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66279B - 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66279B
CN108966279B CN201810942966.5A CN201810942966A CN108966279B CN 108966279 B CN108966279 B CN 108966279B CN 201810942966 A CN201810942966 A CN 201810942966A CN 108966279 B CN108966279 B CN 1089662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ice data
office
edge
data
ser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429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66279A (zh
Inventor
忻向军
田凤
王拥军
张琦
王波
田清华
杨雷静
任建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18109429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662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66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6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66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6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89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一负载信息、获取的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和用于处理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向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以使各边缘局更新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根据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采用本申请,可以降低响应业务数据请求的时延。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光载无线通信(Radio Over Fiber,ROF)系统,是将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无线接入技术。ROF系统包含中心局、基站和用户终端,ROF系统可以为多个区域提供服务,其中,每个区域中可以设置有多个基站,以便为该区域中的各用户终端提供服务。基站与用户终端通过无线连接,基站与中心局通过主光纤链路连接。
ROF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为:中心局中存储有用户终端需要的所有业务数据,当某一用户终端需要某一业务数据时,向与该用户终端连接的基站发出业务数据请求,该基站通过主光纤链路将该业务数据请求发送至中心局;中心局在接收到该业务数据请求后,将该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业务数据通过主光纤链路传输到基站,之后,基站通过天线,将该业务数据发送给该用户终端。即,所有用户终端都需要通过基站和主光纤链路,从距离遥远的中心局处获取业务数据。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请求的业务数据已经从语音和文本数据转变为需要更多带宽的视频,用户终端数量以及业务数据请求量也日渐增多,所有请求的业务数据均通过主光纤链路传输,会造成网络拥塞,进而导致业务数据请求响应的高时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以降低响应业务数据请求的时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中心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边缘局和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包括当前各区域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
获取所述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为所述边缘局当前能够负载的业务数据请求的个数;
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一负载信息、所述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以及所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所述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并确定用于处理所述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
向所述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中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使所述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所述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
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所述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边缘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中心局和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中心局发送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请求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将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
当接收到业务数据请求时,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所述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系统,所述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系统包括用户终端、基站、边缘局、和中心局;其中,
所述基站,用于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数据请求,发送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区域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第一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至所述局端;
所述中心局,用于接收各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根据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计算各所述边缘局中应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以及各所述边缘局与所述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各边缘局中应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对应调整各所述边缘局中存储的业务数据;发送所述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与目标局端的对应关系至各基站;
所述基站,还用于接收所述局端发送的所述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与目标局端的对应关系,根据各所述边缘局与所述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对应关系,确定用于响应所述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发送业务数据请求至所述目标局端;
所述目标局端,用于通过所述基站将接收到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所述第一业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中心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边缘局和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包括当前各区域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为所述边缘局当前能够负载的业务数据请求的个数;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一负载信息、所述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以及所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所述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并确定用于处理所述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中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使所述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所述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
