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30707B - 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930707B CN108930707B CN201811125275.2A CN201811125275A CN108930707B CN 108930707 B CN108930707 B CN 108930707B CN 201811125275 A CN201811125275 A CN 201811125275A CN 108930707 B CN108930707 B CN 1089307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shaft
- acting
- mode
- angle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所述转轴机构包括:转轴,其第一端设有第一作用件,其中,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可直接或通过至少一个中间件和外界设备连接;驱动机构,其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作用件相抵靠的第二作用件;其中,所述转轴在第一模式下由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二作用件推动所述第一作用件实现转动;所述转轴在第二模式下独立于所述驱动机构进行转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在驱动电子设备的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相对转动时更方便省力,且驱动方式可灵活更换,显著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能够使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自动打开或关闭,利用电机驱动连接于显示端与系统端之间的转轴转动,从而使转轴带动显示端打开或关闭。由于电机的转速较高,需在电机与转轴之间设置齿轮组(或称减速器),并通过增大齿轮组的传动比的方式来以转轴的转速小于电机的转速,从而使显示端的开/关速度满足要求。
实际上,即使利用电机驱动显示端自动打开和关闭,也不可避免的用到手动打开或者关闭。然而,由于齿轮组的传动比较大,使得利用手动开关显示端时,齿轮组给予显示端的反转扭矩过大,从而影响手动开关显示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方便省力,且驱动方式可灵活转换的转轴机构,具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以及用于控制转轴机构运行的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包括:
转轴,其第一端设有第一作用件,其中,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可直接或通过至少一个中间件和外界设备连接;
驱动机构,其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作用件相抵靠的第二作用件;
其中,所述转轴在第一模式下由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二作用件推动所述第一作用件实现转动;
所述转轴在第二模式下独立于所述驱动机构进行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具有与所述转轴端部外形匹配的连接槽,所述第二作用件设于所述连接槽的内壁上,所述转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连槽内并能够相对所述连接槽转动,其中,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驱动机构之间相对运动,和/或通过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使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邻近第一端处设有第一卡件,所述连接槽内设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卡件配合卡抵以将所述转轴轴向限位在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二卡件。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时,所述驱动机构按照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以使得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或
在所述驱动机构和/或转轴上设置有伸缩机构,其中,在所述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伸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或
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中至少一个设置为可收纳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都处于非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中至少一个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驱动机构处于激活状态;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驱动机构处于停止状态
本申请还同时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其中,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用于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的转轴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角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角度;
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控制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而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控制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
本申请还同时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中,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角度;
基于所述转动角度确定转轴的转动模式;
其中,当所述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所述转轴转换为第二模式。
作为优选,所述基于所述转动角度确定转轴的转动模式包括:
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时,控制驱动机构按照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以使所述转轴转换为第二模式;或
确定设置在所述驱动机构和/或转轴上的伸缩机构的状态,若所述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则所述转轴处于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的第一模式;若所述伸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则述转轴处于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的第二模式;或
