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1972A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11972A CN109211972A CN201811367158.7A CN201811367158A CN109211972A CN 109211972 A CN109211972 A CN 109211972A CN 201811367158 A CN201811367158 A CN 201811367158A CN 109211972 A CN109211972 A CN 1092119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outlet
- crack
- heat transfer
-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432 carbon atom Chemical group C*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JZZIHCLFHIXETF-UHFFFAOYSA-N dimethyl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C[Si]C JZZIHCLFHIXET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87 quadratic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通过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和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向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注入恒温恒流的水流,再通过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测量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h,在测量时与之有关的变量,如流量、进口水温Tin2、裂隙初始隙宽b0、裂隙隙宽变形Δb、试样外表面温度T0都能按实验者要求设定,试验测量的变量,如出口水流量Q、裂隙出口水温Tout、裂隙内沿程水温Tf、裂隙内表面温度Ti都能被精确测量,最终计算得到对流换热系数h。本发明控制变量更加精确,可以通过改进的计算方法得出某种状态下的对流换热系数h的数值,并能够研究h与不同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流换热系数的测算装置,具体是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属于矿山地热与热害防治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东部及部分中部地区进入深地开采,高地温矿井越来越普遍,针对深循环上升地下水引起的高热异常矿井,其地热资源进行主动利用或被动防治成为绿色矿山新的研究方向。该研究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岩体裂隙网络中水-热迁移特性研究,其中进行单裂隙水-热迁移特性试验研究是基础工作。
上述公式是单裂隙渗流传热过程中岩石温度场、裂隙水温度场模型,上述公式中,国内外研究对岩体中热传导、流体内部热传导和热对流有准确描述,但是针对水-岩界面热量交换缺乏系统研究,其中对流换热系数h(下文简称h)决定基岩和裂隙水之间的热量交换,针对裂隙系统的传热,目前对h的取值没有合适的经验公式或者精确的理论,而且有关试验少之又少。
在国内外很多研究中,基本上是将水-岩界面的对流换热系数h等效为定值或忽略(局部热平衡假设),这样处理使得问题简化,但是在实际情况下这是不合适的,对流换热系数h是一个动态值,和流速v、隙宽b,水岩界面几何特征、水岩的热物理性质等有关,基于此,详细测量某种状态下的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h及定量表征h和上述变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如能将合理的对流换热系数应用于裂隙网络渗流-传热数值模拟,在模拟中根据不同的模拟条件对h动态赋值,能够使得最终的模拟结果更加准确,对于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可以测算不同状态下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定量研究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与不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包括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
所述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包括恒压恒流双缸泵和连接在恒压恒流双缸泵入口上的冷水容器;
所述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包括并排设在一恒温箱中的第一双向活塞缸和第二双向活塞缸,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的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一转换阀、一第二转换阀的一端,第二转换阀的另一端连通至大气,所述第二双向活塞缸的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三转换阀、一第四转换阀的一端,第三转换阀的另一端连通至大气,第一转换阀的另一端、第四转换阀的另一端通过输水管线共同连接至恒压恒流双缸泵的出口;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的另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五转换阀、一第六转换阀的一端,第二双向活塞缸的另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七转换阀、一第八转换阀的一端,第六转换阀、第七转换阀的另一端通过输水管线共同连接至一补液泵的泵出口,补液泵的泵入口与一高低温恒温水浴连接;
所述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包括夹持器,所述夹持器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中与其同轴设有胶套,套筒内壁与胶套外壁之间设有围压腔,且套筒外设有围压加载装置;一入口假岩芯和一入口堵头依次从夹持器的入口侧塞入胶套中,且夹持器的入口侧设有入口端盖,一出口假岩芯和一出口堵头依次从夹持器的出口侧塞入胶套中,所述入口假岩芯和出口假岩芯沿各自中轴线分别设有水流通道,且入口假岩芯和出口假岩芯彼此相对的侧面上各自从中心沿径向发散设有多个渗流槽;
