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63460B -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63460B
CN109263460B CN201811355029.6A CN201811355029A CN109263460B CN 109263460 B CN109263460 B CN 109263460B CN 201811355029 A CN201811355029 A CN 201811355029A CN 109263460 B CN109263460 B CN 109263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lutch
driving
driving gear
transmi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50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63460A (zh
Inventor
束梅珍
黄东
王雷
周之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550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634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63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63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63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63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3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gearings
    • B60K6/36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gearings with the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3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line clu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属于混合动力领域。该系统包括:第一主轴、第二主轴,顺次与第一主轴连接的发动机、第一离合器、三档主动齿轮、第二离合器、一档主动齿轮、同步器、二档主动齿轮以及第二电机,顺次与第二主轴连接的第一电机、三档被动齿轮、第三离合器、一档被动齿轮以及二档被动齿轮,一档被动齿轮齿轮数与一档主动齿轮齿轮数之比为一档速比;二档被动齿轮齿轮数与二档主动齿轮齿轮数之比为二档速比;三档被动齿轮齿轮数与三档主动齿轮齿轮数之比为三档速比;二档被动齿轮与车轮连接。通过同步器与一档主动齿轮或二档主动齿轮结合,使汽车在各种模式下都具有不同速比,具备了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Description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车辆驱动系统由两个或多个能同时工作的单个驱动系统联合组成的车辆,混合动力传动系统通过单个驱动系统单独或共同为混合动力汽车提供动力。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直接决定着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合成与分解性能、再生制动性能、工作模式完善程度及切换灵敏度与平顺性、控制策略等,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显著影响。
相关技术提供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与主轴,第一离合器一端与发动机连接,另一端与主轴连接;第二离合器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另一端与主轴连接;第三离合器一端与第二电机连接,另一端与主轴连接,主轴与车辆车轮连接。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输出的机械能分别通过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与第三离合器传递至车轮,由于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与第三离合器只负责分别与其连接的发动机、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的机械能是否传递至车轮,而当汽车运行于高效区域时,离合器无法协调发动机、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之间的动力输出大小,发动机、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耦合后的扭矩不能达到平衡,进而导致汽车无法满足在高效区域内运行,不具备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第一主轴、第二主轴、一档主动齿轮、一档被动齿轮、二档主动齿轮、二档被动齿轮、三档主动齿轮、三档被动齿轮与同步器;
所述第一主轴与所述第二主轴平行设置;
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三档主动齿轮、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一档主动齿轮、所述同步器、所述二档主动齿轮以及所述第二电机顺次与所述第一主轴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所述三档被动齿轮、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一档被动齿轮以及所述二档被动齿轮顺次与所述第二主轴连接;
所述一档主动齿轮与所述一档被动齿轮啮合,所述一档被动齿轮齿轮数与所述一档主动齿轮齿轮数之比为一档速比;
所述二档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档被动齿轮啮合,所述二档被动齿轮齿轮数与所述二档主动齿轮齿轮数之比为二档速比;
所述三档主动齿轮与所述三档被动齿轮啮合,所述三档被动齿轮齿轮数与所述三档主动齿轮齿轮数之比为三档速比;
所述二档被动齿轮与车轮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三档主动齿轮、所述二档主动齿轮与所述一档主动齿轮三者的齿轮数均不同;所述三档被动齿轮、所述二档被动齿轮与所述一档被动齿轮三者的齿轮数均不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包括:逆变器,所述逆变器一端与所述电池组电性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电性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差速器,所述差速器一端与所述第二主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轮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差速器主动齿轮,所述差速器主动齿轮一端与所述第二主轴连接,且位于所述二档被动齿轮与所述一档被动齿轮之间,另一端与所述差速器连接。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上述任一所述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与第三离合器,使车辆在不同动力驱动模式下运行;
通过控制同步器、一档主动齿轮、一档被动齿轮、二档主动齿轮、二档被动齿轮、三档主动齿轮、三档被动齿轮,使所述车辆处于不同速比的运行模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当车辆处于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时,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与第三离合器闭合或断开,通过同步器与一档主动齿轮结合,一档主动齿轮与一档被动齿轮啮合;或同步器与二档主动齿轮结合,二档主动齿轮与二档被动齿轮啮合;或同步器与第一主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均不结合,三档主动齿轮与三档被动齿轮啮合的方式,使汽车在不同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通过合理的匹配齿轮副、机械能经过不同的传递路径进而获得多种速比选择,达到根据汽车运行情况调节发动机、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之间的动力输出大小,使发动机、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耦合后的扭矩达到平衡的目的。使汽车在各种模式及工况下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都能高效的运行,并具备了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发动机,2-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第一离合器,5-第二离合器,6-第三离合器,7-第一主轴,8-第二主轴,9-一档主动齿轮,10-一档被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2-二档被动齿轮,13-三档主动齿轮,14-三档被动齿轮,15-同步器,16-车轮,17-电池组,18-逆变器,19-差速器,20-差速器主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如附图1和2所示,该系统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第三离合器6、第一主轴7、第二主轴8、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被动齿轮10、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被动齿轮12、三档主动齿轮13、三档被动齿轮14与同步器15。
