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63666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63666B
CN108963666B CN201810387458.5A CN201810387458A CN108963666B CN 108963666 B CN108963666 B CN 108963666B CN 201810387458 A CN201810387458 A CN 201810387458A CN 108963666 B CN108963666 B CN 1089636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portion
diameter
male terminal
front flange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74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63666A (zh
Inventor
谷崎俊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963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3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63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36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防阳端子误组装的连接器具备第一、第二阳端子及连接器壳体,这两阳端子分别具备第一、第二阳侧主体部、后侧及前侧凸缘部,连接器壳体具备第一、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比第一、第二后侧凸缘部的直径小,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比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且长度比其长度大,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具备内部空间连通的前后侧收纳部,前侧收纳部的内径比第一阳侧主体部的外径大且比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后侧收纳部的内径比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大且比第一后侧凸缘部的直径小,后侧收纳部的长度比第一前侧凸缘部的长度大且比第二前侧凸缘部的长度小,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的直径比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大且比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连接器的一例,已知日本特开2014-154377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充电连接器。该充电连接器具备电源侧壳体和两个阳端子。两个阳端子的一方是与电源的正极侧连接的电源用的阳端子,另一方是与负极侧连接的接地用的阳端子。电源用的阳端子及接地用阳端子设为同样的结构,分别收纳于电源侧壳体具备的端子收纳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54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因为电源用的阳端子和接地用的阳端子是同样的结构,所以例如产生电源用的阳端子插入到用于收纳接地用的阳端子的端子收纳部这样的误组装成为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第一阳端子、第二阳端子以及连接器壳体,所述第一阳端子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呈棒状的第一阳侧主体部、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阳侧主体部的后方的第一后侧凸缘部、以及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的前侧且与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以台阶连接的第一前侧凸缘部,所述第二阳端子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呈棒状的第二阳侧主体部、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二阳侧主体部的后方的第二后侧凸缘部、以及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后侧凸缘部的前侧且与所述第二后侧凸缘部以台阶连接的第二前侧凸缘部,所述连接器壳体具备所述第一阳端子从后方插入的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和所述第二阳端子从后方插入的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成为比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的直径及所述第二后侧凸缘部的直径小的直径,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成为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的直径,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长度大,所述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具备前方的前侧收纳部和后方的后侧收纳部,所述前侧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后侧收纳部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前侧收纳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阳侧主体部的外径大,且比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所述后侧收纳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大,且比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的直径小,所述后侧收纳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长度大,且比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长度小,所述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的直径比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大,且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
