元20从规定安装位置向松动方向旋转。
另外,该抵接部件162在固定于壳体112的凸台部112c4的状态下,各臂部162B的内周缘形成为沿散热件26B的前端部26B1的外周面延伸。
螺钉164构成为带座的螺钉,另外,其具有能够仅朝拧紧该螺钉164的方向传输旋转力的螺纹孔形状。即,该螺钉164的螺纹孔164a具有使加号(+)形状的槽部缺少位于其逆时针方向的壁面的形状。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通过设为具有本变形例这样的防反转结构160的结构,使光源单元20始终保持在规定安装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从投影透镜32出射的来自光源的光形成的雾灯用配光图案形状与期望形状不同的情况于未然。
接着,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210的与图1相同的图。
如该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配光控制单元23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局部不同。
本变形例的配光控制单元230也具有投影透镜232、透镜支架234和反射部件236,但反射部件236与透镜支架234分体构成,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具体来说,在本变形例的配光控制单元230中,在向投影透镜232与透镜支架234之间夹持反射部件236的状态下进行热铆接。
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反射部件236的前端部形成有外周凸缘部236b,另一方面,在透镜支架234的主体部分234A的内周缘部形成有环状的透镜按压部234Ab,该透镜按压部234Ab与反射部件236的外周凸缘部236b卡合而将该反射部件236以抵接于投影透镜232的后表面的状态定位。并且,在向投影透镜232与透镜支架234之间夹持反射部件236的状态下,以使形成在投影透镜232的后表面的外周缘部的四个位置的铆接用突起部232a穿入到形成在透镜支架234的主体部分234A的四个位置的通孔(未图示)中的状态进行热铆接。
投影透镜23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透镜32相比铆接用突起部232a形成得更长,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另外,透镜支架234也是其主体部分234A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支架34不同,而左右一对脚部234L、234R及突起片234B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进一步地,反射部件236也是其外周凸缘部236b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尽管反射部件236与透镜支架234分体构成,但还是能够通过廉价的固定结构实现对反射部件236的支承。
进一步地,通过像本变形例那样将反射部件236与透镜支架234分体构成,能够提高反射部件236的形状自由度。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510的俯视剖视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剖视细节图。
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510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该车辆用灯具510构成为在车辆的左前端部设置的雾灯。
该车辆用灯具510的壳体512及透光罩514的形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局部不同,另外,配光控制单元530及反射部件536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本实施方式的透光罩514也具有罩主体部514A和外周凸缘部514B,罩主体部514A在正面观察灯具时具有横向长的长圆形的外形形状,外周凸缘部514B位于罩主体部514A的外周侧,但该透光罩514以正对车辆正面方向的状态配置,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竖直面上支承于壳体51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配光控制单元530也具有对来自发光元件22的直射光进行偏转控制的投影透镜532和支承该投影透镜532的透镜支架534,但该支承是通过将投影透镜532嵌入透镜支架534来进行的(对此将在后文中描述)。
投影透镜532具有前表面形成为凸面状且后表面形成为平面状的透镜主体部532A和在该透镜主体部532A的外周侧以与该透镜主体部532A的后表面共面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的外周凸缘部532B。该投影透镜532在正面观察灯具时具有横向长的椭圆形的外形形状,在其外周凸缘部532B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向透镜支架534嵌入的凹凸部(对此也将在后文中描述)。
透镜支架534在形成为环状的主体部分534A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向灯具后方延伸的一对脚部534L、534R。该左右一对脚部534L、534R以相同的长度形成,在其后端部的外侧面分别形成有支点突起部534La、534Ra。
并且,通过将右侧的脚部534R的支点突起部534Ra插入到形成在壳体512的右侧壁部512a的支点卡合凹部512a1并且将左侧的脚部534L的支点突起部534La插入到形成在壳体512的左侧壁部512b的支点卡合孔512b1,使透镜支架534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地支承于壳体512。
在壳体512的左侧壁部512b形成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孔12b3相同的通气孔(未图示),另外,在该左侧壁部512b,从其外侧面侧安装有过滤件50,该过滤件50用于将该通气孔及支点卡合孔512b1塞住。
在各脚部534L、534R的前端部的外侧面分别形成有防脱离用突起部534Lb、534Rb。
各防脱离用突起部534Lb、534Rb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较长的梯形外形形状,其顶端面形成为接近壳体512的左侧壁部512b及右侧壁部512a的内侧面的高度。此时,各防脱离用突起部534Lb、534Rb的顶端面和左侧壁部512b及右侧壁部512a各自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各支点突起部534La、534Ra与支点卡合孔512b1及支点卡合凹部512a1分别卡合的状态下的各支点突起部534La、534Ra的插入深度小的值。
