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57740A - 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57740A
CN108957740A CN201810989973.0A CN201810989973A CN108957740A CN 108957740 A CN108957740 A CN 108957740A CN 201810989973 A CN201810989973 A CN 201810989973A CN 108957740 A CN108957740 A CN 108957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fractive
line
angle
part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899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engyu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8997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577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8957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77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2Optical design, e.g. procedures, algorithms, optimisation routi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09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ractive surface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38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mbient light
    • G02B19/0042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mbient light for use with direct solar radiation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一一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而形成一光斑;针对每条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针对每条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将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由此,可实现聚光光伏透镜设计中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的绘制,绘制效率高,且可保证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角度的设计精度。

Description

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聚光光伏的设计主要涉及聚光透镜界面的设计,以使光线经过聚光透镜界面后能够聚焦至一个平面上。现有的绘图软件在设计聚光透镜界面时,需要根据经验先设定一个接近的界面,然后再根据入射光线及相应的折射路径,来校核其是否符合折射定律;如果其不符合折射定律,再调整界面角度,再校核,如此重复,直到误差满足预设要求为止。可见,现有技术中聚光透镜界面的设计过程非常繁琐、效率低,并且无法保证聚光透镜界面角度的设计精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包括:
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一一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而形成一光斑;
针对每条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针对每条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将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包括:
根据预设的定位点、所述聚光透镜的焦距,确定聚光前光线的位置,其中,所述定位点为所述光斑的中心点;
根据聚光后光线宽度、聚光倍数,确定聚光前光线宽度;
根据所述聚光前光线的位置和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绘制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
根据所述定位点和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绘制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
将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分别均分为K段,其中,K为所述聚光透镜的齿纹数量;
将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与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的对应点分别连接,得到K+1条第一折射光线。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确定M个调整点,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为以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的线段,所述M个调整点与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任一所述调整点与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
针对每个所述调整点,分别以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所述调整点为终点绘制弧线,并且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为所述弧线在所述起点处的第一切线;
针对每个所述调整点,分别根据第二折射光线、所述第二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相应的第二折射界面线,其中,所述第二折射光线以所述调整点为起点、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终点为终点;
根据所述弧线和所述第二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弧线和所述第二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包括:
计算所述弧线在所述弧线终点处的第二切线与所述第二折射界面线之间的夹角,其中,所述夹角为锐角;
将多个所述夹角中的最小夹角对应的弧线确定为所述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之间的第一夹角A;
根据所述第一夹角A,确定n个入射角B,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从所述n个入射角B中选择目标入射角;
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及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及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确定目标方向向量;
以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沿所述目标方向向量绘制预设长度的线段,并将所述线段确定为第一折射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及所述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透光材料折射率,获取所述水平入射光线经过第一折射界面线后的目标折射光线;
当所述第一折射光线与所述目标折射光线之间的第二夹角大于预设角度阈值时,按照预设步长增大所述n;
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夹角A,确定n个入射角B的步骤开始执行,绘制增大后的所述n对应的目标折射界面线,直到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角度阈值为止。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一一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而形成一光斑;
