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3803B - 光学体、窗材料及卷帘 - Google Patents
光学体、窗材料及卷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073803B CN109073803B CN201780022314.3A CN201780022314A CN109073803B CN 109073803 B CN109073803 B CN 109073803B CN 201780022314 A CN201780022314 A CN 201780022314A CN 109073803 B CN109073803 B CN 1090738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body
- layer
- incident
- light
- ang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49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QNRATNLHPGXHMA-XZHTYLCXSA-N (r)-(6-ethoxyquinolin-4-yl)-[(2s,4s,5r)-5-ethyl-1-azabicyclo[2.2.2]octan-2-yl]methanol;hydro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H]([C@H](C1)CC)C2)CN1[C@@H]2[C@H](O)C1=CC=NC2=CC=C(OCC)C=C21 QNRATNLHPGXHMA-XZHTYLCX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7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1 polyol acrylat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7
-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N Phospho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P(O)(O)=O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342 resin composi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147 aluminium phosph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9
- YEJRWHAVMIAJKC-UHFFFAOYSA-N 4-Butyrolact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O1 YEJRWHAVMIAJK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865 ionizing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431 cross linking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KDYFGRWQOYBRFD-UHFFFAOYSA-N succin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O)=O KDYFGRWQOYBR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Substances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373 anti-fou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ethyl carbamate;prop-2-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OC(N)=O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7 glass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6501 ZrSi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30188620 butyrolactone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0524 functiona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ium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86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s (ChL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877 Melami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3647 acryloyl group Chemical group O=C([*])C([H])=C([H])[H]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519 antifoul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07 die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618 dip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023 inorganic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094 micro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59 micr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862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384 succin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2,2,4,4,6,6-hexaphenoxy-1,3,5-triaza-2$l^{5},4$l^{5},6$l^{5}-triphosphacyclohexa-1,3,5-triene Chemical compound N=1P(OC=2C=CC=CC=2)(OC=2C=CC=CC=2)=NP(OC=2C=CC=CC=2)(OC=2C=CC=CC=2)=NP=1(OC=1C=CC=CC=1)OC1=CC=CC=C1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Methacr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79 Neody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20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LRPTPMANUNPDV-UHFFFAOYSA-N 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SiH4] BLRPTPMANUNPD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923 batch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681 coes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822 coupl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906 cristoba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QDOXWKRWXJOMAK-UHFFFAOYSA-N dichromium tr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r]O[Cr]=O QDOXWKRWXJOMA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51 gamma r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Substances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11 light stabilis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DSHMPZPIAZGSV-UHFFFAOYSA-N melamine Chemical compound NC1=NC(N)=NC(N)=N1 JDSHMPZPIAZG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JKQOBWVOAYFWKG-UHFFFAOYSA-N molybdenum tr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Mo](=O)=O JKQOBWVOAYFWK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484 niob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ZKATWMILCYLAPD-UHFFFAOYSA-N niobium pent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Nb](=O)O[Nb](=O)=O ZKATWMILCYLAP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RLJKFSTXLNXLG-UHFFFAOYSA-N niobium(5+);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Nb+5].[Nb+5] URLJKFSTXLNXL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860 organic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941 photo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3077 polyo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47 radiation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077 sila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682 stishov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905 tridym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0391 vi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C([H])[H] 0.000 description 2
- XWELCXBZELYDMX-UHFFFAOYSA-N 1,4-dioxane;2-prop-2-enoyloxyethyl 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OCCO1.C=CC(=O)OCCOC(=O)C=C XWELCXBZELYDM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2-(2-methoxy-5-methylphen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C1CCN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693 AgCuT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6570 AlCu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150 AlT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972773 Aulopiform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219 Ethylene 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0 Melamin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9142 PO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77 Praseody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0416 SiO2—Cr2O3—Zr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907663 Siproeta stelen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NRTOMJZYCJJWKI-UHFFFAOYSA-N Titan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i]#N NRTOMJZYCJJWK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83 Tris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07 Urea-formaldehy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rO2 Inorganic materials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BHRHUJRKGNOKX-UHFFFAOYSA-N [(4,6-diamino-1,3,5-triazin-2-yl)amino]m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NC1=NC(N)=NC(NCO)=N1 MBHRHUJRKGNOK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GLNLIPRLXSIEL-UHFFFAOYSA-N [Sn].[Cr] Chemical compound [Sn].[Cr] WGLNLIPRLXSI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8062 acetophen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125 amorphous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PYKYMHQGRFAEBM-UHFFFAOYSA-N anthraquinone Chemical class CCC(=O)c1c(O)c2C(=O)C3C(C=CC=C3O)C(=O)c2cc1CC(=O)OC PYKYMHQGRFAE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056 anthraquin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3 anti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8 antioxid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8366 benzophen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6 build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DYFGRWQOYBRFD-NUQCWPJISA-N bu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14C](=O)CC[14C](O)=O KDYFGRWQOYBRFD-NUQCWPJI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178 carb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H]OC(*)=O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732 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20 cer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22 cerium(IV)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38 che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20 co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51 corona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6 corrosion preven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3 corund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4 diacet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4 electron beam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700 ep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UFRKOOWSQGXVKV-UHFFFAOYSA-N ethene;et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C=C UFRKOOWSQGXVK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15 ethylene 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2 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13 hydrolys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887 hydr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H]O*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12 inhib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9 inorganic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CYOBGZUOMKFPA-UHFFFAOYSA-N iron(2+);iron(3+);octadecacyanide Chemical compound [Fe+2].[Fe+2].[Fe+2].[Fe+3].[Fe+3].[Fe+3].