所述入口堵头中与其中轴线平行设有两条水流通孔,一条水流通孔通过管线Ⅰ连通至第五转换阀、第八转换阀的另一端,管线Ⅰ上设有阀门Ⅰ和温度传感器,另一条水流通孔通过管线Ⅱ连通至外部,管线Ⅱ上设有阀门Ⅱ;
所述入口假岩芯、出口假岩芯、胶套围成的空腔中设有单裂隙试样,单裂隙试样中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有多个测试孔组,所述测试孔组包括一从单裂隙试样外壁沿其径向通至裂隙面的通孔和一从单裂隙试样外壁向内开设的沉孔,所述沉孔的底部靠近裂隙面;所述入口假岩芯和出口假岩芯中各自以水流通道为起点沿径向延伸设有检测通道,所述各检测通道、通孔和沉孔中皆设有测温线,所述测温线皆通过出口堵头中设置的布线槽引出夹持器,所述出口堵头中心沿其轴向设有水流引出孔,水流引出孔露出出口堵头的一端通过出水管连接至一出水流量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三通阀和背压阀;所述套筒外部设有隙宽测量装置,所述隙宽测量装置的探头垂直于裂隙面穿过套筒和胶套并顶住单裂隙试样的外壁;
所述温度传感器、测温线引出夹持器的端部、隙宽测量装置、出水流量计、各压力传感器共同连接至一数据采集器上。
优选的,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第二双向活塞缸外部分别设有一位移传感器,第一双向活塞缸、第二双向活塞缸的活塞分别连接至对应的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各转换阀连接。
优选的,所述围压加载装置包括环压泵和加热套,所述环压泵的出口通过加压管路连接至套筒上设置的进油孔,套筒上的出油孔通过卸压管路连接至大气中,且加压管路上设有开关,卸压管路上设有排气阀;所述加热套套在套筒上。先加热套筒,热量会由套筒向内传输至压力油、胶套并传至单裂隙试样表面。
还包括一循环泵,循环泵的一端通过循环阀Ⅰ连接至加压管路上,所述卸压管路在出油孔和排气阀之间设有循环阀Ⅱ,循环泵的另一端连接至排气阀与循环阀Ⅱ之间的卸压管路段。循环泵可对围压腔中的压力油进行持续循环,避免传热导致不同位置的油温出现差异,保证围压腔中的压力油各处油温均匀;循环泵具有加热功能时还可以对压力油因传热至水流损失的热量及时补偿,保证单裂隙试样外表面温度始终稳定。
出口假岩芯朝向出口堵头的侧面环绕水流通道设有一O型圈,O型圈设在出口假岩芯与出口堵头之间,可以有效防止从水流通道流出的水直接进入布线槽中损坏测温线。
布线槽露出夹持器的槽口上设有耐压软垫,所述耐压软垫由三层软垫材料组成,分别为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材料,测温线穿过耐压软垫并引出夹持器,耐压软垫具有耐压的特点,可以紧紧固定住测温线。
优选的,隙宽测量装置包括LVDT位移传感器,隙宽测量平台的探头与LVDT位移传感器连接,能够根据隙宽选择量程,可以测量试样裂隙的垂直变形量△b,且LVDT位移传感器连接至数据采集器上。
为了减少水流从夹持器入口流入裂隙的热量损失,入口堵头采用非金属聚酰亚胺材料,入口假岩芯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采用这样的材料导热效率低,进一步缩小了夹持器入口水温与夹持器中的裂隙入口水温之间的差值,也尽可能减少了夹持器入口端压力油的温度对水流的传热影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势:
①本发明的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通过控制两个双向活塞缸交替工作,将冷水作为动力驱动热水进入夹持器,高低温恒温水浴为主热源(温度波动范围为±0.05℃),外部的恒温箱为辅助热源,可以实时补偿管路中热量损失,可以将出口水温误差控制在±0.5℃,能够为试验提供恒温的水流,双向活塞缸交替平稳工作也为夹持器提供了稳定的水流,消除了脉冲;
②本装置改变了传统的水流恒温思路,不考虑恒压恒流双缸泵注入管路段的水流保温问题,只需要保证高低温恒温水浴中的小范围液体恒温即可,将大范围加热保温难题转变为小范围加热保温,提高了恒温控制的精度,且设备体积小不受空间限制,温度损失很小;夹持器出口液体还可以回流到高低温恒温水浴中,保证了热液的循环使用;
③考虑到水流进入夹持器后会受到传热影响,夹持器入口水温Tin1与裂隙入口水温Tin2会有较大的不同,对夹持器入口端特别设计,在入口端预先进行温度标定,先研究Tin1和Tin2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关系,从而可以准确控制裂隙入口水温Tin2达到设计值;且通过将夹持器左端的材料设为低导热材料,尽可能减少了传热对水温的影响,降低了夹持器入口与裂隙入口水温的差值;
④本发明通过独特的测温线设置,在进行单裂隙试件渗流传热试验过程中通过入口假岩芯的检测通道中的测温线可测得裂隙入口水温Tin2,出口假岩芯的检测通道中的测温线可实时测得裂隙出口水温Tout、通孔中的测温线可实测裂隙内沿程水温Tf、沉孔中的测温线可实测裂隙内表面温度Ti;通过设计的裂隙隙宽测量装置可以准确测量到裂隙隙宽b的变化量,垂直裂隙面的探头紧贴试样的外表面,充分考虑了胶套变形产生的影响,相比其他设计,大大消除了测量误差;
⑤本发明装置在测量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时,与之有关的变量,如流量、进口水温、裂隙初始隙宽b0、裂隙隙宽变形Δb、裂隙面的粗糙特性都能按实验者要求设定,试验测量的变量,如出口水流量Q、裂隙出口水温Tout、裂隙内沿程水温Tf、裂隙内表面温度Ti都能精确测量。相比其他相似设计,本发明控制变量更加精确,测量的变量更多,为研究h与不同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⑥本发明可以通过改进的计算方法得出某种状态下的对流换热系数h的数值,并能够研究h与不同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中的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夹持器中的钻孔位置主视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单裂隙试样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夹持器内测量的变量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夹持器中入口假岩芯和出口假岩芯彼此相对的侧面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出口假岩芯朝向出口堵头一侧的侧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出口堵头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围压加载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加热套加热夹持器时的传热过程示意图;
