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73635A -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73635A
CN108973635A CN201810586090.5A CN201810586090A CN108973635A CN 108973635 A CN108973635 A CN 108973635A CN 201810586090 A CN201810586090 A CN 201810586090A CN 108973635 A CN108973635 A CN 108973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ylindrical portion
buffer unit
shaft
accommodatio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60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73635B (zh
Inventor
戴斯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Dell Happ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Dell Happ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Dell Happ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Dell Happ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8609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736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73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3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73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3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55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突破传统电动汽车动力机构的构造形式,包括可更换的备用动力电池,和装载备用动力电池的装载装置,其可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全方位的震动缓冲,安全防护全面有效,确保备用动力电池不受冲击和损坏,而且备用动力电池的拆装操作灵活方便,动力持久,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10649807.1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710649807.1,申请日为2017年08月02日,发明名称为一种环保动力源便于更换的低速新能源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属于新能源汽车,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低速电动汽车更加环保,传统的电动汽车的结构已为公知,大致包括汽车主体,所述汽车主体具有控制器、原动力电池和检测原动力电池电量的电量检测器。但是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原动力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途中不便充电,且充电时间长,给使用者带来诸多麻烦。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全方位的震动缓冲,安全防护全面有效,确保备用动力电池不受冲击和损坏的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而且备用动力电池的拆装操作灵活方便,动力持久,实用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包括原动力电池;还包括可更换的备用动力电池,和装载备用动力电池的装载装置;
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与所述原动力电池并联,所述原动力电池具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控制开关,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具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二控制开关;所述原动力电池所在电路为第一支路,所述备用动力电池所在电路为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具有处于一端的第一节点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二节点,所述第一控制开关设于所述第一支路上靠近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控制开关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靠近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之间还连接有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上设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三控制开关;所述第三支路具有与所述第一支路连接的第三节点和与所述第二支路连接的第四节点,所述第三节点处于所述原动力电池和第一控制开关之间,所述第四节点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和第二控制开关之间;
所述装载装置包括处于下方的装载主体和处于上方的装载盖体;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具有朝上的电池上侧面,朝下的电池下侧面,以及处于侧向依次相邻的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所述装载主体包括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分别对应的第一侧缓冲装置、第二侧缓冲装置、第三侧缓冲装置和第四侧缓冲装置;
所述第一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座体和设于第一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一缓冲部件;所述第一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圆柱部,形成于第一圆柱部上并沿第一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一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一圆柱部上并沿第一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一抵顶部;在所述第一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一承托部和第一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一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一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一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槽底面;所述第一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一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圆柱部配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一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一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一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一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一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一上限位面,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一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一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一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一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一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一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一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一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一承托面、朝下的第一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一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一下限位面,所述第一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一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第一近轴端,所述第一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一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一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一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一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远轴端至所述第一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一缓冲压簧;所述第一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一上滑槽,所述第一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一下滑槽,所述第一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一上滑槽和第一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一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一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一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一拉簧下端,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所述第一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一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一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二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二座体和设于第二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二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二缓冲部件;所述第二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圆柱部,形成于第二圆柱部上并沿第二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二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二圆柱部上并沿第二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二抵顶部;在所述第二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二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二承托部和第二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二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二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二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槽底面;所述第二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二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圆柱部配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二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二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二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二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二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二上限位面,所述第二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二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二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二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二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二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二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二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二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二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二承托面、朝下的第二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二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二下限位面,所述第二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二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二近轴端,所述第二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二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二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二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二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远轴端至所述第二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二缓冲压簧;所述第二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二上滑槽,所述第二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二下滑槽,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二上滑槽和第二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二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二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二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二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二拉簧下端,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所述第二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二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连线,所述第二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二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四连线,所述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二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三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三座体和设于第三