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6050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6050A
CN109076050A CN201780022673.9A CN201780022673A CN109076050A CN 109076050 A CN109076050 A CN 109076050A CN 201780022673 A CN201780022673 A CN 201780022673A CN 109076050 A CN109076050 A CN 109076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cch
sequence
circulation
terminal install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26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村友树
林贵志
铃木翔
铃木翔一
相羽立志
大內渉
刘丽清
今村公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76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60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1ms以下的TTI中实现PUCCH的方法。终端装置具备:发送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基于2016年4月2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88914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标准化项目即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通过采用被称为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方式、资源块的规定的频率/时间单位的灵活调度,来进行实现了高速通信的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以下称为E-UTRA)的标准化。
此外,在3GPP中,对通过将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设定得比以往的1ms更短来实现低延迟的通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1)。期望通过将TTI设定得较短来缩短表示在物理层中从发送信号到返回针对该信号的响应为止的时间的RTT(Round TripTime:往返时延)。RTT的缩短,特别是期望实现TCP(Transport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层的吞吐量改善,由此期望改善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吞吐量性能。
另一方面,在E-UTRA中,在上行链路(Uplink)中定义了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此外,定义了在1ms的期间内在时间方向上重复同一序列的PUCCH格式(PUCCH format)作为PUCCH格式(非专利文献2)。例如,能通过使用在时间方向上重复同一序列的PUCCH格式来实现PUCCH的通信覆盖范围扩大。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Study on Latency ReductionTechniques for LTE;(Release 14)3GPP TR 36.881V0.6.0(2016-3).
非专利文献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Release 12)3GPP TS 36.213V12.4.0(2014-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未对在1ms以下的TTI中实现PUCCH的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高效地进行上行链路中的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以下的手段。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其具备:发送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其具备:接收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对终端装置指示针对所述PUCCH的发送功率,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3)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方案是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一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二序列,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来生成上行链路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确定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功率,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4)本实施方式的第四方案是一种安装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其具备:发送电路,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电路,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5)本实施方式的第五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其具备:发送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循环移位,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以及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基于在所述PUCCH中仅发送SR、仅发送HARQ-ACK、发送SR以及HARQ-ACK中的哪一个来给出。
(6)本实施方式的第六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其具备:接收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对终端装置指示针对所述PUCCH的循环移位,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以及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基于在所述PUCCH中仅发送SR、仅发送HARQ-ACK、发送SR以及HARQ-ACK中的哪一个来给出。
(7)本实施方式的第七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基于在所述PUCCH中仅发送SR、仅发送HARQ-ACK、发送SR以及HARQ-ACK中的哪一个来生成第一循环移位的值以及第二循环移位的值,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所述第一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一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所述第二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二序列,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来生成上行链路信号,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8)本实施方式的第八方案是一种安装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其具备:发送电路,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电路,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循环移位,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以及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基于在所述PUCCH中仅发送SR、仅发送HARQ-ACK、发送SR以及HARQ-ACK中的哪一个来给出。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高效地进行上行链路中的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TTI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生成本实施方式的PUCCH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生成本实施方式的DMRS的序列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用于进行分配给本实施方式的sTTI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的PUCCH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sPUCCH的αA、αB、αC的关系性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sPUCCH的αA、αB、αC的关系性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用于进行分配给本实施方式的sTTI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的PUCCH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块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的块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使用基站装置(基站、节点B、eNB(eNodeB))和终端装置(终端、移动站、移动站装置、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在小区中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蜂窝系统)来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00的构成例的图。通信系统100构成为包含基站装置1、终端装置3A以及终端装置3B。将终端装置3A以及终端装置3B统称为终端装置3。基站装置1与终端装置3进行数据(有效载荷、物理层数据、信息)的通信。
对EUTRA(进化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以及Advanced EUTRA中使用的主要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信道是指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介质,物理信道是指用于信号的发送的物理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物理信道可以与信号同义地使用。在EUTRA以及AdvancedEUTRA中,今后可能会追加物理信道,或者对其结构、格式形式进行变更或追加,但即使在变更或追加的情况下也不会对本实施方式的说明造成影响。
在LTE、EUTRA以及Advanced EUTRA中,使用无线帧对物理信道或物理信号的调度进行管理。1个无线帧的时间长度的一个示例为10毫秒(ms),1个无线帧的一个示例由10个子帧构成。而且,1个子帧的一个示例由2个时隙构成。即,1个子帧的时间长度的一个示例为1ms,1个时隙的时间长度的一个示例为0.5ms。此外,作为配置物理信道的调度的最小单位,使用资源块进行管理。资源块的一个示例定义为由一定的频域和一定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时隙、符号)构成的区域,该一定的频域由多个副载波(例如副载波间隔为15kHz的12个副载波)的集合构成频率轴。需要说明的是,1个子帧也可以称为1个资源块对。此外,在LTE中,1个TTI可以规定为1个子帧(1ms)。需要说明的是,TTI在接收侧可以规定为接收时间间隔。TTI可以被定义为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发送单位或接收单位。就是说,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时间长度可以基于TTI的长度来规定。此外,子帧可以由1个sTTI构成。就是说,子帧可以基于TTI长度来确定。
本实施方式的TTI可以通过OFDM符号数来进行定义。图2是表示通过OFDM符号数进行定义的TTI的一个示例的图。1个子帧由多个OFDM符号构成,在图2所示的一个示例中,OFDM符号数为14。此外,1个子帧内的OFDM符号各自的长度可以不同。在图2所示的一个示例中,从左起第一个以及第八个OFDM符号为2208Ts秒,除此之外的OFDM符号为2192Ts秒。在此,Ts为0.01/307200秒。此外,实线的箭头表示TTI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子帧的OFDM符号的长度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一个示例。此外,以下也将OFDM符号、OFDM symbol、SC-FDMA符号称为OS。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OFDM符号和SC-FDMA符号也可以互相改写。
