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04522A - 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04522A CN109104522A CN201810678173.7A CN201810678173A CN109104522A CN 109104522 A CN109104522 A CN 109104522A CN 201810678173 A CN201810678173 A CN 201810678173A CN 109104522 A CN109104522 A CN 1091045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terminal
- face
- colour
- facial image
- infrared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1—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 G06V40/166—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using acquisition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72—Classification, e.g. identif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6—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r fraudulent calling
- H04M1/6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 H04M1/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by electronic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6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to restrict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所述方法包括: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若所述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满足预设要求,获取目标驱动电流,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所述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提高了人脸识别的成功率,改善了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的操作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已从传统的通讯工具演变为能够承载移动应用、移动内容,以及增值服务等众多功能的服务平台。因此,在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用户的隐私也就显得愈发重要了。以移动终端的解锁为例,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引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解锁方式以其较高的安全性逐渐成为了移动终端的主要解锁方式。其中,相比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由于不存在沾水、沾汗、沾灰等脏污问题,更是备受用户青睐。
但是,人脸识别也存在使用场景的限制。例如,在暗光条件下,由于摄像头难以清晰地摄取用户的人脸特征,从而容易导致识别失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不少厂商尝试通过屏幕补光和红外灯补光来辅助人脸识别,提高识别的成功率。
在暗光条件下通过屏幕补光进行人脸识别时采用的是可见光,人眼在黑暗环境里对可见光十分敏感。采用较强的可见光时,人眼对较强的亮度变化会有不适感。由于红外光是不可见光,因此红外灯补光相比于屏幕补光在用户体验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不会存在人眼对亮度变化的不适。但是,红外光对人脸的肤色较为敏感,不同的肤色对红外光的反射和吸收效率不一样。例如,较黑的皮肤会吸收较多的红外光,使得反射的红外光能量减少,造成红外成像质量下降,影响识别的成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以解决人脸识别时,通过红外灯补光无法准确确定补光强度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所述方法包括:
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若所述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满足预设要求,获取目标驱动电流,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所述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满足预设要求,获取目标驱动电流,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补光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所述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识别模块,用于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人脸识别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人脸识别的方法的步骤。
这样,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移动终端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一红外补光灯,在采集人脸图像时,如果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能满足预设要求,无法成功地进行人脸识别,则可以通过获取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的目标驱动电流,并根据上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从而实现对当前的环境光的补光,增加光照强度。移动终端可以在增加光照强度后,重新采集人脸图像,此时便能够清楚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并能够针对上述补光后采集的人脸特征进行人脸识别,得到正确的识别结果。本实施例通过获取特定大小的驱动电流并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能够保证用户人脸都能够反射足够的红外光,使得摄像头可以清晰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提高了人脸识别的成功率,改善了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的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摄像头与红外补光灯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法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表等等,本实施例对移动终端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该摄像头可以是配置于移动终端正面的前置摄像头,也可以是配置于移动终端背面的后置摄像头。在上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例如该摄像头周边0.5厘米处,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
红外补光灯是用来对某些由于缺乏光照度的设备或其他物体进行灯光补偿的一种灯具,其用于进行补偿的灯光为红外光。红外光,又叫红外线,是波长比可见光要长的电磁波(光),是一种波长在770纳米到1毫米之间的不可见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红外补光灯的发光来对暗光环境下的人脸识别进行灯光补偿,以提高人脸识别的成功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来确定是否需要启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上述预设要求可以是指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是否能够正常地进行人脸识别的一种要求。如果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能够成功地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则可以认为当前不需要启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从而可以直接对移动终端执行解锁操作。如果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无法准确地地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则说明目前的光照强度不够,摄像头在该强度的光照下,不能摄取到足够多的人脸特征并用于识别,需要使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以提高当前的光照强度。此时,可以执行步骤102,获取目标驱动电流。
步骤102,若所述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满足预设要求,获取目标驱动电流,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果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无法满足预设要求,需要启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时,可以首先确定驱动该红外补光灯进行发光时所需要的驱动电流的大小。