通过这样构成,例如在第一阳端子错误地插入到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下,第一后侧凸缘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一阳端子收纳于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比较成为后方的位置。因此,能通过第一后侧凸缘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来判别第一阳端子是否误组装,所以能防止第一阳端子误组装。
另外,在第二阳端子错误地插入到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下,第二后侧凸缘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二阳端子收纳于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比较成为后方的位置。因此,能通过第二后侧凸缘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来判别第二阳端子是否误组装,所以能防止第二阳端子误组装。
另外,也可以设为:所述连接器壳体具备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方安装的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具有呈板状的保持器主体部,
所述保持器主体部具备从所述保持器主体部的前侧面向前方突出的第一突起部、和从所述保持器主体部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
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抵接,所述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后侧凸缘部抵接。
通过这样构成,例如在第一阳端子错误地插入到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下,保持器的第二突起部从第一后侧凸缘部的后方抵接,所以保持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一阳端子收纳于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比较成为后方的位置。
另外,在第二阳端子错误地插入到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下,保持器的第一突起部从第二后侧凸缘部的后方抵接,所以保持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二阳端子收纳于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比较成为后方的位置。
因此,能通过保持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来检测第一阳端子或者第二阳端子是否误组装。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能防止第一阳端子或者第二阳端子误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器的右侧视图;
图2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连接器壳体的右侧视图;
图4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5是连接器壳体的后视图;
图6是图5的正常组装时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5的正常组装时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6中的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及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9是图8中的正常组装的简要图;
图10是图5的误组装时的A-A剖视图;
图11是图5的误组装时的B-B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的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及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附近的放大图;以及
图13是图12中的误组装的简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是使用于EV(电动汽车)等的充电的充电连接器,具备一个第一阳端子10、两个第二阳端子30、供第一阳端子10及第二阳端子30插入的连接器壳体50、以及从连接器壳体50的后方安装的保持器80。第一阳端子10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第二阳端子30作为电源端子使用。连接器1与未图示的充电插座嵌合。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至图13中的X方向作为前方,将Y方向作为右方。
如图6所示,第一阳端子10通过对金属棒材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呈棒状的第一阳侧主体部11、第一后侧凸缘部12以及第一前侧凸缘部13。第一后侧凸缘部12呈圆板状,沿周向设置于第一阳侧主体部11的后端部。第一前侧凸缘部13呈圆环状,沿周向设置于第一后侧凸缘部12的前侧,且以台阶与第一后侧凸缘部12连接。
如图6所示,第一阳端子10具备从第一阳侧主体部1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一电线连接部14。第一电线连接部14是所谓的闭筒形式,通过压接而连接有未图示的电线。
如图6所示,第二阳端子30通过对金属棒材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呈棒状的第二阳侧主体部31、第二后侧凸缘部32以及第二前侧凸缘部33。第二后侧凸缘部32呈圆板状,沿周向设置于第二阳侧主体部31的后端部。第二前侧凸缘部33呈圆环状,沿周向设置于第二后侧凸缘部32的前侧,并以台阶与第二后侧凸缘部32连接。
如图6所示,第二电线连接部34是所谓的闭筒形式,通过压接而连接有未图示的电线。在第二阳侧主体部31的前端部开设有压入孔35。在压入孔35中压入有树脂盖36。
如图8、图9所示,第一阳端子10及第二阳端子30的各部位的尺寸满足以下的(A)至(G)的要件。
(A)第一阳侧主体部11的外径Ra1<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直径Rc1
(B)第二阳侧主体部31的外径Ra2<第二前侧凸缘部33的直径Rc2
(C)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直径Rc1<第一后侧凸缘部12的直径Rb1
(D)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直径Rc1<第二后侧凸缘部32的直径Rb2
(E)第二前侧凸缘部33的直径Rc2<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直径Rc1
(F)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长度Lc1<第二前侧凸缘部33的长度Lc2
(G)第一后侧凸缘部12的长度Lb1=第二后侧凸缘部32的长度Lb2(但是,也可以不是完全相同,例如,也可以具有由切削加工等的误差导致的差异。)