例如,TTI可以由1、2、3、4、7、14个OS的长度来规定。由于OS的长度可以在子帧内取不同的值,因此,TTI可以包含多个TTI长度。此外,TTI的长度并不限定于此。
1个子帧可以由用1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构成。以下,也将由1个OS的长度构成的TTI称为1-symbol TTI。此外,1个子帧也可以由用2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构成。以下,也将用2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称为2-symbol TTI。此外,1个子帧也可以由用3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和用4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构成。也将用3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称为3-symbol TTI,将用4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称为4-symbol TTI。此外,如图2所示,在1个子帧由3-symbolTTI以及4-symbol TTI构成的情况下,也将各个TTI统称为3/4-symbol TTI。此外,1个子帧也可以由用7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构成。也将用7个OS的长度表示的TTI称为7-symbol TTI或slot TTI。此外,1个子帧也可以由用14个OS表示的TTI构成。也将用14个OS表示的TTI称为14-symbol TTI或subframe TTI。此外,也将本发明的所有TTI统称为sTTI。
TTI长度也可以通过OFDM符号数以外来进行定义。例如,TTI长度可以基于时间、频率、副载波间隔、通信方式等进行定义。
在EUTRA以及Advanced EUTRA中,定义了帧结构类型。帧结构类型1(Framestructure type 1)能应用于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FDD)。帧结构类型2(Frame structure type 2)能应用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下行链路使用OFDM接入方式。下行链路中,将发送下行链路的信号及/或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称为下行链路发送。下行链路中分配有PDCCH、EPDC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 SharedCHannel)等。下行链路的无线帧由下行链路的资源块(RB;ResourceBlock)对构成。该下行链路的RB对是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单位,由预先决定的宽度的频带(RB带宽)以及时间段(2个时隙=1个子帧)构成。1个下行链路的RB对由在时域中连续的2个下行链路的RB(RB带宽×时隙)构成。1个下行链路的RB在频域中由12个副载波构成。此外,在时域中,在附加通常的循环前缀(CP)的情况下由7个OFDM符号构成,在附加比通常长的循环前缀的情况下由6个OFDM符号构成。在频域中,将由1个副载波规定的区域称为资源元素(RE;ResourceElement),在时域中,将由1个OFDM符号规定的区域称为资源元素。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是供终端装置标识符、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信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信息、调制方式、编码率、重传参数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发送的物理信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记载为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中的下行链路子帧,但对每个CC规定了下行链路子帧,且下行链路子帧在CC之间大致同步。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上行链路使用SC-FDMA方式。上行链路中,将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及/或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称为上行链路发送。就是说,上行链路发送也能称为PUSCH的发送。上行链路中,分配有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PUCCH等。另外,对PUSCH、PUCCH的一部分分配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上行链路的无线帧由上行链路的RB对构成。该上行链路的RB对是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单位,由预先决定的宽度的频带(RB带宽)以及时间段(2个时隙=1个子帧)构成。1个上行链路的RB对由在时域连续的2个上行链路的RB(RB带宽×时隙)构成。1个上行链路的RB在频域中由12个副载波构成。在时域中,在附加有通常的循环前缀的情况下由7个SC-FDMA符号构成,在附加有比通常的循环前缀长的循环前缀的情况下由6个SC-FDMA符号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虽记载了一个CC中的上行链路子帧,但对每个CC规定了上行链路子帧。出于传输延迟的校正等、终端装置的观点,上行链路的无线帧(上行链路子帧)的起点被调整为比下行链路的无线帧(下行链路子帧)的起点更靠前。
同步信号由3种主同步信号和由在频域交错配置的31种符号构成的辅同步信号构成,通过主同步信号与辅同步信号的信号的组合,来表示识别基站装置1的504种小区标识符(物理小区ID(Physical Cell Identity;PCI))和用于无线同步的帧定时。终端装置3确定通过小区搜索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物理小区ID。
出于通知(设定)由小区内的终端装置3共同使用的控制参数(广播信息(系统信息);System information)的目的来发送物理广播信息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供广播信息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无线资源被通知给小区内的终端装置3,未通过物理广播信息信道通知的广播信息,在所通知的无线资源中,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通知广播信息的第三层消息(系统信息)。
作为广播信息,通知有表示小区个别的标识符的小区全局标识符(CGI;CellGlobal Identifier)、对寻呼涉及的待机区域进行管理的跟踪区域标识符(TAI;TrackingArea Identifier)、随机接入设定信息(发送定时定时器等)、该小区的公共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周边小区信息、上行链路接入限制信息等。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根据其用途被分成多个类型。例如,小区固有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是按照每个小区以规定功率发送的导频信号,并且是基于规定的规则在频域以及时域中周期性重复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终端装置3通过接收小区固有RS来测量每个小区的接收品质。此外,终端装置3也使用小区固有RS作为与小区固有RS同时发送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用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解调的参考用信号。用于小区固有RS的序列使用能按照小区进行识别的序列。
此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也用于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变动的估计。传输路径变动的估计所使用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称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CSI-RS)。此外,对终端装置3单独设定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被称为UE specific ReferenceSignals(URS,UE特定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解调参考信号)或Dedicated RS(DRS,专用RS),被参照用于对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进行解调时的信道的传输路径补偿处理。
在终端装置3中,需要在对下行链路数据(PDSCH、DL-SCH)、作为上层控制信息的第二层消息以及第三层消息(寻呼、切换命令等)进行收发之前,对寻址到装置自身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进行监视(监测),接收寻址到装置自身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由此,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获取在发送时被称为上行链路授权、在接收时被称为下行链路授权(下行链路分配)的无限资源分配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除了通过上述OFDM符号发送以外,也能构成为在从基站装置1对终端装置3单独(dedicated)分配的资源块的区域中发送。需要说明的是,上行链路授权也能称为对PUSCH进行调度的DCI格式。需要说明的是,下行链路授权也能称为对PDSCH进行调度的DCI格式。供PDSCH调度的子帧是成功对指示该PDSCH的接收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子帧。此外,与成功对指示该PUSCH的发送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子帧建立关联来指示供PUSCH调度的子帧。例如,在FDD小区的情况下,供PUSCH调度的子帧在从成功对指示该PUSCH的发送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子帧起的4个子帧之后。即,供PUSCH以及PDSCH调度的子帧与成功对指示其发送或接收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子帧建立了关联。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从各子帧的起点开始由若干个OFDM符号(例如1~4个OFDM符号)发送。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是配置于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进行配置的OFDM符号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或EPDCCH出于向终端装置3通知按照基站装置1的调度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指示发送功率的增减调整量的信息的目的而被使用。之后,在仅记载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情况下,若没有特别明示,则指PDCCH和EPDCCH双方的物理信道。
PDCCH可以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在PDCCH所发送的DCI中,存在下行链路授权、上行链路授权。DCI包含上行链路子帧以及下行链路子帧的调度信息。
DCI可以包含上行链路及/或下行链路sTTI的调度信息。就是说,基站装置1能通过将DCI发送至终端装置3来通知用于该sTTI的上行链路授权及/或下行链路授权。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包含用于sTTI的上行链路授权及/或下行链路授权的DCI称为sDCI。sDCI能通过PDCCH进行发送。此外,sTTI能通过PDCCH以外的区域进行发送。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具备发送sDCI的功能的PDCCH以外的区域称为sPDCCH。例如,sPDCCH也可以包含于从sTTI的起点OS至NsPDCCH之间。此外,例如sPDCCH可以包含于sTTI的频带的一部分。
DCI格式中附加有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位。下行链路授权或附加于上行链路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通过C-RNTI(Cell-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或SPS C-RNTI(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ell-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半静态调度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进行加扰。C-RNTI以及SPS C-RNTI是用于在小区内识别终端装置的标识符。
C-RNTI用于控制单个子帧中的PDSCH或PUSCH。SPS C-RNTI用于周期性地分配PDSCH或PUSCH的资源。
用于sTTI的下行链路授权或附加于上行链路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通过C-RNTI、SPS-RNTI进行加扰。此外,用于sTTI的下行链路授权或附加于上行链路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通过用于分配sTTI的RNTI(例如sTTI专用的RNTI等)进行加扰。
