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33604A - 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33604A
CN109033604A CN201810791140.3A CN201810791140A CN109033604A CN 109033604 A CN109033604 A CN 109033604A CN 201810791140 A CN201810791140 A CN 201810791140A CN 109033604 A CN109033604 A CN 109033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satellite
axis
platform
fly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9114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33604B (zh
Inventor
曹喜滨
魏承
赵亚涛
王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79114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336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33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33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33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336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属于卫星姿态动力学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首先对卫星系统建立所需的坐标系;然后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最后根据卫星系统动能,通过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本发明所述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牛顿欧拉定律建立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整理并将动力学模型的解算信息代入得到轴承处的受力和力矩。本发明解决了考虑大惯量旋转载荷残余不平衡量时,卫星控制精度受到影响的问题。本发明可用于卫星控制及指导轴承设计。

Description

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属于卫星姿态动力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空间任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卫星有效载荷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呈大质量、大惯量趋势;对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如相机)的指向精度与稳定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惯量的有效载荷往往由于安装、生产等因素产生不平衡量,该不平衡量不能被现有的配平技术完全抵消,残余的不平衡量在有效载荷进行旋转时会产生相应的离心力和离心力偶,经过轴承传递至卫星平台产生振动干扰,激发卫星系统的空间章动,进而影响有效载荷的成像质量。因此平台需要利用先进的控制手段,如鲁棒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等来抑制卫星的章动以提高卫星的指向精度,而这些控制方法均需要更为精确的卫星动力学模型来对被控对象中的不确定干扰因素进行估计以提高控制精度。此外,当旋转载荷具备不平衡特性时,连接平台和载荷的轴承设计也需要相应的受力和力矩作为参照。所以研究大惯量旋转载荷不平衡特性时卫星系统的精细动力学模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能够为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考虑大惯量旋转载荷残余不平衡量时,卫星控制精度受到影响的问题,提供了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所述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步骤一、对由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组成的卫星系统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
步骤二、根据卫星系统结构,建立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的动能解析形式,进而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得到的卫星系统动能,通过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卫星系统的平动方程、卫星系统的姿态方程、飞轮的驱动方程以及旋转载荷的驱动方程。
本发明所述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步骤一、对由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组成的卫星系统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
步骤二、根据卫星系统结构,建立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的动能解析形式,进而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得到的卫星系统动能,通过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该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算信息;
步骤四、在旋转载荷考虑不平衡量时,利用牛顿欧拉定律建立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
步骤五、依据所建立的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整理得到轴承处的受力和力矩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再依据步骤三中得到的解算信息,即得到轴承处的受力和轴承处的力矩值。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阐述: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所述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的具体步骤包括:
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oxyz:以地心为赤道坐标系原点o,x轴在J2000地球平赤道面内由地心指向J2000时刻的平春分点,z轴为J2000地球平赤道面的法线且指向北极方向,y轴同x轴、z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轨道坐标系ooxoyozo:以卫星系统质心为轨道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o,xo轴在轨道面内并指向卫星的前进方法,zo轴由卫星系统质心指向地心,yo轴同xo轴、zo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系统质心坐标系osxsyszs:以卫星系统质心为系统质心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s,xs轴与yo轴方向相反,ys轴与zo轴方向相反,zs轴同xs轴、ys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卫星平台本体系obxbybzb:以卫星平台质心为卫星平台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b,xb轴与yo轴方向相反,yb轴与zo轴方向相反,zb轴同xb轴、yb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以飞轮i的质心为owixwiywizwi的坐标原点owi,x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y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zwi轴的指向与zb相同;其中,i=1,2,3,飞轮1、飞轮2、飞轮3分别代表平台三轴正交飞轮系统中的xb轴飞轮、yb轴飞轮、zb轴飞轮;
