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68272B - 螺旋流体设备 - Google Patents

螺旋流体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68272B
CN109268272B CN201810542450.1A CN201810542450A CN109268272B CN 109268272 B CN109268272 B CN 109268272B CN 201810542450 A CN201810542450 A CN 201810542450A CN 109268272 B CN109268272 B CN 1092682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hole
oil
suction
outer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424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68272A (zh
Inventor
土屋豪
米本龙一郎
岩井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268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68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68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68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8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 F04C18/1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other than internal-axis type
    • F04C18/1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other than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oothed rotary pistons
    • F04C18/16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other than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oothed rotary pistons with helical teeth, e.g. chevron-shaped, screw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04C29/026Lubricant sepa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螺旋流体设备,其形成吸入阻力小的气体吸入路径,具备高能量效率与高能力。在壳体(4)的中间部(4A)上形成供外转子(5)的外转子轴(5b)贯通的外贯通孔(4b)、供内转子轴(6)的内转子轴(6b)贯通的内贯通孔(4c)、用于向外转子(5)以及内转子(6)吸入气体的吸入口(10),在壳体(4)的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开口的端面(8)上形成从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3c)向下方延伸、用于排出润滑轴支撑机构(12a)并通过了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的油的外排油路径(20a)以及内排油路径(20b)。

Description

螺旋流体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处理HFC类、HFO类等的制冷剂、空气、二氧化碳等的自然类制冷剂以及其他压缩性气体的螺旋流体设备。
背景技术
螺旋流体设备作为制冷空调用压缩机、空气压缩机而广泛普及。是将空调、冷凝器、冷冻机作为代表的热力泵设备的主要构成设备,对节能的社会性要求更高,高能量效率、高能力越来越重要。
专利文献1中的螺旋流体设备具备一对螺旋转子、吸入侧轴承、排出侧轴承、形成用于向吸入侧轴承供给润滑油的流路的壳体。并且,在该壳体中,在形成收纳吸入侧轴承的空间与收纳螺旋转子的空间之间的隔壁上形成使通过吸入侧轴承内部之后的润滑油向螺旋转子侧流并回收的第一回收孔、将供给到吸入侧轴承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螺旋转子侧直接导入并回收的第二回收孔。通过该结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回收孔回收,通过吸入侧轴承的润滑油的量抑制为所需润滑油的最小限度,降低吸入侧轴承中的润滑油的搅拌损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758号公报
可是,在现有的返回螺旋流体设备的油的结构中,由于油与从吸入口吸入的气体主流混合,在气体与油之间进行热交换,增大吸气加热,降低压缩效率。
另外,在现有的螺旋流体设备中,从向螺旋流体设备内部吸入气体的吸入端口至向工作室的吸入口的气体吸入路径复杂,压力损失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螺旋流体设备,能降低吸气加热、具有高能量效率与高能力。另外,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形成吸入阻力小的气体吸入路径、具有高能量效率与高能力的螺旋流体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具备相互啮合的同时进行旋转的外转子以及内转子、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的轴支撑机构、驱动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的驱动机构、收纳上述外转子、上述内转子、上述轴支撑机构以及上述驱动机构的壳体,上述壳体具备位于上述驱动机构与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之间且设置上述轴支撑机构的中间部,在上述中间部上形成有供上述外转子的旋转轴贯通的外贯通孔、供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贯通的内贯通孔、在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的上侧用于从上述驱动机构侧向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侧吸入气体的吸入口,在上述壳体上,在相对于上述中间部隔着上述驱动机构的相反侧以向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用于从外部吸入气体的吸入端口。