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5576A - 监视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监视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5576A
CN109075576A CN201780026176.6A CN201780026176A CN109075576A CN 109075576 A CN109075576 A CN 109075576A CN 201780026176 A CN201780026176 A CN 201780026176A CN 109075576 A CN109075576 A CN 109075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electric power
energy conservation
mentioned
conservation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61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砂盃祐司
中原毅朗
山森聪
内村恭司
武田翔
牧野直树
吉川聪
奈良佳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75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55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02J3/144Demand-respons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5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 H02J2310/56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 upon which the selective controlling is based
    • H02J2310/58The condition being electrical
    • H02J2310/60Limit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the network or in one section of the network, e.g. load shedding or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02B70/3225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2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提供通过在节能效果与对运用的影响度之间平衡良好地调整负载抑制,谋求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的提高的监视控制装置。估计值运算部(6)能够运算在一天中的各时间段的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设定输入部(7)能够预先设定任意的单位期间例如一天或者一个月的期间中的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并基于该电力量设定一天中的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校正部(9)能够对于在接着差分运算部(8)求出差分的时间段到来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加减该差分而校正节能目标值。

Description

监视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能够平衡良好地对节能效果的确保和对运用的影响的抑制进行调整的监视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根据消费者的使用电力在电力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约定作为电费的基本的合同电力。合同电力是在包括当月在内的过去1年间最大的最大需要电力,所谓的最大需要电力,是计量使用电力并按每30分钟平均后的值中的、在月间达到最大的电力。即,根据30分钟期间的最大值来决定1年间的电费。在超过了合同电力的情况下,对于超过的使用电力,必须作为新的合同电力,存在电费会根据合同电力的增加而增加的问题。
对于上述的问题,消费者往往会导入安装有需求监视控制功能的监视控制装置。需求监视控制功能为,以避免监视控制对象即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超过合同电力为目的的功能,能够分为需求监视功能和需求控制功能。
在需求监视功能中,为了避免监视控制对象即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超过合同电力,以30分钟周期计算成为使用电力的预测值的使用电力估计值。并且,在需求监视功能中,在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的实际成果值超过了合同电力的情况下、使用电力估计值可能超过警报电力的情况下,会发出警报来对消费者唤起注意。
使用图13,对监视控制装置的需求监视功能的概略进行说明。在图13中,30分钟周期的需求监视中的、当前时刻以前表示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的实际成果值,当前时刻以后表示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的预测值即使用电力估计值。消费者预先设定低于合同电力线的警报电力线。
在需求监视中,在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的实际成果值超过合同电力线时,发出合同电力超过的警报。另外,在需求监视中,在假定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的预测值在需求监视的结束时刻(从需求监视开始30分后)超过警报电力线时,发出警报电力超过的警报。此外,警报发出所用的判断基准,根据监视控制装置而为各种各样的。
接下来,对需求控制功能的概略进行说明。所谓的需求控制功能,是在使用电力的预测值超过了警报电力的情况下,使监视控制对象即负载设备依次停止,直到使用电力在不超过合同电力或者警报电力的范围内的控制功能。使负载设备停止的顺序,是根据控制等级的低位到高位的顺序预先登记的。
通常,在控制等级低位,登记即使停止对运用的影响也较小的负载设备,在控制等级高位,登记若停止则对运用的影响较大的负载设备。因此,对于应急设备、保护设备等、不许使其停止的负载设备,要从需求控制对象排除。