以下,对用于sTTI的下行链路授权或上行链路授权的方法进行说明。基站装置1例如能分割包含于下行链路授权或上行链路授权的信息并进行发送。例如,基站装置1可以具备将第一DCI(Slow Grant:慢授权、First Grant:第一授权等)和第二DCI(Fast Grant:快授权、Second Grant第二授权)发送至终端装置3的功能。第一DCI可以表示终端装置3所分配到的sPDSCH或sPUSCH的资源的候选。第一DCI可以包含与sPDSCH或sPUSCH的分配信息、MCS、TTI长度等有关的信息。第一DCI也可以包含用于sTTI的下行链路授权或表示运用通过上行链路授权进行的分配的资源(频带、期间、RB数、RB指标等)的信息等。附加于第一DCI的CRC奇偶校验位可以通过由多个终端装置3共享的RNTI进行加扰。
第二DCI可以包含与在由第一DCI事先分配的用于sTTI的资源中被分配的sPDSCH或sPUSCH的解码有关的信息。例如,第二DCI可以包含表示用于数据发送的RB的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用于HARQ的控制的信息等。
DCI可以用于针对主小区的PUSCH的多个TPC(Transmission PowerControl:发送功率控制)命令或针对主小区的PUCCH的多个TPC命令的发送。针对主小区的PUSCH及/或PUCCH的多个TPC命令包含于DCI格式3或DCI格式3A。包含于DCI格式3的一个TPC命令为2比特。包含于DCI格式3A的一个TPC命令为1比特。
基站装置1将包含表示TPC-PUSCH-RNTI的值的信息、表示与TPC-PUSCH-RNTI对应的参数tpc-index的信息、表示TPC-PUCCH-RNTI的值的信息以及表示与TPC-PUCCH-RNTI对应的参数tpc-index的信息的上层的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3。基站装置1将包含指示DCI格式3或DCI格式3A的监测的信息的上层的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3。
附加于DCI格式3/3A的CRC奇偶校验位通过TPC-PUSCH-RNTI或TPC-PUCCH-RNTI进行加扰。
在附加于DCI格式3/3A的CRC奇偶校验位由TPC-PUSCH-RNTI进行加扰的情况下,终端装置3判断为该DCI格式3/3A包含针对PUSCH的TPC命令。在附加于DCI格式3/3A的CRC奇偶校验位由TPC-PUCCH-RNTI进行加扰的情况下,终端装置3判断为DCI格式3/3A包含针对PUCCH的TPC命令。
也将附加有由TPC-PUSCH-RNTI进行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3/3A称为针对PUSCH的DCI格式3/3A。也将附加有由TPC-PUCCH-RNTI进行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3/3A称为针对PUCCH的DCI格式3/3A。
终端装置3基于由上层给出的参数tpc-index来确定针对该终端装置3的TPC命令的索引。
基站装置1可以在主小区的CSS(Common Search Space:公共搜索空间)中发送DCI格式3/3A。终端装置3可以在主小区的CSS中监测DCI格式3/3A。终端装置3可以在主小区的CSS中尝试针对DCI格式3/3A的PDCCH/EPDCCH的解码。
下行链路授权包含针对PUCCH的TPC命令。上行链路授权包含针对PUSCH的TPC命令。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用于进行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HARQ-ACK;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或者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Acknowledgement)、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无线资源请求、调度请求(SR;SchedulingRequest))。
在期望(或设定)发送调度请求的子帧或(s)TTI中发送接收确认响应的情况下,也将在该子帧或该(s)TTI中发送调度请求称为正SR(Positive SR),将未在该子帧或该(s)TTI中发送调度请求称为负SR(Negative SR)。就是说,终端装置3能在期望(或设定)发送调度请求的子帧或(s)TTI中发送正SR或负SR。
CSI包含与所述CSI相对应的服务小区的接收品质指标(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标(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类型指标(PTI:Precoding Type Indicator)、以及秩指标(RI:Rank Indicator),分别能用于指定(表现)合适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合适的预编码矩阵、合适的PMI类型、以及合适的秩。各Indicator也可以记作Indication。此外,在CQI以及PMI中分类为假定了使用1个小区内的所有的资源块的发送的宽带CQI以及PMI、和假定了使用1个小区内的一部分连续的资源块(子带)的发送的子带CQI以及PMI。此外,在PMI中,除了通过一个PMI来表达一个优选的预编码矩阵的通常类型的PMI以外,还存在使用第一PMI和第二PMI这两种PMI来表达一个优选的预编码矩阵的类型的PMI。
例如,终端装置3占用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的组,并报告满足以下条件的所述CQI索引:由与CQI索引相对应的调制方式以及传输块大小的组合决定的一个PDSCH传输的错误概率不超过规定的值(例如0.1)。
需要说明的是,CQI、PMI、及/或RI的计算所使用的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也称为CSI参考资源(CSI reference resource)。
终端装置3向基站装置1报告CSI。CSI报告具有周期CSI报告和非周期CSI报告。在周期CSI报告中,终端装置3在由上层设定的定时报告CSI。在非周期性CSI报告中,终端装置3在基于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用DCI格式(上行链路授权)或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包含的CSI请求的信息的定时,报告CSI。
终端装置3报告CQI及/或PMI及/或RI。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3也可以不通过上层的设定报告PMI及/或RI。上层的设定例如是发送模式、反馈模式、报告类型、是否报告PMI/RI的参数。
图5是表示生成本实施方式的PUCCH的方法的图。在图5中,NPUCCH SF是单一的时隙内的正交序列w(i)的扩频因子,并且其为4。在图5中,NPUCCH seq是单一的PUCCH的带宽中包含的副载波数,并且其为12。在图5中,p是天线端口的编号,并且P是用于PUCCH的发送的天线端口数。
终端装置3首先确定序列r’u,v(n)。u是序列组编号。终端装置3可以至少基于物理层小区身份来确定u的值。v是序列编号,对于PUCCH始终为0。
需要说明的是,序列组编号u可以基于伪随机序列按时隙跳跃。基站装置1发送表示序列组编号u的跳频是否有效的信息。此外,终端装置3基于表示序列组编号u的跳频是否有效的信息来确定是否使序列组编号u跳跃。
终端装置3和基站装置1存储分别对序列组编号定义的序列长度为12的序列r’u,v(n),然后读出(生成)对应于所确定的u的序列r’u,v(n)。
终端装置3通过将序列r’u,v(n)乘以ejαpn来生成序列r(αp) u,v(n)。αp是每个副载波的相位旋转量。频域中的序列r’u,v(n)的相位旋转相当于时域中的PUCCH的SC-FDMA符号的循环移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αp仅称为循环移位。
终端装置3通过将序列r(αp) u,v(n)乘以1/√P和d(0)来生成调制符号的块y(p)(n)。d(0)是通过分别对1比特或2比特的HARQ-ACK进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或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调制而生成的调制符号。
终端装置3将调制符号的块y(p)(n)乘以S(ns),然后通过将乘以S(ns)后的调制符号的块y(p)(n)用正交序列wn(p)OC(m)扩散来生成调制符号的块z(p)(*)。S(ns)基于PUCCH资源的编号来选择1或ejπ/2
终端装置3在子帧内将调制符号的块z(p)(*)配置于第一时隙的{0,1,5,6}的SC-FDMA符号,接着配置于第二时隙的{0,1,5,6}的SC-FDMA符号。需要说明的是,在单一的SC-FDMA符号中,z(p)(*)按照从编号小的副载波开始的顺序进行配置。
以下,对DMRS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生成本实施方式的DMRS的序列的方法的图。在图6中,NPUCCH RS是用于针对每个单一的时隙的PUCCH的DMRS的发送的SC-FDMA符号数,并且其为3。在图6中,MRS SC是参考信号序列的长度,并且其为12。
在图6中,终端装置3以与PUCCH相同的方式生成序列r(αp) u,v(n)。就是说,终端装置3可以至少基于物理层小区身份来生成序列r(αp) u,v(n)。
此外,终端装置3通过将序列r(αp) u,v(n)乘以1/√P和w’(p)(m)和z(m)来生成序列r(p) PUCCH(*)。w’(p)(m)是针对DMRS的正交序列。z(m)针对仅用于发送HARQ-ACK的PUCCH的DMRS始终为1。就是说,在生成仅用于发送HARQ-ACK的PUCCH的DMRS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乘以z(m)的处理。
终端装置31在子帧内将序列r(p) PUCCH(*)配置于第一时隙的{2,3,4}的SC-FDMA符号,接着配置于第二时隙的{2,3,4}。需要说明的是,在单一的SC-FDMA符号中,r(p) PUCCH(*)按照从编号小的副载波开始的顺序进行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应于单一的PUCCH资源的DMRS中,w’(i)对应于[1 1 1]、[1ej2 π/3ej4π/3]以及[1ej4π/3ej2π/3]中的一个。
在终端装置3被分配了下行链路子帧的情况下,PUCCH能用于发送被分配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例如,PUCCH可以用于发送针对PDSCH(DL-SCH、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此外,在终端装置3被分配了下行链路的sTTI的情况下,PUCCH能用于进行被分配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例如,PUCCH可以用于发送针对sPDSCH(DL-SCH、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
图7是表示用于进行分配给sTTI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的PUCCH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例如,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分配给以斜线表示的OS,接收确认响应用信号分配给以格子表示的OS。如此,用于进行分配给sTTI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的信道可以由sTTI构成。在此,也将用于进行由sTTI构成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的信道称为sPUCCH。即,sPUCCH也可以用于发送针对sTTI中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图7示出了由2-symbol TTI构成sPUCCH的一个示例,但本实施方式的sPUCCH并不限定于这一个示例,也可以由任何sTTI构成。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也用于将除了下行链路数据以外的、对于随机接入的回答(随机接入响应、RAR)、寻呼、物理广播信息信道中未通知的广播信息(系统信息)作为第三层消息通知给终端装置3。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来指示。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配置在供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的OFDM符号以外的OFDM符号中来发送。即,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一个子帧内被时分复用。
PDSCH可以由sTTI构成。也将由sTTI构成的PDSCH称为sPDSCH。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主要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CSI、ACK/NACK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除了上行链路数据以外,还用于从终端装置3向基站装置1通知作为上层控制信息的第二层消息以及第三层消息。此外,与下行链路同样,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无限资源分配信息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来指示。
