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04007A -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04007A
CN108904007A CN201810516580.8A CN201810516580A CN108904007A CN 108904007 A CN108904007 A CN 108904007A CN 201810516580 A CN201810516580 A CN 201810516580A CN 108904007 A CN108904007 A CN 1089040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hancement layer
section
layer
lin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165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建平
周启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Y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51658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04007A/zh
Publication of CN108904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0400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颅内支撑导管,包括构建颅内取栓通道的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衬和外壳,管体的其中一段为加强段,在所述加强段中设有位于内衬和外壳之间的至少两层加强层,其中至少有一层为螺旋线圈结构,至少有一层为网状结构。本发明颅内支撑导管,通过对加强层的改进可以获得良好的抗扭结性以及显著的推送性。

Description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脑血管病治疗的颅内支撑导管。
背景技术
脑中风分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溢血)和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我国脑卒中人口已超过7000万,每年新发生脑中风人数约为250万,每年脑中风死亡人数约为165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对我们国家构成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目前,静脉使用t-PA药物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治疗时间窗窄,仅为4.5小时。致使超过时间窗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我国t-PA药物溶栓治疗率仅仅只有1.6%。另外,对于大血管闭塞及心源性栓塞所致卒中,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低,治疗效果欠佳。如颈内动脉闭塞的再通率小于10%,大脑中动脉M1段的再通率也不超过30%。
近年来随着介入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再通率,延长了治疗时间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血管内治疗方式主要是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动脉溶栓通过微导管在血栓附近或穿过血栓直接给予溶栓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药物用量,降低颅内及全身出血风险,但该方法耗费时间长,且有些栓子药物难以溶解。
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该技术可以将脑栓塞患者的救治时间窗延长到8小时,特别是对于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有着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目前常用的机械取栓方式主要有支架取栓术和导管取栓术。其中,支架取栓术的原理是通过微导管技术,支架取栓设备沿下肢动脉通过体内动脉通道到达颅内动脉,然后导管前段的取栓支架主动“抓捕”堵住血管的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只需要在患者大腿切开一个2毫米左右的小口,就可以把支架送入血管,到达发病部位,免除了患者要接受开颅手术的痛苦。但是,支架取栓术有着较多弊端,如拖曳血栓时容易损伤血管壁、捕获过程导致血栓的脱落或者难以捕获小血栓。
导管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的在人体内的取栓路径几乎相同,两者区别是取栓原理,导管取栓术的原理是通过抽吸泵将血管内的血栓吸入导管内,从而移除血栓。相比之下,导管取栓术有效解决了支架取栓术存在的弊端。
