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4891A - 用于增大两个力锁合连接的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的衬片、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制造方法和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增大两个力锁合连接的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的衬片、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制造方法和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4891A
CN108884891A CN201780020578.5A CN201780020578A CN108884891A CN 108884891 A CN108884891 A CN 108884891A CN 201780020578 A CN201780020578 A CN 201780020578A CN 108884891 A CN108884891 A CN 108884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d particles
composite material
liner
material carrier
compan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05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4891B (zh
CN108884891B9 (zh
Inventor
W·施佩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l Freudenberg KG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4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4891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84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489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4891B9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4891B9/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9/00Friction linings; Attachment thereof; Selection of coacting friction substances or surfaces
    • F16D69/02Compositions of linings;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 F16D69/027Compositions based on metals or inorganic oxides
    • F16D69/028Compositions based on metals or inorganic oxides containing fib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9/00Friction linings; Attachment thereof; Selection of coacting friction substances or surfaces
    • F16D2069/005Friction linings; Attachment thereof; Selection of coacting friction substances or surfaces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00/00Materials;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for
    • F16D2200/006Materials;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for containing fibres or particles
    • F16D2200/0069Materials;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for containing fibres or particles being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Abstract

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增大摩擦系数衬片。此衬片包括一个复合材料载体(1)和许多个硬质粒子(21)。复合材料载体(1)包括一则玻璃和/或陶瓷二则塑料。每个硬质粒子(21)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一种增附介质(22)将个别的硬质粒子(21)材料锁合地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1)。未压缩的复合材料载体(1)具有在25μm至100μm之范围内的厚度(d1)和/或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在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情况下具有小于或等于420μm的厚度(d3)。