建立载荷本体系opxpypzp:以载荷质心为载荷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p,xp、yp、zp三轴的指向分别与xb、yb、zb相同。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的具体步骤包括:
其中,N为卫星系统动能,Nb为卫星平台动能、Nw为轮控系统动能、Np为旋转载荷动能,X是地心赤道坐标系指向系统质心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表示X的一阶导数,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Msum为卫星系统总质量;ω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整星关于系统质心的转动惯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wi、θwi、Rswi分别为飞轮i关于自身质心owi的转动惯量在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下投影的自转轴分量、相对转角、飞轮i转动和卫星平台转动之间的耦合矩阵;为θwi的一阶导数;Jpz′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关于载荷本体系原点的转动惯量在载荷本体系下的投影;θp为旋转载荷相对卫星平台的转角,为θp的一阶导数;Pip′是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平动之间的耦合矩阵;Rsp′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姿态之间的耦合矩阵;Di为飞轮i转速的投影矩阵,Dp为旋转载荷转速的投影矩阵。
进一步的,步骤三的具体过程包括:
由步骤二中所得的卫星系统动能N,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即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
其中,q为系统广义坐标;为X的二阶导数;F为作用在系统质心上控制力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为ω的一阶导数;为Rswi的一阶导数;为θwi的二阶导数,为θp的二阶导数;Tpb为施加在载荷上的驱动力矩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Twi为飞轮i的驱动力矩在各自飞轮坐标系下投影,Tp为载荷的控制力矩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表示Pip′的一阶导数,表示J′的一阶导数,表示Rsp′的一阶导数,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ω的叉乘矩阵;
将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整理为矩阵形式:
其中,q=[XT θT θw1 T θw2 T θw3 T θp T]T
对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算信息:ω、θp的值。
进一步的,步骤四中所述建立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的具体过程为:
将从系统质心指向载荷本体系原点的rp矢量分为从系统质心指向轴承约束点位置矢量R1和轴承约束点指向载荷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r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载荷上一质量微元的受力情况为:
其中,Fp为旋转载荷受到的合力;r表示载荷上一质量微元在惯性系下位置矢量;Xo表示系统质心位置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位置矢量;gp表示载荷上一质量微元在载荷本体系下位置矢量;分别为r、Xo、R1、r1、gp的二阶导数;
根据系统的运动情况并对旋转载荷进行积分得到旋转载荷的牛顿方程:
其中,Fp为旋转载荷受到的合力,ωo是卫星系统相对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表示ωo的一阶导数;ωp是载荷相对平台的自旋角速度矢量,是ωp的一阶导数,Mp是旋转载荷质量,rj表示旋转载荷质心偏移;
旋转载荷相对轴承的角动量为:
其中,Jp′表示载荷相对载荷本体系原点的转动惯量,为二阶并矢;
根据动量矩定理的一般形式:
其中,为Hp的一阶导数;Tpm表示载荷相对轴承点所受到的力矩,Tpq表示载荷自旋所受到的驱动力矩,vp表示轴承点的绝对速度矢量,vc表示载荷质心的绝对速度矢量;
则旋转载荷的欧拉方程为:
其中,表示矢量Jp′(ωo+ωp)相对系统质心坐标系求相对导数;所述旋转载荷的牛顿方程和旋转载荷的欧拉方程共同构成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
进一步的,步骤五具体为:
依据步骤四中所建立的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得到轴承处的受力Fm以及轴承处的力矩Tm分别为:
将上式在卫星平台本体系obxbybzb下投影得到Fm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Fmb和Tm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Tmb
其中,A是系统质心坐标系到惯性参考系的姿态变换矩阵;是rp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rpb的叉乘矩阵;Cp描述载荷相对卫星平台的姿态变换矩阵;是rj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rjb的叉乘矩阵,是载荷相对平台的自旋角速度矢量ωp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ωpp的叉乘矩阵,为ωpp的一阶导数;轴承约束点指向载荷本体系原点的位置矢量r1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r1b的叉乘矩阵;
依据步骤三求解得到的ω、θp值带入上述公式中,即求得轴承处的受力Fm值和轴承处的力矩Tm值。
本发明最为突出的特点和显著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涉及的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针对大惯量旋转载荷具有残余不平衡量时整星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根据相关的假设条件,基于伪坐标形式的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卫星在载荷具有不平衡量时的整星系统动力学方程,再利用整星解算出来的信息,结合牛顿欧拉方法单独列写载荷部分的动力学方程,进而得到轴承处的受力和力矩影响。本发明能够将质心偏移、惯量主轴偏转等旋转载荷的不平衡量的影响体现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并能分析计算卫星平台和载荷的连接轴承受力和力矩影响,进而提高针对该类问题时的控制精度,相比现有技术,控制精度提高约20%,为控制系统设计、连接轴承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为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3为包含大惯量旋转载荷的卫星结构示意图;其中:1.卫星平台,2.平台三轴正交飞轮,3.旋转载荷,4.轴承,5.轨道,6.光轴,7.成像区域;
