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92616A - 雾化专用容器 - Google Patents

雾化专用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92616A
CN109092616A CN201811072650.1A CN201811072650A CN109092616A CN 109092616 A CN109092616 A CN 109092616A CN 201811072650 A CN201811072650 A CN 201811072650A CN 109092616 A CN109092616 A CN 109092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ation
mist
wall body
baffl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726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攀
梁羽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726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9261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92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2616A/zh
Priority to CN201910168415.2A priority patent/CN109759269B/zh
Priority to CN201920282972.2U priority patent/CN209918182U/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7/00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 B05B17/04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 B05B17/06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using ultrasonic or other kinds of vibration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雾化专用容器,包括下底容器及顶盖,下底容器包括前、后横向侧壁体,左、右纵向侧壁体和连接在横向、纵向侧壁体上的底壁体,底壁体上设置有超声雾化发生器;雾化专用容器中设置有沿横向延伸并从上往下延伸到下底容器中的第一、第二挡板,第一挡板上设置有过雾窗口,第二挡板上设置有过风窗口;在第一挡板的外侧形成有出雾主通道,在前横向侧壁体的上部或顶盖上设置有连通出雾主通道并沿横向宽幅布置的排雾口,第二挡板的外侧形成有进风风道,在后横向侧壁体的上部或顶盖上设置有连通进风风道的鼓风机,第一、第二挡板之间形成雾化空间。这样能让雾化汽缩短排出的流程,减少负氧离子损耗。

Description

雾化专用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产生负离子的超声雾化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超声雾化设备中使用的雾化专用容器。
背景技术
超声雾化是利用超声高频震荡产生空化气泡的基本原理将被雾化的液体例如水予以炸碎,从而产生能够漂移的雾化汽。超声雾化设备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它可以应用于空气加湿、室外景观或制取负离子形成氧吧。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超声雾化设备的制雾量要求是不同的。对于需要雾量比较大的应用场景来说,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成雾效率问题。现有技术的雾化用容器,一般呈圆桶状,大量的雾化器在桶体的中央部位被雾化后从顶部集中设置的一个排雾口集中排出,雾化汽在排出过程中大量相互干扰容易出现大颗粒的雾珠,而且雾化器中所含的负离子也容易消退。
为此如何在尽量不影响成雾效率而且尽量不要破坏雾化汽中的负氧离子,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雾化用容器的结构。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出一种雾化专用容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用于盛装被雾化液体并为被雾化液体提供超声雾化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专用容器包括下底容器及设置在所述下底容器上的顶盖并呈横向延伸的长方体型,所述下底容器包括前、后横向侧壁体,左、右纵向侧壁体和连接在所述横向侧壁体和纵向侧壁体上的底壁体,所述底壁体上设置有用于雾化液体的超声雾化发生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中设置有两个前后相对布置并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连接在所述顶盖上或所述下底容器上,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雾窗口,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风窗口;从纵向截面看,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沿从上往下方向延伸到所述下底容器中,在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形成有出雾主通道,在所述前横向侧壁体的上部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出雾主通道的排雾口,所述排雾口沿横向宽幅布置,所述第二挡板的外侧形成有进风风道,在所述后横向侧壁体的上部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进风风道的鼓风机,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雾化空间。
其中,在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形成有出雾主通道,实际上就是利用所述第一挡板伸入到所述下底容器中的结构,让所述第一挡板与位于其外侧的前横向侧壁体、底壁体及顶盖等共同形成所述出雾主通道;在所述第二挡板的外侧形成有进风风道,实际上就是利用所述第二挡板伸入到所述下底容器中的结构,让所述第二挡板与位于其外侧的后横向侧壁体、底壁体及顶盖等共同形成所述进风风道。这样送所述进风风道进入的风穿过所述过风窗口进入到所述雾化空间,带着雾化汽从所述过雾窗口出来进入到所述出雾主通道,再经过所述排雾口排出。
其中,所述排雾口沿横向宽幅布置,是指在所述前横向侧壁体的上部或所述顶盖上的横向方向上从左到右的一个相对比较宽范围内设置呈长条状的排雾口,使所述排雾口及下面将要提及的与所述排雾口连通的所述外延出雾通道不会仅集中在一个比较小的部位(例如左边、右边或中间位置)集中排出雾化汽而是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内就近直接排出所述雾化汽。