确定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或所述第二作用件的状态,若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都处于非收纳状态时,则所述转轴处于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的第一模式;若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中至少一个处于收纳状态时,则所述转轴处于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的第二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的有益效果是:
能够在机动转动开启第一机体后,用户能够手动转动第一机体,以调节第一机体的角度,使角度最适于用户当前需要,改善以往的电子设备的第一机体仅能够手动开合或机动开合所带来的不够省力、灵活的弊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的机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
1-驱动机构;2-转轴;3-第一作用件;4-第二作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公开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下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公开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2机构,包括:
转轴2,其第一端设有第一作用件3,其中,转轴2与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可直接或通过至少一个中间件和外界设备连接;
驱动机构1,其与转轴2的第一端活动连接,驱动机构1上设有能够与第一作用件3相抵靠的第二作用件4;
其中,转轴2在第一模式下由驱动机构1通过第二作用件4推动第一作用件3实现转动;
转轴2在第二模式下独立于驱动机构1进行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转轴2的转动模式设为不同的两种,支持两个模式间转换的机械部分主要由第一作用件3与第二作用件4间是否相互作用而定,当两个作用件相互作用时,例如相互抵靠时,转轴2处于第一模式,转轴2的转动主要由驱动机构1驱动实现,而在两个作用件未相互作用时,转轴2则处于第二模式,此时驱动转轴2转动的转动力可由用户施加,或者由其他外力源施加,但驱动机构1无法驱动转轴2转动。通过该种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中的转轴2便实现了双转动模式,即可由例如用户驱动转轴2转动,或驱动机构1驱动转轴2转动。相比以往的具有转轴2的电子设备的转动模式,即仅由驱动机构1驱动转轴2转动的模式,和仅由用户驱动转轴2转动的模式,本实施例中的转轴2机构将现有的两种转动模式完美结合,使该转轴2机构同时包含了该两种转动模式的优点,如省力、灵活、便于实现微调等优点,使用户在使用时体验更佳。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具有与转轴2端部外形匹配的连接槽,第二作用件4设于连接槽的内壁上,转轴2的第一端伸入连槽内并能够相对连接槽转动。该连接槽既可以直接设置在驱动机构1,例如电机的输出轴上,也可单独设置一部件,在该部件上设置连接槽,并将该部件装设在电机的输出轴上。
转轴2邻近第一端处设有第一卡件,连接槽内设有用于和第一卡件配合卡抵以将转轴2轴向限位在连接槽内的第二卡件。该第一卡件与第二卡件的结构形状不唯一,例如可为挡块、挡板、环形凸棱等等。且,为了使得转轴2的第一端不仅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伸入连接槽内,而且还能够同时在外力作用下退出连接槽。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还可分别设置相互作用的导滑面,即,第一卡件具有两个导滑方向不同的导滑面,第二卡件具有两个导滑方向不同的导滑面,两个卡件中的导滑面可对应作用以实现转轴2的伸入、伸出。
优选地,为了保证转轴2与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间相对位置更为稳定,避免二者随着自身的转动而移位,本实施例中在二者外部还套设有轴套,以进一步限位转轴2及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作用件3与第二作用件4间实现相互抵靠并作用可通过转轴2与驱动机构1之间相对运动,和/或通过第一作用件3和第二作用件4之间的相对运动使第一作用件3与第二作用件4至少部分相互抵靠,进而能够随着转轴2或驱动机构1的转动而联动,即实现相互作用。
当转轴2转动以使第一作用件3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转轴2处于第一模式,此时,若转轴2继续转动,即第一作用件3自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转轴2开始处于第二模式。
例如,以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为例,显示端开启的过程中首先由电机驱动其自动打开至90°,之后,显示端便可以在用户的驱动作用下自由旋转,即,在显示端转动至90°后,用户便可根据自身需要对显示端或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例如转动至70°、60°、100°、95°等等,角度值及方向均不限。或仅能在某一固定的方向以及角度阈值内实现自由转动,例如仅能在90°-150°范围内自由转动。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即实现转轴2的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对应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在第一作用件3旋转到第二角度时,驱动机构1按照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以使得转轴2处于第二模式;
例如,在初始状态,第一作用件3与第二作用件4间是相互抵靠的,随着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的转动,使第二作用件4推动第一作用件3,进而带动转轴2一起转动。当第二作用件4推动第一作用件3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时,输出端不再沿原方向转动,而是开始反向转动,以使第二作用件4与第一作用件3分离,并远离第一作用件3,以为第一作用件3提供更大的转动空间。第一作用件3的具体转动范围需根据第二作用件4的尺寸而定,若第二作用件4在其转动轨迹的圆周上的长度较小,则第一作用件3的转动范围相对较大,反之,则第一作用件3的转动范围相对较小。
实施例二:
在驱动机构1和/或转轴2上设置有伸缩机构;
其中,在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作用件3与第二作用件4至少部分相互抵靠,此时转轴2处于第一模式;
在伸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作用件3与第二作用件4脱离抵靠状态,此时转轴2处于第二模式。
也即是,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和/或转轴2通过设置伸缩机构,使得输出端和/或转轴2能够轴向移动。例如,在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上设置伸缩机构,当转轴2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至少部分相抵靠,以能够相互作用,使转轴2能够被驱动机构1驱动,即,处于第一模式。而当转轴2转动至第二角度后,伸缩机构切换状态为第二状态,即输出端轴向移动,以使两个作用件分离,使第一作用件3能够任意旋转。
或,伸缩机构设置在转轴2上,当转轴2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至少部分相抵靠,以能够相互作用,使转轴2能够被驱动机构1驱动,即,处于第一模式。而当转轴2转动至第二角度后,伸缩机构切换状态为第二状态,即转轴2轴向移动,例如退出连接槽,以使两个作用件分离,使第一作用件3能够任意旋转。