调度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所述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边缘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中心局和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心局发送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请求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更新模块,用于将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当接收到业务数据请求时,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所述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任一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任一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系统及装置,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获取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然后,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一负载信息、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第一可用负载数以及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并确定用于处理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之后,向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以使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最后,根据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基于本方案,中心局可以将业务数据请求分配给各边缘局进行处理,避免了所有请求的业务数据均通过中心局的主光纤链路传输,从而避免了网络拥塞,降低了业务数据请求响应的时延。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系统的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OF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1所示,ROF系统包括一个中心局,以及多个边缘局。中心局能够存储各用户终端所需的所有业务数据,边缘局可以是具有存储容量、能够存储业务数据的电子设备。中心局和边缘局都能够响应接收到的业务数据请求,具体的处理过程为:获取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业务数据,然后通过基站将该业务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边缘局与基站、用户终端均在中心局服务的多个区域中,边缘局与中心局通过主光纤链路连接,与基站通过无线连接。ROF系统中的中心局和边缘局均为局端,局端具有处理数据、处理信号等功能。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中心局看做中心服务器,将边缘局看做边缘服务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E表示中心局,中心局中一共有5个业务数据,业务数据的标识分别用S1、S2、S3、S4和S5表示,5个业务数据所需的存储空间分别为1、4、3、2、3。ROF系统中存在四个区域,区域的标识分别用R1、R2、R3和R4表示。其中,在R1、R2、R4区域设置边缘局,边缘局的标识分别用E1、E2以及E4表示。某一区域中的边缘局个数可以是0个、1个或者多个,边缘局个数的具体数值由技术人员设置。
在ROF系统中,当来自某一区域的第一用户终端需要某一业务数据时,该用户终端通过附近的基站发送该业务数据对应的业务数据请求至存储有该业务数据的局端。ROF系统的局端包括中心局和边缘局。
在ROF系统中,靠近用户终端的地方设置的边缘局,能够有效分担中心局的负载压力,减少通信网络拥塞,降低响应业务数据请求的时延,提高用户体验,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光载无线系统的可拓展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应用于中心局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201,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
其中,第一负载信息包括当前各区域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业务数据请求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
在实施中,在ROF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当用户终端需要某一业务数据时,用户终端会向与其连接的目标基站,发送该业务数据对应的业务数据请求,该业务数据请求携带有该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其中,目标基站可以是与该用户终端距离最近的基站,也可以是与该用户终端属于同一区域的任一其他基站。每个基站可以通过预先存储的日志文件,记录该基站接收到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还可以从该业务数据请求中提取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记录业务数据请求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从而可以得到第一负载信息。
中心局和基站中可以预先存储有处理周期,处理周期可以由系统维护人员设置。基站可以实时将接收到的业务数据请求发送至中心局,中心局按照处理周期,根据当前处理周期内接收到的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以及业务数据请求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确定第一负载信息。
可选的,基站可以在每个处理周期的开始时刻,将第一负载信息发送至中心局。相应的,中心局可以在每个处理周期的开始时刻接收ROF系统中各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
步骤202,获取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其中,第一可用负载数为边缘局当前能够负载的业务数据请求的个数。
各边缘局可以实时向中心局发送该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至中心局、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中心局中预先存储有第一信息记录文件,中心局可以在接收到第一负载信息的同时,将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存储进第一信息记录文件中。
各边缘局中也可以预先存储有第二信息记录文件,第二信息记录文件中存储有该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在实施中,中心局可以在接收到第一负载信息后,通过查询本地存储的第一信息记录文件,或者通过发送查询指令至各边缘局,通过查询各边缘局中存储的第二信息记录文件,以获取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步骤203,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一负载信息、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第一可用负载数以及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并确定用于处理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
在实施中,中心局基于第一负载信息、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各边缘局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以及第一可用存储空间,通过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计算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用于处理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具体的计算过程后续会进行详细说明。
中心局可以根据处理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以及各业务数据请求,确定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中心局可以将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发送至ROF系统中的各基站,以使各基站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该基站内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目标局端。其中,目标局端可以是中心局,也可以是边缘局。