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三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三缓冲部件;所述第三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柱部,形成于第三圆柱部上并沿第三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三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三圆柱部上并沿第三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对的第三抵顶部;在所述第三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三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三承托部和第三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三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三圆柱部的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三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三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槽底面;所述第三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三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三圆柱部配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三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三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三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三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三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三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三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三上限位面,所述第三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三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三弹性层;所述第三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三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三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三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三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三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三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三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三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三承托面、朝下的第三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三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三下限位面,所述第三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三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三转轴的第三条形孔,所述第三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三容置槽的第三近轴端,所述第三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三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三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三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三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三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远轴端至所述第三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三缓冲压簧;所述第三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三上滑槽,所述第三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三下滑槽,所述第三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三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三上滑槽和第三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三环形凸起;所述第三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三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三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三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三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三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三拉簧下端,所述第三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上连接部,所述第三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三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五连线,所述第三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三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六连线,所述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三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四侧缓冲装置包括第四座体和设于第四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四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四缓冲部件;所述第四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柱部,形成于第四圆柱部上并沿第四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四承托部,和形成于第四圆柱部上并沿第四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对的第四抵顶部;在所述第四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四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四承托部和第四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四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并容置所述第四圆柱部的第四容置槽,所述第四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四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四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槽底面;所述第四上内侧面至所述第四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四圆柱部配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四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四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四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四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四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连接杆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四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四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四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四上限位面,所述第四上限位面与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上间隙夹角,所述第四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四弹性层;所述第四弹性层只与所述第四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四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四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弹性接触面,所述第四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四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四座体方向弯曲的第四弧形接触面,所述第四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四树脂光滑层;所述第四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四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四承托面、朝下的第四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四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四下限位面,所述第四下限位面与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下间隙夹角;所述第四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四转轴的第四条形孔,所述第四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四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四容置槽的第四近轴端,所述第四近轴端为与所述第四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四近轴端的轴线与第四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四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四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远轴端至所述第四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四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四缓冲压簧;所述第四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平行的第四上滑槽,所述第四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平行的第四下滑槽,所述第四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四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四上滑槽和第四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第四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四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四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四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四缓冲部件连接的第四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四座体下部连接的第四拉簧下端,所述第四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上连接部,所述第四座体设有与所述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四下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七连线,所述第四转轴中心与所述第四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八连线,所述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四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一抵顶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抵顶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5-35°;所述第一上限位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5-35°。
所述第一抵顶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抵顶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30°;所述第一上限位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30°。
包括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二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三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四转轴两端的所述第四连接杆。
所述第一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枢接的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枢接的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三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杆枢接的第三枢接部;所述第四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四连接杆枢接的第四枢接部。
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转轴均匀排列的所述第一缓冲压簧,多个沿所述第二转轴均匀排列的所述第二缓冲压簧,多个沿所述第三转轴均匀排列的所述第三缓冲压簧,多个沿所述第四转轴均匀排列的所述第四缓冲压簧。