根据上述技术结构,可以发现,由于在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形成有出雾主通道,在所述第二挡板的外侧形成有进风风道,从而大大简化了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的进风、雾化和排汽结构;其次由于所述排雾口沿横向宽幅布置,为此能够就近直接排出所述雾化汽,让雾化汽缩短排出的流程,从而在大雾量雾化的环境中不仅提高了雾化的成雾效率,而且大大减少了负氧离子的损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雾化空间中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纵向布置的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雾化空间分界为至少两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相对独立的子雾化空间,在所述出雾主通道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出雾主通道分隔为至少两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的子出雾主通道,对应每一个所述子雾化空间分别设置一组雾化超声发生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成一定的角度布置例如90°的相互垂直的方向布置从而让每一个所述子雾化空间相对独立工作(雾化、排出雾化汽),也减少多个所述子雾化空间中的雾化汽相互串流而形成干扰,也能让雾化汽就近直接排出,减少负氧离子的损耗,提高雾化效能。其次,所述第二分隔板不仅分隔所述出雾主通道而且也可以用于进一步延伸分隔下面将论述到的外延出雾通道,当然所述第二分隔板不延伸到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并分隔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对负氧离子的损耗影响不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一个所述过雾窗口与一个所述过风窗口前后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位于对应设置的所述过雾窗口与过风窗口的窗口部位的中间位置。这样让从其中一个进风风道中进入的空气能够流入到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雾化空间中,特别是当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进风风道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三分隔板,所述第三分隔板将所述进风风道分隔为至少两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的子进风风道,对应每一个所述子进风风道分别设置一组鼓风机。即在存在多个风机及其子进风风道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均匀分置所述风机的功率大小,不用将所有的功率集中在一台风机上从而反而增加风机定位和防震的难度,又能根据出雾量的大小而灵活地设置工作风机的数量,还能让不同所述子进风风道中的空气能够相互平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的用于盛装被雾化液体的底部空间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四分隔板,所述第四分隔板将所述底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两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的子底部空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连通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的进液管、溢流管、液位传感器和排液管,所述进液管和排液管上分别设置有电磁阀,所述进液管的出口设置有缓流网。所述溢流管用于排出高于设定液位的液体,根据一般方法,所述溢流管可以直接接到排液管电磁阀的前面。根据该方案能够实现自动加入被雾化的液体也能定期排出剩余的被雾化液体,防止液体长时间存储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中而不用时滋生细菌,也能减少对本设备的损害。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雾化专用容器还包括有一段从所述雾化专用容器上凸出延伸出来并连通所述排雾口的外延出雾通道,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呈扁平状而沿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的外侧壁体布置并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横截面看其宽度:高度至少为3:1;还包括形成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上壁体和位于所述上壁体下方的下壁体,在上下方向上看,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出雾口处的所述上壁体边缘的投影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内。由于本发明的所述外延出雾通道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与现有技术常用的垂直往上喷出的方案对比能够大大减少喷出的雾化汽直接落到设备的外表面特别是设备顶面从而能够大大减少设备外表结露;与现有技术的直接从雾化器壁体上的水平方向喷出方案相比,由于本发明的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具有凸出延伸的结构,不仅能够让所述雾化腔中的雾化汽顺利排出不用转弯,也可以让出雾口远离设备本体,而且可以让雾化汽能够以抛物线方向喷出从而有利于雾化汽在空中的扩散,也能在出雾口周围边缘部位特别是所述下壁体边缘位置大大减少积露进而避免形成滴露。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外壳体,所述雾化专用容器收容在所述外壳体内,在所述外壳体的竖立侧壁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呈适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长条状,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及上壁体边缘至少分别连接到所述避让孔左右两侧及上面所在的外壳体壁体而所述下壁体边缘突出于所述避让孔所在的外壳体壁体。
其中,所述外壳体的竖立侧壁,是指不仅面向使用者的活动空间而且是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所在的外侧壁体。所述避让孔呈长条状,也即其宽度远远大于其高度。
其中,所述壁体边缘,是指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出口处位置的缘口部位。
