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50463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50463A
CN109050463A CN201810253964.5A CN201810253964A CN109050463A CN 109050463 A CN109050463 A CN 109050463A CN 201810253964 A CN201810253964 A CN 201810253964A CN 109050463 A CN109050463 A CN 109050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artition
car body
body fore
leg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539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50463B (zh
Inventor
松冈圣彦
佐佐木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50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50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50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504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means outside vehicle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在行人与车辆的前部碰撞时有效地保护行人的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10)、和从前侧车架(10)向下方延伸的前腿部(20)。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固定于前腿部(20)且在前侧车架(10)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副车架(30)。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固定于前腿部(20)的隔板(40)、和固定于隔板(40)且与隔板(40)相比向前方突出的扫腿部件50。隔板(40)和副车架(30)隔开间隙(G)地相对,在间隙(G)中配置有间隔件(60)。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如下构造:具备从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托架、和固定在托架的下端部的扫腿部件(leg-sweep member)(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具有上述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中,在前保险杠外观件(front bumper face)的下部突出有扫腿部件。并且,当行人与车辆的前部碰撞时,扫腿部件与行人的膝盖下部接触,而扫开行人的腿。由此,由于行人会倒在引擎盖的上表面,所以能够防止行人被卷入到车辆的下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718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以往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扫腿部件与行人的腿接触时,可能会导致托架向后方弯曲而扫腿部件向后方大幅移动。并且,在扫腿部件向后方大幅移动了的情况下,具有扫腿部件扫开行人的腿的时刻变迟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行人与车辆的前部碰撞时有效地保护行人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和从上述前侧车架的前部向下方延伸的前腿部。另外,上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固定于上述前腿部且在上述前侧车架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副车架。另外,上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固定于上述前腿部的隔板(bulk head)、和固定于上述隔板且与上述隔板相比向前方突出的扫腿部件。上述隔板的后表面和上述副车架的前端面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隙地相对,在上述间隙中配置有间隔件。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能够在行人与车辆的前部碰撞时有效地保护行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图,是表示固定部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间隔件的图,(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间隔件的图,(a)是将间隔件固定于隔板的状态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VI-VI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前部构造
10 前侧车架
11 直线部
12 弯曲部
13 倾斜部
20 前腿部
21 隔板固定部
30 副车架
40 隔板
41 横部件
42 纵部件
43 中间固定部
44 下侧固定部
45 安装面
45a 安装孔
46 凹部
47 中空部
48 侧缘部
50 扫腿部件
51 扫腿加强部
60 间隔件
61 主体部
62 台座部
62a 第一延伸部
62b 第二延伸部
62c 引导部
63 肋
64 安装孔
65 开口部
66 台座加强部
67 爪部
68 突起部
91 第一固定部
92 第二固定部
G 间隙
P 连结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适当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为汽车的前部构造。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为以车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为界而左右对称的构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车身前部构造1的左侧的构造进行说明,对于车身前部构造1的右侧的构造省略说明。
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前侧车架10、从前侧车架10的前部向下方延伸的前腿部20、和配置在前侧车架10的下方的副车架30。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固定于前侧车架10及前腿部20的隔板40、和固定于隔板40的扫腿部件50。
在前侧车架10中形成有直线部11、弯曲部12和倾斜部13。直线部11沿前后方向延伸。弯曲部12从直线部11的后端部朝向下方弯曲。倾斜部13从弯曲部12的后端部朝向后斜下方延伸。
