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3250B - 风道和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道和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3250B
CN109073250B CN201780000124.1A CN201780000124A CN109073250B CN 109073250 B CN109073250 B CN 109073250B CN 201780000124 A CN201780000124 A CN 201780000124A CN 109073250 B CN109073250 B CN 1090732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tube
inner tub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01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3250A (zh
Inventor
大森宏
王文鹏
岳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3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3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3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3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3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i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风道和空气处理设备,风道内设有导流片(4),通过导流片(4)在风道内形成有流程增长的曲折通道,从风道的迎风端流入的气流沿曲折通道流动而从出风端流出,导流片(4)优选呈螺旋状沿轴向延伸以形成螺旋通道。由于通过设置导流片(4)而形成有曲折通道,曲折通道的折绕性使得流程增长,待净化气体在流经曲折通道时能够与其中设置的静电除尘结构更长时间反应,静电除尘效果更佳。而且,大流量的风速经过曲折通道时将获得缓冲,避免了对空气处理设备内的风机的直接冲击和由此带来的大噪音和整机震颤。

Description

风道和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风道,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具有此净化风道的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大气污染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大气污染问题,各类空气处理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其中新风装置是应用比较广泛、实用性较强的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目前新风行业内产品主要以中央新风系统为主,除此之外,挂壁式、柜式新风机、穿墙式新风机也应用较多。
中央新风系统包括安装于室内顶部的主机以及进风管和出风管,室内污浊空气经出风管排出室内,室外新鲜空气经进风管在新风主机内净化后送入室内。新风主机内部一般设置风机和过滤网,风机包括引风机和排风机以实现气流的双向流通,有些还包括全热交换器实现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部分温度交换并调节空气湿度。
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是将风机和滤网等组件集成于一台机器形成主机上,该主机一般安装在室内,其通过进、出管道与室外连通,一般管道均较短,隐藏在墙壁内不可见。风机分为引风机和送风机,工作时引风机通过主机壳体周围的风口引入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送风机通过进气管道引入室外新鲜空气经过过滤组件(一般为多级滤网)后送入室内。此外,配置较高的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一般加装全热交换器,以实现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部分温度交换并调节空气湿度。
穿墙式新风机,其一般安装于墙体或玻璃上,通过在墙体或玻璃上打孔(一般直径15cm以上)使新风机放置于墙体或玻璃内部,其通过内部风机引入室外空气经过过滤组件(滤网)送入室内,这种穿墙式新风机一般为气流的单向流动,有些产品通过控制风扇的正反转实现一定程度的间歇式室内与室外空气的交换。
上述中央新风系统,需要安装大量进风管和排风管,破坏家庭内饰,极大地占用家庭空间。对于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虽然一定程度节省了通风管道,但是其占据空间较大,机器笨重,其功率也较大,耗能过高,使用起来十分不经济。穿墙式新风机普遍通过滤网进行过滤,一次过滤的效率低,难以满足新风的要求,并且由于需要整体安装在墙洞内,对于墙洞的直径要求过高,实用性降低,严重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另外,上述中央新风系统、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除了采用滤网作为空气除尘装置之外,其中一些也采用静电除尘设备作为空气除尘装置,但是这些静电除尘设备局限于静电场形成的固有模式,其采用传统的平行间隔对置式的板件形成静电场,导致这些新风机的体积庞大,占用空间过大,并且待除尘的空气流平直快速通过,常常导致空气除尘效率较低,引入的新风质量往往低劣,影响人体健康,这导致采用这些静电除尘设备的新风机在市场上接受度偏低。此外,采用静电除尘设备的新风机还存在一些影响人体健康、本领域人员长期难以发现的隐性危害因素,导致这些新风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更为严重的是,上述类型的新风机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缺陷,仅具有空气外循环的功能,在外部空气严重雾霾的情况下,不仅加重了新风机过滤组件的工作负担,使其容易损坏,而且从外部抽吸并经过过滤的空气质量甚至不如室内本来的空气质量。有鉴于此,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一些相对粗糙的具有内循环功能的新风机,例如,一些新风机为了形成内循环工作模式,采用两个风机各自相对独立地形成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这不但未克服现有新风机上述既有的缺陷,而且导致新风机体积更加庞大,结构更加复杂,风道铺设更加繁杂。另外,还有一些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在室内机体上直接开设一个室内进风口,通过机体内部的切换盖板选择性地遮挡室内进风口或连接外部进风管道的外部进风口,来实现外循环工作模式和内循环工作模式的切换,但是,这种结构形式并没有改变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的本质,其固有的占据室内空间大、笨重,耗能过高的缺陷并没有改变,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在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的室内机体上直接开设室内进风口的粗糙做法,会导致轰鸣、过滤件损坏、空气死循环等严重缺陷。具体地,由于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的室内主机的进气腔一般较大,直接在室内主机上开设室内进风口,室内进风口距离风机距离较近,经风机抽吸的室内空气并不像外部进风能够经由外部进风管道缓冲,其直接高速进入室内主机的进气腔内,导致室内机体震颤、甚至发生轰鸣,同时由于室内空气经由风机的强劲抽吸不经缓冲的高速撞击过滤件,导致过滤件容易损坏,无法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一旦过滤件损坏,过滤件无法有效地起到限制出口风速的作用,进风和出风的流速趋于接近,检验证实,此时极易在室内主机周围的局部范围内形成室内空气的死循环,即此时挂壁式和柜式新风机的内循环工作模式基本无法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处于无效状态。