图4为本发明中建立坐标系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动力学建模和轴承处受力确定时所涉及的矢量定义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图3、图4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给出的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如图3所示,对由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组成的卫星系统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惯性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
假设条件:在动力学建模和分析中将卫星平台假设为刚体;旋转载荷结构考虑为刚体,旋转载荷与星平台之间为理想轴承连接;对于姿态动力学研究,由于分析的时间比较短,可以假设卫星的轨道坐标系原点作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空间环境力矩如电磁力矩、大气阻力的影响。
步骤二、根据卫星系统结构,在旋转载荷考虑不平衡量时,建立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的动能解析形式,进而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平台三轴正交飞轮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得到的卫星系统动能,通过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卫星系统精细动力学模型;包括卫星系统的平动方程、卫星系统的姿态方程、飞轮的驱动方程以及旋转载荷的驱动方程。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所述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的具体步骤包括:
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oxyz:以地心为赤道坐标系原点o,x轴在J2000地球平赤道面内由地心指向J2000时刻的平春分点,z轴为J2000地球平赤道面的法线且指向北极方向,y轴同x轴、z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轨道坐标系ooxoyozo:以卫星系统质心为轨道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o,xo轴在轨道面内并指向卫星的前进方法,zo轴由卫星系统质心指向地心,yo轴同xo轴、zo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系统质心坐标系osxsyszs:以卫星系统质心为系统质心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s,xs轴与yo轴方向相反,ys轴与zo轴方向相反,zs轴同xs轴、ys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卫星平台本体系obxbybzb:以卫星平台质心为卫星平台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b,xb轴与yo轴方向相反,yb轴与zo轴方向相反,zb轴同xb轴、yb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以飞轮i的质心为owixwiywizwi的坐标原点owi,x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y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zwi轴的指向与zb相同;其中,i=1,2,3,飞轮1、飞轮2、飞轮3分别代表平台三轴正交飞轮系统中的xb轴飞轮、yb轴飞轮、zb轴飞轮;
建立载荷本体系opxpypzp:以载荷质心为载荷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p,xp、yp、zp三轴的指向分别与xb、yb、zb相同。当载荷质心发生偏移即载荷具有静不平衡量时,载荷本体系坐标原点并不发生偏移。
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所述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的具体步骤包括:
当不考虑旋转载荷的不平衡干扰时有(即,假设旋转载荷不存在不平衡干扰时):
其中,N为卫星系统动能,Nb为卫星平台动能、Nw为轮控系统动能、Np为旋转载荷动能,X是地心赤道坐标系指向系统质心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表示X的一阶导数,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Msum为卫星系统总质量;ω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为卫星相对系统质心的转动惯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wi、θwi、Rswi分别为飞轮i关于自身质心owi的转动惯量在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下投影的自转轴分量、相对转角、飞轮i转动和卫星平台转动之间的耦合矩阵;为θwi的一阶导数;Jpz、θp、Rsp分别为旋转载荷关于自身质心的转动惯量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的自转轴分量、旋转载荷相对卫星平台的转角以及载荷转动和卫星平台转动之间的耦合矩阵,为θp的一阶导数;Di为飞轮i转速的投影矩阵,Dp为旋转载荷转速的投影矩阵,如D1=[1,0,0]T
实际上,大惯量的有效载荷往往由于安装、生产等因素产生不平衡量,该不平衡量不能被现有的配平技术完全抵消,因此,当考虑旋转载荷的不平衡干扰时,卫星系统动能为:
其中,J′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整星关于系统质心的转动惯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pz′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关于载荷本体系原点的转动惯量在载荷本体系下的投影;Pip′是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平动之间的耦合矩阵;Rsp′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姿态之间的耦合矩阵。
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三不同的是,步骤三的具体过程包括:
同样,先不考虑旋转载荷的不平衡干扰因素,则(即,假设旋转载荷不存在不平衡干扰):
由载荷没有不平衡干扰时所得卫星系统动能N,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可得如下方程组成立:
其中,q为系统广义坐标;为X的二阶导数;F为作用在系统质心上控制力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为ω的一阶导数;为Rswi的一阶导数;为θwi的二阶导数,为θp的二阶导数;Tpb为施加在载荷上的驱动力矩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Twi为飞轮i的驱动力矩在各自飞轮坐标系下投影,Tp为载荷的控制力矩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
当考虑实际上存在的旋转载荷的不平衡干扰时,由步骤二中载荷考虑不平衡干扰时所得卫星系统动能N,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即可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