前腿部20从直线部1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如图3所示,在前腿部20的前表面上形成有使用螺栓B3而将后述的隔板40的下侧固定部44固定的隔板固定部21。隔板固定部21与前腿部20的前表面的其他部位相比向前方位移。
如图1所示,副车架30在前侧车架10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副车架30的前端部使用螺栓B2而固定于前腿部20的下表面。像这样,形成有将副车架30的前端部和前腿部20的下表面连结的第二固定部92。
如图1所示,副车架3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固定于弯曲部12。另外,副车架30的后端部固定于倾斜部13。像这样,副车架30的前端部、中间部及后端部支承在前侧车架10上。
隔板40是在发动机室的前方支承散热器的车架。如图2所示,隔板40具有上下一对的横部件41、41和左右一对的纵部件42、42(仅图示左侧的纵部件42)。隔板40在从前方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状。
纵部件42的矩形截面的中空部47沿上下方向延伸。在中空部47中在车辆外侧的侧面上突出有侧缘部48。在纵部件4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中,在侧缘部48上形成有将前侧车架10的前端部固定的中间固定部43。
在纵部件42的下部,在侧缘部48上形成有将前腿部20的隔板固定部21(参照图3)固定的下侧固定部44。
纵部件42的中空部47随着从中间固定部43趋向下方而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小,并且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大。
也就是说,相较于在纵部件42中与中间固定部43相对应的位置处的中空部47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1,在纵部件42中与下侧固定部44相对应的位置处的中空部47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2形成得小。
另外,相较于在纵部件42中与中间固定部43相对应的位置处的中空部4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3,在纵部件42中与下侧固定部44相对应的位置处的中空部4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4形成得大。
如图3所示,纵部件42的后表面42b的下端部和副车架30的前端面30a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隙G地相对。在该间隙G中配置有后述的间隔件(spacer)60。
在纵部件42的后表面42b中,在与副车架30的前端面30a相对的部位设有安装面45。安装面45是安装间隔件60的部位。安装面45与纵部件42的后表面42b的其他部位相比向前方位移。
扫腿部件50是沿着隔板40的下部而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扫腿部件50的后端部固定于隔板40的下表面。扫腿部件50与隔板40相比向前方突出,且向前保险杠外观件(未图示)的下部突出。
如图4所示,扫腿部件50的后端部使用螺栓B1而固定于隔板40的下表面。像这样,形成有将扫腿部件50的后端部和隔板40的下表面连结的第一固定部91。
第一固定部91配置在将副车架30和前腿部20连结的第二固定部92的前方。也就是说,第一固定部91和第二固定部92沿前后方向排列。
如图3所示,在扫腿部件5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扫腿加强部51。扫腿加强部51的上部与隔板40的前表面相对。
间隔件60是通过固定于隔板40的安装面45而配置在间隙G中的树脂制的部件。如图5的(a)所示,间隔件60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61、设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上的台座部62、和设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上的多个肋63。
主体部6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如图6的(a)所示,主体部61与隔板40的安装面45重叠。如图6的(b)所示,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与安装面45相对。
如图5的(a)所示,在主体部61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贯穿有安装孔64。如图6的(b)所示,主体部61的安装孔64与贯穿安装面45的安装孔45a连通。并且,通过穿插于间隔件60及安装面45的安装孔64、45a的销形状的连结部件P而将主体部61的右端部固定于安装面45。
如图5的(b)所示,在主体部61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贯穿有四边形的开口部65,并且形成有台座部62。
如图5的(a)所示,台座部62形成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的左端部。在台座部62上形成有从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向前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2a、和从第一延伸部62a的前端部向右方(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62b。第一延伸部62a的基端部沿着开口部65的左缘部形成。
第二延伸部62b配置在开口部65的前方。另外,在第二延伸部62b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表面侧(前侧)倾斜的引导部62c。引导部62c随着趋向右方而从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远离。
如图5的(b)所示,在第一延伸部62a的背面及第二延伸部62b的背面上形成有台座加强部66。台座加强部66是沿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位。台座加强部66在第一延伸部62a的背面及第二延伸部62b的背面的范围内形成。台座加强部66的下端面配置在开口部65内。
在台座加强部66上形成有向上下突出的爪部67。爪部67配置在第一延伸部62a及第二延伸部62b的背面侧,与台座加强部66连续地形成。
如图6的(a)所示,爪部67是与形成在隔板40的安装面45的左缘部(外缘部)上的凹部46嵌合的部位。凹部46是纵部件42的从左缘部向右方凹陷而成的部位。爪部67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与凹部4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相比形成得稍大。因此,爪部67被压入在凹部46中。
在将间隔件60固定于隔板40的安装面45的状态下,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与台座部62的第二延伸部62b之间夹入有纵部件42的侧缘部48(参照图2)。也就是说,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与第二延伸部62b之间夹入有隔板40的安装面45。