PUSCH可以由sTTI构成。也将由sTTI构成的PUSCH称为sPUSCH。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也称为上行链路导频信号、上行链路导频信道)包含用于供基站装置对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及/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进行解调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以及供基站装置1主要对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的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此外,探测参考信号具有周期性发送的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Periodic SRS)、以及在由基站装置1指示时发送的非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Aperiodic SRS)。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是用于通知(设定)前导序列的信道,具有保护时间。前导序列构成为通过多个序列向基站装置1通知信息。例如,在准备了64种序列的情况下,能向基站装置1指示6位的信息。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用作终端装置3向基站装置1的接入单元。
此外,终端装置3和基站装置1也可以应用如下技术:通过载波聚合将多个不同的频段(频带)的频率(分量载波或频带)进行聚合(aggregate)并像一个频率(频带)那样处理。分量载波中具有与上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以及与下行链路对应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本说明书中,频率和频带可以同义地使用。
例如,在通过载波聚合而聚合了5个频带宽度为20MHz的分量载波的情况下,具有能进行载波聚合的能力的终端装置3将它们视为100MHz的频带宽度来进行收发。需要说明的是,所聚合的分量载波可以是连续的频率,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不连续的频率。例如,在可使用的频段为800MHz频段、2GHz频段、3.5GHz频段的情况下,可以是:某一分量载波通过800MHz频段来发送,另一部分的分量载波通过2GHz频段来发送,其他部分的分量载波通过3.5GHz频段来发送。
此外,也能将同一频带的连续或不连续的多个分量载波聚合。各分量载波的频带宽度可以是小于终端装置3所能接收的频带宽度(例如20MHz)的频带宽度(例如5MHz、10MHz),所聚合的频带宽度也可以各不相同。考虑到向后兼容性,理想的是频带宽度与以往的小区的频带宽度的任一个相等,但也可以是与以往的小区的频带不同的频带宽度。
此外,也可以对没有向后兼容性的分量载波(载波类型)进行聚合。需要说明的是,基站装置1分配(设定、追加)给终端装置3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量优选为与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量相同或更少。
由供用于无限资源请求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设定进行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与该上行链路分量载波进行小区固有连接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构成的小区被称为主小区(PCell:Primary cell)。此外,由主小区以外的分量载波构成的小区被称为辅小区(SCell:Secondary cell)。终端装置3可以在主小区中进行寻呼消息的接收、广播信息的更新的检测、初始接入过程、安全信息的设定等,而不在辅小组中进行这些动作。
主小区在激活(Activation)以及去激活(Deactivation)的控制对象以外(就是说必然被视为激活),辅小区具有激活以及去激活的状态(state),这些状态的变更除了由基站装置1明确指定以外,也按照分量载波基于设定于终端装置3中的定时器来变更状态。将主小区和辅小区统称为服务小区(区内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载波聚合是通过使用了多个分量载波(频带)的多个小区实现的通信,也称为小区聚合。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3也可以按照频率经由中继站装置(或中继器)与基站装置1无线连接。即,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能替换为中继站装置。
基站装置1按照频率对作为终端装置3能通过该基站装置1进行通信的区域的小区进行管理。1个基站装置1可以管理多个小区。小区根据能与终端装置3通信的区域的大小(小区大小)被分类为多个类别。例如,小区被分类为宏小区和微小区。而且,微小区根据其区域大小被分类为毫微微小区(Femtocell)、微微小区(Picocell)、毫微小区(Nanocell)。此外,在终端装置3能与某一基站装置1通信时,该基站装置1的小区中、设定成用来与终端装置3进行通信的小区是区内小区(Serving cell:服务小区),不用于其他的通信的小区被称为周边小区(Neighboring cell)。
换言之,在载波聚合(也称为Carrier aggregation)中,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包含一个主小区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
主小区是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过程的服务小区、开始了连接再建立过程的服务小区、或者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主小区在主频率上工作。也可以在(再)建立连接的时刻、或者之后设定辅小区。辅小区在辅频率上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也可以称为RRC连接。对于支持CA的终端装置3,由一个主小区和一个以上的辅小区来进行聚合。
下面,对双连接的基本结构(架构)进行说明。例如,对终端装置3同时与多个基站装置1(例如基站装置1-1、基站装置1-2)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假设基站装置1-1是构成宏小区的基站装置,基站装置1-2是构成微小区的基站装置。由此,终端装置3利用从属于多个基站装置1的多个小区来同时进行连接这一过程称为双连接。从属于各基站装置1的小区可以在相同频率上运用,也可以在不同频率上运用。
需要说明的是,载波聚合中,由一个基站装置1对多个小区进行管理、且各小区的频率不同这一点与双连接不同。换言之,载波聚合是经由频率不同的多个小区使一个终端装置3和一个基站装置1相连的技术,相比于此,双连接是经由频率相同或不同的多个小区使一个终端装置3和多个基站装置1相连的技术。
终端装置3和基站装置1能将应用于载波聚合的技术应用于双连接。例如,终端装置3和基站装置1也可以将主小区和辅小区的分配、激活/非激活等技术应用于通过双连接相连的小区。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针对在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控制进行说明。
在进行PUCCH中的发送的情况下,终端装置3基于公式(1)来设定针对某个小区c的、针对在某个子帧i中的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值。基于公式(2)来定义公式(1)中的Preal_PUCCH,c(i)。
[数式1]
PPUCCH,c(i)=min(PCMAX,c,Preal_PUCCH,c(i)) [dBm]
[数式2]
PreaLPUCCH,c(i)=Po_PUCCH,c+PLc+h(nCQI,nHARQ)
+△F_PUCCH(F)+g(i)
在此,Preal_PUCCH,c(i)是基于针对PUCCH的实际发送(a realtransmission)计算出的(估计出的)功率值。此外,基于针对PUCCH的实际发送计算出(估计出)功率值包含基于在PUCCH中的实际发送计算出(估计出)功率值。
在此,PPUCCH,c(i)表示针对在第i个子帧中的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值。P0_PUCCH,c是表示针对在PUCCH中的发送的基本发送功率的参数,由上层来指示。P0_PUCCH,c由P0_NOMINAL_PUCCH,c以及P0_UE_PUCCH,c构成。P0_NOMINAL_PUCCH,c以及P0_UE_PUCCH,c分别被上层支持。在此,P0_NOMINAL_PUCCH,c以及P0_UE_PUCCH,c可以基于PUCCH格式(也可以是(s)PUCCH的构成方法)来确定。此外,P0_NOMINAL_PUCCH,c以及P0_UE_PUCCH,c也可以基于所发送的调度请求的比特数来确定。
h(nCQI,nHARQ)是基于通过PUCCH发送的比特数以及PUCCH的格式计算出的值。即,可以基于PUCCH格式(也可以是(s)PUCCH的构成方法)来确定h(nCQI,nHARQ)。在此,nCQI表示通过PUCCH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比特数,nHARQ表示通过PUCCH发送的HARQ-ACK的比特数。在此,在h(nCQI,nHARQ)中可以包含通过PUCCH发送的调度请求的比特数。就是说,在公式(2)中,可以使用h(nCQI,nHARQ,nSR)来代替h(nCQI,nHARQ)。需要说明的是,nSR可以与所发送的调度请求比特数相关联。例如,可以是h(nCQI,nHARQ,1)=XSR,h(nCQI,nHARQ,0)=X0。XSR以及X0分别为在发送1比特调度请求的情况下以及未发送调度请求的情况下的h(nCQI,nHARQ,nSR)的值。例如XSR=0,X0=10*Log10(2)。XSR以及S0可以基于nCQI以及nHARQ来确定。
ΔF_PUCCH(F)是按PUCCH的格式由上层指示的偏移值。即,可以按PUCCH格式(可以是(s)PUCCH的构成方法)来指示偏移值。例如,针对PUCCH格式1a的ΔF_PUCCH(F)始终为0。例如,可以是对(s)PUCCH发送调度请求的情况下为ΔF_PUCCH(F)=0,未发送调度请求的情况下为ΔF_PUCCH(F)=10*Log10(2)。
终端装置3也可以基于公式(3)来设定g(i)的值。
[数式3]
g(i)=g(i-1)+δPUCCH(i-KPUCCH)
在此,δPUCCH为校正值(a correction value),称为TPC命令。即,δPUCCH(i-KPUCCH)表示g(i-1)中所累积的值。此外,基于在某个子帧(i-KPUCCH)中接收到的、针对某个小区的下行链路授权以及针对PUCCH的DCI格式3/3A中包含的针对PUCCH的TPC命令的字段中设置的值来指示δPUCCH(i-KPUCCH)。
例如,设置有针对下行链路授权以及PUCCH的DCI格式3中包含的针对PUCCH的TPC命令的字段(2比特的信息字段)的值映射于累积的校正值{-1,0,1,3}。例如,设置有针对PUCCH的DCI格式3A中包含的针对PUCCH的TPC命令的字段(1比特的信息字段)的值映射于累积的校正值{-1,1}。
KPUCCH的值例如为4。KPUCCH的值可以基于PUCCH的(s)TTI长度、对应于sPUCCH中包含的接收确认响应的PDSCH的(s)TTI长度来确定。
本实施方式的sPUCCH的构成方法的一个示例(构成方法1)是基于公式(4)确定的序列。
[数式4]
在此,S1是sPUCCH的序列,α1以及α2分别为循环移位。在此,也将sPUCCH的序列S1的构成方法称为构成方法1。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也将序列r’u,v(n)称为r(n)。此外,也将基于α1的序列(公式(4)中的右边第一项)称为参考信号序列。此外,也将基于α2的序列(公式(4)中的右边第二项)称为数据序列。此外,也将公式(4)中的右边第一项称为第一(或第二)序列、以及将α1称为第一(或第二)循环移位。此外,也将公式(4)中的右边第二项称为第二(或第一)序列、以及将α2称为第二(或第一)循环移位。
在此,构成方法1是将乘以(实施)不同的循环移位后的多个序列包含于一个SC-FMDA符号内的方法。由终端装置3发送的sPUCCH序列S1能由基站装置1来接收。例如,基站装置1能通过对接收到的sPUCCH序列S1进行基于r(n)的相关处理来检测循环移位α1以及α2。接着,基站装置1能通过检测实施了不同的循环移位α1以及α2的序列的相位差等来估计d(0)。
sPUCCH至少可以用于发送SR、接收确认响应(也称为ACK/NACK、A/N等)。就是说,使用sPUCCH进行发送的信息是至少仅指示SR、仅指示A/N以及指示SR+A/N(SR以及A/N)的信息(以下,包含仅指示SR、仅指示A/N以及指示SR+A/N的信息,也称为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循环移位α1及/或α2的值与SR可以相关联。就是说,在α1及/或α2指示特定的值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可以解释为发送了SR。就是说,可以基于α1及/或α2的值来指示发送了正SR以及负SR中的哪一个。此外,循环移位α1以及α2之差与SR可以相关联。就是说,在α1及/α2之差指示特定的值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可以解释为发送了SR。就是说,可以基于α1及/或α2之差来指示发送了正SR以及负SR中的哪一个。
d(0)的值与SR可以相关联。就是说,在d(0)指示特定的值(调制符号值、比特序列等)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可以解释为发送了SR。就是说,可以基于d(0)的值来指示发送了正SR以及负SR中的哪一个。
循环移位α1及/或α2的值与A/N可以相关联。就是说,在α1及/或α2指示特定的值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可以解释为发送了A/N。此外,循环移位α1以及α2之差与A/N可以相关联。就是说,可以基于α1及/或α2的值来指示发送了ACK以及NACK中的哪一个。就是说,在α1及/α2之差指示特定的值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可以解释为发送了A/N。就是说,可以基于α1及/或α2之差来指示发送了ACK以及NACK中的哪一个。
d(0)的值与A/N可以相关联。就是说,在d(0)指示特定的值(调制符号值、比特序列等)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可以解释为发送了A/N。就是说,可以基于d(0)的值来指示发送了ACK以及NACK中的哪一个。
在此,α1的值、α2的值、d(0)的值以及SR可以相关联。就是说,在α1、α2、d(0)指示特定的值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可以解释为发送了SR。就是说,可以基于α1、α2、d(0)来指示发送了正SR以及负SR中的哪一个。