新风机的上述缺陷,已经形成制约新风机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瓶颈,一些危害因素本领域技术人员迄今未意识到存在严重隐患,尤其是如何使得新风机在兼具内、外循环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有效地节省室内空间,工作性能良好可靠,已经成为本领域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风道,该风道内的流道大大增长,风速获得缓冲,尤其是净化时间更长,净化效果更佳。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导流片,通过所述导流片在所述风道内形成有流程增长的曲折通道,从所述风道的迎风端流入的气流沿所述曲折通道流动而从出风端流出。
优选地,所述风道的内周壁上分别设有沿轴向间隔布置且位于径向两侧的多个第一导流凸缘和第二导流凸缘,作为所述导流片的各个所述第一导流凸缘和第二导流凸缘沿轴向位置依次错开而形成折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导流片为螺旋状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螺旋状沿轴向延伸以形成螺旋通道。
优选地,呈螺旋状的所述导流板在所述风道内的盘绕圈数为2~5圈。
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嵌套的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为迎风端封闭的中空管,螺旋状的所述导流板分别抵接所述内管的外周壁和所述外管的内周壁,所述螺旋通道形成在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管腔中。
优选地,所述风道还包括导流套,所述导流板呈螺旋叶片状安装于所述导流套的外周壁上,所述导流套套设于所述内管上。
优选地,所述环形管腔与所述内管的内管管腔的横截面面积之比为2~4。
优选地,所述风道内设有轴向连续的静电除尘结构,沿所述曲折通道流动的气流经过所述静电除尘结构的除尘后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流出。
优选地,所述环形管腔中设有集尘管和在所述集尘管内沿轴向延伸的电极线,所述电极线和所述集尘管中的一者带正电,另一者带负电。
优选地,所述风道内设有围绕所述内管的外周壁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根所述电极线,多根所述电极线布置成与所述集尘管径向间隔的同心环形状。
优选地,多根所述电极线沿所述内管的周向等间隔布置,多根所述电极线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不大于所述集尘管的内直径的80%,且所述电极线距离所述集尘管的径向距离不小于1cm。
优选地,多根所述电极线沿所述内管的周向等间隔布置,多根所述电极线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径,且不小于所述集尘管的内管径的40%。
优选地,所述电极线的根数为3~6根,所述电极线的直径范围为0.08~0.2mm。
优选地,沿轴向拉直的所述电极线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集尘管的长度,所述电极线的两端固定且两端固定位置均不超出所述集尘管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静电除尘结构包括高压发生器,所述电极线和所述集尘管中的一者电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的正极,另一者电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的负极。
优选地,所述内管为绝缘材质管,所述高压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内管中。
优选地,所述高压发生器的放电电压为5~9KV。
优选地,所述环形管腔的迎风端设有用于打开以连通所述内管的内管管腔的连通阀且设有用于打开以连通所述螺旋通道的引风阀。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外轴端连接有内管端面盘,所述内管端面盘的中心挡盘部封挡所述内管的外轴端端面,所述内管端面盘的外环部封盖所述环形管腔的外轴端端面并设有与所述环形管腔连通的第一环腔通口,所述内管的外轴端的管体外周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环形管腔的第一连通口;
并且,所述风道内还设有切换挡套,所述切换挡套包括套筒部和连接于所述套筒部的外轴端的挡套端面盘,所述挡套端面盘设有适于所述内管穿过的中心通孔,所述挡套端面盘的外周缘部设有第二环腔通口,所述套筒部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连通口;
其中,所述切换挡套固定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轴端,所述挡套端面盘紧贴所述内管端面盘,所述内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切换挡套旋转并相继处于第一旋转位和第二旋转位,在所述第一旋转位,所述第一环腔通口与所述第二环腔通口对齐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相互错开而封闭,在所述第二旋转位,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对齐连通且所述第一环腔通口和第二环腔通口相互错开而封闭。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外轴端的所述第一环腔通口和第一连通口的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环腔通口和第一连通口在周向位置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切换挡套上的所述第二环腔通口和第二连通口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环腔通口的分布圆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分布圆环在周向位置上错开;
或者,所述切换挡套的外轴端的所述第二环腔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的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环腔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在周向位置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内管上的所述第一环腔通口和第一连通口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环腔通口的分布圆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的分布圆环在周向位置上错开。
优选地,所述风道还设有连接所述内管的内轴端以控制所述内管旋转的旋转驱动组件,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依次控制传动的驱动控制装置、齿轮传动机构和旋转连接件,所述旋转连接件连接所述内管的内轴端。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的风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风道中,由于通过设置导流片而形成有曲折通道,曲折通道的折绕性,使得流程大大增长,待净化气体在流经曲折通道时,停留时间更长,能够与其中设置的静电除尘结构更长时间反应,静电除尘效果更佳。而且,大流量的风速经过曲折通道时,将获得缓冲,速度减低,冲击减缓,尤其是在穿墙式空气处理设备的穿墙管中,高速气流对固定安装于墙洞中的穿墙管的冲击影响小,振动小,避免了对空气处理设备内的风机的直接冲击和由此带来的大噪音和整机震颤。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显示而省略了部分剖面线;
图2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引风工作模式和内循环工作模式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图4的A-A立体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驱动控制装置和齿轮传动机构的示意图,为了清楚显示而省略了集尘管、内管等部件;
图7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内管的旋转驱动组件的示意图,为了清楚显示省略了导流套等部件;