需求监视控制功能中的上述警报电力的设定,伴随着负载设备的停止,所以消费者往往利用负载设备的停止来进行节能。在图14中,示出了1天的使用电力变动和合同电力、警报电力目标值的关系。在图14中,是将警报电力目标值设为比合同电力稍小的值(警报电力目标值1)的一般的设定,示出了为了防止超过合同电力,而在使用电力达到极大的时间段进行使负载设备停止的需求控制的情况。
另外,通过将警报电力目标值设定为大大低于合同电力的值(警报电力目标值2),不仅仅在使用电力达到极大的时间段、即使在使用电力比较小的时间段也进行需求控制,还能够实现基于监视控制对象即负载设备的停止的节能促进。然而,在设定图14所例示的警报电力目标值1、2的需求监视控制功能中,仅仅在使用电力超过了警报电力目标值的时间段进行需求控制,在使用电力低于警报电力目标值的时间段,不进行需求控制。因此,问题在于使节能成为可能的时间段受限定这一点。
对于上述的问题,有设定在一天中的各时间段不同的警报电力目标值,并使不限定时间段的节能成为可能的需求监视控制功能。这是由于有在监视对象设备的运用中,不是仅仅在使用电力超过合同电力的时间段抑制使用电力,而是想要在全部的时间段进行节能的要求。对于将节能作为目的的控制,是将需求监视控制扩展后的功能,但根据目的的观点,将其称为节能控制。
在图15中,示出了1天的使用电力变动和合同电力、进行了在各时间段不同的设定的警报电力目标值(以下,将节能控制中使用的目标值称为节能目标值)的关系。图15表示基于在对监视控制对象设备的运用不造成较大的影响的范围中设定的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在全部的时间段使节能控制成为可能的情况。
节能目标值当然以合同电力以下的值来设定,因此也实现了防止超过合同电力。在节能控制中,为了避免超过节能目标值而从控制等级低位起一直到高位为止根据必要将负载设备停止。这一点与以防止超过合同电力为目的的需求控制是同样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80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880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监视控制装置中,被指出了如以下那样的课题。即,在以往的监视控制装置中,将合同电力超过防止所用的需求控制功能扩展,在各时间段设定节能目标值从而能够进行节能控制,但在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设想外地变大时,连较高的控制等级的负载设备也会停止。图16中示出了使用电力估计值以及使用电力实际成果与节能目标值的关系。
节能目标值通常用相对于所设想的使用电力估计值的、被认为对运用不会带来较大的影响的范围(控制等级低位,图16的箭头a)来设定。然而,在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达到了预想以上(图16的虚线)的情况下,需要设想以上的使用电力抑制(图16的箭头b),连控制等级高位的负载设备也要停止。其结果,会存在对运用的影响在意料之外变大的问题。
即,若想要达成节能目标值的结果是使比设想更多的负载设备停止,则会对运用带来较大的影响。反之,若想要排除对运用的影响而使停止的负载设备的台数较少而负载抑制不充分,则会导致节能效果的降低。这样,消费者难以在节能效果与对运用造成的影响度之间平衡良好地调整负载抑制。
本实施方式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监视控制装置,通过在节能效果与对运用的影响度之间平衡良好地调整负载抑制,谋求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监视控制装置,能够实施基于负载设备的停止的节能控制,该监视控制装置具备设定输入部,该设定输入部能够设定任意的单位期间的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并能够基于该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在一天中的各时间段设定节能控制中使用的节能目标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用于说明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估计值的曲线。
图3是表示节能目标值的设定例的曲线。
图4是表示节能目标值的设定例的曲线。
图5是表示将每1天的单位时间分为24个的情况下的各运算方法的一例的曲线。
图6是表示节能目标值的各运算方法的计算结果的一例的表1。
图7是表示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实际的负载需要较大的情况下的样子的曲线。
图8是表示节能目标值的校正的样子的曲线。
图9是表示节能目标值的校正的样子的曲线。
图10是表示节能目标值的校正的样子的曲线。
图11是表示节能目标值的校正的样子的曲线。
图12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节能目标值的设定例的曲线。
图13是用于说明需求监视功能的概略的曲线。
图14是表示使用电力变动和合同电力、警报电力目标值的关系的曲线。
图15是表示使用电力变动和合同电力、在各时间段进行了不同的设定的警报电力目标值的关系的曲线。
图16是表示使用电力估计值以及使用电力实际成果和节能目标值的关系的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
[构成]
参照图1的框图,表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监视控制装置1是将负载设备a1~an作为监视控制对象的装置。监视控制装置1是能够实施将合同电力超过防止作为目的的需求监视控制及基于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的节能控制的装置。
因此,监视控制装置1具备设定输入部7,该设定输入部7能够设定合同电力超过防止控制用的警报电力目标值及节能控制用的节能目标值这两种目标值。设定输入部7在节能目标值的设定时,能够按每个预先决定的时间段进行设定。
监视控制装置1,既能够将实现需求监视控制的功能和实现节能控制的功能作为一个功能而使用,另外也能够将节能控制功能以单体来使用。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监视控制装置1将节能控制功能以单体来使用的情况特殊化地进行记载。
在监视控制装置1中,网络N上连接并配置有输入输出部b1~bn。输入输出部b1~bn,在其与监视控制对象即负载设备a1~an之间授受各种信号。例如,输入输出部b1~bn从负载设备a1~an受理状态信号,并对负载设备a1~an发送控制信号。
作为输入输出部b1~bn从负载设备a1~an受理的状态信号,是负载设备a1~an的控制的结果即各负载设备a1~an的运转状况数据的数字值或模拟值等。另外,作为输入输出部b1~bn对负载设备a1~an发送的控制信号,是负载设备a1~an的开启/关闭等的数字值、温度设定、照度设定等的模拟值等。在监视控制装置1中,输入输出部b1~bn将这些控制信号向负载设备a1~an输出从而实施负载设备a1~an的控制。