Description

用于增大两个力锁合连接的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的衬片、增 大摩擦系数衬片的制造方法和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力锁合连接的衬片。在许多技术领域内,力锁合连接被用于两个构件(此后称之为“接合伴侣”)之间的横向力和/或扭矩的传递。两个相互接触伴侣之间的摩擦为构件被相互挤压、被相对移动活动(例如被转动和/或被移动)时的现存摩擦学系统对向构件表面方向施加荷载的反应。此情况下,力锁合地相互连接的接合表面之间可能传递的横向力或扭矩之大小决于附着力。所产生的切向力Ft与材料配合的摩擦系数μ和所产生的法向力F0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一般来说:Ft≤μ·Fn(库仑摩擦定律)适用。由此,较高摩擦学系统摩擦值具有潜力助于增大能传递的力量和扭矩。通过摩擦系数μ的倍数增加也可以传递相应较大的力量和扭矩或减少连接原件的数量(如果存在:例如螺栓等)和其尺寸或增大容量效率。(面)挤压连接、法兰连接、螺栓连接、轴毂连接、锥形压力连接等为力锁合连接的典型代表。
摩擦系数或者附着系数μ为依赖于力锁合连接所使用的接合伴侣材料配合、接合伴侣的表面粗度、润滑、温度,湿度、磨损等因素的系统尺寸。钢铁表面之间干燥连接的摩擦系数μ大约为0,1。在不断增加的对机器构件的需求情况下此数值不能确保两个接合伴侣之间的安全力锁合连接。
为增大摩擦系数可以在一个接合伴侣上设置增大摩擦涂层。DE10148831A1描述这种方法的例子。但是所需接合伴侣处理一般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例如,接合伴侣特别大、具有复杂几何形状和/或进行涂层程序时需要对若干区域实现复杂保护措施。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改善解决方案来实现具有高摩擦系数压接配合体的简单、柔性和制造费用低廉的制作。通过根据第1号专利要求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根据第15号专利要求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制造方法和根据第21号专利要求的接合配合体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能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例和发展属于从属要求。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增大摩擦系数衬片。此衬片包括一个复合材料载体和许多个硬质粒子,每个硬质粒子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复合材料载体包括一则玻璃和/或陶瓷二则塑料。每个硬质粒子通过增附介质材料锁合地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的厚度在10μm至100μm之范围内,和/或增大摩擦系数衬片在复合材料载体未压缩情况下的厚度为小于或等于420μm。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根据第一方面形成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制造方法。为此准备包括一则玻璃和/或陶瓷二则塑料的复合材料载体。此外准备许多个硬质粒子,每个硬质粒子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通过热或化学激活增附介质将硬质粒子材料锁合地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至少在下列周期的一个,即在正确一个或在该周期的任一结合可以将增附介质接触到硬质粒子:在硬质粒子被敷设到复合材料载体之前、之间或之后。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一个第一个接合伴侣和一个第二个接合伴侣之间的一种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为此,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被设置到第一个接合伴侣和第二个接合伴侣之间后,将两个接合伴侣相互挤压以导致许多个硬质粒子的每一个被部分地压入第一个接合伴侣内并同时被压入到第二个接合伴侣内。
下面通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图形内容如下:
图1A由具有表面完全地被增附介质涂覆硬质粒子形成的颗粒的横截面图。
图1B由具有表面部分地被增附介质涂覆硬质粒子形成的颗粒的横面图。
图2图1A和图1B内示出颗粒的无涂层硬质粒子。
图3A具有无纺布的复合材料载体的横截面图。
图3B具有开孔泡沫的复合材料载体的横截面图。
图3C由陶瓷微粒和/或玻璃微粒和塑料微粒形成的复合材料载体的横截面图。
图4单面带有硬质粒子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横截面图。
图5制造压接配合体前的其中间要设置增大摩擦系数衬片以制造压接配合体的两个接合伴侣的横截面图。
图6复合材料载体被压缩情况下,由两个接合伴侣和增大摩擦系衬片形成的压接配合体的横截面图。
图7制造压接配合体前的其中间要设置双面带有硬质粒子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两个接合伴侣的横截面图。
图8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俯视图。
图9复合材料载体具有无纺布塑料载体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俯视图。
图10复合材料载体具有开孔泡沫塑料载体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俯视图。
图11复合材料载体具有织物塑料载体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俯视图。
图12将覆盖硬质粒子的增附介质用等离子体激活并设置到复合材料载体上的方法,
图13通过压延工艺将硬质粒子设置到复合材料载体上的方法。
图14用铲刀将硬质粒子敷设到复合材料载体上的方法。
图15A根据图4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附加示出E1-E1截面。
图15B根据图15A按在图15A内示出的E1-E1截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横截面图。
图16使用符合本发明的衬片在轴上安装齿轮的例子。
图内同一个参考号指同一个元件。
图1A显示由用增附介质22被涂覆硬质粒子21形成的颗粒2的横截面图。硬质粒子21以后将增大要力锁合地连接的两个接合伴侣之间的摩擦。由此,硬质粒子21应该有高机械硬度。例如,此种硬质粒子21个别的莫氏硬度至少可能为8。此种硬质粒子21可能取材于下列材料或者至少包含下列材料的一个:钻石;碳化物(碳化硅SiC、碳化钨WC或碳化硼B4C等);氮化物(氮化硅Si3N4或立方氮化硼BN等);硼化物(硼化钛等);氧化物(二氧化硅SiO2或氧化铝Al2O3)。基本上也可以使用任何其它硬质材料。
上述硬质粒子21的材料或材料组的特点为其比典型接合伴侣接合表面的较高耐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由于硬质粒子21部分地侵入个别的接合伴侣内并从而实现接合伴侣之间的动力传输,接合表面被相互挤压时硬质粒子21将确保良好形状锁合。相反地,复合材料载体将不导致接合伴侣之间的动力传输。
此外,硬质粒子21的化学惰性有利于避免其与要连接接合伴侣的材料或环境空气的化学反应。由此也可以避免要造成的力锁合连接质量由于腐蚀作用的逐渐恶化。
如随后还将详细地说明,将许多个硬质粒子21设置到复合材料载体1以制造增大摩擦系数衬片。为允许硬质粒子21附着在复合材料载体1上将使用一种增附介质22。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可以使用金属作为增附介质22。金属增附介质22特别利于防止硬质粒子21过早从复合材料载体1的带涂层表面上脱离。例如,可以使用镍作为增附介质的金属。基本上也可以使用铜、钴、铬、锌、铜合金、铜锡基合金或镍合金作增附介质。如果要使用金属增附介质22,可以通过电解和/或化学(无电流)淀积或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产生该增附介质22在硬质粒子21上。
根据其它实施方式可以使用对制造过程所发生最高温度具足够热安定性的聚体或有机材料作增附介质。
根据图1A的例子,硬质粒子21完全地由增附介质22覆盖,由此没有硬质粒子21外露区域。根据图1B所示,也可以只部分地在硬质粒子21上覆盖增附介质22。
一个颗粒2的理想增附介质22比量在颗粒2的5重百分比和80重百分比之范围内。在金属增附介质22情况下,此比量优先在30重百分比和70重百分比之范围内,在塑料增附介质22情况下在5重百分比和50重百分比之范围内。表面涂层少于5重百分比将导致硬质粒子21将来不可靠地附着在复合材料载体1上。涂层多余80重百分比将导致增大附着摩擦作用由于增附介质的滑动性能而降低。替代或附加地,上述数值也可以适用于相关比重的中间值(算数平均值),例如针对将来要通过增附介质22敷设到复合材料载体1硬质粒子21的许多个颗粒2;随后将详细地说明此概念。换句话说,此意味着每个准备颗粒2上的增附介质涂层代表一个比重(以重百分比表示)并此比重在5重百分比至80重百分比之范围内,在金属增附介质22情况下优先在30重百分比至70重百分比之范围内,在塑料增附介质22情况下优先在5重百分比至50重百分比之范围内。
如图2示出,将每个硬质粒子21可以赋给一个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此为一个具有与硬质粒子21同一体积球体的直径D21。
图3A为一个复合材料载体1的横截图。复合材料载体1包括由塑料11制造的载体(以下也称为“塑料载体”)和玻璃和/或陶瓷。玻璃和/或陶瓷例如可以以个别包含玻璃和/或陶瓷或个别由玻璃和/或陶瓷造成的微粒12形式存在。微粒12也可以通过增附介质(未示出)连接到塑料11。为此,可以将塑料载体11浸入包含增附介质(例如一种树脂体系)、一种溶剂和微粒12的乳状液。浸入后溶剂蒸发以后,残留增附介质将导致微粒12和塑料载体11之间的粘结。