在透镜支架534的左侧部,形成有向灯具后方延伸的突起片534B。该突起片534B在左侧的脚部534L的下方沿与光轴Ax平行的竖直面呈板状地延伸,在形成于其后部区域534Ba的后端部的内侧面的槽部534Ba1,与配置于壳体512的伸出部512d的光轴调节螺钉40螺纹啮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安装式的光源单元20也安装于壳体512的后壁部512c,但该安装所用的开口部512c1形成于从后壁部512c的中心位置向右侧(即车宽方向内侧)位移的位置。由此,来自投影透镜532的出射光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最大扩散角度比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最大扩散角度大。
壳体512的后壁部512c的开口部512c1的周边部分形成为相对于其他的一般部分向灯具前方侧位移的圆筒状的台阶部512g。
该台阶部512g具有比光源单元20的外周形状大一圈的内周面形状,该台阶部512g向前方的位移量设定为,光源单元20的发光元件22的发光面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处于与转动轴线Ax1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512的后壁部512c的后表面也形成有包围开口部512c1并向灯具后方延伸的肋512c3,但该肋512c3的内周面在后壁部512c的一般部分以与台阶部512g的内周面共面的方式延伸。
该肋512c3从后壁部512c的一般部分向后方的突出量设定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肋12c3相同的值。因此,该肋512c3的后端面的位置从弹性密封部件28与散热件26B的前端部26B1的抵接位置向灯具后方侧大幅度位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投影透镜532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也配置有反射部件536,该反射部件536用于使从灯具前方侧透过透光罩514及投影透镜532入射到壳体512的内部空间的外部光反射。
该反射部件536为不透明的树脂制部件,与透镜支架534分体构成,支承于壳体512。
该反射部件536包围光源单元20并形成为平板状,其前表面被实施铝蒸镀等反射面处理并且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536s。各反射元件536s形成为三棱锥状的凹部,使到达该反射元件536s的光反射回去。
该反射部件536在从其后表面向灯具后方延伸的圆筒部536a处嵌套在台阶部512g的外周面。此时,在该反射部件536中,多个反射元件536s与光源单元20的发光元件22的发光面相比位于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由此使来自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不向各反射元件536s入射。
图13是表示安装了光源单元20的壳体512的主视图。
亦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512的右侧壁部512a的内侧面也形成有从支点卡合凹部512a1向灯具前方延伸的槽部512a2,另外,在壳体512的左侧壁部512b的内侧面也形成有从支点卡合孔512b1向灯具前方延伸的槽部512b2。
各槽部512a2、512b2以其上下宽度及其深度向灯具前方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壳体512的后壁部512c,形成有贯通该后壁部512c的通气孔512h。
该通气孔512h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台阶部512g与配置光轴调节螺钉40的伸出部512d的中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转动轴线Ax1更靠上方侧的位置。
如图12所示,该通气孔512h形成于从后壁部向灯具后方突出的凸台部512i。
该通气孔512h由形成于凸台部512i的上半部分的、在灯具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贯通部、在凸台部512i的下半部分向灯具后方侧开口的深孔部和在凸台部512i的下端部切除深孔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口部构成。
在凸台部512i的后端面安装有过滤件552,过滤件552以比凸台部512i的外径稍小的外径形成为短圆柱形。
该过滤件552以嵌入于树脂制的帽554的内部空间的方式被收纳,通过将该帽554安装于凸台部512i的后端部而抵接于凸台部512i的后端面。并且,该通气孔512在其通气路径的中途被该过滤件552堵住。
该过滤件552构成为具有通气性的海绵状的过滤件。即,该过滤件552构成为使多个孔(例如直径0.3~2.5mm左右的孔)形成为立体网格状的多孔质过滤件。
若比较该过滤件552与图11所示的过滤件50(安装于壳体512的左侧壁部512b的过滤件),则在防水性及湿气扩散性方面过滤件50优于过滤件552,在通气性方面过滤件552优于过滤件50。
图1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配光控制单元530中向透镜支架534装配投影透镜532时的样子的后视图。图15是从斜后下方观察表示该装配的样子的立体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透镜支架534上,在其主体部分534A的后表面的上下两个位置形成有透镜紧固部534Ab、534Ac,另外,在其右侧的脚部534R的内侧面形成有定位肋534Rc,并且在其突起片534B的内侧面形成有定位肋534Bc。
亦如图11所示,位于下侧的透镜紧固部534Ac形成为从透镜支架534的主体部分534A的后表面向灯具后方延伸的H型突起部。即,该透镜紧固部534Ac在其前端部形成有横向长的矩形状的透镜卡止孔534Ac1,并且在其后端部形成有横向长的矩形状的引导用凹部534Ac2。
位于上侧的透镜紧固部534Ab也具有与透镜紧固部534Ac相同的结构,形成有透镜卡止孔534Ab1及引导用凹部534Ab2。但是,该透镜紧固部534Ab的左右宽度设定为比透镜紧固部534Ac大的值。
右侧的脚部534R的定位肋534Rc及突起片534B的定位肋534Bc形成为从主体部分534A的后表面向灯具后方延伸。此时,亦如图11所示,定位肋534Bc形成为比定位肋534Rc延伸得更长。
需要说明的是,若将定位肋534Rc延长至与定位肋534Bc相同的程度,则会阻碍脚部534L在向壳体512组装配光控制单元530时的弹性变形,因此使定位肋534Rc形成得较短。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投影透镜532的外周凸缘部532B,在其外周面的上下两个位置形成有紧固用卡合部532Ba、532Bb,另外,在其外周面的左右两个位置形成有肋卡合部532Bc、532Bd。
各紧固用卡合部532Ba、532Bb在缺口部532Ba1、532Bb1的中央部形成有卡合用突起部532Ba2、532Bb2。