现有颅内支撑导管的管壁一般为多层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内衬、中间层和外壳,中间层采用金属线圈进行加强,但其性能难以兼顾在穿引和操作时的诸多要求,整体性能上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颅内支撑导管,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加强层的改进可以获得良好的抗扭结性以及显著的推送性。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包括构建颅内取栓通道的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衬和外壳,管体的其中一段为加强段,在所述加强段中设有位于内衬和外壳之间的至少两层加强层,其中至少有一层为螺旋线圈结构,至少有一层为网状结构。
从整体的层结构布置来看,内衬和外壳可采用现有技术,当然在本发明中也提供了有关内衬和外壳具体结构以及材质的进一步优选和改进。顾名思义,内衬处在最内层,外壳处在最外层,在没有加强层的情况下内衬和外壳之间可以是直接相贴固定,在设有加强层时,加强层在径向位置上相当于现有技术的中间层,位于内衬和外壳之间。
所述管体一端为使用状态下推送至颅内血栓所在部位的远端,另一端为的近端。
本发明颅内支撑导管可采用真空方式移除颅内血栓,因此可以耐受一般操作所需的真空度,也正因为需要伸入颅内较细的血管,因此对外径以及强度有特定的需求,基于此本发明重点改进之一是设置两层或更多的加强层,优选两层或三层,不仅如此,在加强层的具体结构上,要求既有螺旋线圈结构又有网状结构。
在多层加强层结构中,螺旋线圈结构以及网状结构层数的相对多少并不做严格限制。
作为优选,各加强层由内而外依次分布。
由于螺旋或网状结构在局部可能有一定的镂空区,因此相邻层之间有可能局部径向形变,进入甚至穿过相邻层的镂空区,所以本发明由内而外依次分布应将每一加强层作为整体看待,并不考虑局部的或非预期的形变。
作为优选,各加强层,至少有部分区域内外交错分布。
内外交错分布是相对于内而外依次分布而言,例如在绕置螺旋时,有意图的在相邻层的网状结构中做径向的沉浮;或者在编织网格时,在相邻层的螺旋线圈中做径向的沉浮,使得相邻加强层之间具有更高的连接强度,在加工过程中可采用同步交替方式,即相邻加强层同时加工,以获得径向起伏穿引结构。
但交错区域较大时,可能已经无法明确的界定相邻层的界限,但由于每层的加工方式以及结构特点不同,因此并不影响将其作为多层结构的理解。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层为三层以上,内外相邻的两加强层采用相同或不同的结构。
若加强层为两层,势必采用不同结构,当三层以上时,一定会有其中两层为相同结构特点,这两层可以相邻或相间。
作为进一步优选,相邻两加强层采用不同的结构。即螺旋线圈结构和网状结构的加强层交替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层为两层,包括处在内侧的第一加强层和处在外侧的第二加强层;
所述第一加强层为螺旋线圈结构,所述第二加强层为网状结构;或
所述第一加强层为网状结构,所述第二加强层为螺旋线圈结构。
加强层为两层更容易获得预期的管体壁厚以及管径,也可避免层数过多带来的加工难度,两层加强层中螺旋线圈结构可以位于内侧或外侧,相应的网状结构外侧或内侧。
螺旋线圈结构可以使颅内支撑导管的管体具有较良好的柔顺性;为网状结构可以使颅内支撑导管的管体具有较优异的可扭转性能;本发明将两者有机结合,是管体在整体上具有更佳的抗扭结性以及显著的推送性。
不仅如此,两层加强层中或更多层结构中,螺旋线圈结构与网状结构之间的内外关系,也对管体性能有一定影响。
越处在外层的加强层,其结构特点对管体整体性能的影响会更为突出,例如:螺旋线圈结构在内,网状结构在外,则网状结构对导管性能影响会更大,其可扭转性能会更佳;反之,其柔顺性会更好。
作为优选,其中相邻两加强层之间直接贴靠。
采用直接贴靠,即在预成型的内衬外壁先加工一层加强层,而后在向外逐层加工各加强层。
相邻加强层之间直接叠置,尽管在加工外壳时,部分外壳材料有可能渗透至相邻加强层的间隙中,但很难在相邻加强层之间形成另一完整的层结构。
作为优选,其中相邻两加强层之间还设有粘结层。
即在预成型的内衬外壁先加工一层加强层,而后通过喷涂、浸渍等方式在外部形成一粘结层,然后在该粘结层的外部加工形成另一加强层,依次类推,这样在相邻加强层之间形成另一完整的层结构。
通过粘结层可以改善力学性质的均一性,以及保持加强层之间的相对稳定。
相邻两加强层之间设置粘结层应理解为至少一部分区域,即并不要求两加强层之间的左右区域均设置粘结层,例如在加强段轴向的其中一段中,相邻两加强层之间设置粘结层,而在其他部分中相邻两加强层之间直接贴靠。
带有粘结层的部位可以靠近加强段的近端或远端侧,优选靠近加强段的近端侧。
所述粘结层与内衬或外壳采用相同材料。
所述粘结层与内衬或外壳采用不同材料。
所述粘结层可以采用现有粘结材料,甚至可以是内衬或外壳材料中的一种,或者是内衬或外壳材料的混合,更便于与内衬或外壳相互融合。
作为优选,所述螺旋线圈结构采用金属丝绕成或金属管材切割制成;金属丝的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截面为圆形的金属丝,直径为0.02~0.05mm。
截面为矩形的金属丝,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本发明中螺旋线圈结构可采用单丝绕管体轴线螺旋缠绕的方式形成,一般可以预先加工管状的内衬,而后在内衬的外表面(或外表面已经覆有其他加强层)螺旋缠绕金属丝。
本发明中螺旋线圈结构可采用管材切割方式形成,一般可以预先加工管状的内衬,而后在内衬的外表面(或外表面已经覆有其他加强层)穿套或螺旋缠绕切割获得的金属丝。
作为优选,所述网状结构采用截面为矩形的金属丝编成,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
一般情况下,矩形宽度方向对应网状结构的厚度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网状结构采用金属丝以经纬交错的方式编织,在交错部位相互滑动搭置或固定连接。
在交错部位固定连接的方式为焊接、粘结或扭结。
经线或纬线与管体轴线所夹的锐角一般可设置为15~75度。
作为优选,所述网状结构采用金属管材切割制成,网状结构的边框具有矩形的截面,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