包括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下凹槽底壁和抵顶块顶壁之间的上压簧,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第一下凹槽侧壁和第一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一侧压簧,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第二下凹槽侧壁和第二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二侧压簧,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第三下凹槽侧壁和第三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压簧,以及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第四下凹槽侧壁和第四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四侧压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突破传统电动汽车动力机构的构造形式,电量检测器检测原动力电池的电量并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器,当原动力电池电量即将耗尽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开关打开、第二控制开关闭合,备用动力电池启用,电动汽车重新恢复充足电力;或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开关打开、第二控制开关闭合、第三控制开关闭合,备用动力电池启用对电动汽车供电并同时对原动力电池充电;或控制器只控制第三控制开关闭合对原动力电池充电,同时原动力电池对电动汽车供电,各方式均可由司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操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装载装置可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安全防护性承载,而且备用动力电池可进行灵活的拆装,具体是,当需将备用动力电池装入承载装置时,先打开装载盖体,将备用动力电池适当放入第一侧缓冲装置、第二侧缓冲装置、第三侧缓冲装置和第四侧缓冲装置之间,使备用动力电池的下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面上的第一树脂光滑层、第二弹性接触面上的第二树脂光滑层、第三弹性接触面上的第三树脂光滑层和第四弹性接触面上的第四树脂光滑层接触,翻转装载盖体逐渐闭合,使下抵顶装置的抵顶定位凸起与备用动力电池的抵顶定位凹槽相对应,装载盖体逐渐下压,利用抵顶定位凸起与抵顶定位凹槽相配合,同时利用多向缓冲装置的第一侧压簧、第二侧压簧、第三侧压簧和第四侧压簧对下抵顶装置进行适应和弹性矫正,在备用动力电池向下运动过程中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定位导向,备用动力电池沿着弧形和倾斜的各光滑层顺势向下运动,同时逐渐对第一弹性层、第二弹性层、第三弹性层和第四弹性层进行施压,第一弹性层、第二弹性层、第三弹性层和第四弹性层共同逐渐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弹性夹紧,同时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分别依靠各自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逐渐向下翻转并推动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第三圆柱部和第四圆柱部分别向第一座体的第一容置槽、第二座体的第二容置槽、第三座体的第三容置槽和第四座体的第四容置槽内滑动,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第三圆柱部和第四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分别利用第一环形凸起与第一上滑槽和第一下滑槽相配合、第二环形凸起与第二上滑槽和第二下滑槽相配合、第三环形凸起与第三上滑槽和第三下滑槽相配合以及第四环形凸起与第四上滑槽和第四下滑槽相配合进行导向,确保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第三圆柱部和第四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并且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分别利用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进行自由的上下摆动来分别适应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第三条形孔和第四条形孔的任意倾斜角度,进而使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可分别在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第三条形孔和第四条形孔中任意滑动而分别对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三缓冲弹簧和第四缓冲弹簧进行压缩,从而逐渐增强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对备用动力电池的弹性夹紧力,当备用动力电池的下端抵顶在第一承托面、第二承托面、第三承托面和第四承托面上后,随着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越向下翻转,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对备用动力电池的弹性夹紧力就越强,使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均有欲向上翻转的趋势,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自然利用第一承托面、第二承托面、第三承托面和第四承托面对备用动力电池产生向上的弹性承托力,而上压簧对备用动力电池产生向下的弹性下压力,直到装载盖体闭合在装载主体上并与第三座体卡扣在一起时,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第三条形孔和第四条形孔均与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备用动力电池所受各个方向的力达到平衡,第一状态保持拉簧、第二状态保持拉簧、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分别对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有向下拉动的预紧力,保持备用动力电池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开启装载盖体时备用动力电池出现向上跳出的情况。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一侧缓冲装置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会挤压第一弹性层,进而推动整个第一缓冲部件沿第一上凹槽和第一下凹槽向第一容置槽内移动,确保第一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一转轴的支撑下压缩第一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的缓冲,同时抵顶定位凹槽和抵顶定位凸起相配合带动下压抵顶块压缩第一侧压簧进行辅助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二侧缓冲装置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会挤压第二弹性层,进而推动整个第二缓冲部件沿第二上凹槽和第二下凹槽向第二容置槽内移动,确保第二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转轴的支撑下压缩第二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的缓冲,同时抵顶定位凹槽和抵顶定位凸起相配合带动下压抵顶块压缩第二侧压簧进行辅助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三侧缓冲装置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会挤压第三弹性层,进而推动整个第三缓冲部件沿第三上凹槽和第三下凹槽向第三容置槽内移动,确保第三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三连接杆和第三转轴的支撑下压缩第三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的缓冲,同时抵顶定位凹槽和抵顶定位凸起相配合带动下压抵顶块压缩第三侧压簧进行辅助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四侧缓冲装置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会挤压第四弹性层,进而推动整个第四缓冲部件沿第四上凹槽和第四下凹槽向第四容置槽内移动,确保第四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四连接杆和第四转轴的支撑下压缩第四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的缓冲,同时抵顶定位凹槽和抵顶定位凸起相配合带动下压抵顶块压缩第四侧压簧进行辅助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向下的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下压第一承托面、第二承托面、第三承托面和第四承托面,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越向下翻转,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对备用动力电池的弹性夹紧力就越强,使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均有欲向上翻转的趋势,进而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自然利用第一承托面、第二承托面、第三承托面和第四承托面对备用动力电池产生向上的弹性承托力,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向下振动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向上的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的上端向上抵顶下压抵顶块压缩下压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向上振动的缓冲。当需要更换备用动力电池时,打开装载盖体,第一状态保持拉簧、第二状态保持拉簧、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的保持下,备用动力电池不会跳出,安全可靠,可通过操作抵顶装置向上抵顶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的第一下表面、第二下表面、第三下表面和第四下表面,使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向上翻转,备用动力电池上升,直接将备用动力电池从第一侧缓冲装置、第二侧缓冲装置、第三侧缓冲装置和第四侧缓冲装置之间拔出即可,在拔出备用动力电池时,会带动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向上翻转并使第一上限位面、第二上限位面、第三上限位面和第四上限位面分别卡在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第三容置槽和第四容置槽的上边缘,同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第二状态保持拉簧、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均分别从下方越过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的轴线,从而分别对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产生向上拉动的预紧力,保持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处于向上翻转的状态,便于电量充足的备用动力电池重新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其可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全方位的震动缓冲,安全防护全面有效,确保备用动力电池不受冲击和损坏,而且备用动力电池的拆装操作灵活方便,动力持久,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抵顶定位凸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局部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电动车整体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种环保动力源便于更换的低速新能源电动车,如图1-6所示,包括汽车主体(图中未示出),汽车主体具有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原动力电池1和检测原动力电池1电量的电量检测器(图中未示出);
还包括可更换的备用动力电池2,和装载备用动力电池2的装载装置3;
备用动力电池2与原动力电池1并联,原动力电池1具有由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控制开关11,备用动力电池2具有由控制器控制的第二控制开关21;原动力电池1所在电路为第一支路12,备用动力电池2所在电路为第二支路22,第一支路12和第二支路22具有处于一端的第一节点10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二节点20,第一控制开关11设于第一支路12上靠近第一节点10,第二控制开关21设于第二支路22上靠近第一节点10;第一支路12和第二支路22之间还连接有第三支路30,第三支路30上设有由控制器控制的第三控制开关301;第三支路30具有与第一支路12连接的第三节点302和与第二支路22连接的第四节点303,第三节点302处于原动力电池1和第一控制开关11之间,第四节点303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和第二控制开关21之间;
装载装置3包括处于下方的装载主体和处于上方的装载盖体31;备用动力电池2呈长方体状而具有朝上的电池上侧面,朝下的电池下侧面,以及处于侧向依次相邻的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装载主体包括与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分别对应的第一侧缓冲装置32、第二侧缓冲装置33、第三侧缓冲装置34和第四侧缓冲装置35;
第一侧缓冲装置32包括第一座体321和设于第一座体321上朝电池第一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一缓冲部件322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圆柱部3221,形成于第一圆柱部3221上并沿第一圆柱部3221延伸且承托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一承托部3222,和形成于第一圆柱部3221上并沿第一圆柱部3221延伸且与电池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一抵顶部3223;在第一缓冲部件322的横截面上,第一圆柱部3221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第一承托部3222和第一抵顶部3223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第一座体321形成有朝向电池第一侧面并容置第一圆柱部3221的第一容置槽3211,第一容置槽3211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一上内侧面32111、处于下侧的第一下内侧面32112和处于槽底与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槽底面32113;第一上内侧面32111至第一下内侧面3211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圆柱部3221的直径相等,此结构可确保第一圆柱部3221匹配容置于第一上内侧面32111和第一下内侧面32112之间;第一圆柱部3221配设有第一转轴32211,第一转轴32211的轴线处于第一容置槽3211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第一圆柱部3221具有突出于第一容置槽3211上边缘外侧的第一上突出弧形部32212和突出于第一容置槽3211下边缘外侧的第一下突出弧形部32213;第一转轴32211和第一槽底面32113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杆32214连接,第一连接杆32214与第一槽底面32113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第一抵顶部3223具有对应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抵顶面32231和对应第一容置槽3211上边缘且下端与第一上突出弧形部32212相连接的第一上限位面32232,第一上限位面32232与第一容置槽3211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上间隙夹角,当第一缓冲部件322向上翻转后,此第一上限位面32232会卡在第一容置槽3211的上边缘,第一抵顶面32231设有弹性抵顶于电池第一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一弹性层32233;第一弹性层32233只与第一抵顶面32231连接,而与第一承托部3222滑动接触,此结构可确保第一弹性层32233在层厚度方向上任意变形;第一弹性层32233具有朝向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弹性接触面a1,第一弹性接触面a1包括处于下部与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竖向接触面a11和平滑连接于第一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一座体321方向弯曲的第一弧形接触面a12,第一弹性接触面a1覆设有第一树脂光滑层a13,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一树脂光滑层a13的滑动性能,便于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一树脂光滑层a13进行各个方向的滑动;第一承托部3222具有对应电池下侧面并与第一抵顶面32231下端相连接的第一承托面32221、朝下的第一下表面32222和对应第一容置槽3211下边缘且上端与第一下突出弧形部32213相连接的第一下限位面32223,第一下限位面32223与第一容置槽3211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下间隙夹角,当第一缓冲部件322向上翻转后,此第一上限位面32232会卡在第一容置槽3211的上边缘;第一圆柱部3221形成有容置第一转轴32211的第一条形孔32215,第一条形孔32215水平设置,第一条形孔32215具有朝向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远轴端b11和朝向第一容置槽3211的第一近轴端b12,第一近轴端b12为与第一转轴32211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一近轴端b12的轴线与第一圆柱部3221的轴线相同,此结构可确保即使当第一圆柱部3221已向外移动最大距离也不会掉出第一容置槽3211,第一远轴端b11至圆弧形的第一近轴端b1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远轴端b11至第一转轴32211轴线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第一转轴32211可向两侧自由移动,第一转轴32211和第一远轴端b11之间张设有第一缓冲压簧b13;第一上内侧面32111形成有多个与第一连接杆32214相平行的第一上滑槽c1,第一下内侧面32112形成有多个与第一连接杆32214相平行的第一下滑槽d1,第一圆柱部3221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圆柱部3221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一上滑槽c1和第一下滑槽d1相配合滑动的第一环形凸起32216,第一环形凸起32216沿第一上滑槽c1和第一下滑槽d1滑动,对第一圆柱部3221进行导向;第一缓冲部件322配设有保持第一缓冲部件322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具有与第一缓冲部件322连接的第一拉簧上端和与第一座体321下部连接的第一拉簧下端,第一缓冲部件322设有与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第一座体321设有与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定义第一下连接部与第一转轴32211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一转轴32211中心与第一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第一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当第一缓冲部件322向下摆动使得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低于第一转轴32211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会对第一缓冲部件322产生向下的拉力,当第一缓冲部件322向上摆动使得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高于第一转轴32211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会对第一缓冲部件322产生向上的拉力;