步骤204,向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
其中,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中携带有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使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
在实施中,针对每个边缘局,中心局根据计算得到的该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生成该边缘局对应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并将该业务数据调整指令发送至该边缘局。
例如,中心局针对边缘局E1,确定出边缘局E1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为S1、S2、S3、S4,则中心局发送包含有S1、S2、S3、S4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至边缘局E1。
步骤205,根据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
在实施中,中心局可以根据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确定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目标局端,然后通过接收该业务数据请求的基站,发送该业务数据请求至目标局端。目标局端接收该业务数据请求后,可以根据该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在本地存储的多个业务数据中确定具有同一数据标识的业务数据为目标业务数据,然后通过同一基站将目标业务数据发送至用户终端。
可选的,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步骤203的具体处理流程:
步骤301,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一可用负载数、预设的存储空间理想值以及第一负载信息,确定用于处理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初始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第一对应关系。
在实施中,中心局中预先存储有各区域与各局端间的拥塞度,其中,拥塞度包括某一区域的用户终端从发送业务数据请求至局端,到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业务数据的时长,也即,该用户终端从各局端获取业务数据的时延。拥塞度还包括光纤的物理参数、系统的工作环境对信号传递的影响。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时延为拥塞度,对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中心局将各边缘局的第一可用存储空间记为存储空间理想值,存储空间理想值可以为无限大,也即每个边缘局拥有无限的存储空间,可以存储所有的业务数据。
针对每个区域,中心局确定各局端与该区域中的用户终端的拥塞度,然后按照各局端对应的拥塞度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得到第一序列。其中,各局端包括边缘局和中心局。中心局按照第一序列的排列顺序,依次选择第一序列中未被选择的局端,比较该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与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为当前处理周期内该区域的实际业务数据请求的数量。
如果该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小于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则将该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置为0,更新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即,将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减去该局端第一可用负载数,得到第一差值,将该第一差值作为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然后,中心局通过负载服务分配算法,选取第一序列中下一个未被选择的局端,比较该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与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
其中,如果该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小于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则在该区域的多个业务数据请求中,按照预设的选择条件确定第一可用负载数的业务数据请求,将确定出的业务数据请求分配给该局端处理,也即,确定出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初始局端为该局端。其中,预设的选择条件可以是在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请求排列顺序中,以排在第一位的业务数据请求为始,至第一可用负载数的业务数据请求为止的范围内包含的业务数据请求。业务数据请求排列顺序可以由基站根据接收各业务数据请求的时间确定。
对于该区域的其他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初始局端,中心服务需要通过比较其他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与其他业务数据请求数进行确定。具体过程与之类似,此处不再列举。当各边缘局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均为0时,中心局通过负载服务分配算法,将中心局作为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初始局端。
如果该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大于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则将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置为0,更新该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即将该局端第一可用负载数减去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得到第二差值,将该第二差值作为该局端第一可用负载数。然后,选取下一个区域。即,如果该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大于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则该区域所有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初始局端为该局端。
这样,中心局遍历所有的区域,确定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初始局端,并根据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和对应的初始局端,确定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第一对应关系。
例如,假设边缘局E1、边缘局E2、边缘局E4中存储有所有的业务数据,边缘局E1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为200,边缘局E2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为400,边缘局E4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为300,区域R1中业务数据请求数为251,区域R2中业务数据请求数为198,区域R3中业务数据请求数为196,区域R4中业务数据请求数为315。
区域R1与边缘局E2间的拥塞度为10,区域R1与边缘局E4间的拥塞度为25;区域R2与边缘局E1间的拥塞度和区域R1与边缘局E2间的拥塞度相同,区域R2与边缘局E4间的拥塞度为20;区域R3与边缘局E1间的拥塞度为15,区域R3与边缘局E2间的拥塞度为15,区域R3与区域R4间的拥塞度为12。类似的,可知区域R4与边缘局E1间的拥塞度为25,区域R4与边缘局E2间的拥塞度为20。某一区域与该区域中边缘局的拥塞度为5,比如,区域R1与边缘局E1间的拥塞度为5。各区域与中心局间的拥塞度相同,均为100。
针对区域R1,中心局比较区域R1与各局端的拥塞度,得到的第一序列为E1、E2、E4、E。中心局选择边缘局E1,比较边缘局E1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和区域R1的业务数据请求数,200小于251,那么将边缘局E1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置为0,区域R1的业务数据请求数置为251-200=51,确定区域R1中200个业务数据请求的初始局端为边缘局E1。然后,中心局选取第一序列中下一个未被选择的局端E2,比较边缘局E2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和区域R1的业务数据请求数,400大于51,将区域R1的业务数据请求数置为0,将边缘局E2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置为400-51=349,确定区域R1中51个业务数据请求的初始局端为边缘局E1。之后,依次针对区域R2、区域R3、区域R4,比较该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和各局端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具体过程与之类似,不再赘述。直至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均为0,或者直至各边缘局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均为0,将剩余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初始局端均设为中心局。由此,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第一对应关系。