如图5的(a)所示,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中,在开口部65的上侧及下侧分别突出有突起部68、68。因此,如图3所示,在将间隔件60固定于安装面45的状态下,在两个突起部68、68与第二延伸部62b之间夹入有安装面45。
另外,在将间隔件60固定于隔板40的安装面45的状态下,台座部62的台座加强部66进入到安装面45的凹部46中。并且,爪部67与凹部46嵌合。
如图5的(a)所示,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肋63。在本实施方式中,四根肋63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如图6的(b)所示,各肋6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高度)按每个肋63而不同,使得各肋63的前表面与安装面45抵接。
作为将本实施方式的间隔件60安装到隔板40的安装面45上的步骤,首先,以主体部61的右端部为前头从左侧(车辆外侧)向间隙G中插入主体部61。
然后,在主体部61的两个突起部68、68与台座部62的第二延伸部62b之间夹入纵部件42的侧缘部48(参照图2)。此时,台座部62的台座加强部66进入到安装面45的凹部46中,爪部67与凹部46嵌合。
由此,将主体部61的左端部固定到安装面45上。并且,主体部61与安装面45重叠,主体部61的各肋63与安装面45抵接。
而且,使连结部件P穿插到间隔件60及安装面45的安装孔64、45a中。由此,将主体部61的右端部固定到安装面45上。
像这样将间隔件60的左右的端部固定到安装面45上,将间隔件60配置到间隙G中。
如以上那样,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10、和从前侧车架10的前部向下方延伸的前腿部20。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固定于前腿部20且在前侧车架10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副车架30。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固定于前腿部20的隔板40、和固定于隔板40且与隔板40相比向前方突出的扫腿部件50。
如图3所示,隔板40的后表面42b和副车架30的前端面30a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隙G地相对,在该间隙G中配置有间隔件60。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在行人与车辆的前部碰撞时,前保险杠内的扫腿部件50与行人的膝盖下部接触。此时,当扫腿部件50及隔板40向后方移动而隔板40与副车架30抵接时,载荷从扫腿部件50作用于行人的腿。由此,通过扫腿部件50来扫开行人的腿,从而行人倒在引擎盖的上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在隔板40与副车架30之间的间隙G中夹设有间隔件60。因此,在扫腿部件50及隔板40向后方移动了时,隔板40夹着间隔件60地与副车架30抵接。
由此,由于扫腿部件50向后方移动的距离变至比间隙G的宽度短,所以扫腿部件50与行人的腿一接触,载荷就会立刻从扫腿部件50作用于行人的腿。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扫腿部件50扫开行人的腿的时刻提前,所以能够可靠地扫开行人的腿,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行人。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在设于隔板40的后表面42b的安装面45上固定有间隔件60。另外,如图6的(a)所示,在安装面45的左缘部形成有凹部46。
在间隔件60的左端部形成有爪部67。并且,爪部67从车宽方向的外侧与安装面45的凹部46嵌合。另外,间隔件60的右端部使用连结部件P而固定于安装面45。
在该结构中,能够将间隔件60相对于安装面45可靠且容易地固定,因此能够提高组装间隔件60时的作业性。
如图5的(a)所示,间隔件60具有主体部61、和设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上的台座部62。在台座部62上形成有从主体部61向前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2a、和从第一延伸部62a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62b。并且,如图6的(b)所示,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与第二延伸部62b之间夹入有安装面45。
另外,如图5的(b)所示,在第一延伸部62a的背面及第二延伸部62b的背面范围内形成有台座加强部66。爪部67配置在第二延伸部62b的背面侧,与台座加强部66连续地形成。
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爪部67的强度。因此,如图6的(a)所示,能够将爪部67相对于安装面45可靠地固定,从而能够防止间隔件60的振动及脱落。
另外,如图5的(a)所示,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上形成有两个突起部68、68。并且,如图3所示,在两个突起部68、68与第二延伸部62b之间夹入有安装面45。
由此,由于能够将台座部62相对于安装面45可靠地固定,所以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间隔件60的振动及脱落。
另外,如图6的(b)所示,在第二延伸部62b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表面侧倾斜的引导部62c。由此,容易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与第二延伸部62b之间插入安装面45。
另外,如图5的(a)所示,在间隔件60的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肋63。并且,如图6的(b)所示,各肋63的前表面与安装面45抵接,因此能够使间隔件60相对于安装面45稳定。
另外,在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上形成了多个肋63的结构中,与使主体部61的前表面61a整体与安装面45抵接的结构相比,能够将间隔件60轻量化。
另外,由于雨水或洗车时的水会沿着各肋63流落,所以能够抑制在间隔件60上生锈。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侧车架10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1。而且,在侧车架10上形成有从直线部11的后端部朝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12、和从弯曲部12的后端部朝向后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部13。另外,前腿部20从直线部1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副车架30固定于前腿部20、弯曲部12及倾斜部13。