如以上所示,由塑料11制造的载体可以为一种布料,即由相互连接纤维造成的形成物。基本上,可以使用任何方式以凝聚纤维。适合布料可以使用无纺布、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网织物、毛毡等。根据图3A的例子,塑料11为无纺布形式的载体。
替代地,由塑料11制造的载体也可以有开孔泡沫形式,例如图3B上所示出的复合材料载体1。
图3C显示另一种选项。在此塑料11有其中间埋入有陶瓷和/或玻璃微粒12塑料块的形式。为制造这种复合材料载体1,对塑料11的塑料块和微粒12的粉末状混合物进行回火,使塑料11开始融化并在冷却后将微粒12相互连接。
根据按图3A内说明的复合材料载体1的仅作为例子的图4内的结果所显示,通过以上说明的根据图1A、图1B和图2说明的颗粒2将硬质粒子21敷设到载体。为此,颗粒2的硬质粒子21在被敷设到载体前个别完全地或部分地带有增附介质22的涂层。颗粒2的硬质粒子21以增附介质22附着在复合材料载体1上。任何其它合适复合材料载体1,尤其以上说明的任何复合材料载体1,可以代替按图3A形成的复合材料载体1.现成衬片3在复合材料载体1未压缩情况下的厚度d3可以跟所有发明的其它实例一样极其小,例如少于或等于420μm,优先少于或等于320μm和特殊优先少于或等于200μm。衬片3的厚度d3越小,可使用衬片3的不同应用越多并同时不必要将接合伴侣101和/或102(见图4、5、6和16)的尺寸特别适应于衬片3即其厚度d3.
单独复合材料载体1的厚度d1为其中间允许设置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并个别的与复合材料载体1相切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同样,衬片3的厚度d3为其中间允许设置具有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衬片3并个别的与衬片3相切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图5显示两个接合伴侣101和102的横截面,接合伴侣101和102的接合表面101f和102f之间要产生力锁合连接。为此,在接合表面101f和102f之间,即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设置符合以上说明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此后,在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被设置到其中间情况下将接合伴侣101和102的接合表面101f和102f相互挤压。由此,硬质粒子21在接合面101f和102f的区域内个别部分地侵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将接合面101f和102f足够地相互接近并用高接触压力相互挤压可以导致许多个硬质粒子21的每一个被部分地压入到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内并同时被压入到第二个接合伴侣102内。由此,在个别硬质粒子21的区域内发生一个地方性微形锁合并导致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优异力锁合。由于相互挤压过程之后再不需极薄的复合材料载体1妥当地固定颗粒2的功能,它可以被挤压和压缩并此后被损坏。由此,基本上和不依赖于复合材料载体1的其它方面的结构,复合材料载体1的良好可压缩性有好处。为此,复合材料载体1的高多孔性为有利的。“多孔性”即复合材料载体1所包含的空体积VH和复合材料载体1的总体积VG之间的对比VH/VG。空体积VH为全部复合材料载体1所包含的气体积(例如空气)。基本上,多孔性越小,可获得复合材料载体1的机械稳度越高。与此相反,多孔性越高,复合材料载体1的可压缩性也越高。相关试验表示,对复合材料载体1的多孔性有利的范围最少为15%。例如,复合材料载体1的多孔性可以在30%和70%之范围内。基本上,多孔性越小,可以获得复合材料载体1的机械稳度越高。与此相反,多孔性越高,复合材料载体1的可压缩性也越高。
因而复合材料载体1不参与于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动力传输。使用金属增附介质22情况下,该增附介质补充地确保硬质粒子21夹紧在接合伴侣101和102内。由此,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连接可以在不损失性能条件下可逆地被释放并重新接合。
硬质粒子21也可以外露在其背离复合材料载体1的表面,即此表面不必须带有增附介质涂层。此种实例情况下,接合过程时硬质粒子21的外露区域先侵入位于颗粒2的背离复合材料载体1表面的接合伴侣102。
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硬质粒子21个别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互相差别不太大也有利于获得良好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力锁合。如果考虑到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个别具有不少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硬质粒子21的全体(见图2),则可以算出代表个别硬质粒子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算术平均数的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8μm至150μm之范围内,尤其15μm至100μm之范围内的硬质粒子21全体的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证实为特别有利的。小于8μm的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情况下,硬质粒子21将一般不够深地侵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并不能确保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最佳力锁合。大于150μm的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情况下,许多个硬质粒子21具有很大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由此,可用和/或允许压紧力再不足够将硬质粒子21深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
例如可以在ISO13320:2009的在2016年1月13日有效版本的基础上通过激光衍射确定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或硬质粒子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尺寸分布。例如,为进行相应测量可以使用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Malvern Instruments Ltd.(UK))的“Mastersizer3000”微粒尺寸测量仪。可以将如此确定的微粒尺寸足够近似地换算成体积当量球体直径。
微粒的尺寸(例如硬质粒子21或颗粒2的尺寸)或其尺寸分布可以例如在将微粒敷设到复合材料载体1上之前例如通过激光衍射确定。为此,可以测量由分散微粒样品被散射激光束的光强分布并根据所形成的衍射图案算出微粒的尺寸。
为获得硬质粒子21良好地被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硬质粒子21可具有比个别的接合伴侣101和102的接合面101f和102f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例如,此种硬质粒子21可以个别地具有不少于8莫氏硬度,足够将它也能被压入到一般使用在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钢。
考虑到最好增大摩擦系数作用,即良好适合于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动力传输,下列方法证实为特别有利的:如果具有不少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全体内的具有小于35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组成一个第一个子集和具有不少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全体内的具有大或等于35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组成一个第二个子集,以至第一个子集的硬质粒子21具有10μm至30μm范围内的一个第一个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和第二个子集的硬质粒子21具有30μm至145μm范围内的一个第二个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第一个和第二个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等于第一个和第二个子集的所有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算术平均数。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此类尺寸分布也可以叫做“双模式”