绘制模块,用于针对所述获取模块获取到的每条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确定模块,用于分别根据所述绘制模块绘制出的每条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所述绘制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确定模块确定出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首先,针对获取到的每条第一折射光线、以及与该条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分别绘制相应的第一折射界面线;之后,分别根据每条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最后,将任意相邻两个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这样,可以实现聚光光伏透镜设计中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的绘制,不但绘制效率高,而且可以保证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角度的设计精度。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A-图3E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折射光线和该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n个入射角B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目标入射角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根据目标入射角即第一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根据目标入射角确定目标方向向量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目标子界面线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3A和图13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第二切线与第二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根据弧线确定目标子界面线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6A和图16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装置的框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01中,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与该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一一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
在本公开中,上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而形成一光斑;并且,第一折射光线的条数等于聚光透镜的齿纹数量加1,例如,聚光透镜的齿纹数量为m,则上述步骤101获取到的第一折射光线的条数为m+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手动输入上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以及分别与该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一一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其中,该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而形成一光斑。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图2中所示的步骤1011~步骤1016来获取上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
在步骤1011中,根据预设的定位点、聚光透镜的焦距,确定聚光前光线的位置。
在本公开中,该预设的定位点为上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形成的光斑的中心点。如图3A中所示,在已知预设的定位点P和聚光透镜的焦距W后,可以将与该预设的定位点P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聚光透镜的焦距W处的位置(如图3A中右侧的虚线所示的位置)确定为聚光前光线的位置。
在步骤1012中,根据聚光后光线宽度、聚光倍数,确定聚光前光线宽度。
在本公开中,当上述聚光透镜的形状为圆形时,可以通过以下等式(1)来确定聚光前光线宽度H2
其中,S为聚光倍数,H1为聚光后光线宽度(已知)。
而当上述聚光透镜的形状为柱状时,可以通过以下等式(2)来确定聚光前光线宽度H2
H2=SH1 (2)
在步骤1013中,根据聚光前光线的位置和聚光前光线宽度,绘制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
在通过上述步骤1011、步骤1012分别确定出聚光前光线的位置、聚光前光线宽度H2后,可以根据二者绘制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如图3B中所示)。
在步骤1014中,根据预设的定位点和聚光后光线宽度,绘制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
在本公开中,可以根据预设的定位点P和聚光后光线宽度H1来绘制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如图3B中所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1014可以在上述步骤1011前执行,也可以在上述步骤1011后执行,还可以与上述步骤1011同时执行,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1015中,将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分别均分为K段。
在本公开中,K为聚光透镜的齿纹数量。示例地,K=7,如图3C中所示,分别将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均分为7段。
在步骤1016中,将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与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的对应点分别连接,得到K+1条第一折射光线。
在通过上述步骤1015将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分别均分为K段后,可以将二者的对应点分别连接,得到K+1条第一折射光线。示例地,如图3D中所示,在将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均分为7段后,可以将8个对应点依次连接,即得到8条第一折射光线。
在通过上述步骤1011~步骤1016获取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后,可以在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处绘制水平入射射线,即获取到各条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如图3E中所示)。
返回图1,在步骤102中,针对每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根据第一折射光线和该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在本公开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01获取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与该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后,可以针对每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根据第一折射光线和该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图4中所示的步骤1021~步骤1024来绘制上述第一折射界面线。
在步骤1021,获取第一折射光线和该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之间的第一夹角A。
在本公开中,在上述步骤101获取到第一折射光线和该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后,可以获取二者之间的第一夹角A(如图5中所示)。
在步骤1022中,根据第一夹角A,确定n个入射角B。
在本公开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在上述步骤1021获取到第一折射光线和该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之间的第一夹角A后,可以根据该第一夹角A来确定n个入射角B。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图6中所示的步骤10221和步骤10222来确定n个入射角B。
在步骤10221中,根据第一夹角A,确定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区间。