像这样,副车架30的前部、中间部及后部支承在前侧车架10上。因此,能够通过副车架30来充分地支承从扫腿部件50作用于副车架30的载荷。
如图3所示,在扫腿部件50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扫腿加强部51,扫腿加强部51与隔板40的前表面相对。
在该结构中,能够使从前方作用于扫腿部件50的载荷迅速地向隔板40传递。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将扫腿部件50和隔板40连结的第一固定部91、以及将前腿部20和副车架30连结的第二固定部92。并且,第一固定部91和第二固定部92沿前后方向排列。
在该结构中,能够使从前方作用于扫腿部件50的载荷经由间隔件60迅速地向副车架30传递。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隔板40具有上下一对的横部件41、41和左右一对的纵部件42、42(仅图示左侧的纵部件42),在从前方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状。并且,在纵部件42上固定有前侧车架10及前腿部20。而且,纵部件42随着从与前侧车架10之间的固定部位趋向下方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得小并且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得大。
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隔板40的左右方向的刚性,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身整体的刚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隔板40被固定于前腿部20的前表面。前腿部20的隔板固定部21向前方位移。另外,隔板40的安装面45向前方位移。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容易确保隔板40的后表面42b与副车架30的前端面30a之间的间隙G。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在隔板40与副车架30之间形成有间隙G。因此,在组装车身前部构造1时,能够防止隔板40和副车架30发生干涉。
因此,在将隔板40固定到前腿部20上后,能够将副车架30不与隔板40发生干涉地固定到前腿部20上。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能够提高组装步骤的自由度。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在隔板40的安装面45上固定有间隔件60,但也可以在副车架30上设置安装面并在副车架30上固定间隔件60。
如图6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件60的左端部的爪部67与安装面45的凹部46嵌合,但也可以使用连结部件P来将间隔件60的左端部固定到安装面45上。
间隔件60的形状并不受限定,如图3所示,对应于隔板40与副车架30之间的间隙G的间隔来适当设定厚度和大小。另外,间隔件60并不限定于树脂制,也可以使用金属制的间隔件。

Claims (12)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
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部向下方延伸的前腿部;
固定于所述前腿部且在所述前侧车架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副车架;
固定于所述前腿部的隔板;和
固定于所述隔板且与所述隔板相比向前方突出的扫腿部件,
所述隔板的后表面和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面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隙地相对,在所述间隙中配置有间隔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固定在设于所述隔板的后表面或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面的安装面上,
在所述间隔件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形成有从车宽方向的外侧与所述安装面嵌合的爪部,
所述间隔件的车宽方向的内端部使用连结部件而固定于所述安装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具有:
主体部;和
设在所述主体部的前后一方的面上的台座部,
在所述台座部形成有:
从所述主体部沿前后一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
从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所述安装面夹入于所述主体部的前后一方的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背面及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背面的范围内形成有台座加强部,
所述爪部配置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背面侧,与所述台座加强部连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表面侧倾斜的引导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前后一方的面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肋。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前后一方的面上形成有突起部,
所述安装面夹入于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面的车宽方向的外缘部形成有凹部,
所述爪部嵌合在所述凹部中。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具有上下一对的横部件和左右一对的纵部件,在从前方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状,
在所述纵部件上固定有所述前侧车架及所述前腿部,
所述纵部件随着从与所述前侧车架之间的固定部位趋向下方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得小,并且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得大。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车架形成有: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部;
从所述直线部的后端部朝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和
从所述弯曲部的后端部朝向后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部,
所述前腿部从所述直线部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