其中,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及上壁体边缘至少分别连接到所述避让孔左右两侧及上面所在的外壳体壁体,是指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结合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上或搭接到所述避让孔所在的孔口周壁或进一步延伸超出所述避让孔的孔口周壁,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上壁体边缘结合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上或搭接到所述避让孔所在的孔口周壁或进一步延伸超出所述避让孔的孔口周壁,这样可以保证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中排出的雾化汽可靠地释放到外部空间中而不会从左右两侧壁体边缘及上壁体边缘与外壳体之间的间隙倒灌到所述外壳体内;特别是当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上壁体边缘设置为结合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上或搭接到所述避让孔所在的孔口周壁时,由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呈扁平状几乎涵盖了整个雾化汽排出的宽度范围,其左右两侧壁体边缘、上壁体边缘没有超过所述避让孔所在的外壳体的外表面而且位于所述外壳体的竖立侧壁上,为此能够让位于所述左右两侧壁体边缘、上壁体边缘之上的外壳体的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凝结水直接回流到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内。
根据上述特征,由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能够借助于雾化汽本身的倾斜运动力,让喷出的雾化汽也不会容易接触到位于所述上壁体上方的所述外壳体而产生结露问题;特别是当所述上壁体的边缘与所述外壳体平齐设置时即使位于所述上壁体上方的所述外壳体上出现少量的结露液滴,也能让这些液滴自然地流回到所述外延出雾通道中而不会滴落到地面;又由于所述下壁体边缘突出于所述避让孔所在的外壳体壁体,为此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中喷出的雾化汽不会容易接触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下方的外壳体进而结露。该方案比较好地解决了喷雾口周围容易结露并形成滴露的问题。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雾化设备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产生负离子的雾化式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产生负离子的雾化式设备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方向(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为了清楚显示内部结构切除了部分壁体;
图5是所述下底容器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形成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上壁体311;
图6是图5中的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为了清楚显示出所述分隔板(26、27、28、29)的形状,分别用线条填充表示;
图7是图5中的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所述顶盖1与所述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等构成的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所述顶盖1与所述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等构成的构件另一个视图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 是所述顶盖1与所述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等构成的构件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 是所述产生负离子的雾化式设备去除外壳体4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所述产生负离子的雾化式设备去除外壳体4后的另一个视图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和图7所示,一种产生负离子的雾化式设备,包括雾化专用容器100,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用于盛装被雾化液体并为被雾化液体提供超声雾化空间10,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雾化液体的超声雾化发生器7,在所述雾化式设备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出所述雾化空间10中雾化汽的出雾主通道32;还包括呈扁平状并连通所述出雾主通道32的外延出雾通道31,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位于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外面沿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外侧壁体宽幅布置并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所述出雾主通道32与外延出雾通道31共同构成出雾通道3;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呈扁平状而沿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外侧壁体宽幅布置并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横截面看其宽度W:高度H至少为3:1;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包括有上壁体311和位于所述上壁体311下方的下壁体312,在上下方向上看,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出雾口处的所述上壁体边缘3110的投影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内。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产生负离子的雾化式设备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雾化式设备包括有外壳体4,所述外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横向延伸呈枕型,在所述外壳体4的竖立侧壁40上设置有避让孔401,所述避让孔401呈适配于下面将要论述到的外延出雾通道31的长条状,所述避让孔401及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也沿横向延伸设置。还包括落地式的支撑架(图中未画出),所述外壳体4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在所述外壳体4内收容有呈横向延伸的长方体型的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用于盛装被雾化液体并为被雾化液体提供超声雾化空间10。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由下底容器2及设置在所述下底容器上的顶盖1组合构成。