所述网状结构具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单元格,就每个单元格的形状而言可以是菱形或六边形,就网状结构整体而言在不同的部位处单元格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本发明中网状结构可采用金属丝以经纬交错的方式编织形成,一般可以预先加工管状的内衬,而后在内衬的外表面(或外表面已经覆有其他加强层)编织加工形成网状结构。
本发明中网状结构结构可采用管材切割方式形成,一般可以预先加工管状的内衬,而后在内衬的外表面(或外表面已经覆有其他加强层)穿套该网状结构。
作为优选,螺旋线圈结构和网状结构的材质,各自独立的选自不锈钢或镍钛合金。
例如镍钛合金记忆材料或者医用级不锈钢。
网状结构具有较优异的可扭转性,螺旋线圈结构具有较良好的柔顺性,混合结构提供较佳的抗扭结效果。
本发明中网状结构以及螺旋线圈结构的疏密程度以及相互配合关系,对管体的整体性能具有一定影响,本发明相应提供了改进的优选方案。
作为优选,采用网状结构的加强层中,远端的单元格密度小于近端的单元格密度;采用螺旋线圈结构的加强层中,远端的螺旋线圈密度小于近端的螺旋线圈密度。
管体远端要求比近端具有更好的柔顺性,结合到网状结构以及螺旋线圈结构的特点,还可以利用PPI值来体现,螺旋线圈结构中,PPI值对应轴向一英寸长的距离内,螺旋的圈数。
网状结构中,PPI值对应轴向一英寸长的距离内,沿轴向排布的重复网格单元数量。
各加强层的PPI值既可以沿轴向均匀分布(各部分的PPI值没有变化),还可以是各加强层近端的PPI值大于远端的PPI值。
某一加强层不同部位PPI值发生变化,可以更好的与外壳的强度变化相协同,以满足管体不同部位的强度需求。
PPI值发生变化时,作为优选,PPI值逐渐变大或阶段性变大;PPI值逐渐变大或分段变大。
作为优选,各加强层由远端至近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远端部分,中间部分以及近端部分;
采用螺旋线圈结构的加强层中,三部分螺旋线圈PPI范围分别为:200-350,200-275,150-275。
可选的,远端部分PPI值大于等于中间部分PPI值,中间部分PPI值大于等于近端部分。
采用网状结构的加强层中,三部分单元格PPI范围分别为:50-100,50-80,40-80。
可选的,远端部分PPI值大于等于中间部分PPI值,中间部分PPI值大于等于近端部分。
在一些情况下通过改变外壳不同部位的强度变化,也允许三部分PPI值的变化趋势为远端部分PPI值小于等于中间部分PPI值,中间部分PPI值小于等于近端部分。这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外壳强度变化进行补偿。
各加强层由远端至近端分为三部分仅仅是根据结构或强度的变化指定划分,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划分方式,但至少采用本发明划分方式时,各部分对应的PPI值,应在本发明限定的范围内。
作为优选,两相邻加强层中,远端部分,中间部分以及近端部分的轴向位置相互对应,或交错布置。
即不同的加强层,三部分划分的界限可以不同或相同,不同时有利于性能更均匀的过渡变化。
作为优选,所述网状结构中,在管体周向上分布的单元格数量为6-12个。
本发明在没有特殊限定情况下,在提及单元格时,可理解为网状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采用规则的单元格形式。
内衬材料主要采用摩擦系数极小的含氟塑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全氟(乙烯丙烯)(FEP)共聚物、聚全氟烷氧基(PFA)树脂等。
作为优选,所述内衬的厚度为0.01~0.03mm。
所述外壳从导管近端(靠近导管座)至远端(靠近引导段)的硬度变化趋势是由硬变软,根据强度变化外壳可以分为多段,相邻段材料硬度的变化趋势是由硬变软,使得远端整体具有较好的柔顺性,而近端具有较好的推送性。
外壳的各段可以采用不同硬度的聚合物材料,例如聚酰胺、聚醚嵌段酰胺、聚氨酯等。
作为优选,外壳远端的硬度小于外壳近端的硬度。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的硬度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化或分段变化。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的硬度分段变化,各段衔接部位与各加强层三部分的衔接部位轴向位置相互对应,或交错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的厚度0.04~0.1mm。
管体的长度以及径向尺寸可以根据需要或现有常规型号确定,并非本发明改进重点,以下也提供了优选的方案。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的长度范围为90~140cm。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管体的长度为125cm。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内径1.3~1.8mm;管体外径1.7~2.2mm。
颅内支撑导管除了管体部分以外,为了便于连接输送系统,还可以在管体近端设置其他配件。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的近端连接有导管座,所述加强段向近端延伸至导管座。
导管座带有轴向通孔,且与管体的内腔连通,或管体的管体的近端直接插接固定在该通孔中。管体的加强段一直延伸至导管座,即管体的近端部分都带有加强层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由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引导段和所述加强段;