此种硬质粒子21的双模式尺寸分布比一个简单的单模式尺寸分布可以明显地增大两个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摩擦。如果使用其复合材料载体只带有尺寸分布等于第二子集的尺寸分布的硬质粒子21的衬片3以连接接合伴侣101和102,就需要一定的挤压力以将较大硬质粒子21足够地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如果增大比较大硬质粒子21的数量一直到在一定的程度上所可用的挤压力不足够将比较大的硬质粒子21足够地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以确保接合伴侣101和102相抵接或几乎相抵接。此情况下再不能获得零间隙或几乎零间隙的接合。所选择衬片3比较大硬质粒子21的数量仍然允许获得零间隙或几乎零间隙的接合情况下,思维地将第一子集的比较小的硬质粒子21敷设到衬片3上,由于此比较小的硬质粒子21根据其比较小的尺寸排挤较少接合伴侣101和102材料并压入比较小硬质粒子21相关的设定过程不达较大的硬质粒子21情况下的强度,所以可以将比较小的硬质粒子21通过比较低的挤压力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由此,如果补充地将比较小的硬质粒子21敷设到衬片3上,可以将它比较容易地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并由此支持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摩擦增大。
如以上已提到,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硬质粒子21具有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可以通过此硬质粒子21的尺寸分布的选择致得此硬质粒子21的至多10%具有多于5μ小于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和此硬质粒子21的至多10%具有多于5μ大于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由此可以获得此硬质粒子21的一个充分子集有效地支持两个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摩擦增大。就是说,接合伴侣101和102及设置在其中间的衬片3被相互挤压时,比较很大的硬质粒子21先被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同时比较小的硬质粒子21未受挤压力的作用。如果存在有很多比较大的硬质粒子21可以导致可用压力已被它吸收而比较小的硬质粒子21不被压入或不可观地被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并再不能支持摩擦增大。相反的,如果存在有很少比较大的硬质粒子21,相互挤压过程时可用挤压力只被分配到比较大的硬质粒子21并导致此比较大的硬质粒子21几乎完全的被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由此,相互挤压后续过程中,比较小的硬质粒子21接受压入它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的挤压力并能支持摩擦增大。
可选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所有硬质粒子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不大于100μ,以避免接合伴侣101和102内发生从被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的硬质粒子21出发并扩展裂缝的风险。
如图3A、3B、3C和4所示,复合材料载体1具有一个第一个主面1t和一个与第一个主面1t相背的第二个主面1b。将复合材料载体1的两个具有最大面积的表面视为主面1t和1b。如按图4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例如显示,个别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可以只敷设到第一个主面1t外和/或上,但是不到第二个主面1b外和/或上。由于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和第二个接合伴侣102被相互挤压时复合材料载体1将被压缩以导致颗粒2即其硬质粒子21似乎被推过复合材料载体1并外露在被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第二个主面1b上,此足够以获得增大摩擦系数的作用。如图6所示,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和第二个接合伴侣102被相互挤压之后,一个硬质粒子21可以具有一个被压入到第一个接合伴侣101的第一个阶段21-1和一个被压入到第二个接合伴侣102的第二个阶段21-2。如果个别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衬片3的颗粒2的全体只不过被敷设到第一个主面1t外或上,但是不到第二个主面1b外或上,此可以导致制造过程的简化。
当然可以将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衬片3的颗粒2的全体的一个第一个子集敷设在第一个主面1t外或上和一个第二个子集在第二个主面1b外或上。图7内的已经设置到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此种增大摩擦系数垫衬为一个例子。
不管硬质粒子21在复合材料载体上的空间分布如何,未压缩的复合材料载体1,不管是何种实例,可以具有小于所有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衬片3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的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厚度d1。如此可以确保复合材料载体1不障碍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接合过程,尤其如果选择一个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选择的机械稳定复合材料载体1。例如,此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可以不小于35μm和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3的厚度d1可以小于30μm。
基本上,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可以具有大于或等于上述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层厚度d1。如果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层厚度d1明显大于上述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接合伴侣101和102被相互挤压时复合材料载体1将被压缩并有可能材料载体1的材料从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接合间隙被压出。
不管复合材料载体1上颗粒2的空间分布如何,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最适当(即最佳以进行两个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动力传输)厚度d1被确定为10μm至100μm之范围内的厚度d1。
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被设置到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并两个接合伴侣被相互挤压时,复合材料载体1将被压缩并分布在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接合间隙内。达到250℃至300℃运行温度时,复合材料载体1的塑料11将分解成碳等物质。更高并高于350℃连续运行温度情况下,塑料载体11将几乎完全地被分解。残留在接合间隙的物质为颗粒21和也许增附介质22的部分,尤其在金属增附介质情况下,和被分解塑料的微小部分。尽管反复进行拆卸和重新安装,硬质粒子21将保持其性能。
通过试验可以验证负载变换或者重新安装导致效率的即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所获得摩擦系数的增大。将接合伴侣101和102分离以进行此种重新安装时,可能有少许硬质粒子21掉落。剩下的硬质粒子21个别地残留在接合伴侣101或102的一个内。此后,可以重新接合接合伴侣101和102,但由于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力锁合通过在接合伴侣101和102内所残留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实现,所以其间不必设置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
由于首次接合时还需克服硬质粒子21被压入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时所需的放置压力,首次安装之后可以通过一种教练效应增大硬质粒子21的变形作用。此后接合过程所需放置压力降低。此外,动力学效应导致硬质粒子21更好地被夹紧在接合伴侣101和102的接合面101f和102f之中间。根据试验可以验证通过一次重新安装可以得到比单次安装高50%的摩擦系数。
如果由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被敷设到的复合材料载体1的面积占有率在5%至70%之范围内或甚至在10%至40%之范围内,则有利于衬片3的良好增大摩擦系数的作用。图8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为一个例子,如图4、5和7所示,衬片3的两个主面1t,1b的正确一个外和/或上或在其两个主面1t,1b外和/或上敷设有个别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为明确起见,不显示将硬质粒子21固定在复合材料载体1上的增附介质22。以实线显示位于第一个主面1t外和/或上的硬质粒子21并以虚线显示位于第二个主面1b外和/或上的硬质粒子21.
复合材料载体1基本上为平面层。如果将复合材料载体1的外缘通过正交投影按与此平面层相垂直投影方向(图8内此投影方垂直于绘画平面进行)投影到与此平面层相平行的投影平面就获得复合材料载体1的基面A1。
如果将所有具有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衬片3的硬质粒子21按以上说明的投影方法投影到上述投影平面,此硬质粒子21具有一个总基面A21总。此意味着,A21总为所有具有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3的基面A21的总数。