图8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内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切换挡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切换挡套和导流套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显示空气流在净化空气管内通道中的螺旋流向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电极丝的连接形式的示意图;
图13是从集尘管端部观察的电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空气除尘装置中的臭氧过滤模块的立体安装结构图;
图15图示了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空气除尘装置在其他管道中的应用;
图16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空气处理设备的示意图,为了图片清楚省略了空气处理设备内部的驱动控制装置和高压发生器等部件;
图18是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在不同风速下的一次净化率的对比效果折线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在高风速和低风速模式下的净化效果与时间的折线图;以及
图20是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臭氧累计量的测试效果折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周向”通常是指环绕输送管的中心线的方向,“轴向”通常是指平行于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为了便于说明,并不用于限定结构上的差异,例如,主管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
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该风道内通过设置导流片(如图1、图10所示的导流片4)而形成有流程增长的曲折通道,从净化风道的迎风端流入的气流沿曲折通道流动而从出风端流出。
在常规风道中,气流流经其中时,都是沿风道的中心轴线呈线性流动,流程最短,即流程与风道的中心轴线长度相当。相较而言,本发明的曲折通道由于折绕多,气流的流通路径远大于风道的中心轴线的长度,因此待净化气体在流经曲折通道时,停留时间更长。这样,静电除尘结构获得更长时间的净化时间,使得静电除尘效果更好。例如图10中呈螺旋状的导流板4在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内的盘绕圈数为3圈(一般为2~5圈)时,流道长度大约增加了4.5倍,可见流程延长效果突出,可大大提高净化效率。
同时,由于导流片的存在,气流在曲折通道流动时,不可避免地与导流片碰撞、摩擦,气流损失动能而风速下降,可避免短路程、大流量的气流对风机带来的大冲击力,以及由此导致的整机震颤。尤其是在穿墙式空气处理设备中,由于曲折通道形成在穿墙管中,穿墙管稳定嵌装在墙洞内,气流的冲击对穿墙管带来的震动小,整机震动更小,从而空气处理设备能平稳安装、运行,使用寿命更长。
曲折通道具有多种形式,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净化风道的内周壁上可分别设有沿轴向间隔布置且位于径向两侧的多个第一导流凸缘25和第二导流凸缘26,各个第一导流凸缘25和第二导流凸缘26沿轴向位置依次错开而形成折流通道。此时,气流在净化风道内呈折流状绕行,不断冲击导流凸缘而改变方向。但垂直冲击对导流凸缘的冲击力大,尤其是对靠近进风口一端的导流凸缘而言。
在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净化风道内设有螺旋叶片形式的导流片4,导流板4呈螺旋状沿轴向延伸以形成螺旋通道。由于此导流板4呈流线型,气流对导流板4的冲击相对小,风道的使用寿命更长,振动更小,气流势能也损失更小,风机的工作效率高。
风道可以是单筒管道,螺旋叶片形式的导流板分布安装在风道的内壁面上。此外,风道也可包括嵌套的外管(如图15的集尘管5)和内管1,螺旋状的导流板4分别抵接内管的外周壁和外管的内周壁,螺旋通道形成在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管腔中。
导流板4的上下抵接安装较为困难,且加工精度要求高,否则缝隙较大,气流流经其中容易产生扰流。
为此,更优选地,风道可包括导流套(如图10的导流套3),导流板4呈螺旋叶片状安装于导流套3的外周壁上,导流套3套设于内管1上。这样,导流板4就能够方便安装,仅需经过导流套3套装在内管1上即可。加工精度也仅需要体现在导流板4的外边缘上,加工难度大大降低,组装更为方便。
由于存在内管1,外管和内管1之间的环形管腔6和中空内管的内管管腔构成独立双流道,这对于需要双风道设计的空气处理设备而言,例如以下将具体结合应用并展开阐述的双循环内嵌墙洞式的空气处理设备而言,具有特别意义。例如,内管1的内轴端可向内管管腔引入室内空气,外管的外轴端可向内外管之间的环形管腔6引入室外空气。在引风工作模式下,室外空气从环形管腔6的外轴端经过环形管腔6从其内轴端流向风机。在内循环工作模式下,室内空气从内管管腔的内轴端进入内管管腔,而后从内管管腔的外轴端折绕到环形管腔6中,最后流经环形管腔6从其内轴端流向风机。
这样,仅需要在环形管腔6的迎风端设置用于打开以连通内管1的内管管腔的连通阀以及设置用于打开以连通螺旋通道的引风阀。通过对连通阀和引风阀的适时切换控制,即可控制引风工作模式和内循环工作模式的切换。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设备中,由于流道长,对风机冲击小,各结构部件集中配置在穿墙管中,结构紧凑,占据空间小。
本发明为此提供了一种优选结构形式的连通阀和引风阀,即组件形式的风道切换装置,包括内管1和切换挡套2,分别参加图8、图9。
具体地,内管1的流体入口端(图8的纸面右端,也是外轴端)连接有内管端面盘,内管端面盘的中心挡盘部1b封挡内管1的流体入口,内管端面盘1b的外环部封盖环形管腔6的流体入口端的端面并设有与环形管腔6连通的第一环腔通口1c,内管1的流体入口端的管体1a的外周壁上设有连通环形管腔的第一连通口1d;
切换挡套2包括套筒部2a和连接于套筒部的流体入口端的挡套端面盘2b,挡套端面盘2b设有适于内管穿过的中心通孔,挡套端面盘2b的外周缘部设有第二环腔通口2c,套筒部2a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连通口2d;
二者在装配时,切换挡套2固定套设于内管1的流体入口端,挡套端面盘2b紧贴内管端面盘,内管1能够相对于切换挡套2旋转并相继处于第一旋转位和第二旋转位,在第一旋转位,第一环腔通口1c与第二环腔通口2c对齐连通且第一连通口1d和第二连通口2d相互错开而封闭,在第二旋转位,第一连通口1d与第二连通口2d对齐连通且第一环腔通口1c和第二环腔通口2c相互错开而封闭。
可见,内管1和切换挡套2构成的风道切换装置能够很好地实现上述连通阀和引风阀的功能,对双循环内嵌墙洞式的空气处理设备而言,可通过简单控制内管和切换挡套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即可控制引风工作模式和内循环工作模式的切换。显然,此风道切换装置的组成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和操作控制。
优选地,环形管腔6与内管管腔的横截面面积之比为2~4。在环形管腔引入室外空气的情形下,由于环形管腔内因设置导流板而阻力增大,而内管管腔中空气阻力小,因此在保障气流循环量的基础上,为使得空气处理设备内的风机处于最佳工作点,即系统阻力与风量的交点,可通过扩大环形管腔6的面积而向其中引入更多气流以消除阻力影响,取得阻力与风量的平衡,由此获得环形管腔6与内管管腔的横截面面积之比大致为2~4为宜。
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除尘结构可参见图12至图14,包括能够带电的集尘,5、高压发生器16和电极线21,电极线21沿内管1的轴向延伸并穿过各个导流板,电极线21和集尘管5的一者电连接高压发生器16的正极,另一者电连接高压发生器16的负极。
在此静电除尘结构及其布置中,若电极线21电连接高压发生器16的负极,即负极放电(当然也可接正极),则环形管腔6中的空气尘埃粒子被电极线带上负电荷,在较长的螺旋通道中流动,空气尘埃粒子被吸附至集尘管5,从而获得空气净化效果。显然,在环形管腔6中,电极线21布置方便,空间结构紧凑,空气尘埃粒子容易带电被吸附,而且除尘通道长,除尘效果更突出。
优选地,电极线21为多根并沿内管1的周向等间隔布置,多根电极线21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不大于集尘管的内管径的80%,且电极线21距离集尘管5的径向距离不小于1cm,以避免过近距离的高压放电导致桥接、高压击穿等。
