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2720A - 热电联供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电联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2720A
CN109072720A CN201780014605.8A CN201780014605A CN109072720A CN 109072720 A CN109072720 A CN 109072720A CN 201780014605 A CN201780014605 A CN 201780014605A CN 109072720 A CN109072720 A CN 109072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ant liquid
coolant
condenser
heat exchanger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46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户长生
西胁文俊
小森晃
白井良和
山岸哲
武谷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2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27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3/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 F01K23/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 F01K23/06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combustion heat from one cycle heating the fluid in another cycle
    • F01K23/1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combustion heat from one cycle heating the fluid in another cycle with exhaust fluid of one cycle heating the fluid in anothe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3/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 F01K23/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 F01K23/06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combustion heat from one cycle heating the fluid in another cycle
    • F01K23/065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combustion heat from one cycle heating the fluid in another cycle the combustion taking place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piston engine, e.g. a diesel eng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9/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condensers arranged or modifi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engines
    • F01K9/003Plants characterised by condensers arranged or modifi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engines condenser coolin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20Cooling circuit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part of engine or mach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22Liquid cooling characterised by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of coolant in closed cy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olant reaching higher temperatures than normal atmospheric boiling-poi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5/0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5/08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 F01K25/1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the vapours being cold, e.g. ammonia, carbon dioxide, e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5/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from exhaust energy
    • F01N5/02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rofiting from exhaust energy the devices using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GHOT 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 PLANTS; USE OF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G5/00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G5/02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exhaust gases
    • F02G5/04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exhaust gase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waste heat from combustion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4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CH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02P80/15On-site combined power, heat or cool generation or distribution, e.g.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本公开的热电联供装置(10a)具备:内燃机(21)、第一发电机(22)、第一冷却液回路(23)、第一热交换器(24)、第二冷却液回路(25)、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和废气供给路径(40)。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具备泵(27)、蒸发器(28)、膨胀机(29)、第二发电机(30)以及冷凝器(31)。蒸发器(28)利用内燃机(21)的废气来加热工作流体而使其气化。废气供给路径(40)将内燃机(21)的废气在不与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引导至蒸发器(28)。冷凝器(31)具有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23)的一部分的第一冷却液的流路(31a)。