第一主轴7与第二主轴8平行设置。
发动机1、第一离合器4、三档主动齿轮13、第二离合器5、一档主动齿轮9、同步器15、二档主动齿轮11以及第二电机3顺次与第一主轴7连接。
第一电机2、三档被动齿轮14、第三离合器6、一档被动齿轮10以及二档被动齿轮12顺次与第二主轴8连接。
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一档被动齿轮10齿轮数与一档主动齿轮9齿轮数之比为一档速比。
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二档被动齿轮12齿轮数与二档主动齿轮11齿轮数之比为二档速比。
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三档被动齿轮14齿轮数与三档主动齿轮13齿轮数之比为三档速比。
二档被动齿轮12与车轮16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当车辆处于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时,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闭合或断开,通过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或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或同步器15与第一主动齿轮9、第二主动齿轮10均不结合,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的方式,使汽车在不同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通过合理的匹配齿轮副、机械能经过不同的传递路径进而获得多种速比选择,达到根据汽车运行情况调节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之间的动力输出大小,使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耦合后的扭矩达到平衡的目的.使汽车在各种模式及工况下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都能高效的运行,并具备了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可选的,三档主动齿轮13、二档主动齿轮11与一档主动齿轮9三者的齿轮数均不同。三档被动齿轮14、二档被动齿轮12与一档被动齿轮10三者的齿轮数均不同。
通过调整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的齿轮数,可以调整一档的速比;通过调整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的齿轮数,可以调整二档的速比;通过调整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的齿轮数,可以调整三档的速比。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的齿轮大小一样,齿轮数也相同。主动齿轮每转一圈,被动齿轮也转一圈。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以同一速度转动,由于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的齿轮大小相同,齿轮数也相同,因此转动扭矩也相同。同大小同齿轮数的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啮合,速比为1比1,此时,机械能经过齿轮传递后不加速也不减速。通过设置上述三档主动齿轮13、二档主动齿轮11与一档主动齿轮9三者的齿轮数均不同;三档被动齿轮14、二档被动齿轮12与一档被动齿轮10三者的齿轮数均不同;一档主动齿轮与一档被动齿轮的齿轮数不同;二档主动齿轮与二档被动齿轮的齿轮数不同;三档主动齿轮与三档被动齿轮的齿轮数不同,当同步器15与其中的任一档结合时,可以进行减速或者加速,进而调整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之间的动力输出大小,使三者耦合后的扭矩达到平衡。
当主动齿轮比被动齿轮小时,被动齿轮比主动齿轮转的慢,该齿轮副起减速作用。作为一种示例,12齿的主动齿轮驱动24齿的被动齿轮,12齿主动齿轮以10磅扭矩转动,但是24齿的被动齿轮每转一圈,12齿的主动齿轮则要转两圈。这样被动齿轮的转动扭矩便比主动齿轮的转动扭矩多了一倍。此时,被动齿轮的扭矩为20磅。齿轮副的减速比为2:1。
当主动齿轮比被动齿轮大时,被动齿轮比主动齿轮转的快,该齿轮副起加速作用。作为一种示例,24齿的主动齿轮驱动12齿的被动齿轮,24齿的主动齿轮以20磅扭矩转动,但是24齿的主动齿轮每转一圈,12齿的被动齿轮则要转两圈。这样主动齿轮的转动扭矩便比被动齿轮的转动扭矩多了一倍。此时,被动齿轮的扭矩为10磅。齿轮副的加速比为1:2。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一档主动齿轮9的齿轮数可以大于一档被动齿轮10的齿轮数,此时,一档齿轮为加速齿轮副;一档主动齿轮9的齿轮数也可以小于一档被动齿轮10的齿轮数,此时,一档齿轮为减速齿轮副。当一档齿轮为加速齿轮副时,速比可以根据混合动力驱动时的具体需要设计齿轮的齿轮数。
示例的,二档主动齿轮11的齿轮数可以大于二档被动齿轮12的齿轮数,此时,二档齿轮为加速齿轮副;二档主动齿轮11的齿轮数也可以小于二档被动齿轮12的齿轮数,此时,二档齿轮为减速齿轮副。当二档齿轮为加速齿轮副时,速比可以根据混合动力驱动时的具体需要设计齿轮的齿轮数。
示例的,三档主动齿轮13的齿轮数可以大于三档被动齿轮14的齿轮数,此时,三档齿轮为加速齿轮副;三档主动齿轮13的齿轮数也可以小于三档被动齿轮14的齿轮数,此时,三档齿轮为减速齿轮副。当三档齿轮为加速齿轮副时,速比可以根据混合动力驱动时的具体需要设计齿轮的齿轮数。
可选的,如附图2所示,该系统还包括:电池组17,电池组17分别与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连接。
电池组17可以采用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铅酸电池等。电池组17与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通过导线连接,为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提供动力源。且当汽车处于行车发电或驻车充电模式时,电池组17可以将回收的电能进行存储。
可选的,如附图2所示,该系统还包括:逆变器18,逆变器18一端与电池组17电性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逆变器18也可以选用不同功率的变压器。
在电池组17与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之间设置逆变器18,通过逆变器18将电池组17输出的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给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提供电能,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将经过转化的交流电转化成机械能,传递至车轮16。
在混合动力传动系统进行能量回收的时候,逆变器18将经过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转化的电能进行转化,传递至电池组17进行存储。
逆变器18可以根据汽车的类型选择不同的逆变器18,例如,对于提供电流较大的电机,可以采用大功率的逆变器18,对于提供电流较小的电机,可以采用中等功率的逆变器18等。
可选的,如附图1和2所示,该系统还包括:差速器19,差速器19一端与第二主轴8连接,另一端与车轮16连接。
车辆在转弯时或在不平的路面行驶时,车轮16不能以相同的速度旋转,此时,就需要使汽车曲线行驶旋转的速度保持一致,通过设置差速器19,差速器19通过与车辆的车轮16相连,调整车辆车轮16之间的转速差,以使车辆车轮16之间以不同转速滚动旋转。
可选的,该系统还包括:差速器主动齿轮20,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一端与第二主轴8连接,且位于二档被动齿轮12与一档被动齿轮10之间,另一端与差速器19连接。
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与第二主轴8连接,可以是差速器19主动齿轮中间具有通孔,通孔内具有与第二主轴8啮合的齿轮,差速器主动齿轮20通过上述通孔内的齿轮与第二主轴8啮合。第二主轴8转动带动差速器主动齿轮20转动。差速器主动齿轮20另一端与差速器19连接。可以是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一端的齿轮与差速器19上的齿轮进行啮合。