另外,在监视控制装置1中,网络N上连接并配置有输入部2。输入部2从受电设备c取入受电电力或受电电力量即从电力公司买入多少电力的数据。输入部2从气象观测设备d取入温度、湿度等的气象观测数据。所谓的气象观测数据,是运算一天中的各时间段的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中使用的数据之一。
并且,在监视控制装置1中,网络N上连接有显示·发报输出部3、存储部4、外部信息输入部5、估计值运算部6、设定输入部7、差分运算部8及校正部9。其中的、显示·发报输出部3,是将节能控制等的状况、负载设备a1~an的运转状况等显示为曲线图的输出装置。存储部4是进行监视控制装置1中的各种设定的保存、控制动作履历的储存等的存储装置。外部信息输入部5是进行与气象预报等来自监视控制装置1外部的信息有关的输入处理的输入装置。
估计值运算部6能够运算在一天中的各时间段的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使用图2的曲线对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进行说明。在图2的曲线中,横轴是时间(h),纵轴是使用电力(kW),负载设备a1~an的合计估计电力量能够用横轴×纵轴之积来算出。图2的斜线部分相当于负载设备a1~an的合计估计电力量。
作为估计值运算部6中的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的运算方法,能够应用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具体而言,有根据过去的实际成果值用人类的判断来设立估计值的方法、自动反映过去的同星期、同日的总负载电力(即受电电力)的实际成果值的方法、或者模式匹配等。
所谓的模式匹配,是相应于过去的总负载电力而储存气象观测数据(温度、湿度等)的参数实测值,并根据次日的天气预报数据来反映与类似的气象值的过去数据有关的总负载电力的实际成果值的方法。并且,已知有根据天气预报数据用各种算法运算总负载电力的实际成果值的方法等。
设定输入部7,能够预先设定任意的单位期间例如一天或者一个月的期间中的、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并基于该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设定一天中的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所谓的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是对于任意的单位期间中的合计估计电力量乘以预先决定的削减百分数而得到的值。另外,设定输入部7能够在前日的时刻对于次日的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设定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
差分运算部8求出负载设备a1~an中的使用电力估计值与实际的需要负载的差分。关于实际的需要负载,差分运算部8能够通过将节能目标值与基于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的负载抑制量相加来求出。另外,如前所述,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由估计值运算部6求出,所以差分运算部8能够取入该值并求出其与负载设备a1~an的实际的需要负载的差分。
校正部9,对于差分运算部8取入差分并在接着求出该差分的时间段而到来的时间段中的节能目标值,通过加减该差分,从而能够校正节能目标值。校正部9能够如以下那样对于下一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加减差分运算部8求出的差分,从而能够校正节能目标值。
即,校正部9将前日求出的使用电力估计值与当日的实际的需要负载进行比较,在与使用电力估计值相比当日的需要负载更小的情况下,校正部9从下一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减去差分运算部8求出的差分,从而校正节能目标值。另一方面,在当日的需要负载比使用电力估计值大的情况下,校正部9对下一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加上差分运算部8求出的差分,从而校正节能目标值。
另外,基于校正了节能目标值后的校正后的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的负载抑制量,采用与从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节能目标值而得到的值即节能削减目标相同的值。在该情况下,校正部9,该时间段中的节能削减目标量的电力量在再下一时间段从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减去,从而能够对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进行再次校正。
[作用]
(节能目标值的设定)
在具有以上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如下那样,设定输入部7设定节能目标值。在设定输入部7中,首先,设定任意的单位期间例如一天或者一个月的期间中的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然后,设定输入部7通过用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除以设定节能目标值的每1天的单位时间数即若30分钟则为48,若1个小时则为24,由此计算并设定在各单位时间的节能目标值。
将设定输入部7设定节能目标值的情况下的试样示于图3~图6。在图3、图4中,将1天以30分钟单位而将每1天的单位时间分为48个,用曲线表示的曲线表示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阶梯状的曲线表示节能目标值。在图5中,将1天以1个小时单位将每1天的单位时间分为24个。图6是将节能目标值的各设定方法的计算试样归纳为表1进行表示的图。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设定输入部7按每个时间段从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相同的值而设定节能目标值。为此,表示使用电力估计值的曲线的曲线图和表示节能目标值的曲线的曲线图,如果排除后者为阶梯状的情况而考虑,则具有同样的梯度。将这样的节能目标值的设定时的运算方法作为“运算方法1”(参照图6的表1)。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设定输入部7,将使用电力估计值为预先设定的最低估计电力(例如设为10kW)以下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设为0,在剩余的时间段从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上述的最低估计电力(图6的表的A栏)。并且,对该值乘以相同的比率(图6的表的B栏)的基础上,在全部的时间段加上最低估计电力,以将它们合计而得到的值成为削减后的合计估计电力量的方式改变%数的同时进行回归计算,而设定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将这样设定节能目标值的运算方法设为“运算方法3”。
