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6342B -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6342B
CN109216342B CN201710527199.7A CN201710527199A CN109216342B CN 109216342 B CN109216342 B CN 109216342B CN 201710527199 A CN201710527199 A CN 201710527199A CN 109216342 B CN109216342 B CN 1092163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ped region
doping
trap
well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271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6342A (zh
Inventor
孙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MC Technologies Fab2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MC Technologies Fab2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MC Technologies Fab2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MC Technologies Fab2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2719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16342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3392 priority patent/WO201900151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216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6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6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6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包括:衬底;第一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第二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并与所述第一阱相邻设置;所述第一阱中设有第一掺杂区,所述第二阱中设有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且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相邻的位置设有第四掺杂区;第一掺杂区、第四掺杂区、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依次排列,且第一掺杂区与第四掺杂区相互隔离,第二掺杂区与第三掺杂区相互隔离;第二掺杂区和第四掺杂区之间的区域的表面设有栅极结构;其中,第一阱和第二阱的掺杂类型不同;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相同,且与第二掺杂区掺杂类型不同、与第四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相同或不同。上述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寄生电容小,静电防护能力强。

Description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静电放电现象是引起集成电路产品失效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静电放电会发生在半导体器件或电路的各个环节,例如制造、生产、封装、测试、存放、搬运等一系列过程中。
如图1所示,芯片内部电路是通过引脚来对外提供其功能的。芯片的功能引脚中,很多都是输入输出(I/O)引脚,I/O引脚是引入静电放电的一个主要来源。当产生静电放电时,瞬时的高压会通过I/O引脚进入内部电路,将内部电路损坏。
为此,通常在内部电路与引脚之间设置一个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正常情况下处于关断状态,不影响集成电路的整体性能;但在出现静电放电时必须在脉冲未到达内部电路之前快速开启,以迅速钳位过高的电压,进而减少ESD现象所引起的破坏。
随着半导体的工艺越来越先进,器件尺寸越做越小,但是ESD能力的需要却没有减弱,反而有时需要更高抗ESD能力。而要提高ESD能力,就需要增加ESD器件的宽度。ESD器件的宽度在增加的同时,其寄生电容也会随之变大,这在高频应用中会带来致命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芯片的抗ESD能力,并尽量降低ESD保护电路所使用的面积,是集成电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提高芯片抗ESD能力,同时又降低芯片面积以减少寄生电容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一种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包括:
衬底;
第一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
第二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并与所述第一阱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阱中设有第一掺杂区,所述第二阱中设有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且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相邻的位置设有第四掺杂区;所述第一掺杂区、第四掺杂区、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依次排列,且相邻的不同掺杂类型的掺杂区之间相互隔离,相同掺杂类型的两个掺杂区之间的区域表面设有栅极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的掺杂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相同,且与第二掺杂区掺杂类型不同、与第四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单独引出、或当与第四掺杂区掺杂类型相同时与栅极结构一起引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阱为N型阱,所述第二阱为P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二掺杂区和第四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引出为阳极,所述栅极结构、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一起引出为阴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阱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和第四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引出为阴极,所述栅极结构、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引出为阳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阱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以及第四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和栅极结构引出为阴极,所述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引出为阳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隔离结构进行隔离;所述隔离结构为场氧结构或浅槽隔离结构。
一种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包括:
衬底;
第一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
第二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并与所述第一阱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阱中设有第一掺杂区,所述第二阱中设有第二掺杂区,且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相邻的位置设有第三掺杂区;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以及第二掺杂区依次排列,且第一掺杂区与第三掺杂区相互隔离;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之间的区域表面设有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掺杂区单独引出;