通常,不同颜色的物体表面对红外光的吸收率不同,相应的,反射率也就不同。在相同的测试距离上,黑色的吸收率最高,白色的吸收率最低。移动终端使用人群的肤色存在着差异,有的用户肤色很白,而有的用户肤色较黑,因而不同用户的脸部对红外光的反射率不同。在保证摄像头接收到相同红外光反射能量的情况下,肤色偏白的用户所使用的红外补光灯目标驱动电流可以小些,而肤色偏黑的用户所使用的红外补光灯目标驱动电流则需要大一些。
另一方面,移动终端都是仅供用户本人使用的,通过人脸识别对移动终端进行解锁也可以认为是用户本人的操作。因此,可以根据用户的肤色等级来确定所需要的目标驱动电流的大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可以具有对应关系。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根据用户的肤色确定所需的目标驱动电流的大小,并将该目标驱动电流的大小存储于移动终端中。当需要通过启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时,可以从移动终端中提取出上述目标驱动电流的大小。
步骤103,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目标驱动电流的大小后,可以生成相应大小的驱动电流,从而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发光。一般地,红外补光灯的发光强度与驱动电流的大小成正相关的关系。即,驱动电流越大,红外补光灯的发光强度越强。
步骤104,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生成驱动电流并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后,在当前的环境光和红外补光灯发出的红外光共同作用下,可以增强当前的光照强度,移动终端可以在上述增加后的光照强度的情况下,重新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
由于增加了红外补光灯的补光,光照强度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强,此时采集的用户人脸图像能够清晰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移动终端可以基于上述补光后采集的人脸特征进行相应的人脸识别。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移动终端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一红外补光灯,在采集人脸图像时,如果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能满足预设要求,无法成功地进行人脸识别,则可以通过获取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的目标驱动电流,并根据上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从而实现对当前的环境光的补光,增加光照强度。移动终端可以在增加光照强度后,重新采集人脸图像,此时便能够清楚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并能够针对上述补光后采集的人脸特征进行人脸识别,得到正确的识别结果。本实施例通过获取特定大小的驱动电流并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能够保证用户人脸都能够反射足够的红外光,使得摄像头可以清晰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提高了人脸识别的成功率,改善了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的操作体验。
参照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所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用户初次录入的人脸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也可以是智能手表等其他类型的设备,本实施例对移动终端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该摄像头可以是配置于移动终端正面的前置摄像头,也可以是配置于移动终端背面的后置摄像头。在上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例如该摄像头周边0.5厘米处,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通过红外补光灯的发光来对暗光环境下的人脸识别进行灯光补偿,可以提高人脸识别的成功率。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移动终端为手机,上述摄像头为手机的前置摄像头为例进行后续介绍和说明。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摄像头与红外补光灯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在图3中,301为手机屏幕,302为手机中框,303为手机的前置摄像头,该前置摄像头位于手机屏幕的右上方,304为手机前置摄像头周围配置的一颗红外补光灯。
当然,上述图示仅为一种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摄像头和红外补光灯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具体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实现用户对手机的解锁,可以首先向手机中录入用户的人脸图像,初次录入的人脸图像可以用作后续识别使用时的匹配对象。
在具体实现中,用户在使用手机初次录入人脸图像时,可以是在环境光强度满足预设要求时,通过手机的前置摄像头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上述预设要求可以是保证环境光线充足的一种要求,即用户在录入人脸图像时,不会出现暗光、强光,或者逆光等环境,能够保证采集的人脸图像是清晰和完整的。
步骤202,识别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肤色等级;
通常,不同颜色的物体表面对红外光的吸收率不同,相应的,反射率也就不同。在相同的测试距离上,黑色的吸收率最高,白色的吸收率最低。而手机使用人群的肤色存在着差异,有的用户肤色很白,而有的用户肤色较黑,因而不同用户的脸部对红外光的反射率不同。
因此,为了保证在暗光环境下,用户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也能够正确地进行手机解锁,可以在初次录入用户的人脸图像后,识别上述图像中所示的用户人脸对应的肤色等级。即,确定该用户的人脸图像是属于偏黑的肤色,还是属于偏白的肤色,或者其他肤色。
在具体实现中,在用户初次录入人脸图像后,手机的处理器可以针对图像中的肤色进行预判,并确定该肤色所处的等级属于哪一级别。
步骤203,确定所述肤色等级对应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
通常,较白的肤色吸收的红外光较少,反射的红外光较多,而偏黑的肤色吸收的红外光较多,相应的反射的红外光就较少。因此,在暗光环境下,如果需要对人脸识别过程进行补光,则可以根据上述特性首先确定用户的肤色等级所对应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的大小,从而按需补光。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预先建立一用户的肤色等级与所需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当初次采集到用户的人脸图像并识别出用户的肤色等级后,可以通过遍历上述对应关系数据库,选取对应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首先采集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上述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分别具有对应的肤色等级,然后确定在各个肤色等级下移动终端接收到预设强度的反射红外光时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大小,从而建立肤色等级与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针对红外补光灯辅助人脸识别,以人脸识别性能(例如,可以是识别成功率)为依据,划定达到一定识别成功率时摄像头所需要的红外光强度,预先调试建立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与用户肤色之间的关系数据库G(Fn:Dn),即,将肤色深浅程度分为Fn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肤色对应不同的红外补光灯电流Dn。
例如,可以首先根据人脸识别性能要求确定前置摄像头所需的红外光强度Q,并通过选取大样本数量的用户,将其肤色分为n个等级,每个等级标记为Fn,然后在移动终端相对人脸相同距离下,实测每个肤色等级下移动终端所接受的反射红外光强度为Q时所需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Dn,通过上述步骤建立起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与用户肤色之间的关系数据库G(Fn:Dn)。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方式建立上述对应关系数据库,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204,将所述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存储至所述移动终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用户的肤色对应的驱动电流的大小后,可以将上述驱动电流的数值存入手机中,例如,存入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的软件参数中。从而当在暗光环境下进行人脸识别需要进行补光时,可以及时地生成上述数值大小的驱动电流,以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步骤205,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是否对所述人脸图像识别成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用户后续使用手机,在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进行解锁时,手机可以通过前置摄像头采集用户当前的人脸图像,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识别。
