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0412A -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80412A
CN109080412A CN201810885393.7A CN201810885393A CN109080412A CN 109080412 A CN109080412 A CN 109080412A CN 201810885393 A CN201810885393 A CN 201810885393A CN 109080412 A CN109080412 A CN 109080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temperature
sponge
tast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853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明
李文敬
潘绿萍
吴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 Xi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g Xi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 Xi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g Xi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853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80412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80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04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085Smell or pollution preven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去味装置;检查该去味装置中所有的功能部件的功能是否完好,并打开排气管道;装填被处理材料;开启换气循环装置并使所述材料堆放区升温至设定温度;闭排气通道,启动真空泵以使所述控温控压腔内的负压达到所规定的设定压力;在所述材料堆放区的温度与气压值达到规定温度与压力时保持至工艺规定时间;关闭真空泵并打开所述排气通道以使将腔体外的新鲜洁净空气进入腔体内置换所述被处理材料中发挥出来的含有有机气味物质的气体,并维持所规定的时间,再关闭排气通道;使所述材料堆放区降温并关闭真空泵并打开排气通道,取出处理后的材料。本发明可以使得汽车内饰中所含有的挥发性气体得以以最快的速度挥发出去,达到气味等级不大于3级,从而有利于提供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造工艺领域,特别是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背景技术
车内气味是汽车高档感和舒适度的重要方面,它关系驾驶员和乘客身体健康和安全舒适体验。但是控制车内气味是汽车生产企业和相关零部件企业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汽车是无数零部件集合体,每一个零部件又是由不同的有机或者无机材料组成,不同的材料在车内复杂环境中会释放出不同气味,不同化学成分的气味让人们鼻子的主观感受又不一样:难闻/好闻。汽车行业有一个通用的内饰气味测试方法,通常来说气味需要不大于3级为好。但是,三级是一个很难达到的数据,一般质量较好的海绵气味等级也在3.5-4级,面料气味在3.2-3.5级(真皮基本没有低于3.5级),复合后的内饰材料很难低于3.5级。因此,解决气味问题是提高国产车档次和舒适感的当务之急。
根据物理学原理,可发挥性有机物在迁移扩散到车内空气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迁移扩散的过程,它宏观上表现是一个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过程,微观上不同界面或物质内部浓度差越大,其扩散(释放)速度也越大。对于汽车来说,其内饰使用最多的是海绵、纺织口、及其复合品,而气味也正是来自于这些内饰品。众所周知,温度升高有助于挥发性物质加快挥发,但是如果仅是温度升高,还是不利于以最大的速度将挥发性物质,特别是不利于加快有味道的气体挥发掉,从而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利于降低汽车内饰所用材料的气味等级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的去味工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个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包括一个控温控压腔,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中并用于承载被处理材料的承载装置,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上并设置在该控温控压腔外侧的换气循环装置,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上的真空泵,以及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上的排气管道,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控温控压腔包括一个用于堆放被处理材料的材料堆放区,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材料堆放区下部的加热区,所述承载装置设置在所述材料堆放区上,所述加热区用于提升所述控温控压腔中的温度,所述换气循环装置包括一个与所述材料堆放区连通的取气管道,一个与该取气管道连接的风机,以及一个与该风机连接并与所述加热区连通的进气管道,在垂直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真空泵连接在所述材料堆放区的上部,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排气通道连接在所述材料堆放区的上部;
S2:检查该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中所有的功能部件的功能是否完好,并打开排气管道;
S3:装填被处理材料;
S4:开启换气循环装置并使所述材料堆放区升温至设定温度;
S5:关闭排气通道,启动真空泵以使所述控温控压腔内的负压达到所规定的设定压力;
S6:在所述材料堆放区的温度与气压值达到规定温度与压力时保持至工艺规定时间;
S7:关闭真空泵并打开所述排气通道以使将腔体外的新鲜洁净空气进入腔体内置换所述被处理材料中发挥出来的含有有机气味物质的气体,并维持所规定的时间,再关闭排气通道;
S8:重复S4与S7步骤至规定次数;
S9:使所述材料堆放区降温并关闭真空泵并打开排气通道,取出处理后的材料;