或,在转轴2及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上均设置伸缩机构,二者可异步,也可同步进行状态切换。
实施例三:
第一作用件3和第二作用件4中至少一个设置为可收纳模式,其中,在第一作用件3和第二作用件4都处于非收纳状态时,第一作用件3与第二作用件4至少部分相互抵靠,转轴2处于第一模式;在第一作用件3和第二作用件4中至少一个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作用件3与第二作用件4脱离抵靠状态,转轴2处于第二模式。
例如,设置一伸缩件在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上,以使第二作用件4能够相对输出端移动。具体可在输出端的连接槽内设置一凹槽,将伸缩件设于凹槽内,然后将第二作用件4与伸缩件相连。该伸缩件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包括(电动)伸缩杆、弹簧等,在驱动伸缩件进行伸缩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也可通过外设驱动器进行驱动,具体不限。当驱动机构1驱动转轴2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伸缩件驱动第二作用件4呈伸出状态(即非收纳状态),以与第一作用件3相作用。而当转轴2转动至第二角度后,第二作用件4便由伸出状态切换为缩入状态(即收纳状态),即缩入凹槽内,以使其与第一作用件3分离。此时,转轴2便可在连接槽内任意角度旋转。
或者,可选择在转轴2上设置伸缩件,并将第一作用件3与伸缩件相连,以使第一作用件3能够相对转轴2移动,以沿转轴2的径向缩入转轴2内,或沿径向伸出转轴2。当驱动机构1驱动转轴2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伸缩件呈第一状态,用于使第一作用件3呈伸出状态(即非收纳状态),以与第二作用件4相作用。而当转轴2转动至第二角度后,第一作用件3便由伸出状态切换为缩入状态(此时伸缩件处于收纳状态),即缩入转轴2内,以使其与第二作用件4分离。此时,转轴2便可在连接槽内任意角度旋转。
或者,可按上述方式分别在转轴2和连接槽内设置伸缩件以及第一作用件3和第二作用件4,当驱动机构1驱动转轴2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两伸缩件均呈伸出状态,用于使两作用件均呈伸出状态,以能够相互作用。而当转轴2转动至第二角度后,两作用件便由伸出状态均切换为缩入状态(此时伸缩件处于缩入状态),以使二者分离。此时,转轴2便可在连接槽内任意角度旋转。
当然,伸缩件也可根据用户指令随时伸出,随时缩入,例如用户欲使驱动机构1全程驱动转轴2转动,或欲全程手动转动转轴2时便可输入相应指令以控制伸缩件的状态。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当转轴2处于第一模式下时,驱动机构1处于激活状态;而在转轴2处于第二模式下时,驱动机构1处于停止状态,当然,驱动机构1此时也可处于旋转状态。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还同时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其中,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用于转动连接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的转轴2机构。该电子设备可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学习机、游戏机等等。
其中,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包括:
角度检测器,用于检测第一作用件3的转动角度;
控制器,用于在第一作用件3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控制转轴2处于第一模式,而在第一作用件3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控制转轴2处于第二模式。
具体控制方式不唯一,具体可才上上述三个实施例中任意一种。例如,以上述实施例一为例,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2的旋转角度为第一角度时,控制驱动机构1输出端正转,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抵靠并相互推顶;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2的旋转角度为第二角度时,便开始控制驱动机构1输出端反转,以使两作用件分离。或以上述实施例二为例,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2的旋转角度为第一角度时,控制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推抵,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2旋转角度为第二角度后,控制伸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分离。或以上述实施例三为例,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2的旋转角度为第一角度时,控制伸缩件处于非收纳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推抵,而当检测到旋转角度为第二角度时,则控制伸缩件处于收纳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分离。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同时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中,该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角度;
基于转动角度确定转轴的转动模式;
其中,当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转轴转换为第二模式。
也即,检测到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角度为第一角度时,便控制转轴处于第一模式进行转动,当检测到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后,即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时,便控制转轴切换为第二模式进行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通过对转轴的转动模式设为不同的两种,支持两个模式间转换的机械部分主要由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间是否相互作用而定,当两个作用件相互作用时,例如相互抵靠时,转轴处于第一模式,转轴的转动主要由驱动机构驱动实现,而在两个作用件未相互作用时,转轴则处于第二模式,此时驱动转轴转动的转动力可由用户施加,或者由其他外力源施加,但驱动机构无法驱动转轴转动。通过该种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中的转轴便实现了双转动模式,即可由例如用户驱动转轴转动,或驱动机构驱动转轴转动。相比以往的具有转轴的电子设备的转动模式,即仅由驱动机构驱动转轴转动的模式,和仅由用户驱动转轴转动的模式,本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将现有的两种转动模式完美结合,使该转轴机构同时包含了该两种转动模式的优点,如省力、灵活、便于实现微调等优点,使用户在使用时体验更佳。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具有与转轴端部外形匹配的连接槽,第二作用件设于连接槽的内壁上,转轴的第一端伸入连槽内并能够相对连接槽转动。该连接槽既可以直接设置在驱动机构,例如电机,的输出轴上,也可单独设置一部件,在该部件上设置连接槽,并将该部件装设在电机的输出轴上。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转轴邻近第一端处设有第一卡件,连接槽内设有用于和第一卡件配合卡抵以将转轴轴向限位在连接槽内的第二卡件。该第一卡件与第二卡件的结构形状不唯一,例如可为挡块、挡板、环形凸棱等等。且,为了使得转轴的第一端不仅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伸入连接槽内,而且还能够同时在外力作用下退出连接槽。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还可分别设置相互作用的导滑面,即,第一卡件具有两个导滑方向不同的导滑面,第二卡件具有两个导滑方向不同的导滑面,两个卡件中的导滑面可对应作用以实现转轴的伸入、伸出。