图中,1.恒压恒流双缸泵;2.冷水容器;3.高低温恒温水浴;4.补液泵;5.安全阀;61.第一双向活塞缸;62.第二双向活塞缸;
V1.第一转换阀;V2.第二转换阀;V3.第三转换阀;V4.第四转换阀;V5.第五转换阀;V6.第六转换阀;V7.第七转换阀;V8.第八转换阀;
7.位移传感器;8.恒温箱;
9.套筒;9-1.进油孔;9-2.出油孔;10.胶套;11.入口堵头;12.入口假岩芯;13.单裂隙试样;13-1.通孔;13-2.沉孔;13-3.裂隙面;14.隙宽测量装置;14-1.探头;15.入口端盖;16.入口保护盖;17.布线槽;17-1.耐压软垫;18.温度传感器;19.背压阀;20.定位柱;21.测温线;22.压力传感器Ⅱ;23.环压泵;24.循环泵;25.加热套;26.开关;27.循环阀Ⅰ;28.排气阀;29.循环阀Ⅱ;30.压力传感器Ⅰ;31.三通阀;33.管线Ⅰ;33-1.阀门Ⅰ;32.管线Ⅱ;32-1.阀门Ⅱ;34.出口假岩芯;35.出口堵头;35-1.水流引出孔;36.出口保护盖;37.渗流槽;38.O型圈;40.水流通道;50.检测通道;60.出水流量计;70.数据采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包括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
所述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包括恒压恒流双缸泵1和连接在恒压恒流双缸泵1入口上的冷水容器2;
所述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包括并排设在一恒温箱8中的第一双向活塞缸61和第二双向活塞缸62,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61的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一转换阀V1、一第二转换阀V2的一端,第二转换阀V2的另一端连通至大气,所述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三转换阀V3、一第四转换阀V4的一端,第三转换阀V3的另一端连通至大气,第一转换阀V1的另一端、第四转换阀V4的另一端通过输水管线共同连接至恒压恒流双缸泵1的出口;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61的另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五转换阀V5、一第六转换阀V6的一端,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另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七转换阀V7、一第八转换阀V8的一端,第六转换阀V6、第七转换阀V7的另一端通过输水管线共同连接至一补液泵4的泵出口,补液泵4的泵入口与一高低温恒温水浴3连接;输水管线上设有安全阀5;上述转换阀可以为开关或电磁阀门。
所述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包括夹持器,所述夹持器包括套筒9,所述套筒9中与其同轴设有胶套10,套筒9内壁与胶套10外壁之间设有围压腔,且套筒9外设有围压加载装置;一入口假岩芯12和一入口堵头11依次从夹持器的入口侧塞入胶套10中,且夹持器的入口侧设有入口端盖15,一出口假岩芯34和一出口堵头35依次从夹持器的出口侧塞入胶套10中,所述入口假岩芯12和出口假岩芯34沿各自中轴线分别设有水流通道40,且入口假岩芯12和出口假岩芯34彼此相对的侧面上各自从中心沿径向发散设有多个渗流槽37;
所述入口堵头11中与其中轴线平行设有两条水流通孔,一条水流通孔通过管线Ⅰ33连通至第五转换阀V5、第八转换阀V8的另一端,管线Ⅰ33上设有阀门Ⅰ33-1和温度传感器18,另一条水流通孔通过管线Ⅱ32连通至外部,管线Ⅱ32上设有阀门Ⅱ32-1;
所述入口假岩芯12、出口假岩芯34、胶套10围成的空腔中设有单裂隙试样13,单裂隙试样13中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有多个测试孔组,所述测试孔组包括一从单裂隙试样13外壁沿其径向通至裂隙面13-3的通孔13-1和一从单裂隙试样13外壁向内开设的沉孔13-2,所述沉孔13-2的底部靠近裂隙面13-3;所述入口假岩芯12和出口假岩芯34中各自以水流通道40为起点沿径向延伸设有检测通道50,所述各检测通道50、通孔13-1和沉孔13-2中皆设有测温线21,所述测温线21皆通过出口堵头35中设置的布线槽17引出夹持器,所述出口堵头35中心沿其轴向设有水流引出孔35-1,水流引出孔35-1露出出口堵头35的一端通过出水管连接至一出水流量计60,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三通阀31和背压阀19,三通阀31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Ⅰ30,管线Ⅰ33上设有压力传感器Ⅱ22,通过夹持器两端的压力传感器可以测得渗流过程中夹持器两端的压力梯度;所述出水流量计60可以是电子天平,电子天平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注入烧杯的水流重量,即可换算得出流量Q,该流量数值等于输入夹持器入口的流量,由于从夹持器中出来的水流更加稳定,测得的流量也更加准确可靠;所述出水管通过一分支管路连接至高低温恒温水浴3中将过量的水及时排到高低温恒温水浴3中循环利用;所述套筒9外部设有隙宽测量装置14,所述隙宽测量装置14的探头14-1垂直于裂隙面13-3穿过套筒9和胶套10并顶住单裂隙试样13的外壁,这样探头14-1可以直接与单裂隙试样13接触测得裂隙宽度的变化,回避了胶套10变形时对隙宽测量造成的误差;
所述温度传感器18、测温线21引出夹持器的端部、隙宽测量装置14、出水流量计60、各压力传感器共同连接至一数据采集器70上。采用的数据采集器70可以选用研华科技的PCI720型采集器,能够实时接收到各检测部件的检测数据并实时显示出来。
优选的,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61、第二双向活塞缸62外部分别设有一位移传感器7,第一双向活塞缸61、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活塞分别连接至对应的位移传感器7,所述位移传感器7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各转换阀连接;转换阀为电磁控制式阀门。位移传感器7能够实时得知第一双向活塞缸61、第二双向活塞缸62中的活塞的位置,并将位置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各转换阀的开闭从而控制第一双向活塞缸61、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交替补液和注液。