[Fe+3].N#[C-].N#[C-].N#[C-].N#[C-].N#[C-].N#[C-].N#[C-].N#[C-].N#[C-].N#[C-].N#[C-].N#[C-].N#[C-].N#[C-].N#[C-].N#[C-].N#[C-].N#[C-] DCYOBGZUOMKFP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FSLODLOARCGLH-UHFFFAOYSA-N isocyanu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1=NC(O)=NC(O)=N1 ZFSLODLOARCGL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40 laminated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FDZZZRQASAIRJF-UHFFFAOYSA-M malachite green Chemical compound [Cl-].C1=CC(N(C)C)=CC=C1C(C=1C=CC=CC=1)=C1C=CC(=[N+](C)C)C=C1 FDZZZRQASAIRJF-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OTLDLKLSNZMTTA-UHFFFAOYSA-N octahydro-1h-4,7-methanoindene-1,5-diyldim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1C2C3C(CO)CCC3C1C(CO)C2 OTLDLKLSNZMTT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oxo(oxoceriooxy)cerium Chemical compound [Ce]=O.O=[Ce]=O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oxygen(2-);tantalum(5+)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a+5].[Ta+5]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oxygen(2-);zirconium(4+) Chemical compound [O-2].[O-2].[Zr+4]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palladium Substances [Pd]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2 phosph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IEQIEDJGQAUEQZ-UHFFFAOYSA-N phthalocyanine Chemical compound N1C(N=C2C3=CC=CC=C3C(N=C3C4=CC=CC=C4C(=N4)N3)=N2)=C(C=CC=C2)C2=C1N=C1C2=CC=CC=C2C4=N1 IEQIEDJGQAUEQ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2 plasma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92 poly(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58 poly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28 polyisocya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56 polyisocya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5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749 polyuretha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20 polyvinyl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33 polyvinylidene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UDIUYLPXJFUGB-UHFFFAOYSA-N praseodym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Pr] PUDIUYLPXJFU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CTAWXVAICEBSD-UHFFFAOYSA-N prop-2-enoyloxy prop-2-eneperox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O)OOOC(=O)C=C KCTAWXVAICEBS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3351 prussian blu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225 prussian b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515 salmo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silic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Si-]#[O+]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36 tantal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CPUDPFPXCZDNGI-UHFFFAOYSA-N triethoxy(methyl)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Si](C)(OCC)OCC CPUDPFPXCZDNG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CVQKRGIASEUKR-UHFFFAOYSA-N triethoxy(phenyl)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Si](OCC)(OCC)C1=CC=CC=C1 JCVQKRGIASEUK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7 ultraviolet radiation absor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SUYMGPLEJLSPA-UHFFFAOYSA-N vanadium zirconium Chemical compound [V].[V].[Zr] PSUYMGPLEJLSP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54 viny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3 yel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45 yogo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45 zir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28 zirco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FQYVLUOOAAOGM-UHFFFAOYSA-N zirconium(iv) 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Zr+4].[O-][Si]([O-])([O-])[O-] GFQYVLUOOAAO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H—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 A47H23/00—Curtains; Draperies
- A47H23/02—Shapes of curtains;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for curtains
- A47H23/04—Shapes of curtains
- A47H23/06—Systems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urtains with transparent or perforated parts behind each oth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H—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 A47H23/00—Curtains; Draperies
- A47H23/02—Shapes of curtains;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for curtains
- A47H23/08—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66—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glass or like panes permanently secured together
- E06B3/6608—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glass or like panes permanently secured together without separate spacing el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40—Roller blin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40—Roller blinds
- E06B9/42—Parts or details of roller blinds, e.g. suspension devices, blind box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4—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 G02B27/141—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using dichroic mirr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2—Reflex reflectors cube corner, trihedral or triple reflector type
- G02B5/124—Reflex reflectors cube corner, trihedral or triple reflector type plural reflecting elements forming part of a unitary plate or shee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6—Reflecting filt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2009/2417—Light path control; means to control refl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pecial Wing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Panels For Use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学体具备:第一光学透明层,其具有四棱锥状的凹部;波长选择反射层,其形成在凹部上且选择性地反射特定波段的光;以及第二光学透明层,其形成在波长选择反射层上。当设入射角为(θ,φ)(其中,θ为相对于成为入射面的第二光学透明层的垂线与入射到入射面的入射光之间所呈的角度,φ为入射面内的特定的直线与将入射光投影到入射面的分量所呈的角度)时,针对θ=60°且从不同φ方向向所述入射面进行入射的入射光,朝向与该入射光同一象限的反射光的平均反射角为30°以上。
Description
本申请主张在日本进行了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077582号(在2016年4月7日申请)以及日本特愿2016-141835号(在2016年7月19日申请)的优先权,上述在先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用于参照而被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体、窗材料及卷帘。
背景技术
从降低空调负荷的观点出发,提出有反射日照的日照遮蔽用层合结构体的方案(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然而,该日照遮蔽用层合结构体由于粘贴在平面上的窗玻璃进行使用,因此只能使所入射的太阳光进行正反射。因此,从上空照射而被正反射的太阳光到达室外的其他建筑物、地面,并被吸收而变成热,使周围的气温上升。据此,在整个窗粘贴了该日照遮蔽用层合结构体的建筑物的周边,引起局部的温度上升,可能成为热岛现象在市区增长的原因。
另外,还提出选择性地将使热岛现象增长的特定波段的光向正反射以外的方向进行定向反射的光学体的方案(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根据该光学体,在粘贴在窗玻璃而使用的情况下,从上空照射的太阳光中的特定波段的光能够向上空反射,因此期待能够抑制上述那样的因正反射引起的热岛现象的增长的效果。因此,近年来,作为这样的光学体,对特定波段区域的光的定向反射性能进行了改善的光学体的开发受到期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5/087680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604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响应上述期望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对特定波段区域的光的定向反射性能进行了改善的光学体、窗材料及卷帘。
技术方案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光学体具备:
第一光学透明层,在其表面形成有具有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多个四棱锥状的凹部;
波长选择反射层,其形成在上述凹部上,选择性地反射特定波段的光;以及
第二光学透明层,其形成在上述波长选择反射层上,
当设入射角为(θ,φ)(其中,θ为相对于成为入射面的上述第二光学透明层的垂线与入射到上述入射面的入射光之间所呈的角度,φ为上述入射面内的特定的直线与将上述入射光投影到上述入射面的分量所呈的角度)时,针对θ=60°且从不同φ方向入射到上述入射面的入射光,朝向与该入射光同一象限的反射光的平均反射角为30°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窗材料和本发明的卷帘分别具备上述的光学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改善特定波段区域的光的定向反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1B是示出将图1A的光学体贴合于被粘物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针对光学体入射的入射光与被光学体反射的反射光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3A是示出形成于第一光学透明层的四棱锥状的凹部的形状例的俯视图。
图3B是示出图3A所示的四棱锥状的凹部的形状例的立体图。
图3C是图3A所示的第一光学透明层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功能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5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功能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5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功能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5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功能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整体形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贴合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贴合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A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贴合方向的光学体1的反射功能的示意图。
图8B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贴合方向的光学体1的反射功能的区别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用于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0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0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1A是示出通过车刀加工来形成图10A所示的模具时所使用的车刀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11B示出通过车刀加工来形成图10A所示的模具时所使用的车刀的另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2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2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3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3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四棱锥状的凹部的形状例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四棱锥状的凹部的形状例的立体图。
图17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第一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17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第二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17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第三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窗材料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20A使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卷帘的一个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20B是图20A的B-B线的截面图。
图21是示出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的图。