第二侧缓冲装置33包括第二座体331和设于第二座体331上朝电池第二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二缓冲部件332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圆柱部3321,形成于第二圆柱部3321上并沿第二圆柱部3321延伸且承托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二承托部3322,和形成于第二圆柱部3321上并沿第二圆柱部3321延伸且与电池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二抵顶部3323;在第二缓冲部件332的横截面上,第二圆柱部3321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第二承托部3322和第二抵顶部3323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第二座体331形成有朝向电池第二侧面并容置第二圆柱部3321的第二容置槽3311,第二容置槽3311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二上内侧面33111、处于下侧的第二下内侧面33112和处于槽底与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槽底面33113;第二上内侧面33111至第二下内侧面33112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圆柱部3321的直径相等,此结构可确保第二圆柱部3321匹配容置于第二上内侧面33111和第二下内侧面33112之间;第二圆柱部3321配设有第二转轴33211,第二转轴33211的轴线处于第二容置槽3311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第二圆柱部3321具有突出于第二容置槽3311上边缘外侧的第二上突出弧形部33212和突出于第二容置槽3311下边缘外侧的第二下突出弧形部33213;第二转轴33211和第二槽底面33113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连接杆33214连接,第二连接杆33214与第二槽底面33113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第二抵顶部3323具有对应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抵顶面33231和对应第二容置槽3311上边缘且下端与第二上突出弧形部33212相连接的第二上限位面33232,第二上限位面33232与第二容置槽3311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上间隙夹角,当第二缓冲部件332向上翻转后,此第二上限位面33232会卡在第二容置槽3311的上边缘,第二抵顶面33231设有弹性抵顶于电池第二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二弹性层33233;第二弹性层33233只与第二抵顶面33231连接,而与第二承托部3322滑动接触,此结构可确保第二弹性层33233在层厚度方向上任意变形;第二弹性层33233具有朝向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弹性接触面a2,第二弹性接触面a2包括处于下部与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竖向接触面a21和平滑连接于第二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二座体331方向弯曲的第二弧形接触面a22,第二弹性接触面a2覆设有第二树脂光滑层a23,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二树脂光滑层a23的滑动性能,便于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二树脂光滑层a23进行各个方向的滑动;第二承托部3322具有对应电池下侧面并与第二抵顶面33231下端相连接的第二承托面33221、朝下的第二下表面33222和对应第二容置槽3311下边缘且上端与第二下突出弧形部33213相连接的第二下限位面33223,第二下限位面33223与第二容置槽3311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下间隙夹角,当第二缓冲部件332向上翻转后,此第二上限位面33232会卡在第二容置槽3311的上边缘;第二圆柱部3321形成有容置第二转轴33211的第二条形孔33215,第二条形孔33215水平设置,第二条形孔33215具有朝向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远轴端b21和朝向第二容置槽3311的第二近轴端b22,第二近轴端b22为与第二转轴33211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二近轴端b22的轴线与第二圆柱部3321的轴线相同,此结构可确保即使当第二圆柱部3321已向外移动最大距离也不会掉出第二容置槽3311,第二远轴端b21至圆弧形的第二近轴端b2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远轴端b21至第二转轴33211轴线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第二转轴33211可向两侧自由移动,第二转轴33211和第二远轴端b21之间张设有第二缓冲压簧b23;第二上内侧面33111形成有多个与第二连接杆33214相平行的第二上滑槽c2,第二下内侧面33112形成有多个与第二连接杆33214相平行的第二下滑槽d2,第二圆柱部3321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圆柱部3321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二上滑槽c2和第二下滑槽d2相配合滑动的第二环形凸起33216,第二环形凸起33216沿第二上滑槽c2和第二下滑槽d2滑动,对第二圆柱部3321进行导向;第二缓冲部件332配设有保持第二缓冲部件332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具有与第二缓冲部件332连接的第二拉簧上端和与第二座体331下部连接的第二拉簧下端,第二缓冲部件332设有与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第二座体331设有与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定义第二下连接部与第二转轴33211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连线,第二转轴33211中心与第二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四连线,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第二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当第二缓冲部件332向下摆动使得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低于第二转轴33211时,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会对第二缓冲部件332产生向下的拉力,当第二缓冲部件332向上摆动使得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高于第二转轴33211时,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会对第二缓冲部件332产生向上的拉力;
第三侧缓冲装置34包括第三座体341和设于第三座体341上朝电池第三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三缓冲部件342;第三缓冲部件342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柱部,形成于第三圆柱部3421上并沿第三圆柱部3421延伸且承托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三承托部3422,和形成于第三圆柱部3421上并沿第三圆柱部3421延伸且与电池第三侧面相对的第三抵顶部3423;在第三缓冲部件342的横截面上,第三圆柱部3421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第三承托部3422和第三抵顶部3423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第三座体341形成有朝向电池第三侧面并容置第三圆柱部3421的第三容置槽3411,第三容置槽3411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三上内侧面34111、处于下侧的第三下内侧面34112和处于槽底与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槽底面34113;第三上内侧面34111至第三下内侧面34112之间的距离与第三圆柱部3421的直径相等,此结构可确保第三圆柱部3421匹配容置于第三上内侧面34111和第三下内侧面34112之间;第三圆柱部3421配设有第三转轴34211,第三转轴34211的轴线处于第三容置槽3411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第三圆柱部3421具有突出于第三容置槽3411上边缘外侧的第三上突出弧形部34212和突出于第三容置槽3411下边缘外侧的第三下突出弧形部34213;第三转轴34211和第三槽底面34113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接杆34214连接,第三连接杆34214与第三槽底面34113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第三抵顶部3423具有对应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抵顶面34231和对应第三容置槽3411上边缘且下端与第三上突出弧形部34212相连接的第三上限位面34232,第三上限位面34232与第三容置槽3411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上间隙夹角,当第三缓冲部件342向上翻转后,此第三上限位面34232会卡在第三容置槽3411的上边缘,第三抵顶面34231设有弹性抵顶于电池第三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三弹性层34233;第三弹性层34233只与第三抵顶面34231连接,而与第三承托部3422滑动接触,此结构可确保第三弹性层34233在层厚度方向上任意变形;第三弹性层34233具有朝向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弹性接触面a3,第三弹性接触面a3包括处于下部与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竖向接触面a31和平滑连接于第三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三座体341方向弯曲的第三弧形接触面a32,第三弹性接触面a3覆设有第三树脂光滑层a33,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三树脂光滑层a33的滑动性能,便于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三树脂光滑层a33进行各个方向的滑动;第三承托部3422具有对应电池下侧面并与第三抵顶面34231下端相连接的第三承托面34221、朝下的第三下表面34222和对应第三容置槽3411下边缘且上端与第三下突出弧形部34213相连接的第三下限位面34223,第三下限位面34223与第三容置槽3411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下间隙夹角,当第三缓冲部件342向上翻转后,此第三上限位面34232会卡在第三容置槽3411的上边缘;第三圆柱部3421形成有容置第三转轴34211的第三条形孔34215,第三条形孔34215水平设置,第三条形孔34215具有朝向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远轴端b31和朝向第三容置槽3411的第三近轴端b32,第三近轴端b32为与第三转轴34211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三近轴端b32的轴线与第三圆柱部3421的轴线相同,此结构可确保即使当第三圆柱部3421已向外移动最大距离也不会掉出第三容置槽3411,第三远轴端b31至圆弧形的第三近轴端b3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三远轴端b31至第三转轴34211轴线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第三转轴34211可向两侧自由移动,第三转轴34211和第三远轴端b31之间张设有第三缓冲压簧b33;第三上内侧面34111形成有多个与第三连接杆34214相平行的第三上滑槽c3,第三下内侧面34112形成有多个与第三连接杆34214相平行的第三下滑槽d3,第三圆柱部3421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三圆柱部3421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三上滑槽c3和第三下滑槽d3相配合滑动的第三环形凸起34216,第三环形凸起34216沿第三上滑槽c3和第三下滑槽d3滑动,对第三圆柱部3421进行导向;第三缓冲部件342配设有保持第三缓冲部件342翻转状态的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具有与第三缓冲部件342连接的第三拉簧上端和与第三座体341下部连接的第三拉簧下端,第三缓冲部件342设有与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上连接部,第三座体341设有与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下连接部;定义第三下连接部与第三转轴34211中心的连线为第五连线,第三转轴34211中心与第三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六连线,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第三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当第三缓冲部件342向下摆动使得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低于第三转轴34211时,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会对第三缓冲部件342产生向下的拉力,当第三缓冲部件342向上摆动使得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高于第三转轴34211时,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会对第三缓冲部件342产生向上的拉力;