优选的,所述围压加载装置包括环压泵23和加热套25,所述环压泵23的出口通过加压管路连接至套筒9上设置的进油孔9-1,套筒9上的出油孔9-2通过卸压管路连接至大气中,且加压管路上设有开关26,卸压管路上设有排气阀28;所述加热套25套在套筒9上。加热套25可采用电加热,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先加热套筒9,热量会由套筒9向内传输至压力油、胶套10并传至单裂隙试样13表面。
还包括一循环泵24,循环泵24的一端通过循环阀Ⅰ27连接至加压管路上,所述卸压管路在出油孔9-2和排气阀28之间设有循环阀Ⅱ29,循环泵24的另一端连接至排气阀28与循环阀Ⅱ29之间的卸压管路段。循环泵24可对围压腔中的压力油进行持续循环,避免传热导致不同位置的油温出现差异,保证围压腔中的压力油各处油温均匀;循环泵24具有加热功能时还可以对压力油因传热至水流损失的热量及时补偿,保证单裂隙试样13外表面温度T0始终稳定。
出口假岩芯34朝向出口堵头35的侧面环绕水流通道40设有一O型圈38,O型圈38设在出口假岩芯34与出口堵头35之间,可以有效防止从水流通道40流出的水直接进入布线槽17中损坏测温线21。
布线槽17露出夹持器的槽口上设有耐压软垫17-1,所述耐压软垫17-1由三层软垫材料组成,分别为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材料,测温线21穿过耐压软垫17-1并引出夹持器,耐压软垫17-1具有耐压的特点,可以紧紧固定住测温线21。
优选的,隙宽测量装置14包括LVDT位移传感器,隙宽测量平台的探头14-1与LVDT位移传感器连接,能够根据隙宽选择量程,可以测量试样裂隙的垂直变形量△b,且LVDT位移传感器连接至数据采集器70上。
为了减少水流从夹持器入口流入裂隙的热量损失,入口堵头11采用非金属聚酰亚胺材料,入口假岩芯12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采用这样的材料导热效率低,进一步缩小了夹持器入口水温与夹持器中的裂隙入口水温之间的差值,也尽可能减少了夹持器入口端压力油的温度对水流的传热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胶套10外壁设有定位柱20,定位柱20可配合嵌入套筒9内壁的孔中,当定位柱20嵌入套筒9内壁的孔中时,单裂隙试样13的裂隙面13-3与隙宽测量装置14的探头14-1刚好垂直。装入时先将单裂隙试样13推入胶套10中,再将胶套10通过定位柱20定位在套筒9内,定位柱20方便了裂隙面13-3的定位,能够保证装样后单裂隙试样13的裂隙面13-3与隙宽测量装置14的探头14-1始终垂直。
优选的,所述入口端盖15通过入口保护盖16固定在套筒9的入口侧,出口堵头35通过出口保护盖36固定在套筒9的出口侧。
所述单裂隙试样13的裂隙面13-3是提前设计的,通过砂线切割机切割而成。
上述单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用砂线切割机切割为具有某一粗糙特征的单裂隙试样13,并用0.8mm钻头从单裂隙试样13表面向内间隔钻设多个通孔13-1和沉孔13-2,沉孔13-2的底部靠近裂隙面13-3,孔径1mm,将测温线21分别置入通孔13-1、沉孔13-2和检测通道50中,测温线21通过耐高温密封胶固定在各孔及通道中,单裂隙试样13两侧用AB胶密封,再将测温线21随单裂隙试样13装入夹持器中,并使隙宽测量装置14的探头14-1垂直于裂隙面13-3,测温线21皆通过出口堵头35中设置的布线槽17引出夹持器并连接至数据采集器70;
步骤二:打开开关26、排气阀28、循环阀Ⅱ29,关闭循环阀Ⅰ27,再驱动环压泵23排出围压腔中的空气,关闭排气阀28,向围压腔内加入压力油如二甲基硅油施加围压σ3并测出该围压下裂隙的变形为Δb,可以知道在围压σ3条件下的裂隙隙宽为b0-Δb;关闭开关26稳压后用加热套25加热夹持器至目标温度T0,打开循环阀Ⅰ27,循环泵24进行工作,将围压腔中的压力油抽出进行循环保持均温,温度稳定后,在热量传递作用下单裂隙试样13外表面温度、围压腔中的压力油温度与夹持器套筒9表面温度一致,均为T0;
步骤三:开启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和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向管线Ⅰ33中注入流量Q、温度为Tin1的水流,此时夹持器入口水温即为Tin1;关闭夹持器出水管上的三通阀31,打开阀门Ⅱ32-1,此时水流经管线Ⅰ33进入入口堵头11并经入口假岩芯12的水流通道40进入裂隙面13-3,由于三通阀31被关闭,水流会从入口堵头11的另一条水流通孔流出、经管线Ⅱ32排出夹持器,入口假岩芯12的检测通道50中的测温线21测得的温度即为裂隙入口水温Tin2,温度传感器18监测到的温度为夹持器入口水温Tin1,对夹持器入口水温Tin1和裂隙入口水温Tin2在不同的流量Q、单裂隙试样13外表面温度T0条件下的关系进行标定,得出Tin2与Tin1的关系,据此保证Tin2与设计值一致;
步骤四:需要研究在某一裂隙入口水温Tin2、裂隙隙宽为b0-Δb、单裂隙试样外表面温度T0、流量Q下的传热情况时,先依据上述步骤三的Tin2与Tin1的关系得到该工况下的Tin1值,控制高低温恒温水浴3将水流温度恒温至Tin1,并控制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注入流量为Q的水,水流从管线Ⅱ32流出,当温度传感器18检测温度达到Tin1时,设置背压阀19压力为0.1MPa,打开三通阀31、关闭阀门Ⅱ32-1,此时水流从夹持器中的单裂隙试样13中经过,待流量稳定后,利用出口假岩芯34的检测通道50中的测温线21测得裂隙出口水温Tout,利用各通孔13-1中的测温线21测得裂隙内沿程水温Tf,利用各沉孔13-2中的测温线21测得裂隙内表面温度Ti,测得的温度皆可传输至数据采集器70;
步骤五:根据得到的数据推导计算得到对流换热系数h,计算过程如下:
水岩达到稳态后,岩石内部热传导、水岩交换的热量、水带走的热量三者相等,
其中,水带走的热量为:
Q1=cpqvρw(Tout-Tin2)
其中,Q1——水带走的热量,J/s;cp——水的定压比热,J/(kg·K);qv——水的流量,m3/s;ρw——水的密度,kg/m3;qv为流体的体积流量,qv=v*b*2R,v为水的速度,b为隙宽,R为圆柱形的单裂隙试样13的半径;
水岩交换的热量为:
其中,——岩石整个内表面的平均温度;为水流沿整个面的平均温度;h——对流换热系数,W/m2·K;A——水岩接触面积,在试验中为2wL,w为裂隙宽,在试验中为2R,L为单裂隙试样13的长度;
上述两个热量相等,则:
①当流体流量在5ml/min以下时,单裂隙试样13的圆柱径向温度呈线性分布,此时岩石内表面的平均温度为:
上式中,为装置测出的多个裂隙内表面温度Ti的平均值,T0为岩石外表面温度,
此时水流的平均温度为:
T1为装置根据测出的多个裂隙内沿程水温Tf为基础得到拟合曲线,拟合公式形式如下:
T1=T0+(Tin2-T0)exp(-B)
式中,B为拟合曲线的系数;
则水流的平均温度为:
上式中,为裂隙内沿程水温的平均值;
则,此种工况下对流换热系数h的计算公式为:
②当流体流量在5ml/min以上时,单裂隙试样13的圆柱径向温度呈二次函数分布,此时,此时岩石内表面的平均温度为:
上式中,为装置测出的多个裂隙内表面温度Ti的平均值,T0为岩石外表面温度,
在这种较高流速下,水流的平均温度为:
则,此种工况下对流换热系数h的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步骤三中,开启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和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向管线Ⅰ33中注入流量Q、温度为Tin1的水流的具体过程为:
①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的恒温箱8启动,将结构内整个环境温度加热至温度Tin1;
②高低温水浴预加热:由高低温恒温水浴3将水加热至设定温度Tin1;
③冲液阶段:控制器控制第六转换阀V6、第七转换阀V7、第二转换阀V2、第三转换阀V3打开,其余转换阀关闭,打开补液泵4将高低温恒温水浴3中的热水泵入第一双向活塞缸61和第二双向活塞缸62中,此时热水会推动活塞移动并进入第一双向活塞缸61和第二双向活塞缸62中,恒温箱8实时补偿此过程中的热损失,活塞的移动位置信号可由位移传感器7采集到并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位置信号判断冲液完成时,关闭第七转换阀V7、第三转换阀V3;
④启动恒压恒流双缸泵1,将冷水容器2中的水以恒定的流量Q通过输水管线注入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
⑤控制打开第四转换阀V4、第八转换阀V8,此时恒压恒流双缸泵1注入冷水反向推动第二双向活塞缸62中的活塞、将其中的热水注入到夹持器中,此时第一双向活塞缸61处于等待状态;
⑥控制器根据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位移传感器7检测的位移信号判断第二双向活塞缸62注液完成后,关闭第四转换阀V4、第八转换阀V8、第二转换阀V2、第六转换阀V6,打开第三转换阀V3、第七转换阀V7、第一转换阀V1、第五转换阀V5,此时热水会推动活塞移动并进入第二双向活塞缸62中,为第二双向活塞缸62补液;与此同时恒压恒流双缸泵1驱动冷水将第一双向活塞缸61中的热水继续注入夹持器中,控制补液速度大于注液速度,即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补液过程先于第一双向活塞缸61注液过程完成;
⑦第二双向活塞缸62补液完成立即处于待命状态,第一双向活塞缸61注液完成后再利用第二双向活塞缸62注液,如此交替注入保证稳定的恒流注入。
Claims (8)
1.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
所述液体恒压恒流高精度注入系统包括恒压恒流双缸泵(1)和连接在恒压恒流双缸泵(1)入口上的冷水容器(2);
所述冷驱热水流恒温控制系统包括并排设在一恒温箱(8)中的第一双向活塞缸(61)和第二双向活塞缸(62),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61)的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一转换阀(V1)、一第二转换阀(V2)的一端,第二转换阀(V2)的另一端连通至大气,所述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三转换阀(V3)、一第四转换阀(V4)的一端,第三转换阀(V3)的另一端连通至大气,第一转换阀(V1)的另一端、第四转换阀(V4)的另一端通过输水管线共同连接至恒压恒流双缸泵(1)的出口;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61)的另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五转换阀(V5)、一第六转换阀(V6)的一端,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另一端开口通过输水管线分别连接至一第七转换阀(V7)、一第八转换阀(V8)的一端,第六转换阀(V6)、第七转换阀(V7)的另一端通过输水管线共同连接至一补液泵(4)的泵出口,补液泵(4)的泵入口与一高低温恒温水浴(3)连接;
所述对流换热系数测试系统包括夹持器,所述夹持器包括套筒(9),所述套筒(9)中与其同轴设有胶套(10),套筒(9)内壁与胶套(10)外壁之间设有围压腔,且套筒(9)外设有围压加载装置;一入口假岩芯(12)和一入口堵头(11)依次从夹持器的入口侧塞入胶套(10)中,且夹持器的入口侧设有入口端盖(15),一出口假岩芯(34)和一出口堵头(35)依次从夹持器的出口侧塞入胶套(10)中,所述入口假岩芯(12)和出口假岩芯(34)沿各自中轴线分别设有水流通道(40),且入口假岩芯(12)和出口假岩芯(34)彼此相对的侧面上各自从中心沿径向发散设有多个渗流槽(37);
所述入口堵头(11)中与其中轴线平行设有两条水流通孔,一条水流通孔通过管线Ⅰ(33)连通至第五转换阀(V5)、第八转换阀(V8)的另一端,管线Ⅰ(33)上设有阀门Ⅰ(33-1)和温度传感器(18),另一条水流通孔通过管线Ⅱ(32)连通至外部,管线Ⅱ(32)上设有阀门Ⅱ(32-1);
所述入口假岩芯(12)、出口假岩芯(34)、胶套(10)围成的空腔中设有单裂隙试样(13),单裂隙试样(13)中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有多个测试孔组,所述测试孔组包括一从单裂隙试样(13)外壁沿其径向通至裂隙面(13-3)的通孔(13-1)和一从单裂隙试样(13)外壁向内开设的沉孔(13-2),所述沉孔(13-2)的底部靠近裂隙面(13-3);所述入口假岩芯(12)和出口假岩芯(34)中各自以水流通道(40)为起点沿径向延伸设有检测通道(50),所述各检测通道(50)、通孔(13-1)和沉孔(13-2)中皆设有测温线(21),所述测温线(21)皆通过出口堵头(35)中设置的布线槽(17)引出夹持器,所述出口堵头(35)中心沿其轴向设有水流引出孔(35-1),水流引出孔(35-1)露出出口堵头(35)的一端通过出水管连接至一出水流量计(60),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三通阀(31)和背压阀(19);所述套筒(9)外部设有隙宽测量装置(14),所述隙宽测量装置(14)的探头(14-1)垂直于裂隙面(13-3)穿过套筒(9)和胶套(10)并顶住单裂隙试样(13)的外壁;