以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上述的风道应用于空气处理设备,尤其是双循环内嵌墙洞式的空气处理设备及其系统中,具体地,风道应用于双循环内嵌墙洞式空气处理设备的穿墙管内,由此展开阐述,本发明的风道的上述各种作用、优点将更突出,效果更明显。当然,本发明的风道不限于应用至双循环内嵌墙洞式空气处理设备及其系统中,在各种需要空气净化或减少对主机冲击的风道中均可应用。
如前所述,为实现双工作模式,且整机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工作性能平稳可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空气处理设备,尤其是双循环内嵌墙洞式空气处理设备,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风管和露于室内的室内机体,如图17所示。特别地,本发明在风管内形成有室外空气通过的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和室内空气流通的室内空气管内通道,从而不存在散乱的进风管、排风管等,整机结构简单、紧凑,如图3至图5所示。此时,室内机体设有净化风出口、室内空气入口和空气抽吸装置15。其中,风管可以是各式空气处理设备的普通进风管,但在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中,风管优选为嵌装于墙洞中的穿墙管。
其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风道切换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风道切换装置用于选择性地唯一导通室内空气管内通道或净化空气管内通道,从而使空气处理设备相应地切换工作于内循环工作模式或引风工作模式;即:
在内循环工作模式下,室内空气在空气抽吸装置15作用下从室内空气入口进入室内空气管内通道并经过空气净化装置净化后从净化风出口排出至室内;
在引风工作模式下,室外空气在空气抽吸装置15作用下从风管的外轴端(即图1、图2所示的纸面右端,以下类同)进入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并经过空气净化装置净化后从净化风出口排出至室内。
在风管内形成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和室内空气管内通道后,气流的流通路径更长,即使在空气抽吸装置15的强力抽吸作用下,气流也在风管内的净化空气管内通道或室内空气管内通道中获得良好缓冲,对整机的冲击小,即使产生冲击也主要体现在穿墙式固定安装的风管中,对整机的冲击震动小。
另外,图1的实施方式中的空气抽吸装置15优选为单个轴流风扇,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风出口和轴流风扇轴向对齐于风管的内轴端,这是由于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和室内空气管内通道均集成在风管内,气流出口都在风管的内轴端,因而仅需在风管的内轴端布置单个风机,而非常规双循环空气处理设备的双风机结构,换言之,风机可共用,使得结构集成度高。此外,以下还将述及的,由于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和室内空气管内通道紧凑布置在风管内,气流路径长,空气净化装置也得以紧凑布置。
为实现在风管内设计出结构紧凑、路径长且能够适时切换的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和室内空气管内通道,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采用在风管中内置双平行管或更多管的形式,然而这势必要求风管的管径大,以能够满足风量需求。为做到结构紧凑且最大化增加进风量,本发明的内嵌墙洞式空气处理设备采用了包括内管1和外管的套管结构,内管管腔和内外管之间的环形管腔6中的任一者为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即室外空气可以从风管的外轴端进入内管管腔或环形管腔6,而后从相应的内轴端流出。
此时,内管管腔和环形管腔6中的另一者构成室内空气管内通道或至少构成室内空气管内通道的一部分。由于双工作模式下,净化空气管内通道连通以进入室外空气时,室内空气管内通道需要关闭,同理,室内空气管内通道连通时,净化空气管内通道需要关闭。此时,考虑到内循环模式下的室内空气入口设置在室内机体中,因而较为合理的风道布置方式是只能从风管的内轴段进入而后回绕至内轴端流出。因此,室内空气管内通道可包括内管1的内管管腔和环形管腔6,室内空气入口进入的室内空气经由内管管腔和环形管腔6中的一者的内轴端进入风管内,而后从外轴端可进入另一者的腔内,最好从该另一者的内轴端流出。这样不仅流程更长,而且无论是内循环或引风工作模式下,风管内至少有部分通道是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共用的共同流经之处,从而也就方便了空气净化装置的紧凑化布置,只需布置在共用的流道中即可。
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室内空气管内通道和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适时切换,从功能原理上划分,风道切换装置应包括可控的两个切换阀,即能够适时打开以引入室外空气的引风阀和能够适时打开以连通内管管腔与环形管腔6(从而构成完整的室内空气管内通道)的连通阀。其中,引风阀应设置在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外轴端端面,此时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内轴端连通空气抽吸装置15,以提供动力抽吸空气进入。同时,内管管腔与环形管腔6中的另一者的内轴端连通室内空气入口,连通阀应设置在内管管腔的外轴端与环形管腔6的外轴端之间。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选择了环形管腔6为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在此情况下,内管1为连通室内空气入口的内循环进气管。参见图2,此时的室外进风A从外向内流入环形管腔6,室内进风B从内管管腔的内轴端进入,在内管管腔的外轴端拐入环形管腔6,最终从环形管腔6的内轴端流出。
参见图8、图9,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优选结构形式的风道切换装置,其通过简单旋转控制,即可实现上述的引风阀和连通阀的共同功能。具体地,该风道切换装置包括内管1的外轴端部分和与之配合的切换挡套2。
首先,图8中的内管1的外轴端连接有内管端面盘,内管端面盘的中心挡盘部1b封挡内管1的外轴端端面,内管端面盘的外环部封盖环形管腔6的外轴端端面并设有与环形管腔6连通的第一环腔通口1c,内管1的外轴端的管体外周壁上设有用于连通环形管腔6的第一连通口1d。
其次,图9中的切换挡套2包括套筒部2a和连接于套筒部2a外端面的挡套端面盘2b,挡套端面盘2b设有适于内管1穿过的中心通孔,挡套端面盘2b的外周缘部设有第二环腔通口2c,套筒部2a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连通口2d。
最后,在装配时,切换挡套2固定套设于内管1的外轴端,二者中的一者可旋转,另一者相对固定。切换挡套2从内管1的内轴端套入,挡套端面盘2b紧贴于内管端面盘的内侧。这样,挡套端面盘2b与内管端面盘的相对旋转配合构成了上述的引风阀,切换挡套2的套筒部2a与内管1的外轴端的管体外周壁之间的相对旋转配合构成了上述的连通阀。具体地,以图1实施方式中内管1旋转而切换挡套2固定的情况为例,内管1相对于切换挡套2旋转并能够相继处于打开引风阀的第一旋转位和打开连通阀的第二旋转位,在第一旋转位,第一环腔通口1c与第二环腔通口2c对齐连通且第一连通口1d和第二连通口2d相互错开而封闭,在第二旋转位,第一连通口1d与第二连通口2d对齐连通且第一环腔通口1c和第二环腔通口2c相互错开而封闭。
为实现这种旋转切换,较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如图8、图9所示的,内管1的外轴端的第一环腔通口1c、第一连通口1d的个数相同、沿周向等间隔布置且在周向位置上一一对应设置,而切换挡套2上的第二环腔通口2c和第二连通口2d则个数相同、沿周向等间隔布置但在周向位置上错开一定的合理角度,即第二环腔通口2c的分布圆环与第二连通口2d的分布圆环在周向位置上错开,以实现上述旋转切换功能。当然,也可将切换挡套2上连通口对齐,而内管1的外轴端的通风口错开设置,也可获得同样效果。即切换挡套2的外轴端的第二环腔通口2c和第二连通口2d的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第二环腔通口2c和第二连通口2d在周向位置上一一对应设置;内管1上的第一环腔通口1c和第一连通口1d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第一环腔通口1c的分布圆环与第一连通口1d的分布圆环在周向位置上错开。