具体情况如图4a所示,边缘局E1响应区域R1中200个业务数据请求;边缘局E2响应区域R1中51个业务数据请求,边缘局E2响应区域R2中198个业务数据请求,边缘局E2响应区域R4中151个业务数据请求;边缘局E4响应区域R3中196个业务数据请求,边缘局E4响应区域R4中104个业务数据请求;中心局响应区域R4中60个业务数据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各区域与中心局间的拥塞度远大于各区域与各边缘局间的拥塞度,因此,在第一序列中,中心局排列在各边缘局之后。步骤301的求解是以边缘局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为约束条件的单约束求解问题。
步骤302,基于第一对应关系,根据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得到服务资源分配矩阵和第二对应关系。
在实施中,中心局将各边缘局的第一可用存储空间记为各边缘局当前的可用存储空间。中心局中可以在本地预先存储的第一信息文件中,存储各区域的用户终端从中心局和各边缘局获取业务数据的拥塞度。
首先,中心局通过负载服务分配算法,针对各业务数据,获取某一区域的用户终端分别从中心局和各边缘局获取业务数据的拥塞度,然后计算中心局对应的拥塞度,与各边缘局对应的拥塞度的差值。中心局将该差值乘以该区域该业务数据对应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得到该业务数据的拥塞度差。
然后,中心局通过负载服务分配算法,在各拥塞度差中确定最大拥塞度差,并将最大拥塞度差对应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作为对应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中心局针对已存储业务数据的边缘局,将该边缘局的第一可用存储容量减去已存储业务数据的存储容量,得到的差值作为该边缘局的第一可用存储容量。
之后,中心局重复以下处理流程:基于各边缘局的第一可用存储容量、各边缘局存储的业务数据、以及第一对应关系,依次计算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拥塞度差;确定最大拥塞度差对应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作为对应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直至某一边缘局无法存放任一其他未存放在该边缘局的业务数据为止。
由此,中心局通过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确定出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并将各边缘局的目标数据标识以矩阵的形式表示,得到服务资源分配矩阵。
例如,边缘局E1、边缘局E2和边缘局E4的存储容量分别为7、11和9,负载容量分别为200、400和300。假设区域R1中对于五项业务数据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分别为33、42、56、41、79;区域R2中对于五项业务数据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分别为52、17、24、66、39;区域R3中对于五项业务数据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分别为45、30、26、25、70;区域R4中对于五项业务数据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分别为89、47、88、66、25。
在边缘局E1中存储业务数据S1,拥塞度差为33*(100-5)=3315,即在边缘局E1中存储业务数据S1将减少3315个拥塞度。与之类似,E1中存放S2、S3、S4、S5的拥塞度差分别为3990、5320、3895、7505。基于相同的计算方式,边缘局E2中存放S1、S2、S3、S4、S5的拥塞度差分别为15030、9155、13910、15240、10295,边缘局E4中存放S1、S2、S3、S4、S5的拥塞度差分别为12415、7105、10648、8470、8535。
中心局比较三个边缘局中存储五个业务数据的拥塞度差,得到的最大拥塞度差为15240,并将最大拥塞度差对应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S4,作为对应的边缘局E2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将边缘局E2的第一可用存储容量置为11-2=9。
之后,中心局基于边缘局E2中存储有S4,分配各区域中的业务数据请求,重新计算边缘局中存储业务数据的拥塞度差,具体过程为:
如图4b所示,当边缘局E2中存储有S4时,边缘局E2可以响应区域R1中41个S4的业务数据请求,那么边缘局E2还需响应区域R1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为10;边缘局E2可以响应区域R2中66个S4的业务数据请求,那么边缘局E2还需响应区域R2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为132;边缘局E2可以响应区域R4中66个S4的业务数据请求,那么边缘局E2还需响应区域R4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为85。基于此,在边缘局E2中存储有S1时的拥塞度差为10*(100-10)+52*(100-5)+85*(100-20)=12640,类似的,边缘局E2中存储有S2、S3、S5时的拥塞度差分别为6275、9980、6605。由于边缘局E2中存储有S4,区域R1中请求S4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为0,边缘局E1不需要响应其他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因此,边缘局E1中存储S4时的拥塞度差为0,类似的,可知边缘局E1中存放S1、S2、S3、S4、S5的拥塞度差分别为3315、3990、5320、0、7505。由于边缘局E2中存储有S4,区域R4中请求S4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为0,边缘局E4可以响应区域R3中25个S4的业务数据请求,因此,边缘局E4中存储S4时的拥塞度差为25*(100-12)=2200,类似的,可知边缘局E4中存放S1、S2、S3、S4、S5的拥塞度差分别为12415、7105、10648、2200、8535。
中心局比较各拥塞度差,得到的最大拥塞度差为12640,并将最大拥塞度差对应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S1,作为对应的边缘局E2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将边缘局E2的可用存储容量置为9-1=8。
然后,中心局再分配各区域中的业务数据请求,重新计算边缘局中存储业务数据的拥塞度差,直至某一边缘局中无法存放任一其他未存放在该边缘局的业务数据为止。
最终计算结果如图4c所示,以边缘局E2为例,边缘局E2中存储有S1、S3、S4、S5四个业务数据,边缘局E2响应区域R1中请求S5的51个业务数据请求;响应区域R2中请求S1的52个业务数据请求,请求S3的24个业务数据请求,请求S4的66个业务数据请求,请求S5的39个业务数据请求;响应区域R4中请求S1的38个业务数据请求,请求S3的88个业务数据请求,请求S5的25个业务数据请求;边缘局E2的负载数为383个,区域R2中还有17个请求S2的业务数据请求没有对应的局端。其他边缘局和区域的情况不再一一列举。
边缘局E1和边缘局E4中均存储有S1、S2、S4三个业务数据,边缘局E2中均存储有S1、S3、S4、S5四个业务数据,服务资源分配矩阵可以表示为[1 1 0 1 0;1 0 1 1 1;1 1 01 0]。
步骤302的求解是以边缘局的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为约束条件的单约束求解问题。
步骤303,根据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二对应关系、第一负载信息与服务资源分配矩阵,确定用于处理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
在实施中,中心局在第一负载信息中确定除第二对应关系包含的业务数据请求外的业务数据请求,得到未被确定目标局端的业务数据请求。然后,针对各未被确定目标局端的业务数据请求,基于服务资源分配矩阵,确定存储有该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业务数据的边缘局。之后,根据预设条件确定,未被确定目标局端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当没有满足预设条件的边缘局时,将中心局作为目标局端。
预设条件可以是在存储有该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业务数据,且可用负载数不为0的边缘局中,未被确定目标局端的业务数据请求所属的区域,与某一边缘局的拥塞度最小。
例如,如图4d所示,针对区域R2中未确定目标局端的请求业务数据S2的17个业务数据请求,存储有业务数据S2的局端有边缘局E1、边缘局E4、以及中心局E,区域R2与边缘局E1、边缘局E4、中心局E间的拥塞度分别为10、20、100,中心局首先比较业务请求数与边缘局E1的第一可用负载数,边缘局E1的第一可用负载数为200-116=84,84大于17,因此,将边缘局E1作为这17个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