所述温度传感器(18)、测温线(21)引出夹持器的端部、隙宽测量装置(14)、出水流量计(60)、各压力传感器共同连接至一数据采集器(7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双向活塞缸(61)、第二双向活塞缸(62)外部分别设有一位移传感器(7),第一双向活塞缸(61)、第二双向活塞缸(62)的活塞分别连接至对应的位移传感器(7),所述位移传感器(7)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各转换阀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压加载装置包括环压泵(23)和加热套(25),所述环压泵(23)的出口通过加压管路连接至套筒(9)上设置的进油孔(9-1),套筒(9)上的出油孔(9-2)通过卸压管路连接至大气中,且加压管路上设有开关(26),卸压管路上设有排气阀(28);所述加热套(25)套在套筒(9)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循环泵(24),循环泵(24)的一端通过循环阀Ⅰ(27)连接至加压管路上,所述卸压管路在出油孔(9-2)和排气阀(28)之间设有循环阀Ⅱ(29),所述循环泵(24)的另一端连接至排气阀(28)与循环阀Ⅱ(29)之间的卸压管路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出口假岩芯(34)朝向出口堵头(35)的侧面环绕水流通道(40)设有一O型圈(38),O型圈(38)设在出口假岩芯(34)与出口堵头(3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布线槽(17)露出夹持器的槽口上设有耐压软垫(17-1),所述耐压软垫(17-1)由三层软垫材料组成,分别为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材料,测温线(21)穿过耐压软垫(17-1)并引出夹持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隙宽测量装置(14)包括LVDT位移传感器,隙宽测量平台的探头(14-1)与LVDT位移传感器连接,且LVDT位移传感器连接至数据采集器(70)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堵头(11)采用非金属聚酰亚胺材料,入口假岩芯(12)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67158.7A CN109211972B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67158.7A CN109211972B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11972A true CN109211972A (zh) | 2019-01-15 |
CN109211972B CN109211972B (zh) | 2023-10-27 |
Family
ID=64995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67158.7A Active CN109211972B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211972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0117A (zh) * | 2018-11-16 | 2019-01-25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的数据测量装置与测量方法 |
CN109799177A (zh) * | 2019-01-28 | 2019-05-24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多组岩样低速非达西渗流试验同时测量的装置和方法 |
CN110207640A (zh) * | 2019-05-31 | 2019-09-06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单裂隙微米级隙宽测量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测量方法 |
CN111189880A (zh) * | 2020-03-03 | 2020-05-22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可考虑对流传热作用的低温裂隙岩体传热试验系统及方法 |
CN112326728A (zh) * | 2020-11-11 | 2021-02-05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一种岩石裂缝导流换热测试装置及方法 |
CN114950303A (zh) * | 2022-06-14 | 2022-08-30 | 清华大学 | 一种水岩反应实验装置 |
CN115824916A (zh) * | 2022-10-17 | 2023-03-21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一种光滑平行裂隙岩体渗流温度测量装置及其解译方法 |
CN109870350B (zh) * | 2019-03-29 | 2023-10-27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防漏液高温高压水压致裂系统和试验方法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310072C1 (ru) * | 2006-06-06 | 2007-11-10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Гло-Бел нефтесервис" |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ластовой нефти и газа |
CN101710048A (zh) * | 2009-10-21 | 2010-05-19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三轴压力下岩样加热装置及方法 |
CN102435539A (zh) * | 2011-09-13 | 2012-05-02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高温渗流实验装置及方法 |
CN104594885A (zh) * | 2014-10-16 | 2015-05-06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页岩气在微裂缝中渗流规律的测定试验装置和方法 |
CN105806763A (zh) * | 2016-03-16 | 2016-07-2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干热岩裂隙渗流和热交换过程可视化试验装置 |
CN105928859A (zh) * | 2016-07-08 | 2016-09-0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裂隙渗流参数测试装置及方法 |
CN106033485A (zh) * | 2016-06-21 | 2016-10-19 | 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在渗流传热耦合作用下岩体温度的计算方法 |