如图4、图5、图6、图8、图9和图10所示,所述下底容器2包括前、后横向侧壁体(21、22),左、右纵向侧壁体(23、24)和连接在所述横向侧壁体(21、22)和纵向侧壁体(23、24)上的底壁体25,所述底壁体25上设置有用于雾化液体的超声雾化发生器7。在所述前、后横向侧壁体(21、22),左、右纵向侧壁体(23、24)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边200,所述顶盖1的外边缘搭 接在所述延伸边200上。在所述顶盖1的外边缘与所述延伸边200之间设置有密封件,防止雾气从它们之间的间隙泄漏出来。在所述顶盖1上设置两个前后相对布置并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还可以连接在所述下底容器2上。所述第一挡板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比较宽的过雾窗口,所述第二挡板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比较宽的过风窗口。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设置两个过雾窗口(110、110a)和两个所述过风窗口(120、120a)的方案对应于下面将要提及的三个子雾化空间(10a、10b、10c)。
从如图3所示的纵向截面看,所述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沿从上往下方向延伸到所述下底容器2中。在所述第一挡板11的外侧形成有所述出雾通道3的出雾主通道32,实际上就是利用所述第一挡板11伸入到所述下底容器2中的结构,让所述第一挡板11与位于其外侧的前横向侧壁体21、底壁体25及顶盖1等共同形成所述出雾主通道32;在所述前横向侧壁体21的上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出雾主通道32的排雾口310,所述排雾口310沿横向宽幅布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雾口310还可以设置在所述顶盖1上并沿横向宽幅布置。在所述第二挡板12的外侧形成有进风风道5,实际上就是利用所述第二挡板12伸入到所述下底容器2中的结构,让所述第二挡板12与位于其外侧的后横向侧壁体22、底壁体25及 盖1等共同形成所述进风风道5,所述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雾化空间10。在所述顶盖1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进风风道5的鼓风机6,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鼓风机6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后横向侧壁体22的上部。这样从所述进风风道5进入的风穿过所述过风窗口(120、120a)进入到所述雾化空间10,带着雾化汽从所述过雾窗口(110、110a)出来进入到所述出雾主通道32,再经过所述排雾口310排出。
根据上述技术结构,可以发现,由于在所述第一挡板11的外侧形成有出雾主通道32,在所述第二挡板12的外侧形成有进风风道5,从而大大简化了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内部结构;其次由于所述排雾口310沿横向宽幅布置,为此能够就近直接排出所述雾化汽,让雾化汽缩短排出的流程,从而在大雾量雾化的环境中不仅提高了雾化的成雾效率,而且大大减少了负氧离子的损耗。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还包括有一段从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上凸出延伸出来并连通所述排雾口310的外延出雾通道31,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和所述出雾主通道32相互连通形成所述出雾通道3。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直接连接和固定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腔壁上,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也可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4上而直接或间接连通所述排雾口310及所述出雾主通道32,只要保证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和所述出雾主通道32相互连通形成所述出雾通道3即可。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呈扁平状而沿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外侧壁体布置并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横截面看其宽度W:高度H至少为3:1,例如20:1、10:1、5:1等。这样,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横截面方向看,其通道的宽度远远大于高度,让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可以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腔壁上的一个比较宽的宽度范围内连通所述雾化空间10,也能向比较宽的外部空间范围提供雾化汽。还包括形成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上壁体311和位于所述上壁体311下方的下壁体312,在上下方向上看,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出雾口处的所述上壁体边缘3110的投影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内。其中,由于本发明的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呈扁平状而沿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外侧壁体宽幅布置,让所述雾化空间10内的雾化汽不用集中到一个固定点(例如左边、右边或中间的)通道排出从而能够缩短了雾化汽的流程让雾化汽在出雾过程中的减少了集中过程中的相互干扰进而导致的减少负离子的损耗,其次又能向比较宽的空间范围提供雾化汽,加大雾化汽的扩散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少负氧离子的损耗相反有利于短时间内向周围空间扩散负离子,又能相对地减少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出雾口部位及之后附近空间的雾化汽浓度,从而让设备本身的外表及附近地面不易凝结水汽。其次由于本发明的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与现有技术常用的垂直往上喷出的方案对比能够大大减少喷出的雾化汽直接落到设备的外表面特别是设备顶面从而能够大大减少设备外表结露;与现有技术的直接从雾化器壁体上的水平方向喷出方案相比,由于本发明的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具有凸出延伸的结构,不仅能够让所述雾化腔中的雾化汽顺利排出不用转弯,也可以让出雾口远离设备本体,而且可以让雾化汽能够以抛物线方向喷出从而有利于雾化汽在空中的扩散,也能在出雾口周围边缘部位特别是所述下壁体312边缘位置大大减少积露进而避免形成滴露。