如图3、图6所示,连接器壳体50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具备收纳第一阳端子10的一个第一腔60和收纳第二阳端子30的两个第二腔70。如图5、图6所示,两个第二腔70在连接器壳体50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沿左右排列配置。第一腔60配置于两个第二腔70之间。
如图6所示,第一腔60具备收纳第一阳侧主体部11的第一主体收纳部51、第一电线收纳部61以及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第一主体收纳部51的内部空间、第一电线收纳部61的内部空间以及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一电线收纳部61在连接器壳体50的后方开口,设置成圆筒状。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具备:后侧收纳部63,其位于第一电线收纳部61的前端,以开口的方式设置成圆筒状;以及前侧收纳部64,其与后侧收纳部63的前侧连接,以开口的方式设置。如图2、图4、图6所示,第一主体收纳部51在连接器壳体50的前方开口,设置成圆筒状。
如图6所示,第二腔70具备收纳第二阳侧主体部31的第二主体收纳部52、第二电线收纳部71以及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第二主体收纳部52的内部空间、第二电线收纳部71的内部空间以及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二电线收纳部71在连接器壳体50的后方开口,设置成圆筒状。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位于第二电线收纳部71的前端,以开口的方式设置成圆筒状。如图2、图4、图6所示,第二主体收纳部52在连接器壳体50的前方开口,设置成圆筒状。
如图8、图9、图12、图13所示,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及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尺寸满足以下的(H)至(O)的要件。
(H)第一阳侧主体部11的外径Ra1<前侧收纳部64的内径Re1
(I)前侧收纳部64的内径Re1<第二前侧凸缘部33的直径Rc2
(J)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直径Rc1<后侧收纳部63的内径Rd1
(K)后侧收纳部63的内径Rd1<第一后侧凸缘部12的直径Rb1
(L)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长度Lc1<后侧收纳部63的长度Ld1
(M)后侧收纳部63的长度Ld1<第二前侧凸缘部33的长度Lc2
(N)第二前侧凸缘部33的直径Rc2<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内径Rd2
(O)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内径Rd2<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直径Rc1
如图6所示,第一阳端子10插通于连接器壳体50的第一腔60。如图8、图9所示,第一后侧凸缘部12抵接于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的后侧收纳部63的开口边缘(上述要件J、K、L)。
如图6所示,两个第二阳端子30分别插通于连接器壳体50的第二腔70。如图8、图9所示,第二阳端子30的第二后侧凸缘部32抵接于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开口边缘(上述要件D、N、O)。
如图5、图7所示,连接器壳体50具备四个凸部53。四个凸部53从连接器壳体50的外周面突出地设置,与后述的保持器80的四个锁定槽87嵌合。
如图5、图6所示,保持器80具备:呈大致圆板状的保持器主体部81,其从连接器壳体50的后方安装;以及罩部86,其从保持器主体部81向前方开口。保持器主体部81具备一个第一电线插通孔82和两个第二电线插通孔84。
如图5、图6所示,第一电线插通孔82在连接器壳体50的与第一腔60对应的位置开口。在第一电线插通孔82中插通有与第一阳端子10的第一电线连接部14连接的未图示的电线。保持器主体部81具备第一突起部83,第一突起部83从第一电线插通孔82的开口边缘向前方突出。第一突起部83抵接于第一阳端子10的第一后侧凸缘部12。
如图5、图6所示,两个第二电线插通孔84在连接器壳体50的与第二腔70对应的位置开口。在第二电线插通孔84中插通有与第二阳端子30的第二电线连接部34连接的未图示的电线。保持器主体部81具备第二突起部85,第二突起部85从第二电线插通孔84的开口边缘向前方突出。第二突起部85抵接于第二阳端子30的第二后侧凸缘部32。第一突起部83和第二突起部8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成为相同长度。
如图5、图7所示,在罩部86的内周且与连接器壳体50的四个凸部5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呈槽状的四个锁定槽87。连接器壳体50的四个凸部53和保持器80的四个锁定槽87嵌合,从而保持器80固定于连接器壳体5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假设在左侧的第二腔70中错误地插通第一阳端子10,在中央的第一腔60中错误地插通第二阳端子30。于是,如图12、图13所示,第一前侧凸缘部13抵接于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开口边缘(上述要件O)。因此,如图9、图13所示,与第二阳端子30插通于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情况下的第二阳端子3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比,第一阳端子10的位置向后方偏移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长度Lc1量。另外,第二前侧凸缘部33抵接于前侧收纳部64的开口边缘(上述要件I)。由此,如图9、图13所示,第二阳端子30的位置与第一阳端子10插通于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的情况下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比,向后方偏移第二前侧凸缘部33的长度Lc2减去后侧收纳部63的长度Ld1所得的长度Ls量(上述要件M)。
因此,即使第一阳端子10或者第二阳端子30插入到错误的腔(即第一阳端子10插入到第二腔70,第二阳端子30插入到第一腔60),也因为错误地插入的阳端子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向后方偏移,所以能判别出第一阳端子10或者第二阳端子30误组装。
接着,如图10、图11所示,假设以在左侧的第二腔70中错误地插通第一阳端子10、在第一腔60中错误地插通第二阳端子30的状态安装保持器80。在此,如图13所示,假设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长度Lc1比长度Ls长。此时,保持器80的第二突起部85先抵接于第一阳端子10的第一后侧凸缘部12,所以保持器80的位置与第一阳端子10及第二阳端子30分别正确地插通于第一腔60及第二腔70的情况下的保持器80的位置比较,向后方偏移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长度Lc1量。由此,如图11所示,不能将保持器80向前方推入到保持器80的四个锁定槽87与连接器壳体50的凸部53嵌合的位置。因此,保持器80不能安装于连接器壳体50,所以能检测出第一阳端子10或者第二阳端子30错误地插入。