第四侧缓冲装置35包括第四座体351和设于第四座体351上朝电池第四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四缓冲部件352;第四缓冲部件352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柱部,形成于第四圆柱部3521上并沿第四圆柱部3521延伸且承托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四承托部3522,和形成于第四圆柱部3521上并沿第四圆柱部3521延伸且与电池第四侧面相对的第四抵顶部3523;在第四缓冲部件352的横截面上,第四圆柱部3521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第四承托部3522和第四抵顶部3523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第四座体351形成有朝向电池第四侧面并容置第四圆柱部3521的第四容置槽3511,第四容置槽3511具有处于上侧的第四上内侧面35111、处于下侧的第四下内侧面35112和处于槽底与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槽底面35113;第四上内侧面35111至第四下内侧面35112之间的距离与第四圆柱部3521的直径相等,此结构可确保第四圆柱部3521匹配容置于第四上内侧面35111和第四下内侧面35112之间;第四圆柱部3521配设有第四转轴35211,第四转轴35211的轴线处于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第四圆柱部3521具有突出于第四容置槽3511上边缘外侧的第四上突出弧形部35212和突出于第四容置槽3511下边缘外侧的第四下突出弧形部35213;第四转轴35211和第四槽底面35113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连接杆35214连接,第四连接杆35214与第四槽底面35113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第四抵顶部3523具有对应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抵顶面35231和对应第四容置槽3511上边缘且下端与第四上突出弧形部35212相连接的第四上限位面35232,第四上限位面35232与第四容置槽3511上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上间隙夹角,当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后,此第四上限位面35232会卡在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缘,第四抵顶面35231设有弹性抵顶于电池第四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四弹性层35233;第四弹性层35233只与第四抵顶面35231连接,而与第四承托部3522滑动接触,此结构可确保第四弹性层35233在层厚度方向上任意变形;第四弹性层35233具有朝向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弹性接触面a4,第四弹性接触面a4包括处于下部与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竖向接触面a41和平滑连接于第四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四座体351方向弯曲的第四弧形接触面a42,第四弹性接触面a4覆设有第四树脂光滑层a43,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四树脂光滑层a43的滑动性能,便于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四树脂光滑层a43进行各个方向的滑动;第四承托部3522具有对应电池下侧面并与第四抵顶面35231下端相连接的第四承托面35221、朝下的第四下表面35222和对应第四容置槽3511下边缘且上端与第四下突出弧形部35213相连接的第四下限位面35223,第四下限位面35223与第四容置槽3511下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下间隙夹角,当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后,此第四上限位面35232会卡在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缘;第四圆柱部3521形成有容置第四转轴35211的第四条形孔35215,第四条形孔35215水平设置,第四条形孔35215具有朝向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远轴端b41和朝向第四容置槽3511的第四近轴端b42,第四近轴端b42为与第四转轴35211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四近轴端b42的轴线与第四圆柱部3521的轴线相同,此结构可确保即使当第四圆柱部3521已向外移动最大距离也不会掉出第四容置槽3511,第四远轴端b41至圆弧形的第四近轴端b4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四远轴端b41至第四转轴35211轴线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第四转轴35211可向两侧自由移动,第四转轴35211和第四远轴端b41之间张设有第四缓冲压簧b43;第四上内侧面35111形成有多个与第四连接杆35214相平行的第四上滑槽c4,第四下内侧面35112形成有多个与第四连接杆35214相平行的第四下滑槽d4,第四圆柱部3521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四圆柱部3521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四上滑槽c4和第四下滑槽d4相配合滑动的第四环形凸起35216,第四环形凸起35216沿第四上滑槽c4和第四下滑槽d4滑动,对第四圆柱部3521进行导向;第四缓冲部件352配设有保持第四缓冲部件352翻转状态的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具有与第四缓冲部件352连接的第四拉簧上端和与第四座体351下部连接的第四拉簧下端,第四缓冲部件352设有与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上连接部,第四座体351设有与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下连接部;定义第四下连接部与第四转轴35211中心的连线为第七连线,第四转轴35211中心与第四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八连线,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第四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当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下摆动使得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低于第四转轴35211时,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会对第四缓冲部件352产生向下的拉力,当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摆动使得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高于第四转轴35211时,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会对第四缓冲部件352产生向上的拉力;
第一承托面32221具有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一承托面32221边缘,第二承托面33221具有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二承托面33221边缘,第三承托面34221具有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三承托面34221边缘,第四承托面35221具有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四承托面35221边缘;电池第一侧面至第一承托面32221边缘的距离大于第一缓冲部件322向第一容置槽3211内滑动的最大距离,电池第二侧面至第二承托面33221边缘的距离大于第二缓冲部件332向第二容置槽3311内滑动的最大距离,电池第三侧面至第三承托面34221边缘的距离大于第三缓冲部件342向第三容置槽3411内滑动的最大距离,电池第四侧面至第四承托面35221边缘的距离大于第四缓冲部件352向第四容置槽3511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依靠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在空间内任意运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不会脱离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避免因为部分缓冲部件胡乱向上翻转而引起缓冲失效的情况发生;
装载盖体31包括盖子主体311,和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顶部进行弹性下压抵顶的下压抵顶装置312;盖子主体311具有与第一侧缓冲装置32的顶部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的枢接端,和与第三侧缓冲装置34的顶部卡扣在一起的卡扣端;盖子主体311的下表面形成有容置下压抵顶装置312的下凹槽3111,下压抵顶装置312包括容置于下凹槽3111内的下压抵顶块3121和多向缓冲装置3122;下凹槽3111呈长方体状,具有处于上方的下凹槽3111底壁以及分别与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一下凹槽3111侧壁、第二下凹槽3111侧壁、第三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四下凹槽3111侧壁;下压抵顶块3121呈长方体状,且与下凹槽3111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下压抵顶块3121具有与下凹槽3111底壁相对应的抵顶块顶壁,朝向备用动力电池2的抵顶块底壁,以及依次分别对应第一下凹槽3111侧壁、第二下凹槽3111侧壁、第三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四下凹槽3111侧壁的第一抵顶块侧壁、第二抵顶块侧壁、第三抵顶块侧壁和第四抵顶块侧壁;多向缓冲装置3122包括张设于下凹槽3111底壁和抵顶块顶壁之间的上压簧,张设于第一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一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一侧压簧31221,张设于第二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二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二侧压簧31222,张设于第三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三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压簧31223,以及张设于第四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四抵顶块侧壁之间第四侧压簧31224;抵顶块底壁形成有向下凸出的正四棱锥状的抵顶定位凸起31211,备用动力电池2形成有匹配容置抵顶定位凸起31211的抵顶定位凹槽,且抵顶定位凸起31211的高度大于抵顶定位凹槽的深度;
装载装置3还包括处于第一侧缓冲装置32、第二侧缓冲装置33、第三侧缓冲装置34和第四侧缓冲装置35下方对第一下表面32222、第二下表面33222、第三下表面34222和第四下表面35222进行抵顶的抵顶装置36。本发明突破传统电动汽车的供电形式,电量检测器检测原动力电池1的电量并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器,当原动力电池1电量即将耗尽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开关11打开、第二控制开关21闭合,备用动力电池2启用,电动汽车重新恢复充足电力;或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开关11打开、第二控制开关21闭合、第三控制开关301闭合,备用动力电池2启用对电动汽车供电并同时对原动力电池1充电;或控制器只控制第三控制开关301闭合对原动力电池1充电,同时原动力电池1对电动汽车供电,各方式均可由司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操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装载装置3可对备用动力电池2进行安全防护性承载,而且备用动力电池2可进行灵活的拆装,具体是,当需将备用动力电池2装入承载装置时,先打开装载盖体31,将备用动力电池2适当放入第一侧缓冲装置32、第二侧缓冲装置33、第三侧缓冲装置34和第四侧缓冲装置35之间,使备用动力电池2的下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面a1上的第一树脂光滑层a13、第二弹性接触面a2上的第二树脂光滑层a23、第三弹性接触面a3上的第三树脂光滑层a33和第四弹性接触面a4上的第四树脂光滑层a43接触,翻转装载盖体逐渐闭合,使下抵顶装置36的抵顶定位凸起31211与备用动力电池2的抵顶定位凹槽相对应,装载盖体逐渐下压,利用抵顶定位凸起31211与抵顶定位凹槽相配合,同时利用多向缓冲装置3122的第一侧压簧31221、第二侧压簧31222、第三侧压簧31223和第四侧压簧31224对下抵顶装置36进行适应和弹性矫正,在备用动力电池2向下运动过程中对备用动力电池2进行定位导向,备用动力电池2沿着弧形和倾斜的各光滑层顺势向下运动,同时逐渐对第一弹性层32233、第二弹性层33233、第三弹性层34233和第四弹性层35233进行施压,第一弹性层32233、第二弹性层33233、第三弹性层34233和第四弹性层35233共同逐渐对备用动力电池2进行弹性夹紧,同时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分别依靠各自的第一转轴32211、第二转轴33211、第三转轴34211和第四转轴35211逐渐向下翻转并推动第一圆柱部3221、第二圆柱部3321、第三圆柱部3421和第四圆柱部3521分别向第一座体321的第一容置槽3211、第二座体331的第二容置槽3311、第三座体341的第三容置槽3411和第四座体351的第四容置槽3511内滑动,第一圆柱部3221、第二圆柱部3321、第三圆柱部3421和第四圆柱部3521在滑动过程中分别利用第一环形凸起32216与第一上滑槽c1和第一下滑槽d1相配合、第二环形凸起33216与第二上滑槽c2和第二下滑槽d2相配合、第三环形凸起34216与第三上滑槽c3和第三下滑槽d3相配合以及第四环形凸起35216与第四上滑槽c4和第四下滑槽d4相配合进行导向,确保第一圆柱部3221、第二圆柱部3321、第三圆柱部3421和第四圆柱部35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并且第一转轴32211、第二转轴33211、第三转轴34211和第四转轴35211分别利用第一连接杆32214、第二连接杆33214、第三连接杆34214和第四连接杆35214进行自由的上下摆动来分别适应第一条形孔32215、第二条形孔33215、第三条形孔34215和第四条形孔35215的任意倾斜角度,进而使第一转轴32211、第二转轴33211、第三转轴34211和第四转轴35211可分别在第一条形孔32215、第二条形孔33215、第三条形孔34215和第四条形孔35215中任意滑动而分别对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三缓冲弹簧和第四缓冲弹簧进行压缩,从而逐渐增强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弹性夹紧力,当备用动力电池2的下端抵顶在第一承托面32221、第二承托面33221、第三承托面34221和第四承托面35221上后,随着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越向下翻转,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弹性夹紧力就越强,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均有欲向上翻转的趋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自然利用第一承托面32221、第二承托面33221、第三承托面34221和第四承托面35221对备用动力电池2产生向上的弹性承托力,而上压簧对备用动力电池2产生向下的弹性下压力,直到装载盖体闭合在装载主体上并与第三座体341卡扣在一起时,第一条形孔32215、第二条形孔33215、第三条形孔34215和第四条形孔35215均与第一连接杆32214、第二连接杆33214、第三连接杆34214和第四连接杆35214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备用动力电池2所受各个方向的力达到平衡,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分别对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有向下拉动的预紧力,保持备用动力电池2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开启装载盖体31时备用动力电池2出现向上跳出的情况。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一侧缓冲装置32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会挤压第一弹性层32233,进而推动整个第一缓冲部件322沿第一上凹槽和第一下凹槽3111向第一容置槽3211内移动,确保第一圆柱部32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一连接杆32214和第一转轴32211的支撑下压缩第一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同时抵顶定位凹槽和抵顶定位凸起31211相配合带动下压抵顶块3121压缩第一侧压簧31221进行辅助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二侧缓冲装置33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会挤压第二弹性层33233,进而推动整个第二缓冲部件332沿第二上凹槽和第二下凹槽3111向第二容置槽3311内移动,确保第二圆柱部33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二连接杆33214和第二转轴33211的支撑下压缩第二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同时抵顶定位凹槽和抵顶定位凸起31211相配合带动下压抵顶块3121压缩第二侧压簧31222进行辅助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三侧缓冲装置34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会挤压第三弹性层34233,进而推动整个第三缓冲部件342沿第三上凹槽和第三下凹槽3111向第三容置槽3411内移动,确保第三圆柱部34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三连接杆34214和第三转轴34211的支撑下压缩第三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同时抵顶定位凹槽和抵顶定位凸起31211相配合带动下压抵顶块3121压缩第三侧压簧31223进行辅助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四侧缓冲装置35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会挤压第四弹性层35233,进而推动整个第四缓冲部件352沿第四上凹槽和第四下凹槽3111向第四容置槽3511内移动,确保第四圆柱部35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四连接杆35214和第四转轴35211的支撑下压缩第四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同时抵顶定位凹槽和抵顶定位凸起31211相配合带动下压抵顶块3121压缩第四侧压簧31224进行辅助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向下的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下压第一承托面32221、第二承托面33221、第三承托面34221和第四承托面35221,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越向下翻转,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弹性夹紧力就越强,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均有欲向上翻转的趋势,进而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自然利用第一承托面32221、第二承托面33221、第三承托面34221和第四承托面35221对备用动力电池2产生向上的弹性承托力,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向下振动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向上的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的上端向上抵顶下压抵顶块3121压缩下压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向上振动的缓冲。