如以上已提到,总基面A21总和复合材料载体1基面A1之间的对比A21总÷A1可以在0,05(符合于5%面积占有率)至0,70(符合于70%面积占有率)之范围内,而优先在0,10(符合于10%面积占有率)和0,40(符合于40%面积占有率)之范围内。
如上述图形所示,衬片3的颗粒2不形成一个封闭层。任选地,一个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不同颗粒2的增附介质可以不形成一个封闭层。相反地,关于至少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大部分(意味着>50%)如下情况适用:将个别的硬质粒子21固定在复合材料载体1上增附介质22的成分成对地相距,此适用于增附介质成分的任一对。例如,此情况被显示在图4、5、7和8内并此外在仍待说明的图9至11内.
图9至11为不同由塑料11形成塑料载体11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实例的俯视图。图9内显示由无纺布形成的塑料载体,图10内显示由开孔泡沫形成的和图11内显示由纺织物形成的。按另一种实例塑料11也可以由薄膜形成。
以下描述制造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三个例子。
根据一个第一个在图12内被显示的例子,为此使用一种等离子体303,例如一种由等离子体源产生的大气压力等离子体。将也可以购买已带涂层现成的完全或部分地由增附介质22涂盖的硬质粒子21输进到等离子体303内和/或将它经过等离子体的光弧导引。由于由等离子体303或等离子体的光弧所导致的热暴露增附介质将被始溶。在等离子体束303情况下,其电子喷溅增附介质22并由于还是较高等离子体303的温度,尤其电子的高温度,将它熔接到硬质粒子21外和/或上。
光弧同样导致增附介质22的始溶和/或全溶。通过始溶和/或全溶增附介质22将被激活。
始溶和/或全溶和此后带涂层硬质粒子21和等离子体向等离子体喷嘴301的喷嘴口302的共同路径上所发生的能耗发挥冷却作用。由此,带涂层硬质粒子21不能造成复合材料载体1的表面热破坏。通过由等离子体303被激活的增附介质22将颗粒2敷设到复合材料载体1时,可以将复合材料载体1与等离子体源300相对地移动。根据相对移动的速度可以调整硬质粒子21在现成复合材料载体1上的分布(占有率)。
根据按图13说明的第二个程序,将完全地或部分地带有增附介质22的硬质粒子21尽可能均匀分布地撒到复合材料载体1上。通过一种理学程序将增附介质22热激活即加热,并由此将它始溶和可选地也可以全溶。为热激活聚合体增附介质将它变热到不低于60℃的温度。金属增附介质的热激活需要不低于200℃的温度。
但是基本上可以通过任何方法将增附介质22加热并由此激活,例如通过图13所显示的砑光。在此,将用增附介质22涂覆的硬质粒子21通过(至少)一个热辊201,202加热并对复合材料载体1挤压。随后增附介质22的冷却和硬化在金属增附介质22情况下将导致硬质粒子21通过增附介质22与复合材料载体1似乎被焊接或烘接(不是真正的焊接程序)或在由聚合体或有机材料形成的增附介质22情况下与它被粘结。此不只适用于砑光程序可是同样也适用于所有加热激活增附介质22的程序。
聚合体增附介体22在颗粒2被敷设到复合材料载体1之前也可以化学激活以代替或补充其热激活以导致增附介质22形成功能组以支持增附介质22和复合材料载体1之间并由此硬质粒子21和复合材料载体1之间发生粘结。
根据一个在图14内显示的第三个方法,通过铲刀400将包含增附介质22、硬质粒子21和一种激活增附介质22的溶剂402的悬浮液401敷设到并均匀地分布在复合材料载体1上并此后通过溶剂的蒸发干燥。
不管采取何种程序以将硬质粒子21敷设到并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1,通过机械程序(例如冲剪或剪切)或热程序(激光剪切)可以准确地剪切或冲剪带有均匀分布的硬质粒子21的复合材料载体1即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具有任何轮廓的元件并将它设置到一个接合伴侣101或102上,以至复合材料载体1主面1t或2t的任一个向着该接合伴侣101或102。在硬质粒子21的全体只被敷设到两个主面1t或1b的一个外和/或上情况下,主面1t还是主面1b面向衬垫3被设置到的接合伴侣101或102在原则上是无关的。例如,可以将衬片3放到或粘到接合伴侣101或102的任一个上。如果硬质粒子21只位于复合材料载体1两个主面1t或1b的一个外和/或上(见图4和5的例子)和衬片3被粘到接合伴侣101或102的一个上,将衬片3设置到该接合伴侣101或102时应确保在复合材料载体1外和/或上的硬质粒子21位于背离该接合伴侣101或102的表面,所以胶料接触该接合伴侣101或102并面向它的(不带有硬质粒子21)衬片3的主面。由此可以避免胶料直接地掩盖硬质粒子21并由此导致由胶料被覆盖的硬质粒子21和接近被覆盖表面的接合伴侣101或102之间连接的削弱。为避免或降低此种削弱,不管将衬片3向何方位粘到接合伴侣101或102上,只应通过个别小点粘将衬片3固定到相应接合伴侣101或102上。
为谨慎起见,提出可以放弃使用胶料,例如在衬片3松散地(即没有至少跟一个接合伴侣101或102的材料锁合连接)被设置到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情况下。例如,可以将衬片3松散地放到接合伴侣101和102的一个上或放到两个的中间内并按以上说明将接合伴侣101和102和位于其中间的衬片3相互挤压。
以下参照图15A和15B以说明如何以良好近似值确定复合材料载体1上的硬质粒子21的表面占有率。图15A再一次显示已经在图4内显示的衬片3。此外,补充地绘画与平坦衬片3平行的、至少经过硬质粒子21的一个并与复合材料载体1相距的一个截平面E1-E1。截平面E1-E1和一个或多个硬质粒子21或颗粒2的与复合材料载体1相距最远的点之间的距离为d0。该距离d0在某意义上涉及复合材料载体1的(在此)第一个主面1t以上的“最高峰”。图15A内的截平面在图15B内称为E2-E2。
倘若截平面E1-E1截切硬质粒子21,硬质粒子21个别地具有根据d0的横截面面积Q21并由此在图15B内针对一个硬质粒子21(在上左面)称为Q21(d0)。以下,将所有分布在衬片3上的横截面面积Q21(d0)的总数称为Q21总(d0),因而取决于距离d0。由于硬质粒子21基本上位于复合材料载体1表面上(即不或者几乎不“浸入”到复合材料载体1内),从d0=0开始Q21总(d0)将首先随着d0而增大。属于Q21总(d0)最高数值的截平面E1-E1位于复合材料载体1之外(按图15A在其上面)。
为确定Q21总(d0)可以光学测定衬片3并至少在复合材料载体1之外区域内极其准确地确定其表面轮廓并将它进行电脑辅助分析。此情况下可以变动距离d0并确定颗粒2的横截面面积。由于已知增附介质22的性质和分量可以统计地估计应将个别颗粒2的横街面面积减少多少以获得所属硬质粒子21的横街面面积A21(d0)。如此也可以确定d0的何数值对应于Q21总(d0)的最高数值。根据此最高数值进一步可以推断复合材料载体1的一个主面1t,1b上的硬质粒子21面积占有率。此外,也可以根据最高数值推断硬质粒子21的尺寸分布。在两个主面1t,1b带有硬质粒子21情况下,应对每个主面1t,1b进行上述检查。可以根据所取得的数值统计地估计复合材料载体1由硬质粒子21的全部面积占有率。在此应统计地考虑到位于复合材料载体1的不同主面1t,1b硬质粒子21的正交投影在同一个投影平面上可能相互重叠。如果投影平面内发生重叠,应注意到将不同硬质粒子21投影平面的可能相切平面只能一次而不能两次计算。
此外,图16的例子根据一个轴形的接合伴侣101和一个齿轮形的接合伴侣102之间的连接显示本发明衬片3的使用。如图形所示,一个衬片3可以具有安装时螺栓103被穿过的通孔30。如以上按图5至图7已被说明,安装时将衬片3设置到接合伴侣101和102中间。将衬片3安排在接合伴侣101和102之中间以确保其通孔30和第一个接合伴侣101的螺纹和第二个接合伴侣102的通孔102相对准以允许一个螺栓103的螺纹可以被穿过通孔132和30并被拧入螺纹131以导致接合伴侣101和102并位于其中间的衬片3被相互挤压。此情况下,大半硬质粒子21个别地一部分将被压入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内和另一个部分将被压入第二个接合伴侣102以导致个别地被压入到个别两个接合伴侣101和102的硬质粒子21产生接合伴侣101和接合伴侣102之间的动力传输。由此,一个接合伴侣101或102围绕此接合伴侣101或102的轴线(以虚线显示)的主动旋转安全地被传输到另一个接合伴侣102或101。
基本上,根据本发明制造的衬片3可以使用在两个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传输扭矩并同时确保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不能发生意外相对转移。一般地,根据本发明制造的衬片3可以使用以避免一个动力和/或一个扭矩被传输在两个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时两个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意外地发生相对滑动。
如以上被描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优点在于:
第1,适用于例如由构件尺寸、可达性、残留污垢要求、处理和物流费用等起见不适合将硬质粒子21直接地敷设到接合伴侣101、102上相关使用。
第2,由于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几乎总体积被啮合到接合伴侣101和102内,它基本上完全地支持接合伴侣101和102之间的力锁合。由此,由钢或其他金属制造的接合伴侣101或102上可以获得比相应金属的无硬质粒子21的直接表面接触6倍增大的摩擦系数μ(在金属平坦接触面的直接表面接触的前提上)。所获得效率近似于通过将颗粒或硬质粒子直接地敷设到一个或两个接合伴侣上的传统程序情况下。
第3,标准化批量加工过程允许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经济制造。此既适用于塑料载体11的制造,也适用于微粒12和塑料载体11的连接,也适用于硬质粒子21和复合材料载体1的连接。
第4,可以将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容易地适配于接合伴侣101,102的形状复杂的或不平坦的接合面,此也适用于3D立体。