虽然未图示,但是关于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长度Lc1比长度Ls短的情况也同样,保持器80向后方偏移长度Ls量,因此保持器80不能安装于连接器壳体50,所以能检测出第一阳端子10或者第二阳端子30错误地插入。
虽然未图示,但是关于在三个腔中的两个第二腔70中正规地插通两个第二阳端子30、在第一腔60中错误地插通第二阳端子30的情况也同样,保持器80向后方偏移长度Ls量,因此保持器80不能安装于连接器壳体50,所以能检测出第二阳端子30错误地插入。
虽然未图示,但是关于在三个腔中的第一腔60中正规地插通第一阳端子10、在两个第二腔70中的任一个中错误地插通第一阳端子10的情况也同样,保持器80向后方偏移第一前侧凸缘部13的长度Lc1量。因此,保持器80不能安装于连接器壳体50,所以能检测出第一阳端子10错误地插入。另外,关于在两个第二腔70双方中插通第一阳端子10的情况也是同样。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在第一阳端子10错误地插入到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情况下,第一后侧凸缘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一阳端子收纳于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的情况比较成为后方的位置。因此,能通过第一后侧凸缘部1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来判别第一阳端子10是否误组装,所以能防止第一阳端子10误组装。
另外,在第二阳端子30错误地插入到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的情况下,第二后侧凸缘部3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二阳端子30收纳于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情况比较成为后方的位置。因此,能通过第二后侧凸缘部3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来判别第二阳端子30是否误组装,所以能防止第二阳端子30误组装。
另外,例如在第一阳端子10错误地插入到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72的情况下,保持器80的第二突起部85从第一后侧凸缘部12的后方抵接,所以保持器8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一阳端子10收纳于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的情况比较成为后方的位置。
另外,在第二阳端子30错误地插入到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62的情况下,保持器的第一突起部83从第二后侧凸缘部32的后方抵接,所以保持器8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二阳端子30收纳于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的情况比较成为后方的位置。
因此,能通过保持器8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来检测第一阳端子10或者第二阳端子30是否误组装。
<其他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含如下各种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阳端子10设为接地端子,将第二阳端子30设为电源端子,但是也可以将第一阳端子10设为电源端子,将第二阳端子30设为接地端子。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设为使用于EV等的充电连接器,但是也可以是使用于其他用途的连接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保持器80检测第一阳端子10或者第二阳端子30的误组装,但是,例如在未安装保持器80的连接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直接对第一阳端子10及第二阳端子3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测定来检测误组装。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保持器80的锁定槽87和连接器壳体50的凸部53可否嵌合来检测第一阳端子10或者第二阳端子30的误组装,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对保持器8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测定来检测误组装。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壳体50设置有一个第一腔60,设置有两个第二腔70,但是第一腔60及第二腔70的数量也可以是几个。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10:第一阳端子
11:第一阳侧主体部
12:第一后侧凸缘部
13:第一前侧凸缘部
30:第二阳端子
31:第二阳侧主体部
32:第二后侧凸缘部
33:第二前侧凸缘部
50:连接器壳体
51:第一主体收纳部
52:第二主体收纳部
53:凸部
62: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
63:后侧收纳部
64:前侧收纳部
72: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
80:保持器
81:保持器主体部
83:第一突起部
85:第二突起部
Ra1:第一阳侧主体部的外径
Rb1:第一后侧凸缘部的直径
Rc1: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
Lc1:第一前侧凸缘部的长度
Rb2:第二后侧凸缘部的直径
Rc2: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
Lc2:第二前侧凸缘部的长度
Rd1:后侧收纳部的内径
Ld1:后侧收纳部的长度
Re1:前侧收纳部的内径
Rd2:第二凸缘收纳部的内径

Claims (2)

1.一种连接器,具备第一阳端子、第二阳端子以及连接器壳体,
所述第一阳端子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呈棒状的第一阳侧主体部、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阳侧主体部的后方的第一后侧凸缘部、以及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的前侧且与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以台阶连接的第一前侧凸缘部,