其中,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的掺杂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不相同,所述第二掺杂区、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阱为N型阱,所述第二阱为P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引出为阳极,所述栅极结构和第二掺杂区一起引出为阴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阱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引出为阴极,所述栅极结构和第二掺杂区一起引出为阳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掺杂区与第三掺杂区之间采用隔离结构进行隔离;所述隔离结构为场氧结构或浅槽隔离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底为P型衬底。
上述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形成了PNPN(或NPNP)的低压可控硅结构,且其将第一掺杂区单独引出,即使加入其他掺杂区,也可以在保证形成可控硅结构的同时,还能减小寄生电容。因此不仅可以在静电脉冲到达内部器件之前将电流泄放,实现可靠的静电防护,且寄生电容更小,使得其可以应用在高频电路中。
附图说明
图1为在内部电路与I/O端之间接入ESD防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c为图2所示结构中的阱区和掺杂区分别为不同的掺杂类型时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示意图;
图5a~图5b为图4所示结构中的阱区和掺杂区分别为不同的掺杂类型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2为一种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示意图。该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包括衬底110、形成于所述衬底110上的第一阱120、形成于所述衬底110上并与所述第一阱120相邻设置的第二阱130;所述第一阱120中设有第一掺杂区140,所述第二阱130中设有第二掺杂区150和第三掺杂区160,且所述第一阱120和第二阱130相邻的位置设有第四掺杂区170。所述第一掺杂区140、第四掺杂区170、第二掺杂区150以及第三掺杂区160依次排列,且第一掺杂区140与第四掺杂区170相互隔离(第一掺杂区140与第四掺杂区170掺杂类型不同),第二掺杂区150与第三掺杂区160相互隔离;第二掺杂区150和第四掺杂区170之间的区域的表面设有栅极结构180(第二掺杂区150与第四掺杂区170掺杂类型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阱120和第二阱130的掺杂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140、第三掺杂区160的掺杂类型相同,且与第二掺杂区150不同、与第四掺杂区170的掺杂类型相同或不同。
根据阱掺杂类型以及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的不同,以下提供三个具体的实施例。
如图3a所示,所述第一阱120为N型阱,所述第二阱130为P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140和第三掺杂区160为P+区,所述第二掺杂区150和第四掺杂区170为N+区;所述第一掺杂区140引出为阳极,所述栅极结构180、第二掺杂区150以及第三掺杂区160一起引出为阴极。引出的阳极和阴极可以分别接在I/O端和一个供电电压端(VDD或VSS)之间。N型阱中仅设置一个P+区并引出为阳极,寄生电容较小。
如图3b所示,所述第一阱120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130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140和第三掺杂区160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150和第四掺杂区170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140引出为阴极,所述栅极结构180、第二掺杂区150以及第三掺杂区160引出为阳极。引出的阳极和阴极可以分别接在I/O端和一个供电电压端(VDD或VSS)之间。P型阱中仅设置一个N+区并引出为阴极,寄生电容较小。
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第一掺杂区140与第四掺杂区170之间,第二掺杂区150与第三掺杂区160之间可以采用隔离结构190进行隔离;所述隔离结构190可以为场氧结构或浅槽隔离结构。
如图3c所示,所述第一阱120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130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140、第三掺杂区160以及第四掺杂区170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150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140和栅极结构180引出为阴极,所述第二掺杂区150以及第三掺杂区160引出为阳极。引出的阳极和阴极可以分别接在I/O端和一个供电电压端(VDD或VSS)之间。P型阱中仅设置一个N+区并与栅极结构180引出一起为阴极,不影响PNPN可控硅结构的形成,寄生电容也较小。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阱120中形成与第一掺杂区140掺杂类型相反的其他掺杂区,以形成更多PNPN结构,但也仅仅将第一掺杂区140单独引出,以达到减少寄生电容的目的。
图3c所示实施例,所述第二掺杂区150与第四掺杂区170之间,第二掺杂区150与第三掺杂区160之间可以采用隔离结构190进行隔离;所述隔离结构190可以为场氧结构或浅槽隔离结构。
图4提供一实施例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示意图。该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包括衬底210、形成于所述衬底210上的第一阱220、形成于所述衬底210上并与所述第一阱220相邻设置的第二阱230。
所述第一阱220中设有第一掺杂区240,所述第二阱230中设有第二掺杂区250,且所述第一阱220和第二阱230相邻的位置设有第三掺杂区260;所述第一掺杂区240、第三掺杂区260以及第二掺杂区250依次排列,且第一掺杂区240与第三掺杂区260相互隔离;第二掺杂区250和第三掺杂区260之间的区域表面设有栅极结构270;
其中,所述第一阱220和第二阱230的掺杂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240、第三掺杂区260的掺杂类型不相同,所述第二掺杂区250、第三掺杂区260的掺杂类型相同。
根据阱掺杂类型以及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的不同,以下提供两个具体的实施例。
如图5a所示,所述第一阱220为N型阱,所述第二阱230为P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240为P+区,所述第二掺杂区250和第三掺杂区260为N+区;所述第一掺杂区240引出为阳极,所述栅极结构270和第二掺杂区250一起引出为阴极。引出的阳极和阴极可以分别接在I/O端和一个供电电压端(VDD或VSS)之间。N型阱中仅设置一个P+区并引出为阳极,寄生电容较小。
如图5b所示,所述第一阱220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230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240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250和第三掺杂区260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240引出为阴极,所述栅极结构270和第二掺杂区250一起引出为阳极。引出的阳极和阴极可以分别接在I/O端和一个供电电压端(VDD或VSS)之间。P型阱中仅设置一个N+区并引出为阴极,寄生电容较小。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阱220中形成与第一掺杂区240掺杂类型相反的其他掺杂区,以形成更多PNPN结构,但也仅仅将第一掺杂区140单独引出,以达到减小寄生电容的目的。
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掺杂区240与第三掺杂区260之间采用隔离结构280进行隔离;所述隔离结构280为场氧结构或浅槽隔离结构280。
上述各实施例,所述衬底可以采用P型衬底。
上述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形成了PNPN(或NPNP)的低压可控硅结构,且其将第一掺杂区单独引出,即使加入其他掺杂区,也可以在保证形成可控硅结构的同时,还能减小寄生电容。因此不仅可以在静电脉冲到达内部器件之前将电流泄放,实现可靠的静电防护,且寄生电容更小,使得其可以应用在高频电路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包括:
衬底;
第一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