在引导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直接贴合;
加强段的各加强层延伸至引导段的近端侧。
引导段中省去了加强层,因此相对较柔软,可减少颅内支撑导管在血管中输送时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引导段的内衬与外壳材料可以单独设置,例如内衬材料采用摩擦系数较小且柔软的材料,外壳采用较柔软的材料,能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引导段的内衬与外壳也可以是与管体其他邻近部分一体结构,一体结构时引导段的内衬与外壳与管体其他邻近部分则采用相同材料,例如:
引导段的内衬与管体其他部分的内衬采用相同或不同材料。
引导段的外壳与管体其他部分的外壳采用相同或不同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在邻近远端部位设有显影元件。
显影元件便于通过影响系统观察管体在体内的位置和姿态,显影元件可设置在管体的邻近远端部位,例如通过显影颗粒混合在内衬或外壳材料中,或以单独部件的方式装在内衬或外壳中,装在内衬和外壳之间,装在相邻加强层之间,装在内衬与相邻加强层之间,或装外壳与相邻加强层之间。
管体也可以为显影元件单独设置一段,位置邻近引导段,且各加强层并没有延伸至显影段以及引导段内部,例如作为优选:
所述管体由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引导段、显影段和所述加强段;
在引导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直接贴合;
在显影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之间设有显影元件;
加强段的各加强层延伸至显影段的近端侧。
作为优选,所述显影元件为周向连续延伸的圆环或C型环。
所述显影元件的材料本身可采用现有技术,例如不透射线的金属材料,如铂铱合金等,使其远端具有良好的显影效果,显影结构可以是圆环、C型,其中C型显影结构提供更大的抽吸截面积,提高抽吸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显影元件为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显影点。
显影点可以是片状或颗粒状等形式,显影元件周向间隔分布可降低对该部分管体径向以及周向的束缚,提高顺应性。
作为优选,所述显影元件在轴向上排布一个或两个或三个以上。
多个显影元件有利于确定三维空间的姿态,例如采用多个圆环或C型环,各显影元件周向间隔布置,由于显影段长度有限,其余在显影元件可根据需要布置在管体的其他部位,可参照不专门设置显影段时显影元件的布置方式。
无论是否单独设置显影段,为了在管体性能上更好的衔接引导段和加强段,在两者之间还可以设置过渡段。
作为优选,在引导段和加强段之间还设有过渡段;在过渡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之间设有辅助加强层,该辅助加强层采用螺旋线圈结构或网状结构。
由于引导段中不设置加强层,而加强段中设置至少两层加强层,因此在过渡段中只设置一层辅助加强层。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由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引导段、显影段、过渡段和所述加强段;
在引导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直接贴合;
在显影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之间设有显影元件;
在过渡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之间设有辅助加强层,该辅助加强层采用螺旋线圈结构或网状结构;
加强段的各加强层延伸至过渡段的近端侧。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由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引导段、过渡段和所述加强段;
在引导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直接贴合;
在过渡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之间设有辅助加强层,该辅助加强层采用螺旋线圈结构或网状结构;
加强段的各加强层延伸至过渡段的近端侧。
为了配合相应,在过渡段中也可以设有显影元件。
显影元件为位置可以是:
所述显影元件位于辅助加强层与内衬之间;或
所述显影元件位于辅助加强层与外壳之间;或
作为优选,过渡段的轴向长度为10~20mm。
作为优选,所述辅助加强层与加强段中的其中一加强层为一体结构。
即加强段中的其中一加强层朝远端延伸进入过渡段的内衬与外壳之间,构成所述辅助加强层。
作为优选,加强段中邻近内衬的加强层朝远端延伸进入过渡段的内衬与外壳之间,构成所述辅助加强层。
邻近内衬的加强层可沿内衬外表直接延伸,避免径向的转折形成不必要的空隙。