第5,跟许多传统程序不一样,由于似乎在零间隙情况下实现相应接合,为制造相关压接配合体所使用的接合伴侣101和102的结构设计不需要特别考虑到尺寸变更。
第6,可以在接合伴侣101和102和位于其中间的衬片3被相互挤压之前将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通过粘接点固定在接合伴侣101或102的一个接合面上。
第7,硬质粒子21和复合材料载体1可以取材于惰性材料以避免或至少减小配合锈蚀或电化学腐蚀的危险。
第8,硬质粒子21在接合伴侣101,102上的空间方位对所能取得的摩擦系数增大没有影响。
可以在几乎任何力锁合连接上使用本发明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例如法兰连接、端压接配合体、螺栓连接、固定体系、轴毂连接等。
将本发明的若干方面一览总结如下:
一个第1个方面涉及一个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此衬片具有一个包括塑料(11)以及玻璃和/或陶瓷和许多个个别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并通过一种增附介质(22)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的硬质例子(21)。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厚度在10μm至100μm之范围内和/或复合材料载体(1)未压缩情况下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厚度(d3)小于或等于420μm。
按一个涉及按第1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一个第2个方面,该衬片(3)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平均值(<D21>)大于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厚度(d1)。
按一个涉及按第2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一个第3个方面,该衬片(3)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离子(21)的全体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有一个平均值(<D21>)。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硬质粒子(21)全体的至多10%具有多于5μ小于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和此硬质粒子(21)全体的至多10%具有多于5μ大于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
按一个涉及按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第1个至第3个方面的第4个方面该衬片(3)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例子(21)的全体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平均值(<D21>)在8μm至150μm之范围内,尤其在15μm至100μm之范围内。
按一个第5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4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的具有小于35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例子组成一个第一个子集和具有大于或等于35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例子组成一个第二个子集;第一个子集的硬质粒子(21)具有在10μm至30μm之范围内的第一个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和第二个子集的硬质粒子(21)具有在大于30μm至145μm的第二个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
按一个第6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5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硬质例子(21)个别的莫氏硬度至少为8。
按一个第7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6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硬质例子(21)取材于下列材料或者至少包含下列材料的一个:钻石、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氧化物。
按一个第8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7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增附介体(22)取材于下列材料或者至少包含下列材料的一个:金属、合金、塑料、有机材料。
按一个第9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8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复合材料载体具有一个第一个主面(1t)和一个与第一个主面(1t)相对的第二个主面(1b);硬质粒子(21)的全体只被敷设在第一个主面(1t)外和/或上而不在第二个主面(1b)外和/或上。
按一个第10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8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复合材料载体具有一个第一个主面(1t)和一个与第一个主面(1t)相对的第二个主面(1b);硬质粒子(21)的全体既被敷设在第一个主面(1t)外和/或上而又被敷设在第二个主面(1b)外和/或上。
按一个第11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10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复合材料载体(1)由布料或泡沫制造。
按一个第12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11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塑料(11)被做成塑料载体。此外它被做成薄膜或包括下列结构的一个或由下列结构的一个制造:一种织物,一种无纺布、一种毛毡。
按一个第13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12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复合材料载体(1)由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表面占有率为复合材料载体(1)的基面(A1)的5%至70%。
按一个第14个方面按上述第1个至第13个方面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多数由增附介质(22)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1),此增附介质(22)不形成连续层,但为此多数硬质粒子(21)的任一对成对地相距。
一个第15个方面有关一个按上述第1个至第14个方面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制造方法。为进行此制造方法准备包含玻璃和/或陶瓷(12)和塑料(11)的复合材料载体(1)。此外准备个别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许多个硬质粒子(21);将硬质粒子(21)敷设到复合材料载体(1)上;通过热和/或化学激活增附介质(22)实现硬质粒子(21)与复合材料载体(1)的材料锁合连接。
按一个第16个方面,进行按第15个方面的方法时通过加热到不少于60℃温度将增附介质(22)激活。
按一个第17个方面,进行按第15个或第16个方面的方法时通过用增附介质(22)预先被涂覆的硬质粒子(21)被暴露出在热等离子体(303)和/或等离子体光弧下的增附介质热激活。
按一个第18个方面,进行按第15个或第16个方面的方法时,将硬质粒子(21)预先地由增附介质(22)被涂覆以准备许多个具有由增附介质预先涂覆硬质粒子(21)的颗粒(2);并将颗粒(2)通过热辊(201,202)加热并挤压到复合材料载体(1)上以热激活增附介质(22)。
按一个第19个方面,进行按第15个至17个方面的方法时通过铲刀(400)将包含增附介质(22)、硬质粒子(21)和一种激活增附介质(22)的溶剂(402)的悬浮剂(401)加到复合材料载体(1)上并此后让它干燥
按一个第20个方面,进行按第15个至19个方面的方法情况下每个被准备的颗粒(2)所带有的增附介质(22)形成该颗粒(2)重量的重量分数,该重量分数的平均值在5重量百分比至80重量百分比之范围内,在金属增附介质情况下在30重量百分比至70重量百分比之范围内,在塑料增附介质(22)优先在5重量百分比至50重量百分比之范围内。
一个第21个方面涉及由一个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和一个第二个接合伴侣(102)之间形成的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将根据第一个至第十四个方面和/或根据第十五个至二十个方面形成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设置到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和一个接合伴侣(102)之中间并将两个接合伴侣相互挤压以导致许多个硬质粒子(21)的每一个个别地部分地既被压入到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内又被压入到第二个接合伴侣(102)内。