第二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并与所述第一阱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阱中设有第一掺杂区,所述第二阱中设有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且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相邻的位置设有第四掺杂区;所述第一掺杂区、第四掺杂区、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依次排列,且相邻的不同掺杂类型的掺杂区之间相互隔离,相同掺杂类型的两个掺杂区之间的区域表面设有栅极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的掺杂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相同,且与第二掺杂区掺杂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与第四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单独引出、或当与第四掺杂区掺杂类型相同时与栅极结构一起引出;
所述第一阱为N型阱,所述第二阱为P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二掺杂区和第四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引出为阳极,所述栅极结构、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一起引出为阴极;
或,所述第一阱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和第四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引出为阴极,所述栅极结构、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引出为阳极;
或,所述第一阱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以及第四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和栅极结构引出为阴极,所述第二掺杂区以及第三掺杂区引出为阳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隔离结构进行隔离;所述隔离结构为场氧结构或浅槽隔离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和所述阳极分别接在I/O端和一个供电电压端之间。
4.一种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包括:
衬底;
第一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
第二阱,形成于所述衬底上,并与所述第一阱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阱中设有第一掺杂区,所述第二阱中设有第二掺杂区,且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相邻的位置设有第三掺杂区;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以及第二掺杂区依次排列,且第一掺杂区与第三掺杂区相互隔离;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之间的区域表面设有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掺杂区单独引出;
其中,所述第一阱和第二阱的掺杂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区、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不相同,所述第二掺杂区、第三掺杂区的掺杂类型相同;
所述第一阱为N型阱,所述第二阱为P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引出为阳极,所述栅极结构和第二掺杂区一起引出为阴极;
或,所述第一阱为P型阱,所述第二阱为N型阱;所述第一掺杂区为N+区,所述第二掺杂区和第三掺杂区为P+区;所述第一掺杂区引出为阴极,所述栅极结构和第二掺杂区一起引出为阳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和所述阳极分别接在I/O端和一个供电电压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区与第三掺杂区之间采用隔离结构进行隔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结构为场氧结构或浅槽隔离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为P型衬底。
CN201710527199.7A 2017-06-30 2017-06-30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Active CN1092163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7199.7A CN109216342B (zh) 2017-06-30 2017-06-30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PCT/CN2018/093392 WO2019001518A1 (zh) 2017-06-30 2018-06-28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7199.7A CN109216342B (zh) 2017-06-30 2017-06-30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6342A CN109216342A (zh) 2019-01-15
CN109216342B true CN109216342B (zh) 2020-10-23

Family

ID=64741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27199.7A Active CN109216342B (zh) 2017-06-30 2017-06-30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16342B (zh)
WO (1) WO201900151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4569A (ja) * 2000-10-13 2002-04-26 Seiko Instruments Inc 半導体装置
CN205319155U (zh) * 2015-12-08 2016-06-15 无锡中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静电保护电路及集成电路
CN105514166B (zh) * 2015-12-22 2018-04-17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N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024896A (zh) * 2016-06-30 2016-10-12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Esd nmos器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6342A (zh) 2019-01-15
WO2019001518A1 (zh) 2019-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39899B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device
KR101454537B1 (ko) 반도체 핀을 구비한 esd 디바이스
US9368486B2 (en) Direct connected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SCR) having internal trigger
KR101944189B1 (ko) 정전기 방전 보호소자
CN106057781B (zh) 静电放电保护器件的制造方法
TWI696257B (zh) 靜電放電保護電路、半導體靜電放電保護元件及其佈局結構
US11476243B2 (en) Floating base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US11056482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JP2003517215A (ja) 改良型esdダイオード構造
TW201917867A (zh) 半導體靜電放電保護元件
US10163888B2 (en) Self-biased bidirectional ESD protection circuit
WO2022027952A1 (zh) 半导体静电保护器件
CN109273532B (zh) 应用于高压电路防静电保护的无回滞效应硅控整流器
CN109216342B (zh) 半导体静电防护结构
US11699696B2 (en) Silicon-controlled rectifier with back-to-back diodes
CN107293537B (zh) 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存储器元件及静电放电保护方法
TWI640079B (zh) 靜電放電保護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12563260B (zh) 一种双向esd保护器件及电子装置
CN109979929B (zh) 一种高压静电放电钳位保护元件及集成电路芯片
TW201717351A (zh) 一種半導體裝置
KR101349998B1 (ko) 정전기 방전 보호 장치
TW201919295A (zh) 高壓靜電保護電路及其低壓基極觸發靜電電流放電電路
KR101463657B1 (ko) Esd 보호회로
KR102139088B1 (ko) 높은 홀딩 전류를 갖는 정전기 방전 보호소자
TWI768451B (zh) 半導體結構以及靜電放電保護電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