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50060A -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 Google Patents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50060A
CN109250060A CN201710567062.4A CN201710567062A CN109250060A CN 109250060 A CN109250060 A CN 109250060A CN 201710567062 A CN201710567062 A CN 201710567062A CN 109250060 A CN109250060 A CN 109250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bearer connection
forced
forced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670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uang Chi Spa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Frontier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Frontier Technology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Frontier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1056706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50060A/zh
Publication of CN109250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500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BLIGHTER-THAN AIR AIRCRAFT
    • B64B1/00Lighter-than-air aircr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其中,拉袢包括: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多个受力带,每个受力带包括呈角度对折的折叠段及由折叠段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段,多个受力带的自由段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连接,且多个受力带的自由段的末端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之间形成的多个连接点的依次连线沿一环形间隔地分布,受力带的折叠段作为受力端。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拉袢与囊体之间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浮空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背景技术
浮空器是一种比重轻于空气,依靠大气浮力升空的常用飞行器,为了充分发挥浮空器的作用,浮空器需要具有长时间驻空能力,浮空器通常搭载有一定重量的物品,因此,为了避免浮空器的囊体受到过大的拉拽力而损坏,浮空器通常设置有与囊体连接的拉袢。
现有的拉袢自身结构简单且与囊体的连接方式较为简单,导致囊体与拉袢的连接处通常只能承受特定方向的载荷,当浮空器遇到恶劣的环境时,囊体的受力方向以及受力大小发生变化,很容易发生拉袢与囊体脱离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浮空器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拉袢与囊体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拉袢与囊体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袢,包括: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多个受力带,每个受力带包括呈角度对折的折叠段及由折叠段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段,多个受力带的自由段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连接,且多个受力带的自由段的末端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之间形成的多个连接点,多个连接点的依次连线形成一环形,受力带的折叠段作为受力端。
进一步地,环形具有对称轴线,多个受力带对称分布在对称轴线的两侧,位于对称轴线一侧的多个受力带的自由段沿环形等角度地分布。
进一步地,拉袢还包括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相对设置的第二承载连接结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与第二承载连接结构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受力带的自由段位于容纳空间内。
进一步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为条形长孔,通孔沿对称轴线而设置,受力带的折叠段穿过通孔。
进一步地,拉袢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穿设在多个受力带的折叠段。
进一步地,环形具有对称轴线,多个受力带对称分布在对称轴线的两侧,连接件为两个,两个连接件分别与位于对称轴线相对两侧的受力带的折叠段连接。
进一步地,受力带包括第一受力带和第二受力带,第一受力带包括第一折叠段和两个第一自由段,第二受力带包括第二折叠段和两个第二自由段,第一折叠段叠设于第二折叠段之上,两个第一自由段之间的夹角大于两个第二自由段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地,自由段贴设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的表平面上,折叠段位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的表平面外,并且折叠段与自由段之间进一步沿平行于对称轴线的直线弯折且形成弯折角。
进一步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和/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为呈片状的连接布。
进一步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通过热合焊接或胶接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受力带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通过补强缝纫线面面贴合连接。
进一步地,补强缝纫线包括多根第一缝纫线,多根第一缝纫线在受力带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地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补强缝纫线还包括多根第二缝纫线,第二缝纫线与第一缝纫线形成夹角,多根第二缝纫线间隔地设置。
进一步地,多根第二缝纫线分为多组,每组第二缝纫线在受力带的自由段的末端及在自由段与折叠段之间的折弯处形成二次加强区域。
进一步地,第一缝纫线和/或第二缝纫线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浮空器,包括其内填充有浮升气体的囊体和设置在囊体上的拉袢,拉袢为上述的拉袢。
进一步地,拉袢贴设在囊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囊体上设有开口,拉袢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与囊体的内表面连接,拉袢的多个受力带的折叠段由开口伸出囊体。