再次,由于采用了在上下方向上看,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出雾口处的所述上壁体边缘3110的投影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内,这样积累在所述上壁体边缘3110的滴露能够直接借助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回流到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内。上述改进方案,不仅能够让所述雾化腔内的雾化汽能够顺利排出而且扩散范围广,不易在设备的外表、出雾口下边缘部位结露,而且能够有利于在排出过程中保存雾化汽中所含的负离子也有利于负离子在外部空间中快速扩散。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3130、3140)及上壁体边缘3110至少分别连接到所述避让孔401左右两侧及上面所在的外壳体4的竖立侧壁40。就本实施方式而言,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3130、3140)是延伸超出所述避让孔401的孔口周壁,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上壁体边缘3110搭接到所述避让孔401所在的孔口周壁。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3130、3140)结合在所述外壳体4的内侧壁上或搭接到所述避让孔401所在的孔口周壁,在结合或搭接位置还可以采用密封胶予以密封。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上壁体边缘3110结合在所述外壳体4的内侧壁上或进一步延伸超出所述避让孔401的孔口周壁。这样可以保证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中排出的雾化汽可靠地释放到外部空间中而不会从左右两侧壁体边缘(3130、3140)及上壁体边缘3110与外壳体4之间的间隙倒灌到所述外壳体4内;特别是当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3130、3140)、上壁体边缘3110设置为结合在所述外壳体4的内侧壁上或搭接到所述避让孔401所在的孔口周壁时,由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呈扁平状几乎涵盖了整个雾化汽排出的宽度范围,其左右两侧壁体边缘(3130、3140)、上壁体边缘3110的凸出高度没有超过所述避让孔401所在的外壳体4的外表面而且位于所述外壳体4的竖立侧壁40上,为此能够让位于所述左右两侧壁体边缘(3130、3140)、上壁体边缘3110之上的外壳体4的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凝结水直接回流到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内。根据上述特征,由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能够借助于雾化汽本身的倾斜运动力,让喷出的雾化汽也不会容易接触到位于所述上壁体311上方的所述外壳体4而产生结露问题;特别是当所述上壁体311的边缘与所述外壳体4平齐设置时即使位于所述上壁体311上方的所述外壳体4上出现少量的结露液滴,也能让这些液滴自然地流回到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中而不会滴落到地面;又由于所述下壁体312边缘突出于所述避让孔401所在的外壳体4壁体,为此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中倾斜喷出的雾化汽不会容易接触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下方的外壳体4进而结露。该方案比较好地解决了喷雾口周围容易结露并形成滴露的问题。
如图4~图10所示,为了能够进一步减少负氧离子的损耗,在所述雾化空间10中还设置有两个纵向布置的第一分隔板(13、13a)。所述第一分隔板(13、13a)与所述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之间基本呈90°角度布置。所述第一分隔板(13、13a)连接于所述顶盖1以及所述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之间将所述雾化空间10分界为三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相对独立的子雾化空间(10a、10b、10c)。在所述出雾主通道32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13、13a)的第二分隔板(27、27a)。所述第二分隔板(27、27a)连接于所述下底容器2的前横向侧壁体21上将所述出雾主通道32分隔为三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10a、10b、10c)的子出雾主通道(图中未画出)。另外,在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中还设置有所述第二分隔板(27、27a)的延伸部即第二子分隔板(28、28a),所述第二子分隔板(28、28a)连接于所述上壁体311和下壁体312之间将所述外延出雾通道31分隔为三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10a、10b、10c)的子外延出雾通道(31a、31b、31c)。三个所述子出雾主通道和三个子外延出雾通道(31a、31b、31c)分别对应连通形成三个子出雾通道。所述第二分隔板(27、27a)与所述第二子分隔板(28、28a)之间可以为分体结构但前后顶靠衔接,还可以为一体成形结构。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省略所述第二子分隔板(28、28a)的设置,这对负氧离子的损耗影响不大。对应每一个所述子雾化空间(10a、10b、10c)分别设置一组雾化超声发生器(7、7a、7b)。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分隔板(13、13a)、第二分隔板(27、27a)、所述第二子分隔板(28、28a)与所述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成一定的角度布置例如90°的相互垂直的方向布置从而让每一个所述子雾化空间(10a、10b、10c)相对独立工作(雾化、排出雾化汽),也不让多个所述子雾化空间(10a、10b、10c)中的雾化汽相互串流而形成干扰,也能让雾化汽就近直接排出,减少负氧离子的损耗,提高雾化效能。