优选地,为了保证转轴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间相对位置更为稳定,避免二者随着自身的转动而移位,本实施例中在二者外部还套设有轴套,以进一步限位转轴及驱动机构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间实现相互抵靠并作用可通过转轴与驱动机构之间相对运动,和/或通过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使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进而能够随着转轴或驱动机构的转动而联动,即实现相互作用。
当转轴转动以使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转轴处于第一模式,此时,若转轴继续转动,即第一作用件自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转轴开始处于第二模式。
例如,以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为例,显示端开启的过程中首先由电机驱动其自动打开至90°,之后,显示端便可以在用户的驱动作用下自由旋转,即,在显示端转动至90°后,用户便可根据自身需要对显示端或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例如转动至70°、60°、100°、95°等等,角度值及方向均不限。或仅能在某一固定的方向以及角度阈值内实现自由转动,例如仅能在90°-150°范围内自由转动。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即实现转轴的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对应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在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时,控制驱动机构按照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以使转轴转换为第二模式;
例如,在初始状态,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间是相互抵靠的,随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的转动,使第二作用件推动第一作用件,进而带动转轴一起转动。当第二作用件推动第一作用件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时,输出端不再沿原方向转动,而是开始反向转动,以使第二作用件与第一作用件分离,并远离第一作用件,以为第一作用件提供更大的转动空间。第一作用件的具体转动范围需根据第二作用件的尺寸而定,若第二作用件在其转动轨迹的圆周上的长度较小,则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范围相对较大,反之,则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范围相对较小。
实施例二:
在驱动机构和/或转轴上设置有伸缩机构;
确定设置在驱动机构和/或转轴上的伸缩机构的状态,若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则转轴处于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的第一模式;若伸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则述转轴处于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的第二模式;
也即是,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和/或转轴通过设置伸缩机构,使得输出端和/或转轴能够轴向移动。例如,在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设置伸缩机构,当转轴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至少部分相抵靠,以能够相互作用,使转轴能够被驱动机构驱动,即,处于第一模式。而当转轴转动至第二角度后,伸缩机构切换状态为第二状态,即输出端轴向移动,以使两个作用件分离,使第一作用件能够任意旋转。
或,伸缩机构设置在转轴上,当转轴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至少部分相抵靠,以能够相互作用,使转轴能够被驱动机构驱动,即,处于第一模式。而当转轴转动至第二角度后,伸缩机构切换状态为第二状态,即转轴轴向移动,例如退出连接槽,以使两个作用件分离,使第一作用件能够任意旋转。
或,在转轴及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均设置伸缩机构,二者可异步,也可同步进行状态切换。
实施例三:
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中至少一个设置为可收纳模式;
确定第一作用件和/或第二作用件的状态,若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都处于非收纳状态时,则转轴处于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的第一模式;若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中至少一个处于收纳状态时,则转轴处于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的第二模式。
例如,设置一伸缩件在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以使第二作用件能够相对输出端移动。具体可在输出端的连接槽内设置一凹槽,将伸缩件设于凹槽内,然后将第二作用件与伸缩件相连。该伸缩件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包括(电动)伸缩杆、弹簧等,在驱动伸缩件进行伸缩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也可通过外设驱动器进行驱动,具体不限。当驱动机构驱动转轴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伸缩件驱动第二作用件呈伸出状态(即非收纳状态),以与第一作用件相作用。而当转轴转动至第二角度后,第二作用件便由伸出状态切换为缩入状态(即收纳状态),即缩入凹槽内,以使其与第一作用件分离。此时,转轴便可在连接槽内任意角度旋转。
或者,可选择在转轴上设置伸缩件,并将第一作用件与伸缩件相连,以使第一作用件能够相对转轴移动,以沿转轴的径向缩入转轴内,或沿径向伸出转轴。当驱动机构驱动转轴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伸缩件呈第一状态,用于使第一作用件呈伸出状态(即非收纳状态),以与第二作用件相作用。而当转轴转动至第二角度后,第一作用件便由伸出状态切换为缩入状态(此时伸缩件处于收纳状态),即缩入转轴内,以使其与第二作用件分离。此时,转轴便可在连接槽内任意角度旋转。