进一步地,浮空器还包括内部加强布,内部加强布覆盖拉袢并贴设在囊体的内表面。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每个受力带包括呈角度对折的折叠段及由折叠段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段,多个受力带的自由段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连接,且多个受力带的自由段的末端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之间形成的多个连接点的依次连线形成一环形,受力带的折叠段作为受力端。这样,有效地增大了多个受力带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积,且使多个受力带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的接触受力区域在平面内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分散开,避免了受力带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的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而导致受力带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发生脱离;因此,当拉袢与囊体连接后,同样能够防止拉袢与囊体之间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提高了拉袢与囊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拉袢的受力带的折叠段受到不同方向,不同载荷的拉力时,拉袢始终能够与囊体可靠地连接,提高了浮空器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浮空器的工作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制造拉袢时安装一个连接件的多个受力带状态图;
图2为制造拉袢时安装两个连接件的多个受力带状态图;
图3为拉袢与囊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拉袢的多个受力带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拉袢与囊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可选实施例的拉袢与囊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囊体;151、开口;2、拉袢;3、加强布;10、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1、环形;111、对称轴线;12、容纳空间;13、通孔;14、二次加强区域;20、受力带;21、折叠段;22、自由段;3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连接件;50、补强缝纫线;51、第一缝纫线;52、第二缝纫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拉袢与囊体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袢及和浮空器,如图3至图6所示,浮空器包括其内填充有浮升气体的囊体1和设置在囊体1上的拉袢2,拉袢2为上述和下述的拉袢。
如图1至图6所示,拉袢2包括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多个受力带20,每个受力带20包括呈角度对折的折叠段21及由折叠段21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段22,多个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的末端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之间形成的多个连接点沿一环形11间隔地分布,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作为受力端。
由于每个受力带20包括呈角度对折的折叠段21及由折叠段21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段22,多个受力带的自由段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连接,且多个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之间形成的多个连接点的依次连线形成一环形11,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作为受力端。这样,有效地增大了多个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之间的接触面积,且使多个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接触受力区域在平面内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分散开,避免了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而导致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发生脱离;因此,当拉袢2与囊体1连接后,同样能够防止拉袢2与囊体1之间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提高了拉袢2与囊体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拉袢2受到不同方向,不同载荷的拉力时,拉袢2始终能够与囊体1可靠地连接,提高了浮空器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浮空器的工作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图4所示,环形11具有对称轴线111,多个受力带20对称分布在对称轴线111的两侧,位于对称轴线111一侧的多个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沿环形11等角度地分布。这样,拉袢2与囊体1之间的力沿着受力带20的延伸方向分散,且囊体1受到多个受力带20的拉力呈伞骨状分布,进一步地分散了囊体1处的受力,避免了拉力在囊体1处发生集中而导致拉袢2与囊体1脱离或囊体1发生损坏。
可选地,环形11围成的图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
再如图1和图2所示,受力带20至少包括第一受力带和第二受力带,第一受力带包括第一折叠段和两个第一自由段,第二受力带包括第二折叠段和两个第二自由段,第一折叠段叠设于第二折叠段之上,两个第一自由段之间的夹角大于两个第二自由段之间的夹角。也就是说,多个受力带20的折叠段依次重叠,再将多个受力带20的自由段依次展开,最外侧的受力带20的两个自由段分得最开(所成的夹角最大),最内侧的受力带20的自由段离得最近(所成的夹角最小)。受力带20的自由段贴设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表平面上,受力带20的折叠段位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表平面外,并且折叠段与自由段之间进一步沿平行于对称轴线111的直线弯折且形成弯折角,弯折后的叠在一起的多个折叠段用来穿设吊环等连接件40,以供浮空器的系留拉索连接。
如图3、图4、图5及图6所示,拉袢2还包括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相对设置的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与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2,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位于容纳空间12内。这样,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被遮覆固定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之间,不仅受到了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的保护作用,避免了恶劣环境中的风霜雨雪以及直射的阳光对受力带20的侵蚀,提高了受力带20的耐候性,保证了拉袢2与囊体1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拉袢2与囊体1之间有两种连接方式,分别为外部连接方式和内部连接方式,其中,采用外部连接方式制成的浮空器的拉袢2位于囊体1的外部,也就是说,拉袢2的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与囊体1的外表面连接,拉袢2直接贴设固定在囊体1的外表面(附图中未示出);采用内部连接方式制成的浮空器的拉袢2的一部分位于囊体1内,拉袢2的另一部分位于囊体1外,如图3、图6和图7分别示出了通过内部连接法制成拉袢2与囊体1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地,囊体1的壁面上设有的开口151,拉袢2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与囊体1的内表面连接,拉袢2的多个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由开口151伸出囊体1,拉袢2设于囊体1的内表面具有更强的使用强度。