Description

热电联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热电联供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利用内燃机的废气进行发电的技术。
例如,如图6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发电装置300。发电装置300具备内燃机301、发电机302、热交换器303、吸收式冷温水器304、冷凝器305、蒸发器306、泵307、涡轮308、发电机309以及泵310。由冷凝器305、蒸发器306、泵307以及涡轮308构成朗肯循环。从内燃机301排出的约500℃的废气1a在废气1a所具有的热能的一部分被用于冷温水器304后成为150℃左右的中温热源4b。中温热源4b被导入蒸发器306后,释放到大气中。热交换器303是具有供给热水等用途的热交换器。内燃机301的冷却水1b在热交换器303中进行热交换而成为约65℃左右的低温热源3b。低温热源3b通过泵310被供给到冷凝器305,在冷凝器305吸收了朗肯循环的工作流体的凝缩热后,为了冷却内燃机301而在内燃机301中被使用。涡轮308利用中温热源4b的温度150℃和低温热源3b的温度65℃之差进行动作,基于该温度差的能量通过发电机309变换为电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2-317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从提高发电量的观点出发具有改善的余地。因此,本公开提供有利于提高发电量的热电联供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提供热电联供装置,具备:
内燃机;
第一发电机,通过所述内燃机驱动;
第一冷却液回路,包括利用第一冷却液冷却所述内燃机的冷却器;
第一热交换器,包括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利用第二冷却液冷却所述第一冷却液;
第二冷却液回路,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
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具备:泵,加压输送工作流体;蒸发器,利用所述内燃机的废气来加热由所述泵加压输送的所述工作流体而使其气化;膨胀机,通过在所述蒸发器中气化的所述工作流体的膨胀来驱动;第二发电机,与所述膨胀机连结而被驱动;以及冷凝器,利用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冷却在所述膨胀机中膨胀的所述工作流体而使其液化;和
废气供给路径,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所述废气在不与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引导至所述蒸发器,
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或者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
发明效果
上述热电联供装置有利于提高发电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发电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本发明者们的研究的见解>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从内燃机301排出的约500℃的废气的高温热能在吸收式冷温水器304中回收。然后成为150℃左右的中温的废气被用作朗肯循环的蒸发器306中的热源。此外,内燃机301的冷却水作为约65℃左右的低温热源3b被供给到冷凝器305。很难说流入涡轮308的朗肯循环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从冷凝器305流出的朗肯循环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之差足够大。因此,发电装置300具有使朗肯循环的发电效率提高的余地。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将内燃机301的约500℃的废气导入吸收式冷温水器304,从而利用废气所具有的热能产生冷温水并用于制冷采暖设备。但是,本发明者们发现,即使利用废气所具有的高温热能通过吸收式冷温水器产生冷温水,所产生的冷温水相对于热负荷的要求过剩的情况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冷温水,因此有可能无法有效地利用废气所具有的热能。因此,本发明者们发现如果内燃机的废气所具有的热能大部分被用于发电,则容易有效地利用废气具有的热能。本公开的热电联供装置是基于本发明者们的上述见解提出的。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热电联供装置,具备:内燃机;第一发电机,通过所述内燃机驱动;第一冷却液回路,包括利用第一冷却液冷却所述内燃机的冷却器;第一热交换器,包括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利用第二冷却液冷却所述第一冷却液;第二冷却液回路,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具备:泵,加压输送工作流体;蒸发器,利用所述内燃机的废气来加热由所述泵加压输送的所述工作流体而使其气化;膨胀机,通过在所述蒸发器中气化的所述工作流体的膨胀来驱动;第二发电机,与所述膨胀机连结并驱动;以及冷凝器,利用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冷却在所述膨胀机中膨胀的所述工作流体而使其液化;和废气供给路径,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所述废气在不与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引导至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或者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
根据第一方式,使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通过废气供给路径在不与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以高温状态引导至蒸发器。由此,能够使流入膨胀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足够高,从而能够较大地维持流入膨胀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从冷凝器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之差。因此,能够较大地维持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高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低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之差,从而能够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其结果是,能够增加热电联供装置的发电量。