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具备啮合的同时进行旋转的外转子以及内转子、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的轴支撑机构、向上述轴支撑机构供给油的供油机构、驱动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的驱动机构、收纳上述外转子、上述内转子、上述轴支撑机构、上述供油机构以及上述驱动机构的壳体,在上述壳体上形成有供上述外转子的旋转轴贯通的外贯通孔、供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贯通的内贯通孔、在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的上侧用于向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吸入气体的吸入口,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开口的端面上形成从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向下方延伸、用于排出润滑上述轴支撑机构并通过了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的油的外排油路径以及内排油路径。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吸气加热、具有高能量效率与高能力的螺旋流体设备。另外,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形成吸入阻力少的气体吸入路径、具有高能量效率与高能力的螺旋流体设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的水平剖视图。
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的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的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的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
图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的沿图4的D-D线的剖视图。
图6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的剖视图。
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的沿图6的E-E线的剖视图。
图中:1、30—螺旋流体设备,4、34—壳体,4A—中间部,34d—中间壳体,4b、34e—外贯通孔,4c、34f—内贯通孔,5、35—外转子,5b、35b—外转子轴,6—内转子,6b、36b—内转子轴,8、38—吸入端面,10、40—吸入口,12a、13a、42a—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4、44—电机,15、45—吸入端口,17、47—供油机构,17d、47d—外油通路,17e、47e—内油通路,18a、48a—外吸入槽,18b、48b—内吸入槽,20a、60a—外排油路径,20b、60b—内排油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1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关于螺旋流体设备1的整体结构参照图1~4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1的水平剖视图,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1的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1的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1的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并且,在各图中,标注相同符号的部分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另外,水平剖视图表示从上观察螺旋流体设备1的配置的情况,剖视图是表示箭头图示方向的图,附图中所表示的上/下表示螺旋流体设备1的上/下。
如图1所示,螺旋流体设备1是单级螺旋流体设备1,具备压缩部2、驱动部3、收纳压缩部2以及驱动部3的壳体4。如图2所示,螺旋流体设备1在使从形成于壳体4的吸入端口15吸入螺旋流体设备1内的气体通过电机14之后从形成于中间部4A的吸入口10向工作室吸入。并且,压缩所吸入的气体并经由工作室的排出口11以及连通路16a从排出端口16向螺旋流体设备1的外部排出。
压缩部2具备由配置于驱动部3上的作为驱动机构的电机14旋转驱动的外转子5、在与外转子5相互啮合的状态下旋转的内转子6、轴支撑机构12a、12b、13a、13b、吸入侧轴支撑机构的供油机构17、排出侧轴支撑机构的供油机构(未图示)。并且,被电机14旋转驱动的可以是内转子6。
外转子5以及内转子6分别具备作为旋转轴的外转子轴5b、内转子轴6b。支撑外转子5的吸入侧的外转子轴5b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2a由两个滚针轴承构成,支撑外转子5的排出侧的外转子轴5b的排出侧轴支撑机构12b由滚针轴承和球轴承构成。支撑内转子6的吸入侧的内转子轴6b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3a由滚针轴承构成,支撑内转子6的排出侧的内转子轴6b的排出侧轴支撑机构13b由滚针轴承和球轴承构成。
壳体4具备位于压缩部2与驱动部3之间的中间部4A。在中间部4A上形成外贯通孔4b、内贯通孔4c、吸入口10。在外贯通孔4b中形成外转子5的外转子轴5b贯通的外油通路17d。在内贯通孔4c中形成内转子6的内转子轴6b贯通的内油通路17e。吸入口10是向压缩部2的工作室的气体流入部,形成于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的上侧。另外,吸入口10在外转子5侧较大地开口,相反向内转子6侧狭窄地开口。另外,在壳体4上,在相对于中间部4A隔着驱动部3在相反侧形成用于从外部吸入气体的吸入端口15,吸入端口15向下方开口,以从壳体4的下侧吸入气体的方式构成。另外,吸入端口15位于比驱动部3(电机14)靠下侧。