如果在暗光环境下,使得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采集到的用户人脸图像不清晰,从而导致人脸识别不成功,则可以通过执行步骤206至步骤208,确定用户的肤色等级所对应的红外补光灯所需的目标驱动电流的大小,并按照上述大小生成相应的驱动电流,以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发光,从而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可以在通过红外补光灯补光后重新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并再次进行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手机前置摄像头当前采集到的人脸图像能够被正确地识别,从而使手机解锁成功,则无需通过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步骤206,若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进行人脸识别未成功,获取目标驱动电流;
步骤207,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步骤208,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由于本实施例中步骤206至步骤208与前述实施例中步骤102至步骤104类似,可以相互参阅,本实施例对此描述得较为简单。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预先采集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并按肤色深浅的不同将上述多个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对每个等级的肤色进行测试,以确定各个肤色所需要的红外补光灯的补光强度,进而建立肤色等级与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当用户初次录入人脸图像后,可以通过确定该用户的肤色等级,并反向遍历上述对应关系数据库,得到在暗光环境下该用户进行人脸识别解锁所需要的驱动电流的大小,从而在后续人脸识别解锁时,无需再对用户的肤色进行识别。当用户在暗光环境下启动人脸识别时,能够默认调用预先配置好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并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提高了在暗光环境下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参照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示意性结构框图,所述移动终端400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所述移动终端400还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确定模块401,用于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获取模块402,用于若所述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满足预设要求,获取目标驱动电流,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补光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所述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识别模块404,用于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401具体可以包括如下子模块:
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进行人脸识别是否成功;
解锁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人脸识别成功,则对所述移动终端执行解锁操作;
调用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人脸识别未成功,则调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目标驱动电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调用如下模块确定:
人脸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初次录入的人脸图像;
肤色等级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肤色等级;
驱动电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肤色等级对应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
驱动电流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存储至所述移动终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人脸图像获取模块具体可以包括如下子模块:
采集子模块,用于在环境光强度满足预设要求时,采集所述用户的人脸图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流确定模块具体可以包括如下子模块:
人脸图像采集子模块,用于采集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所述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分别具有对应的肤色等级;
驱动电流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在所述肤色等级下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预设强度的反射红外光时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
数据库建立子模块,用于建立所述肤色等级与所述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
移动终端400能够实现图1至图3的方法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移动终端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一红外补光灯,在采集人脸图像时,如果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能满足预设要求,无法成功地进行人脸识别,则可以通过获取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的目标驱动电流,并根据上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从而实现对当前的环境光的补光,增加光照强度。移动终端可以在增加光照强度后,重新采集人脸图像,此时便能够清楚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并能够针对上述补光后采集的人脸特征进行人脸识别,得到正确的识别结果。本实施例通过获取特定大小的驱动电流并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能够保证用户人脸都能够反射足够的红外光,使得摄像头可以清晰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提高了人脸识别的成功率,改善了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的操作体验。
参照图5,示出了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5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501、网络模块502、音频输出单元503、输入单元504、传感器505、显示单元506、用户输入单元507、接口单元508、存储器509、处理器510、以及电源511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移动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的限定,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其中,处理器510,用于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若所述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满足预设要求,获取目标驱动电流,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这样,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移动终端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一红外补光灯,在采集人脸图像时,如果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能满足预设要求,无法成功地进行人脸识别,则可以通过获取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的目标驱动电流,并根据上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从而实现对当前的环境光的补光,增加光照强度。移动终端可以在增加光照强度后,重新采集人脸图像,此时便能够清楚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并能够针对上述补光后采集的人脸特征进行人脸识别,得到正确的识别结果。本实施例通过获取特定大小的驱动电流并驱动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能够保证用户人脸都能够反射足够的红外光,使得摄像头可以清晰地摄取到用户的人脸特征,提高了人脸识别的成功率,改善了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的操作体验。