如图6~图10所示,所述过雾窗口(110、110a)与所述过风窗口(120、120a)前后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13、13a)分别位于对应设置的所述过雾窗口110 与过风窗口120、所述过雾窗口110与过风窗口120a的窗口部位的中间位置。在所述进风风道5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13的第三分隔板(14、26),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13a的第三分隔板(14a、26a)。其中,所述第三分隔板(14、14a)连接于所述顶盖1和所述第二挡板12之间,所述第三分隔板(26、26a)连接于所述下底容器2的后横向侧壁体22上并分别连接所述第四分隔板(29、29a)。所述第三分隔板(14、14a、26、26a)将所述进风风道5分隔为三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10a、10b、10c)的子进风风道(5a、5b、5c),对应每一个所述子进风风道(5a、5b、5c)分别设置一组鼓风机(6、6a、6b)。即在存在多个风机(6、6a、6b)及其子进风风道(5a、5b、5c)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均匀分置所述风机(6、6a、6b)的功率大小,不用将所有的功率集中在一台风机上从而反而增加风机定位和防震的难度,又能根据出雾量的大小而灵活地设置工作风机的数量,还能让不同所述子进风风道(5a、5b、5c)中的空气能够相互平衡。让从其中一个所述子进风风道(5a、5b、5c)中进入的空气能够流入到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雾化空间(10a、10b、10c)中。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雾化空间10的用于盛装被雾化液体的底部空间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13、13a)的第四分隔板(29、29a),所述第四分隔板(29、29a)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底容器2上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分隔板(27、27a)和第三分隔板之间(26、26a)。所述第四分隔板(29、29a)将所述底部空间分隔为三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10a、10b、10c)的子底部空间(20、20a、20b)。
在实际的设置中,可以按照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横向长度设置第一分隔板(13、13a)、所述第二分隔板(27、27a)、第二分隔板(28、28a)、第三分隔板(14、14a、26、26a)和所述第四分隔板(29、29a)的数量,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也是可以行的,相应将分别形成至少两个的所述子雾化空间、所述子出雾通道、所述子进风风道和所述子底部空间。所述第一分隔板(13、13a)、第二分隔板(27、27a、28、28a)、第三分隔板(14、14a、26、26a)和所述第四分隔板(29、29a)可以为一体成形板体,亦可以为分体设置的板体。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产生负离子的雾化式设备还包括连通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的进液管73、溢流管71、液位传感器(图中未画出)和排液管72,所述进液管73和排液管72上分别设置有电磁阀(图中未画出),所述进液管73的出口设置有缓流网(图中未画出)。所述溢流管71用于排出高于设定液位的液体,根据一般方法,所述溢流管71可以直接接到排液管72电磁阀的前面。根据该方案能够实现自动加入被雾化的液体也能定期排出剩余的被雾化液体,防止液体长时间存储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100中而不用时滋生细菌,也能减少对本设备的损害。

Claims (8)

1.雾化专用容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用于盛装被雾化液体并为被雾化液体提供超声雾化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专用容器包括下底容器及设置在所述下底容器上的顶盖并呈横向延伸的长方体型,所述下底容器包括前、后横向侧壁体,左、右纵向侧壁体和连接在所述横向侧壁体和纵向侧壁体上的底壁体,所述底壁体上设置有用于雾化液体的超声雾化发生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中设置有两个前后相对布置并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连接在所述顶盖上或所述下底容器上,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雾窗口,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风窗口;从纵向截面看,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沿从上往下方向延伸到所述下底容器中,在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形成有出雾主通道,在所述前横向侧壁体的上部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出雾主通道的排雾口,所述排雾口沿横向宽幅布置,所述第二挡板的外侧形成有进风风道,在所述后横向侧壁体的上部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进风风道的鼓风机,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雾化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雾化空间中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纵向布置的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雾化空间分界为至少两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相对独立的子雾化空间,在所述出雾主通道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出雾主通道分隔为至少两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的子出雾主通道,对应每一个所述子雾化空间分别设置一组雾化超声发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过雾窗口与一个所述过风窗口前后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位于对应设置的所述过雾窗口与过风窗口的窗口部位的中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风风道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三分隔板,所述第三分隔板将所述进风风道分隔为至少两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的子进风风道,对应每一个所述子进风风道分别设置一组鼓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的用于盛装被雾化液体的底部空间中还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四分隔板,所述第四分隔板将所述底部空间分隔为至少两个在横向上左右布置并对应于所述子雾化空间的子底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所述的雾化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的进液管、溢流管、液位传感器和排液管,所述进液管和排液管上分别设置有电磁阀,所述进液管的出口设置有缓流网。