在本公开中,上述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区间的下限值、上限值可以分别根据第一夹角A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的下限值可以为上述第一夹角A的第一预设倍数,上述的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的上限值可以为上述第一夹角A的第二预设倍数,即,上述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区间为[A*第一预设倍数,A*第二预设倍数]。其中,上述第一预设倍数大于0、且小于1,上述第二预设倍数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预设倍数、第二预设倍数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区间的下限值可以为上述第一夹角A与第一预设角度的差,上述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区间的上限值为上述第一夹角A与第二预设角度的和,即,上述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区间为[A-第一预设角度,A+第二预设角度]。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例如,第一预设角度为5°,第二预设角度为15°,即,上述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区间为[A-5°,A+15°],并且,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在本公开中均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10222中,从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区间内抽取n个入射角B。
在本公开中,上述n个入射角B按照从小到大排序后形成的序列可以为等差序列,即,n个入射角B按照从小到大排序后,任意相邻两个入射角B之间的差值均相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抽取的入射角B的个数n可以是用户设定的,也可以是默认的,例如,n=20,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返回图4,在步骤1023中,从n个入射角B中选择目标入射角。
在本公开中,在本公开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022确定出n个入射角B后,可以从该n个入射角B中筛选出目标入射角。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图7中所示的步骤10231和步骤10232来筛选出目标入射角。
在步骤10231中,分别计算n个入射角B中每个入射角B对应的折射条件值。
在步骤10232中,将n个折射条件值中最小的折射条件值对应的入射角B确定为目标入射角。
在本公开中,上述折射条件值可以为|N*sinB-sin(A+B)|,其中,N为预设的透光材料折射率。如图5中所示,水平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为B,相应的折射角为A+B,可见,n个入射角B中、使得与预设的透光材料折射率N越接近的入射角B(也就是,使得|N*sinB-sin(A+B)|最小的入射角B)即是最符合折射定律的入射角,此时,可以将其作为目标入射角。基于此,在上述步骤1022确定出n个入射角B后,可以分别计算各入射角B对应的|N*sinB-sin(A+B)|,之后,可以将各入射角B对应的|N*sinB-sin(A+B)|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以确定出最小的|N*sinB-sin(A+B)|对应的入射角B,并将该最小的|N*sinB-sin(A+B)对应的入射角B确定为目标入射角C。
在步骤1024中,根据目标入射角及第一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在上述步骤1023确定出目标入射角后,可以结合上述步骤1021获取到的第一折射光线来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图8中所示的步骤10241和步骤10242来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在步骤10241中,根据目标入射角,确定目标方向向量。
在本公开中,在上述步骤1023确定出目标入射角C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获取上述目标方向向量:如图9中所示,首先,获取垂直向上的第一向量(例如,垂直向上的第一向量(0,1,0)),之后,将该垂直向上的第一向量顺时针旋转上述目标入射角C,得到第二向量,并将该第二向量的反向量确定为目标方向向量。
在步骤10242中,以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沿目标方向向量绘制预设长度的线段,并将该线段确定为第一折射界面线。
在本公开中,在上述步骤10241确定出目标方向向量后,可以以上述步骤1021获取到的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沿上述步骤10241确定出的目标方向向量绘制预设长度的线段,即得到第一折射界面线(如图10中所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长度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均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上述步骤1022中确定出的入射角B的个数n的多少直接影响上述目标入射角的计算精度,进而影响到上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设计精度。因此,在上述步骤1024绘制出第一折射界面线后,可以对其进行校准,并在该第一折射界面线的设计精度较低时,通过增大入射角B的个数n来提升该精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如图11中所示的步骤1025~步骤1027来实现。
在步骤1025中,根据预设的透光材料折射率,获取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经过该第一折射界面线后的目标折射光线。
在步骤1026中,判定第一折射光线与目标折射光线之间的第二夹角是否大于预设角度阈值。
在本公开中,在上述步骤1024绘制出第一折射界面线后,可以根据预设的透光材料折射率N来对该目标折射界面线的设计精度进行校验。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上述预设的透光材料折射率N和上述步骤101获取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确定出该水平入射光线经过上述步骤1024确定出的第一折射界面线后的目标折射光线;之后,确定上述步骤101中获取到的第一折射光线与该目标折射光线之间的第二夹角;然后,根据该第二夹角来判定上述步骤1024中绘制出的第一折射界面的设计精度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当上述第二夹角大于预设角度阈值时,可以确定上述步骤1024中绘制出的第一折射界面的设计精度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此时,可以增大上述步骤1022中需要确定的入射角B的个数n(执行以下步骤1027);当上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上述预设角度阈值时,可以确定上述步骤1024中绘制出的第一折射界面的设计精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此时,不执行任何操作,即结束。
在步骤1027中,按照预设步长增大n。
在本公开中,在增大上述步骤1022需要确定的入射角B的个数n后,可以返回上述步骤1022继续执行,以提升第一折射界面线的设计精度,直到上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上述预设角度阈值为止。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角度阈值、上述预设步长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均不作具体限定。
返回图1,在步骤103中,针对每条第一折射界面线,分别根据该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在本公开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02确定出多条第一折射界面线后,可以分别根据每条第一折射界面线来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图12中所示的步骤1031~步骤1034来确定上述目标子界面线。
在步骤1031中,根据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确定M个调整点。