所述副车架固定于所述前腿部、所述弯曲部及所述倾斜部。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固定于所述前腿部的前表面,
在所述前腿部的前表面中,固定所述隔板的部位向前方位移,
并且在所述隔板的后表面中,与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面相对的部位向前方位移。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扫腿部件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扫腿加强部,
所述扫腿加强部与所述隔板的前表面相对。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所述扫腿部件和所述隔板连结的第一固定部;和
将所述前腿部和所述副车架连结的第二固定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沿前后方向排列。
CN201810253964.5A 2017-06-08 2018-03-26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90504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3711A JP6754323B2 (ja) 2017-06-08 2017-06-08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7-113711 2017-06-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50463A true CN109050463A (zh) 2018-12-21
CN109050463B CN109050463B (zh) 2020-12-29

Family

ID=64819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3964.5A Active CN109050463B (zh) 2017-06-08 2018-03-26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54323B2 (zh)
CN (1) CN10905046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1837A (ja) * 1999-06-28 2001-03-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0095053A (ja) * 2008-10-14 2010-04-3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WO2013018401A1 (ja) * 2011-07-30 2013-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205131388U (zh) * 2015-11-20 2016-04-0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前端的碰撞保护系统
CN105793120A (zh) * 2013-11-29 2016-07-20 Tk控股公司 主动式小腿接合系统
JP2017001515A (ja) * 2015-06-10 2017-0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1837A (ja) * 1999-06-28 2001-03-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0095053A (ja) * 2008-10-14 2010-04-3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WO2013018401A1 (ja) * 2011-07-30 2013-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5793120A (zh) * 2013-11-29 2016-07-20 Tk控股公司 主动式小腿接合系统
JP2017001515A (ja) * 2015-06-10 2017-0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05131388U (zh) * 2015-11-20 2016-04-0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前端的碰撞保护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54323B2 (ja) 2020-09-09
CN109050463B (zh) 2020-12-29
JP2018203181A (ja)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962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9580030B2 (en) Bumper assemblies including lower reinforcement members
US9873457B2 (en) Vehicle skeleton structure
CN103298689B (zh) 汽车车身上的横梁装置
US9067549B2 (en) Collision deflector assembly
CN102514631B (zh) 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
JP6156488B2 (ja) 車体構造
CN105984509A (zh) 汽车车身
KR101090829B1 (ko) 차량용 스티프너
CN109292007A (zh) 车辆下部构造
US10017208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6043458B (zh) 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US9327662B1 (en) Bumper assemblies including lower reinforcement members
CN105555648A (zh) 车辆后部构造
CN109987042A (zh) 车身构造
JP2009119997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9050463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04203157A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構造
JPWO2012066835A1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9866826B (zh) 车辆的车身安装托架
CN108349547A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0316256A (zh) 车辆前发动机罩用铰链臂安装构造
CN104228973A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210000417U (zh) 用于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以及车辆
JP603809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