或者,可按上述方式分别在转轴和连接槽内设置伸缩件以及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当驱动机构驱动转轴由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两伸缩件均呈伸出状态,用于使两作用件均呈伸出状态,以能够相互作用。而当转轴转动至第二角度后,两作用件便由伸出状态均切换为缩入状态(此时伸缩件处于缩入状态),以使二者分离。此时,转轴便可在连接槽内任意角度旋转。
当然,伸缩件也可根据用户指令随时伸出,随时缩入,例如用户欲使驱动机构全程驱动转轴转动,或欲全程手动转动转轴时便可输入相应指令以控制伸缩件的状态。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当转轴处于第一模式下时,驱动机构处于激活状态;而在转轴处于第二模式下时,驱动机构处于停止状态,当然,驱动机构此时也可处于旋转状态。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包括:
检测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角度;
在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控制转轴处于第一模式,而在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控制转轴处于第二模式。
实际应用时可采用角度检测器与用于控制器实现上述方法。另外,控制器的具体控制方式不唯一,具体可才上上述三个实施例中任意一种。例如,以上述实施例一为例,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的旋转角度为第一角度时,控制驱动机构输出端正转,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抵靠并相互推顶;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的旋转角度为第二角度时,便开始控制驱动机构输出端反转,以使两作用件分离。或以上述实施例二为例,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的旋转角度为第一角度时,控制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推抵,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旋转角度为第二角度后,控制伸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分离。或以上述实施例三为例,当角度检测器检测到转轴的旋转角度为第一角度时,控制伸缩件处于非收纳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推抵,而当检测到旋转角度为第二角度时,则控制伸缩件处于收纳状态,以使两个作用件相互分离。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转轴机构,包括:
转轴,其第一端设有第一作用件,其中,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可直接或通过至少一个中间件和外界设备连接;
驱动机构,其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作用件相抵靠的第二作用件,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具有与所述转轴端部外形匹配的连接槽,所述第二作用件设于所述连接槽的内壁上,所述转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连接槽内并能够相对所述连接槽转动,其中,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驱动机构之间相对运动,和/或通过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使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
其中,所述转轴在第一模式下由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二作用件推动所述第一作用件实现转动;
所述转轴在第二模式下独立于所述驱动机构进行转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中,所述转轴邻近第一端处设有第一卡件,所述连接槽内设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卡件配合卡抵以将所述转轴轴向限位在所述连接槽内的第二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中,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时,所述驱动机构按照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以使得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或
在所述驱动机构和/或转轴上设置有伸缩机构,其中,在所述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伸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或
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中至少一个设置为可收纳模式,其中, 在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都处于非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中至少一个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中,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驱动机构处于激活状态;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驱动机构处于停止状态。
5.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其中,还包括用于转动连接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的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角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角度;
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控制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而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控制所述转轴处于第二模式。
7.一种转轴机构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5-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中,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作用件的转动角度;
基于所述转动角度确定转轴的转动模式;
其中,当所述第一作用件从第一角度旋转到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所述转轴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之后,所述转轴转换为第二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转动角度确定转轴的转动模式包括:
在所述第一作用件旋转到第二角度时,控制驱动机构按照预设方向旋转预设角度,以使所述转轴转换为第二模式;或
确定设置在所述驱动机构和/或转轴上的伸缩机构的状态,若所述伸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则所述转轴处于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的第一模式;若所述伸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则述转轴处于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的第二模式;或