在此,α1的值、α2的值、d(0)的值以及A/N可以相关联。就是说,在α1、α2、d(0)指示特定的值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可以解释为发送了A/N。就是说,可以基于α1、α2、d(0)来指示发送了ACK以及NACK中的哪一个。
在此,在构成方法1中,能分别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分配适当的循环移位。即,能分别仅对SR、仅对A/N以及对SR+A/N分配适当的循环移位。
在基于构成方法1的sPUCCH中的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循环移位的分配方法的一个示例(以下称为分配方法1)中,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可以是(α1,α2)=(αA,αB)。此外,在仅发送A/N的情况下,可以是(α1,α2)=(αA,αC)。此外,在发送SR+A/N的情况下,可以是(α1,α2)=(αB,αC)。在此,αA、αB及αC可以指示不同的循环移位量。
即,可以使用同一循环移位量(αA)来做为仅发送SR的情况下的α1和仅发送A/N的情况下的α1。此外,可以使用同一循环移位量(αB)来做为仅发送SR的情况下的α2和发送SR+A/N的情况下的α1。此外,可以使用同一循环移位量(αC)来做为仅发送A/N的情况下的α2和发送SR+A/N的情况下的α2
此外,在基于构成方法1的sPUCCH中的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循环移位的分配方法的另一个示例(以下称为分配方法2)中,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可以是(α1,α2)=(αA,αA)。此外,在仅发送A/N的情况下,可以是(α1,α2)=(αA,αC)。此外,在发送SR+A/N的情况下,可以是(α1,α2)=(αA,αC)。即,由于在仅发送SR的sPUCCH中不使用公式(4)中的d(0),因此通过设为α1=α2=αA,期望实现终端装置3或基站装置1的构成简易化、或发送效率或检测性能的提高等。
即,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同一循环移位量(αA)来做为α1和α2。此外,可以使用同一循环移位量(αA)来做为仅发送SR的情况下的α12)和仅发送A/N的情况下的α1。此外,可以使用同一循环移位量(αA)来做为仅发送SR的情况下的α12)和发送SR+A/N的情况下的α1。此外,可以使用同一循环移位量(αC)来做为仅发送A/N的情况下的α2和发送SR+A/N的情况下的α2
在此,在对终端装置3应用分配方法2的情况下,与至少发送A/N的情况相比,仅发送SR的情况下分配给参考信号序列的功率为其2倍。在此,至少发送A/N的情况可以包含仅发送A/N的情况及/或发送SR+A/N的情况。这是因为设为α1=α2,将右边第二项加到右边第一项。因此,基站装置1在期望仅发送SR的情况下和期望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要求变更期望接收的功率。此外,在基站装置1期望接收SR+A/N的情况下,与终端装置3发送A/N的情况相比,终端装置3不发送A/N的情况下分配给参考信号序列的功率为其2倍。
终端装置3能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和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变更发送功率。就是说,终端装置3能根据被分配的循环移位来变更发送功率。例如,终端装置3能将仅发送SR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设为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的X倍。例如X为2。就是说,终端装置3能根据所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种类,基于不同的值X来变更发送功率。
终端装置3可以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和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应用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就是说,终端装置3可以根据被分配的循环移位来应用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例如,可以是如下方法:在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应用的发送功率控制基于公式(1)以及公式(2),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应用的发送功率控制不基于公式(1)以及公式(2)。例如,也可以是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应用的发送功率控制基于公式(5)。
[数式5]
Peral_PUCCH,c(i)=PO_PUCCH,c+PLc+h(nCQI,nHARQ)
+△F_PUCCH(F)-g(i)+X2
在公式(5)中,对公式(2)导入新的偏移用参数X2。例如,可以是在应用于至少发送A/N时的情况下,偏移用参数X2为0,在应用于仅发送SR时的情况下,偏移用参数X2为-10*Log10(2)。就是说,偏移用参数可以基于所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种类而不同。此外,终端装置用于在sPUCCH发送时所应用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公式可以根据所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而不同。
终端装置3可以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和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使用用于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参数。就是说,终端装置3可以根据被分配的循环移位来应用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
在此,例如,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可以包含:Pc_max,c、PLc,h(nCQI,nHARQ)、nCQI,nHARQ、ΔF_PUCCH(F)、g(i)、δPUCCH及/或KPUCCH。就是说,终端装置3能基于发送功率控制信息来进行s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
终端装置3能基于构成(s)PUCCH的SC-FDMA符号数来应用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例如,在构成(s)PUCCH的SC-FDMA符号数为NsPUCCH以下的情况下,终端装置3可以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将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应用于(s)PUCCH;在构成(s)PUCCH的SC-FDMA符号数大于NsPUCCH的情况下,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无关地,终端装置3可以将基于公式(1)以及公式(2)的发送功率控制应用于(s)PUCCH。此外,在另一个示例中,终端装置3可以应用基于将构成(s)PUCCH的SC-FDMA符号数NsPUCCH和发送功率建立关联的函数或表的发送功率控制。
终端装置3能基于(s)PUCCH的带宽来应用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例如,在(s)PUCCH的带宽为WsPUCCH以下的情况下,终端装置3可以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来将不同的发送功率控制应用于(s)PUCCH;在(s)PUCCH的带宽大于WsPUCCH的情况下,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无关地,终端装置3可以将基于公式(1)以及公式(2)的发送功率控制应用于(s)PUCCH。此外,在另一个示例中,终端装置3可以应用基于将(s)PUCCH的带宽WsPUCCH和发送功率建立关联的函数或表的发送功率控制。
例如,基站装置1可以使用上层的信令(RRC信令)、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PDCCH及/或PDSCH等来发送(设定)分别用于由终端装置3仅发送SR的情况和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参数、索引、表、公式、计算方法等)。
接着,对循环移位αA、αB、αC的关系性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基于分配方法1或分配方法2的sPUCCH的αA、αB、αC的关系性的一个示例(循环移位关系性1)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分配方法2的sPUCCH中,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可以视为未给出αB。在图8所示的一个示例中,在分别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的循环移位αA、αB、αC不变。因此,也期望安装的容易性等优点。另一方面,在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两个循环移位间的频域的间隔为2*Nd,基站装置1的检测精度成为课题。在此,Nd为循环移位的单位,例如是相位旋转量(也可以使用2π/12等)。就是说,循环移位可以是时间方向(或频率方向)上的相位旋转。
图9是表示基于分配方法1或分配方法2的sPUCCH的αA、αB、αC的关系性的另一个示例(循环移位关系性2)的图。循环移位关系性2为根据被基站装置1期望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αA、αB、αC的值(以及关系性)不同的一个示例。由此,在期望仅发送A/N的情况下,两个循环移位αA、αB间的频域的间隔为5*Nd,在期望发送SR+A/N的情况下,各循环移位αA、αB、αC间的频域的间隔为3*Nd,由此期望改善基站装置1的检测精度。就是说,例如,在期望仅发送SR的情况及/或仅发送A/N的情况下,αA、αB、αC可以具备αB=αA1的关系;在期望发送SR+A/N的情况下,αA、αB、αC可以具备αC=2*Δ2A=Δ2B的关系。Δ1可以设定为αA以及αB的间隔(或差)为最大。此外,Δ2可以设定为αA、αB及αC的间隔(或差)为最大。此外,例如在期望发送SR+A/N的情况下,αA、αB、αC可以具备αC=Δ2BB、αB=Δ2A2A的关系。在此,Δ2B可以设定为αB以及αC的间隔(或差)为最大。此外,在此,Δ2A可以设定为αA以及αB的间隔(或差)为最大。
就是说,终端装置3能根据由基站装置1期望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种类、子帧编号、sTTI的编号或sTTI长度等来变更sPUCCH构成的循环移位。需要说明的是,用于sPUCCH构成的循环移位的CS控制信息(值或值的设定方法或用于值的计算的参数等)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1发送的上层的信令(RRC信令)、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s)PDCCH及/或(s)PDSCH等。在此,CS控制信息可以是与α1、α2、αA、αB、αC的一部分或全部有关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循环移位的关系性可以未必基于频域的间隔。例如,从终端装置3的观点考虑,还可以根据基于公式(4)生成的序列S1的特性(例如,PAPR(Peak to AveragePower Ratio:峰均比)、CM(Cubic Metric:立方度量)等)来设定循环移位的关系性或αA、αB、αC的值。此外,序列S1的特性可以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等计算出的值,循环移位的关系性或αA、αB、αC的值可以基于计算机模拟(也称为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序列或CGS(Computer GeneratedSequence:计算机生成序列)等)。
在基于构成方法1的sPUCCH中的对上行控制信息的循环移位的分配方法的一个示例(以下称为分配方法3)中,(α1,α2)=(αA,αB),在期望发送SR的情况和期望发送A/N的情况下,资源索引(指定频率、时间、空间等资源的索引)不同。例如,可以是在期望发送SR的情况和期望发送A/N的情况下,用于sPUCCH的发送的RB不同。而且,在期望发送SR+A/N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在至少发送SR情况和仅发送A/N的情况下资源索引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sPUCCH的构成方法的另一个示例(构成方法2)可以基于公式(6)来确定。
[数式6]
S2(n)=r′u,v(n)ejan
在构成方法2中,在一个SC-FMDA符号内实施了循环移位的序列以单体配置。即,构成方法2可以是乘以(实施)循环移位后的一个序列包含于一个SC-FMDA符号内的方法。由终端装置3发送的sPUCCH序列S2能由基站装置1来接收。例如,基站装置1能通过对接收到的sPUCCH序列S2进行基于r(n)的相关处理来检测循环移位α。
如图10的斜线部分所示,在构成方法2中,能在一个SC-FDMA符号内将序列分配成梳状(Comb、隔行、Interlace)。例如,如图10所示,在序列被分配成梳状的情况下,能生成两个分配模式。在此,也将图10中的分配模式1称为分配模式X1。此外,也将图10中的分配模式2称为分配模式X2。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方法2并不限定于图10的示例,可以通过将两个以上的间隔设为梳状来生成两个以上的分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方法2可以基于公式(5)以外的公式,例如可以是与SRS的生成方法同样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在构成方法2中,以根据图10所示的一个示例构成的sPUCCH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构成方法2所示的方法中,可以由合成了对各个分配模式实施了相同或不同的循环移位的序列的序列构成sPUCCH。