各紧固用卡合部532Ba、532Bb的卡合用突起部532Ba2、532Bb2形成为比透镜支架534的各透镜紧固部534Ab、534Ac的透镜卡止孔534Ab1、534Ac1稍窄的左右宽度,并且,亦如图11所示,其靠近灯具前方设置的部分的外表面形成为斜面状。
另外,各紧固用卡合部532Ba、532Bb的缺口部532Ba1、532Bb1以比透镜支架的534的各透镜紧固部534Ab、534Ac稍宽的宽度形成。
位于右侧的肋卡合部532Bc在接近透镜支架534的脚部534R的内侧面形成的凸部532Bc1的中央部,形成有与脚部534R的定位肋534Rc具有相同形状的凹部532Bc2。
位于左侧的肋卡合部532Bd在接近透镜支架534的脚部534L及突起片534B的内侧面形成的凸部532Bd1的下部,形成有与突起片534B的定位肋534Bc具有相同形状的凹部532Bd2。
进一步地,在投影透镜532的外周凸缘部532B,在其前表面的三个位置以配置成L字的方式形成有半球面状的定位用突起部532Be。
配光控制单元530的装配是通过将投影透镜532相对于透镜支架534从灯具后方侧嵌入来进行的,此时,若在将透镜支架534稍向下地配置的状态下从上方侧嵌入投影透镜532,则能够容易地进行装配。
具体来说,若使投影透镜532的上下一对卡合用突起部532Ba2、532Bb2沿着透镜支架534的上下一对引导用凹部534Ab2、534Ac2放置,则投影透镜532的左侧的凹部532Bd2自然地与透镜支架534的定位肋534Bc卡合。此时,投影透镜532的右侧的凹部532Bc2还未与透镜支架534的定位肋534Rc卡合,但若在该状态下将投影透镜532进一步地向下方按压,则右侧的凹部532Bc2与定位肋534Rc卡合,从而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实现定位。另外,此时,形成于投影透镜532的外周凸缘部532B的前表面的三个位置的定位用突起部532Be与透镜支架534的主体部分534A的后表面抵接,由此在深度方向(即灯具前后方向)上实现定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510中,由于支承投影透镜532的透镜支架534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512,因此能够在发光元件22固定于壳体512不动的状态下进行上下方向的光轴调节。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灯具510做成紧凑的结构,能够使其成为特别是适用于雾灯等的车辆用灯具。
在此基础上,在比投影透镜532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用于使透过该投影透镜532入射到壳体512的内部空间的外部光反射的反射部材536,该反射部件536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532的透镜主体部532A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形成有使外部光向投影透镜532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536s,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即,当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处于不点亮状态的车辆用灯具510时,能透过投影透镜532看见壳体512的内部空间,此时反射部件536因外部光而在多处看起来发亮。因此,即使在灯具不点亮时也能够防止壳体512的内部空间看起来较暗的情况于未然,由此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用灯具510的美观性。
此时,由于多个反射元件536s形成于正面观察灯具时与投影透镜532的透镜主体部532A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从发光元件22向投影透镜532的光因为配置反射部件536而被遮挡的情况。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利用投影透镜532对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透镜可动式的车辆用灯具510中提高灯具不点亮时的美观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透镜支架534对投影透镜532的支承是通过将投影透镜532嵌入透镜支架534而进行的,因此能够简化配光控制单元530的装配工序。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光元件22的发光面在灯具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转动轴线Ax1相同的位置,因此即使配光控制单元530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发光元件22的发光面与投影透镜532的位置关系也几乎不变化,因此即使进行上下方向的光轴调节,也能够将雾灯用配光图案维持在大致恒定形状。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各反射元件536s形成为三棱锥状的凹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形成为除此以外的形状的凹部(例如圆锥状的凹部或槽状的凹部等),另外,它们也可以不必形成为规则形状。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反射部件536由不透明部件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使反射部件536由透明部件构成、且利用多个反射元件通过全反射对外部光进行反射的结构。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配光控制单元530,说明了投影透镜532支承于透镜支架534的结构,但也可以将投影透镜532和透镜支架534通过双色成形而一体形成,另外,还也可采用使透镜支架534为透明部件且与投影透镜532一体成形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示为规格的数值只是一个例子,显然也可以将它们适当设定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记载的结构,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进行了各种变更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灯具,该车辆用灯具利用投影透镜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其特征在于,具有:
透镜支架,其支承上述投影透镜;
壳体,其将该透镜支架以能够绕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