在图6所示的表1中,在0时、1时、23时的时间段,设为节能目标值0。即,在该时间段中如图4以及图5的曲线所示那样,表示使用电力估计值的曲线与表示节能目标值的曲线一致。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那样,在通过“运算方法3”导出节能目标值的情况下,在使用电力估计值较大的部分,使用电力估计值与节能目标值之差变大,与以图3的曲线表示的“运算方法1”中的节能目标值的峰值相比,节能目标值的峰值变低。
在将每1天的单位时间数分为48个的曲线并未示出,但设定输入部7可以对使用电力估计值乘以相同的比率而设定节能目标值。将该节能目标值的设定时的运算方法设为“运算方法2”。在图5中,除了“运算方法1”和“运算方法3”的曲线以外,也示出了“运算方法2”的曲线。
如图6的表1所示,合计估计电力量为1090kW,设定值即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为218kW。因此,削减后的合计估计电力量为1090-218=872kW。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采用“运算方法1~3”的哪一方法,都基于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即218kW,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确定。
例如在“运算方法1”中,将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218kW除以24得到的值即9.1kW,成为每1小时的削减目标输出即从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的共通值。在“运算方法2”中,将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218kW除以合计估计电力量1090kW而得到的值即20%,成为每1小时的削减目标%即对使用电力估计值乘以的比率。另外,在“运算方法3”中,25.7%为每1小时的削减目标%。
(节能目标值的校正)
如上所述,设定输入部7在前日的时刻,对于次日的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设定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但是,设定输入部7所设定的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是在前日的时刻设定的值,所以设定的日的次日即当日的负载设备a1~an的需要状况与前日的使用电力估计值未必一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监视控制装置1中,透过当日的负载设备a1~an的需要状况与前日的使用电力估计值不同的情况,而由校正部9进行节能目标值的校正。关于基于校正部9的节能目标值的校正,使用图7~图11的曲线具体进行说明。
在图7~图11的曲线中,虚线表示在没有进行基于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的负载抑制的情况下的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实线表示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阶梯状的实线表示在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与阶梯状的实线重叠的单点划线表示实施了节能控制时的实际的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
在图8~图11中,曲线中的箭头A~G表示下面的电力量。即,A是负载设备a1~an的使用电力估计值,B是节能目标值,C是基于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的负载抑制量。D是不使负载设备a1~an停止而没进行负载抑制的情况下的使用电力(即实际的需要负载),E是使用电力估计值A与实际的需要负载D的差分。F是从使用电力估计值A减去节能目标值B而得到的节能削减目标的电力量。
使用电力估计值A由估计值运算部6求出,并被保存于存储部4。节能目标值B由设定输入部7来设定,并被保存于存储部4。所谓的负载抑制量C,是根据在该时间段为了达成节能目标值B而实际对负载设备a1~an进行了抑制后的结果而导出的电力量,能够根据该时间段中的负载设备a1~an的电力使用量而逆运算。
未进行负载抑制的情况下的使用电力即实际的需要负载D,是通过将该时间段中的节能目标值B与负载抑制量C相加而求出的(D=B+C)。差分E是实际的需要负载D与使用电力估计值A的差分。上述D、E由差分运算部8求出。节能削减目标F是通过从使用电力估计值A减去节能目标值B而求出的电力量,由设定输入部7设定,并被保存于存储部4。
<a>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实际的需要负载大的情况
若尽管相对于前日求出的使用电力估计值A而言当日的需要负载D变大也保持前日所设定的状态不变地运用节能目标值B,则会设想以上地使负载设备a1~an停止,对运用的影响度变大。因此,需要抑制设想以上的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校正部9进行校正以提高当初的节能目标值B。
图7的曲线示出了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实线)而言,不进行负载抑制的情况下的使用电力(虚线)即当日的实际的需要负载更大的情况的样子。如例如图8的7时00分~30分的时间段所示那样,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A而言实际的负载需要D较大的情况下,差分运算部8通过从实际的需要负载D减去使用电力估计值A,从而求出两者的差分E(E=D-A)。
校正部9在与使用电力估计值A相比实际的需要负载D更大的情况下(A<D),将由差分运算部8在该时间段求出的差分E加在下一单位时间段的当初的节能目标值B上,从而校正节能目标值。即,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是求出了差分E的时间段中的节能目标值B与差分E的和即(B+E)。
校正部9通过对每单位时间段反复这样的运算,而反复进行节能目标值的校正。在图9的曲线中,将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用阶梯状的稍粗的实线表示。在图9中,将从并不进行负载抑制的情况下的使用电力(实际的需要负载)D减去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B+E)而得到的值,作为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1。