在本公开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02绘制出第一折射界面线后,可以根据该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确定M个调整点,其中,该M个调整点与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任一调整点与该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示例地,如图13A中所示,M=4,该4个调整点R1、R2、R3、R4与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R0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调整点R1、R2、R3、R4与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R0之间的距离均小于上述预设距离阈值。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调整点的数量M、上述预设距离阈值均可以是用户设定的,也可以是默认的(例如,预设距离阈值为0.5mm),在本公开中均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1032中,针对每个调整点,分别以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该调整点为终点绘制弧线,并且第一折射界面线为该弧线在起点处的第一切线。
在本公开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031确定出M个调整点,可以分别针对该M个调整点中每个调整点,分别从相应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至该调整点绘制弧线,并且,该弧线在起点处的第一切线为上述步骤102中绘制出的第一折射界面线。如图13B中所示,M=4,分别针对4个调整点R1、R2、R3、R4中的每个调整点,从相应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至各调整点绘制弧线,从而到4条弧线。
在步骤1033中,针对每个调整点,分别根据第二折射光线、该第二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相应的第二折射界面线。
在本公开中,如图14中所示,该第二折射光线以调整点为起点、相应第一折射光线的终点为终点。并且,可以采用与上述步骤102中根据第一折射光线、该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相应的第一折射界面线相同的方式来绘制该第二折射界面线,具体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1034中,根据弧线和第二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在本公开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032绘制出弧线和通过上述步骤1033绘制出第二折射界面线后,可以根据二者来共同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图15中所示的步骤10341和步骤10342来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在步骤10341中,计算弧线在该弧线终点处的第二切线与第二折射界面线之间的夹角。
在步骤10342中,将多个夹角中的最小夹角对应的弧线确定为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在本公开中,如图14所示,在通过上述步骤1032绘制出多条弧线后,可以分别计算各弧线在终点处的第二切线与相应的第二折射界面线之间的夹角θ;然后,从该多个夹角θ中确定出最小夹角,并将该最小夹角对应的弧线确定为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返回图1,在步骤104中,将任意相邻两个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
在通过上述步骤101~步骤103确定出K个目标子界面线后,可以将任意相邻两个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从而得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
示例地,如图16A所示,K=7,通过上述步骤101~步骤103确定出7个目标子界面线,然后,如图16B所示,通过直线将该7个目标子界面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首先,针对获取到的每条第一折射光线、以及与该条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分别绘制相应的第一折射界面线;之后,分别根据每条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最后,将任意相邻两个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这样,可以实现聚光光伏透镜设计中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的绘制,不但绘制效率高,而且可以保证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角度的设计精度。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装置的框图。参照图17,该装置1700可以包括:获取模块1701,用于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一一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而形成一光斑;绘制模块1702,用于针对所述获取模块1701获取到的每条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模块1703,用于分别根据所述绘制模块1702绘制出的每条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所述绘制模块1702,还用于将所述确定模块1703确定出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1701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定位点、所述聚光透镜的焦距,确定聚光前光线的位置,其中,所述定位点为所述光斑的中心点;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聚光后光线宽度、聚光倍数,确定聚光前光线宽度;第一绘制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确定子模块确定出的所述聚光前光线的位置和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确定出的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绘制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所述第一绘制子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定位点和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绘制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划分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绘制子模块绘制出的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分别均分为K段,其中,K为所述聚光透镜的齿纹数量;所述第一绘制子模块,还用于将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与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的对应点分别连接,得到K+1条第一折射光线。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1703包括: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绘制模块1702绘制出的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确定M个调整点,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为以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的线段,所述M个调整点与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任一所述调整点与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第二绘制子模块,用于针对每个所述第三确定子模块确定出的所述调整点,分别以所述获取模块1701获取到的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所述第三确定子模块确定出的所述调整点为终点绘制弧线,并且所述绘制模块1702绘制出的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为所述弧线在所述起点处的第一切线;所述第二绘制子模块,还用于针对每个所述第三确定子模块确定出的所述调整点,分别根据第二折射光线、所述第二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相应的第二折射界面线,其中,所述第二折射光线以所述调整点为起点、所述获取模块1701获取到的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终点为终点;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绘制子模块绘制出的所述弧线和所述第二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第四确定子模块包括: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二绘制子模块绘制出的所述弧线在所述弧线终点处的第二切线与所述第二折射界面线