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提供热电联产装置,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在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冷却器的下游且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入口靠上游的位置。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电装置300,将由于通过了冷凝器305而温度上升的冷却水用于内燃机301的冷却。因此,内燃机的冷却容易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根据第二方式,在第一热交换器中被第二冷却液冷却后的、在第一冷却液回路中最低温的第一冷却液被供给到冷却内燃机的冷却器。因此,被供给到冷却内燃机的冷却器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能够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从而能够在期望的条件下使内燃机运转。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内燃机驱动的第一发电机的发电效率的降低或者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的成分的恶化。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提供热电联产装置,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冷却器在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出口靠下游的位置。根据第三方式,在第一冷却液回路中最低温的第一冷却液分别被供给到冷凝器以及冷却器。由此,通过低温的第一冷却液能够充分地冷却内燃机以及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工作流体双方,因此能够使内燃机以及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双方在期望的条件下稳定地运转。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提供热电联产装置,在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的基础上,还具备利用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冷却从所述蒸发器流出的所述废气的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或者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根据第四方式,能够使从蒸发器流出的废气的温度比较高,从而能够更高地保持在蒸发器中与废气进行热交换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此外,能够将从蒸发器流出的废气所具有的热量在不损失的情况下在第三热交换器中充分地回收。由此,通过进一步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高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并且能够将废气的热量用于例如温水的生成。因此,不易降低热电联供装置的综合效率。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提供热电联产装置,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按照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顺序配置。根据第五方式,不需要在冷凝器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能够独立于冷凝器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这样,能够通过独立于冷凝器形成的第一冷却液回路冷却内燃机,从而容易调整第一冷却液回路中的第一冷却液的状态。由此,内燃机容易在期望的条件下运转,能够防止由内燃机驱动的第一发电机的发电效率的降低或者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的成分的恶化。除此之外,能够将具有比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低的温度的第二冷却液供给到冷凝器。由此,能够降低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低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进而,通过第三热交换器能够较高地保持通过了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二冷却液的温度。由此,例如,在将从通过了第三热交换器的热电联供装置供给的第二冷却液用作温水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温水的温度。
本公开的第六方式提供热电联产装置,在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的基础上,还具备:空冷回路,具有空冷式的散热器;和切换阀,配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对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仅在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流动的状态、和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通过所述散热器之后返回所述冷凝器的状态进行切换。根据第六方式,通过切换阀,能够将在冷凝器中冷却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工作流体的第一冷却液或者第二冷却液供给到空冷回路。由此,能够将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工作流体冷却到接近大气温度为止。因此,例如,在中间期等在第二冷却液回路流动的第二冷却液所具有的热量相对于热需要过剩的情况下,能够使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低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降低。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能够在减少从热电联供装置供给的温水的热量的同时增加发电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例示地表示本公开的热电联供装置,本发明不限于此。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a具备内燃机21、第一发电机22、第一冷却液回路23、第一热交换器24、第二冷却液回路25、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和废气供给路径40。第一发电机22通过内燃机21驱动。第一冷却液回路23包括利用第一冷却液冷却内燃机21的冷却器23a。第一热交换器24包括第一冷却液回路23的一部分。此外,第一热交换器24利用第二冷却液对第一冷却液进行冷却。第二冷却液回路25包括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器24的第二冷却液的流路。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具备泵27、蒸发器28、膨胀机29、第二发电机30以及冷凝器31。泵27加压输送朗肯循环的工作流体。蒸发器28利用内燃机21的废气来加热由泵27加压输送的工作流体而使其气化。膨胀机29通过在蒸发器28中气化的工作流体的膨胀来驱动。第二发电机30与膨胀机29连结而被驱动。冷凝器31利用第一冷却液冷却在膨胀机29中膨胀的工作流体而使其液化。此外,冷凝器31具有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23的一部分的第一冷却液的流路31a。另外,冷凝器31也可以利用第二冷却液冷却在膨胀机29中膨胀的工作流体而使其液化。在这种情况下,冷凝器31具有形成第二冷却液回路25的一部分的第二冷却液的流路31b。