图22是示出实施例5的光学体中的入射反射特性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23是示出参考例的光学体中的入射反射特性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24是示出相对于脊线部由球面形状构成的实施例9中的球面形状的曲率半径的上方反射率和最大反射率角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图25A是示出在实施例9中脊线部的曲率半径为0μm的情况的全方向反射率、上方反射率和下方反射率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图25B是示出在实施例9中脊线部的曲率半径为5μm的情况的全方向反射率、上方反射率和下方反射率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图25C是示出在实施例9中脊线部的曲率半径为10μm的情况的全方向反射率、上方反射率和下方反射率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图26是基于光学显微镜的光学体的示意图。
图27是示出相对于在实施例10中入射角(θ=60°,φ=0°)的情况的脊线部的高低差ΔX的上方反射率R1和反射强度成为最大的反射角θout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图28是示出相对于在实施例10中入射角(θ=70°~75°,φ=0°)的情况的脊线部的高低差ΔX的上方反射率R1和反射强度成为最大的反射角θout的模拟结果的图表。
符号说明
1 光学体
2 光学层
3 波长选择反射层
4 第一光学透明层
4a 第一基材
4c、61c 四棱锥状的凹部
4d1、4d2 脊线部
4e 最低点
4f 重心
5、62 第二光学透明层
5a 第二基材
6 贴合层
7 剥离层
8 硬涂层
10、61 窗材料
71 卷帘
S1 入射面
S2 出射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光学体的构成]
图1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图1B是示出将图1A的光学体贴合于被粘物的例子的截面图。光学体1具有所谓的定向反射性能。光学体1具备:在内部具有凹凸形状的界面的光学层2和在该光学层2的界面设置的波长选择反射层3。光学层2具备:具有凹凸形状的第一面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具有凹凸形状的第二面的第二光学透明层5。光学层2的内部的界面通过对置地配置的凹凸形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而形成。具体地,光学体1具备:具有凹凸面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面上形成的波长选择反射层3、以及以填埋形成有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凹凸面的方式在波长选择反射层3上形成的第二光学透明层5。光学体1具有太阳光等光入射的入射面S1和从该入射面S1入射的入射光中的透过了光学体1的光出射的出射面S2。
光学体1优选应用于内壁部材、外壁部材、窗材料、壁材等。另外,光学体1也优选用作百叶窗装置的百叶板(日照遮蔽部件)、卷帘的面料(日照遮蔽部件)。并且,光学体1还优选用作设置于拉门等的隔离用具(内装部件或外装部件)的采光部的光学体。
根据需要,光学体1还可以在光学层2的出射面S2具备第一基材4a。另外,根据需要,光学体1还可以在光学层2的入射面S1具备第二基材5a。应予说明,当在光学体1具备第一基材4a和/或第二基材5a时,在光学体1具备第一基材4a和/或第二基材5a的状态下,优选满足后述的透明性以及呈现透过光颜色等光学特性。
根据需要,光学体1还可以具备贴合层6。贴合层6形成于光学体1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中的与窗材料10贴合的面。在该情况下,光学体1介由贴合层6贴合到作为被粘物的窗材料10的室内侧或室外侧。作为贴合层6,例如能够使用将粘接剂(例如,UV固化型树脂、二液混合型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粘接层或者将粘着剂(例如,压敏粘着材料(PSA: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作为主成分的粘着层。在贴合层6为粘着层的情况下,优选还具备在贴合层6上形成的剥离层7。通过设为这样构成,从而仅剥离剥离层7,就能够介由贴合层6将光学体1容易地贴合到窗材料10等被粘物。
基于提高第二基材5a与贴合层6和/或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接合性的观点,光学体1还可以在第二基材5a与贴合层6和/或第二光学透明层5之间具备底涂层(primer,未图示)。另外,基于提高相同的位置的接合性的观点,优选代替底涂层或者与底涂层一起,实施公知的物理性预处理。作为公知的物理性预处理,例如列举出等离子处理、电晕处理等。
光学体1还可以在被贴合到窗材料10等被粘物的入射面S1或者出射面S2上,或者该面与波长选择反射层3之间还具备阻隔层(未图示)。作为阻隔层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包括氧化铝(Al2O3)、硅氧化物(SiOx)和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无机氧化物,包括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氟乙烯树脂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部分水解物(EVOH)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树脂材料等。另外,作为阻隔层的材料,例如还可以使用包括SiN、ZnS-SiO2、AlN、Al2O3、由SiO2-Cr2O3-ZrO2构成的复合氧化物(SCZ)、由SiO2-In2O3-ZrO2构成的复合氧化物(SIZ)、TiO2、以及Nb2O5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电介质材料。
如上所述,在光学体1在入射面S1或者出射面S2还具有阻隔层的情况下,形成有阻隔层的第二光学透明层5或者第一光学透明层4优选具有以下关系。即,优选将形成有阻隔层的基材5a或者基材4a的水蒸气透过率设定为比第二光学透明层5或者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水蒸气透过率低。据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水分从光学体1的入射面S1或者出射面S2朝向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扩散。如此,通过具备阻隔层,从而能够降低水分从入射面S1或者出射面S2向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扩散,抑制包含于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金属等的劣化。据此,能够提高光学体1的耐久性。
基于对表面赋予耐磨性等的观点,光学体1还可以具备硬涂层8。硬涂层8优选形成于光学体1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中的与被贴合到窗材料10等被粘物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从耐磨性的观点出发,硬涂层8的铅笔硬度优选为2H以上,更优选为3H以上。硬涂层8是将树脂组合物进行涂布、固化而得到的。作为该树脂组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等有机硅烷系热固化型树脂、醚化羟甲基三聚氰胺等三聚氰胺系热固化树脂、多元醇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度丙烯酸酯系紫外线固化树脂等。形成硬涂层8的树脂组合物,根据需要还可以包括光稳定剂、阻燃剂和氧化防止剂等添加剂。
如此,如果形成硬涂层8则能够对光学体1赋予耐磨性,从而在例如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的内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人的触摸,或者对光学体1进行打扫时光学体1的表面产生划痕等。另外,即使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的外侧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抑制划痕的产生。
从赋予抗污性等的观点出发,还可以在在光学体1的入射面S1或者出射面S2具备疏水性或者亲水性的层。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层,例如,可以形成为具有抗污剂的独立的抗污层,也可以通过将抗污剂包含于硬涂层8等各种功能层来实现抗污功能。作为抗污剂,没有特别地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优选使用具有1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酸基、乙烯基、或者环氧基的有机硅低聚物和/或含氟低聚物。有机硅低聚物和/或氟低聚物的配比量优选为固体成分的0.0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若配比量少于0.01质量%,则有抗污功能不充分的趋势。另一方面,若配比量超过5质量%,则有涂膜硬度降低的趋势。作为抗污剂,例如优选使用DIC株式会社制的RS-602、RS-751-K、沙多玛公司(Sartomer公司)制的CN4000、DAIKIN INDUSTRIES,LTD.,(ダイキン工业株式会社)制的OPTOOL(オプツール)DAC-HP、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X-22-164E、CHISSO株式会社制的FM-7725、DAICEL-ALLNEX(ダイセル·サイテック)株式会社制的EBECRYL 350、德固赛(Degussa)公司制的TEGORad 2700等。在例如使硬涂层8具有抗污功能的情况下,赋予了抗污性的硬涂层8的纯水接触角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另外,例如在将抗污层独立地形成在硬涂层8上的情况下,从提高硬涂层8与抗污层之间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硬涂层8与抗污层之间还具有偶联剂层(底涂层)。
基于能够容易地将光学体1贴合于窗材料10等被粘物的观点,光学体1优选具有挠性。因此,使光学体1含有具有挠性的膜或片。
光学体1优选具有透明性。作为透明性,优选具有后述的透射影像鲜映度的范围。第一光学透明层4与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10以下,更优选为0.00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5以下。如果折射率差超过0.010,则有透射像看起来模糊的趋势。如果是超过0.008且为0.010以下范围,则虽然也依赖外部的明亮度,但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没有问题。如果是超过0.005且为0.008以下的范围,则虽然仅对像光源那样非常明亮的物体担心有衍射图案,但能够鲜明地看到外部的景色。如果是0.005以下,则几乎不用担心有衍射图案。
成为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中的与窗材料10等贴合的一侧的光学层可以以粘着剂为主成分。根据这样的构成,根据以粘着材为主成分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或者第二光学透明层5而能够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等。应予说明,在采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粘着剂的折射率差优选满足上述范围。
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优选为折射率等的光学特性是相同的。更具体地,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优选为在可见光区中具有透明性的相同材料,例如由相同树脂材料构成。通过将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由相同材料构成,从而两者的折射率相等,因此能够提高可见光的透明性。但是,即使以相同材料作为基础材料,也有由于成膜工序中的固化条件等而使最终生成的层的折射率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注意。与此相对地,如果使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由不同的材料构成,则两者的折射率不同,因此光以波长选择反射层3为边界而产生折射,有透射像变模糊的趋势。尤其是,当观察与远处的电灯等点光源接近的物体时,具有衍射图案明显被看到的趋势。应予说明,为了调整折射率的值,也可以使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或第二光学透明层5混入添加剂。
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优选在可见光区中具有透明性。这里,对于透明性的定义来说,有两种含义,即,没有光吸收和没有光散射。通常在提到透明情况下,仅指前者,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中优选具备两者。例如,当前使用的逆反射体是以目视识别道路标识、夜间作业人员的衣服等的显示反射光为目的的。因此,即使有例如散射性,如果与基底反射体密合,也能够目视识别其反射光。例如,与在图像显示装置的前表面以赋予防眩性能为目的而进行了具有散射性能的防眩处理,也能够目视识别图像的原理相同。然而,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使除定向反射的特定的波长以外的光透过。因此,为了将主要使该透射波长透过的光学体1粘接到透过体来观察该透射光,优选没有光散射。但是,也能够根据其用途而有目的地使第二光学透明层5具有散射性。
光学体1优选为介由粘着剂等贴合于针对透过了的除特定波长以外的光的大部分具有透射性的刚体,例如窗材料10来使用。作为窗材料10,列举出高层建筑物、住宅等的建筑用窗材料、车辆用的窗材料等。在将光学体1应用于建筑用窗材料的情况下,尤其是优选将光学体1应用于朝向东~南~西之间的任一朝向(例如东南~西南朝向)配置的窗材料10。这是因为,通过应用于这样位置的窗材料10,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热射线进行反射。光学体1不仅能够用于单层的窗玻璃,还能够用于多层玻璃等特殊玻璃。另外,窗材料10并不限定为由玻璃构成的材料,也可以使用由具有透明性的高分子材料构成的材料。光学层2优选在可见光区中具有透明性。这是因为,由于像这样具有透明性,从而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玻璃等窗材料10的情况下使可见光透过,能够确保基于太阳光的采光。另外,作为贴合的面,不仅是玻璃的内表面,也可以用于外表面。
另外,光学体1可以与其他的防热射线膜并用而使用,例如可以在空气与光学体1的界面(即,光学体1的最外表面)设置光吸收涂膜。另外,光学体1可以与防紫外线层、表面反射防止层等并用而使用。在并用这些功能层的情况下,优选将这些功能层设置于光学体1与空气之间的界面。但是,对于防紫外线层,需要配置到比光学体1更靠近太阳侧的位置,因此尤其是在作为室内的窗玻璃面内侧粘贴的用途而使用的情况下,期望将防紫外线层设置于该窗玻璃面与光学体1之间。该情况下,可以在窗玻璃面与光学体1之间的贴合层中添加紫外线吸收剂。
另外,根据光学体1的用途,也可以对光学体1实施上色,赋予设计性。在像这样赋予设计性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在不损害透明性的范围内,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中的至少一方主要吸收可见光区中的特定的波段的光。
图2是示出入射到光学体1的入射光与由光学体1反射的反射光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光学体1具有光L入射的入射面S1。光学体1优选为将以入射角(θ,φ)入射到入射面S1的入射光L中的特定波段的光L1选择性地向正反射(-θ,φ+180°)以外的方向进行定向反射,与此相对地使除特定波段以外的光L2透过。另外,光学体1优选对上述除特定波段以外的光L2具有透明性。作为该透明性,优选为具有后述的透射影像鲜映度的范围。应予说明,在图2中,θ是相对于入射面S1的垂线l1与入射光L或者反射光L1之间所呈的角度。另外,φ是入射面S1内的特定的直线l2与将入射光L或者反射光L1投影到入射面S1的分量之间所呈的角度。
这里,入射面S1内的特定的直线l2是指固定入射角(θ,φ),并将相对于光学体1的入射面S1的垂线l1作为轴而使光学体1旋转时,向与入射光同一象限的反射强度成为最大的轴(参照图3A)。但是,在反射强度成为最大的轴(方向)为多个的情况下,将其中的一个选择为直线l2。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与入射光同一象限是指将包括入射面S1内的与特定的直线l2交叉的直线和垂线l1的面作为边界的入射光侧。优选地,与入射光同一象限可以是将特定的直线l2作为垂线的面,即将与特定的直线l2正交的面作为边界的入射光侧。另外,就θ的极性而言,将以垂线l1作为基准顺时针旋转了角度θ作为“+θ”,逆时针旋转了角度θ作为“-θ”。另外,就φ的极性而言,将以直线l2为基准顺时针旋转了角度φ作为“+φ”,逆时针旋转了角度φ作为“-φ”。
选择性地定向反射的特定波段的光和透过的特定的光根据光学体1的用途而不同。例如,在将光学体1应用于窗材料10的情况下,选择性地定向反射的特定波段的光优选为近红外光,透过的特定的波段的光优选为可见光。具体地,选择性地定向反射的特定波段的光优选为波段区域主要为780nm~2100nm的近红外线。通过对近红外线进行反射,从而在将光学体1贴合于玻璃窗等窗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建筑物内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减轻冷气设备负荷,实现节能化。这里,定向反射是指,具有朝向除正反射以外的特定的方向的反射,并且,比不具有定向性的扩散反射强度充分强的意思。另外,反射是指,特定的波段区域,例如近红外区域中的反射率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透过是指,特定的波段区域,例如可见光域中的透过率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
在光学体1中,定向反射的方向可以设为与入射光同一象限。这是因为,据此,在将光学体1贴到窗材料10的情况下,能够使从同程度的高度并排的建筑物的上空入射的光中的特定波段的光有效地返回到其他建筑物的上空。光学体1没有必要像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摄影那样,从特定的方向感测红外线,因此也没有必要将逆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严格地设为同一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如后述那样,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面由具有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多个四棱锥状的凹部形成。据此,光学体1相对于在入射面S1以入射角θ=60°且从不同φ方向入射的入射光,朝向与该入射光同一象限的反射光的平均反射角为30°以上。因此,在将光学体1粘贴到窗材料10的情况下,能够使从上空入射的光中的特定波段的光有效地反射到与入射光同一象限的上空。据此,能够降低对周边的建筑物的影响,减少热岛现象。即,通常当太阳的仰角(高度)成为60°以上时,热岛现象具有被促进的趋势。本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针对以热岛现象开始的入射角θ=60°且从不同的φ方向入射的入射光,朝向与该入射光同一象限的特定波段的光的平均反射角为30°以上,因此能够减少热岛现象。应予说明,在平均反射角小于30°的情况下,例如在周边有高建筑物的情况下,反射光入射到周边的高建筑物的概率变大,热岛现象增强的概率变高。