工作室通过外转子5以及内转子6的齿槽5a、6a、壳体4的镗头(相对于各电机的径向的壁面)7、壳体4的吸入端面8以及壳体4的排出端面9而形成多个。在此,图1所示的壳体4作为一例用一体结构表示,但也可以是用配置内外转子的排出侧轴支撑机构的壳体部分割压缩部2、驱动部3之间、压缩部2的分割结构等。
其次,关于气体的吸入途径详细地进行说明。
从螺旋流体设备1的外部吸入气体的吸入端口15由于向下方开口,因此气体从下侧被吸入,流入配置电机14的空间。流入配置电机14的空间内的气体通过吸入口10被吸入工作室内。由于吸入端口15向下侧开口,吸入口10形成于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的上侧,因此能防止由于从下方流入且流入配置电机14的空间内的气体绕至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的下侧导致吸入路径变得复杂、吸入阻力增加的情况。
并且,吸入端口15的吸入方向也可以不严格地从正下方吸入,只要是在从下方吸入并经过电机14的空间时向工作室顺畅地被吸入的方向,可以包括水平方向成分。
其次,关于供油机构17的结构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在壳体4上,作为向外转子5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2a与内转子6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3a的供油路径形成供油主路径17a与供油分支路17b。供油如使用通过压力差供给由油分离器(未图示)等分离的油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在外转子5侧,从供油主支路17a向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2a供给的油通过防止向电机14侧漏油的密封部件17c不会向电机14侧流出,在润滑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2a后,流出至通过外转子5的外转子轴5b贯通中间部4A的外贯通孔4b而形成的外油通路17d。在内转子6侧,从供油分支路17b向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3a供给的油在润滑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3a之后流出至通过内转子6的内转子轴6b贯通中间部4A的内贯通孔4c而形成的内油通路17e。
使用图4、5,关于用于从外油通路17d、内油通路17e向工作室导入油的排油路径进行说明。
图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1的沿图4的D-D线的剖视图。
如图4、5所示,在中间部4A的吸入端面8上形成工作室的吸入口10、向反转子侧挖掘吸入端面8的外转子5侧的外吸入槽18a以及内转子6侧的内吸入槽18b、外排油路径20a、内排油路径20b。
吸入口10在中间部4A上形成于支撑外转子轴5b及内转子轴6b的部分的上侧。外吸入槽18a以及内吸入槽18b分别以沿外转子轴5b、内转子轴6b的外周一部分(外侧部分)的方式形成。外吸入槽18a的下端部位于外转子轴5b的正下方,内吸入槽18b的下端部位于内转子轴6b的正下方。另外,外吸入槽18a的上端及内吸入槽18b的上端与吸入口10连通。并且,流入吸入口10的气体的一部分流入外吸入槽18a以及内吸入槽18b中,流入吸入完成之前的工作室中。
外排油路径20a从外贯通孔4b的下端附近向下方延伸,与外吸入槽18a的下端部连通。内排油路径20b从内贯通孔4c的下端附近向下方延伸,与内吸入槽18b的下端部连通。
润滑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2a并流入外油通路17d的油的大部分流入外排油路径20a并流向下方,向外吸入槽18a排出。同样,润滑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3a并流入外油通路17e的油的大部分流入内排油路径20b并向下方流出,向内吸入槽18b排出。
如此,润滑了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2a、13a的油通过外排油路径20a以及内排油路径20b向下侧流出,向外吸入槽18a以及内吸入槽18b排出,向工作室的吸入气体的吸入口10在中间部4A上形成于支撑外转子轴5b以及内转子轴6b的部分的上侧。因此,润滑了吸入侧轴支撑机构12a、13a的油不会与通过吸入口10的吸入气体直接混合。
另外,外排油路径20a形成于,对应于完成向由外转子5与内转子6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外转子5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同样,内排油路径20b形成于,对应于完成向由外转子5与内转子6而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内转子6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位置之间的位置。由此,从外排油路径20a以及内排油路径20b向外吸入槽18a以及内吸入槽18b排出的油在吸入端面8上被吸入完成时的工作室。
根据上述的螺旋流体设备1,在壳体4的中间部4A上,在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的上侧形成用于从驱动部3侧向外转子5以及内转子6侧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0,在壳体4上相对于驱动部3隔着中间部4A在相反侧,用于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吸入端口15以向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从螺旋流体设备1的外部吸入气体的吸入端口15向下方开口,因此气体被从下侧被吸入,向配置电机14的空间流入。流入配置电机14的空间内的气体通过形成于支撑外转子轴5b以及内转子轴6b的部分的上侧的吸入口10被吸入工作室内。由于吸入端口15向下侧开口,吸入口10形成于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的上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下方流入并流入配置电机14的空间的气体绕至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的下侧而导致吸入路径变得复杂,形成吸入阻力少的气体吸入路径的同时,能够实现电机14的冷却。另外,吸入端口15由于相比于驱动部3(电机14)位于下侧,因此能够实现电机14整体的冷却。