本发明中的颅内支撑导管具有较佳的抗扭结效果,还具备良好的柔顺性、优异的可扭转性、显著的推送性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颅内支撑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颅内支撑导管远端部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颅内支撑导管加强段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圆环形显影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C型环显影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颅内支撑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颅内支撑导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颅内支撑导管的远端部分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4颅内支撑导管的远端部分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5颅内支撑导管的远端部分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6颅内支撑导管的远端部分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7~10与各对比例中柔性段转动刚度的对比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7~10与各对比例中刚性段转动刚度的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一种颅内支撑导管,包括构建颅内取栓通道的管体,管体从远端至近端依次为引导段1、显影段2、加强段3。
管体的长度范围为90~140cm,例如长度为125cm;管体内径1.3~1.8mm;管体外径1.7~2.2mm。
在其他方式中,管体近端还连接有导管座4,以便于同输送系统连接,导管座4设有与管体内腔连通的通孔。
本实施例中引导段1、显影段2可采用现有技术,在加强段中由内而外分为多层结构,依次为内衬8、加强层和外壳5,加强层至少有两层,本实施例中加强层为两层。
引导段和显影段也分别具有内衬和外壳,内衬和外壳可以是单独设置,还可以与加强段的内衬和外壳采用一体延伸的方式。
显影段2在内衬8和外壳5之间设有显影元件2a,显影元件2a便于通过影响系统观察管体在体内的位置和姿态,在不同的方式中显影元件2a为图4中的圆环或图5中的C型环。显影元件2a的材料本身可采用现有技术,例如不透射线的金属材料,如铂铱合金等,使其远端具有良好的显影效果。
在其他方式中,显影元件还可以是显影颗粒混合在内衬或外壳材料中,或以单独的一层位于内衬8和外壳5之间。
在其他方式中,显影元件周向间隔分布,可降低对该部分管体径向以及周向的束缚,提高顺应性。
图1中显影元件2a在轴向上为连续分布的一段,在其他方式中,显影元件2a为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例如两个或三个以上。
本实施例中的两层加强层中,其中一层为螺旋线圈结构,另一层为网状结构。
在图2和图3中,内侧的加强层为网状结构6,外侧的加强层为螺旋线圈结构7。
在其他方式中,内侧的加强层为螺旋线圈结构,外侧的加强层为网状结构。
内衬8的材料主要采用摩擦系数极小的含氟塑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全氟(乙烯丙烯)(FEP)共聚物、聚全氟烷氧基(PFA)树脂等。内衬的厚度为0.01~0.03mm。
外壳5厚度0.04~0.1mm,外壳5从近端至远端的硬度变化趋势是由硬变软,根据强度变化外壳可以分为多段,外壳的各段可以采用不同硬度的聚合物材料,例如聚酰胺、聚醚嵌段酰胺、聚氨酯等。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5从近端至远端的硬度并不变化,或在局部区域的变化趋势是硬度由软变硬,为了使管体在整体上获得从近端至远端由硬变软的趋势,可以通过加强层的硬度来补偿,即管体整体硬度是加强层与外壳协同的效果。
两加强层之间由内而外依次分布,加工过程中分别成型内外叠置。在其他方式中,两加强层之间至少有部分区域内外交错分布。
本实施例中两加强层之间直接贴靠,在其他方式中,两加强层之间还设有粘结层,例如先预成型管状的内衬,然后再内衬的外壁先加工一层加强层,而后通过喷涂、浸渍等方式在外部形成一粘结层,然后在该粘结层的外部加工形成另一加强层,通过粘结层可以改善力学性质的均一性,以及保持加强层之间的相对稳定。所述粘结层可以采用现有粘结材料,甚至可以是内衬或外壳材料中的一种,或者是内衬或外壳材料的混合,更便于与内衬或外壳相互融合。
实施例2
本实施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
参见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颅内支撑导管包括管体,管体从远端至近端依次为引导段1、显影段2、加强段3,加强段3远端连接有导管座4。
在加强段3中由内而外分为多层结构,依次为内衬8、加强层和外壳5,本实施例中加强层为两层,内侧的加强层为螺旋线圈结构7,外侧的加强层为网状结构6。
螺旋线圈结构7采用金属丝绕成,金属丝的截面为圆形直径为0.02~0.05mm。在其他方式中,金属丝的截面为矩形,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
在其他方式中,螺旋线圈结构7采用管材切割方式,截面尺寸同上。
网状结构6采用截面为矩形的金属丝编成,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矩形宽度方向对应网状结构的厚度方向。网状结构6采用金属丝以经纬交错的方式编织,在交错部位相互滑动搭置或固定连接。
在其他方式中,网状结构6采用金属管材切割制成,网状结构的边框具有矩形的截面,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
网状结构6具有规则的单元格,就每个单元格的形状而言可以是菱形或六边形,就网状结构整体而言在不同的部位处单元格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螺旋线圈结构7和网状结构6的材质,各自独立的选自不锈钢或镍钛合金,例如镍钛合金记忆材料或者医用级不锈钢。
网状结构具有较优异的可扭转性,螺旋线圈结构具有较良好的柔顺性,混合结构提供较佳的抗扭结效果。
实施例3