在光学体1中,关于针对具有透射性的波段的透射影像鲜映度,在使用0.5mm的光学梳时的值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以上。如果透射影像鲜映度的值小于50,则有透射像看起来模糊的趋势。如果是50以上且小于60,则还依赖外部的明亮度,但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没有问题。如果是60以上且小于75,则虽然仅对像光源那样非常明亮的物体担心有衍射图案,但能够鲜明地看到外部的景色。如果是75以上,则几乎不用担心有衍射图案。进一步使用0.125mm、0.5mm、1.0mm、2.0mm的光学梳测定出的透射影像鲜映度的值的合计值优选为230以上,更优选为2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0以上。如果透射影像鲜映度的合计值小于230,则有透射像看起来模糊的趋势。如果为230以上且小于270,则还依赖外部的明亮度,但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没有问题。如果为270以上且小于350,则虽然仅对像光源那样非常明亮的物体担心有衍射图案,但能够鲜明地看到外部的景色。如果为350以上,则几乎不用担心有衍射图案。这里,透射影像鲜映度的值是利用Suga TestInstruments Co.,Ltd(スガ試験機)制ICM-1T,以JIS K7105为基准测定的。然而,在想要使其透过的波长与D65光源波长不同的情况下,优选利用想要透过的波长的滤波器校正后进行测定。
在光学体1中,针对具有透射性的波段的雾度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可以优选为6%以下,更优选为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这是因为,如果雾度超过6,则透射光被散射,看起来模糊。这里,雾度是通过采用村上色彩制HM-150以JISK7136规定的测定方法而测定的。然而,在想要使其透过的波长与D65光源波长不同的情况下,优选利用想要透过的波长的滤波器校正后进行测定。
光学体1的入射面S1,优选地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具有不使透射影像鲜映度降低的程度的平滑性。具体地,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的算数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08μm以下,更优选为0.06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4μm以下。应予说明,上述算数平均粗糙度Ra是对入射面的表面粗糙度进行测定,基于二维截面曲线获取粗糙度曲线,并作为粗糙度参数算出的。测定条件以JIS B0601:2001为基准。以下示出测定装置和测定条件。
测定装置:全自动精细形状测定机Surf-corder(サーフコーダー)ET4000A(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
λc=0.8mm、评价长度4mm、截止值×5倍
数据采样间隔0.5μm
光学体1的透过色尽量接近中性,即使设有颜色,也优选给予冷感印象的蓝、蓝绿、绿色等的浅色调。基于获得这样色调的观点,从入射面S1入射,透过光学层2以及波长选择反射层3,并从出射面S2出射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的色度坐标x、y,例如针对D65光源的照射,可优选为满足0.20<x<0.35且0.20<y<0.40,更优选为满足0.25<x<0.32且0.25<y<0.37,更优选为满足0.30<x<0.32且0.30<y<0.35的范围。并且,为了使色调不带红色,期望优选为满足y>x-0.02,更优选为满足y>x的关系。另外,如果反射色调根据入射角度而变化,例如在应用于建筑的窗户的情况下,色调根据场所而不同,或者当走路时颜色看起来在变化,因此并不优选。从抑制这样的色调的变化的观点出发,以5°以上且60°以下的入射角度θ从入射面S1或者出射面S2入射,并被光学体1反射的正反射光的色坐标x的差的绝对值和色坐标y的差的绝对值,在光学体1的两侧主面均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这些绝对值可以优选为0.05以下,更优选为0.0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以下。与针对这样的反射光的色坐标x、y相关的数值范围的限定,期望在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这两个面均满足。
为了抑制在正反射附近的颜色变化,优选不含有具有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的倾斜角的平面。另外,在波长选择反射层3由树脂覆盖的情况下,由于入射光从空气入射到树脂时进行折射,因此能够在更宽的入射角的范围抑制在正反射光附近的色调变化。另外,在向除正反射以外反射的反射颜色有问题的情况下,优选以不向成为问题的方向进行定向反射的方式来配置光学体1。
以下,关于构成光学体1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第二光学透明层5和波长选择反射层3,依次进行说明。
(第一光学透明层、第二光学透明层)
第一光学透明层4例如是用于支撑并保护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层。从对光学体1赋予挠性的观点出发,第一光学透明层4例如由以树脂作为主成分的层构成。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两个主面中,例如,一侧的面为平滑面,另一侧的面为凹凸面(第一面)。波长选择反射层3形成在该凹凸面上。
第二光学透明层5是用于通过包埋形成有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第一面(凹凸面)而保护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层。从对光学体1赋予挠性的观点出发,第二光学透明层5例如由以树脂作为主成分的层构成。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两个主面中,例如,一侧的面为平滑面,另一侧的面为凹凸面(第二面)。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面与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凹凸面具有凹凸相互地反转的关系。
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面是具有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多个四棱锥状的凹部4c以最稠密填充状态被二维排列而形成。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凹凸面是具有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多个四棱锥状的凹部5c被二维排列而形成。由于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与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四棱锥状的凸部5c仅在凹凸反转这一点不同,因此以下对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进行说明。
图3A是示出形成于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形状例的俯视图。图3B是示出图3A所示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形状例的立体图。图3C是形成有图3A所示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放大截面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四棱锥状的凹部4c根据沿着第一方向的直线l3(以虚线示出)平行地排列的多个脊线部4d1和沿着与直线l3交叉的第二方向的直线l4(以虚线示出)平行地排列的脊线部4d2,以最稠密填充状态被二维排列而形成。各个四棱锥状的凹部4c具有:形成四棱锥面的第一斜面T1、第二斜面T2、第三斜面T3和第四斜面T4以及菱形的开口面。脊线部4d1由邻接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二斜面T2和第四斜面T4形成。同样地,脊线部4d2由邻接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一斜面T1和第三斜面T3形成。
这里,直线l3与直线l4所呈的角度,即脊线部4d1与脊线部4d2的交叉角度(内角)θ1只要是根据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能够形成菱形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制。然而,在四棱锥状的凹部4c如后所述基于利用模具的转印法形成的情况下,基于模具的制作上的观点,优选为25°≤θ1≤120°。使波长选择反射层3在四棱锥状的凹部4c上成膜,因此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形状具有与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表面形状相同的形状。另外,脊线部4d1的顶角η1和脊线部4d2的顶角η2、即邻接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二斜面T2与第四斜面T4所呈的角度、以及邻接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一斜面T1与第三斜面T3所呈的角度,在基于模具的制作上以及满足上式(1)的基础上,可以设为60°≤η1(η2)≤120°。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可以是包括加工误差的尖形,也可以是球面形状或非球面状的弯曲形状。在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形成为球面形状或非球面状的弯曲形状的情况下,顶角η设为比弯曲部更靠近前的部分的边的张开角度。
另外,在图3A中,定义三维直角坐标系,其中,将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二维排列方向的一个方向设为Z方向,将另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Z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应予说明,在图3A中,菱形的开口面的一方的对角线与Z方向一致,另一方的对角线与Y方向一致。在图3A中,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Y方向的间距Py和Z方向的间距Pz可以优选为5μm以上且5m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小于250μm,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如果间距Py和间距Pz小于5μm,则难以使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形状成为期望的形状,在此基础上通常难以使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波长选择特性的变化急剧,会有反射透过波长的一部分的情况。如果发生这样的反射,则产生衍射而高次的反射被目视识别,因此有感到透明性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如果间距Py和间距Pz超过5mm,则在考虑到定向反射所需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形状的情况下,所需的膜厚变厚,失去挠性,变得难以贴合于窗材料10等的刚体。另外,通过使间距Py和间距Pz小于250μm,进一步增加挠性,能够容易地以卷对卷制程(rollto roll)进行制造,不需要分批生产。为了在窗等建材应用光学体1,需要数m程度的长度,与分批生产相比,以卷对卷制程制造更适合。并且,将间距Py和间距Pz设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情况下,更能够提高生产率。
图3C示出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沿Z方向的对角线的放大截面图。四棱锥状的凹部4c可以是关于贯穿该凹部4c的菱形的开口面的重心4f的垂线l1为非对称的形状。该情况下,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主轴lm,相对于垂线l1倾斜角度θ2。以下,也将该角度θ2称为倾斜角度θ2。这里,主轴lm是指贯穿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最低点4e与菱形的开口面的重心4f的直线。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相对于地面大致垂直地配置的窗材料10的情况下,倾斜角度θ2的方向可以设为窗材料10的上方侧(上空侧)。在图3C中示出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主轴lm向Z(+)方向倾斜的例子。因此,在该情况下,如图3A所示,如果设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一斜面T1的面积为S1、第二斜面T2的面积为S2、第三斜面T3的面积为S3、第四斜面T4的面积为S4,则S1(=S2)<S3(=S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特定的直线l2被定义为与菱形的开口面的一方的对角线平行的Z方向的直线(以虚线示出)。
据此,如果使四棱锥状的凹部4c向上方倾斜,则例如从上方以入射角60°入射的入射光根据入射的方向(方位角),几乎全部入射到面积大的第三斜面T3和/或第四斜面T4。并且,入射到第三斜面T3的入射光中的特定波段的光几乎全部被第三斜面T3一次反射而被反射到与入射光同一象限。同样地,关于入射到第四斜面T4的入射光,特定波段的光也几乎全部被第四斜面T4一次反射而反射到与入射光同一象限。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中,上述的脊线部4d1与脊线部4d2交叉的角度θ1、以及主轴lm相对于垂线l1的倾斜角度θ2可以满足下式(1)或者(2)。
25°≤θ1≤45°且θ2≤15° (1)
90°≤θ1≤120°且θ2≤10° (2)
这里,在交叉角度θ1为25°≤θ1≤45°的情况下,即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菱形的开口面在Y方向较长的情况下,如果θ2>15°,则如后述的比较例6那样,对于以入射角60°入射的入射光,向同一象限的特定波段的光的平均反射角达不到30°。同样地,在交叉角度θ1为90°≤θ1≤120°的情况下,即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菱形的开口面相对于正方形在Z方向较长的情况下,如果θ2>10°,则如后述的比较例2和比较例5那样,对于以入射角60°入射的入射光,向同一象限的特定波段的光的平均反射角达不到30°。因此,这些情况下,如上所述例如在周边有高建筑物的情况下,反射光入射到周边的高建筑物的概率增大,热岛现象增强的概率提高。
第一光学透明层4优选以在100℃下的贮能模量的降低少,且在25℃与100℃下的贮能模量没有显著不同的树脂为主成分。具体地,优选包括在25℃下的贮能模量为3×109Pa以下,且在100℃下的贮能模量为3×107Pa以上的树脂。应予说明,第一光学透明层4优选由1种树脂构成,但也可以包括2种以上的树脂。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加入添加剂。
据此,如果以在100℃下的贮能模量的降低少且在25℃与100℃下的贮能模量没有显著不同的树脂为主成分,则即使在形成了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面(第一面)的步骤之后存在伴随着热或者热与加压的步骤的情况下,也能够基本保持进行了设计的界面形状。与此相对地,如果在100℃下的贮能模量的降低多,在25℃与100℃下的贮能模量显著不同的树脂为主成分,则相对于进行了设计的界面形状的变形大,在光学体1产生卷曲等。
这里,伴随着热的步骤,不仅是如退火处理等这样直接针对光学体1或者其构成部件加热的步骤,也包括如间接加热这样的步骤。例如,也包括在进行薄膜成膜时和树脂组合物固化时等,成膜面局部地温度上升来间接地对这些进行加热这样的步骤,通过能量射线照射使模具的温度上升间接地对光学体加热这样的步骤。另外,对通过限定上述的贮能模量的数值范围而获得的效果来说,对树脂的种类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利用热塑性树脂、热固化型树脂和能量射线照射型树脂中的任一种均能够获得。
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贮能模量例如能够如以下这样进行确认。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表面露出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显微硬度计来测定该露出面的贮能模量,从而能够确认。另外,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基材4a等的情况下,将第一基材4a等剥离使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表面露出之后,通过使用显微硬度计来测定该露出面的贮能模量,从而能够确认。
作为抑制高温下的弹性模量的降低的方法,例如,对热塑性树脂而言,列举出调整侧链的长度和种类等的方法,对热固化型树脂和能量射线照射型树脂而言,列举出调整交联点的量和交联材料的分子构造等的方法。但是,优选为根据这样的构造改变不会损失树脂材料其所要求的特性。例如,根据交联剂的种类,有在室温附近下的弹性模量变高、变脆,或者收缩变大而薄膜弯曲、卷曲等的情况,优选根据所期望的特性来适当地选择交联剂的种类。
第一光学透明层4在包括晶体高分子材料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优选为以玻化温度比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大,且在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下的贮能模量的降低少的树脂为主成分。与此相对地,如果使用玻化温度在室温25℃以上、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以下的范围内,且在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下的贮能模量的降低多的树脂,则在制造过程中难以保持进行了设计的理想的界面形状。
第一光学透明层4在包括非晶体高分子材料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优选以熔点比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高,且在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下的贮能模量的降低少的树脂作为主成分。与此相对地,如果使用熔点在室温25℃以上,在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以下的范围内,且在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下的贮能模量的降低多的树脂,则在制造过程中难以保持进行了设计的理想的界面形状。
这里,制造过程中的最高温度是指在制造过程中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面(第一面)的最高温度。上述的贮能模量的数值范围和玻化温度的温度范围优选第二光学透明层5也满足。
即,优选为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中的至少一层包括在25℃下的贮能模量为3×109Pa以下的树脂。这是因为,在室温25℃下能够对光学体1赋予挠性,因此能够以卷对卷制程来制造光学体1。