之间的夹角,其中,所述夹角为锐角;将多个所述计算子模块计算出的所述夹角中的最小夹角对应的弧线确定为所述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绘制模块1702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获取模块1701获取到的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之间的第一夹角A;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子模块获取到的所述第一夹角A,确定n个入射角B,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选择子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五确定子模块确定出的所述n个入射角B中选择目标入射角;第三绘制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选择子模块选择出的所述目标入射角及所述获取模块1701获取到的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第三绘制子模块包括:第六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选择子模块选择出的所述目标入射角,确定目标方向向量;第一折射界面线绘制子模块,用于以所述获取模块1701获取到的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沿所述第六确定子模块确定出的所述目标方向向量绘制预设长度的线段,并将所述线段确定为第一折射界面线。
可选地,所述绘制模块1702还包括: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三绘制子模块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及所述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之后,根据预设的透光材料折射率,获取所述水平入射光线经过第一折射界面线后的目标折射光线;数量调整子模块,用于当所述获取模块1701获取到的所述第一折射光线与所述第二获取子模块获取到的所述目标折射光线之间的第二夹角大于预设角度阈值时,按照预设步长增大所述n;触发子模块,用于触发所述第五确定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夹角A,确定n个入射角B,直到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角度阈值为止。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800的框图。如图18所示,该电子设备1800可以包括:处理器1801,存储器1802。该电子设备18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1803,输入/输出(I/O)接口1804,以及通信组件1805中的一者或多者。
其中,处理器1801用于控制该电子设备18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18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电子设备18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电子设备1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18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18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802或通过通信组件18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1804为处理器18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1805用于该电子设备18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或4G,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18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18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1800的处理器18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一一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而形成一光斑;
针对每条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针对每条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将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包括:
根据预设的定位点、所述聚光透镜的焦距,确定聚光前光线的位置,其中,所述定位点为所述光斑的中心点;
根据聚光后光线宽度、聚光倍数,确定聚光前光线宽度;
根据所述聚光前光线的位置和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绘制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
根据所述定位点和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绘制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
将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分别均分为K段,其中,K为所述聚光透镜的齿纹数量;
将所述聚光前光线宽度线段与所述聚光后光线宽度线段的对应点分别连接,得到K+1条第一折射光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确定M个调整点,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为以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的线段,所述M个调整点与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任一所述调整点与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的终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
针对每个所述调整点,分别以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所述调整点为终点绘制弧线,并且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为所述弧线在所述起点处的第一切线;
针对每个所述调整点,分别根据第二折射光线、所述第二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相应的第二折射界面线,其中,所述第二折射光线以所述调整点为起点、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终点为终点;
根据所述弧线和所述第二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弧线和所述第二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包括:
计算所述弧线在所述弧线终点处的第二切线与所述第二折射界面线之间的夹角,其中,所述夹角为锐角;
将多个所述夹角中的最小夹角对应的弧线确定为所述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之间的第一夹角A;
根据所述第一夹角A,确定n个入射角B,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从所述n个入射角B中选择目标入射角;
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及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及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确定目标方向向量;
以所述第一折射光线的起点为起点,沿所述目标方向向量绘制预设长度的线段,并将所述线段确定为第一折射界面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入射角及所述折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透光材料折射率,获取所述水平入射光线经过第一折射界面线后的目标折射光线;
当所述第一折射光线与所述目标折射光线之间的第二夹角大于预设角度阈值时,按照预设步长增大所述n;
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夹角A,确定n个入射角B的步骤开始执行,绘制增大后的所述n对应的目标折射界面线,直到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角度阈值为止。
8.一种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条第一折射光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一一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折射光线汇聚于一聚焦面上而形成一光斑;