Claims (21)

1.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具有:
一个复合材料载体(1),该载体包含:
玻璃和/或陶瓷(12);和
塑料(11);和
许多个硬质粒子(21),该硬质粒子的每一个
-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和
-通过增附介质(22)被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1);
该未压缩的符合材料载体(1)的厚度(d1)在10μm至100μm之范围内;和/或在复合材料载体(1)未压缩情况下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具有小于或等于420μm的厚度(d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3)的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硬质粒子(21)的全体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平均值(<D21>)大于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厚度(d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3)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具有一个平均值(<D21>);
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的:
-不多于10%具有多于5μm小于平均值(<D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和
-不多于10%具有多于5μm大于平均值(<D21>)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
4.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3)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平均值(<D21>)在8μm至150μm之范围内,优先在15μm至100μm之范围内。
5.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全体的:
具有小于35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组成一个第一个子集;
其具有大于或等于35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组成一个第二个子集;
第一个子集的硬质粒子(21)具有在10μm至30μm之范围内的第一个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和
第二个子集的硬质粒子(21)具有在大于30μm至145μm的第二个平均体积当量球体直径。
6.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个别的硬质粒子(21)具有不小于8莫氏硬度。
7.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硬质粒子(21)取材于下列材料或者至少包含下列材料的一个:钻石、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氧化物。
8.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增附介质(22)取材于下列材料或者至少包含下列材料的一个:金属、合金、塑料、有机材料。
9.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复合材料载体(1)具有一个第一个主面(1t)和一个与第一个主面(1t)相对的第二个主面(1b);硬质粒子(21)的全体只被敷设在第一个主面(1t)外和/或上而不在第二个主面(1b)外和/或上。
10.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复合材料载体(1)具有一个第一个主面(1t)和一个与第一个主面(1t)相对的第二个主面(1b);硬质粒子(21)的全体既被分布在第一个主面(1t)外和/或上又被分布在第二个主面(1b)外和/或上。
11.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复合材料载体(1)由布料或泡沫制造。
12.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塑料做成塑料载体并
-包括下列结构的一个或由下列结构的一个制造:一种织物,一种无纺布、一种毛毡;或
-被做成薄膜。
13.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复合材料载体(1)由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表面占有率为复合材料载体(1)的基面(A1)的5%至70%。
14.如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该衬片的具有不小于8μm的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硬质粒子(21)的多数由增附介质(22)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1),此增附介质(22)不形成连续层,但为此多数硬质粒子(21)的任一对成对地相距。
15.具有复合材料载体(1)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制造方法,该复合材料载体具有:
玻璃和/或陶瓷(12);和
塑料(11);和
许多个硬质粒子(21)
-硬质粒子个别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
-将硬质粒子通过增附介体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1);和
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的厚度在10μm至100μm之范围内;和/或
带有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420μm;
相应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包含玻璃和/或陶瓷(12)和
塑料(11)的复合材料载体(1)
准备个别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的许多个硬质粒子(21);
将硬质粒子(21)敷设到复合材料载体(1);和
通过热和/或化学激活增附介质(22)实现硬质粒子(21)与复合材料载体(1)的材料锁合连接。
16.如前述权利要求15的方法,包括通过加热到不少于60℃温度的增附介质(22)激活。
17.如前述权利要求15的方法,包括通过用增附介质(22)预先被涂覆的硬质粒子(21)被暴露出在热等离子体(303)和/或等离子体光弧下的增附介质热激活。
18.如前述权利要求15的方法,包括将硬质粒子(21)预先地由增附介质(22)被涂覆以准备许多个具有由增附介质预先涂覆硬质粒子(21)的颗粒(2);和
将颗粒(2)通过热辊(201,202)加热并挤压到复合材料载体(1)上以热激活增附介质(22)。
19.如前述权利要求15的方法,包括通过铲刀(400)将包含增附介质(22)、硬质粒子(21)和一种激活增附介质(22)的溶剂(402)的悬浮剂(401)加到复合材料载体(1)上并此后让它干燥。
20.如前述权利要求15的方法,包括每个被准备的颗粒(2)所带有的增附介质(22)形成该颗粒(2)重量的重量分数,该重量分数的平均值在5重量百分比至80重量百分比之范围内,在金属增附介质情况下在30重量百分比至70重量百分比之范围内,在塑料增附介质(22)优先在5重量百分比至50重量百分比之范围内。
21.用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由一个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和一个第二个接合伴侣(102)形成的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
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具有:
玻璃和/或陶瓷(12);和
塑料(11);和
许多个硬质粒子(21)
-硬质粒子个别具有不小于8μm体积当量球体直径(D21);
-将硬质粒子通过增附介体连接到复合材料载体(1);和
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的厚度在10μm至100μm之范围内;和/或
带有未压缩复合材料载体(1)的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420μm;和
进行上述方法时增大摩擦系数衬片(3)被设置到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和一个接合伴侣(102)之中间并将两个接合伴侣相互挤压以导致许多个硬质粒子(21)的每一个个别地部分地既被压入到第一个接合伴侣(101)内又压入到第二个接合伴侣(102)内。
CN201780020578.5A 2016-01-29 2017-01-27 用于增大两个力锁合连接的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的衬片、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制造方法和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884891B9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6101684.5A DE102016101684A1 (de) 2016-01-29 2016-01-29 Reibwerterhöhende einlage zum kraftschlüssigen verbinden von bauteil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reibwerterhöhenden einla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ressverbands
DE102016101684.5 2016-01-29
PCT/DE2017/100053 WO2017129182A1 (de) 2016-01-29 2017-01-27 Reibwerterhöhende einlage zum kraftschlüssigen verbinden von bauteil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reibwerterhöhenden einla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ressverbands