第一基材4a和第二基材5a例如具有透明性。作为基材的形状,基于对光学体1赋予挠性的观点,优选具有薄膜状,但是对该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第一基材4a和第二基材5a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公知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公知的高分子材料,虽然列举出例如三醋酸纤维素(TAC)、聚酯(TPE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族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聚醚砜、聚砜、聚丙烯(PP)、二乙酰纤维素、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PMMA)、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尿素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等,但对这些材料并没有特别地限定。第一基材4a和第二基材5a的厚度虽然基于生产率的观点优选为38~100μm,但对该范围并没有特别地限定。第一基材4a和第二基材5a优选具有能量射线透射性。这是因为,据此,如后所述,针对存在于第一基材4a或者第二基材5a与波长选择反射层3之间的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从第一基材4a或者第二基材5a侧照射能量射线,从而能够使得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固化。
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例如具有透明性。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例如通过将树脂组合物固化而得。作为树脂组合物,从制造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通过光或者电子射线等进行固化的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或者通过热进行固化的热固化型树脂。作为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优选通过光进行固化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更优选为通过紫外线进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基于提高第一光学透明层4或者第二光学透明层5与波长选择反射层3之间的密合性的观点,优选还包括:含有磷酸的化合物、含有琥珀酸的化合物、含有丁内酯的化合物。作为含有磷酸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含有磷酸的(甲基)丙烯酸酯,优选为官能团中具有磷酸的(甲基)丙烯酸单体或者低聚物。作为含有琥珀酸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含有琥珀酸的(甲基)丙烯酸酯,优选为官能团中具有琥珀酸的(甲基)丙烯酸单体或者低聚物。作为含有丁内酯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含有丁内酯的(甲基)丙烯酸酯,优选为官能团中具有丁内酯的(甲基)丙烯酸单体或者低聚物。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例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和光聚合引发剂。另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光稳定剂、阻燃剂、流平剂和氧化防止剂等。
作为丙烯酸酯,优选使用具有2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的单体和/或低聚物。作为该单体和/或低聚物,例如可以使用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三聚氰胺(甲基)丙烯酸酯等。这里(甲基)丙烯酰基是指丙烯酰基和甲基丙烯酰基的任一种的意思。这里,低聚物是指分子量为500以上且60000以下的分子。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从公知的材料适当选择的材料。作为公知的材料,例如可以将二苯甲酮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蒽醌衍生物等单独或者并用来使用。聚合引发剂的配比量优选在固体成分中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如果小于0.1质量%,则光固化性降低,不适于实际工业生产。另一方面,如果超过10质量%,则在照射光量小的情况下,具有在涂膜残留臭气的趋势。这里,固体成分是指构成固化后的硬涂层12的全部成分。具体的地,例如将丙烯酸酯和光聚合引发剂等称作固体成分。
树脂优选为能够通过能量射线照射、热等将结构转印的树脂,乙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热塑性树脂等,无论使用何种树脂,只要是满足上述的折射率的要求的树脂即可。
为了减少固化收缩,可以添加低聚物。作为固化剂,可以含有聚异氰酸酯等。另外,考虑到第一光学透明层4与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密合性也可以添加具有羟基、羧基和/或磷酸基这样的单体、多元醇类、羧酸、硅烷、铝、钛等偶联剂、各种螯合剂等。
树脂组合物优选还包括交联剂。作为该交联剂,特别优选使用环状的交联剂。这是因为,通过使用交联剂,能够不使在室温下的贮能模量大幅度变化而使树脂耐热化。应予说明,如果在室温下的贮能模量大幅度变化,则光学体1变脆,难以通过成卷的工序制作光学体1。作为环状的交联剂,例如,可以列举出二氧六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异氰脲酸二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三(丙烯酰氧乙基)异氰脲酸酯等。
第一基材4a或者第二基材5a优选与第一光学透明层4或者第二光学透明层5相比,水蒸气透过率低。例如,第一光学透明层4在以聚氨酯丙烯酸酯这样的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形成的情况下,第一基材4a优选由比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水蒸气透过率低且具有能量射线透射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形成。据此,能够降低从入射面S1或者出射面S2向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水分的扩散,抑制波长选择反射层3所包含的金属等的劣化。因此,能够使光学体1的耐久性的提高。应予说明,厚度为75μm的PET的水蒸气透过率为10g/m2/day(40℃、90%RH)程度。
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至少一层优选包括极性高的官能团,其含量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与第二光学透明层5中不同。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这两层优选为包括磷酸化合物(例如,磷酸酯),且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中的上述磷酸化合物的含量不同。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中,优选为2倍以上,更优选为5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倍以上不同。
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至少一层包括磷酸化合物的情况下,波长选择反射层3与包括磷酸化合物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或者第二光学透明层5接触的面优选包括氧化物、氮化物或氮氧化物。波长选择反射层3与包括磷酸化合物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或者第二光学透明层5接触的面特别优选具有包括氧化锌(ZnO)或者氧化铌的层。这是为了提高这些光学层与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密合性。另外,是因为在波长选择反射层3包括Ag等的金属的情况下,防腐蚀效果好。另外,该波长选择反射层3可以含有Al、Ga等的掺杂。这是因为在通过溅射法形成金属氧化物层的情况下,膜质、平滑性提高。
基于对光学体1、窗材料10等赋予设计性的观点,第一光学透明层4和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至少一层优选具有吸收在可见光区中的特定的波段的光的特性。在树脂中分散的颜料可以是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中的任一种,但是特别优选颜料本身的耐候性高的无机颜料。具体地,列举出锆英灰(掺杂有Co、Ni的ZrSiO4)、镨黄(掺杂有Pr的ZrSiO4)、铬钛黄(掺杂有Cr、Sb的TiO2或者掺杂有Cr、W的TiO2)、铬绿色(Cr2O3等)、孔雀蓝((CoZn)O(AlCr)2O3)、维多利亚绿((Al、Cr)2O3)、普鲁士蓝(CoO·Al2O3·SiO2)、钒锆蓝(掺杂有V的ZrSiO4)、铬锡粉红(掺杂有Cr的CaO·SnO2·SiO2)、陶瓷红(掺杂有Mn的Al2O3)、三文鱼粉红(掺杂有Fe的ZrSiO4)等无机颜料,偶氮系颜料、酞菁系颜料等有机颜料。
(波长选择反射层)
波长选择反射层3对入射到入射面的入射光中的特定波段的光进行定向反射,与此相对地,使除特定波段以外的光透过。波长选择反射层3可以是将非晶质高折射率层与金属层交替层积而成。然而,在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最外表面是高折射率层的情况下,最外表面的高折射率层可以是非晶质,也可以是晶质。
如果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形状的第一面上形成晶质的高折射率层,则高折射率层不是均匀的厚度,因此其上所形成的金属层也不是均匀地成膜而日光吸收变多。本发明人锐意研究的结果发现,如果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形状的第一面上形成非晶质的高折射率层,则非晶质高折射率层成为均匀的厚度,其上所形成的金属层也均匀地成膜,日光吸收变少。
作为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地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选择,但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特别优选为1μm以下。如果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平均厚度超过20μm,则透射光折射的光路变长,有透射像看起来变形的趋势。
((金属层))
作为金属层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金属单体、合金等。作为金属单体,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Au、Ag、Cu、Al、Ni、Cr、Ti、Pd、Co、Si、Ta、W、Mo、Ge等。作为合金,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但是优选Ag系、Cu系、Al系、Si系或者Ge系的材料,更优选AlCu、AlTi、AlCr、AlCo、AlNdCu、AlMgSi、AgPdCu、AgPdTi、AgCuTi、AgPdCa、AgPdMg、AgPdFe。另外,为了抑制金属层的腐蚀,优选向金属层中添加Ti、Nd等材料。特别地,在将Ag作为金属层的材料使用的情况下,优选添加Ti、Nd。
作为金属层的平均厚度优选5.0nm~23.0nm。如果金属层的平均厚度比5.0nm小表面也平滑,但有光透过而不反射的情况,如果超过23.0nm则有光不透过的情况。
作为金属层的平均厚度的测定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根据透过型电子显微镜进行的截面测定、荧光X线膜厚计、X线反射率法等。
作为金属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溅射法、蒸镀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浸涂法、模涂法、湿涂法、喷涂法等。
((非晶质高折射率层))
非晶质高折射率层是在可见光区中作为折射率高的反射防止层起作用的非晶质的高折射率层。作为非晶质高折射率层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等。作为金属氧化物,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氧化铌、氧化钽、氧化钛、氧化铟锡、二氧化硅、氧化铈、氧化锡、氧化铝等。作为金属氮化物,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钛等。
非晶质高折射率层优选采用进一步控制添加的元素和/或量而容易地形成非晶质膜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列举出含有In2O3和相对于In2O3为10质量%~40质量%的CeO2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含有ZnO和相对于ZnO为20质量%~40质量%的SnO2的复合金属氧化物、以及含有ZnO和相对于ZnO为10质量%~20质量%的TiO2的复合金属氧化物等。关于非晶质性,能够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层的截面图像来确认。这里,高折射率是指例如折射率为1.7以上。
作为非晶质高折射率层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优选为10nm~200nm,更优选为15nm~150nm,进一步优选为20nm~130nm。
作为非晶质高折射率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溅射法、蒸镀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浸涂法、模涂法、湿涂法、喷涂法等。
(其他层)
作为其他层,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列举出功能层等。
(功能层)
功能层以根据外部刺激反射性能等可逆地变化的变色材料为主成分。变色材料例如是根据热、光、侵入分子等的外部刺激而使得结构可逆地变化的材料。作为变色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光致变色材料、热致变色材料、气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
光致变色材料是根据光的作用而使结构可逆地变化的材料。光致变色材料例如能够根据紫外线等的光照射而使反射率、颜色等各种物理特性可逆地变化。作为光致变色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掺杂了Cr、Fe、Ni等的TiO2、WO3、MoO3、Nb2O5等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另外,通过层积与这些层折射率不同的层,从而改善波长选择性。
热致变色材料是根据热的作用而使结构可逆地变化的材料。热致变色材料能够通过加热而使反射率、颜色等各种物理特性可逆地变化。作为热致变色材料,可以使用例如VO2等。另外,以控制玻化温度、玻化曲线为目的,还可以添加W、Mo、F等元素。另外,也可以设置为将以VO2等的热致变色材料作为主成分的薄膜夹设于由TiO2、ITO等高折射率体为主成分的反射防止层而成的层积结构。
或者,也可以使用胆甾型液晶等的光子晶格。胆甾型液晶能够选择性地反射与层间隔对应的波长的光,该层间隔根据温度而变化,因此能够通过加热来使反射率、颜色等的物理特性可逆地变化。这时,使用数枚层间隔不同的胆甾型液晶层能够增宽反射带域。
电致变色材料是根据电而能够使反射率、颜色等各种物理特性可逆地变化的材料。作为电致变色材料,例如,能过使用通过施加电压而使结构可逆地变化的材料。更具体地,作为电致变色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反射特性根据质子等的掺杂或者去掺杂而变化的反射型光调节材料。作为反射型光调节材料,具体地,是能够通过外部刺激将光学性质控制为透明状态、镜面状态和/或其中间状态的材料。作为这样的反射型光调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以镁和镍的合金材料、镁和钛的合金材料作为主成分的合金材料、WO3和/或将具有选择反射性针状结晶封闭在微囊中的材料等。
作为具体的功能层的结构,例如可以使用在第二光学透明层5上层积上述金属层、包括Pd等的催化剂层、薄Al等的缓冲层、Ta2O5等的电介质层、包括质子的WO3等的离子存储层、透明导电层而成的结构。或者可以使用在第二光学透明层上层积透明导电层、电解质层、WO3等的电致变色层、透明导电层而成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中,通过将电压施加到透明导电层与对置电极之间,从而将电解质层所包括的质子掺杂到合金层或者从合金层去掺杂。据此,合金层的透过率变化。另外,为了提高波长选择性,期望将电致变色材料与TiO2、ITO等的高折射率体进行层积。另外,作为其他的结构,可以使用在第二光学透明层5上层积透明导电层、微囊分散了的光学透明层、透明电极而成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将电压施加到两透明电极间,从而成为使微囊中的针状结晶定向而成的透过状态、或者通过接触电压从而使针状结晶朝向西面八方,成为波长选择反射状态。
[光学体的功能]
图4是用于说明光学体1的功能的一例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将光学体1以Z(+)方向为上方进行设置的情况下,从上空入射到光学体1的太阳光(入射光)L中的近红外线L1的一部分被波长选择反射膜3反射,并被定向反射到与入射的方向同一象限。与此相对地,可见光L2透过光学体1。本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形成有四棱锥状的凹部4c,并在该凹部4c上成膜有波长选择反射层3,因此能够使从上方入射的入射光向上方反射的比例增大。据此,能够将从入射角为60°的上空入射的近红外线L1的一部分由波长选择反射膜3进行一次反射而定向反射到与入射光同一象限,能够使最终的反射成分比进行二次以上反射的形状多。例如,如果波长选择反射层针对某波长的反射率为80%,则在二次反射的情况下上空反射率为64%,但若一次反射而结束则上空反射率为80%。
图5A~图5C是用于光学体1的功能的一例的俯视图。在图5A~图5C中,光学体1设置为以Z(+)方向为上方。图5A示出了入射光L以入射角(θ=60°,φ=0°)从上空入射到光学体1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入射光L入射到与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三斜面T3和第四斜面T4对应的波长选择反射层。并且,在图5A的俯视图中,入射到与第三斜面T3对应的波长选择反射层的入射光L中的特定波段的光L1选择性地反射到右上空。另一方面,入射到与第四斜面T4对应的波长选择反射层的入射光L中的特定波段的光L1选择性地反射到与第三斜面T3的情况镜面对称的左上空。据此,光学体1使朝向与入射光同一象限的特定波段的光L1以相对于反射角为θo(-90°<θo<90°)的全部方向的反射率R2为50%以上的反射率R1(R1≥R2×0.5)反射。
另外,在入射光L从入射角为(θ=60°,φ≠0°)的上空入射的情况下,根据φ的极性和数值,被与第三斜面T3和第四斜面T4对应的波长选择反射层选择性地反射的特定波段的光L1的比率产生变化。并且,如图5B所示,在以入射光L仅入射到与第三斜面T3对应的波长选择反射层的入射角(θ=60°,-φ)从右上空入射的情况下,特定波段的光L1被选择性地反射到与入射光相同的右上空。同样地,如图5C所示,在以入射光L仅入射到与第四斜面T4对应的波长选择反射层的入射角(θ=60°,+φ)从左上空入射的情况下,特定波段的光L1被选择性地反射到与入射光相同的左上空。
[光学体的整体形状]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的整体形状的一例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光学体1作为整体优选具有带状或者矩形的形状。通过设置为这样的形状,从而能够利用卷对卷制程容易地制作光学体1。另外,通过将光学体卷收为卷状等,从而能够使操作变得容易。以下,将具有带状或者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的长边方向称为长边方向DL、将短边方向(也称作宽度方向)称为短边方向DW。另外,将图3A所示的Y方向称为凹部排列方向Dy,将Z方向称为凹部排列方向Dz。