这样,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B+E)是比当初的节能目标值B提高了差分E后的值,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1比当初的负载抑制量C小差分E的量。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1变小的结果是,无需要设想以上地使负载设备a1~an停止,能够抑制对运用的影响度。
<b>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的再校正
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1,是实际的需要负载D与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B+E)的差分。此时,实际的需要负载D变小而与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B+E)的差分缩小时,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1变小。即,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台数变少,节能削减目标F的达成变得困难。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校正部9中,在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1变为与节能削减目标F相同的值的时刻,再次对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B+E)进行校正,以增大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1。例如,在图10的曲线的16时00分~16时30分的时间段,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1与节能削减目标F为相同的值。
在该情况下,校正部9,以将该时间段的节能削减目标F的电力量在下一时间段即16时30分~17时00分的时间段从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B+E)减去的方式进行校正,并作为再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以粗线表示)。通过这样的节能目标值的再校正,再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2大于在下一时间段的节能削减目标F′。其结果,能够抑制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台数而提高节能效果。由此,能够可靠地达成当初的节能削减目标F′。
<c>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实际的负载需要较小的情况
也考虑相对于前日求出的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实际的需要负载变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保持前日所设定的状态不变而运用节能目标值,则不停止而继续运转的负载设备a1~an的台数变多,存在未达到节能效果的问题。
因此,若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实际的需要负载较小,则要求增加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台数。为了应对该要求,校正部9以降低节能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校正。关于这样的基于校正部9的节能目标值的校正,使用图11的曲线进行说明。
在图11的曲线中,示出了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不进行负载控制的情况下的使用电力即实际的需要负载较小的情况下的样子。在如图11的以7时00分~30分的时间段所示那样、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A而言实际的负载需要D较小的情况下,差分运算部8通过从使用电力估计值A减去实际的需要负载D,求出两者的差分E(E=A-D)。
校正部9在相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A而言实际的需要负载D较小的情况下(A>D),将由差分运算部8在该时间段求出的差分E从下一单位时间段的当初的节能目标值B′减去,从而校正节能目标值。即,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为从当初的节能目标值B′减去差分E而得到的值(B′-E)。
校正部9通过按每单位时间段反复进行这些运算,从而反复进行节能目标值的校正。在图11的曲线中,将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用阶梯状的稍粗的实线表示。在图11的7时30分~8时00分的时间段中,将从不进行负载抑制的情况下的使用电力(实际的需要负载)D′减去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B′-E)而得到的值作为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3。
这样,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B′-E),是比当初的节能目标值B′降低了差分E后的值,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3比当初的负载抑制量C大差分E的量。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C3变大,意味着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台数增加,能够提高节能效果。
[效果]
[1]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监视控制装置1中,具备设定输入部7,该设定输入部7能够基于在任意的单位期间预先设定的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设定一天中的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因此,设定输入部7能够将任意的单位期间中的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为基础,考虑对运用带来的影响度的同时设定节能目标值。其结果,能够避免设想以上的负载设备的停止,能够将对运用带来的影响确实可靠地排除。