差速器主动齿轮20位于二档被动齿轮12与一档被动齿轮10之间,当车辆处于混合动力驱动下的一档驱动模式时,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通过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与差速器19连接的车轮16。当车辆处于混合动力驱动下的二档驱动模式时,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第二转轴8,通过与第二转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与差速器19连接的车轮16。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控制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第三离合器6、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被动齿轮10、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被动齿轮12、三档主动齿轮13、三档被动齿轮14以及同步器15,使车辆在不同动力驱动模式下下具有不同的速比。
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第三离合器6、工作状态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1865859620000081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不同动力模式下的速比。
以下实施例提供的一档被动齿轮10与一档主动齿轮9的齿轮数之比,为一档速比,记作i1。即当同步器15与一档结合,第二电机3的机械能依次经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此时第二电机3的速比为i1
二档被动齿轮12与二档主动齿轮11的齿轮数之比,为二档速比,记作i2;即当同步器15与二档结合,第二电机3的机械能依次经过二挡主动齿轮11、二挡被动齿轮12,此时第二电机3的速比为i2
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的齿轮数之比,为三档速比记作i3;即,当发动机1运转时,机械能传递时具有的速比为i3。此时,当第一电机2运转时,如果机械能依次经过三挡被动齿轮14与三挡主动齿轮13,机械能传递的方向与发动机1机械能传递的方向相反,此时第一电机2的速比为1/i3
以下将通过车辆具体的运行模式进行详细描述车辆在不同档位下具有的不同速比。
当车辆处于纯电动驱动的工作模式。
即,第一电机2或第二电机2驱动,或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同时驱动,发动机1不工作,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第三离合器6结合或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或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实现不同档位多种速比的输出。
纯电动驱动工作模式下第一电机2驱动,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不工作,
此种驱动方式共有以下几种速比选择:
a1、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分离,第三离合器6闭合,同步器15不工作,此时,动力传输路径为: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传递至第二主轴8,通过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与第二转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通过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
此种模式下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没有经过减速齿轮副的减速或加速齿轮副的加速,因此,此时的第一电机2的输出速比为1。
a2、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分离,第二离合器5结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此时,动力传输路径为: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被动齿轮14与第二主轴8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后传递至第二离合器5,通过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后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经过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
此种模式下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传递,又经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的传递,此时,上述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后对机械能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后对机械能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经过上述路径传递后输出至车轮16的速比为(1/i3)×i1
a3、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分离,第二离合器5结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此时,动力传输路径为: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被动齿轮14与第二主轴8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后传递至第二离合器5,通过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后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经过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
此种模式下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传递,又经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的传递,此时,上述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后对机械能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后对机械能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经过上述路径传递后输出至车轮16的速比为(1/i3)×i2
上述三种工况下可以满足纯电动第一电机2单独驱动模式下的多种速比选择。
纯电动驱动模式下第二电机3单独驱动,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均不工作。
此种驱动方式共有以下几种速比选择:
a4、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后传递至第二主轴8,经过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
此种模式下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传递,上述传递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因此,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速比为i1
a5、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分离,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后传递至第二主轴8,经过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
此种模式下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传递,上述传递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速的比为i2
a6、第一离合器4分离,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不工作。动力传递路径为: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与第二主轴8上的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后传递至第二主轴8,经过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种模式下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传递,上述传递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此时的速比为i3。此种模式下机械能可以进行全部传递,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速比进行减速或者加速设置,进行协调工作。