四棱锥状的凹部4c优选为以凹部排列方向Dz与光学体1的长边方向DL平行,凹部排列方向Dy与光学体1的短边方向DW平行的方式,以最稠密填充状态被二维排列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而形成。据此,仅以使建筑物的高度方向与带状或者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的长边方向DL具有大致平行的关系的方式将带状或者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贴合到建筑物的窗材料等,就能够使光学体1的反射功能有效地发挥。
[光学体的贴合方法]
图7A和图7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的贴合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设置于大厦等近年的高层建筑物的窗材料10通常是纵向宽度比横向宽度大的矩形形状。因此,以下,对针对具有这样形状的窗材料10贴合光学体1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将带状的光学体1从卷收为卷状的光学体(所谓的原始材料)1卷放,配合要贴合的窗材料10的形状而适当地裁剪,得到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如图7A所示,该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具有对置的一组长边La和对置的一组短边Lb。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的长边La与处于光学体1的入射面内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凹部排列方向Dy大致正交。即,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的长边方向DL与处于光学体1的入射面内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凹部排列方向Dy大致正交。
接着,将经裁剪的光学体1的一侧的短边Lb与位于矩形形状的窗材料10的上端的短边10a对齐。这时,光学体1以图3A的Z(+)方向成为高层建筑物等的建筑物的高度方向DH的方式对齐。接着,将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介由贴合层6等从窗材料10的上端朝向下端依次贴合。据此,光学体1的另一侧的短边Lb与位于矩形形状的窗材料10的另一侧的短边10b对齐。接着,根据需要,对贴合于窗材料10的光学体1的表面进行加压等,使混入到窗材料10与光学体1之间的气泡逸出。根据以上,矩形形状的光学体1以图3A的Z方向(即,特定的直线l2)与建筑物的高度方向DH大致平行,且Z(+)方向朝向窗材料10的上端侧的方式被贴合到窗材料10。
[光学体的贴合方向]
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基于贴合的方向的光学体1的反射功能的区别的示意图。
图8A示出了以光学体1的凹部排列方向Dz与建筑物的高度方向DH大致平行,且图3A所示的Z(+)方向朝向窗材料10的上端侧的方式,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的建筑物500的例子。即,图8A是示出通过上述的光学体的贴合方法将光学体1贴合于窗材料10的例子的图。如果像这样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则能够有效地发挥光学体1的反射功能。因此,大多数从上方入射到窗材料10的入射光能够有效地反射到与入射光相同象限的上方。即,能够提高窗材料10的朝向与入射光同一象限的上方的反射率。
图8B示出了以光学体1的凹部排列方向Dz与建筑物的高度方向DH大致平行,且图3A所示的Z(+)方向朝向窗材料10的下端侧的方式,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的建筑物600的例子。在该情况下,从上方入射到窗材料10的入射光向下方反射的比率增加。即,窗材料10的朝向与入射光同一象限的上方的反射率降低。因此,在像这样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发挥光学体1的反射功能。
[光学体的制造装置]
图9是示出用于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的制造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制造装置具备层压辊31、32,导辊33,涂布装置35和照射装置36。
层压辊31、32构成为能够压送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和第二基材5a。这里,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是波长选择反射层3成膜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一个主面上而成的光学层。应予说明,作为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可以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与成膜有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主面上形成第一基材4a。在该例中,示出了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一个主面上成膜有波长选择反射层3,在另一个主面上形成有第一基材4a的情况。导辊33在该制造装置内设置运送路径,以能够运送带状的光学体1。层压辊31、32和导辊33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所期望的辊特性来适当地选择不锈钢等金属、橡胶、硅等来使用。
涂覆装置35,例如能够使用具备涂布机等的涂布单元的装置。作为涂布机,例如,考虑到涂布的树脂组合物的物理特性等,能够适当地使用凹版印刷机、线棒涂布器和模涂机等的涂布器。照射装置36是例如照射电子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线或者伽马射线等的电离射线的照射装置。在该例中,作为照射装置36图示出照射紫外线的UV灯的情况。
[光学体的制造方法]
以下,参照图9~图1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以下所示的制造步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考虑到生产率,优选通过卷对卷制程来进行。
首先,如图10A所示,例如通过车刀加工或者激光加工等,形成与四棱锥状的凹部4c相同的凹凸形状的模具或者具有该模具的反转形状的模具(复制品)20。
这里,例如在通过车刀加工形成模具20的情况下,在与图3A~图3C所示的脊线部4d1相当的方向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状的槽的车刀的截面形状例如如图11A所示那样。同样地,在与脊线部4d2相当的方向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状的槽的车刀的截面形状例如如图11B所示那样。
图11A所示的车刀21具有斜边21a、斜边21b和上边21c。斜边21a与斜边21b所呈的角度相当于形成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脊线部4d1的顶角η1。另外,如果将斜边21a与上边21c所成的角度设为α1,将斜边21b与上边21c所呈的角度设为β1(<α1),则斜边21a相当于形成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二斜面T2的边,斜边21b相当于形成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四斜面T4的边。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等的被粘物的情况下,角度α1是成为上方侧(上空侧)的倾斜角。
同样地,图11B所示的车刀22具有斜边22a、斜边22b和上边22c。斜边22a与斜边22b所呈的角度相当于形成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脊线部4d2的顶角η2。另外,如果将斜边22a与上边22c所呈的角度设为α2,将斜边22b与上边22c所呈的角度设为β2(<α2),则斜边22a相当于形成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一斜面T1的边,斜边22b相当于形成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三斜面T3的边。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等被粘物的情况下,角度α2是成为上方侧(上空侧)的倾斜角。
在图11A和图11B中,顶角η1和顶角η2可以设为相同顶角η。同样地,角度α1和角度α2也可以设为相同角度α,角度β1和角度β2也可以设为相同角度β。顶角η、角度α和角度β能够以例如使η=90°的直角等腰三角形为基准形状而设定。在该情况下,上述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最低点4e的倾斜角度θ2以
θ2=|α-45°|=|45°-β|
进行定义。应予说明,基准形状并不限定为直角等腰三角形,可以设为任意的等腰三角形。
接着,如图10B所示,例如使用熔融挤压法或者转印法等,将上述模具20的凹凸形状转印到膜状的树脂材料。作为转印法,列举出使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流入到模具,并照射能量射线而使其固化的方法,对树脂施加热、压力而将形状转印的方法,或者从辊提供树脂膜,一边加热一边转印模具的形状的方法(层压转印法)等。据此,如图10C所示,形成了在一个主面具有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
另外,如图10C所示,也可以将第一光学透明层4形成在第一基材4a上。在该情况下,例如,使用从辊提供膜状的第一基材4a,并将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涂布到该基材上之后,推入模具来转印模具的形状,并照射能量射线而使树脂固化的方法。应予说明,树脂优选还含有交联剂。这是因为能够不使在室温下的贮能模量大幅度变化,而使树脂耐热化。
接着,如图12A所示,将波长选择反射层3成膜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一个主面上而形成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作为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成膜方法,例如例举出溅射法、蒸镀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浸涂法、模涂法、湿涂法、喷涂法等,优选从这些成膜方法根据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形状等适当地选择。接着,如图12B所示,根据需要,对波长选择反射层3实施退火处理41。退火处理的温度例如在100℃以上且250℃以下的范围内。
接着,如图12C所示,将未固化状态的树脂42涂布到波长选择反射层3上。作为树脂42例如能够使用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或者热固化型树脂等。作为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优选紫外线固化树脂。接着,如图13A所示,通过在树脂42上被覆第二基材5a,从而形成层积体。接着,如图13B所示,例如在通过能量射线43或者加热43使树脂42固化的同时,对层积体施加压力44。作为能量射线,例如能够使用电子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线、伽马射线、电子射线等,基于生产设备的观点,优选紫外线。累积照射量优选考虑树脂的固化特性、抑制树脂或基材11的变黄等而适当地选择。施加到层积体的压力优选在0.01MPa以上且1MPa以下的范围内。如果小于0.01MPa,则在膜的移动性方面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超过1MPa,则需要使用金属辊作为压送辊,容易产生压力不均而不优选。根据以上,如图13C所示,在波长选择反射层3上形成第二光学透明层5并得到光学体1。
这里,对使用图9所示的制造装置形成光学体1的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从未图示的基材供给辊送出第二基材5a,并使送出的第二基材5a通过涂布装置35的下方。接着,在通过涂布装置35的下方的第二基材5a上通过涂布装置35涂布电离射线固化树脂34。接着,将涂覆了电离射线固化树脂34的第二基材5a朝向层压辊移送。另一方面,从未图示的光学层供给辊送出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并朝向层压辊31、32移送。
接着,以使气泡不进入第二基材5a与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之间的方式,将送来的第二基材5a和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通过层压辊31、32而夹合、针对第二基材5a层压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接着,将由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进行了层压的第二基材5a沿着层压辊31的外周面进行移送,并且通过照射装置36从第二基材5a侧将电离射线照射到电离射线固化树脂4,使电离射线固化树脂34固化。据此,第二基材5a和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介由电离射线固化树脂34而贴合,制作作为目标的长条的光学体1。接着,将所制作的带状的光学体1通过未图示的卷收辊进行卷收。据此,得到被卷收的带状的光学体1的原始材料。
在将上述的形成第二光学透明层时的工序温度设为t℃时,固化了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优选在(t-20)℃下的贮能模量为3×107Pa以上。这里,工序温度t例如是指层压辊31的加热温度。第一光学透明层4,由于例如设置在第一基材4a上介由第一基材4a沿着层压辊31的方式被移送,因此已知实际上第一光学透明层4所施加的温度经验上为(t-20)℃程度。因此,通过使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t-20)℃下的贮能模量为3×107Pa以上,从而能够抑制光学层内部的界面的凹凸形状由于热、或者热和加压而变形。
另外,第一光学透明层4优选为在25℃下的贮能模量为3×109Pa以下。据此,在室温下能够将对光学体赋予挠性。因此,能够通过卷对卷制程等的制造工序来制作光学体1。
应予说明,如果考虑光学层或者基材的使用树脂的耐热性,则工序温度优选为t200℃以下。然而,通过使用耐热性高的树脂,也可能够将工序温度t设定为200℃以上。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通过如上所述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形成四棱锥状的凹部4c,例如几乎所有以不同的方位角从上方入射的入射光中的特定波段的光都能够根据由波长选择反射层3进行的一次反射以平均反射角30°以上高效地返回到与入射光同一象限。因此,与将入射光通过三次反射返回到上的角立方体相比,能够降低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光吸收量,抑制发热,因此能够实现安全性的提高和省能量化(例如CO2排出量的降低化)。
另外,通过将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主轴lm以垂线l1为基准向上方倾斜,从而能够得到向与入射光同一象限反射的高的上方反射率。另外,与使用了角立方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膜厚减小。因此,能够使光学体1低成本化。
应予说明,图11A和图11B所示的顶角η1、顶角η2以及角度α1、角度α2(或者角度β1、角度β2)可以适当地设定。据此,在图3A的俯视图中,可以将例如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最低点4c相对于当该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Z方向的对角线向Y方向倾斜。据此,能够根据窗材料10的安装朝向而使特定波段的光更有效地返回到与入射光同一象限。
<变形例>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如图14所示,本变形例的光学体1以形成了波长选择反射层3的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凹凸面中的凸状顶部的位置与第二光学透明层5的入射面S1为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透明光学层4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形成为球面状。因此,在四棱锥状的凹部4c上成膜的波长选择反射膜3的与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对应的部分形成为球面状。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的形成在第一透明光学层4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形状例的立体图。在图15中,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形成为球面状。球面的曲率半径Sr可以适当地选择,但可以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曲率半径Sr超过10μm,则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10的情况下,针对来自上方的入射光的向下方的反射率变多,向与入射光同一象限的上方反射率降低。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形成为球面状,因此根据球面透镜的作用,能够减少在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处的衍射光的产生。因此,期待能够使透射影像鲜映度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透明光学层4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形成为非球面状。因此,在四棱锥状的凹部4c上成膜的波长选择反射膜3的与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对应的部分也形成为非球面状。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的形成于第一透明光学层4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形状例的立体图。在图16中,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形成为非球面状。非球面形状例如根据下式(3)形成。
【数1】
其た中,だし、c=1/R、k=-2、A4=1500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由于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形成为非球面状,因此对应于入射光的入射角,根据非球面的透镜,能够有效地减少在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处的衍射光的产生。因此,期待进一步使透射影像鲜映度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特定波长的光进行定向反射,与此相对地,使除特定波长以外的光散射。光学体1具备使入射光散射的光散射体。散射体例如被设置于光学层2的表面、光学层2的内部、以及波长选择反射层3与光学层2之间中至少一个位置。光散射体优选为设置在波长选择反射层3与第一光学透明层4之间、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内部以及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等支持体的情况下,在室内侧和室外侧这两侧均能够使用。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室外侧的情况下,优选仅在波长选择反射层3与窗材料等的支持体之间设置使除特定波长以外的光散射的光散射体。这是因为,如果光散射体存在于波长选择反射层3与入射面之间,则会损失定向反射特性。另外,在将光学体1贴合到室内侧的情况下,优选将光散射体设置在与该贴合面相反一侧的出射面与波长选择反射层3之间。