KR101671983B1 (ko) * | 2015-10-12 | 2016-11-03 | 한국가스공사 | 기하등가투과도를 이용한 다공성 매질의 투과도 산출방법 |
WO2017128479A1 (zh) * | 2016-01-25 | 2017-08-03 | 中国矿业大学 | 岩石全自动气体渗透率测试系统及测算方法 |
CN107014114A (zh) * | 2017-03-15 | 2017-08-04 | 西南科技大学 | 一种闭式单井循环地源热泵高效地下换热装置 |
CN107421869A (zh) * | 2017-07-30 | 2017-12-01 | 福州大学 | 一种裂隙岩体渗透系数演化测试装置及试验方法 |
WO2018010405A1 (zh) * | 2016-07-14 | 2018-01-18 | 西南石油大学 | 基于液体压力脉冲的页岩基块动态损害评价装置与方法 |
CN107991216A (zh) * | 2017-11-28 | 2018-05-04 | 中南大学 | 一种高温应力下流体裂隙渗流模拟装置 |
CN108007845A (zh) * | 2017-12-25 | 2018-05-0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可改变裂隙开度的高温裂隙渗流模拟装置 |
CN108387712A (zh) * | 2018-02-23 | 2018-08-10 | 山东科技大学 | 一种煤岩单向受热和双向受力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
CN109211971A (zh) * | 2018-11-16 | 2019-01-15 | 中国矿业大学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方法 |
CN209102653U (zh) * | 2018-11-16 | 2019-07-12 | 中国矿业大学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
-
2018
- 2018-11-16 CN CN201811367158.7A patent/CN10921197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310072C1 (ru) * | 2006-06-06 | 2007-11-10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Гло-Бел нефтесервис" |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ластовой нефти и газа |
CN101710048A (zh) * | 2009-10-21 | 2010-05-19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三轴压力下岩样加热装置及方法 |
CN102435539A (zh) * | 2011-09-13 | 2012-05-02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高温渗流实验装置及方法 |
CN104594885A (zh) * | 2014-10-16 | 2015-05-06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页岩气在微裂缝中渗流规律的测定试验装置和方法 |
KR101671983B1 (ko) * | 2015-10-12 | 2016-11-03 | 한국가스공사 | 기하등가투과도를 이용한 다공성 매질의 투과도 산출방법 |
WO2017128479A1 (zh) * | 2016-01-25 | 2017-08-03 | 中国矿业大学 | 岩石全自动气体渗透率测试系统及测算方法 |
CN105806763A (zh) * | 2016-03-16 | 2016-07-2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干热岩裂隙渗流和热交换过程可视化试验装置 |
CN106033485A (zh) * | 2016-06-21 | 2016-10-19 | 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在渗流传热耦合作用下岩体温度的计算方法 |
CN105928859A (zh) * | 2016-07-08 | 2016-09-0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裂隙渗流参数测试装置及方法 |
WO2018010405A1 (zh) * | 2016-07-14 | 2018-01-18 | 西南石油大学 | 基于液体压力脉冲的页岩基块动态损害评价装置与方法 |
CN107014114A (zh) * | 2017-03-15 | 2017-08-04 | 西南科技大学 | 一种闭式单井循环地源热泵高效地下换热装置 |
CN107421869A (zh) * | 2017-07-30 | 2017-12-01 | 福州大学 | 一种裂隙岩体渗透系数演化测试装置及试验方法 |
CN107991216A (zh) * | 2017-11-28 | 2018-05-04 | 中南大学 | 一种高温应力下流体裂隙渗流模拟装置 |
CN108007845A (zh) * | 2017-12-25 | 2018-05-0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可改变裂隙开度的高温裂隙渗流模拟装置 |
CN108387712A (zh) * | 2018-02-23 | 2018-08-10 | 山东科技大学 | 一种煤岩单向受热和双向受力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
CN109211971A (zh) * | 2018-11-16 | 2019-01-15 | 中国矿业大学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方法 |
CN209102653U (zh) * | 2018-11-16 | 2019-07-12 | 中国矿业大学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8)
Title |
---|
于洪丹;陈飞飞;陈卫忠;杨建平;曹俊杰;袁克阔;: "含裂隙岩石渗流力学特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no. 1 * |
冯子军;赵阳升;万志军;李根威;王冲;张源;: "热力耦合作用下无烟煤变形过程中渗透特性", 煤炭学报, no. 1 * |
张源;万志军;周长冰;刘渝;: "大尺寸活塞-厚壁圆筒式固体传压高温三轴压力室的温度标定", 高压物理学报, no. 02 * |
李正伟;张延军;张驰;许天福;: "花岗岩单裂隙渗流传热特性试验", 岩土力学, no. 09 * |