另外,以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为基础而设定了节能目标值,所以能够可靠地确保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能够获得期望的节能效果。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在节能效果与对运用造成的影响度之间实现平衡良好的负载抑制,能够有助于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的提高。
[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能够运算在各时间段的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估计值的估计值运算部6,设定输入部7能够采用“运算方法1”,从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相同的值从而设定节能目标值。因此,设定输入部7一整天均匀地稳定地设定节能目标值。具备采用这种“运算方法1”的设定输入部7的监视控制装置1,对于负载设备a1~an在24小时中均匀地运转的情况等尤其有效。
[3]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能够运算在各时间段的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估计值的估计值运算部6,设定输入部7能够采用“运算方法2”对使用电力估计值乘以相同的比率从而设定节能目标值。因此,设定输入部7能够根据使用电力估计值的大小而使节能目标值的大小变化地进行设定。因此,能够更灵活地设定节能目标值,节能效果与对运用造成的影响度的平衡调整变得容易。
[4]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输入部7能够采用“运算方法3”,将表示使用电力估计值的最低值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设为0,并从剩余的各时间段的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最低估计电力的基础上乘以相同的比率,进而加上最低估计电力而设定节能目标值。根据这样的设定输入部7,将表示使用电力估计值的最低值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设为0,所以在使用电力估计值较低的时间段,能够不使负载设备a1~an停止就将对运用造成的影响确实可靠地排除。
[5]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差分运算部8,能够运算任意的时间段中的使用电力估计值与负载设备a1~an的实际的使需要负载的差分;以及校正部9,对于在接着差分运算部8求出差分的时间段而到来的时间段的节能目标值加减该差分来校正节能目标值。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在当日的负载设备a1~an的需要状况与前日求出的使用电力估计值不一致的情况下,能够相应于当日的负载设备a1~an的需要状况,校正节能目标值。即,在相对于前日求出的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当日的需要负载较小的情况下,即使增加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台数,对于运用也不易造成影响。因此,校正部9能够以降低节能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校正,使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台数增加而提高节能效果。
反之,在相对于前日求出的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当日的需要负载变大的情况下,可能在设想以上地停止了负载设备a1~an,易于对运用造成影响。因此,校正部9以提高节能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校正,避免设想以上地使负载设备a1~an停止,能够抑制对运用的影响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校正部9中,在相对于前日求出的使用电力估计值而言当日的需要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在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与节能削减目标成为相同值的时刻,以将该时间段中的节能削减目标的量在再下一时间段从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减去的方式,再次对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进行校正。由此,再校正后的负载抑制量与节能削减目标相比变大,能够可靠地达成节能削减目标,能够确保优秀的节能效果。
[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输入部7能够设定合同电力超过防止控制用的警报电力目标值和节能控制用的节能目标值这两种目标值。因此,能够实施以合同电力超过防止为目的的需求监视控制和基于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的节能控制这两者。并且,设定输入部7能够按每个预先决定的时间段设定节能控制用的节能目标值,所以能够获得优秀的节能效果。
(2)其他的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作为一例而提示,意图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即,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范围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同样地、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a]例如,设定输入部7,既可以将使用电力估计值为预先设定的最低估计电力以下的时间段的上述节能目标值设为0,并从剩余的各时间段的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相同的值从而设定节能目标值,或者也可以对剩余的各时间段的使用电力估计值乘以相同的比率从而设定节能目标值。根据这样的设定输入部7,与采用上述的“运算方法3”的设定输入部7同样地,在使用电力估计值较低的时间段,能够不使负载设备a1~an停止,而将对运用造成的影响确实可靠地排除。