所述第二阳端子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呈棒状的第二阳侧主体部、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二阳侧主体部的后方的第二后侧凸缘部、以及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后侧凸缘部的前侧且与所述第二后侧凸缘部以台阶连接的第二前侧凸缘部,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备所述第一阳端子从后方插入的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和所述第二阳端子从后方插入的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成为比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的直径及所述第二后侧凸缘部的直径小的直径,
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成为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的直径,
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长度大,
所述第一前侧凸缘收纳部具备前方的前侧收纳部和后方的后侧收纳部,所述前侧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后侧收纳部的内部空间连通,
所述前侧收纳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阳侧主体部的外径大,且比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
所述后侧收纳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大,且比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的直径小,
所述后侧收纳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长度大,且比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长度小,
所述第二前侧凸缘收纳部的直径比所述第二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大,且比所述第一前侧凸缘部的直径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壳体具备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方安装的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具有呈板状的保持器主体部,
所述保持器主体部具备从所述保持器主体部的前侧面向前方突出的第一突起部、和从所述保持器主体部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
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后侧凸缘部抵接,所述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后侧凸缘部抵接。
CN201810387458.5A 2017-05-17 2018-04-26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636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8258A JP6766748B2 (ja) 2017-05-17 2017-05-17 コネクタ
JP2017-098258 2017-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3666A CN108963666A (zh) 2018-12-07
CN108963666B true CN108963666B (zh) 2020-06-05

Family

ID=64498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8745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63666B (zh) 2017-05-17 2018-04-2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66748B2 (zh)
CN (1) CN10896366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1108B2 (ja) * 1995-01-18 2001-01-3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コネクタ
DE102005016266B4 (de) * 2005-04-08 2007-10-25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Berührungssichere Steckverbindung, insbesondere Solarsteckverbindung
JP5854302B2 (ja) * 2013-03-19 2016-02-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側コネクタ
CN205452644U (zh) * 2016-03-11 2016-08-10 苏州怡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误装机构的电动汽车充电插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3666A (zh) 2018-12-07
JP6766748B2 (ja) 2020-10-14
JP2018195450A (ja)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56698B2 (en) Waterlight connector
US8529273B2 (en) Female terminal and charging connector
JP4941745B2 (ja) コネクタ
US7682191B2 (en) Connector
US9472882B2 (en) Terminal-fitted retainer and connector
EP2346120B1 (en) Shield connec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KR20120105542A (ko)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US966697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435773B (zh) 连接器
WO2018150854A1 (ja) コネクタ
CN109004430B (zh) 连接器
CN110311248B (zh) 连接器
JP6409717B2 (ja) コネクタ
US11336046B2 (en) Charging connector
CN110073553B (zh) 带橡胶盖的连接器
CN108963666B (zh) 连接器
JP5556568B2 (ja) コネクタ
CN109075493B (zh) 连接器
CN108886214B (zh) 连接器
JP6224041B2 (ja) コネクタの防水構造
CN108232678B (zh) 用于电连接器端子腔的内壳体
CN110190447A (zh) 连接器
WO2023171584A1 (ja) コネクタ
WO2024070330A1 (ja) コネクタ
JP7428739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