在图1中,实线的箭头表示废气的流动,虚线的箭头表示朗肯循环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单点划线的箭头表示第一冷却液的流动,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第二冷却液的流动。这也适用于图2~图5。
内燃机21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煤气机、柴油机或者汽油机。通过内燃机21中的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动力,从而利用该动力来驱动第一发电机22。此外,由内燃机21中的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从内燃机21排出,通过废气供给路径40供给到蒸发器28。在废气通过废气供给路径40期间,废气不与任何液体进行热交换。因此,高温废气(例如200℃以上)通过废气供给路径40供给到蒸发器28。被供给到蒸发器28的废气的温度例如是300℃以上,进而是400℃以上,根据情况而可能是500℃以上。从蒸发器28流出的废气的温度例如是120℃~180℃。从蒸发器28流出的废气例如被释放到大气中。
冷却器23a只要能够冷却内燃机21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括暂时存留用于冷却内燃机21的第一冷却液的套体。第一冷却液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定,例如是水。
第一热交换器24具有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23的一部分的第一冷却液的流路以及形成第二冷却液回路25的一部分的第二冷却液的流路,使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液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水。被供给至第一热交换器24的第二冷却液的温度比被供给至第一热交换器24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低。因此,第一热交换器24利用第二冷却液冷却第一冷却液。被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器24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例如是80℃,被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器24的第二冷却液的温度例如是60℃。从第一热交换器24流出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例如是65℃。从第一热交换器24流出的第二冷却液的温度例如是75℃。从第一热交换器24流出的第二冷却液例如可以被用于供热水或供暖的用途。第一热交换器24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形成为管壳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
如图1所示,例如,在第一冷却液回路23中的第一热交换器24的第一冷却液的出口和冷却器23a的入口之间配置有泵32,第一冷却液利用泵32的作用在第一冷却液回路23循环。冷凝器31例如具有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23的一部分的第一冷却液的流路31a,在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冷却器23a的下游且比第一热交换器24中的第一冷却液的入口靠上游的位置。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器24中被第二冷却液冷却后的、在第一冷却液回路23中最低温的第一冷却液被供给到冷却内燃机21的冷却器23a。由此,能够将被供给到冷却内燃机21的冷却器23a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从而能够在期望的条件下使内燃机21运转。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内燃机21驱动的第一发电机22的发电效率的降低或者从内燃机21排出的废气的成分的恶化。
第一冷却液在冷却器23a中被内燃机21产生的热量加热。从冷却器23a流出的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例如是75℃。通过了冷却器23a的第一冷却液被供给到冷凝器31而在流路31a中流动。若第一冷却液通过流路31a,则由于第一冷却液和朗肯循环的工作流体的热交换而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上升。通过了流路31a的第一冷却液被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器24。
在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中,利用泵27的作用而工作流体以被加压的状态被供给到蒸发器28。在蒸发器28中,工作流体通过与高温废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加热而气化。蒸发器28被形成为例如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在蒸发器28中气化的工作流体流入膨胀机29,在膨胀机29中工作流体膨胀而在膨胀机29中产生动力。该动力传递至与膨胀机29连结的第二发电机30,第二发电机30被驱动从而进行发电。膨胀机29例如是活塞式或者涡旋式的容积型流体机械或者轴流式或者离心式的速度型流体机械。
在膨胀机29中膨胀的工作流体被供给到冷凝器31,通过在冷凝器31中与第一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冷却而液化。冷凝器31被形成为例如管壳式热交换器。液化后的工作流体利用泵27的作用被加压从而被供给到蒸发器28。
由于供给到蒸发器28的废气是从内燃机21排出后未与任何液体进行热交换的高温气体,因此流入膨胀机29的工作流体的温度高。因此,被供给到冷凝器31的第一冷却液通过冷却器23a会升温某种程度,但流入膨胀机29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与从冷凝器31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之差被维持得较大。即,朗肯循环的高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与低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之差被维持得较大。因此,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具有高发电效率,热电联供装置10a的发电量大。
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工作流体优选为在向蒸发器28供给的废气的温度下不热分解的流体。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工作流体例如是HFC-245fa或者HFC-365mfc。
热电联供装置10a能够从各种观点进行变更。例如,冷凝器31可以具有形成第二冷却液回路25的一部分的第二冷却液的流路31b来代替流路31a。在这种情况下,冷凝器31例如在第二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一热交换器24中的第二冷却液的入口靠上游的位置。由此,由于低温的第二冷却液被供给到冷凝器31,因此能够降低从冷凝器31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并且能够增大流入膨胀机29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从冷凝器31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之差。
<第二实施方式>