如图3、图4、图5及图6所示,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在沿对称轴线111的方向开设有通孔13,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穿过通孔13。这样,多个受力带20能够沿着通孔13处的囊体1的法线方向穿出容纳空间12,当拉袢2与囊体1采用外部连接方式连接时,穿出通孔13的多个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便直接位于囊体1的外部空间了。当拉袢2与囊体1采用内部连接方式连接时,多个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通过通孔13穿出容纳空间12后再穿过开口151从而能够到达囊体1的外部空间。
可选地,拉袢2还包括连接件40,各受力带20的受力端的末端与连接件40连接。这样,多个受力带20的受力端集中于连接件40处,只需要将连接件40与浮空器的拉索等结构连接,便能够实现拉索与拉袢2的快速拆卸,提高了拉袢2的使用便捷性。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各受力带20可单独与连接件40连接,或任意两个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连接后成为折弯结构,连接件40穿过折弯结构设置。在图3和图4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环形11具有对称轴线111,多个受力带20对称分布在对称轴线111的两侧,连接件40为两个,位于对称轴线111一侧的受力带20与一个连接件40连接,位于对称轴线111另一侧的受力带20与另一个连接件40连接。这样,能够将多个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的受力分散到两个连接件40上,避免了因一个连接件40与多个受力带20的连接处的受力过大而发生脱离。
可选地,通孔13为条形长孔,条形长孔经过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上形成的环形的对称轴线111,这样,多个受力带20对称分布在条形长孔的两侧。也就是说,条形长孔沿着对称轴线111的方向延伸。
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个未图示的可选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分散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的受力情况,连接件40为多个,多个连接件40与多个受力带20一一对应地连接。
可选地,连接件40为三角环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多边形或者是圆环、椭圆环形状,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可选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为呈片状的连接布。这样,避免了拉袢2结构体积过大而占用过多空间,或避免了拉袢2重量多大而增重浮空器的整体重量,影响浮空器的运行稳定性。此外,还便于将拉袢2与囊体1连接。
可选地,为了提高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通过热合焊接或胶接的方式连接。
如图4至图7所示,拉袢还包括补强缝纫线50,补强缝纫线50穿过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受力带2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设置以使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受力带2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面面贴合连接。这样,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被补强缝纫线50连接成统一的整体,避免了拉袢2在工作过程中,三者之间发生分离,从而提高了浮空器的运行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补强缝纫线50包括多根第一缝纫线51,多根第一缝纫线51在受力带20的宽度方向上等间距地相互平行设置,且多根第一缝纫线51的缝纫轨迹在受力带20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进一步地实现了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三者之间实现面面连接,从而保证了受力带20上的受力沿着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的接触面均匀地分布,避免了受力带20上出现应力集中而发生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脱离。
可选地,为了保证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多根第一缝纫线51形成的缝纫轨迹的数量大于等于1道且小于等于20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缝纫线51的缝纫轨迹的数量受到受力带20的宽度的影响,当受力带20宽度较大时可适量增多第一缝纫线51的缝纫轨迹的数量,当受力带20的宽度很小或要求受力带20的承载能力很小时可适当减少第一缝纫线51的缝纫轨迹的数量。
优选地,多根第一缝纫线51形成的缝纫轨迹的数量大于等于8道且小于等于10道。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发生开线的风险,补强缝纫线50还包括多根第二缝纫线52,多根第二缝纫线52沿受力带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各第二缝纫线52的缝纫轨迹与第一缝纫线51的缝纫轨迹呈夹角设置。
优选地,第二缝纫线52与第一缝纫线51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缝纫线52的缝纫轨迹较少或者其缝纫轨迹分布较为分散或不设置第二缝纫线52,则当拉袢2受到垂直方向载荷时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发生剥离、撕裂热合或胶接加工的部件,其剥离力很小,低于50N/cm从而造成拉袢2难以承受较大载荷。
具体地,多根第二缝纫线52分为多组,每组第二缝纫线52之间相互平行,每组第二缝纫线52在受力带20处形成二次加强区域14,多个二次加强区域14沿受力带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具体地,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的末端及在自由段22与折叠段21之间的弯折处均形成有一个二次加强区域14,以及受力带20的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远离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接触端部也形成有一个二次加强区域14。
可选地,二次加强区域14内的第二缝纫线52形成的缝纫轨迹的数量大于等于6道且小于等于8道。
可选地,第一缝纫线51和/或第二缝纫线52由超高分子量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这样,使第一缝纫线51和/或第二缝纫线52成为高强耐候缝纫线。
在发明提供的一种浮空器的可选实施例中,当拉袢2与囊体1采用内部连接方式连接时,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浮空器还包括内部加强布3,内部加强布3覆盖拉袢2并设置在囊体1的内表面。这样,进一步强化了拉袢2与囊体1的连接强度,且保证了囊体1内表面的整体平滑度,同时降低了囊体1在拉袢2处发生漏气的可能性。
可选地,内部加强布3与囊体1通过热合焊接或胶接的方式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造本发明的拉袢2时,在使用补强缝纫线50对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受力带2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连接前,可以使用胶水先将多个受力带20定位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上。
需要说明的是,各受力带20均呈折弯状,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即为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连接端,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为远离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并与连接件40连接的受力端。
在本发明图1至图4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多个受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具体连接方式以及与连接件40的连接方式,各个受力带20的折叠端,且各受力带20均在第二缝纫线52的位置处折弯;此外,对称轴线111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多个受力带20,位于对称轴线111的一侧的多个受力带20中,受力带20的数量为受力带20自由段的数量的二分之一。