纯电动驱动模式下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同时驱动,发动机1不工作。
此种驱动方式共有以下几种速比选择:
a7、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分离,第三离合器6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后传递至第二主轴8,经过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传递,上述传递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因此,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速比为i1。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传递至第二主轴8,通过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与第二转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通过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时,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没有经过减速齿轮副的减速或加速齿轮副的加速,因此,此时第一电机2输出速比为1。
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在第二转轴8汇聚后共同传递至车轮16,为汽车提供动力驱动车辆行驶。因此,最后输出至车轮16的速比为i1,即i1
a8、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分离,第三离合器6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后传递至第二主轴8,经过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的传递,上述传递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因此,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速比为i2
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传递至第二主轴8,通过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与第二转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通过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时,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没有经过减速齿轮副的减速或加速齿轮副的加速,因此,此时第一电机2输出速比为1。
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在第二转轴8汇聚后共同传递至车轮16,为汽车提供动力驱动车辆行驶。因此,最后输出至车轮16的速比为i1,即i2
a9、第一离合器4分离,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不工作,动力传递路径为: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后传递至第二主轴8,经过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的传递,上述传递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因此,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速比为i3
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传递至第二主轴8,通过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与第二转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通过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时,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没有经过减速齿轮副的减速或加速齿轮副的加速,因此,此时第一电机2输出速比为1。
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在第二转轴8汇聚后共同传递至车轮16,为汽车提供动力驱动车辆行驶。因此,最后输出至车轮16的速比为i1,即i3
a10、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分离,第二离合器5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后传递至第二主轴8,经过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传递,上述传递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因此,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速比为i1
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二主轴8上的三档被动齿轮14与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后传递至第二离合器5,通过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后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经过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种模式下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传递,又经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的传递,此时,上述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后对机械能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后对机械能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经过上述路径传递后第一电机2输出的速比为(1/i3)×/i1
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在第二转轴8汇聚后共同传递至车轮16,为汽车提供动力驱动车辆行驶。因此,最后输出至车轮16的速比为(1/i3)×i/i1
a11、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分离,第二离合器5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主轴7上的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后传递至第二主轴8,经过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的传递,上述传递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因此,此时第二电机3输出的速比为i2。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二主轴8上的三档被动齿轮14与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后传递至第二离合器5,通过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后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经过差速器主动齿轮20传递至差速器19,最后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辆行驶。
此种模式下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经过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传递,又经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二档被动齿轮12的传递,此时,上述三档被动齿轮14与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后对机械能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一档主动齿轮9与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后对机械能可以是加速传递,也可以是减速传递。经过上述路径传递后第一电机2输出的速比为(1/i3)×i2