在为了基于构成方法2的sPUCCH中的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分配模式X1以及X2而设定的循环移位α1 2以及α2 2的一个示例(以下称为分配方法4)中,例如,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可以是(α1 2,α2 2)=(αA,null)。此外,在仅发送A/N的情况下,可以是(α1 2,α2 2)=(αA,αB)。此外,在发送SR+A/N的情况下,可以是(α1 2,α2 2)=(αA,αC)。
即,可以使用同一循环移位量(αA)来做为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的α1 2、在仅发送A/N的情况下的α1 2、以及仅发送A/N的情况下的α1 2
在此,null可以表示未分配循环移位,未生成序列。需要说明的是,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α1 2,α2 2)=(αA,αA)。此外,在仅发送SR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α1 2,α2 2)=(αA,αD)。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也将用于分配模式X1的基于公式(5)或除此之外的公式(或法则)而生成的序列称为第一(或第二)序列,也将对第一序列实施的循环移位α1称为第一(或第二)循环移位。此外,也将用于分配模式X2的基于公式(5)或除此之外的公式(或法则)而生成的序列称为第二(或第一)序列,也将对第二序列实施的循环移位α2称为第二(或第一)循环移位。
在此,在对终端装置3应用分配方法4的情况下,与至少发送A/N的情况相比,仅发送SR的情况下,每个分配模式的功率(分配功率)为其2倍。这是因为仅发送SR的情况下未被分配分配模式2。因此,基站装置1在仅期望发送SR的情况和期望至少发送A/N的情况下,要求变更期望接收的功率。此外,在基站装置1期望接收SR+A/N的情况下,与终端装置3发送A/N的情况相比,终端装置3不发送A/N的情况下分配给参考信号序列的功率为其2倍。
在应用分配方法4时,终端装置3可以使用与应用分配方法2的情况同样的方法来确定发送功率。
构成方法1以及构成方法2可以由一个SC-FDMA符号构成。而且,基于构成方法1或构成方法2而生成的序列可以应用将同一序列映射至不同的频带(跳频等)。在此,应用跳频的序列不必是严格相同的序列。例如,可以对包含相同信息的不同序列应用跳频。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的块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基站装置1具有上层(上层控制信息通知部、上层处理部)301、控制部(基站控制部)302、码字生成部303、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304、OFDM信号发送部(下行链路发送部)306、发射天线(基站发射天线)307、接收天线(基站接收天线)308、SC-FDMA信号接收部(CSI接收部)309、上行链路子帧处理部310。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304具有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5。此外,上行链路子帧处理部310具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提取部(CSI获取部)311。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3的块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终端装置3具有接收天线(终端接收天线)401、OFDM信号接收部(下行链路接收部)402、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403、传输块提取部(数据提取部)405、控制部(终端控制部)406、上层(上层控制信息获取部、上层处理部)407、信道状态测量部(CSI生成部)408、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9、SC-FDMA信号发送部(UCI发送部)411、发射天线(终端发射天线)412。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403具有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404。此外,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9具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UCI生成部)410。
首先,使用图11以及图12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收发的流程进行说明。在基站装置2中,控制部302对表示下行链路中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等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调制与编码策略)、表示数据发送所使用的RB的下行链路资源分配、HARQ的控制所使用的信息(冗余版本、HARQ过程编号、新数据指标)进行保持,并基于这些信息对码字生成部303、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304进行控制。在码字生成部303中,在控制部302的控制下对从上层301发送过来的下行链路数据(也称为下行链路传输块)实施纠错编码、速率匹配处理等,并生成码字。在1个小区中的1个子帧中,最多同时发送2个码字。在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304中,根据控制部302的指示,生成下行链路子帧。首先,通过PSK(PhaseShift Keying:相移键控)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调制等调制处理,将在码字生成部303中生成的码字转换为调制符号序列。此外,调制符号序列被映射至一部分的RB内的RE,通过预编码处理生成每个天线端口的下行链路子帧。此时,从上层301发送来的发送数据序列包含上层中的控制信息(例如专用(特定)RRC(RadioResource Control)信令)即上层控制信息。此外,在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5中,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304根据控制部302的指示,将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映射至下行链路子帧内的RE。由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304生成的下行链路子帧在OFDM信号发送部306中被调制为OFDM信号,并经由发射天线307发送。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例示了各具有一个OFDM信号发送部306和发射天线307的构成,但在使用多个天线端口发送下行链路子帧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多个OFDM信号发送部306和发射天线307的构成。此外,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304也能具有生成PDCCH、EPDCCH等物理层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并将其映射到下行链路子帧内的RE上的能力。多个基站装置(基站装置1-1以及基站装置1-2)分别发送独立的下行链路子帧。
在终端装置3中,经由接收天线401在OFDM信号接收部402中接收OFDM信号,并实施OFDM解调处理。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403首先对PDCCH、EPDCCH等物理层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进行检测。更具体而言,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403在能供PDCCH、EPDCCH分配的区域中设为已发送PDCCH、EPDCCH来进行解码,并确认预先附加的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位(盲解码)。即,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403对PDCCH、EPDCCH进行监控。在CRC位与预先由基站装置分配的ID(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SPS-C-RNTI(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C-RNTI:半持续调度-C-RNTI)等对1个终端装置分配1个的终端固有标识符、或者TemporalyC-RNTI)一致的情况下,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403识别为能检测到PDCCH或者EPDCCH,使用检测到的PDCCH或者EPDCCH所包含的控制信息来取出PDSCH。控制部406保存基于控制信息的表示下行链路中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等的MCS、表示下行链路数据发送中所使用的RB的下行链路资源分配、HARQ的控制中所使用的信息,并基于它们来控制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403、传输块提取部405等。更具体而言,控制部406进行控制,从而进行与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304中的RE映射处理、调制处理相对应的RE去映射处理、解调处理等。从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抽出的PDSCH被发送至传输块提取部405。此外,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403内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404从下行链路子帧中提取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在传输块提取部405中,实施码字生成部303中的速率匹配处理、与纠错编码对应的速率匹配处理、纠错解码等,提取出传输块,并送至上层407。传输块中包含上层控制信息,上层407基于上层控制信息来获知控制部406所需的物理层参数。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基站装置1(基站装置1-1以及基站装置1-2)分别发送独立的下行链路子帧,并在终端装置3中接收这些下行链路子帧,因此,上述处理也可以对每一个基站装置1的下行链路子帧分别进行。此时,终端装置3可以识别为从多个基站装置2发送了多个下行链路子帧,也可以不识别。在不识别的情况下,终端装置3可以只识别为在多个小区中发送了多个下行链路子帧。另外,在传输块提取部405中,判定是否能准确地检测出传输块,判定结果被送至控制部406。
接着,对上行链路信号的收发的流程进行说明。在终端装置3中,在控制部406的指示下,由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404提取出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被送至信道状态测量部408,在信道状态测量部408中测量信道状态及/或干扰,并且基于测量出的信道状态及/或干扰,计算出CSI。此外,控制部406基于是否能准确地检测出传输块的判定结果,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410指示HARQ-ACK(DTX(未发送)、ACK(检测成功)或者NACK(检测失败))的生成以及向下行链路子帧的映射。终端装置3针对多个小区每一个的下行链路子帧分别进行这些处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410中,生成包含所算出的CSI及/或HARQ-ACK的PUCCH。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9中,包含从上层407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以及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410中生成的PUCCH被映射到上行链路子帧内的RB上,生成上行链路子帧。在SC-FDMA信号发送部411中对上行链路子帧实施SC-FDMA调制来生成SC-FDMA信号,并经由发射天线412进行发送。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主小区、PS小区这样的用语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要使用这些用语。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主小区也能称为主要小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PS小区也能称为主小区。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3以及基站装置1的各种方案进行说明。