当需要更换备用动力电池2时,打开装载盖体31,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的保持下,备用动力电池2不会跳出,安全可靠,可通过操作抵顶装置36向上抵顶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的第一下表面32222、第二下表面33222、第三下表面34222和第四下表面35222,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备用动力电池2上升,直接将备用动力电池2从第一侧缓冲装置32、第二侧缓冲装置33、第三侧缓冲装置34和第四侧缓冲装置35之间拔出即可,在拔出备用动力电池2时,会带动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并使第一上限位面32232、第二上限位面33232、第三上限位面34232和第四上限位面35232分别卡在第一容置槽3211、第二容置槽3311、第三容置槽3411和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缘,同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均分别从下方越过第一转轴32211、第二转轴33211、第三转轴34211和第四转轴35211的轴线,从而分别对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产生向上拉动的预紧力,保持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处于向上翻转的状态,便于电量充足的备用动力电池2重新安装。
为了实现抵顶装置36的具体结构,优选地,抵顶装置36包括对第一下表面32222、第二下表面33222、第三下表面34222和第四下表面35222直接进行抵顶的抵顶柱361,和对抵顶柱361进行上下升降驱动的升降驱动装置362;抵顶柱361的上部为方柱状,抵顶装置36的上部具有处于上端的上端面,以及与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一一对应相平行的第一柱面、第二柱面、第三柱面和第四柱面;第一下表面32222、第二下表面33222、第三下表面34222和第四下表面35222处于水平面内并分别形成有与第一柱面、第二柱面、第三柱面和第四柱面相对应的第一抵顶槽e1、第二抵顶槽e2、第三抵顶槽e3和第四抵顶槽e4;第一抵顶槽e1包括较远离第一下限位面32223并与第一柱面相对应的第一滑动斜面e11和较靠近第一下限位面32223的第一限位斜面e12,第一滑动斜面e11与水平面的夹角度数等于第一间隙夹角的度数,第一滑动斜面e11和第一限位斜面e12相垂直。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升降驱动装置362驱动抵顶柱361向上运动时,第一柱面的上边缘抵顶第一滑动斜面e11,第二柱面的上边缘抵顶第二滑动斜面e21,第三柱面的上边缘抵顶第三滑动斜面e31,第四柱面的上边缘抵顶第四滑动斜面e41,随着抵顶柱361逐渐向上抵顶,第一柱面的上边缘沿着第一滑动斜面e11朝第一限位斜面e12方向相对滑动,第二柱面的上边缘沿着第二滑动斜面e21朝第二限位斜面e22方向相对滑动,第三柱面的上边缘沿着第三滑动斜面e31朝第三限位斜面e32方向相对滑动,第四柱面的上边缘沿着第四滑动斜面e41朝第四限位斜面e42方向相对滑动,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逐渐向上翻转,直到抵顶柱361的上端面与第一滑动斜面e11、第二滑动斜面e21、第三滑动斜面e31和第四滑动斜面e41平行,且第一柱面、第二柱面、第三柱面和第四柱面分别与第一限位斜面e12、第二限位斜面e22、第三限位斜面e32和第四限位斜面e42分别紧靠在一起,同时第一上限位面32232、第二上限位面33232、第三上限位面34232和第四上限位面35232分别抵顶在第一容置槽3211的上边缘、第二容置槽3311的上边缘、第三容置槽3411的上边缘和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缘,此时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到最大角度,备用动力电池2也上升到最大高度,人们可将备用动力电池2轻易取出。
优选地,第一抵顶面32231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一座体321方向倾斜,且第一抵顶面32231与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5-35°;第一上限位面32232由下至上逐渐朝电池第一侧面方向倾斜,且第一上限位面32232与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5-35°。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此结构可使第一弹性层32233、第二弹性层33233、第三弹性层34233和第四弹性层35233也处于相应的倾斜状态,进而在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翻转过程中,使第一弹性层32233、第二弹性层33233、第三弹性层34233和第四弹性层35233与备用动力电池2的各侧面温柔弹性接触。
优选地,第一抵顶面32231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一座体321方向倾斜,且第一抵顶面32231与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30°;第一上限位面32232由下至上逐渐朝电池第一侧面方向倾斜,且第一上限位面32232与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30°。
为了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翻转运行更加平稳顺畅,优选地,本发明包括两个分设于第一转轴32211两端的第一连接杆32214,两个分设于第二转轴33211两端的第二连接杆33214,两个分设于第三转轴34211两端的第三连接杆34214,两个分设于第四转轴35211两端的第四连接杆35214。
优选地,第一槽底面32113设有与第一连接杆32214枢接的第一枢接部;第二槽底面33113设有与第二连接杆33214枢接的第二枢接部;第三槽底面34113设有与第三连接杆34214枢接的第三枢接部;第四槽底面35113设有与第四连接杆35214枢接的第四枢接部。
为了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更加均匀平衡,优选地,本发明包括多个沿第一转轴32211均匀排列的第一缓冲压簧b13,多个沿第二转轴33211均匀排列的第二缓冲压簧b23,多个沿第三转轴34211均匀排列的第三缓冲压簧b33,多个沿第四转轴35211均匀排列的第四缓冲压簧b43。
为了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更加均匀平衡,优选地,本发明包括多个均衡支撑于下凹槽3111底壁和抵顶块顶壁之间的上压簧,多个均衡支撑于第一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一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一侧压簧31221,多个均衡支撑于第二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二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二侧压簧31222,多个均衡支撑于第三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三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压簧31223,以及多个均衡支撑于第四下凹槽3111侧壁和第四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四侧压簧31224。
优选地,抵顶定位凸起31211的四个底边分别与第一抵顶块侧壁、第二抵顶块侧壁、第三抵顶块侧壁和第四抵顶块侧壁相平行的第一底边、第二底边、第三底边和第四底边;抵顶定位凸起31211形成有由尖端延伸至第一底边中点处的第一排气槽f1,由尖端延伸至第二底边中点处的第二排气槽f2,由尖端延伸至第三底边中点处的第三排气槽f3,由尖端延伸至第四底边中点处的第四排气槽f4。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抵顶定位凸起31211与抵顶定位凹槽相配合接触时,第一排气槽f1、第二排气槽f2、第三排气槽f3和第四排气槽f4可将抵顶定位凸起31211与抵顶定位凹槽接触面尤其是底端的空气排出,便于抵顶定位凸起31211与抵顶定位凹槽的紧密配合接触,提高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导向和定位精度。
优选地,第一承托面32221边缘形成有第一倒角,第一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第二承托面33221边缘形成有第二倒角,第二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第三承托面34221边缘形成有第三倒角,第三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第四承托面35221边缘形成有第四倒角,第四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备用动力电池2上升到最顶端时,第一倒角、第二倒角、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可作为支承平面对备用动力电池2进行平稳支撑。
优选地,第一座体321、第二座体331、第三座体341和第四座体351固定嵌设于汽车主体的前部或后部箱体内。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Claims (7)

1.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包括原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更换的备用动力电池,和装载备用动力电池的装载装置;
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与所述原动力电池并联,所述原动力电池具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控制开关,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具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二控制开关;所述原动力电池所在电路为第一支路,所述备用动力电池所在电路为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具有处于一端的第一节点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二节点,所述第一控制开关设于所述第一支路上靠近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控制开关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靠近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之间还连接有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上设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三控制开关;所述第三支路具有与所述第一支路连接的第三节点和与所述第二支路连接的第四节点,所述第三节点处于所述原动力电池和第一控制开关之间,所述第四节点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和第二控制开关之间;
所述装载装置包括处于下方的装载主体和处于上方的装载盖体;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具有朝上的电池上侧面,朝下的电池下侧面,以及处于侧向依次相邻的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所述装载主体包括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分别对应的第一侧缓冲装置、第二侧缓冲装置、第三侧缓冲装置和第四侧缓冲装置;
所述第一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座体和设于第一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一缓冲部件;所述第一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圆柱部,形成于第一圆柱部上并沿第一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一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一圆柱部上并沿第一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一抵顶部;在所述第一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一承托部和第一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一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一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一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槽底面;所述第一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一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圆柱部配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一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一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一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一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一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一上限位面,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一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一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一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一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一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一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一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一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一承托面、朝下的第一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一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一下限位面,所述第一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一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第一近轴端,所述第一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一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一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一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一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远轴端至所述第一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一缓冲压簧;所述第一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一上滑槽,所述第一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一下滑槽,所述第一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一上滑槽和第一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一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一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一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