图17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的第一构成例的截面图。如图17A所示,第一光学透明层4包括树脂和微粒11。微粒11具有与作为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主要构成材料的树脂不同的折射率。作为微粒11能够使用例如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中的至少一种。另外,作为微粒11也可以使用中空微粒。作为微粒11例如列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等无机微粒或者苯乙烯、丙烯酸、它们的共聚物等有机微粒,但特别优选二氧化硅微粒。
图17B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的第二构成例的截面图。如图17B所示,光学体1在第一光学透明层4的表面还具备光漫射层12。光漫射层12例如包括树脂和微粒。作为微粒能够使用与第一构成例相同的物质。
如图17C使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的第三构成例的截面图。如图17C所示,光学体1在波长选择反射层3与第一光学透明层4之间还具备光漫射层12。光漫射层12例如包括树脂和微粒。作为微粒能够使用与第一构成例相同的物质。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对红外线等的特定波段的光进行定向反射,使除可见光等的特定波段以外的光散射。因此,能够使光学体1雾化,对光学体1赋予设计性。
<第五实施方式>
图18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第五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光学体1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中的与贴合于被粘物的面相反一侧的露出面上还具备发挥清洁效果的自清洁效果层51。自清洁效果层51例如包括光触媒。作为光触媒例如能够使用TiO2。
如上所述,光学体1对特定波段的入射光选择性地进行反射,使除特定波段以外的入射光透过。在将光学体1在室外、污垢较多的房间等使用时,由于由附着于表面的污垢使光被散射,损失透射性和反射性,因此优选表面始终为光学性透明。因此,优选为表面在疏水性、亲水性等方面优异,表面自发地发挥清洁效果。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由于光学体1具备自清洁效果层51,因此能够对入射面或者出射面赋予疏水性、亲水性等。因此,能够抑制污垢等针对入射面或者出射面的附着,并抑制定向反射特性的降低。
<第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将作为光学体的光学体1贴合到窗材料等而应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光学体本身也可以构成为窗材料。图19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窗材料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作为第一光学透明层的窗材料61上直接形成波长选择反射层3。窗材料61是在其一个主面将具有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多个四棱锥状的凹部61c以最稠密填充状态被二维排列而形成。在形成有凹部61c的窗材料61的一个主面上依次层积波长选择反射层3、第二光学透明层62。第二光学透明层62用于提高透射影像鲜映度、全光透过率,并且保护波长选择反射层3。第二光学透明层62例如是将以热塑性树脂、或者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为主成分的树脂固化而成。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能够对窗材料61预先赋予定向反射的功能。应予说明,窗材料61也可以作为第二光学透明层62。该情况下,在例如作为窗材料的第二光学透明层62上形成四棱锥状的凸部,在该凸部上介由波长选择反射层3形成第一光学透明层。
<第七实施方式>
第一至五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光学体1能够应用于窗材料以外的内装部件、外装部件等。另外,光学体1不仅能够应用于如壁、屋顶等这样被固定的不动的内装部件和外装部件,还能够应用于根据由季节、时间变动引起的太阳光的光量变化,移动内装部件或者外装部件而调整太阳光的透过量和/或反射量、能够收入室内等的装置。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作为这样的装置的一例,对作为通过卷收或卷放日照遮蔽部件,基于日照遮蔽部件能够调整入射光线的遮蔽量的日照遮蔽装置的一例的卷帘进行说明。
图20A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卷帘的一个构成例的立体图。如图20A所示,作为日照遮蔽装置的卷帘71具备面料72、顶盒73和芯材74。顶盒73以通过操作链75等的操作部,从而能够使面料72升降的方式构成。顶盒73具有用于将面料卷收到其内部或从其内部卷出的卷轴,面料72的一端被结合到该卷轴。另外,在面料72的另一端结合有芯材74。面料72具有挠性,其形状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优选根据应用卷帘71的窗材料等的形状进行选择,例如选择矩形形状。
图20B是图20A的B-B线截面图。如图20B所示,面料72具备基材81和光学体1,优选具有挠性。光学体1优选设置在基材81的两个主面中的使外光入射的入射面侧(与窗材料对置的面侧)。光学体1与基材81例如通过接着层或者粘着层等的贴合层进行贴合。应予说明,面料7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例,也可以将光学体1作为面料72来使用。
作为基材81的形状,例如,可以例举出片状、膜状和板状等。作为基材81,能够使用玻璃、树脂材料、纸材料和布材料等,考虑到将可见光引入室内等的预定的空间,优选使用具有透明性的树脂材料。作为玻璃、树脂材料、纸材料和布材料,可以使用以往的作为卷状面料而公知的材料。作为光学体1,能够将上述的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体1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组合而使用。
(实施例)
以下,对光学体的实施例与比较例共同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任何这些实施例。
<光学体的制作>
首先,通过使用车刀(切削工具)进行的切削加工,在Ni-P制的模具辊上,从与该金属辊的轴方向交叉的不同的角度方向加工出槽,形成以最稠密填充状态二维排列的菱形的四棱锥状的凸部。这里,与金属辊的轴方向交叉的不同的角度方向是指与图3A所示的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的方向相当的角度方向。接着,在该模具辊与压送辊之间进纸平均厚度75μm的PET膜(A4300、東洋紡社製),将聚氨酯丙烯酸酯(ARONIX、东亚合成社制、固化后折射率1.533)供给到模具辊与PET膜之间进行压送并移动,从PET膜侧照射UV光,使树脂固化,从而制作加工出菱形的四棱锥状的凹部的膜(第一光学透明层)。应予说明,四棱锥状的凹部,其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的各自的顶角η相等,且在图3A的Z方向上关于菱形的开口面的对角线对称。
接着,在加工有第一光学透明层的四棱锥状的凹部的面上,通过真空溅射法按照〔ZTO(46.8nm)/AgNdCu(10nm)/ZTO(106.4nm)/AgPdCu(10nm)/ZTO(46.8nm)〕的顺序成膜,形成波长选择反射层。这里,“ZTO”是指添加了30质量%左右的SnO2的ZnO。应予说明,对于作为银合金层的AgNdCu层(金属层)的成膜使用含有Ag/Nd/Cu=99.0at%/0.4at%/0.6at%的组成的合金靶材。对于ZTO层(高折射率层)的成膜,在将作为基材的PET膜的成膜面的背面侧保持在60℃由辊支撑的状态下成膜。根据以上说明,得到带有波长选择反射层的第一光学透明层。
在成膜后,在压送辊间使形成带有波长选择反射层的第一光学透明层的波长选择反射层的凹部形状面和平均厚度50μm的PET膜(A4300、东洋纺社制)对置,向其间供给与用于形成第一光学透明层的凹部形状的树脂相同的树脂(ARONIX、东亚合成社制、固化后折射率1.533)进行压送,并移动,从而挤压出气泡。然后,隔着PET膜照射UV光使树脂固化。据此,形成第二光学透明层,得到光学体。然后,将光学体粘贴到厚度3mm的透明玻璃来制作样品。
如上所述制作的样品中,作为实施例1~8和比较例1~6,考察了在使脊线部的交叉角度θ1为25°~150°,四棱锥状的凹部的最低点的倾斜角度θ2为0°~20°,脊线部的顶角为90°~100°的情况下的上方反射率R1(%)、全方向反射率R2(%)、平均反射仰角βave之间的关系。
<上方反射率R1(%)和全方向反射率R2(%)>
使用ORA社(Op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制照明设计分析软件Light Tools进行模拟,计算出以入射角(θ=60°,φ=0°)入射的光(波长300nm~2500nm)中的沿反射角(θ=0°~90°,φ=0°)的方向反射的近红外光(波长780nm~2100nm)的上方反射率R1、以及沿反射角(θ=-90°~90°,φ=0°)的方向反射的近红外光的作为全角度的反射合计的全方向反射率R2。应予说明,在各样品中,使光学体的四棱锥状的凹部的最低点位于上方,使入射光从上方以入射角60°入射。
<平均反射仰角βave>
平均反射仰角βave是针对入射角与由极坐标系表示的入射角(θ,φ)的入射光大致相同,方位角不同的3个水平的入射光,分别进行模拟算出反射仰角,并求出其平均。这里,将3个水平的入射光设为以直角坐标系(α,β)表示的值。图21是示出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的图。如图21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的α表示在XY平面内的方位角,β表示在Z方向上的仰角。这里,确定仰角β与θ=60°的入射光大致相同,方位角α不同的以下的3束入射光,在全部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求出平均反射仰角βave。
(α,β)=(0°,60°)、(-24°,57°)、(-62°,57°)
<仰角判定>
仰角判定以θ=60°的1/2的30°为基准,将βave≥30°的情况记为“○”,βave≤30°的情况记为“×”。
<综合判定>
综合判定将满足作为较多地反射到与入射光同一象限的条件的上方反射率R1为5%以上,且平均反射仰角βave为30°以上的条件的情况记为“○”,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记为“×”。结果在表1中示出。
【表1】
从表1可知
25°≤θ1≤45°且θ2≤15° (1)
90°≤θ1≤120°且θ2≤10° (2)
的情况,满足上方反射率R1为5%以上,且平均反射仰角βave为30°以上的条件。据此,能够减少由反射到与入射光不同的象限的近红外光造成的影响。
图22是示出实施例5的光学体中入射反射特性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在图22中示出方位角α、仰角β和反射率R。反射率R是入射光的仰角β等于60°的情况的值。在图22中,“1i”表示(α,β)=(0°,60°)的情况的入射光的位置,“2i”表示(α,β)=(-24°,57°)的情况的入射光的位置,“3i”表示(α,β)=(-62°,57°)的情况的入射光的位置。另外,针对“1i”、“2i”和“3i”的特定波段的反射光的位置和反射率分别以“1r”、“2r”和“3r”表示。另外,在图22中,仰角β等于30°的附近的入射光的位置“4i”、“5i”和“6i”和针对各自的入射光的特定波段的反射光的位置和反射率以“4r”、“5r”和“6r”表示。另外,在图22中,方位角α位于“2i”与“3i”之间,仰角β比60°高的情况的入射光的位置“7i”和仰角β比60°稍低的情况的入射光的位置“8i”,分别针对其入射光的特定波段的反射光的位置和反射率以“7r”和“8r”表示。应予说明,在反射光“1r”、“4r”和“7r”标记的上标“*”表示沿方位角α(+)方向存在对称反射光。
基于图22可知,在实施例5的情况下,针对来自仰角β等于60°的附近的入射位置“1i”、“2i”、“3i”、“7i”和“8i”的入射光,作为特定波段的光的反射光,在与入射光大致相同的仰角60°的附近“1r”、“2r”、“3r”、“7r”和“8r”得到高反射率R。该情况的各入射光的特定波段的光的反射率为R≥18%。因此,能够使从相同程度高度并排的建筑物的上空入射的光中的特定波段的光高效地返回到其他建筑物的上空,因此能够减少热岛现象。与此相对地,可知针对来自于仰角β等于30°的附近的入射位置“4i”、“5i”和“6i”的入射光,虽然在以与入射光大致相同的仰角30°的附近的“4r”、“5r”和“6r”得到特定波段的光的反射光,但其反射率极其低下。在仰角β等于30°的附近的入射光的情况下,虽然对热岛现象的影响小,但是针对这样的入射光的反射率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热岛现象。
<参考例>
图23是示出参考例的光学体中的入射反射特性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参考例的光学体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脊线部的交叉角度θ1为60°,四棱锥状的凹部的最低点的倾斜角度θ2为25°,脊线部的顶角η为65°。图23所示的入射光的入射位置“1i”、“2i”、“3i”、“4i”、“5i”、“6i”、“7i”和“8i”与图22的情况相同。
基于图23可知,在参考例的情况下,针对来自仰角β等于60°的附近的入射位置“1i”、“2i”、“3i”、“7i”和“8i”的入射光,特定波段的光的反射光“1r”、“2r”、“3r”、“7r”和“8r”以仰角β比30°低的角度反射率R变高。该情况的各入射光的特定波段的光的反射率为R≥20%。另外,针对来自仰角β等于30°的附近的入射位置“4i”、“5i”和“6i”的入射光,特定波段的光的反射光“4r”、“5r”和“6r”在与入射光大致相同的仰角30°的附近反射率变高。因此,难以充分获得热岛现象的降低效果。
(实施例9)
与上述的实施例1~8相同地,制作具有图1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体的样品。该样品的光学体的脊线部的交叉角度θ1为~30°,四棱锥状的凹部的最低点的倾斜角度θ2为10°,脊线部的顶角η为90°,形状为球面状。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ORA社制照明设计分析软件Light Tools,使上述样品的球面的脊线部形状的曲率半径Sr在从0μm到10μm的范围内变化来进行模拟,计算出以入射角(θ=60°,φ=0°)入射的光(波长300nm~2500nm)中,近红外光(波长780nm~2100nm)的上方反射率R1和反射强度成为最大的反射角θout。应予说明,以光学体的四棱锥状的凹部的最低点位于上方,使入射光从上方以入射角60°入射。其结果在图24中示出。
另外,分别在曲率半径Sr为Sr=0μm、Sr=5μm、Sr=10μm的情况下,使入射角(θ=0°~75°,φ=0°)变化来进行模拟,计算出全方向反射率R2、上方反射率R1和下方反射率R3。其结果在图25A、图25B和图25C中示出。图25A示出当Sr=0μm时的结果,图25B示出当Sr=5μm时的结果,图25C示出当Sr=10μm时的结果。
基于图24可知,在入射角(θ=60°,φ=0°)的情况下,反射角θout在曲率半径Sr从0μm到10μm的范围与入射角相同的位于60°附近。与此相对地,上方反射率R1伴随着曲率半径Sr的増加而降低。例如,Sr=0μm时的上方反射率R1约为36%,而在Sr=5μm时成为R1≒33.5%,在Sr=10μm时成为R1≒30.5%。据此,如果曲率半径Sr超过10μm,则上方反射率R1估计低于30%。另外,基于图25A~图25C可知,全方向反射率R2在入射角(θ=0°~50°,φ=0°)附近,曲率半径Sr变得较大。另外,下方反射率R3遍及入射角(θ=0°~75°,φ=0°),随着曲率半径Sr越大则入射角θ越大而变高。因此,可知曲率半径Sr可以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下。这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将脊线部形状设为非球面状的情况也相同。
(实施例10)
本发明人当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实施例1~8的光学体时,发现例如如在图26中示出示意图那样,有在四棱锥状的凹部4c内观察到微小的气泡91白而混浊的情况。这些微小的气泡91推测是在使用图9所示的制造装置的包埋步骤中,将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利用电离射线固化树脂34而包埋时,气泡未被挤压出而残留的。这样的光学体由于残存的气泡91非常微小,因此对光学体的整体的光学特性几乎不产生影响,但是有导致品质降低的情况。另外,为了完全不残留气泡,需要进行例如在图9的包埋步骤中的装置的改良、包埋线速度的低速化等的改变,预想会有导致制造成本飙升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人制作在交叉的脊线部具有高低差的光学体的各种样品,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气泡的有无。每条交叉的脊线部的形状为曲率半径Sr是Sr=0的尖形。交叉的脊线部的高低差是指,在图3A中,脊线部4d1与脊线部4d2之间的在X方向上的距离。以下,将高低差标记为ΔX。高低差ΔX是通过在形成例如图10A所示的模具20时的图11A和图11B所示的车刀21和车刀22的各自的切口深度的差产生的。
在样品中,脊线部的交叉角度θ1为30°,四棱锥状的凹部的最低点的倾斜角度θ2为10°,脊线部的顶角η为90°,图3A所示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Y方向的间距Py和Z方向的间距Pz分别为67μm。另外,样品的脊线部4d1和脊线部4d2的各自的脊线高度的设计值,即,形成例如图10A所示的模具20时的图11A和图11B所示的车刀21和车刀22的各自的切口深度的设计值分别为32μm。在样品中,针对相当于设计值的脊线高度的一方的脊线部,另一方的脊线部在+X方向或者-X方向上具有0.1μm、0.2μm、0.5μm、1.0μm、1.5μm、2.0μm的高低差ΔX。另外,在使用图9所示的制造装置的包埋步骤中,包埋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的电离射线固化树脂34采用聚氨酯丙烯酸酯(ARONIX、东亚合成社制、固化后折射率1.533),且粘度为300cP和1500cP的两种。另外,包埋步骤中的包埋线速度设为1.5m/min和10m/min两个条件。
表2示出这些样品中的气泡的有无的观察结果。在表2中,×符号表示观察到气泡的结果,○符号表示未观察到气泡的结果。
【表2】
另外,使用ORA社製照明设计分析软件Light Tools计算以入射角(θ=60°,φ=0°)入射的光(波长300nm~2500nm)中的近红外光(波长780nm~2100nm)的上方反射率R1和反射强度成为最大的反射角θout。在四棱锥状的凹部的最低点位于上方的样品的垂直设置状态下,使入射光从上方以入射角60°入射。其结果在图27中示出。计算出使相同的入射光以φ=0°,入射角θ在从70°到75°的范围从上方入射的情况的近红外光的上方反射率R1和反射强度成为最大的反射角θout。其结果在图28中示出。应予说明,图27和图28示出高低差ΔX到3.0μm为止的情况的上方反射率R1和反射角θout的模拟结果。另外,在图27和图28中,+ΔX示出与相当于设计值的脊线高度的一方的脊线部相比,另一方的脊线部高的情况,-ΔX示出与相当于设计值的脊线高度的一方的脊线部比另一方的脊线部低的情况。