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射频单元5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来自基站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5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单元5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单元5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移动终端通过网络模块502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503可以将射频单元501或网络模块502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509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503还可以提供与移动终端5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503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504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5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5041和麦克风5042,图形处理器5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506上。经图形处理器50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509(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501或网络模块502进行发送。麦克风504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501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移动终端50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5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505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移动终端5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505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移动终端姿态(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传感器505还可以包括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506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506可包括显示面板505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5051。
用户输入单元507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移动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507包括触控面板5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5072。触控面板50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5071上或在触控面板5071附近的操作)。触控面板5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510,接收处理器51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5071。除了触控面板5071,用户输入单元507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507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5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507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5051上,当触控面板50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51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51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505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5中,触控面板5071与显示面板505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移动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5071与显示面板5051集成而实现移动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508为外部装置与移动终端50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508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移动终端5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移动终端50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5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5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5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510是移动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移动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9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9内的数据,执行移动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移动终端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5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5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10中。
移动终端5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511(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511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另外,移动终端500包括一些未示出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510,存储器509,存储在存储器509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5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10执行时实现上述人脸识别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人脸识别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所述方法包括:
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若所述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满足预设要求,获取目标驱动电流,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所述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进行人脸识别是否成功;
若所述人脸识别成功,则对所述移动终端执行解锁操作;
若所述人脸识别未成功,则执行所述获取目标驱动电流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如下步骤确定:
获取用户初次录入的人脸图像;
识别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肤色等级;
确定所述肤色等级对应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
将所述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存储至所述移动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用户初次录入的人脸图像的步骤包括:
在环境光强度满足预设要求时,采集所述用户的人脸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肤色等级对应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的步骤包括:
采集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所述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分别具有对应的肤色等级;
确定在所述肤色等级下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预设强度的反射红外光时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
建立所述肤色等级与所述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
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的预设范围内配置有一红外补光灯,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采集人脸图像时,确定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当前的环境光强度未满足预设要求,获取目标驱动电流,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补光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驱动电流驱动所述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