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在第二转轴8汇聚后共同传递至车轮16,为汽车提供动力驱动车辆行驶。因此,最后输出至车轮16的速比为(1/i3)×ii2
车辆处于并联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同时驱动,或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2中有一个驱动,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第三离合器6结合或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或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实现不同档位多种速比的输出。
并联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同时工作。
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闭合与断开,可得到不同档位的多种速比输出。
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2同时工作的模式下,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的状态、同步器15的状态以及得到的不同的速比有以下几种示例:
b1、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2、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4、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5、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不工作,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6、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闭合,第三离合器6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三档被动齿轮14与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第一主轴7,进而传递至一档主动齿轮9,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i3)×i1
b7、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闭合,第三离合器6分离,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2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三档被动齿轮14与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第一主轴7,进而传递至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i3)×i2
b8、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第二离合器5均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9、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第二离合器5分离,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三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并联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工作,第二电机3不工作。
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闭合与断开,同步器15的状态,可得到不同档位的多种速比输出。具体示例如下:
b10、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1。
b12、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1。
b1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1。
b14、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3
b15、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不工作,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1。
b16、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闭合,第三离合器6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三档被动齿轮14与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第一主轴7,进而传递至一档主动齿轮9,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1/i3
b17、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闭合,第三离合器6分离,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2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三档被动齿轮14与第一主轴7上的三档主动齿轮13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第一主轴7,进而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1/i3)×i2
b18、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第二离合器5分离,同步器不工作,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一电机2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6传递至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一电机2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3×1。
并联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发动机1工作,第二电机3工作,第一电机2不工作。
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闭合与断开,可得到不同档位的多种速比输出。具体实例如下:
b19、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20、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21、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2
b22、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2
b2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不工作,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3
b24、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闭合,第三离合器6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25、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闭合,第三离合器6分离,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2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2
b26、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第二离合器5均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上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1
b27、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第二离合器5分离,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i2
当车辆为纯发动机驱动模式及行车充电模式,即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均不工作。第一离合器4闭合,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闭合或分离,可得到不同档位多种速比的输出,仅由发动机1提供动力驱动车辆起步和行驶。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决策是否开启行车充电模式。具体示例如下:c1、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1