另外,吸入口10形成于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的上侧,在中间部4A的吸入端面8上从外贯通孔4b以及内贯通孔4c向下方延伸,用于排出油的外排油路径20a以及内排油路径20b。由此,能够抑制油在被吸入工作室之前与从吸入口10吸入的气体直接混合的情况,能够降低吸气加热。
另外,外排油路径20a形成于完成向由外转子5和内转子6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外转子5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内排油路径20b形成于完成向由外转子5和内转子6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内转子6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由此,能容易将油向工作室吸入,能进一步抑制油在被吸入工作室前与从吸入口10吸入的气体直接混合,能进一步减小吸气加热。
另外,外吸入槽18a以及内吸入槽18b各自的上端与吸气口10连通,外排油路径20a的下端与外吸入槽18a连通,内排油槽18b的下端与上述内吸入槽连通。由此,由于流入吸入口10的气体的一部分流入外吸入槽18a以及内吸入槽18b,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从外排油路径20a以及内排油路径20b排出的油向吸入完成前的工作室流入。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1的结构,由于能够降低吸入路径的压力损失与吸气加热,因此能够实现具有高能量效率与高能力的螺旋流体设备1。
其次,关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30参照图6、7进行说明。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说明,仅关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30的剖视图。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螺旋流体设备30的沿图6的E-E线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30是二级螺旋流体设备,具备低压级侧压缩部31、高压级侧压缩部32、驱动部33、壳体34。壳体34具备收纳低压级侧压缩部31的低压壳体34a、收纳高压级侧压缩部32的高压壳体34b、收纳驱动部33的驱动壳体34c以及位于低压壳体34a与驱动壳体34c之间的中间壳体34d。并且,壳体34的结构既可以是如本实施方式的分割结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
低压级侧压缩部31具备由配置于驱动部33的作为驱动机构的电机44旋转驱动的外转子35、在与外转子35相互啮合的状态下旋转的未图示的内转子、轴支撑机构42a、42b、吸入侧轴支撑机构的供油机构47、排出侧轴支撑机构的供油机构(未图示)。并且,被电机44旋转驱动的部件可以是未图示的内转子。
低压级侧的外转子35以及未图示的内转子分别具备作为旋转轴的外转子35b、内转子轴36b。支撑外转子35的吸入侧的外转子轴35b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42a由一个滚针轴承构成,支撑外转子35的外转子轴35b的排出侧的排出侧轴支撑机构42b由球轴承与滚针轴承构成。支撑未图示的内转子的吸入侧的内转子轴36b的未图示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由一个滚针轴承构成,支撑未图示的内转子的排出侧的内转子轴36b的未图示的排出侧支撑机构由滚针轴承与球轴承构成。
并且,高压级侧压缩部32的结构与低压级侧压缩部31相同,利用驱动低压级侧外转子35的电机44旋转驱动高压级侧外转子55并实现压缩动作。
在低压壳体34a上形成外贯通孔34e、内贯通孔34f、吸入端口45。在外贯通孔34e中形成外转子35的外转子轴35b贯通的外油通路47d。在内贯通孔34f中形成未图示的内转子的内转子轴36b贯通的内油通路47e。吸入端口45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在低压壳体34a上,在吸入端口45的下侧形成作为向低压级侧压缩部31的工作室的气体的流入部的吸入口40。
通过低压壳体34a与中间壳体34d,用于向驱动壳体34c排出在低压级侧压缩部31中被压缩的气体的排出口41形成于排出侧的外转子轴35b的下侧。通过驱动壳体34c与高压壳体34b形成用于向高压级侧压缩部32的工作室流入气体的吸入口50。另外,在高压壳体34b中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用于排出在高压级侧压缩部32中被压缩的气体的排出端口。
低压级侧压缩部31的工作室由外转子35的齿槽35a以及未图示的内转子的齿槽、壳体34的镗头(相对于各转子的径向的壁面)37、壳体34的吸入端面38以及壳体34的排出端面39而形成多个。
其次,关于气体的流动路径详细地说明。
由于从螺旋流体设备30的外部吸入气体的吸入端口45向上方开口,因此气体从上侧被吸入,从朝向低压级侧压缩部31的工作室的吸入口40向低压级侧压缩部31的工作室吸入空气。在低压级侧压缩部31的工作室中被压缩的空气从排出口41排出,经过配置中间壳体34d以及驱动壳体34c的电机44的空间,从朝向高压级侧压缩部32的工作室的吸入口50吸入高压级侧压缩部32的工作室。在高压级侧压缩部32的工作室中被压缩的气体从排出口51排出,从排出端口46向螺旋流体设备30的外部排出。如此,朝向低压级侧压缩部31的工作室的吸入口40相对于工作室(外转子35以及未图示的内转子)位于上侧。
其次,关于供油机构47的结构详细地说明。
在低压壳体34a上作为外转子35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42a与未图示的内转子的未图示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的供油路径形成供油主路径47a。供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用通过压力差供给由油分离器(未图示)等分离的油的方法,也可以是别的方法。在外转子35侧,从供油主路径47a向轴支撑机构42a供给的油通过由外转子35的外转子轴35b贯通低压壳体34a的外贯通孔34e而形成的外油通路47d,被分为润滑轴支撑机构42a的油与流至吸入端面38的油。
未图示的内转子侧也相同,通过由未图示的内转子的内转子轴36b贯通低压壳体34a的内贯通孔34f而形成的内油通路47e,被分为润滑轴支撑机构的油与流至吸入端面38的油。并且,供油路径为一例,如第一实施方式,可以是在润滑各内外转子的轴支撑机构之后通过形成于各内外转子的轴部与壳体34之间的油路径而流至吸入端面38的供油路径。
使用图7关于从外油通路47d、内油通路47e向工作室导入油的排油路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低压壳体34a的吸入端面38上形成工作室的吸入口40、向反转子侧挖掘吸入端面38的外转子35侧的外吸入槽48a以及未图示的内转子侧的内吸入槽48b、外排油路径60a、内排油路径60b。