(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是终端装置3,其具备:发送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2)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中,所述发送部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3)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是基站装置1,其具备:接收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对终端装置指示针对所述PUCCH的发送功率,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4)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中,所述接收部在与接收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接收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5)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方案是用于终端装置3的通信方法,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一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二序列,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来生成上行链路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确定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功率,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6)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方案中,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7)本实施方式的第四方案是安装于终端装置3的集成电路,其具备:发送电路,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电路,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8)在本实施方式的第四方案中,所述发送电路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9)本实施方式的第五方案是终端装置3,其具备:发送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循环移位,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以及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基于在所述PUCCH中仅发送SR、仅发送HARQ-ACK、发送SR以及HARQ-ACK中的哪一个来给出。
(10)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五方案中,所述发送部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11)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五方案中,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仅基于所述SR、仅基于所述HARQ-ACK或基于所述SR以及所述HARQ-ACK而生成。
(12)本实施方式的第六方案是基站装置1,其具备:接收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部,对终端装置指示针对所述PUCCH的循环移位,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以及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基于在所述PUCCH中仅发送SR、仅发送HARQ-ACK、发送SR以及HARQ-ACK中的哪一个来给出。
(13)在本实施方式的第六方案中,所述接收部在与接收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接收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14)在本实施方式的第六方案中,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仅基于所述SR、仅基于所述HARQ-ACK或基于所述SR以及所述HARQ-ACK而生成。
(15)本实施方式的第七方案是终端装置3的通信方法,基于在所述PUCCH中仅发送SR、仅发送HARQ-ACK、发送SR以及HARQ-ACK中的哪一个来生成第一循环移位的值以及第二循环移位的值,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所述第一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一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所述第二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二序列,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来生成上行链路信号,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16)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七方案中,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17)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七方案中,仅基于所述SR、仅基于所述HARQ-ACK或基于所述SR以及所述HARQ-ACK来生成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18)本实施方式的第八方案是安装于终端装置3的集成电路,其具备:发送电路,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控制电路,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循环移位,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以及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基于在所述PUCCH中仅发送SR、仅发送HARQ-ACK、发送SR以及HARQ-ACK中的哪一个来给出。
(19)在本实施方式的第八方案中,所述发送电路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20)在本实施方式的第八方案中,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仅基于所述SR、仅基于所述HARQ-ACK或基于所述SR以及所述HARQ-ACK而生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装置1以及终端装置3中工作的程序也可以是对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进行控制以实现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作用的程序)。然后,由这些装置所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其处理时暂时存储在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中,之后储存在Flash 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并根据需要由CPU读取、修改和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3、基站装置1-1或基站装置1-2的一部分可以由计算机来实现。该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到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并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并执行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中的程序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是内置于终端装置3、或基站装置1-1或基站装置1-2的计算机系统,包含OS、外围设备等硬件。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可以进一步包含像经由互联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以及像作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保存程序固定时间的记录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来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能与已将上述功能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的程序。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也能实现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构成装置组的各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的部分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1的所有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3能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1或基站装置1-2也可以是EUTRAN(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1或基站装置2-2也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3、基站装置1-1或基站装置1-2的一部分或全部典型地可以实现为集成电路、即LSI,也可以实现为芯片组。终端装置3、基站装置1-1或者基站装置1-2的各功能块可以单独地芯片化,也可以将一部分或全部集成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利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蜂窝移动站装置作为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但本申请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应用于在室内和室外设置的固定式或不可移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清洁/清洗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货机、其他生活设备等的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对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之间进行置换的构成。
符号说明
301上层
302控制部
303码字生成部
304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
305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306OFDM信号发送部
307发射天线
308接收天线
309SC-FDMA信号接收部
310上行链路子帧处理部
311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提取部
401接收天线
402OFDM信号接收部
403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
404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
405传输块提取部
406控制部
407上层
408信道状态测量部
409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
410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
411SC-FDMA信号发送部
412发射天线
1(1-1、1-2)基站装置
3(3A、3B)终端装置
100通信系统

Claims (8)

1.一种终端装置,其具备:
发送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
控制部,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
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
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
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
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部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3.一种基站装置,其具备:
接收部,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以及
控制部,对终端装置指示针对所述PUCCH的发送功率,
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
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