其中,表示Pip′的一阶导数,表示J′的一阶导数,表示Rsp′的一阶导数,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ω的叉乘矩阵;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4行分别为:卫星系统的平动方程、卫星系统的姿态方程、飞轮的驱动方程以及旋转载荷的驱动方程。
将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整理为矩阵形式:
其中,q=[XT θT θw1 T θw2 T θw3 T θp T]T
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2、图3、图4、图5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给出的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由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组成的卫星系统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惯性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
假设条件:在动力学建模和分析中将卫星平台假设为刚体;旋转载荷结构考虑为刚体,旋转载荷与卫星平台之间为理想轴承连接;对于姿态动力学研究,由于分析的时间比较短,可以假设卫星的轨道坐标系原点作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空间环境力矩如电磁力矩、大气阻力的影响。
步骤二、根据卫星系统结构,在旋转载荷考虑不平衡量时,建立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的动能解析形式,进而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平台三轴正交飞轮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得到的卫星系统动能,通过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卫星系统精细动力学模型,并对该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算信息;
步骤四、在旋转载荷考虑不平衡量时,利用牛顿欧拉定律建立旋转载荷部件级动力学方程;
步骤五、依据所建立的旋转载荷部件级动力学方程,整理得到轴承处的受力和力矩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再依据步骤三中得到的解算信息,即可得到轴承处的受力和轴承处的力矩值。
具体实施方式六: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五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所述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的具体步骤包括:
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oxyz:以地心为赤道坐标系原点o,x轴在J2000地球平赤道面内由地心指向J2000时刻的平春分点,z轴为J2000地球平赤道面的法线且指向北极方向,y轴同x轴、z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轨道坐标系ooxoyozo:以卫星系统质心为轨道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o,xo轴在轨道面内并指向卫星的前进方法,zo轴由卫星系统质心指向地心,yo轴同xo轴、zo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系统质心坐标系osxsyszs:以卫星系统质心为系统质心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s,xs轴与yo轴方向相反,ys轴与zo轴方向相反,zs轴同xs轴、ys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卫星平台本体系obxbybzb:以卫星平台质心为卫星平台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b,xb轴与yo轴方向相反,yb轴与zo轴方向相反,zb轴同xb轴、yb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以飞轮i的质心为owixwiywizwi的坐标原点owi,x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y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zwi轴的指向与zb相同;其中,i=1,2,3,飞轮1、飞轮2、飞轮3分别代表平台三轴正交飞轮系统中的xb轴飞轮、yb轴飞轮、zb轴飞轮;
建立载荷本体系opxpypzp:以载荷质心为载荷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p,xp、yp、zp三轴的指向分别与xb、yb、zb相同。当载荷质心发生偏移即载荷具有静不平衡量时,载荷本体系坐标原点并不发生偏移。
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所述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的具体步骤包括:
当不考虑旋转载荷的不平衡干扰时有(即,假设旋转载荷不存在不平衡干扰时):
其中,N为卫星系统动能,Nb为卫星平台动能、Nw为轮控系统动能、Np为旋转载荷动能,X是地心赤道坐标系指向系统质心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表示X的一阶导数,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Msum为卫星系统总质量;ω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为卫星相对系统质心的转动惯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wi、θwi、Rswi分别为飞轮i关于自身质心owi的转动惯量在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下投影的自转轴分量、相对转角、飞轮i转动和卫星平台转动之间的耦合矩阵;为θwi的一阶导数;Jpz、θp、Rsp分别为旋转载荷关于自身质心的转动惯量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的自转轴分量、旋转载荷相对卫星平台的转角以及载荷转动和卫星平台转动之间的耦合矩阵,为θp的一阶导数;Di为飞轮i转速的投影矩阵,Dp为旋转载荷转速的投影矩阵,如D1=[1,0,0]T
实际上,大惯量的有效载荷往往由于安装、生产等因素产生不平衡量,该不平衡量不能被现有的配平技术完全抵消,因此,当考虑旋转载荷的不平衡干扰时,卫星系统动能为:
其中,J′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整星关于系统质心的转动惯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pz′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关于载荷本体系原点的转动惯量在载荷本体系下的投影;Pip′是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平动之间的耦合矩阵;Rsp′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姿态之间的耦合矩阵。
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七不同的是,步骤三的具体过程包括:
同样,先不考虑旋转载荷的不平衡干扰因素,则(即,假设旋转载荷不存在不平衡干扰):
由载荷没有不平衡干扰时所得卫星系统动能N,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可得如下方程组成立:
其中,q为系统广义坐标;为X的二阶导数;F为作用在系统质心上控制力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为ω的一阶导数;为Rswi的一阶导数;为θwi的二阶导数,为θp的二阶导数;Tpb为施加在载荷上的驱动力矩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Twi为飞轮i的驱动力矩在各自飞轮坐标系下投影,Tp为载荷的控制力矩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
当考虑实际上存在的旋转载荷的不平衡干扰时,由步骤二中考虑载荷不平衡干扰时所得卫星系统动能N,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即可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
其中,表示Pip′的一阶导数,表示J′的一阶导数,表示Rsp′的一阶导数,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ω的叉乘矩阵;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4行分别为:卫星系统的平动方程、卫星系统的姿态方程、飞轮的驱动方程以及旋转载荷的驱动方程。
将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整理为矩阵形式:
其中,q=[XT θT θw1 T θw2 T θw3 T θp T]T
对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算信息:ω、θp的值。
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八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所述建立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三中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得到了考虑不平衡(偏心和偏转影响)时系统动力学方程,由于从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很难看出载荷动不平衡工况所受到的合力和力矩,因此,利用牛顿-欧拉方法列写载荷部分动力学方程,给出此时载荷受到的合力和力矩的解析形式表达。
如图5所示,将从系统质心指向载荷本体系原点的rp矢量分为从系统质心指向轴承约束点位置矢量R1和轴承约束点指向载荷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r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载荷上一质量微元的受力情况为:
其中,Fp为旋转载荷受到的合力;r表示载荷上一质量微元在惯性系下位置矢量;Xo表示系统质心位置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位置矢量;gp表示载荷上一质量微元在载荷本体系下位置矢量;分别为r、Xo、R1、r1、gp的二阶导数;
根据系统的运动情况并对旋转载荷进行积分得到旋转载荷的牛顿方程:
其中,Fp为旋转载荷受到的合力,ωo是卫星系统相对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表示ωo的一阶导数;ωp是载荷相对平台的自旋角速度矢量,是ωp的一阶导数,Mp是旋转载荷质量,rj表示旋转载荷质心偏移;
旋转载荷相对轴承的角动量为:
其中,Jp′表示载荷相对载荷本体系原点的转动惯量,为二阶并矢;
根据动量矩定理的一般形式:
其中,为Hp的一阶导数;Tpm表示载荷相对轴承点所受到的力矩,Tpq表示载荷自旋所受到的驱动力矩,vp表示轴承点的绝对速度矢量,vc表示载荷质心的绝对速度矢量;
则旋转载荷的欧拉方程为:
其中,表示矢量Jp′(ωo+ωp)相对系统质心坐标系求相对导数;所述旋转载荷的牛顿方程和旋转载荷的欧拉方程共同构成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
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八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九不同的是,步骤五具体为:
依据步骤四中所建立的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得到轴承处的受力Fm以及轴承处的力矩Tm分别为:
将上式在卫星平台本体系obxbybzb下投影得到Fm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投影)Fmb和Tm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投影)Tmb
其中,A是系统质心坐标系到惯性参考系的姿态变换矩阵;是rp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rpb的叉乘矩阵;Cp描述载荷相对卫星平台的姿态变换矩阵;是rj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rjb的叉乘矩阵,是载荷相对平台的自旋角速度矢量ωp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ωpp的叉乘矩阵,为ωpp的一阶导数;轴承约束点指向载荷本体系原点的位置矢量r1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r1b的叉乘矩阵。
依据步骤三求解得到的解算信息:ω、θp值,将这些值带入上述公式中,即可求得轴承处的受力Fm值和轴承处的力矩Tm值。
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九相同。
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由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组成的卫星系统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
步骤二、根据卫星系统结构,建立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的动能解析形式,进而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得到的卫星系统动能,通过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卫星系统的平动方程、卫星系统的姿态方程、飞轮的驱动方程以及旋转载荷的驱动方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的具体步骤包括:
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oxyz:以地心为赤道坐标系原点o,x轴在J2000地球平赤道面内由地心指向J2000时刻的平春分点,z轴为J2000地球平赤道面的法线且指向北极方向,y轴同x轴、z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轨道坐标系ooxoyozo:以卫星系统质心为轨道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o,xo轴在轨道面内并指向卫星的前进方法,zo轴由卫星系统质心指向地心,yo轴同xo轴、zo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系统质心坐标系osxsyszs:以卫星系统质心为系统质心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s,xs轴与yo轴方向相反,ys轴与zo轴方向相反,zs轴同xs轴、ys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卫星平台本体系obxbybzb:以卫星平台质心为卫星平台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b,xb轴与yo轴方向相反,yb轴与zo轴方向相反,zb轴同xb轴、yb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以飞轮i的质心为owixwiywizwi的坐标原点owi,x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y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zwi轴的指向与zb相同;其中,i=1,2,3,飞轮1、飞轮2、飞轮3分别代表平台三轴正交飞轮系统中的xb轴飞轮、yb轴飞轮、zb轴飞轮;