参见图8本实施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相对与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内侧的加强层为网状结构6,外侧的加强层为螺旋线圈结构7。
实施例4
参见图9,本实施例可以与实施1~3分别结合,不同之处在于显影段2与加强段3之间设置有过渡段9,在过渡段9中同样设有内衬和外壳,内衬和外壳可以与加强段的内衬和外壳一体延伸。
过渡段9中的内衬和外壳之间设有辅助加强层,该辅助加强层采用网状结构6,其该网状结构6与加强段中的其中一加强层为一体结构,过渡段的轴向长度为10~20mm。
实施例5
参见图10,本实施例可以与实施1~3分别结合,不同之处在于显影段2与加强段3之间设置有过渡段9,在过渡段9中同样设有内衬和外壳,内衬和外壳可以与加强段的内衬和外壳体一体延伸。
过渡段9中的内衬和外壳之间设有辅助加强层,该辅助加强层采用螺旋线圈结构7,其螺旋线圈结构7与加强段中的其中一加强层为一体结构,过渡段的轴向长度为10~20mm。
本实施例中,加强段邻近内衬的加强层也采用螺旋线圈结构,沿内衬外表直接延伸至过渡段9形成辅助加强层,避免径向的转折形成不必要的空隙。
实施例6
参见图11,本实施例可以与实施1~5分别结合,本实施例中各加强层由远端至近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远端部分3a,中间部分3b以及近端部分3c;
采用螺旋线圈结构的加强层中,三部分螺旋线圈PPI范围分别为:200-350,200-275,150-275。
采用网状结构的加强层中,三部分单元格PPI范围分别为:50-100,50-80,40-80。
本实施方式中各加强层远端部分PPI值大于等于中间部分PPI值,中间部分PPI值大于等于近端部分。
在其他方式中各加强层远端部分PPI值小于等于中间部分PPI值,中间部分PPI值小于等于近端部分。
两加强层中,远端部分3a,中间部分3b以及近端部分3c分界点的轴向位置相互对应,或交错布置。
本发明中的颅内支撑导管具有较佳的抗扭结效果,还具备良好的柔顺性、优异的可扭转性、显著的推送性等。
实施例7
本实施是在实施例1、2、6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在颅内支撑导管的加强段中,从远端至近端依照整体的刚度变化,可分为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
与所述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对应的是,各加强层分别为远端部分,中间部分以及近端部分;本实施例在加强段中采用特定的加强层设置以及适宜的PPI分布,可以在柔性段和刚性段达到理想的性能指标。
本实施例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关参数以及性能详见下表:
实施例8
本实施是在实施例1、3、6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在颅内支撑导管的加强段中,从远端至近端依照整体的刚度变化,可分为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
与所述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对应的是,各加强层分别为远端部分,中间部分以及近端部分;本实施例在加强段中采用特定的加强层设置以及适宜的PPI分布,可以在柔性段和刚性段达到理想的性能指标。
本实施例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关参数以及性能详见下表:
实施例9
本实施是在实施例1、4、6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在颅内支撑导管的加强段中,从远端至近端依照整体的刚度变化,可分为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由于过渡段中也带有加强层,因此在测试时,如果有过渡段也将该过渡段的长度计入柔性段。
与所述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对应的是,各加强层分别为远端部分,中间部分以及近端部分;本实施例在加强段中采用特定的加强层设置以及适宜的PPI分布,可以在柔性段和刚性段达到理想的性能指标。
本实施例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关参数以及性能详见下表:
实施例10
本实施是在实施例1、5、6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在颅内支撑导管的加强段中,从远端至近端依照整体的刚度变化,可分为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由于过渡段中也带有加强层,因此在测试时,如果有过渡段也将该过渡段的长度计入柔性段。
与所述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对应的是,各加强层分别为远端部分,中间部分以及近端部分;本实施例在加强段中采用特定的加强层设置以及适宜的PPI分布,可以在柔性段和刚性段达到理想的性能指标。
本实施例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关参数以及性能详见下表:
对比例1(竞品1)
本对比例主要在加强段中的加强层采用现有技术的形式,即加强层仅有一层,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关参数以及性能详见下表:
对比例2(竞品2)
本对比例主要在加强段中的加强层采用现有技术的形式,即加强层仅有一层,柔性段、中间段和刚性段相关参数以及性能详见下表:
性能测试
参见图12,图13,分别对实施例7~10以及各对比例中柔性段和刚性段的转动刚度进行测试。