一拉簧下端,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所述第一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一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一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二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二座体和设于第二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二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二缓冲部件;所述第二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圆柱部,形成于第二圆柱部上并沿第二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二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二圆柱部上并沿第二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二抵顶部;在所述第二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二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二承托部和第二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二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二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二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槽底面;所述第二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二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圆柱部配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二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二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二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二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二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二上限位面,所述第二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二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二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二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二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二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二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二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二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二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二承托面、朝下的第二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二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二下限位面,所述第二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二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二近轴端,所述第二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二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二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二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二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远轴端至所述第二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二缓冲压簧;所述第二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二上滑槽,所述第二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二下滑槽,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二上滑槽和第二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二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二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二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二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二拉簧下端,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所述第二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二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连线,所述第二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二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四连线,所述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二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三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三座体和设于第三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三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三缓冲部件;所述第三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柱部,形成于第三圆柱部上并沿第三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三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三圆柱部上并沿第三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对的第三抵顶部;在所述第三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三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三承托部和第三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三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三圆柱部的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三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三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槽底面;所述第三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三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三圆柱部配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三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三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三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三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三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三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三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三上限位面,所述第三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三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三弹性层;所述第三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三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三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三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三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三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三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三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三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三承托面、朝下的第三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三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三下限位面,所述第三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三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三转轴的第三条形孔,所述第三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三容置槽的第三近轴端,所述第三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三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三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三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三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三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远轴端至所述第三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三缓冲压簧;所述第三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三上滑槽,所述第三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三下滑槽,所述第三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三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三上滑槽和第三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三环形凸起;所述第三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三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三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三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三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三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三拉簧下端,所述第三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上连接部,所述第三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三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五连线,所述第三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三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六连线,所述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三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四侧缓冲装置包括第四座体和设于第四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四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四缓冲部件;所述第四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柱部,形成于第四圆柱部上并沿第四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四承托部,和形成于第四圆柱部上并沿第四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对的第四抵顶部;在所述第四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四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四承托部和第四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四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并容置所述第四圆柱部的第四容置槽,所述第四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四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四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槽底面;所述第四上内侧面至所述第四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四圆柱部配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四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四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四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四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四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连接杆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四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四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四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四上限位面,所述第四上限位面与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上间隙夹角,所述第四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四弹性层;所述第四弹性层只与所述第四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四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四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弹性接触面,所述第四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四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四座体方向弯曲的第四弧形接触面,所述第四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四树脂光滑层;所述第四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四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四承托面、朝下的第四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四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四下限位面,所述第四下限位面与