c2、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3
c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1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第二电机3输出的机械能通过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传递至第二主轴8上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上述两种机械能汇聚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与第二电机3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2×i2
c4、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同步器15不工作,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3
c5、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闭合,第三离合器6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主动齿轮9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1
c6、第一离合器4与第二离合器5均闭合,第三离合器6分离,同步器15与二档主动齿轮12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传递至与第一主轴7连接的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主动齿轮11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2
c7、第一离合器4与第三离合器6均闭合,第二离合器5均分离,同步器15与一档主动齿轮9结合,动力传递路径为:发动机1输出的机械能通过第一离合器4、传递至三档主动齿轮13,通过三档主动齿轮13与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将机械能传递至与第二主轴8连接的差速器主动齿轮20后传递至差速器19,最终传递至车轮16,驱动车轮16行驶。
此种模式下的发动机1输出后的机械能速比为i3
此种工况能量可以全部输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调部分输出。
驻车充电模式:
车辆工作模式为驻车充电模式。在整车电量较低时,可以在驻车的工况下起动发动机1,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对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同时进行充电。
能量回收模式:
车辆运行模式为滑行或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即车辆滑行或者制动时,动力系统给车辆提供反向力矩,根据不同的需要将车辆的部分动能单独通过第一电机2或第二电机3,或同时通过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存入电池组20备用。车辆运行时因为惯性作用会具有动能,在滑行和制动工况下,第一电机2与第二电机3开启发电工作模式,并通过变速箱19的齿轮机构给车轮16提供一定程度的反向力矩,减小车辆的动能,降低车速,这样就在辅助车辆减速或者制动的同时,回收了一部分能量存入电池组中备用,有利于降低油耗,提高燃油经济性。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第三离合器(6)、第一主轴(7)、第二主轴(8)、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被动齿轮(10)、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被动齿轮(12)、三档主动齿轮(13)、三档被动齿轮(14)与同步器(15);
所述第一主轴(7)与所述第二主轴(8)平行设置;
所述发动机(1)、所述第一离合器(4)、所述三档主动齿轮(13)、所述第二离合器(5)、所述一档主动齿轮(9)、所述同步器(15)、所述二档主动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电机(3)顺次与所述第一主轴(7)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2)、所述三档被动齿轮(14)、所述第三离合器(6)、所述一档被动齿轮(10)以及所述二档被动齿轮(12)顺次与所述第二主轴(8)连接;
所述一档主动齿轮(9)与所述一档被动齿轮(10)啮合,所述一档被动齿轮(10)齿轮数与所述一档主动齿轮(9)齿轮数之比为一档速比;
所述二档主动齿轮(11)与所述二档被动齿轮(12)啮合,所述二档被动齿轮(12)齿轮数与所述二档主动齿轮(11)齿轮数之比为二档速比;
所述三档主动齿轮(13)与所述三档被动齿轮(14)啮合,所述三档被动齿轮(14)齿轮数与所述三档主动齿轮(13)齿轮数之比为三档速比;
所述二档被动齿轮(12)与车轮(16)连接;
所述三档主动齿轮(13)、所述二档主动齿轮(11)与所述一档主动齿轮(9)三者的齿轮数均不同;所述三档被动齿轮(14)、所述二档被动齿轮(12)与所述一档被动齿轮(10)三者的齿轮数均不同;
通过调整所述一档主动齿轮(9)与所述一档被动齿轮(10)的齿轮数,调整一档的速比;通过调整所述二档主动齿轮(11)与所述二档被动齿轮(12)的齿轮数,调整二档的速比;通过调整所述三档主动齿轮(13)与所述三档被动齿轮(14)的齿轮数,调整三档的速比;
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池组(17)和逆变器(18),所述电池组(17)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2)、所述第二电机(3)连接;
所述逆变器(18)一端与所述电池组(17)电性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2)、所述第二电机(3)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差速器(19),所述差速器(19)一端与所述第二主轴(8)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轮(1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差速器主动齿轮(20),所述差速器主动齿轮(20)一端与所述第二主轴(8)连接,且位于所述二档被动齿轮(12)与所述一档被动齿轮(10)之间,另一端与所述差速器(19)连接。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与第三离合器(6),使车辆在不同动力驱动模式下运行;
通过控制同步器(15)、一档主动齿轮(9)、一档被动齿轮(10)、二档主动齿轮(11)、二档被动齿轮(12)、三档主动齿轮(13)、三档被动齿轮(14),使所述车辆处于不同速比的运行模式;
所述不同动力驱动模式包括:纯电动模式、并联混合动力模式、发动机驱动模式、行车发电模式、驻车充电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
并且,在所述纯电动模式、所述并联混合动力模式和所述行车发电模式中,所述第一电机(2)和/或所述第二电机(3)进行工作。
5.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所述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CN201811355029.6A 2018-11-14 2018-11-14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Active CN1092634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5029.6A CN109263460B (zh) 2018-11-14 2018-11-14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5029.6A CN109263460B (zh) 2018-11-14 2018-11-14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63460A CN109263460A (zh) 2019-01-25
CN109263460B true CN109263460B (zh) 2021-04-27

Family

ID=65188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5029.6A Active CN109263460B (zh) 2018-11-14 2018-11-14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634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202965A1 (de) * 2019-03-05 2020-09-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bridgetriebe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Antriebsstrang