确定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或所述第二作用件的状态,若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都处于非收纳状态时,则所述转轴处于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至少部分相互抵靠的第一模式;若所述第一作用件和所述第二作用件中至少一个处于收纳状态时,则所述转轴处于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脱离抵靠状态的第二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25275.2A CN108930707B (zh) | 2018-09-26 | 2018-09-26 | 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25275.2A CN108930707B (zh) | 2018-09-26 | 2018-09-26 | 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30707A CN108930707A (zh) | 2018-12-04 |
CN108930707B true CN108930707B (zh) | 2021-08-17 |
Family
ID=64444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25275.2A Active CN108930707B (zh) | 2018-09-26 | 2018-09-26 | 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9307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85962A (zh) * | 2020-07-27 | 2022-01-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9047A (zh) * | 2002-12-17 | 2004-06-30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带电动机的电动铰链装置 |
CN1590789A (zh) * | 2003-09-05 | 2005-03-09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电动铰接机构 |
CN1625324A (zh) * | 2003-12-05 | 2005-06-08 |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 电子器械用的铰链以及使用这种铰链的电子器械 |
JP2006222559A (ja) * | 2005-02-08 | 2006-08-24 |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携帯通信端末における筐体位置設定機構 |
CN201016361Y (zh) * | 2007-02-02 | 2008-02-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 |
CN201053443Y (zh) * | 2007-06-25 | 2008-04-30 | 浙江玮硕科技有限公司 | 自动手动转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79638Y (zh) * | 1999-03-04 | 2000-05-24 | 林文祺 | 定位铰链 |
CN108508971A (zh) * | 2018-03-26 | 2018-09-07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转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
-
2018
- 2018-09-26 CN CN201811125275.2A patent/CN1089307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9047A (zh) * | 2002-12-17 | 2004-06-30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带电动机的电动铰链装置 |
CN1590789A (zh) * | 2003-09-05 | 2005-03-09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电动铰接机构 |
CN1625324A (zh) * | 2003-12-05 | 2005-06-08 |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 电子器械用的铰链以及使用这种铰链的电子器械 |
JP2006222559A (ja) * | 2005-02-08 | 2006-08-24 |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携帯通信端末における筐体位置設定機構 |
CN201016361Y (zh) * | 2007-02-02 | 2008-02-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 |
CN201053443Y (zh) * | 2007-06-25 | 2008-04-30 | 浙江玮硕科技有限公司 | 自动手动转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30707A (zh) | 2018-1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468623B (zh) | 电子设备 | |
WO2022052939A1 (zh) | 电子设备 | |
JP5202322B2 (ja) | アシスト付き引き出し装置 | |
CN110233918A (zh) | 一种折叠屏、折叠屏展开装置以及终端 | |
CN108930707B (zh) | 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
CN102595810B (zh) | 手持式电子装置 | |
WO2017186154A1 (zh) | 一种服务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12110900A2 (en) | Motorized accordion-phone (a-phone) | |
JP2009502626A (ja) | 互いに連結された二つの物体間の相対位置及び姿勢変化メカニズム | |
EP3623272A1 (en) | Folding mechanism and scooter | |
CN112741444A (zh) | 一种沙发机架结构及沙发 | |
CN117622315A (zh) | 具有自锁功能的可伸缩折叠线控转向路感模拟装置 | |
CN216520611U (zh) | 支撑架及装置 | |
WO2018036259A1 (zh) | 自动伸缩的自拍杆及自动伸缩杆 | |
CN214433143U (zh) | 一种沙发机架结构及沙发 | |
CN108938310B (zh) | 一种头罩可翻转的按摩椅 | |
CN113925370B (zh) | 一种搓澡装置 | |
US20230337831A1 (en) | Intelligent And Multifunctional Sofa Bed | |
CN110552577A (zh) | 电动伸缩车门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TWI711402B (zh) | 智慧線控開合機構 | |
CN112797068A (zh) | 转动结构与电子设备 | |
CN216546342U (zh) | 折叠方向盘及汽车 | |
CN217065703U (zh) | 一种一体化审讯桌 | |
CN215274411U (zh) | 一种筋膜枪 | |
CN216798074U (zh) | 一种具有折叠功能的床边扶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