为实现内管1与切换挡套2之间的旋转切换控制,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旋转驱动组件,旋转驱动组件连接内管1的内轴端以控制内管1旋转。
参见图6、图7,作为一种优选示例,旋转驱动组件包括依次控制传动的驱动控制装置12、齿轮传动机构11和旋转连接件10,旋转连接件10连接内管1的内轴端,以期利用齿轮驱动结构的精确性来准确控制内管1的旋转开度。其中,驱动控制装置12优选为电控装置,例如电机等,齿轮传动机构11可包括依次传递的涡轮蜗杆机构11a、主动齿轮11b和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可以是组合式的第一从动齿轮11c和第二从动齿轮11d,从动齿轮的输出轴连接旋转连接件10,旋转连接件10包括旋转连接套7,旋转连接套7的一轴端与齿轮传动机构11的输出轴相连,另一个轴端连接内管1的内轴端,优选地如图7的利用卡扣连接结构22与图8的内管1的内轴端的卡口22a构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当然,此处仅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更多的电控方式和电控结构,以获得相同、相近或更好的旋转控制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细述。
室内机体包括与风管相连的外罩17,外罩17内固定设置有安装架体13,驱动控制装置12和齿轮传动机构11可安装于安装架体13上。室内机体内还设有通过室内空气入口连通室内的室内进风通道8,室内进风通道8独立隔离于室内机体的内腔和环形管腔6,旋转连接套7内置于室内进风通道8中,为实现室内进风通道8与内管管腔的连通,旋转连接套7的外周壁上贯通有一个或多个的进气管空气入口9,参见图5。
本发明的另一重要改进在于风管内的空气流道的延长设计,以增加缓冲效果并便于除尘设计,增加除尘时间、增进效果。如图16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内周壁上分别设有沿轴向间隔布置且位于径向两侧的多个第一导流凸缘25和第二导流凸缘26,各个第一导流凸缘25和第二导流凸缘26沿轴向位置依次错开而形成净化空气折流通道。这种导流凸缘优选为圆弧板,这样从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外轴端进入的室外空气呈折流状沿净化空气折流通道从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内轴端流出。因此,图16以折流形式获得了流道的有效延长。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空气处理设备则在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内设置了图10、图11所示的螺旋叶片形状的导流板4,导流板4呈螺旋状沿轴向延伸以形成净化空气螺旋通道,从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外轴端进入的室外空气沿净化空气螺旋通道从净化空气管内通道的内轴端流出。由于环形管腔6内因设置导流板4而风阻增大,而内管管腔中的空气阻力小,因此在保障气流循环量的基础上,为使得轴流风机处于最佳工作点,即系统阻力与风量的交点,通过扩大环形管腔6的横截面积以引入更多气流来消除阻力影响,取得阻力与风量的平衡,环形管腔6与内管管腔的横截面面积之比大致为2~4,在图1、图2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为3。在图10中,呈螺旋状的导流板4在净化空气管内通道内的盘绕圈数为3圈,一般为2~5圈。盘绕3圈时,流道长度大约增加了4.5倍,延长效果突出,有利于空气净化,提高净化效率。
其中,导流板4可一体加工,也可分段加工而后组装。在图10的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导流套3,导流板4呈螺旋叶片状安装于导流套3的外周壁上,导流套3套设于内管1上并与切换挡套2相连。导流套3便于组装固定导流板4,而且便于风管的整体组装以及切换挡套2、后续的电极线21等的安装布置,以下还将具体谈及。
本发明的另一紧凑设计在于空气净化装置的布置。除尘方式有多种多样,从结构紧凑性、安装空间和除尘效果等考虑,在图12、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采用了静电除尘方式。其中,外管包括能够带电的集尘管5,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布置在净化空气管内通道中的静电除尘结构,静电除尘结构包括高压发生器16、电极线21和集尘管5,电极线21沿轴向延伸并穿过各个导流板4,电极线21和集尘管5的一者电连接高压发生器16的正极,另一者电连接高压发生器16的负极。这样,净化空气管内通道中的空气尘埃粒子被电极线21带上电荷,在较长的净化空气螺旋通道中流动时,空气尘埃粒子或迟或早被吸附至集尘管5,从而获得空气净化效果。显然,这种静电除尘结构中,电极线21布置方便,空间结构紧凑,空气尘埃粒子容易带电被吸附,而且除尘通道长,除尘效果更突出,高压发生器的正负极可以替换,即电极线21可连于正极或负极,集尘管5可相应的连于负极或正极。电极线21连在负极时称为负极放电,击穿电压高,不易击穿;连于正极时称为正极放电,生成臭氧较负极放电少,击穿电压低。本发明中结合附图的实施例均采用负极放电。
为形成圆环形的均匀带电场,电极线21优选为多根并沿导流套3的周向等间隔布置。图13中优选为4根,一般为3~6根的密度分布。当净化空气管内通道为环形管腔6时,多根电极线21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应大于内管1的外管径,并且电极线21应相对于集电管5更靠近、贴近内管1,以获得较大的电场。在本发明中,多根电极线21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一般不大于集尘管5的内管径的80%,且电极线21距离集尘管5的径向距离应不小于1cm。由于处于净化空气管内通道中,多根电极线21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当然大于内管1的外径,一般不小于集尘管5的内管径的40%。在图13的实施方式中,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优选为集尘管5的内管径的60%,所形成的电场除尘效果突出。
电极线21的材质可选用金属材质,直径一般为0.008-0.5mm之间,例如,优选可以为0.2mm直径的钨丝,容易高压放电。电极线21越细放电效果越好,但是越细成本越高,不易加工且容易拉伸断裂,因而其直径优选为0.08-0.2mm。在长度上,电极线21沿轴向拉直且轴向长度不大于集尘管5的长度,优选地,电极线21的轴向长度可以比集尘管5的长度短5-15mm,确保被电离的尘粒都能吸附于集尘管5内侧。电极线21的一端固定连接绝缘的电极丝固定座2e,见图9、图12,另一端可通过电极丝触点24与高压发生器16电连接。在图13中,由于存在4根电极丝21,采用了两个一组,每组用一个电极片栓连两个电极丝触点24。同样,集尘管5也可通过内轴端的集尘管电极点23与高压发生器16的一个电极端子相连。
在材质上,集尘管5优选为导电金属管,例如铝合金管,易于导电、集尘、清洗,导流套3、导流板4和切换挡套2等均为绝缘材质,防止短路。高压发生器16可设置于室内机体中,例如安装架体13上,通过导线与电极丝21和集尘管5相连。或者,内管1为绝缘材质管时,如图15,高压发生器16也可设置于内管1中。高压发生器16的放电电压越高,净化效率越高,但也会生成更多的臭氧。因此优选为5~9KV,更优选为8KV左右,此时净化效率和臭氧生成量均可接受。
上述带螺旋通道的套管结构及其静电除尘结构,不仅增加了流程,延长了静电除尘时间,获得更好的除尘效果,而且螺旋流动带来的离心力,可加速带电尘埃被吸附于集尘管5的内周壁。这种带螺旋通道的套管结构及其静电除尘结构可应用至各类空气处理设备的风管中,以实现小空间内的除尘。如图15所示,通过置换其中的一段管道,达到净化管内空气的目的,最高除尘效率可达95%以上。这种静电除尘结构还可独立拆卸清洗。
由于高压放电除尘,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臭氧,为进一步净化空气,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了臭氧过滤模块14,其设置在静电除尘结构的下游一侧。因此,臭氧过滤模块14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体中,臭氧过滤模块14的轴向外侧间隔对齐风管的内轴端,轴向内侧布置有空气抽吸装置15。空气抽吸装置15的抽吸力,使得环形管腔6中除尘后的初步净化空气穿过臭氧过滤模块14,除臭氧后方被空气抽吸装置15从排气口排出至室内。