中心局通过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最终得到的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如图4d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的核心思想可以表示如下:ROF系统中存在N个区域,用i表示某一区域,因此,i满足i∈[1,N]。每个区域设置的边缘局的个数不超过1个,j表示某一边缘局,因此j的个数最大为N。在计算过程中,将中心局作为N+1个边缘局,因此,j满足j∈[1,N+1]。各边缘局的负载容量和存储容量可以不同,对于未设置边缘局的区域,将该边缘局的负载容量和存储容量均设置为0。中心局中共存储了K个业务数据,用k表示某一业务数据,因此有1≤k≤K。
用dij表示区域i到边缘局j的拥塞度,dij越小代表局端响应业务数据请求的时延越小。在i=j的情况下,dij有最小值,在j=N+1时,dij有最大值。用mk表示业务数据k占用存储空间的大小,用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41
表示区域i中请求业务数据k的业务数据请求数;用sj表示边缘局j中的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用lj表示边缘局j中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用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42
表示业务数据在边缘局j中的存储情况,当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43
时,边缘局j中未存储业务数据k,相应的,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44
时,边缘局j中存储有业务数据k。对于任意业务数据k,均有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45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46
表示边缘局j中存储有业务数据k,并响应区域i中请求业务数据k的业务数据请求数。
相应的,可以用公式(1)、(2)分别表示对于各边缘局中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的约束、以及对于各边缘局第一可负载数的约束。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47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48
基于公式(1)、(2)的计算结果,最终获得的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应满足,ROF系统中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拥塞度的平均值最小,最小拥塞度平均值的表示方式如公式(3):
Figure BDA0001769517490000151
本申请实施例在边缘局的第一可用负载数和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的两个约束条件下,分配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局端,以使ROF系统各业务数据请求的拥塞度平均值最小,从而降低业务数据请求响应的时延。
可选的,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在获取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之前,还会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501,如果接收到边缘局发送的冷门信息,则获取各边缘局当前正在响应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以及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
在实施中,中心局可以在处理周期数达到预设阈值后,发送预设的检验指令至各边缘局,以使各边缘局在接收到检验指令后,检测该边缘局中是否存在冷门业务数据,如果存在,边缘局会发送预先存储的冷门信息至中心局。如果不存在,执行步骤504。冷门业务数据以及冷门信息的确定过程后续会进行具体说明。
中心局在接收到边缘局发送的冷门信息后,会获取各边缘局当前正在响应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以及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
步骤502,将第一负载信息和各边缘局当前正在响应的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相加,得到第二负载信息。
在实施中,中心局可以将第一负载信息中各区域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和各边缘局当前正在响应的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相加,得到当前处理周期需要响应的所有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
然后,中心局根据确定出的当前处理周期需要响应的所有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以及所有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确定第二负载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中心局可以根据数据标识的个数,确定业务数据请求数。
步骤503,根据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二负载信息、第二可用负载数以及第二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应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以及各边缘局与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对应关系。
其中,第二可用存储空间为边缘局的存储容量,第二可用负载数为边缘局的负载容量。
在实施中,中心局根据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二负载信息、第二可用负载数以及第二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应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以及各边缘局与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对应关系。
具体处理过程与步骤203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504,如果未接收到边缘局发送的冷门信息,则执行获取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任一边缘局,该边缘局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业务数据请求后,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上一处理周期中已处理过的业务数据请求,如果存在,则优先处理该业务数据请求。其中,业务数据请求携带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和该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例如,上一处理周期内,用户终端A的业务数据请求由边缘局E1响应,用户终端B的业务数据请求由边缘局E2响应,那么,在当前处理周期,边缘局E1响应用户终端A和用户终端B的业务数据请求时,边缘局E1优先处理用户终端A的业务数据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在ROF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到冷门业务数据时,对各边缘局中存储的业务数据、以及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目标局端进行重新分配,以并替换边缘局中的冷门业务数据,进而降低ROF系统中各业务数据请求的拥塞度平均值,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边缘局,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中心局和用户终端,如图6所示,该方法的具体处理过程包括:
步骤601,接收中心局发送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
其中,业务数据调整请求中携带有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在实施中,边缘局可以在ROF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任意时刻,接收中心局发送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
步骤602,将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
在实施中,边缘局可以基于业务数据调整请求携带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获取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存储在本地。
步骤603,当接收到业务数据请求时,根据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
在实施中,边缘局在接收到某一业务数据请求时,根据该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该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目标业务数据,并将该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将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具体分为以下两步:
步骤一、比较边缘局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该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边缘局对应的多余数据标识与缺少数据标识,其中,多余数据标识为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中不包含的数据标识,缺少数据标识为边缘局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中不包含的数据标识。
在实施中,例如,边缘局E1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为S1、S2、S3,该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为S1、S2、S4、S5,那么多余数据标识为S3,缺少数据标识为S4和S5。
步骤二、在边缘局中删除多余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并添加缺少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
在实施中,边缘局删除多余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同时根据缺少数据标识从中心局处,获取缺少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并存储在本地。
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缘局通过在本地删除多余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并存储缺少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以响应该处理周期内该边缘局对应的业务数据请求,能够降低业务数据请求响应的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在ROF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边缘局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还会执行以下操作:
操作一、在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请求数文件中,确定业务数据请求数小于预设阈值的业务数据为冷门业务数据。
其中,边缘局中可以预先存储有业务数据请求数文件,边缘局可以在业务数据请求数文件中记录各处理周期内,该边缘局存储的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各业务数据对应的业务数据请求数。
在实施中,边缘局可以在接收到预设的检验指令时,获取业务数据请求数文件,然后,比较业务数据请求数文件中各业务数据的业务数据请求数和预设阈值,将业务数据请求数小于预设阈值的业务数据作为冷门业务数据。
例如,在多个处理周期中,边缘局中的某一业务数据的业务请求数一直低于预设阈值,比如10,那么在各处理周期,中心局均将该业务数据存储在该边缘局中,造成了业务数据滞留、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操作二、如果存在冷门业务数据,则发送冷门信息至中心局。
其中,冷门信息携带有冷门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存储冷门业务数据的边缘局的标识。
在实施中,当边缘局确定该边缘局内存在冷门业务数据时,获取冷门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然后,边缘局将该冷门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和该边缘局的标识作为冷门信息,发送至中心局。
本申请实施例在ROF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到冷门业务数据时,对各边缘局中存储的业务数据、以及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目标局端进行重新分配,以并替换边缘局中的冷门业务数据,进而降低ROF系统中各业务数据请求的拥塞度平均值,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系统及装置,通过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获取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然后,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一负载信息、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第一可用负载数以及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并确定用于处理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之后,向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以使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最后,根据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基于本方案,中心局可以将业务数据请求分配给各边缘局进行处理,避免了所有请求的业务数据均通过中心局的主光纤链路传输,从而避免了网络拥塞,降低了业务数据请求响应的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中心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边缘局和用户终端,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710,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包括当前各区域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
获取模块720,用于获取所述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为所述边缘局当前能够负载的业务数据请求的个数;
第一确定模块730,用于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一负载信息、所述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以及所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所述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并确定用于处理所述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
发送模块740,用于向所述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中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使所述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所述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
调度模块750,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所述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边缘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中心局和用户终端,如图8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810,用于接收所述中心局发送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请求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更新模块820,用于将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
第二确定模块830,用于当接收到业务数据请求时,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所述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系统及装置,通过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获取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然后,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第一负载信息、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第一可用负载数以及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并确定用于处理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之后,向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以使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最后,根据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基于本方案,中心局可以将业务数据请求分配给各边缘局进行处理,避免了所有请求的业务数据均通过中心局的主光纤链路传输,从而避免了网络拥塞,降低了业务数据请求响应的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上述中心局或边缘局。如图9所示,包括处理器901、通信接口902、存储器903和通信总线904,其中,处理器901,通信接口902,存储器903通过通信总线9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90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901,用于执行存储器90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以使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