王世东;虎维岳;: "深部矿井煤岩体温度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煤炭科学技术, no. 08 * |
王宏伟;荣航;: "流热耦合作用下组合岩体等效导热系数研究", 煤炭学报, no. 10 * |
白兰兰;陈建生;王新建;刘长吉;: "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 人民黄河, no. 05 * |
路威;项彦勇;唐超;: "填砂裂隙岩体渗流传热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岩土力学, no. 11 *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0117A (zh) * | 2018-11-16 | 2019-01-25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的数据测量装置与测量方法 |
CN109270117B (zh) * | 2018-11-16 | 2023-10-27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的数据测量装置与测量方法 |
CN109799177A (zh) * | 2019-01-28 | 2019-05-24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多组岩样低速非达西渗流试验同时测量的装置和方法 |
CN109870350B (zh) * | 2019-03-29 | 2023-10-27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防漏液高温高压水压致裂系统和试验方法 |
CN110207640A (zh) * | 2019-05-31 | 2019-09-06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单裂隙微米级隙宽测量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测量方法 |
CN110207640B (zh) * | 2019-05-31 | 2024-04-05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单裂隙微米级隙宽测量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测量方法 |
CN111189880A (zh) * | 2020-03-03 | 2020-05-22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可考虑对流传热作用的低温裂隙岩体传热试验系统及方法 |
CN112326728A (zh) * | 2020-11-11 | 2021-02-05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一种岩石裂缝导流换热测试装置及方法 |
CN114950303A (zh) * | 2022-06-14 | 2022-08-30 | 清华大学 | 一种水岩反应实验装置 |
CN115824916A (zh) * | 2022-10-17 | 2023-03-21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一种光滑平行裂隙岩体渗流温度测量装置及其解译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11972B (zh) | 2023-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11971B (zh)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方法 | |
CN109211972A (zh)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 |
CN109270117B (zh) | 一种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的数据测量装置与测量方法 | |
CN107991216B (zh) | 一种高温应力下流体裂隙渗流模拟装置 | |
CN111220525B (zh) | 高温高压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岩石裂隙渗流装置 | |
CN103510944B (zh) | 一种高温高压封堵/防吐模拟评价装置及其评价方法 | |
CN106499385A (zh) | 用于评价压裂环境下套管完整性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4807850B (zh) | 一种测量油气井井筒流体、油井管热力学参数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 |
CN209102653U (zh)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水岩界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 |
CN106285594A (zh) | 一种填砂管组合装置及其边界温度控制方法 | |
CN112683748B (zh) | 一种压裂物理模拟过程中煤岩动态渗透率测试装置及方法 | |
CN114002408B (zh) | 岩石裂隙渗流-温度耦合的可视化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 |
CN112267873A (zh) | 一种模拟地层条件的单裂缝调驱可视化实验装置及方法 | |
CN109668926B (zh) | 裂隙岩体单元结构的等效导热系数测试系统与计算方法 | |
CN112326728A (zh) | 一种岩石裂缝导流换热测试装置及方法 | |
CN112727418B (zh) | 一种多变量因子控制下高温流体开采油页岩的模拟装置 | |
CN209102652U (zh) | 裂隙试样渗流-传热过程中的数据测量装置 | |
CN115824916A (zh) | 一种光滑平行裂隙岩体渗流温度测量装置及其解译方法 | |
CN207261005U (zh) | 一种模拟稠油散热规律实验装置 | |
CN205157527U (zh) | 钻井液性能与油气含量相关性实验装置 | |
CN110426195A (zh) | 一种螺杆钻具高温环境模拟装置 | |
CN118112037A (zh) | 一种裂隙网络水热传递及溶质运移测量装置及方法 | |
CN113155640B (zh) | 一种高温岩体裂隙剪切渗流换热试验系统 | |
CN216477309U (zh) | 一种模拟钻井液流动测温控制装置 | |
CN211008562U (zh) | 一种弱凝胶调剖剂注入性能评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