S10:在取出处理的材料后关闭换气循环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香味气体产生器,以及一个控制所述香味气体产生器的香味控制装置,在完成步骤S8时以及在步骤S9之前,所述香味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香味气体产生器产生香气,该香气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香味控制装置以使香气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12: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负离子气体产生器,以及一个控制所述负离子气体产生器的负离子控制装置,在完成步骤S8时以及在步骤S9之前,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负离子气体产生器产生负离子,该负离子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21: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当装填被处理材料的材料为多捆时,该多捆被处理材料应当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负离子气体产生器,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香味气体产生器,一个控制所述负离子气体产生器的负离子控制装置,以及一个控制所述香味气体产生器的香味控制装置,在完成步骤S8时以及在步骤S9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S3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32: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S33: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34: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控温控压腔的所述材料堆放区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监测器,该温度监测器用于监测所述材料堆放区的温度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区内设置在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电热丝、红外线加热装置,或蒸汽加热装置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当所述发热体为电热丝或红外线加热装置或蒸汽加热装置时时,所述加热区与材料堆放区之间设置有隔离网,且所述承载装置上设置有用于透气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用于测量腔体内压力的正负压力表,根据所述正负压力表的压力表值来控制所述真空泵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与该排气管理连通的废气处理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在加温的过程中打开排气通道并开启换气循环通道,可以加快控温控压腔中的平均气温升高的速度,达到快速加温的效果,在加温的过程使得挥发性气体加快挥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加温,关闭排气通道,启动真空泵以降低所述控温控压腔内的气压。通过及时抽吸形成负压或一定真空度,让被处理材料中的可发挥性有机物的蒸汽压与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值相差变大,进一步提高气味挥发效果,其处理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而且在加温与抽真空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排气通道进行数次的换气,也进一步提高了气味挥发的速度,综合以上的多种工艺效果与流程,使得汽车内饰所用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中所含有的挥发性气体得以以最快的速度挥发出去,达到气味等级不大于3级,从而有利于提供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的流程图。
图2为图1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中所用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的流程图。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个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100;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100包括一个控温控压腔10,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10中并用于承载被处理材料的承载装置11,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10上并设置在该控温控压腔10外侧的换气循环装置12,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10上的真空泵13,以及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10上的排气管道14。可以想到的是,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应当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功能模块,如安装组件,电气组件,组装组件,以及控制装置等等,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所述控温控压腔10的横截面可以为椭圆形,且该椭圆形的长轴平行于水平面。当然可以想到的是,所述控温控压腔10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圆形,矩形等,但椭圆形截面更稳合气流的流动轨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温控压腔10的轴向两端还分别具有一个门,每一个门上设置有用于观察内部情况的观察孔,该观察孔可以由不锈钢框、强度足够的透明钢化耐温玻璃、以及耐温密封胶圈组成。所述控温控压腔10可以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具体地为了降低成本,所述控温控压腔10仅内壁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而外壁可以包覆其他低成本的材料,如耐高温的玻璃钢。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控温控压腔10包括一个用于堆放被处理材料的材料堆放区101,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材料堆放区101下部的加热区102。所述材料堆放区101用于堆放各种需要被处理的材料。所述加热区102内设置在有发热体,用于提升所述控温控压腔中的温度。所述发热体可以为电热丝、红外线加热装置,或蒸汽加热装置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地,当所述发热体为电热丝或红外线加热装置时,所述加热区102与材料堆放区101之间设置有隔离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为蒸汽加热装置。
所述承载装置11设置在所述材料堆放区101上并用于承载被处理材料。因为在实际使用中,被处理材料通过两种方式放置,一种方式是将被处理材料卷裹在一根中心轴上,另一种方式式没有中心轴,直接将被处理材料卷成辊状,然后多卷被处理材料堆叠在托盘上。对于第一种方式,所述承载装置11可以为至少一层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列的导轨,如两层,三层。所述中心轴直接横担在两个间隔排列的导轨上。而对于第二种方式,所述承载装置11可以为至少一层架设在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的支撑架。该支撑架可以为由多根钢材十字相交焊接的框架,可以想到的是,该框架会具有多个用以通气的通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装置11为两层间隔排列的导轨。