上述电子设备提到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用于上述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步骤。
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的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中心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边缘局和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包括当前各区域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
获取所述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为所述边缘局当前能够负载的业务数据请求的个数;
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预设的存储空间理想值以及所述第一负载信息,确定用于处理所述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初始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第一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根据所述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得到服务资源分配矩阵和第二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负载信息与所述服务资源分配矩阵,确定用于处理所述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
向所述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中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使所述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所述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
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所述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之前,还包括:
如果接收到所述边缘局发送的冷门信息,则获取所述各边缘局当前正在响应的业务数据请求数以及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
将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和所述各边缘局当前正在响应的业务数据请求的数据标识相加,得到第二负载信息;
根据所述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二负载信息、第二可用负载数以及第二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应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以及各所述边缘局与所述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可用存储空间为所述边缘局的存储容量,所述第二可用负载数为所述边缘局的负载容量;
如果未接收到所述边缘局发送的冷门信息,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步骤。
3.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边缘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中心局和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中心局发送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请求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比较所述边缘局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该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所述边缘局对应的多余数据标识与缺少数据标识,其中,所述多余数据标识为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中不包含的数据标识,所述缺少数据标识为所述边缘局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中不包含的数据标识;
在所述边缘局中删除所述多余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并添加所述缺少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
当接收到业务数据请求时,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所述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请求数文件中,确定业务数据请求数小于预设阈值的业务数据为冷门业务数据,其中,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数文件包含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与该业务数据的业务数据请求数;
如果存在所述冷门业务数据,则发送冷门信息至所述中心局,其中,冷门信息携带有所述冷门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存储所述冷门业务数据的边缘局的标识。
5.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系统包括用户终端、基站、边缘局、和中心局;其中,
所述基站,用于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数据请求,发送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区域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第一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至局端;
所述中心局,用于接收各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根据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计算各所述边缘局中应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以及各所述边缘局与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各边缘局中应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对应调整各所述边缘局中存储的业务数据;发送所述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与目标局端的对应关系至各基站;
所述基站,还用于接收所述局端发送的所述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与目标局端的对应关系,根据各所述边缘局与所述当前各区域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对应关系,确定用于响应所述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发送业务数据请求至所述目标局端;
所述目标局端,用于通过所述基站将接收到的业务数据请求对应的所述第一业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
6.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中心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边缘局和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包括当前各区域的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所属区域的区域标识;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各边缘局当前的第一可用负载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以及各边缘局中预先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为所述边缘局当前能够负载的业务数据请求的个数;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一可用负载数、预设的存储空间理想值以及所述第一负载信息,确定用于处理所述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初始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第一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根据所述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一可用存储空间,确定各边缘局中需要存储业务数据的目标数据标识,得到服务资源分配矩阵和第二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负载服务分配算法、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一负载信息与所述服务资源分配矩阵,确定用于处理所述待处理的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局端,得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各边缘局发送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指令中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使所述各边缘局将当前存储的业务数据,更新为所述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