多个受力带20自由段22的末端和各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与折叠段21之间的折弯处均分布有一个二次加强区域14。
本实施例中的拉袢2制作过程如下,首先将每个受力带20呈一定角度进行一次折叠,得到折叠段21和两个自由段22,两个自由段22呈一定角度,再将呈一定角度的自由段22进一步进行弯折,使两个自由段22在同一个平面内,同时折叠段21与自由段22所在的平面形成弯折角,而弯折线即是折叠段21与自由段22的分界线。其次,将经过折弯后而成弯折的多个受力带20依次重叠,尤其是在折叠段21部分依次重叠,同时自由段22依次呈等角度地铺开并位于同一平面内,形成最外侧的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之间的夹角最大而最内侧的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之间的夹角最小。接着,再将环形连接件40穿设在重叠的多个折叠段21,继而将重叠好的多个自由段22贴设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表平面上,使折叠段21及折叠段21上的连接件40穿过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上的通孔13以供外部连接。另外,再将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覆盖住多个自由段22并贴合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上,这样便完成了拉袢2的简易制作。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拉袢2的承载能力,具体地,本发明的浮空器的拉袢2的轴向承载能力>2t,反向承载能力>2t,垂直方向承载能力>1.5t,侧向承载能力>900Kg。需要说明的是,垂直方向为拉袢2与囊体1的连接处的囊体1的法线方向,以图1中的实施例为参照,该法线方向为垂直与纸面向外的方向,上述的轴向为图1中向下的方向,反向为图1中的向上的方向,侧向为图1中的向左和向右的方向。
由于本方案采用超强耐候缝纫线进行对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受力带2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进行缝纫加工连接,以热合焊接或胶接的方式连接为辅助连接手段,从而避免了拉袢2承受垂直方向载荷时拉袢2与囊体易剥离的问题。同时,采用高强纤维编织带作为承力带,进行缝纫加工不会对承力带本身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了承力带的抗载荷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拉袢,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
多个受力带(20),每个所述受力带(20)包括呈角度对折的折叠段(21)及由所述折叠段(21)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段(22),所述多个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与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连接,且所述多个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的末端与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之间形成的多个连接点,所述多个连接点的依次连线形成一环形(11),所述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作为受力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11)具有对称轴线(111),多个所述受力带(20)对称分布在所述对称轴线(111)的两侧,位于所述对称轴线(111)一侧的多个所述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沿所述环形(11)等角度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袢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相对设置的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与所述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2),所述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上开设有通孔(13),所述通孔(13)为条形长孔,所述通孔(13)沿所述对称轴线(111)而设置,所述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穿过所述通孔(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袢还包括连接件(40),所述连接件(40)穿设在多个所述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11)具有对称轴线(111),所述多个受力带(20)对称分布在所述对称轴线(111)的两侧,所述连接件(40)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件(40)分别与位于所述对称轴线(111)相对两侧的所述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带(20)包括第一受力带和第二受力带,所述第一受力带包括第一折叠段和两个第一自由段,所述第二受力带包括第二折叠段和两个第二自由段,所述第一折叠段叠设于所述第二折叠段之上,所述两个第一自由段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两个第二自由段之间的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段(22)贴设在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表平面上,所述折叠段(21)位于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表平面外,并且所述折叠段(21)与所述自由段(22)之间进一步沿平行于所述对称轴线的直线弯折且形成弯折角。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或所述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为呈片状的连接布。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所述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通过热合焊接或胶接的方式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所述受力带(20)和所述第二承载连接结构(30)通过补强缝纫线(50)面面贴合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缝纫线(50)包括多根第一缝纫线(51),多根所述第一缝纫线(51)在所述受力带(20)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地平行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缝纫线(50)还包括多根第二缝纫线(52),所述第二缝纫线(52)与所述第一缝纫线(51)形成夹角,多根所述第二缝纫线(52)间隔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第二缝纫线(52)分为多组,每组所述第二缝纫线(52)在所述受力带(20)的自由段(22)的末端及在所述自由段(22)与所述折叠段(21)之间的折弯处形成二次加强区域(14)。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拉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纫线(51)和/或所述第二缝纫线(52)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
16.一种浮空器,包括其内填充有浮升气体的囊体(1)和设置在所述囊体(1)上的拉袢(2),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袢(2)为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浮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袢(2)贴设在所述囊体(1)的外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浮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囊体(1)上设有开口(151),所述拉袢(2)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与所述囊体(1)的内表面连接,所述拉袢(2)的多个受力带(20)的折叠段(21)由所述开口(151)伸出所述囊体(1)。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浮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空器还包括内部加强布(3),所述内部加强布(3)覆盖所述拉袢(2)并贴设在所述囊体(1)的内表面。