在一种优选结构中,臭氧过滤模块14为形成有蜂窝孔的金属蜂巢结构,优选为铝材材质,金属蜂巢结构的结构紧凑度高,安装空间小且表面积较大,具有催化臭氧分解的表面涂层,空气流过蜂窝孔时与表面涂层反应,而使得臭氧被分解。这种臭氧过滤模块14可以是单板单级形式,但根据需要,也可设置为在风管的内轴端与空气抽吸装置15之间层叠的多级臭氧过滤模块14。
如图14所示,臭氧过滤模块14还可包括电控模块141和臭氧传感器142,臭氧传感器142设置在臭氧过滤模块14的出风侧,电控模块141配置为比较臭氧传感器142所检测的臭氧含量信号与臭氧含量的上阈值并在判断臭氧超标时发出提醒信号。这样,可根据臭氧的实时监测,反馈用户是否需要及时更换臭氧过滤模块14。为避免提醒失效,电控模块141还可连接有备用电池。
为便于更换臭氧过滤模块14,室内机体顶部的外罩17上设有位于臭氧过滤模块14正上方的更换阀门171,如图14所示,这样臭氧过滤模块14就能够通过打开的更换阀门而进行拆装,仅需向上提取即可。
在另一者更换方式中,空气抽吸装置15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和臭氧过滤模块14分别安装于轴流风扇的安装托架的两侧,二者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安装在安装托架上,构成一个独立风机模块。安装托架则固定安装于室内机体内。室内机体的外罩17上开设有净化风出口,该净化风出口可拆卸地安装有格栅罩172,如图3、图4、图14所示。净化风出口和格栅罩172的轮廓足够大,使得安装于外罩17内的空气抽吸装置15和空气净化装置能够从净化风出口取出,方便臭氧过滤模块14甚至整个独立风机模块的更换。
另外,为保护穿墙管的外露的外轴端,安装套管18的外轴端还安装有初级挡板20和/或初级滤网19。初级挡板20可以是密封板,适时控制打开,也可以是格栅板等。初级挡板20可阻挡虫子、雨水等。初级滤网19可过滤较大异物,如树叶、纸屑等,保障设备内部不产生堵塞,能够长期正常工作。
在上述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基础上,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系统,该空气处理系统包括设有墙洞的安装壁27,双循环内嵌墙洞式空气处理设备的风管嵌装于墙洞中,如图17所示。
其中,外管包括套装于集尘管5外的安装套管18,二者大约1-2mm差的间隙配合,安装套管18率先嵌装于安装壁27中的墙洞中,安装套管18的外端穿出墙洞,内端形成有贴合安装壁的内壁面的周缘翻边,室内机体包括外罩17,外罩17与安装套管18的周缘翻边固定连接。这样就形成了空气处理设备的穿插式安装。
具体地,安装套管18的外轴端设有外轴端限位结构28,例如内壁凸起的环形凸棱。组装时,集尘管5、切换挡套2、导流板4、导流套3和内管1可依次嵌装于安装套管18内,各外端均抵接外轴端限位结构28,达到外端轴向定位。导流套3的外端可通过连接销与图9所示的切换挡套2的连接销座2f相连。此外,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内端定位套管29,各管嵌装后,内端定位套管29嵌入安装套管18的内轴端,内端定位套管29的嵌入管段分别抵接集尘管5、导流套3和内管1,以实现各管的内端轴向定位。
在安装时,为安装平稳牢靠,安装套管18优选为倾斜安装,即安装套管18的内轴端相对于外轴端略高,通常内轴端相对于外轴端的水平抬升角为3~5°。而且安装壁27的壁厚应不小于25cm,墙孔的孔径不大于15cm,例如10cm左右,以通过风管与相当厚度的安装壁27实现一定的整机承重。
采用图1、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采用内外套管形式,环形管腔6作为净化空气管内通道,且配置图8、图9所示的风道切换装置、图10的螺旋状导流板4、图12至图14所示的静电除尘和除臭氧的空气净化装置,在如图17所示的安装至安装壁27后,进行了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开机测试。
图18是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在不同风速下的一次净化率的对比效果折线图;图19是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在高风速和低风速模式下的净化效果与时间的折线图;图20是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臭氧累计量的测试效果折线图。图18可见,在引风工作模式下,即使室外空气PM2.5浓度大于500ppb,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一次净化率都达至少93%以上。图19可见,无论是高风速还是低风速,在一个小时内,PM2.5浓度都能够从500ppb显著下降至100ppb甚至更低,直至趋零。在图20中可见,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在长时间工作后,室内环境累积的臭氧含量都大幅低于国标值。
综上,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和空气处理系统通过一系列优化设计,至少实现了以下目的:
1)、体积小: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和上述的风管内的紧凑设计,使得装置整体和局部的体积都相对小,对家庭内饰、尤其是已装修好的房间而言几乎无影响。
2)、可安装性好:由于穿墙管内的紧凑设计,管径小,从而仅需在墙体上开不大于10cm的孔即可实现安装。
3)、一次过滤效率高:由于螺旋流道及管内静电除尘装置的设计,使得流道增长,延长除尘时间,且离心力增强尘埃捕捉,通过这些独特的设计可有效促进空气中PM2.5等污染物的捕集,除尘率能达到95%以上。
4)、无耗材过滤:由于装置采用整机和部件的模块化设计,拆装方便,过滤组件可方便取出和安装,例如臭氧过滤模块14就可以反复清洗、使用。
5)、使用方式多样:可实现引入外部空气的引风工作模式和实现室内空气净化的内循环工作模式的两种工作方式。
6)、功率小、耗电量低:由于采用低耗能的静电除尘等过滤组件和单风机,可实现小功率的低耗电运行。
7)、安装维护方便:由于装置采用整机和各部件的模块化设计,内部核心组件互相独立,可分别拆下更换维护。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驱动内管1和切换挡套2相对旋转的旋转驱动组件并不限于齿轮传动结构和方式,也可简单变型,采用可替代的绕线滚筒方式进行旋转控制,即内管1视为滚筒,内轴端的外周壁缠绕控制线,沿径向拉伸控制线,根据精确表征的拉伸量即可控制内管1的准确旋转角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9)

1.一种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导流片,通过所述导流片在所述风道内形成有流程增长的曲折通道,从所述风道的迎风端流入的气流沿所述曲折通道流动而从出风端流出,其中,所述导流片为螺旋状的导流板(4),所述导流板(4)呈螺旋状沿轴向延伸以形成螺旋通道,所述风道包括嵌套的外管和内管(1),所述内管(1)为迎风端封闭的中空管,所述螺旋通道形成在所述外管和内管(1)之间的环形管腔(6)中,所述环形管腔(6)的迎风端设有用于打开以连通所述内管(1)的内管管腔的连通阀且设有用于打开以连通所述螺旋通道的引风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其中,呈螺旋状的所述导流板(4)在所述风道内的盘绕圈数为2~5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其中,螺旋状的所述导流板(4)分别抵接所述内管(1)的外周壁和所述外管的内周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风道还包括导流套(3),所述导流板(4)呈螺旋叶片状安装于所述导流套(3)的外周壁上,所述导流套(3)套设于所述内管(1)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环形管腔(6)与所述内管(1)的内管管腔的横截面面积之比为2~4。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风道内设有轴向连续的静电除尘结构,沿所述曲折通道流动的气流经过所述静电除尘结构的除尘后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环形管腔(6)中设有集尘管(5)和在所述集尘管(5)内沿轴向延伸的电极线(21),所述电极线(21)和所述集尘管(5)中的一者带正电,另一者带负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风道内设有围绕所述内管(1)的外周壁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根所述电极线(21),多根所述电极线(21)布置成与所述集尘管(5)径向间隔的同心环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其中,多根所述电极线(21)沿所述内管(1)的周向等间隔布置,多根所述电极线(21)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不大于所述集尘管(5)的内直径的80%,且所述电极线(21)距离所述集尘管(5)的径向距离不小于1c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其中,多根所述电极线(21)沿所述内管(1)的周向等间隔布置,多根所述电极线(21)所围成的圆柱形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管(1)的外径,且不小于所述集尘管(5)的内管径的4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电极线(21)的根数为3~6根,所述电极线(21)的直径范围为0.08~0.2mm。