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b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a同样地构成。对与热电联供装置10a的结构要素相同或者对应的热电联供装置10b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关于热电联供装置10a的说明,只要技术上不矛盾也适用于热电联供装置10b。
如图2所示,热电联供装置10b的冷凝器31具有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23的一部分的第一冷却液的流路31a。此外,在热电联供装置10b中,冷凝器31以及冷却器23a在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在比第一热交换器24中的第一冷却液的出口靠下游的位置。例如,第一冷却液回路23在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从比泵32的出口靠下游的分支位置A经由冷却器23a延伸到比第一热交换器24的入口靠上游的合流位置B为止的部分。此外,第一冷却液回路23具有从分支位置A经由冷凝器31延伸到合流位置B为止的部分。由此,在第一冷却液回路23中最低温的第一冷却液分别被供给到冷凝器31以及冷却器23a。因此,由于能够利用低温的第一冷却液充分地冷却内燃机21以及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工作流体双方,因此能够使内燃机21以及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双方在期望的条件下稳定地运转。
在热电联供装置10b的第一冷却回路23中,可以配置能够调整向冷却器23a供给的第一冷却液的流量以及向流路31a供给的第一冷却液的流量的流量调整机构。流量调整机构例如是配置在分支位置A的电动三通阀、或者在第一冷却液回路23中配置在分支位置A和冷却器23a的入口以及流路31a的入口之间的一对电动阀。
<第三实施方式>
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c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a同样地构成。对与热电联供装置10a的结构要素相同或者对应的热电联供装置10c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关于热电联供装置10a以及10b的说明,只要技术上不矛盾也适用于热电联供装置10c。
如图3所示,热电联供装置10c还具备第三热交换器33。第三热交换器33利用第一冷却液冷却从蒸发器28流出的废气。例如,第三热交换器33具有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23的一部分的第一冷却液的流路33a。热电联供装置10c也可以变更为第三热交换器33利用第二冷却液冷却从蒸发器28流出的废气。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热交换器33具有形成第二冷却液回路25的一部分的第二冷却液的流路33b。第三热交换器33被形成为例如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如图3所示,例如,冷凝器31、冷却器23a以及第三热交换器33在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在比第一热交换器24的第一冷却液的出口靠下游的位置。由此,在第一冷却液回路23中,最低温的第一冷却液分别被供给到冷凝器31、冷却器23a以及第三热交换器33。
通过第三热交换器33能够使从蒸发器28流出的废气的温度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从蒸发器28流出的废气的温度例如是150~200℃。由此,能够将在蒸发器28中与废气进行热交换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保持得更高。此外,能够将从蒸发器28流出的废气所具有的热量在不损失的情况下在第三热交换器33中充分地回收。因此,通过进一步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高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发电效率,并且能够将废气的热量用于例如温水的生成。其结果是,热电联供装置10c的综合效率高。
<第四实施方式>
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d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c同样地构成。对与热电联供装置10c的结构要素相同或者对应的热电联供装置10d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关于热电联供装置10a~10c的说明,只要技术上不矛盾也适用于热电联供装置10d。
如图4所示,热电联供装置10d的冷凝器31具有形成第二冷却液回路25的一部分的第二冷却液的流路31b。此外,第三热交换器33具有形成第二冷却液回路25的一部分的第二冷却液的流路33b。进而,冷凝器31、第一热交换器24以及第三热交换器33在第二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按照冷凝器31、第一热交换器24以及第三热交换器33的顺序配置。
在热电联供装置10d中,不需要在冷凝器31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23的一部分。能够独立于冷凝器31形成第一冷却液回路23。能够通过独立于冷凝器31形成的第一冷却液回路23冷却内燃机21,从而容易调整第一冷却液回路23中的第一冷却液的状态。由此,内燃机21容易在期望的条件下运转,能够防止由内燃机21驱动的第一发电机22的发电效率的降低或者从内燃机21排出的废气的成分的恶化。除此之外,能够将具有比第一冷却液的温度低的温度的第二冷却液供给到冷凝器31。由此,能够降低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低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发电效率。进而,利用第三热交换器33能够较高地保持通过了第三热交换器33的第二冷却液的温度。由此,例如,在将通过了第三热交换器33的从热电联供装置10d供给的第二冷却液作为温水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温水的温度。
<第五实施方式>
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e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联供装置10a同样地构成。对与热电联供装置10a的结构要素相同或者对应的热电联供装置10e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关于热电联供装置10a~10d的说明只要技术上不矛盾也适用于热电联供装置10e。
如图5所示,热电联供装置10e还具备空冷回路36和切换阀34。空冷回路36具有空冷式散热器35。散热器35被形成为例如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并具有风扇。切换阀34配置在例如第一冷却液回路23,对从冷凝器31流出的第一冷却液仅在第一冷却液回路23流动的状态、和从冷凝器31流出的第一冷却液通过散热器35之后返回冷凝器31的状态进行切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在冷凝器31中冷却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工作流体的第一冷却液向空冷回路36供给。由此,能够将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工作流体冷却到接近大气温度为止。因此,例如,在中间期等在第二冷却液回路25流动的第二冷却液所具有的热量相对于热需要过剩的情况下,能够使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低温侧的工作流体的温度降低。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朗肯循环发电装置26的发电效率,能够在减少从热电联供装置10e供给的温水的热量的同时增加发电量。