转动刚度的测试,是柔顺性或推送性的一种定量测试方式。所谓转动刚度,指的是结构力学中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它在数值上等于使杆端产生单位转角时需要施加的力矩,数值越小,抵抗能力越低,柔顺性越好;反之,推送性越好。从图12,图13可以看出,本发明颅内支撑导管的加强段中,柔性段转动刚度数值低于竞品,其柔顺性较好,而刚性段转动刚度数值高于竞品,其推送性较好。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显然这些改动和变型均应属于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保护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特殊限制。

Claims (11)

1.一种支撑导管,包括构建颅内取栓通道的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衬和外壳,管体的其中一段为加强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段中设有位于内衬和外壳之间的至少两层加强层,其中至少有一层为螺旋线圈结构,至少有一层为网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为两层,包括处在内侧的第一加强层和处在外侧的第二加强层;
所述第一加强层为螺旋线圈结构,所述第二加强层为网状结构;或
所述第一加强层为网状结构,所述第二加强层为螺旋线圈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其中相邻两加强层之间直接贴靠,或其中相邻两加强层之间还设有粘结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线圈结构采用金属丝绕成或金属管材切割制成;金属丝的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截面为圆形的金属丝,直径为0.02~0.05mm;
截面为矩形的金属丝,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采用截面为矩形的金属丝编成,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
或所述网状结构采用金属管材切割制成,网状结构的边框具有矩形的截面,矩形长为0.04~0.1mm;宽为0.01~0.04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各加强层由远端至近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远端部分,中间部分以及近端部分;
采用螺旋线圈结构的加强层中,三部分螺旋线圈PPI范围分别为:200-350,200-275,150-275;
采用网状结构的加强层中,三部分单元格PPI范围分别为:50-100,50-80,40-8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两相邻加强层中,远端部分,中间部分以及近端部分的轴向位置相互对应,或交错布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由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引导段、显影段和所述加强段;
在引导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直接贴合;
在显影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之间设有显影元件;
加强段的各加强层延伸至显影段的近端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引导段和加强段之间还设有过渡段;在过渡段中,管体的内衬与外壳之间设有辅助加强层,该辅助加强层采用螺旋线圈结构或网状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过渡段的轴向长度为10~20mm。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加强段中邻近内衬或外壳的加强层朝远端延伸进入过渡段的内衬与外壳之间,构成所述辅助加强层。
CN201810516580.8A 2018-05-25 2018-05-25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 Withdrawn CN1089040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6580.8A CN108904007A (zh) 2018-05-25 2018-05-25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6580.8A CN108904007A (zh) 2018-05-25 2018-05-25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04007A true CN108904007A (zh) 2018-11-30

Family

ID=64410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16580.8A Withdrawn CN108904007A (zh) 2018-05-25 2018-05-25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0400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3873A (zh) * 2021-07-05 2021-11-12 深圳麦普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支撑导管