吸入口40在低压壳体34上形成于配置外转子轴35b以及未图示的内转子轴的部分(工作室)的上侧。外吸入槽48a以及内吸入槽48b以分别沿外转子轴35b、内转子轴36b的外周的一部分(外侧部分)的方式形成。外吸入槽48a的下端部位于外转子轴35b的正下方,内吸入槽48b的下端部位于内转子轴36b的正下方。另外,外吸入槽48a的上端以及内吸入槽48b的上端与吸入口40连通。并且,流入吸入口40的气体的一部分流入外吸入槽48a以及内吸入槽48b,流入吸入完成前的工作室。
外排油路径60a从外贯通孔34e的下端附近向下方延伸,与外吸入槽48a的下端部连通。内排油路径60b从内贯通孔34f的下端附近向下方延伸,与内吸入槽48b的下端部连通。
润滑吸入侧轴支撑机构42a并流入外油通路47d的油的大部分流入外排油路径60a并向下方流动,向外吸入槽48a排出。同样,润滑支撑内转子轴36b的未图示的吸入侧轴支撑机构并流入内油通路47e的油的大部分流入内排油路径60b并下方流动,向内吸入槽48b排出。
如此,润滑了吸入侧轴支撑机构42a等的油通过外排油路径60a以及内排油路径60b向下侧流动,向外吸入槽48a以及内吸入槽48b排出,向工作室的吸入气体的吸入口40在低压壳体34a上形成于支撑外转子轴35b以及内转子轴36b的部分的上侧。因此,润滑了吸入侧轴支撑机构42a等的油不与通过吸入口40的吸入气体直接混合。
另外,外排油路径60a形成于完成向由外转子35与未图示的内转子而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外转子5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同样,内排油路径60b形成于完成向由外转子35与未图示的内转子而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未图示的内转子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由此,能够容易地向工作室内吸入油,在吸入端面38上被吸入完成吸入时的工作室中。
根据上述的螺旋流体设备30,吸入口40形成于外贯通孔34e以及内贯通孔34f的上侧,在吸入端面38上形成从外贯通孔34e以及内贯通孔34f向下方延伸,用于排出油的外排油路径60a以及内排油路径60b。由此,能抑制在油被吸入工作室之前与从吸入口40吸入的气体直接混合,能够降低吸气加热。
另外,外排油路径60a形成于完成向由外转子35与未图示的内转子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外转子35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内排油路径60b形成于完成向由外转子35与未图示的内转子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未图示的内转子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由此,能容易将油向工作室吸入,能抑制在油被吸入工作室之前与从吸入口40吸入的气体直接混合,能够降低吸气加热。
另外,外吸入槽48a以及内吸入槽48b各自的上端与吸入口40连通,外排油路径60a的下端与外吸入槽48a连通,内排油路径60b的下端与内吸入槽48b连通。由此,由于流入吸入口40的气体的一部分流入外吸入槽48a以及内吸入槽48b,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吸入完成之前的工作室流入从外排油路径60a以及内排油路径60b排出的油。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流体设备30的结构,由于能够降低吸入路径的压力损失与吸气加热,因此能够实现具备高能量效率与高能力的螺旋流体设备30。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便能够在本发明的范畴内进行多种追加与变更。

Claims (4)

1.一种螺旋流体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
相互啮合的同时进行旋转的外转子以及内转子;
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的轴支撑机构;
驱动上述外转子或上述内转子的驱动机构;以及
收纳上述外转子、上述内转子、上述轴支撑机构以及上述驱动机构的壳体,
上述壳体具有中间部,该中间部位于上述驱动机构与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之间,并设置有上述轴支撑机构,
在上述中间部上形成有供上述外转子的旋转轴贯通的外贯通孔、供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贯通的内贯通孔以及吸入口,该吸入口在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的上侧用于从上述驱动机构侧向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侧吸入气体,
在上述壳体上,在相对于上述中间部隔着上述驱动机构的相反侧,以向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从外部吸入气体的吸入端口,
还具备向上述轴支撑机构供给油的供油机构,
在上述中间部的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侧的端面,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开口,并形成有外排油路径以及内排油路径,该外排油路径以及内排油路径从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向下方延伸,用于排出润滑上述轴支撑机构并通过了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的油,
上述外排油路径形成于,对应于完成向由上述外转子和上述内转子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上述外转子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上述内排油路径形成于,对应于完成向由上述外转子和上述内转子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上述内转子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流体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入端口形成于比上述驱动机构靠下侧。
3.一种螺旋流体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