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
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接收部在与接收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接收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5.一种通信方法,其用于终端装置,
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一序列,
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生成第二序列,
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来生成上行链路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确定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功率,
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7.一种集成电路,其安装于终端装置,并具备:
发送电路,在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的PUCCH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以及
控制电路,确定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
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基于第一序列以及第二序列而生成,
所述第一序列通过对第三序列应用第一循环移位来给出,
所述第二序列通过对所述第三序列应用第二循环移位来给出,
针对在所述PUC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基于所述第一循环移位的值和所述第二循环移位的值来给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装置,
所述发送电路在与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中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
CN201780022673.9A 2016-04-27 2017-04-13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Pending CN1090760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8914 2016-04-27
JP2016088914 2016-04-27
PCT/JP2017/015110 WO2017188006A1 (ja) 2016-04-27 2017-04-13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6050A true CN109076050A (zh) 2018-12-21

Family

ID=60161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2673.9A Pending CN109076050A (zh) 2016-04-27 2017-04-13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5500B2 (zh)
EP (1) EP3451600A4 (zh)
JP (1) JP6688882B2 (zh)
CN (1) CN109076050A (zh)
BR (1) BR112018071391A8 (zh)
CA (1) CA3019896A1 (zh)
WO (1) WO20171880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32312B (zh) * 2015-12-31 2022-08-0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用于传输和接收上行链路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10721756B2 (en) * 2017-02-13 2020-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etition-based uplink for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in a new radi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190322B2 (en) * 2017-05-03 2021-11-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base station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tilizing said method
BR112019023027A2 (pt) * 2017-05-03 2020-08-11 Idac Holdings, Inc. unidade de transmissão/recepção sem fio, e, método para transmitir reconhecimento ou reconhecimento negativo (ack/nack) de solicitação de retransmissão automática híbrida (harq)
US11665693B2 (en) * 2017-06-15 2023-05-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20240058998A (ko) * 2017-08-11 2024-05-07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채널의 송수신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US11758412B2 (en) * 2018-07-27 2023-09-12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0248158A1 (en) * 2019-06-12 2020-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port configuration
WO2021024326A1 (ja) * 2019-08-02 2021-02-1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15778A (ko) 2007-08-08 2009-0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케줄링 요청 신호 전송 방법
KR101430269B1 (ko) * 2007-09-14 2014-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KR20100019947A (ko) 2008-08-11 2010-0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 전송 방법
KR101571566B1 (ko) 2008-08-11 2015-1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JP5280959B2 (ja) * 2009-07-31 2013-09-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1019795A1 (en) * 2009-08-13 2011-02-1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ultiplexing uplink l1/l2 control and data
CN105721118B (zh) * 2010-09-19 2019-04-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RU2518966C1 (ru) * 2010-10-28 2014-06-10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CN105490781B (zh) 2011-12-21 2019-05-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300457B2 (en) * 2013-01-22 2016-03-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apparatus, integrated circui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KR20150051063A (ko) * 2013-11-01 2015-05-11 주식회사 아이티엘 하향링크 harq-ack와 sr동시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980257B2 (en) * 2014-09-26 2018-05-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ltra-low latency LTE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40876A1 (en) 2019-05-09
WO2017188006A1 (ja) 2017-11-02
CA3019896A1 (en) 2017-11-02
BR112018071391A2 (pt) 2019-02-05
US10855500B2 (en) 2020-12-01
BR112018071391A8 (pt) 2023-04-25
JPWO2017188006A1 (ja) 2019-02-28
EP3451600A1 (en) 2019-03-06
EP3451600A4 (en) 2019-11-27
JP6688882B2 (ja)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14466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CN110249599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5856810B2 (ja)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38858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US944540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using a single physical uplink channel
JP6568066B2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9076050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6400022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20190054978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통신을 위한 빔 운영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장치
JPWO2016121433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7002794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TW201914248A (zh) 終端装置、基地台装置、及通訊方法
JP6781149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WO2016175172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9845377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2019057747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8041999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028076B2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612558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8042001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7002804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7188012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034946B2 (ja)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5070342A (ja) 基地局、端末、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8137492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24

Address after: No.1, Takumicho, Sakai Ward, Sakai City,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Sharp Corp.

Applicant after: FG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Takumicho, Sakai Ward, Sakai City,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arp Corp.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