CN113908403A (zh) * 2021-12-15 2022-01-11 艾柯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颅内导管
CN115154865A (zh) * 2022-06-30 2022-10-11 上海英威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导管
CN116966393A (zh) * 2023-09-22 2023-10-31 广州易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壁的介入鞘管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3873A (zh) * 2021-07-05 2021-11-12 深圳麦普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支撑导管
CN113908403A (zh) * 2021-12-15 2022-01-11 艾柯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颅内导管
CN113908403B (zh) * 2021-12-15 2022-03-29 艾柯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颅内导管
CN115154865A (zh) * 2022-06-30 2022-10-11 上海英威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导管
CN116966393A (zh) * 2023-09-22 2023-10-31 广州易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壁的介入鞘管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04007A (zh) 一种颅内支撑导管
KR101588097B1 (ko) 말단부 접근 흡인 유도 카테터
JP4308007B2 (ja) 移行部を備えたハイポチューブからなる基端側シャフトを有する血管内マイクロカテーテル
CN101933821B (zh) 一种微导管
JP4213350B2 (ja) 複合補強材を備えた脈管カテーテル
CN110430913A (zh) 柔性尖端导管
CN110536650A (zh) 轴向伸长的血栓捕获系统
US8181324B2 (en) Catheter with knit section
US20230263544A1 (en) Catheter tubular support
CN107376101B (zh) 用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微导管
CN103635224A (zh) 远端通达吸气引导导管
JP2001518325A (ja) 軟先端高性能編組カテーテル
US20220001141A1 (en) Enhanced flexibility neurovascular catheter
CN110537956A (zh) 专用于脑血管远端血栓抽吸的导管
CN209575486U (zh) 中间导管
CN208989036U (zh) 一种支撑导管
EP4173578A1 (en) Bevel tip expandable mouth catheter with reinforcing ring
WO2022166538A1 (zh) 一种导管加强层和导管
WO2022198810A1 (zh) 一种导引导管及导引导管系统
CN209679245U (zh) 一种导管和输送装置
CN217186314U (zh) 一种引导导管及超声导管
CN111374717A (zh) 腔内封堵器
CN216169302U (zh) 一种导引导管及导引导管系统
US20230211122A1 (en) Self centering low friction extendable neurovascular catheter
CN116965990A (zh) 一种医用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30

Address after: 310000 Room 306, 3rd Building, No. 99 Xiangmao Road, Gongs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ANGZHOU YIKE MEDICAL DEVI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3, C2 Block 459, Qianmo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310000

Applicant before: Xiang Jianpi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14

Address after: Room c2-503, building C, No. 459, Qianmo Road, Xixing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angzhou Y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Room 306, 3rd Building, No. 99 Xiangmao Road, Gongs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YIKE MEDICAL DEVICES Co.,Ltd.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