所述换气循环装置12包括一个与所述材料堆放区101连通的取气管道121,一个与该取气管道122连接的风机122,以及一个与该风机122连接并与所述加热区102连通的进气管道123。所述取气管道121可以为软管,其通过设置在所述材料堆放区101的管嘴来连接,其连接方向应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风机122应当为一个抽风机,其用于通过所述取气管道121将材料堆放区101内的空气吸取出来,然后再通过进气管道123还回于加热区102,达到强制加快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的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可以提高被处理材料中的挥发性物质的挥发速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所述风机122应当是一种现有技术,因此在图中仅以方框来示意。所述取气管道121的设置位置对于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很重要的,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取气管道121应当设置在所述材料堆放区101的顶部,而所述进气管道123应当设置在所述加热区102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区102还包括有多个间隔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的内壁上的温度传感器以采集该控温控压腔内各部位的即时温度,从而有利于适时地控制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的温度。
所述真空泵13用于将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的压力降低到某一数值,以利于挥发性物质在压力下加快挥发出来。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真空泵13连接在所述材料堆放区101的上部,即使得有利于挥发性有机物从被处理材料中扩散迁移出来并及时排出去。可以想到的是,所述控温控压腔10的腔体壁上还设置有探测腔体内部真空度的传感器(负压表),以利于适时地控制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的压力。
所述排气管道14用于使外界的新鲜空气与内部的污浊空气进行交换。可以想到的是,所述排气管道14上会设置一个开关,如阀门,在需要打开该排气管道14的时候打开该阀门,而在不需要打开该排气管道14的时候,再关上该阀门。通常在开始的时候,该排气管道14是关着的,而工作一段时间后,该排气管道14才会被打开。当该去味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所述真空泵13的作用,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是负压,当所述排气管道14打开时,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新鲜空气自然会进入到该控温控压腔10内。而此时由于真空泵13仍然在工作,其可以将控温控压腔10的废气吸出,而把更多的新鲜空气吸入。为了使气体可以尽快地交换与排出,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排气通道14连接在所述材料堆放区101的上部。
因此,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与该真空泵连通的废气处理装置15。该废气处理装置15可以将从真空泵14中排出的废气进行处理,以避免污染环境。
S2:检查该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100中所有的功能部件的功能是否完好,并打开排气管道14;
所述功能部件包括换气循环装置12,真空泵13,排气管道14,所述控温控压腔10的前后门,以及废气处理装置15等。
S3:装填被处理材料;
在该步骤S3中,所述被处理材料即为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其成卷地被架设在承载装置11上。在当装填被处理材料的材料为多捆时,该多捆被处理材料应当间隔设置。
S4:开启换气循环装置12并使所述材料堆放区升温,所述材料堆放区升温至设定温度;
因为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排气管道14设置在所述材料堆放区101的上部,当刚打开加热器时,该排气管道14被打开有助于热的气体可以很短时间上升到所述材料堆放区101中。而且此时,所述换气循环装置12也被打开,从而可以进一步加速空气的对流,使得热空气到达所述材料堆放区101。
S5:关闭排气通道14,启动真空泵13以使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的负压达到所规定的设定压力;
因为真空泵13用于将所述控温控压腔10的气压变成负压,因此必须关闭所述排气通道14。当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的气压变成负压时,被处理材料中的可发挥性有机物的蒸气压与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值相差变大,进一步提高气味挥发效果,其处理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
S6:在所述材料堆放区101的温度与气压值达到规定温度与压力时保持至工艺规定时间;
在该步骤中,其目的是用于给所述挥发性气体向外挥发的时间,因为挥发性气体的挥发与迁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可发挥性有机物在迁移扩散到空气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迁移扩散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因此,其迁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述工艺规定时间是指不同的被处理材料,其处理时间是不同的,而是根据被处理材料的特性而定的。
S7:关闭真空泵13并打开所述排气通道14以使将控温控压腔10外的新鲜洁净空气进入控温控压腔10内置换所述被处理材料中发挥出来的含有有机气味物质的气体,并维持所规定的时间,再关闭排气通道14;
S8:重复S4与S7步骤至规定次数;
在加温与抽真空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排气通道14进行数次的换气,也进一步提高了气味挥发的速度。
S9:使所述材料堆放区101降温并关闭真空泵13并打开排气通道14,取出处理后的材料;
S10:在取出处理的材料后关闭换气循环装置12。
最后才关闭所述换气循环装置12的目的在于让所述材料堆放区101与加热区102的降温速度一致,以避免因为降温的不一致,使得控温控压腔10的膨胀收缩率不一致而损坏该控温控压腔10,另外,为了使被处理后的材料具有某种香味,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123上的香味气体产生器16,以及一个控制所述香味气体发生器16的香味释放控制装置161。通常在被处理材料的处理后期,被处理材料中的挥发性气体已经处理的差不多的时候,通过加入某种香味,如步骤S8后S9前,进一步去除难闻味道,也可以提高该被处理材料的个性,如玫瑰味的海绵,古龙香水味的纺织品等,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香味控制装置以使香气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12: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123上的负离子气体发生器17,以及一个控制所述负离子气体发生器17的负离子控制装置171。