[b]设定输入部7可以设为,能够设定实施节能控制的时间段。例如,在图12的曲线中,在18时00分~18时00分的时间段,能够设定节能目标值。根据这样的设定输入部7,能够设定实施节能控制的时间段,从而能够自由地选择实施节能控制的时间段。因此,即使使用电力估计值较低的时间段变动,也能够立即对此予以应对。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抑制负载设备a1~an的停止台数,能够可靠地实施对运用的影响排除。
[c]可以具备模式设定部,该模式设定部能够选择性地设定维持设定当初的节能目标值的维持优先模式、或者进行节能目标值的校正的校正优先模式。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在模式设定部选择维持优先模式的情况下,不进行节能目标值的校正而以当初的节能目标值原封不动地在下一时间段进行控制。
例如,在假定使用电力估计值的预想精度较高、使用电力估计值与实际的负载需要的误差较小的情况下,相比于考虑伴随节能目标值的变更的影响,维持节能目标值能够有助于运用的稳定化。另一方面,在模式设定部选择校正优先模式的情况下,进行节能目标值的校正,所以实现节能目标值的最优化。该模式对于使用电力估计值的预想困难、其与实际的负载需要的误差变大的情况下等尤其有效。
[d]求出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的单位期间能够适当设定,可以是每个季节、一年等长期的单位期间,也可以是半天、1小时等短期的单位期间。另外,关于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的具体的值,能够根据设定的电力量的大小对监视对象即负载设备的规模、运用的稳定化的影响度、所要求的节能效果等,适当变更。
[e]校正部9可以设为能够设定实施节能目标值的校正的时间段。例如,关于节能目标值的校正,可以考虑负载设备的抑制使操作效率降低这样的时间段等,而设定实施校正的时间段。
符号说明
1…监视控制装置
2…输入部
3…显示·发报输出部
4…存储部
5…外部信息输入部
6…估计值运算部
7…设定输入部
8…差分运算部
9…校正部
a1~an…负载设备
b1~bn…输入输出部
c…受电设备
d…气象观测设备
N…网络

Claims (12)

1.一种监视控制装置,能够实施基于负载设备的停止的节能控制,
该监视控制装置具备设定输入部,该设定输入部能够设定任意的单位期间的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并能够基于该削减目标综合电力量,在一天中的各时间段设定节能控制中使用的节能目标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
具备估计值运算部,该估计值运算部能够运算电力估计值,该电力估计值为在上述各时间段的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的预测值,
上述设定输入部能够通过从上述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相同的值来设定上述节能目标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
上述设定输入部,能够将上述使用电力估计值为预先设定的最低估计电力以下的时间段的上述节能目标值设定为0,并在剩余的各时间段从上述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相同的值而设定上述节能目标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
具备估计值运算部,该估计值运算部能够运算使用电力估计值,该使用电力估计值为在上述各时间段的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的预测值,
上述设定输入部能够通过对上述使用电力估计值乘以相同的比率而设定上述节能目标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
上述设定输入部,能够将上述使用电力估计值为预先设定的最低估计电力以下的时间段的上述节能目标值设定为0,并对剩余的各时间段的上述使用电力估计值乘以相同的比率而设定上述节能目标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
上述设定输入部能够从剩余的各时间段的上述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上述最低估计电力并乘以相同的比率,并且加上上述最低估计电力,而设定上述节能目标值。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
上述设定输入部能够设定实施上述节能控制的时间段。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具备:
估计值运算部,能够运算使用电力估计值,该使用电力估计值为在上述各时间段的负载设备的使用电力的预测值;
差分运算部,能够运算任意的时间段中的上述使用电力估计值与负载设备的实际的需要负载的差分;以及
校正部,对于在接着求出上述差分的时间段而到来的时间段的上述节能目标值,能够通过加减该差分而校正上述节能目标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
在校正了上述节能目标值后的基于负载设备的停止的负载抑制量为与从使用电力估计值减去节能目标值而得到的值即节能削减目标相同的值的情况下,上述校正部能够将该时间段中的上述节能削减目标的量在下一时间段从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中减去,而对校正后的节能目标值进行再次校正。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监视控制装置,
具备模式设定部,该模式设定部能够选择性地设定维持上述节能目标值的维持优先模式、或者进行上述节能目标值的校正的校正优先模式。
11.一种监视控制装置,能够实施基于负载设备的停止的合同电力超过防止控制以及节能控制,
该监视控制装置具备设定输入部,该设定输入部能够设定合同电力超过防止控制用的警报电力目标值和节能控制用的节能目标值这两种目标值。
12.一种监视控制装置,能够实施基于负载设备的停止的节能控制,
该监视控制装置具备设定输入部,该设定输入部能够按预先决定的每个时间段设定节能控制用的节能目标值。
CN201780026176.6A 2016-04-26 2017-03-13 监视控制装置 Pending CN1090755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8635A JP6730075B2 (ja) 2016-04-26 2016-04-26 監視制御装置
JP2016-088635 2016-04-26
PCT/JP2017/009959 WO2017187820A1 (ja) 2016-04-26 2017-03-13 監視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5576A true CN109075576A (zh) 2018-12-21

Family