如图5所示,例如,切换阀34在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包括配置在比冷凝器31的入口靠上游以及比冷凝器31的出口靠下游的一对三通阀。此外,在空冷回路36配置有泵37。通过泵37的作用,能够将从冷凝器31流出的第一冷却液引导至散热器35之后返回冷凝器31。配置在比冷凝器31的出口靠下游的三通阀与空冷回路36的入口连接,配置在比冷凝器31的入口靠上游的三通阀与空冷回路36的出口连接。
另外,可以变更热电联供装置10e而使得切换阀34配置在第二冷却液回路25。在这种情况下,切换阀34对从冷凝器31流出的第二冷却液仅在第二冷却液回路25流动的状态、和从冷凝器31流出的第二冷却液通过散热器35之后返回冷凝器31的状态进行切换。

Claims (6)

1.一种热电联供装置,具备:
内燃机;
第一发电机,通过所述内燃机驱动;
第一冷却液回路,包括利用第一冷却液冷却所述内燃机的冷却器;
第一热交换器,包括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利用第二冷却液冷却所述第一冷却液;
第二冷却液回路,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
朗肯循环发电装置,具备:泵,加压输送工作流体;蒸发器,利用所述内燃机的废气来加热由所述泵加压输送的所述工作流体而使其气化;膨胀机,通过在所述蒸发器中气化的所述工作流体的膨胀来驱动;第二发电机,与所述膨胀机连结而被驱动;以及冷凝器,利用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冷却在所述膨胀机中膨胀的所述工作流体而使其液化;和
废气供给路径,将从所述内燃机排出的所述废气在不与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引导至所述蒸发器,
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或者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装置,其中,
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在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冷却器的下游且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入口靠上游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供装置,其中,
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
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冷却器在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出口靠下游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电联供装置,其中,
还具备利用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冷却从所述蒸发器流出的所述废气的第三热交换器,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流路或者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电联供装置,其中,
所述冷凝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路,
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按照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顺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电联供装置,其中,
还具备:
空冷回路,具有空冷式的散热器;和
切换阀,配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对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仅在所述第一冷却液回路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回路流动的状态、和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冷却液或者所述第二冷却液通过所述散热器之后返回所述冷凝器的状态进行切换。
CN201780014605.8A 2016-03-18 2017-02-09 热电联供装置 Pending CN1090727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6065 2016-03-18
JP2016056065A JP6665003B2 (ja) 2016-03-18 2016-03-18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装置
PCT/JP2017/004756 WO2017159138A1 (ja) 2016-03-18 2017-02-09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2720A true CN109072720A (zh) 2018-12-21

Family

ID=59850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4605.8A Pending CN109072720A (zh) 2016-03-18 2017-02-09 热电联供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71955A1 (zh)
EP (1) EP3431722A4 (zh)
JP (1) JP6665003B2 (zh)
CN (1) CN109072720A (zh)
WO (1) WO201715913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3975A (zh) * 2019-09-09 2019-12-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朗肯与逆卡诺循环耦合的余热回收系统
CN112177699A (zh) * 2019-07-03 2021-0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热循环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47229B2 (ja) * 2018-04-04 2022-10-0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廃熱利用システム
WO2022219107A1 (en) * 2021-04-15 2022-10-20 Climeon Ab Energy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FR3136273A1 (fr) * 2022-06-02 2023-12-08 Value Park Dispositif autonome de refroidissement d’un processus industriel, notament d’un centre de traitement de données, et centre de traitement de données utilisant ledit dispositif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0003A (en) * 1989-08-28 1991-03-19 Wicks Frank E Combined cycle engine
JP2007002761A (ja) * 2005-06-23 2007-01-11 Ebara Corp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および発電装置
CN101413407A (zh) * 2008-11-28 2009-04-22 北京理工大学 超临界有机朗肯双循环废热回收系统