建立载荷本体系opxpypzp:以载荷质心为载荷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p,xp、yp、zp三轴的指向分别与xb、yb、zb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的具体步骤包括:
其中,N为卫星系统动能,Nb为卫星平台动能、Nw为轮控系统动能、Np为旋转载荷动能,X是地心赤道坐标系指向系统质心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表示X的一阶导数,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Msum为卫星系统总质量;ω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整星关于系统质心的转动惯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wi、θwi、Rswi分别为飞轮i关于自身质心owi的转动惯量在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下投影的自转轴分量、相对转角、飞轮i转动和卫星平台转动之间的耦合矩阵;为θwi的一阶导数;Jpz′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关于载荷本体系原点的转动惯量在载荷本体系下的投影;θp为旋转载荷相对卫星平台的转角,为θp的一阶导数;Pip′是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平动之间的耦合矩阵;Rsp′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姿态之间的耦合矩阵;Di为飞轮i转速的投影矩阵,Dp为旋转载荷转速的投影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的具体过程包括:
由步骤二中所得的卫星系统动能N,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即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
其中,q为系统广义坐标;为X的二阶导数;F为作用在系统质心上控制力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为ω的一阶导数;为Rswi的一阶导数;为θwi的二阶导数,为θp的二阶导数;Tpb为施加在载荷上的驱动力矩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Twi为飞轮i的驱动力矩在各自飞轮坐标系下投影,Tp为载荷的控制力矩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表示Pip′的一阶导数,表示J′的一阶导数,表示Rsp′的一阶导数,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ω的叉乘矩阵;
将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整理为矩阵形式:
其中,q=[XT θT θw1 T θw2 T θw3 T θp T]T
5.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由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组成的卫星系统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
步骤二、根据卫星系统结构,建立卫星平台、平台三轴正交飞轮、旋转载荷的动能解析形式,进而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得到的卫星系统动能,通过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该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算信息;
步骤四、在旋转载荷考虑不平衡量时,利用牛顿欧拉定律建立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
步骤五、依据所建立的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整理得到轴承处的受力和力矩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再依据步骤三中得到的解算信息,即得到轴承处的受力和轴承处的力矩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系统质心坐标系、卫星平台本体系、平台飞轮本体系以及载荷本体系的具体步骤包括:
建立地心赤道坐标系oxyz:以地心为赤道坐标系原点o,x轴在J2000地球平赤道面内由地心指向J2000时刻的平春分点,z轴为J2000地球平赤道面的法线且指向北极方向,y轴同x轴、z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轨道坐标系ooxoyozo:以卫星系统质心为轨道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o,xo轴在轨道面内并指向卫星的前进方法,zo轴由卫星系统质心指向地心,yo轴同xo轴、zo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系统质心坐标系osxsyszs:以卫星系统质心为系统质心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s,xs轴与yo轴方向相反,ys轴与zo轴方向相反,zs轴同xs轴、ys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卫星平台本体系obxbybzb:以卫星平台质心为卫星平台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b,xb轴与yo轴方向相反,yb轴与zo轴方向相反,zb轴同xb轴、yb轴构成右手系;
建立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以飞轮i的质心为owixwiywizwi的坐标原点owi,x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ywi轴的指向与xb相同、zwi轴的指向与zb相同;其中,i=1,2,3,飞轮1、飞轮2、飞轮3分别代表平台三轴正交飞轮系统中的xb轴飞轮、yb轴飞轮、zb轴飞轮;
建立载荷本体系opxpypzp:以载荷质心为载荷本体系的坐标原点op,xp、yp、zp三轴的指向分别与xb、yb、zb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由卫星平台动能、轮控系统动能、旋转载荷动能叠加得到卫星系统动能的具体步骤包括:
其中,N为卫星系统动能,Nb为卫星平台动能、Nw为轮控系统动能、Np为旋转载荷动能,X是地心赤道坐标系指向系统质心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表示X的一阶导数,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Msum为卫星系统总质量;ω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整星关于系统质心的转动惯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Jwi、θwi、Rswi分别为飞轮i关于自身质心owi的转动惯量在平台飞轮本体系owixwiywizwi下投影的自转轴分量、相对转角、飞轮i转动和卫星平台转动之间的耦合矩阵;为θwi的一阶导数;Jpz′是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关于载荷本体系原点的转动惯量在载荷本体系下的投影;θp为旋转载荷相对卫星平台的转角,为θp的一阶导数;Pip′是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平动之间的耦合矩阵;Rsp′描述考虑载荷静动不平衡后的载荷转动同平台姿态之间的耦合矩阵;Di为飞轮i转速的投影矩阵,Dp为旋转载荷转速的投影矩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的具体过程包括:
由步骤二中所得的卫星系统动能N,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即得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