相互啮合的同时进行旋转的外转子以及内转子;
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的轴支撑机构;
向上述轴支撑机构供给油的供油机构;
驱动上述外转子或上述内转子的驱动机构;以及
收纳上述外转子、上述内转子、上述轴支撑机构、上述供油机构以及上述驱动机构的壳体,
在上述壳体上形成有供上述外转子的旋转轴贯通的外贯通孔、供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贯通的内贯通孔以及吸入口,该吸入口在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的上侧用于向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吸入气体,
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开口的端面上形成有外排油路径以及内排油路径,该外排油路径以及内排油路径从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向下方延伸,用于排出润滑上述轴支撑机构并通过了上述外贯通孔以及上述内贯通孔的油,
上述外排油路径形成于,对应于完成向由上述外转子和上述内转子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上述外转子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上述内排油路径形成于,对应于完成向由上述外转子和上述内转子形成的工作室的气体的吸入的位置与从该位置为上述内转子的一齿量的旋转角度的上游侧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螺旋流体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外转子以及上述内转子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外吸入槽和内吸入槽,该外吸入槽沿上述外转子的旋转轴的外周一部分,且上端与上述吸入口连通,该内吸入槽沿上述内转子的旋转轴的外周的一部分,且上端与上述吸入口连通,
上述外排油路径的下端与上述外吸入槽连通,上述内排油路径的下端与上述内吸入槽连通。
CN201810542450.1A 2017-07-18 2018-05-30 螺旋流体设备 Active CN1092682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9396 2017-07-18
JP2017139396A JP6835681B2 (ja) 2017-07-18 2017-07-18 スクリュー流体機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68272A CN109268272A (zh) 2019-01-25
CN109268272B true CN109268272B (zh) 2020-03-06

Family

ID=65152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42450.1A Active CN109268272B (zh) 2017-07-18 2018-05-30 螺旋流体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35681B2 (zh)
CN (1) CN10926827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3145A (ja) * 2009-03-25 2010-10-07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リュー圧縮機
BE1020311A3 (nl) * 2012-02-28 2013-07-02 Atlas Copco Airpower Nv Schroefcompressor.
JP6125375B2 (ja) * 2013-08-26 2017-05-10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スクリュー圧縮機
DE102013020535A1 (de) * 2013-12-12 2015-06-18 Gea Refrigeration Germany Gmbh Verdich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35681B2 (ja) 2021-02-24
CN109268272A (zh) 2019-01-25
JP2019019763A (ja)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20109088A (ko) 스크롤 압축기
JP5178668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7075407B2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2009097486A (ja) 圧縮機
CN109268272B (zh) 螺旋流体设备
JP2011174453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7110517A (ja) スクリュー流体機械
CN108934174B (zh) 螺杆流体机械
CN114651128B (zh) 涡旋式压缩机
JP2016200058A (ja) 給油式容積型圧縮機
JP2007132233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848844B2 (ja) 電動圧縮機
JP4811200B2 (ja) 電動圧縮機
JP2005344658A (ja) 電動気体圧縮機
JP2006161818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WO2017063480A1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提高其润滑效果的方法
JP2020007982A (ja) 二段スクリュー流体機械
US11125233B2 (en) Compressor having oil allocation member
EP2554845A1 (en) Electrically driven gas compressor
JP6471525B2 (ja) 冷媒圧縮機
JP4935511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552290Y2 (ja) 回転式圧縮機
KR930008488B1 (ko) 저압식스크롤 압축기
CN111749899A (zh) 具有油配给构件的压缩机
JPH07174084A (ja) 密閉型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