Public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4891A true CN108884891A (zh) 2018-11-23
CN108884891B CN108884891B (zh) 2021-02-12
CN108884891B9 CN108884891B9 (zh) 2021-03-30

Family

ID=58530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0578.5A Active CN108884891B9 (zh) 2016-01-29 2017-01-27 用于增大两个力锁合连接的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的衬片、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制造方法和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EP (2) EP3408555B1 (zh)
CN (1) CN108884891B9 (zh)
DE (1) DE102016101684A1 (zh)
DK (2) DK3408555T3 (zh)
ES (2) ES2843075T3 (zh)
FI (1) FI3816471T3 (zh)
HR (1) HRP20210231T1 (zh)
HU (2) HUE062584T2 (zh)
PL (2) PL3816471T3 (zh)
PT (1) PT3408555T (zh)
RS (1) RS61441B1 (zh)
SI (1) SI3408555T1 (zh)
WO (1) WO20171291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9139A (zh) * 2019-11-11 2022-07-08 斯凯孚公司 摩擦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20169A1 (de) 2015-10-16 2017-04-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olie zur Reibungserhöhung zwischen zwei kraftschlüssig verbundenen Bauteilen
DE102022211528A1 (de) * 2022-10-31 2024-05-02 Siemens Mobility GmbH Weichenantrieb und Kuppelelement für diesen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5455A (zh) * 1996-04-08 1999-04-28 美国3M公司 图案表面的摩擦材料、离合片部件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EP1396655A1 (en) * 2002-09-04 2004-03-10 BorgWarner Inc. Friction material with friction modifying layer having symmetrical geometric shapes
CN1854237A (zh) * 2005-04-27 2006-11-01 曙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摩擦材料
CN101086285A (zh) * 2006-06-09 2007-12-12 曙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摩擦材料
CN101165361A (zh) * 2006-10-16 2008-04-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变速器的离合器
US20110311804A1 (en) * 2008-06-06 2011-12-22 Snecma Propulsion Solide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self-healing layer on a part made of a c/c composite
CN102449343A (zh) * 2009-05-29 2012-05-09 Esk陶瓷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增大摩擦系数的层的悬浮体、具有这种增大摩擦系数的层的成型体、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3328410A (zh) * 2010-12-28 2013-09-25 西格里碳素欧洲公司 具有带织纹的陶瓷摩擦层的摩擦盘
CN104583110A (zh) * 2012-08-29 2015-04-29 奥的斯电梯公司 具有耐磨金属泡沫制动衬垫的摩擦制动组件
CN105001471A (zh) * 2015-05-29 2015-10-28 河北辛集腾跃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摩擦系数合成闸瓦及其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30462B4 (de) * 1995-08-20 2004-07-22 Haug Verzahnungen Gmbh Honring zur Oberflächenbearbeitung von Werkstücken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Honrings
AU7108396A (en) * 1996-09-11 1998-04-0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brasive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DE10148831A1 (de) 2001-10-04 2003-04-24 Wacker Chemie Gmbh Kraftübertragende Oberflächenschicht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5455A (zh) * 1996-04-08 1999-04-28 美国3M公司 图案表面的摩擦材料、离合片部件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EP1396655A1 (en) * 2002-09-04 2004-03-10 BorgWarner Inc. Friction material with friction modifying layer having symmetrical geometric shapes
CN1854237A (zh) * 2005-04-27 2006-11-01 曙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摩擦材料
CN101086285A (zh) * 2006-06-09 2007-12-12 曙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摩擦材料
CN101165361A (zh) * 2006-10-16 2008-04-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变速器的离合器
US20110311804A1 (en) * 2008-06-06 2011-12-22 Snecma Propulsion Solide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self-healing layer on a part made of a c/c composite
CN102449343A (zh) * 2009-05-29 2012-05-09 Esk陶瓷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增大摩擦系数的层的悬浮体、具有这种增大摩擦系数的层的成型体、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3328410A (zh) * 2010-12-28 2013-09-25 西格里碳素欧洲公司 具有带织纹的陶瓷摩擦层的摩擦盘
CN104583110A (zh) * 2012-08-29 2015-04-29 奥的斯电梯公司 具有耐磨金属泡沫制动衬垫的摩擦制动组件
CN105001471A (zh) * 2015-05-29 2015-10-28 河北辛集腾跃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摩擦系数合成闸瓦及其生产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9139A (zh) * 2019-11-11 2022-07-08 斯凯孚公司 摩擦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101684A1 (de) 2017-08-03
HRP20210231T1 (hr) 2021-05-14
PL3816471T3 (pl) 2023-10-09
EP3816471A1 (de) 2021-05-05
CN108884891B (zh) 2021-02-12
CN108884891B9 (zh) 2021-03-30
EP3816471B1 (de) 2023-05-10
PL3408555T3 (pl) 2021-06-28
EP3408555B1 (de) 2020-11-25
RS61441B1 (sr) 2021-03-31
DK3408555T3 (da) 2021-02-15
DK3816471T3 (da) 2023-07-31
WO2017129182A1 (de) 2017-08-03
EP3408555A1 (de) 2018-12-05
ES2843075T3 (es) 2021-07-15
FI3816471T3 (fi) 2023-08-08
HUE053860T2 (hu) 2021-07-28
ES2949958T3 (es) 2023-10-04
SI3408555T1 (sl) 2021-07-30
PT3408555T (pt) 2020-12-28
HUE062584T2 (hu)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4891A (zh) 用于增大两个力锁合连接的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的衬片、增大摩擦系数衬片的制造方法和压接配合体的制造方法
EP2944843B1 (en) Friction material
Dawoud et al. Effect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and graphite content on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ur of 3D printed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Einfluss von Prozessparametern und Graphitgehalt auf das tribologische Verhalten von 3D‐Druck Acrylnitril‐Butadien‐Styrol Bauteilen
CN202228854U (zh) 一种隔热结构
US20100227141A1 (en) Protective coating for industrial parts
JP5081464B2 (ja) 断熱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57312A (ja) 摩擦材組成物及び摩擦材
JPH09511564A (ja) ブレーキロータ類およびクラッチ板類などの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42569B (zh) 一种摩擦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GB2444927A (en) A ventilated brake disc
Safaei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graphene nanosheets and copper oxide nanoparticles on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s
KR20180004152A (ko) 특히 브레이크 패드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마찰 재료, 및 관련 제조 방법
EP3594309A1 (en) Friction material composition, friction material, and friction member
JP7128323B2 (ja) 摩擦材
CN107109194A (zh) 摩擦材料组合物、使用该摩擦材料组合物的摩擦材料和摩擦部件
Kaczmar et al.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Cu based composite materials strengthened with Al2O3 particles
CN104074899A (zh) 轻量化盘式刹车片
Winnicki et al. Effect of ga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n stereometric properties of Al+ Al 2 O 3 composite coatings deposited by LPCS method
CN109058336A (zh) 一种无铜无锑环保型陶瓷摩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Yadav et al. Effect of reinforcements and abrasive size on high-stress tribological behaviour of aluminium piston matrix composites
Myalski et al. The Influence of Glassy Carbon ond Its Forms on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luminium Matrix Composites
Arkhipov et al. Gas-dynamic coatings
Starczewski et al. Mechanisms of transferring the matter in a friction process in a tribology system: polymeric composite-metal
Poulose et al. Tribological, mechanical and thermal response of diamond micro-particles reinforced copper matrix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gy
Khan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graphene nanoplatelets on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of aluminium matrix composites synthesiz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15

Address after: Wei Yin,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CARL FREUDENBERG KG

Address before: Volenzach,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Spaet W.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Claims

Correct: Claim submitted on November 16, 2020

False: Claim submitted on September 2, 2020

Number: 07-02

Page: ??

Volume: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