JP2009191624A (ja) * 2008-02-12 2009-08-27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廃熱回収装置
CN101749096A (zh) * 2008-12-10 2010-06-23 曼商用车辆奥地利股份公司 具有冷却回路和单独的热量回收回路的驱动单元
EP2236803A1 (en) * 2008-01-21 2010-10-06 Sanden Corporation Waste heat utilizing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2320058A1 (en) * 2008-08-26 2011-05-11 Sanden Corporation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O2013046783A1 (ja) * 2011-09-26 2013-04-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廃熱回生システム
DE102013205648A1 (de) * 2012-12-27 2014-07-03 Robert Bosch Gmbh System zur Energierückgewinnung aus einem Abwärmestrom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8213A (ja) 1982-02-10 1983-08-17 Toshiba Corp 発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0003A (en) * 1989-08-28 1991-03-19 Wicks Frank E Combined cycle engine
JP2007002761A (ja) * 2005-06-23 2007-01-11 Ebara Corp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および発電装置
EP2236803A1 (en) * 2008-01-21 2010-10-06 Sanden Corporation Waste heat utilizing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9191624A (ja) * 2008-02-12 2009-08-27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廃熱回収装置
EP2320058A1 (en) * 2008-08-26 2011-05-11 Sanden Corporation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413407A (zh) * 2008-11-28 2009-04-22 北京理工大学 超临界有机朗肯双循环废热回收系统
CN101749096A (zh) * 2008-12-10 2010-06-23 曼商用车辆奥地利股份公司 具有冷却回路和单独的热量回收回路的驱动单元
WO2013046783A1 (ja) * 2011-09-26 2013-04-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廃熱回生システム
DE102013205648A1 (de) * 2012-12-27 2014-07-03 Robert Bosch Gmbh System zur Energierückgewinnung aus einem Abwärmestrom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7699A (zh) * 2019-07-03 2021-0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热循环系统
CN110593975A (zh) * 2019-09-09 2019-12-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朗肯与逆卡诺循环耦合的余热回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31722A4 (en) 2019-04-03
WO2017159138A1 (ja) 2017-09-21
JP6665003B2 (ja) 2020-03-13
US20180371955A1 (en) 2018-12-27
JP2017172349A (ja) 2017-09-28
EP3431722A1 (en) 2019-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2720A (zh) 热电联供装置
EP2909451B1 (en) Electro-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oring electro-thermal energy
CN105102772B (zh) 具有超临界工作流体的热机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US9470115B2 (en) Split radiator design for heat rejection optimization for a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RU2673959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регенерации энергии отходящего тепла
CA2874473C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the waste heat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particular for utilizing the waste heat of a vehicle engine
CN102691591B (zh) 利用斯特林发动机的换热器和相关方法
JP2011012625A (ja) 排熱回生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580247B2 (ja) 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US11448098B2 (en) Arrangement for converting thermal energy from lost heat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3011259A (ja) ランキンサイクル
JP6237354B2 (ja) 熱回収発電システム
WO2011110554A1 (en)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20140013749A1 (en) Waste-heat recovery system
US11371393B2 (en) Arrangement for converting thermal energy from lost heat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186866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システム
JP2011231703A (ja) エンジン排熱回生システム
CN105840350A (zh) 一种适用于天然气发动机的水浴加热装置
US11788776B2 (en) Refrigeration unit
EP3074613B1 (en) Supplemental heating in waste heat recovery
Gehlot et al. Development and fabrication of Alpha Stirling Engine
WO2013136606A1 (ja) 蒸気発生システム
JP6298369B2 (ja) 廃熱回収装置
KR102558037B1 (ko) 연료전지의 냉각수 열을 이용한 발전 시스템
RU2164615C1 (ru) Тепл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установк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