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其中,沿轴向拉直的所述电极线(21)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集尘管(5)的长度,所述电极线(21)的两端固定且两端固定位置均不超出所述集尘管(5)的两端。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静电除尘结构包括高压发生器(16),所述电极线(21)和所述集尘管(5)中的一者电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16)的正极,另一者电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16)的负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内管(1)为绝缘材质管,所述高压发生器(16)设置于所述内管(1)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高压发生器(16)的放电电压为5~9KV。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内管(1)的外轴端连接有内管端面盘,所述内管端面盘的中心挡盘部(1b)封挡所述内管(1)的外轴端端面,所述内管端面盘的外环部封盖所述环形管腔(6)的外轴端端面并设有与所述环形管腔(6)连通的第一环腔通口(1c),所述内管(1)的外轴端的管体外周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环形管腔(6)的第一连通口(1d);
并且,所述风道内还设有切换挡套(2),所述切换挡套(2)包括套筒部(2a)和连接于所述套筒部(2a)的外轴端的挡套端面盘(2b),所述挡套端面盘(2b)设有适于所述内管(1)穿过的中心通孔,所述挡套端面盘(2b)的外周缘部设有第二环腔通口(2c),所述套筒部(2a)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连通口(2d);
其中,所述切换挡套(2)固定套设于所述内管(1)的外轴端,所述挡套端面盘(2b)紧贴所述内管端面盘,所述内管(1)能够相对于所述切换挡套(2)旋转并相继处于第一旋转位和第二旋转位,在所述第一旋转位,所述第一环腔通口(1c)与所述第二环腔通口(2c)对齐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口(1d)和第二连通口(2d)相互错开而封闭,在所述第二旋转位,所述第一连通口(1d)与所述第二连通口(2d)对齐连通且所述第一环腔通口(1c)和第二环腔通口(2c)相互错开而封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内管(1)的外轴端的第一环腔通口(1c)和第一连通口(1d)的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环腔通口(1c)和第一连通口(1d)在周向位置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切换挡套(2)上的第二环腔通口(2c)和第二连通口(2d)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环腔通口(2c)的分布圆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2d)的分布圆环在周向位置上错开;
或者,所述切换挡套(2)的外轴端的第二环腔通口(2c)和第二连通口(2d)的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环腔通口(2c)和第二连通口(2d)在周向位置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内管(1)上的第一环腔通口(1c)和第一连通口(1d)个数相同且沿周向等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环腔通口(1c)的分布圆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d)的分布圆环在周向位置上错开。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风道,其中,所述风道还设有连接所述内管(1)的内轴端以控制所述内管(1)旋转的旋转驱动组件,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依次控制传动的驱动控制装置(12)、齿轮传动机构(11)和旋转连接件(10),所述旋转连接件(10)连接所述内管(1)的内轴端。
19.一种空气处理设备,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
CN201780000124.1A 2017-02-17 2017-02-17 风道和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109073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073965 WO2018148941A1 (zh) 2017-02-17 2017-02-17 风道和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3250A CN109073250A (zh) 2018-12-21
CN109073250B true CN109073250B (zh) 2020-05-15

Family

ID=63169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0124.1A Active CN109073250B (zh) 2017-02-17 2017-02-17 风道和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73250B (zh)
WO (1) WO20181489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1584B (zh) * 2019-03-26 2020-12-22 绍兴创福邦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全热交换连接管装置
CN214760924U (zh) * 2021-04-29 2021-11-19 苏州威摩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洗地机的风道组件及洗地机
CN113229714B (zh) * 2021-05-08 2024-05-28 吴彤楷 一种可预防静电便于分层拆卸维修的饮水机外壳
CN113876992B (zh) * 2021-09-24 2023-12-05 珠海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用led深紫外线杀菌装置
CN113790935A (zh) * 2021-10-14 2021-12-14 广州正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采样装置及油烟探头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6441A (zh) * 2004-10-27 2006-05-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换气用空气净化装置和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空调器
CN1990114A (zh) * 2005-12-28 2007-07-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旋风空气净化器
KR100885302B1 (ko) * 2007-06-27 2009-02-24 이순하 지하수 관정개발 시공 방법
JP2009074707A (ja) * 2007-09-19 2009-04-09 Nitomuzu:Kk フィルタ装置