CN201710567062.4A 2017-07-12 2017-07-12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Pending CN1092500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67062.4A CN109250060A (zh) 2017-07-12 2017-07-12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67062.4A CN109250060A (zh) 2017-07-12 2017-07-12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50060A true CN109250060A (zh) 2019-01-22

Family

ID=65051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67062.4A Pending CN109250060A (zh) 2017-07-12 2017-07-12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5006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2823A (zh) * 2020-12-11 2021-03-30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一种优化浮空器t型连接剪口位置点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38481A1 (en) * 2008-08-13 2010-02-18 Wood Wilfred 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covering an Airship
US20100247903A1 (en) * 2009-03-31 2010-09-30 Airbus Espana S.L. Part of composite material having a wedge between two zones
CN103274043A (zh) * 2013-06-07 2013-09-04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铺装有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平流层飞艇及其铺装方法
CN204341384U (zh) * 2014-10-27 2015-05-20 深圳光启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浮空器
CN204998743U (zh) * 2015-09-29 2016-01-27 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 适于浮空器的拉绊及具有该拉绊的浮空器
CN205952275U (zh) * 2016-08-05 2017-02-15 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 多向承力拉袢结构和浮空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38481A1 (en) * 2008-08-13 2010-02-18 Wood Wilfred 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covering an Airship
US20100247903A1 (en) * 2009-03-31 2010-09-30 Airbus Espana S.L. Part of composite material having a wedge between two zones
CN103274043A (zh) * 2013-06-07 2013-09-04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铺装有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平流层飞艇及其铺装方法
CN204341384U (zh) * 2014-10-27 2015-05-20 深圳光启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浮空器
CN204998743U (zh) * 2015-09-29 2016-01-27 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 适于浮空器的拉绊及具有该拉绊的浮空器
CN205952275U (zh) * 2016-08-05 2017-02-15 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 多向承力拉袢结构和浮空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2823A (zh) * 2020-12-11 2021-03-30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一种优化浮空器t型连接剪口位置点的方法
CN112572823B (zh) * 2020-12-11 2022-11-01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一种优化浮空器t型连接剪口位置点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50060A (zh)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CN206984293U (zh) 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CN206537480U (zh) 临近空间浮空器的放飞系统
CN207374702U (zh) 一种直升机用强风系留杆
CN109502002A (zh) 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载吊舱框架及连接方法
CN109229006A (zh) 一种可拼接的防护网
CN205985947U (zh) 一种伦敦塔桥式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系统
CN207791121U (zh) 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浮空器
CN215626348U (zh) 护栏装置和履带起重机
CN206015607U (zh) 连接用子母卡扣、蜂巢约束结构以及护坡
CN207274953U (zh) 浮空器
CN209617444U (zh) 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载吊舱框架
CN212249450U (zh) 一种便捷式沙滩帐篷伞
CN107086499B (zh) 导线荷载转移工具及绝缘子串更换装置
CN208453551U (zh) 一种易于减震的包装运输装置
CN206033077U (zh) 一种浮船吊用折叠式副臂
CN206955501U (zh) 一种能够抗17级台风的塔吊外塔身结构
CN205875151U (zh) 一种塔脚固定锚
CN209509347U (zh) 一种便于收合的顶棚遮阳网
CN206585273U (zh) 一种碳纤维导线专用卡线器
CN205547624U (zh) 一种带绳连接结构及一种防水袋
CN207260143U (zh) 一种拼接式地埋桩
CN105167388B (zh) 安全救生背包
CN208200209U (zh) 一种臂架双向折叠连接结构及其起重设备
CN213808677U (zh) 一种防磨抗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6

Address after: 2 / F, software building, No.9, Gaoxin Zhongyi Road,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KUANG-CHI SPACE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Room 502, 5th floor, building 1,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ark, Songshanhu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DONGGUAN FRONTIER TECHNOLOGY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