在比上述投影透镜更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反射部件,该反射部件用于使透过该投影透镜入射到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外部光反射,
上述反射部件在正面观察灯具时与上述投影透镜的周缘部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该反射元件使上述外部光向上述投影透镜反射,
上述反射部件支承于上述透镜支架,
上述反射部件包含具有内周缘形状的开口部,
上述反射部件配置在不遮挡从上述光源射向上述投影透镜的光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件由透明部件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支架由透明部件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支架由透明部件构成。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件与上述透镜支架一体成形。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投影透镜通过热铆接固定于上述透镜支架。
CN201811062099.2A 2018-06-01 2018-09-06 车辆用灯具 Active CN109296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5810 2018-06-01
JP2018105810A JP6607620B1 (ja) 2018-06-01 2018-06-01 車両用灯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96994A CN109296994A (zh) 2019-02-01
CN109296994B true CN109296994B (zh) 2021-07-06

Family

ID=65166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62099.2A Active CN109296994B (zh) 2018-06-01 2018-09-06 车辆用灯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07620B1 (zh)
CN (1) CN1092969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75846B1 (de) * 2020-03-02 2024-01-03 ZKW Group GmbH Kraftfahrzeugscheinwerfer
JP2022003632A (ja) * 2020-06-23 2022-01-11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9029A (zh) * 1999-12-08 2001-06-13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标识灯
CN102466831A (zh) * 2010-11-16 2012-05-23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回复反射镜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34727A (zh) * 2011-04-08 2012-10-1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前照灯
CN105008793A (zh) * 2012-07-19 2015-10-28 法雷奥照明比利时公司 光束发射装置以及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包括该装置的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1852B2 (ja) * 2005-12-08 2011-04-20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JP4500273B2 (ja) * 2006-01-31 2010-07-1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前照灯
JP5369359B2 (ja) * 2009-04-13 2013-12-1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灯具
JP5596412B2 (ja) * 2010-05-21 2014-09-2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照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9029A (zh) * 1999-12-08 2001-06-13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标识灯
CN102466831A (zh) * 2010-11-16 2012-05-23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回复反射镜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34727A (zh) * 2011-04-08 2012-10-1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前照灯
CN105008793A (zh) * 2012-07-19 2015-10-28 法雷奥照明比利时公司 光束发射装置以及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包括该装置的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12405A (ja) 2019-12-12
JP6607620B1 (ja) 2019-11-20
CN109296994A (zh) 2019-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00273B2 (ja) 車両用前照灯
JP4894688B2 (ja) 照明装置
CN109296994B (zh) 车辆用灯具
CN110553216B (zh) 车辆用灯具
JP6590996B1 (ja) 車両用灯具
WO2019230910A1 (ja) 車両用灯具
JP6716761B2 (ja) 車両用灯具
CN110553220B (zh) 车辆用灯具
CN110553217B (zh) 车辆用灯具
CN110553215B (zh) 车辆用灯具
JP6619906B2 (ja) 車両用灯具
JP6716760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9197745A (ja) 車両用灯具
US11105489B2 (en) Illumination lens
JP2020009712A (ja) 灯具、灯具の封止構造、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