调度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和局端的对应关系,将所述业务数据请求调度至对应的局端中进行处理。
7.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光载无线接入系统中的边缘局,所述光载无线接入系统还包括基站、中心局和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心局发送的业务数据调整指令,所述业务数据调整请求携带有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
更新模块,用于比较所述边缘局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以及该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所述边缘局对应的多余数据标识与缺少数据标识,其中,所述多余数据标识为所述边缘局中需要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中不包含的数据标识,所述缺少数据标识为所述边缘局本地存储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中不包含的数据标识;
在所述边缘局中删除所述多余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并添加所述缺少数据标识对应的业务数据;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当接收到业务数据请求时,根据所述业务数据请求携带的业务数据的数据标识,确定所述业务数据请求的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
CN201810942966.5A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89662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42966.5A CN108966279B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42966.5A CN108966279B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6279A CN108966279A (zh) 2018-12-07
CN108966279B true CN108966279B (zh) 2020-02-18

Family

ID=64470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42966.5A Active CN108966279B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66279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3960A (zh) * 2010-12-24 2011-04-13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天线选择的多天线网络编码中继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89428C (zh) * 2006-08-09 2010-0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业务多边缘设备和系统
JP5493980B2 (ja) * 2010-02-19 2014-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02130805B (zh) * 2011-03-09 2013-06-19 山东大学 一种面向融合接入的多业务终端系统
EP2670210B1 (en) * 2012-06-01 2014-09-17 Ntt Docomo, Inc.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a radio over fiber transmission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CN103684602A (zh) * 2012-09-13 2014-03-26 白银博德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光载无线技术支持多业务智能接入的方法及系统
TWI527389B (zh) * 2014-06-06 2016-03-21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射頻上載光纖系統及局端
CN105163395B (zh) * 2015-07-09 2019-04-02 云南大学 一种基于光载无线系统的无线局域网接入控制方法
CN105071860B (zh) * 2015-07-15 2017-08-25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wdm和ofdm技术的多通道rof系统
WO2017032406A1 (en) * 2015-08-24 2017-03-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trol of an optical transmitter in a radio over fibre system
ES2573378B1 (es) * 2016-02-02 2017-01-26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ència Arquitectura de fibra multinúcleo y método de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3960A (zh) * 2010-12-24 2011-04-13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天线选择的多天线网络编码中继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6279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40259B (zh) 一种基于mec的cdn节点分配方法和系统
CN108696895B (zh) 资源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327550B (zh) 一种访问请求的分配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8667748B (zh) 一种控制带宽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677324B (zh) 业务管理方法、终端、网络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10519183B (zh) 一种节点限速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151009B (zh) 一种基于mec的cdn节点分配方法和系统
CN102137014A (zh) 资源管理方法、系统和资源管理器
CN110830565B (zh) 资源下载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868465A (zh) 一种容器云的负载均衡系统及方法
CN110244901B (zh) 任务分配方法及装置、分布式存储系统
CN106161280B (zh) 一种带宽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040009B (zh) 数据定向传输方法、数据定向传输控制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27168A (zh) 服务分配方法、系统、装置、服务器及介质
CN104348798A (zh) 一种分配网络的方法、装置、调度服务器和系统
CN109144730B (zh) 一种小小区下任务卸载方法及装置
CN112351088A (zh) 一种cdn缓存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90372825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9413117B (zh) 分布式数据计算方法、装置、服务器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003337A (zh) 访问请求的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8966279B (zh) 一种基于中心压力边缘化的光载无线接入方法及系统
CN114828235A (zh)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带宽分配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77483A (zh) 数据资源调度方法、服务器、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3441865A (zh) 管理IP地址的方法、系统及BRAS和Portal服务器
CN111045790A (zh) 虚拟机部署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