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下间隙夹角;所述第四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四转轴的第四条形孔,所述第四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四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四容置槽的第四近轴端,所述第四近轴端为与所述第四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四近轴端的轴线与第四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四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四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远轴端至所述第四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四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四缓冲压簧;所述第四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平行的第四上滑槽,所述第四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平行的第四下滑槽,所述第四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四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四上滑槽和第四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第四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四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四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四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四缓冲部件连接的第四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四座体下部连接的第四拉簧下端,所述第四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上连接部,所述第四座体设有与所述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四下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七连线,所述第四转轴中心与所述第四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八连线,所述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四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顶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抵顶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5-35°;所述第一上限位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5-3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顶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抵顶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30°;所述第一上限位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3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二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三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四转轴两端的所述第四连接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枢接的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枢接的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三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杆枢接的第三枢接部;所述第四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四连接杆枢接的第四枢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转轴均匀排列的所述第一缓冲压簧,多个沿所述第二转轴均匀排列的所述第二缓冲压簧,多个沿所述第三转轴均匀排列的所述第三缓冲压簧,多个沿所述第四转轴均匀排列的所述第四缓冲压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下凹槽底壁和抵顶块顶壁之间的上压簧,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第一下凹槽侧壁和第一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一侧压簧,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第二下凹槽侧壁和第二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二侧压簧,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第三下凹槽侧壁和第三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压簧,以及多个均衡支撑于所述第四下凹槽侧壁和第四抵顶块侧壁之间的第四侧压簧。
CN201810586090.5A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 Active CN1089736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6090.5A CN108973635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86090.5A CN108973635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
CN201710649807.1A CN107379952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环保动力源便于更换的低速新能源电动车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9807.1A Division CN107379952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环保动力源便于更换的低速新能源电动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3635A true CN108973635A (zh) 2018-12-11
CN108973635B CN108973635B (zh) 2020-04-10

Family

ID=60343581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9807.1A Active CN107379952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环保动力源便于更换的低速新能源电动车
CN201810586393.7A Active CN108544914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动力源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
CN201810586090.5A Active CN108973635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机构
CN201810586086.9A Active CN108859714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环保型新能源电动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9807.1A Active CN107379952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环保动力源便于更换的低速新能源电动车
CN201810586393.7A Active CN108544914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动力源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6086.9A Active CN108859714B (zh) 2017-08-02 2017-08-02 一种环保型新能源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0737995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100621A1 (de) 2020-01-14 2021-07-15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Anordnen eines Batteriemoduls innerhalb eines Batteriegehäuses sowie eine Anpressvorrichtung hierzu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7683B (zh) * 2020-12-08 2022-06-24 福建中维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重卡换电电池箱的安装结构
CN113246788B (zh) * 2021-05-25 2022-03-15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自动式更换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190A (zh) * 1996-07-31 1998-03-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可拆装式电池盒的锁定机构
CN2905528Y (zh) * 2005-12-29 2007-05-30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快换装置
CN103260937A (zh) * 2010-12-09 2013-08-21 霍弗·霍斯贝克及弗斯特两合公司 安全系统以及用于使安全系统运行的方法
CN105977417A (zh) * 2015-03-16 2016-09-28 昶洧香港有限公司 电动车的电池组、电动车底盘和用于更换电池模块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2477A (ja) * 2005-07-21 2007-02-01 Kyowa Sangyo Kk 車両用バッテリ収納ケースの補強構造、補強パネル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1820812U (zh) * 2010-09-08 2011-05-04 上海内燃机研究所 车载动力电池盒的夹紧装置
DE102011077400B4 (de) * 2011-06-10 2014-01-2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Energiespeicher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Energiespeichersystem
DE102011118976A1 (de) * 2011-11-19 2012-06-14 Daimler Ag Kraftfahrzeug, elektrische Batterie und Verfahren zum elektrischen Verbinden einer Batterie mit einer Anschluss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CN203142368U (zh) * 2013-04-16 2013-08-21 吕子强 可快速更换电池的电动汽车
HRP20211521T1 (hr) * 2014-12-04 2021-12-24 Htlc Ip Holdings No.1 Pty Ltd Uređaj i sustav za pružanje sekundarnog izvora energije za električna vozila
US9656540B2 (en) * 2015-03-09 2017-05-23 Michael P. Held Method for increasing travel time for open-air carts without requiring battery charging
CN105128687B (zh) * 2015-08-21 2017-05-17 福安市广源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交通专用电动车的充电方法
CN105539385B (zh) * 2016-03-11 2018-02-06 谋能路吧电动车(深圳)有限公司 组合式自助更换储能装置电动车
CN106005044B (zh) * 2016-06-06 2018-08-21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190A (zh) * 1996-07-31 1998-03-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可拆装式电池盒的锁定机构
CN2905528Y (zh) * 2005-12-29 2007-05-30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快换装置
CN103260937A (zh) * 2010-12-09 2013-08-21 霍弗·霍斯贝克及弗斯特两合公司 安全系统以及用于使安全系统运行的方法
CN105977417A (zh) * 2015-03-16 2016-09-28 昶洧香港有限公司 电动车的电池组、电动车底盘和用于更换电池模块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100621A1 (de) 2020-01-14 2021-07-15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Anordnen eines Batteriemoduls innerhalb eines Batteriegehäuses sowie eine Anpressvorrichtung hierzu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79952A (zh) 2017-11-24
CN108859714A (zh) 2018-11-23
CN108973635B (zh) 2020-04-10
CN108859714B (zh) 2020-09-01
CN107379952B (zh) 2018-08-21
CN108544914B (zh) 2019-12-10
CN108544914A (zh) 2018-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79952B (zh) 一种环保动力源便于更换的低速新能源电动车
CN107302154A (zh) 电动车辆自动充电接口装置
CN108820507A (zh) 一种缓冲效果好的包装制品运输装置
CN207190774U (zh) 一种电池拆装方便的电瓶车
CN207000143U (zh) 一种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
CN204991803U (zh) 一种电动车架用电池盒
CN208036162U (zh) 一种多功能备胎盖板
CN209046300U (zh)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移动电源
CN203549321U (zh) 充气式平板式电脑架
CN207000219U (zh) 一种稳定续航的新能源电动车
CN204137196U (zh) 电动车车篮
CN208955385U (zh) 偏转式车辆受电装置
CN110417082A (zh) 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206343845U (zh) 基于螺栓自动填装设备的螺栓自动出料机构
CN208409443U (zh) 一种便携式车用平衡杆打磨机
CN207291777U (zh) 一种汽车后备箱用的挡边限位器
CN207542854U (zh) 一种便携式电站
CN207943265U (zh)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和固定装置的标签机
CN207257393U (zh) 一种单臂受电弓用平衡机构
CN205872862U (zh) 一种生物样品采集运输装置
CN105905439A (zh) 一种车载储物装置
CN206749671U (zh) 一种具有储物功能的车载眼镜夹
CN204991802U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盒
CN215678683U (zh) 一种大电流放电型碱性干电池的检测装置
CN215474948U (zh) 一种车载外接式充电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Power mechanism of new energy electric vehicl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0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Xiamen Haicang sub branch

Pledgor: XIAMEN DALE ELECTRIC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980007360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092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Xiamen Haicang sub branch

Pledgor: XIAMEN DALE ELECTRIC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98000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