科学实验表明,负离子不仅对空气可以进行净化、除尘、除味、灭菌,还可以主动出击捕捉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因此在被处理材料的处理后期,如步骤S8后S9前,被处理材料中的挥发性气体已经处理的差不多的时候,通过加入负离子,可以进一步地去除难闻味道,提高被处理材料的气味等级,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21: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当然,可以想到的是,如果某种材料既要添加某种香味,又要添加负离子,则该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应当同时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123上的香味气体产生器16,一个控制所述香味气体发生器16的香味释放控制装置161,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123上的负离子气体发生器17,以及一个控制所述负离子气体发生器17的负离子控制装置171,因此在被处理材料的处理后期,即步骤S8后S9前,被处理材料中的挥发性气体已经处理的差不多的时候,通过加入负离子,可以进一步地去除难闻味道,提高被处理材料的气味等级,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32: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S33: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34: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在加温的过程中打开排气通道14并开启换气循环通道12,可以加快控温控压腔10中的平均气温升高的速度,达到快速加温的效果,在加温的过程使得挥发性气体加快挥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加温,关闭排气通道14,启动真空泵13以降低所述控温控压腔10内的气压。通过及时抽吸形成负压或一定真空度,让被处理材料中的可发挥性有机物的蒸气压与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值相差变大,进一步提高气味挥发效果,其处理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而且在加温与抽真空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排气通道14进行数次的换气,也进一步提高了气味挥发的速度,综合以上的多种工艺效果与流程,使得汽车内饰所用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中所含有的挥发性气体得以以最快的速度挥发出去,达到气味等级不大于3级,从而有利于提供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发明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个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包括一个控温控压腔,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中并用于承载被处理材料的承载装置,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上并设置在该控温控压腔外侧的换气循环装置,一套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上的真空泵,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控温控压腔上的排气管道,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控温控压腔包括一个用于堆放被处理材料的材料堆放区,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材料堆放区下部的加热区,所述承载装置设置在所述材料堆放区上,所述加热区用于提升所述控温控压腔中的温度,所述换气循环装置包括一个与所述材料堆放区连通的取气管道,一个与该取气管道连接的风机,以及一个与该风机连接并与所述加热区连通的进气管道,在垂直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真空泵连接在所述材料堆放区的上部,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排气通道连接在所述材料堆放区的上部;
S2:检查该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中所有的功能部件的功能是否完好,并打开排气管道;
S3:装填被处理材料;
S4:开启换气循环装置并使所述材料堆放区升温至设定温度;
S5:关闭排气通道,启动真空泵以使所述控温控压腔内的负压达到所规定的设定压力;
S6:在所述材料堆放区的温度与气压值达到规定温度与压力时保持至工艺规定时间;
S7:关闭真空泵并打开所述排气通道以使将腔体外的新鲜洁净空气进入腔体内置换所述被处理材料中发挥出来的含有有机气味物质的气体,并维持所规定的时间,再关闭排气通道;
S8:重复S4与S7步骤至规定次数;
S9:使所述材料堆放区降温并关闭真空泵并打开排气通道,取出处理后的材料;
S10:在取出处理的材料后关闭换气循环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香味气体产生器,以及一个控制所述香味气体产生器的香味控制装置,在完成步骤S8时以及在步骤S9之前,所述香味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香味气体产生器产生香气,该香气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香味控制装置以使香气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12: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负离子气体产生器,以及一个控制所述负离子气体产生器的负离子控制装置,在完成步骤S8时以及在步骤S9之前,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负离子气体产生器产生负离子,该负离子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21: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当装填被处理材料的材料为多捆时,该多捆被处理材料应当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负离子气体产生器,一个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上的香味气体产生器,一个控制所述负离子气体产生器的负离子控制装置,以及一个控制所述香味气体产生器的香味控制装置,在完成步骤S8时以及在步骤S9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S31:关闭排气通道,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32: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S33:打开所述负离子控制装置以使含负离子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控温控压腔;
S34:维持工艺规定时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控压腔的所述材料堆放区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监测器,该温度监测器用于监测所述材料堆放区的温度变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内设置在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电热丝、红外线加热装置,或蒸汽加热装置中的一种或几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热体为电热丝或红外线加热装置或蒸汽加热装置时时,所述加热区与材料堆放区之间设置有隔离网,且所述承载装置上设置有用于透气的通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用于测量腔体内压力的正负压力表,根据所述正负压力表的压力表值来控制所述真空泵的工作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去味装置还包括一个与该排气管理连通的废气处理装置。