绘制模块,用于针对所述获取模块获取到的每条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和所述第一折射光线对应的水平入射光线,绘制第一折射界面线;
确定模块,用于分别根据所述绘制模块绘制出的每条所述第一折射界面线,确定聚光透镜的目标子界面线;
所述绘制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确定模块确定出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目标子界面线通过直线进行首尾相连,得到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界面线。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989973.0A 2018-08-28 2018-08-28 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89577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9973.0A CN108957740A (zh) 2018-08-28 2018-08-28 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9973.0A CN108957740A (zh) 2018-08-28 2018-08-28 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57740A true CN108957740A (zh) 2018-12-07

Family

ID=64474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9973.0A Pending CN108957740A (zh) 2018-08-28 2018-08-28 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57740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2938A (zh) * 2010-08-27 2011-05-1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聚光装置及其设计方法、聚光光伏发电装置
CN102590903A (zh) * 2012-03-23 2012-07-18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玻璃菲涅尔透镜模具的设计方法
WO2015102093A1 (ja) * 2014-01-06 2015-07-09 株式会社クラレ ガラス基材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及び集光型太陽光発電装置
CN107070393A (zh) * 2016-12-28 2017-08-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一种用于聚光太阳电池的菲涅尔透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2938A (zh) * 2010-08-27 2011-05-1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聚光装置及其设计方法、聚光光伏发电装置
CN102590903A (zh) * 2012-03-23 2012-07-18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玻璃菲涅尔透镜模具的设计方法
WO2015102093A1 (ja) * 2014-01-06 2015-07-09 株式会社クラレ ガラス基材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及び集光型太陽光発電装置
CN107070393A (zh) * 2016-12-28 2017-08-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一种用于聚光太阳电池的菲涅尔透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3930B (zh) 一种测距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JP5547105B2 (ja) 寸法測定装置、寸法測定方法及び寸法測定装置用のプログラム
CN104931957B (zh)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测距方法和装置
CN105578026B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2934058A (zh) 接收触摸输入的装置和方法
EP2642245A1 (en)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distance measuring method
CN104215216B (zh) 一种测距装置及终端
CN205643692U (zh) 一种空间定位系统、定位设备和光传感器模组
CN106500658B (zh) 一种测距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4243815B (zh) 一种对焦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889730A (zh) 调整拍摄角度的提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754215A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终端
CN105866739B (zh) 一种空间定位系统及方法、定位设备和光传感器模组
JP2014529100A5 (zh)
CN109860201A (zh) 一种nand存储器、掩膜版以及制作方法
CN108107471B (zh) 一种分方位初至数据体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8957740A (zh) 聚光透镜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582886A (zh) 页面内容提取方法、模板的生成方法及装置、介质及设备
CN104215215B (zh) 一种测距方法
CN107066638A (zh) 位置检测装置、位置检测方法、信息处理程序及记录介质
CN109145468A (zh) 透明体折射界面线的绘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257714A (zh) 一种基于iBeacon的室内定位及辅助导航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981968A (zh) 快速聚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463885A (zh) 生物识别模式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2541356A (zh) 用于光学式触控面板的触碰点定位方法及光学式触控面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1400 5 Fengxiang East Street, Yang Song Town,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HANERGY OP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400 5 Fengxiang East Street, Yang Song Town,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7

Address after: 518057 Room 201, building a, No.1 Qianwan 1st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Zhengyu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400 5 Fengxiang East Street, Yang Song Town,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HANERGY OP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Applicant|Address

Correct: Beijing Hanergy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101400 No. 5, Fengxiang East Street, Yangsong Town,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False: Shenzhen Zhengyu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Ltd.|518057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wan 1st Road,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located in Shenzhen Qianhai Commercial Secretary Co.,Ltd.)

Number: 16-02

Volume: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