7.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所述的雾化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专用容器还包括有一段从所述雾化专用容器上凸出延伸出来并连通所述排雾口的外延出雾通道,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呈扁平状而沿所述雾化专用容器的外侧壁体布置并以倾斜向上的方向延伸,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横截面看其宽度:高度至少为3:1;还包括形成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上壁体和位于所述上壁体下方的下壁体,在上下方向上看,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出雾口处的所述上壁体边缘的投影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体,所述雾化专用容器收容在所述外壳体内,在所述外壳体的竖立侧壁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呈适配于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长条状,所述外延出雾通道的左右两侧壁体边缘及上壁体边缘至少分别连接到所述避让孔左右两侧及上面所在的外壳体壁体而所述下壁体边缘突出于所述避让孔所在的外壳体壁体。
CN201811072650.1A 2018-09-14 2018-09-14 雾化专用容器 Pending CN1090926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72650.1A CN109092616A (zh) 2018-09-14 2018-09-14 雾化专用容器
CN201910168415.2A CN109759269B (zh) 2018-09-14 2019-03-06 雾化专用容器
CN201920282972.2U CN209918182U (zh) 2018-09-14 2019-03-06 雾化专用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72650.1A CN109092616A (zh) 2018-09-14 2018-09-14 雾化专用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92616A true CN109092616A (zh) 2018-12-28

Family

ID=648663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72650.1A Pending CN109092616A (zh) 2018-09-14 2018-09-14 雾化专用容器
CN20192028297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18182U (zh) 2018-09-14 2019-03-06 雾化专用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8297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18182U (zh) 2018-09-14 2019-03-06 雾化专用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909261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5354A (zh) * 2020-03-13 2021-09-14 株式会社空间除菌 喷雾装置
CN113385351A (zh) * 2020-03-13 2021-09-14 株式会社空间除菌 喷雾装置
EP4119236A4 (en) * 2020-03-13 2023-10-11 K.K. Kukan Jokin ATOMIZER
EP4119235A4 (en) * 2020-03-13 2023-10-11 K.K. Kukan Jokin ATOMIZ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2378B (zh) * 2020-03-17 2021-04-20 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淋洗设备及淋洗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5354A (zh) * 2020-03-13 2021-09-14 株式会社空间除菌 喷雾装置
CN113385351A (zh) * 2020-03-13 2021-09-14 株式会社空间除菌 喷雾装置
EP4119232A4 (en) * 2020-03-13 2023-10-11 K.K. Kukan Jokin ATOMIZER
EP4119236A4 (en) * 2020-03-13 2023-10-11 K.K. Kukan Jokin ATOMIZER
EP4119235A4 (en) * 2020-03-13 2023-10-11 K.K. Kukan Jokin ATOMIZER
EP4119233A4 (en) * 2020-03-13 2023-10-11 K.K. Kukan Jokin ATOMIZ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9269A (zh) 2019-05-17
CN209918182U (zh) 2020-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92616A (zh) 雾化专用容器
US5034162A (en) High capacity portable humidifier
US20120160269A1 (en) Refresh washing machin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1922951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06989466B (zh) 加湿净化装置
CN109386725A (zh) 高压罐搭载结构
CN110100326A (zh) 电池组
KR101564914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9099543A (zh) 产生负离子的雾化式设备
CN217636084U (zh) 雾化装置及香薰设备
CN106123189B (zh) 具有双风道结构的雾化风扇
KR101552521B1 (ko) 안정성과 수명이 향상된 진동자 분리형 가습기
CN211876167U (zh) 一种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107906618A (zh) 空气净化器
CN211876254U (zh) 上加水加湿器
JPH06233942A (ja) ドラフトチャンバに設けるスクラバー
CN208886999U (zh) 加湿器及分体式空调
CN213995419U (zh) 一种废气立式净化塔
KR101959310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00487957C (zh) 一种化成槽
CN217209641U (zh) 加湿装置
CN216878694U (zh) 车间除臭装置
WO2022019221A1 (ja) 加湿フィルタ用ホルダ、加湿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および加湿装置
CN219307490U (zh) 一种大容量香薰机
CN220986865U (zh) 一种用于引种植物保存的箱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