CN102164678A (zh) * 2008-09-24 2011-08-24 凯尔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
CN202141359U (zh) * 2011-07-18 2012-02-08 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 热风回收系统
JP2012240033A (ja) * 2011-05-24 2012-12-10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紫外線浄化処理装置
CN203264554U (zh) * 2013-05-06 2013-11-06 孙红梅 风轮电极放电装置
JP5448738B2 (ja) * 2009-11-1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機
CN203949307U (zh) * 2013-11-18 2014-11-19 唐耀明 嵌墙新风空气净化香薰系统
CN204665501U (zh) * 2015-06-06 2015-09-23 广东伟照业光电节能有限公司 杀菌空气净化器
CN104930636A (zh) * 2015-06-29 2015-09-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用于空调系统的空气传动装置
CN204769363U (zh) * 2015-04-07 2015-11-18 王浦林 高压静电水雾发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438823A1 (ru) * 1987-05-19 1988-11-23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Труда В Горноруд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Пылеуловитель
JPH1057840A (ja) * 1996-08-21 1998-03-03 Teac Corp 空気清浄装置
US8017073B2 (en) * 2008-11-28 2011-09-13 Life Spring Limited Partnership High intensity air purifier
CN203935451U (zh) * 2014-05-08 2014-11-12 浙江希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
CN105056640A (zh) * 2015-08-05 2015-11-18 上海瑞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风式低温等离子体气体净化除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6441A (zh) * 2004-10-27 2006-05-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换气用空气净化装置和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空调器
CN1990114A (zh) * 2005-12-28 2007-07-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旋风空气净化器
KR100885302B1 (ko) * 2007-06-27 2009-02-24 이순하 지하수 관정개발 시공 방법
JP2009074707A (ja) * 2007-09-19 2009-04-09 Nitomuzu:Kk フィルタ装置
CN102164678A (zh) * 2008-09-24 2011-08-24 凯尔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
JP5448738B2 (ja) * 2009-11-1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機
JP2012240033A (ja) * 2011-05-24 2012-12-10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紫外線浄化処理装置
CN202141359U (zh) * 2011-07-18 2012-02-08 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 热风回收系统
CN203264554U (zh) * 2013-05-06 2013-11-06 孙红梅 风轮电极放电装置
CN203949307U (zh) * 2013-11-18 2014-11-19 唐耀明 嵌墙新风空气净化香薰系统
CN204769363U (zh) * 2015-04-07 2015-11-18 王浦林 高压静电水雾发生装置
CN204665501U (zh) * 2015-06-06 2015-09-23 广东伟照业光电节能有限公司 杀菌空气净化器
CN104930636A (zh) * 2015-06-29 2015-09-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用于空调系统的空气传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48941A1 (zh) 2018-08-23
CN109073250A (zh) 2018-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3250B (zh) 风道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08692389B (zh) 空气处理设备及空气处理系统
CN108458425B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07327889B (zh) 两用式循环净化机
CN107435964B (zh) 一种防止油烟逃逸的风幕系统
CN107435961B (zh) 一种用于开放式厨房的吸油烟系统
CN107687696A (zh) 一种空气过滤器室内机
CN107435962B (zh) 一种开放式厨房空气环境的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18148940A1 (zh) 静电除尘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08458130B (zh) 用于流体管道中的流道切换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02563771A (zh)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高压高频除尘灭菌方法
CN206469437U (zh) 用于新风机的供电装置和新风机
CN205860213U (zh)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CN101380482B (zh) 新风净化机
CN212511463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0832276U (zh) 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器
CN107435959B (zh)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系统
CN111591864A (zh) 一种空气循环机构及电梯
CN109028511A (zh) 一种带有空气质量检测传感器的空调系统
CN211476214U (zh) 一种带油烟净化功能的吊顶式新风机
CN108981009B (zh) 一种智能新风净化系统及新风净化处理控制方法
CN201283117Y (zh) 新风净化机
CN109539449A (zh) 一种新风机
CN212339558U (zh) 一种空气循环机构及电梯
CN107435960B (zh) 厨房空气净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21

Address after: 528311 4 Global Innovation Center, industrial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MEIDI WHITE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Ltd.

Patentee after: MIDEA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26-28, B District, Mei headquarters building, 6 Mei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