CN110027400B (zh) * 2019-04-30 2021-07-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FR3107014A1 (fr) * 2020-02-07 2021-08-13 Pascal THÉRY Transmiss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hybride comprenant deux machines electriques et au moins trois rapport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108128A (ko) * 2005-04-12 2006-10-17 다이모스(주) 하이브리드 전기 자동차의 동력 전달 장치
CN104742721A (zh) * 2013-12-30 2015-07-01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双离合器的混合动力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6696690A (zh) * 2015-11-14 2017-05-24 重庆市涪陵区德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机电复合传动装置
DE102016204580A1 (de) * 2016-03-18 2017-09-21 Audi Ag Hybridantriebsstrang für ein hybridgetriebenes Kraftfahrzeug
CN108382188A (zh) * 2018-03-27 2018-08-10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1959A (ja) * 1999-04-21 2000-10-31 Hitachi Ltd 自動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EP1456050B1 (en) * 2001-12-06 2009-07-08 van Druten, Roell Marie Method for propelling a vehicle as well as drive unit
DE102011089711A1 (de) * 2011-12-23 2013-06-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bridantrieb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02897017B (zh) * 2012-09-27 2015-08-26 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耦合电控动力换挡混合动力系统
JP6202256B2 (ja) * 2013-06-28 2017-09-2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トランスアクスル装置
DE102014016304B4 (de) * 2014-11-06 2018-08-23 Iav Gmbh Ingenieurgesellschaft Auto Und Verkehr Lastschaltbares Getriebe für ein Fahrzeug
JP6524453B2 (ja) * 2015-09-30 2019-06-05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パワートレーン
CN106004406B (zh) * 2016-06-20 2018-04-2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JP6352990B2 (ja) * 2016-07-26 2018-07-04 株式会社Subaru 動力伝達装置
KR101875643B1 (ko) * 2016-09-07 2018-07-06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전기자동차의 동력전달장치
CN106523629A (zh) * 2016-11-18 2017-03-22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置双动力源车辆驱动总成
DE102017201174A1 (de) * 2017-01-25 2018-07-2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ybridantrieb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207809036U (zh) * 2017-12-29 2018-09-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7809034U (zh) * 2017-12-29 2018-09-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8006698U (zh) * 2018-03-27 2018-10-2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108128A (ko) * 2005-04-12 2006-10-17 다이모스(주) 하이브리드 전기 자동차의 동력 전달 장치
CN104742721A (zh) * 2013-12-30 2015-07-01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双离合器的混合动力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6696690A (zh) * 2015-11-14 2017-05-24 重庆市涪陵区德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机电复合传动装置
DE102016204580A1 (de) * 2016-03-18 2017-09-21 Audi Ag Hybridantriebsstrang für ein hybridgetriebenes Kraftfahrzeug
CN108382188A (zh) * 2018-03-27 2018-08-10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63460A (zh) 2019-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82187B (zh) 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382188B (zh)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499110B (zh) 四驱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及控制方法
US8597146B2 (en) Powertrain with two planetary gear sets, two motor/generators and multiple power-split operating modes
CN109263460B (zh)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US8721491B2 (en) Powertrain with hybrid transmission
WO2011066717A1 (zh) 混合动力电驱动单元、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以及其控制方法
CN108116218B (zh) 基于行星轮系的多档位混联驱动系统
CN207809033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EP3805029A1 (en) Power system for hybrid vehicles
CN110027400B (zh)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US10562514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vehicl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CN108909433A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
CN109203972B (zh)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传动装置
KR101664750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파워트레인
CN113022294A (zh) 一种单行星排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机构及其动态协调控制方法
CN106585361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
CN208698478U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
JP5465157B2 (ja) 車両の駆動力制御装置
CN212022289U (zh) 一种车用双电机双离合混动变速传动机构
CN108626323A (zh) 纵置混合动力变速箱及其动力输出控制方法
CN111976461B (zh) 一种差速器耦合的混合动力总成
CN114211950A (zh) 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N112440723B (zh) 混合动力装置和车辆
CN111688470B (zh) 一种串并联构型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