其中,q为系统广义坐标;为X的二阶导数;F为作用在系统质心上控制力矢量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投影,为ω的一阶导数;为Rswi的一阶导数;为θwi的二阶导数,为θp的二阶导数;Tpb为施加在载荷上的驱动力矩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Twi为飞轮i的驱动力矩在各自飞轮坐标系下投影,Tp为载荷的控制力矩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表示Pip′的一阶导数,表示J′的一阶导数,表示Rsp′的一阶导数,是系统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ω的叉乘矩阵;
将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整理为矩阵形式:
其中,q=[XT θT θw1 T θw2 T θw3 T θp T]T
对上述卫星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算信息:ω、θp的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建立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的具体过程为:
将从系统质心指向载荷本体系原点的rp矢量分为从系统质心指向轴承约束点位置矢量R1和轴承约束点指向载荷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r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载荷上一质量微元的受力情况为:
其中,Fp为旋转载荷受到的合力;r表示载荷上一质量微元在惯性系下位置矢量;Xo表示系统质心位置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下位置矢量;gp表示载荷上一质量微元在载荷本体系下位置矢量;分别为r、Xo、R1、r1、gp的二阶导数;
根据系统的运动情况并对旋转载荷进行积分得到旋转载荷的牛顿方程:
其中,Fp为旋转载荷受到的合力,ωo是卫星系统相对地心赤道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表示ωo的一阶导数;ωp是载荷相对平台的自旋角速度矢量,是ωp的一阶导数,Mp是旋转载荷质量,rj表示旋转载荷质心偏移;
旋转载荷相对轴承的角动量为:
其中,Jp′表示载荷相对载荷本体系原点的转动惯量,为二阶并矢;
根据动量矩定理的一般形式:
其中,为Hp的一阶导数;Tpm表示载荷相对轴承点所受到的力矩,Tpq表示载荷自旋所受到的驱动力矩,vp表示轴承点的绝对速度矢量,vc表示载荷质心的绝对速度矢量;
则旋转载荷的欧拉方程为:
其中,表示矢量Jp′(ωop)相对系统质心坐标系求相对导数;所述旋转载荷的牛顿方程和旋转载荷的欧拉方程共同构成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含旋转载荷的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具体为:
依据步骤四中所建立的旋转载荷动力学方程,得到轴承处的受力Fm以及轴承处的力矩Tm分别为:
将上式在卫星平台本体系obxbybzb下投影得到Fm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Fmb和Tm在卫星平台本体系下的坐标分量Tmb
其中,A是系统质心坐标系到惯性参考系的姿态变换矩阵;是rp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rpb的叉乘矩阵;Cp描述载荷相对卫星平台的姿态变换矩阵;是rj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rjb的叉乘矩阵,是载荷相对平台的自旋角速度矢量ωp在载荷本体系下投影ωpp的叉乘矩阵,为ωpp的一阶导数;轴承约束点指向载荷本体系原点的位置矢量r1在系统质心坐标系下投影r1b的叉乘矩阵;
依据步骤三求解得到的ω、θp值带入上述公式中,即求得轴承处的受力Fm值和轴承处的力矩Tm值。
CN201810791140.3A 2018-07-18 2018-07-18 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Active CN1090336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91140.3A CN109033604B (zh) 2018-07-18 2018-07-18 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91140.3A CN109033604B (zh) 2018-07-18 2018-07-18 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33604A true CN109033604A (zh) 2018-12-18
CN109033604B CN109033604B (zh) 2022-10-11

Family

ID=64642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91140.3A Active CN109033604B (zh) 2018-07-18 2018-07-18 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3360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7115A (zh) * 2019-06-21 2019-08-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以载荷为中心、平台随动的旋转载荷卫星姿态控制方法
CN110162855A (zh) * 2019-05-10 2019-08-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遥感卫星星上旋转载荷动态精度分析及误差分配方法
CN111301710A (zh) * 2020-03-17 2020-06-19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一种约束点载荷确定方法
CN115470584A (zh) * 2022-09-14 2022-12-13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应用于行星齿轮与滚动轴承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WO2023155385A1 (zh) * 2022-02-17 2023-08-24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核电厂支撑件的力学分析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0172A (zh) * 2011-12-15 2012-09-19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一种大型旋转载荷动平衡控制方法
US20130046520A1 (en) * 2009-12-24 2013-02-21 Telespazio S.P.A. Adaptive multiple shooting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timal spacecraft trajectories
CN105022402A (zh) * 2015-08-20 2015-11-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双刚体航天器快速机动的最短时间确定方法
CN105910607A (zh) * 2016-04-07 2016-08-3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基于地面控制的卫星长周期姿态误差修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46520A1 (en) * 2009-12-24 2013-02-21 Telespazio S.P.A. Adaptive multiple shooting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timal spacecraft trajectories