识别模块,用于基于补光后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在当前的环境光强度下进行人脸识别是否成功;
解锁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人脸识别成功,则对所述移动终端执行解锁操作;
调用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人脸识别未成功,则调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目标驱动电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驱动电流与用户的肤色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调用如下模块确定:
人脸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初次录入的人脸图像;
肤色等级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肤色等级;
驱动电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肤色等级对应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
驱动电流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存储至所述移动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图像获取模块包括:
采集子模块,用于在环境光强度满足预设要求时,采集所述用户的人脸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流确定模块包括:
人脸图像采集子模块,用于采集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所述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分别具有对应的肤色等级;
驱动电流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在所述肤色等级下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预设强度的反射红外光时的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
数据库建立子模块,用于建立所述肤色等级与所述红外补光灯驱动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78173.7A CN109104522B (zh) | 2018-06-27 | 2018-06-27 | 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78173.7A CN109104522B (zh) | 2018-06-27 | 2018-06-27 | 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04522A true CN109104522A (zh) | 2018-12-28 |
CN109104522B CN109104522B (zh) | 2021-02-19 |
Family
ID=6484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78173.7A Active CN109104522B (zh) | 2018-06-27 | 2018-06-27 | 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10452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4892A (zh) * | 2020-04-28 | 2020-09-01 | 深圳英飞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人脸图像采集方法、拍摄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967550A (zh) * | 2020-07-30 | 2020-11-20 | 内蒙古智诚物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非接触式温度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147035A1 (en) * | 2011-04-11 | 2014-05-29 | Dayaong Ding |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system |
CN107302669A (zh) * | 2017-08-25 | 2017-10-27 | 上海鼎为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补光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2018
- 2018-06-27 CN CN201810678173.7A patent/CN1091045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147035A1 (en) * | 2011-04-11 | 2014-05-29 | Dayaong Ding |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system |
CN107302669A (zh) * | 2017-08-25 | 2017-10-27 | 上海鼎为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补光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4892A (zh) * | 2020-04-28 | 2020-09-01 | 深圳英飞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人脸图像采集方法、拍摄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614892B (zh) * | 2020-04-28 | 2022-04-01 | 深圳英飞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人脸图像采集方法、拍摄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967550A (zh) * | 2020-07-30 | 2020-11-20 | 内蒙古智诚物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非接触式温度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
CN111967550B (zh) * | 2020-07-30 | 2022-08-30 | 内蒙古智诚物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非接触式温度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04522B (zh) | 2021-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27876A (zh) | 一种指纹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9151180A (zh) | 一种对象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9934137A (zh) | 一种光电指纹识别装置、终端及指纹识别方法 | |
CN108182896B (zh) | 一种亮度检测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9068043A (zh) | 一种移动终端的图像成像方法及装置 | |
CN108594942A (zh) | 一种身份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10298304A (zh) | 一种皮肤检测方法及终端 | |
CN109639897A (zh) | 一种光线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8196740B (zh) | 一种图标显示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8960179A (zh) | 一种图像数据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 |
WO2020103091A1 (zh) | 锁定触控操作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0505403A (zh) | 一种录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7864336B (zh) |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移动终端 | |
CN109788174A (zh) | 一种补光方法及终端 | |
CN109284150A (zh) | 一种启动应用程序的方法及终端 | |
CN110300267A (zh) | 拍照方法和终端设备 | |
CN110784592A (zh) | 一种生物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9523253A (zh) | 一种支付方法和装置 | |
CN106096367A (zh) | 一种移动终端唤醒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 |
CN110276329A (zh) | 一种皮肤检测方法及终端 | |
CN110287903A (zh) | 一种皮肤检测方法及终端 | |
CN110516488A (zh) | 一种扫码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8307110A (zh) | 一种图像虚化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10532820A (zh) | 图形码显示、扫描方法及终端 | |
CN107819983B (zh) | 一种采集光学图像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