基于上述的结果可知,在交叉的脊线部的各自的脊线部形状为曲率半径Sr=0的尖状的情况下,如从表2可明确的那样,如果高低差ΔX满足0.2μm<ΔX,则能够得到不混入气泡的光学体。这考虑是因为,在包埋步骤中,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的凹部的气泡易于从高低差ΔX逸出。另外,在图27和图28中,上方反射率R1和反射角θout在+ΔX和-ΔX大致相同,在入射角为60°的情况下,如从图27可明确的那样,在0.2μm<ΔX时反射角θout为60°以上且上方反射率R1也为30°以上。同样地,在入射角为70°~75°的范围的情况下,如从图28可明确的那样,在0.2μm<ΔX时反射角θout为50°以上且上方反射率R1也为30°以上。因此可知,在Sr=0的情况下,如果满足0.2μm<ΔX,则能够得到具有与实施例1~8的情况相同的光学特性的光学体。另外,这样的结构的光学体的情况,没有使包埋线速度降低,因此不会导致制造成本飙升而能够提高品质。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9中,在光学体的脊线部形状为球面的情况下,曲率半径Sr优选为10μm以下。然而,在交叉的脊线部没有高低差的情况下,即在实施例10所说明的交叉的脊线部的高低差ΔX为ΔX=0的情况下,如果曲率半径Sr极其小,则在包埋步骤气泡变得难以逸出,如图26所示,推测在光学体残留有微小的气泡91。因此,如在实施例10中说明的那样,预想会有导致品质的降低,或导致制造成本的飙升等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人制作交叉的脊线部的高低差ΔX为ΔX=0且脊线部的球面形状的曲率半径Sr不同的多个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观察气泡的有无。在样品中,脊线部的交叉角度θ1为30°,四棱锥状的凹部的最低点的倾斜角度θ2为10°,脊线部的顶角η为90°脊线高度为32μm,图3A所示的四棱锥状的凹部4c的Y方向的间距Py和Z方向的间距Pz分别为67μm。在样品中,设脊线部的球面形状的曲率半径Sr为0.1μm、0.2μm、0.3μm、1.0μm、2.0μm、3.0μm。另外,在使用图9所示的制造装置的包埋步骤中,包埋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的电离射线固化树脂34采用聚氨酯丙烯酸酯(ARONIX、东亚合成社制、固化后折射率1.533)且粘度为300cP和1500cP两种。另外,包埋步骤中的包埋线速度设为1.5m/min和10m/min两个条件。
表3示出这些样品中的气泡的有无的观察结果。在表3中,×标记表示观察到气泡的结果,○标记表示未观察到气泡的结果。
【表3】
如从表3可明确的那样,在交叉的脊线部的高低差ΔX为ΔX=0的情况下,各自的脊线部的球面形状如果满足曲率半径Sr为0.3μm≤Sr则能够得到未混入气泡的光学体。这考虑是因为,在包埋步骤中,带有反射层的光学层9的凹部的气泡易于沿着脊线部的球面形状逸出。因此可知,当考虑上述的实施例9时,在ΔX=0的情况下如果满足0.3μm≤Sr≤10μm则没有气泡的混入,能够可靠地获得具有在实施例9中说明的光学特性的光学体。另外,这样构成的光学体的情况,没有使包埋线速度降低,因此不会导致制造成本的飙升而能够提高品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举出的结构、方法、形状、材料和数值等仅是示例而已,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与其不同的结构、方法、形状、材料和数值等。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可以相互进行组合。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卷帘的驱动方式为手动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卷帘的驱动方式也可以是电动式。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光学体为膜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光学体的形状并不限定为膜状,也可以是板状、块状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光学体应用于窗材料和卷帘的面料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也可以应用于隔离用具、百叶窗装置的百叶板等的内装部件或者外装部件。
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光学体的内装部件或者外装部件,例如例举出由光学体本身构成的内装部件或者外装部件、由贴合有定向反射体的透明基材等构成的内装部件或者外装部件等。通过将这样的内装部件或者外装部件设置在室内的窗户附近,例如,能够仅将红外线向室外进行定向反射而将可见光线引入室内。因此,在设置了内装部件或者外装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室内照明的必要性。另外,由内装部件或者外装部件引起的向室内侧的散射反射几乎没有,因此能够抑制周围的温度上升。另外,根据可视性控制、强度提高等必要的目的,也能够应用于除透明基材以外的贴合部材。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光学体应用于通过卷收或卷放日照遮蔽部件,从而能够调整基于日照遮蔽部件的入射光线的遮蔽量的日照遮蔽装置(例如卷帘)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本不限定于该例。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通过折叠日照遮蔽部件从而能够调整基于日照遮蔽部件的入射光线的遮蔽量的日照遮蔽装置。作为这样的日照遮蔽装置,例如能够例举出通过将作为日照遮蔽部件的面料折叠为波纹状,从而调整入射光线的遮蔽量的百褶面料装置。
另外,在将本发明的光学体应用于百叶窗装置的情况下。百叶窗装置不限于横向型百叶窗装置(威尼斯百叶窗装置),也能够针对纵向型百叶窗装置(竖式百叶窗装置)应用。
Claims (8)
1.一种光学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光学透明层,在其表面形成有具有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多个四棱锥状的凹部;
波长选择反射层,其形成在所述凹部上,且选择性地反射特定波段的光;以及
第二光学透明层,其形成在所述波长选择反射层上,
当设入射角为(θ,φ)时,针对θ=60°且从不同φ方向入射到所述入射面的入射光,朝向与该入射光同一象限的反射光的平均反射角为30°以上,其中,θ为相对于成为入射面的所述第二光学透明层的垂线与入射到所述入射面的入射光之间所呈的角度,φ为所述入射面内的特定的直线与将所述入射光投影到所述入射面的分量所呈的角度,
将所述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交叉角度设为θ1,并将贯通所述凹部的最低点和该凹部的菱形的开口面的重心的主轴与所述垂线所呈的角度设为θ2时,满足下式(1):
25°≤θ1≤45° 且θ2≤15° (1)。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光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长选择反射层至少包括非晶质高折射率层和金属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光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波段的光是以波长780nm~2100nm为主的光。
4.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光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波段的光是以波长780nm~2100nm为主的光。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记载的光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脊线部为尖形,
将所述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高低差设为ΔX时,满足:
0.2μm<ΔX。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记载的光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脊线部为球面形状,
将所述球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设为Sr、将所述菱形地交叉的脊线部的高低差设为ΔX时,满足:
ΔX=0且0.3μm≤Sr≤10μm。
7.一种窗材料,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记载的光学体。
8.一种卷帘,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记载的光学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77582 | 2016-04-07 | ||
JP2016-077582 | 2016-04-07 | ||
JP2016-141835 | 2016-07-19 | ||
JP2016141835A JP6730871B2 (ja) | 2016-04-07 | 2016-07-19 | 光学体、窓材及びロールカーテン |
PCT/JP2017/011520 WO2017175588A1 (ja) | 2016-04-07 | 2017-03-22 | 光学体、窓材及びロールカーテ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073803A CN109073803A (zh) | 2018-12-21 |
CN109073803B true CN109073803B (zh) | 2021-07-20 |
Family
ID=60086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22314.3A Active CN109073803B (zh) | 2016-04-07 | 2017-03-22 | 光学体、窗材料及卷帘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58883B2 (zh) |
JP (1) | JP6730871B2 (zh) |
KR (1) | KR20180127392A (zh) |
CN (1) | CN109073803B (zh) |
SG (1) | SG11201808806V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70866B2 (ja) * | 2018-02-09 | 2020-03-25 |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再帰反射窓 |
KR102594844B1 (ko) | 2018-04-10 | 2023-10-2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장식 부재 |
JP7043342B2 (ja) * | 2018-05-16 | 2022-03-29 |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多段型プリズム窓 |
CN109483988B (zh) * | 2018-11-19 | 2020-09-08 | 安徽省华耀玻璃有限公司 | 一种热色智能调光节能防弹玻璃 |
KR102484682B1 (ko) * | 2019-03-29 | 2023-01-0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광학 적층체 |
CN113514911B (zh) * | 2021-07-27 | 2024-04-05 |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KR102562663B1 (ko) * | 2022-05-09 | 2023-08-01 |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카이로옵티컬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KR102562621B1 (ko) * | 2022-05-09 | 2023-08-01 |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카이로옵티컬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CN117017042B (zh) * | 2022-11-23 | 2024-04-05 | 东莞市日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阻燃抑菌窗帘加工工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173231A1 (en) * | 1993-10-20 | 1995-04-27 | Gerald M. Benson | Asymetric cube corner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JP3580999B2 (ja) * | 1997-11-17 | 2004-10-27 |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 三角錐型キューブコーナー再帰反射シート |
JP3975039B2 (ja) * | 1999-12-13 | 2007-09-12 |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 三角錐型キューブコーナー再帰反射素子 |
BRPI0406534B1 (pt) | 2004-03-16 | 2016-04-05 |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 estrutura laminada para proteção contra radiação solar |
CN100558474C (zh) * | 2007-01-24 | 2009-11-11 | 南京汉德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板的除尘保护装置 |
JP4513921B2 (ja) | 2008-12-09 | 2010-07-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窓材、ブラインド、ロールカーテン、ならびに障子 |
EP2352042B1 (en) * | 2010-01-29 | 2017-05-17 | Dexerials Corporation |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5608385B2 (ja) * | 2010-02-08 | 2014-10-15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窓材、建具、ならびに日射遮蔽装置 |
JP4858650B2 (ja) * | 2010-03-02 | 2012-01-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体、窓材、建具および日射遮蔽装置 |
JP5586300B2 (ja) * | 2010-03-31 | 2014-09-10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機能性積層体及び機能性構造体 |
JP2012003247A (ja) * | 2010-05-19 | 2012-01-05 | Toray Ind Inc | 光学積層体 |
JP5508946B2 (ja) * | 2010-06-16 | 2014-06-04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体、窓材、建具、日射遮蔽装置、および建築物 |
JP2012234047A (ja) * | 2011-04-28 | 2012-11-29 | Nippon Shokubai Co Ltd | 光学シート、及び該光学シートを用いた面状光源装置 |
JP2012237978A (ja) * | 2011-04-28 | 2012-12-06 | Nippon Shokubai Co Ltd |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該光学シートを用いた面状光源装置 |
JP2013237256A (ja) * | 2012-04-20 | 2013-11-28 | Toray Ind Inc |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 |
US9841605B2 (en) * | 2012-06-27 | 2017-12-1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component array |
JP2015194615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228068B2 (ja) * | 2014-04-24 | 2017-11-08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窓材及び建具 |
JP6400362B2 (ja) * | 2014-07-18 | 2018-10-03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 |
-
2016
- 2016-07-19 JP JP2016141835A patent/JP6730871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22 SG SG11201808806VA patent/SG11201808806VA/en unknown
- 2017-03-22 KR KR1020187028826A patent/KR20180127392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7-03-22 CN CN201780022314.3A patent/CN109073803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22 US US16/091,639 patent/US10858883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SG11201808806VA (en) | 2018-11-29 |
JP6730871B2 (ja) | 2020-07-29 |
US10858883B2 (en) | 2020-12-08 |
CN109073803A (zh) | 2018-12-21 |
US20190153776A1 (en) | 2019-05-23 |
KR20180127392A (ko) | 2018-11-28 |
JP2017191305A (ja) | 2017-10-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73803B (zh) | 光学体、窗材料及卷帘 | |
US10132972B2 (en) |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US8854736B2 (en) | Optical body, window member, fitting, solar shading device, and building | |
US9069129B2 (en) | Optical body, optical body manufacturing method, solar shading member, window member, interior member, and fitting | |
EP2787377B1 (en) | Optical element, window material, fitting, solar shading device, and building | |
US9063287B2 (en) | Optical body with diffusion reflectivity, wall member, fitting, and solar shading device | |
KR20170117941A (ko) | 광학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창재, 및 광학체의 접합 방법 | |
EP2397323B1 (en) | Optical body, window member, fitting, and solar shading device | |
JP6949460B2 (ja) | 光学体、窓材及びロールカーテン | |
EP3441800B1 (en) | Optical body, window material, and roll curtai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