CN102680172A (zh) * 2011-12-15 2012-09-19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一种大型旋转载荷动平衡控制方法
CN105022402A (zh) * 2015-08-20 2015-11-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双刚体航天器快速机动的最短时间确定方法
CN105910607A (zh) * 2016-04-07 2016-08-3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基于地面控制的卫星长周期姿态误差修正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UNMING LI等: ""St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ler Design for a Magnetic Bearing with 5 Degree of Freedoms"", 《2006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
XIBIN CAO等: "Flexible satellite attitude maneuver via constrained torque distribution and active vibration suppressio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2855A (zh) * 2019-05-10 2019-08-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遥感卫星星上旋转载荷动态精度分析及误差分配方法
CN110162855B (zh) * 2019-05-10 2022-06-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遥感卫星星上旋转载荷动态精度分析及误差分配方法
CN110147115A (zh) * 2019-06-21 2019-08-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以载荷为中心、平台随动的旋转载荷卫星姿态控制方法
CN110147115B (zh) * 2019-06-21 2021-11-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以载荷为中心、平台随动的旋转载荷卫星姿态控制方法
CN111301710A (zh) * 2020-03-17 2020-06-19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一种约束点载荷确定方法
WO2023155385A1 (zh) * 2022-02-17 2023-08-24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核电厂支撑件的力学分析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470584A (zh) * 2022-09-14 2022-12-13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应用于行星齿轮与滚动轴承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CN115470584B (zh) * 2022-09-14 2024-04-16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应用于行星齿轮与滚动轴承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33604B (zh) 202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3604A (zh) 含旋转载荷的卫星动力学建模及轴承处受力的确定方法
Huang et al. Adaptive tracking control of underactuated quadrot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via backstepping
CN111099045B (zh) 双超卫星动力学与控制气浮平台全物理仿真方法
CN108959796B (zh) 一种大惯量旋转载荷卫星的刚柔磁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
CN110147115B (zh) 以载荷为中心、平台随动的旋转载荷卫星姿态控制方法
CN105843074B (zh) 一种获取天线在轨振动影响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CN109823572B (zh) 敏捷卫星姿态往复快速摆动的执行机构配置及控制方法
CN110162855A (zh) 遥感卫星星上旋转载荷动态精度分析及误差分配方法
CN105259906A (zh) 一种提高航天器姿态稳定度的装置及方法
Xiang et al. Gimbal control of inertially stabilized platform for airborne remote sensing system based on adaptive RBFNN feedback model
Zhao et al.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two-axis tracking system
Zhang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moment control unit for agile satellite with high attitude stability requirement
Brown et al. Energetics of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 as joint actuators
CN113031668B (zh) 一种非对称旋转扫描载荷所致干扰力矩估计方法和系统
Guo et al. Integrated vibration isolation and attitude control for spacecraft with uncertain or unknown payload inertia parameters
CN111605735A (zh) 一种航天器三超控制可变包络角动量分析方法
Zhang et al. Fixed-time sliding mode attitude control of a flexible spacecraft with rotating appendages connected by magnetic bearing
Yu et al. A full-frequency angular rate measurement method of spacecraft based on multi-MSCSG weight assignment
Chen et al. Post-capture angular momentum management of space robot with controllable damping joints
Li et al. Attitude control of staring-imaging satellite using Permanent Magnet momentum Exchange Sphere
Mohammed et al. Magnetorquer control for orbital manoeuvre of low earth orbit microsatellite
Saberi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gimbal thruster configurations for 3-axis satellite attitude control
Doroshin Attitude control of spider-type multiple-rotor rigid bodies systems
CN114859948A (zh) 一种磁悬浮旋转扫描载荷的径向位姿解耦控制方法和系统
Zhao et al. Design and dynamic modelling of a coaxial-rotor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