CN201810885393.7A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Pending CN1090804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85393.7A CN109080412A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85393.7A CN109080412A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0412A true CN109080412A (zh) 2018-12-25

Family

ID=64834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85393.7A Pending CN109080412A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80412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27570A1 (de) * 1987-08-19 1989-03-02 Joachim Plate Verfahren zur beseitigung von geruechen aus textilien und webgut
CN101376030A (zh) * 2007-08-30 2009-03-04 卢振江 一种利用加热、抽真空法祛除人造板材、家具中的甲醛等有害气体的方法
CN201559507U (zh) * 2009-11-20 2010-08-25 薛原 一种汽车除味消毒舱
CN201668758U (zh) * 2010-04-28 2010-12-15 河北科技大学 一种快速去除汽车内饰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
CN202621533U (zh) * 2012-06-01 2012-12-26 江苏劲嘉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包装印刷品真空除味装置
CN104645777A (zh) * 2014-11-19 2015-05-27 沈阳工业大学 降低汽车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CN106621686A (zh) * 2016-12-23 2017-05-10 德阳永盛无纺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穿透式加热降低汽车内饰材料中voc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27570A1 (de) * 1987-08-19 1989-03-02 Joachim Plate Verfahren zur beseitigung von geruechen aus textilien und webgut
CN101376030A (zh) * 2007-08-30 2009-03-04 卢振江 一种利用加热、抽真空法祛除人造板材、家具中的甲醛等有害气体的方法
CN201559507U (zh) * 2009-11-20 2010-08-25 薛原 一种汽车除味消毒舱
CN201668758U (zh) * 2010-04-28 2010-12-15 河北科技大学 一种快速去除汽车内饰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
CN202621533U (zh) * 2012-06-01 2012-12-26 江苏劲嘉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包装印刷品真空除味装置
CN104645777A (zh) * 2014-11-19 2015-05-27 沈阳工业大学 降低汽车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CN106621686A (zh) * 2016-12-23 2017-05-10 德阳永盛无纺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穿透式加热降低汽车内饰材料中voc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75509A (zh) 一种臭氧消毒装置及使用其的消毒方法
US10767888B2 (en) Living atmosphere control system
CN208855380U (zh)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
CN109080412A (zh)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工艺
ATE414875T1 (de) Verfahren und eine vorrichtung zum be- und/oder entlüften eines garofens
CN206449800U (zh) 一种洁净配药间
CN208815638U (zh) 一种除臭通风系统
CN106769389A (zh) 一种快速赶酸仪
CN110052103A (zh) 车载水气一体化处理供应装置
CN104174058A (zh) 一种vhp灭菌装置及方法
CN108944359A (zh) 一种海绵、纺织品及其复合品的去味装置
CN208748114U (zh) 一种带有控制温湿度功能的二氧化碳细胞培养装置
CN205658048U (zh) 一种高效高纯净无菌接种室
CN106679005A (zh) 一种水洗式空气净化系统及空气净化方法
CN204016551U (zh) 一种兽医用动物麻醉箱
CN106744180A (zh) 电梯换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54648A (zh) 一种夹层送风空气循环系统
CN206844743U (zh) 无菌间
IT202100031625A1 (it) Apparato e Metodo di Riduzione dell’Odore
CN209234853U (zh) 一种茶叶杀青装置
CN114484801A (zh) 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208968165U (zh) 一种实验室干燥箱
CN206767386U (zh) 一种用于智慧建筑的具有智能净化空气功能的电梯轿厢
CN206658568U (zh) 一种全封闭菌类生产车间的供气系统
CN110027216A (zh) 一种提高工件成型质量的3d打印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163, Chenggong Road, Huimin street, Jiashan Coun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4100

Applicant after: Shengh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x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163, Chenggong Road, Huimin street, Jiashan Coun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4100

Applicant before: Shengh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