ID=60160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6176.6A Pending CN109075576A (zh) 2016-04-26 2017-03-13 监视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30075B2 (zh)
CN (1) CN109075576A (zh)
WO (1) WO20171878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82721A (ko) 2018-12-31 2020-07-08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반도체 공정용 액상 조성물 및 이를 적용한 기판의 연마방법
KR20210014185A (ko) 2021-01-28 2021-02-08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반도체 공정용 액상 조성물 및 이를 적용한 기판의 연마방법
JP2023004712A (ja) * 2021-06-28 2023-01-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6610A (zh) * 2000-03-10 2003-05-07 株式会社标识技术 电费管理装置及其记录媒体
CN103828169A (zh) * 2011-09-13 2014-05-28 日本风力开发株式会社 削峰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19986A (ja) * 2002-01-31 2003-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暖房便座及び温水洗浄便座
JP5945810B2 (ja) * 2011-03-09 2016-07-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管理システム
JP5851290B2 (ja) * 2012-03-09 2016-02-03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デマンド監視装置および電力デマンド監視方法
WO2015045156A1 (ja) * 2013-09-30 2015-04-02 株式会社ENeL 電力量制御装置、電力量制御方法、電力量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気機器制御装置
JP2016018483A (ja) * 2014-07-10 2016-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エネルギー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6610A (zh) * 2000-03-10 2003-05-07 株式会社标识技术 电费管理装置及其记录媒体
CN103828169A (zh) * 2011-09-13 2014-05-28 日本风力开发株式会社 削峰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200297A (ja) 2017-11-02
WO2017187820A1 (ja) 2017-11-02
JP6730075B2 (ja) 202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4632B2 (en) Emergency frequency load shedding scheme
CN109075576A (zh) 监视控制装置
EP2412070B1 (en) Improved frequency control
US20150160040A1 (en) Power management apparatus,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power management method
JP2015109737A (ja) 配電系統監視装置
CA291180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delling load in an electrical power network
WO2018225219A1 (ja) 系統状態推定装置および系統状態推定方法
CA2649838C (en)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 systems and processes
JP2017028861A (ja)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電力管理方法
Schwalbe et al. DG DemoNet: impact of volt/VAR control on increasing the voltage band reserve-results from field trial validations
US6639518B1 (en) Automated alarm setpoint learning in an electrical meter
JP2014183632A (ja) 省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
JP2019208304A (ja)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システム、無効電力制御器および電力制御方法
KR20150033972A (ko) 스마트 게이트웨이
JP5777839B1 (ja) 発電量推定装置および発電量推定方法
JP2020022339A (ja)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電力管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004164A (ja) 太陽光発電出力推定装置及び出力推定方法
WO2018150461A1 (ja) 集中電圧制御装置および集中電圧制御システム
EP3082222B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1514248B1 (ko) 오동작 방지를 위한 전력기기
KR102316990B1 (ko) 빅데이터를 이용한 계통 진단 장치, 방법 및 시스템
Balamurugan et al.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IEEE 5 Bus System
JP5584662B2 (ja) 受電デマンド監視制御方法および自家用発電プラント
JP5731707B1 (ja) 品質優先施設向けデマンド制御装置
AU2017417148B2 (en) Control of multiple energy storages in a microgr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