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0646A - 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0646A
CN108880646A CN201710330776.3A CN201710330776A CN108880646A CN 108880646 A CN108880646 A CN 108880646A CN 201710330776 A CN201710330776 A CN 201710330776A CN 108880646 A CN108880646 A CN 108880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time delay
uplink
reference bts
dif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307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锋
楼群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307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806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80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064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48Joint weighting
    • H04B7/0854Joint weighting using error minimizing algorithms, e.g. 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 [MMSE], "cross-correlation" or matrix i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determining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领域,实现了确定通信传输中的传输时延差。具体方案为:目标基站采用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获取UE到该目标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目标基站获取τUL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目标基站获取其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目标基站将前面得到的ΔtUL与ΔtRe相加,得到UE到目标基站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本发明实施例用于确定传输时延差。

Description

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的无线通信业务对网络容量和通信性能的需求始终在不断增长,因此,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提出了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利用空间复用技术来提高所使用带宽的效率。并从演进的LTE(LTE-Advanced,LTE-A)的Rel-11版本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即3GPP)组织就开始引入了下行(Downlink,DL)协作多点传输(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功能,旨在通过小区间的协作以提升高速数据传输覆盖、小区边缘速率、以及系统平均速率。
一种DL CoMP技术是相干联合传输(Joint Transmit,JT)方案,该方案通过在多个基站间共享用户的业务数据并进行联合发送,联合发送的基站间采用联合的波束赋形。联合发送不仅可以将干扰转化为有用信号,还可以通过联合的波束赋形,获得更高的波束赋形增益。在实现相干JT时,先通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进行基站与UE间的联合信道测量,再由UE向基站反馈测量结果,用于基站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联合传输。
如图1所示,在传输过程中,不同的基站到UE之间存在传输时延差,传输时延差包括基站通道上的通道时延差(如图1中两个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1Tx2)及传输路径上的路径时延差(如图1中两个基站的下行路径时延差τPath1Path2,图1中将τPath1示意为τP1,将τPath2示意为τP2)。从时域信号与频域信号的转换关系可以得出,存在的传输时延差τi将最终体现在估计的信道系统H(k)附加了相位旋转
目前,对于传输时延差并没有一种很好的估计方案,而不计传输时延差的信道测量方式,将导致信道测量结果不准确,进而影响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因此,如何确定传输时延差成为通信传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实现了确定通信传输中的传输时延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中联合传输的目标基站,该目标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基准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基准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任一个基站。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目标基站先采用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获取UE到该目标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τUL为目标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Rx与UE到该目标基站的路径时延τPath的和,该UE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联合传输的任一个UE;然后,目标基站获取τUL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该目标基站再获取其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一个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为该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Tx减去上行通道时延τRx;最后,该目标基站将前面得到的ΔtUL与ΔtRe相加,得到UE到该目标基站与该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该方法从基站的角度对联合传输的每一个UE确定传输时延差,得到的传输时延差是用户级的数据,保证了确定的传输时延差的精准度。进一步的,高精准度的传输时延差也将保证通信系统中利用传输时延差的任何过程均具有高的精准度,进而保证了通信的准确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采用第一方面描述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得到的下行传输时延差,应用于联合传输的过程中,用于校正下行传输时延差对联合传输过程的干扰,以提高联合传输的准确度。具体的,在目标基站将ΔtUL与ΔtRe相加,得到UE到该目标基站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之后,则进行目标基站与UE之间的联合传输,在该联合传输过程中进行校正,具体的联合传输校正过程是先进行信道测量再进行数据传输。信道测量过程包括: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该UE发送补偿线性相位后的导频序列用于进行信道测量;其中,r(k)为信道测量导频中预设的该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对应的导频序列;k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目标基站再接收该UE发送的该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波束赋形向量w(k),则完成了信道测量的过程。之后,进行数据传输具体包括:该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该UE发送补偿后的数据s(k)为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UE的待发送业务序列,w′为w(k)中目标基站发送s(k)的端口port对应的元素。
可选的,w(k)也可以为UE向该目标基站反馈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Matrix Indicators,PMI)。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一种获取τUL与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目标基站通过与基准基站交互,获取基准基站采用上行时延测量技术测量获取的τ′UL;然后目标基站计算τUL减τ′UL,得到ΔtUL。在该实现方式中,由目标基站计算ΔtUL,节约了网络传输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一种获取τUL与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目标基站向中心节点反馈所述τUL,中心节点与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连接;目标基站与中心节点交互,获取中心节点计算的ΔtUL。在该实现方式中,由集中管理的中心节点计算ΔtUL后提供给目标基站,节约了目标基站的处理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一种获取τUL与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目标基站向基准基站反馈τUL;由基准基站计算ΔtUL,目标基站通过与基准基站交互,获取基准基站计算的ΔtUL。在该实现方式中,由基准基站计算ΔtUL后反馈给目标基站,用于目标基站确定两者之间的传输时延差,节约了目标基站的处理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一种目标基站获取该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目标基站从中射频信息读取自身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Rx;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交互,获取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τ′Rx;目标基站计算ΔtRe=(τTxRx)-(τ′Tx-τ′Rx)。由于每个基站的上下行通道的时延差主要由中射频通道上各种器件(如放大器、滤波器、双工器等)引入,这些器件的时延特性在稳定的环境下相对稳定,可以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的时延差测量后作为中射频的产品参数保存供计算使用,将保存的产品参数成为中射频信息。这样一来,通过直接读取,使得计算ΔtRe快速简单,进而使得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过程快速简单。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一种目标基站获取该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目标基站从中射频信息读取自身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Rx;目标基站向中心阶段反馈τTxRx;然后,目标基站与中心节点交互,获取中心节点计算的ΔtRe=(τTxRx)-(τ′Tx-τ′Rx)。这样一来,通过直接读取,使得计算ΔtRe快速简单,进而使得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过程快速简单;并且通过中心节点进行计算,节约了目标基站的处理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一种目标基站获取该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目标基站向基准基站发送第一互易测量信号,用于基准基站测量获取该目标基站到基准基站的时延τ1to2;目标基站接收基准基站发送的第二互易测量信号,测量获取基准基站到该目标基站的时延τ2to1;从中射频信息读取该目标基站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与测量通道时延的差值ΔτRx,接收基准基站发送的基准基站的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与测量通道时延的差值Δτ′Rx;计算ΔtRe=(τ1to22to1)-(ΔτRx-Δτ′Rx)。其中,对于上下行处于不同频的系统,基站间的时延为发送互易测量信号的下行通道时延、基站间的空间时延及接收互易测量信号的基站的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互易性测量过程中发送和接收频点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上下行处于不同频的系统,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与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不等,且两者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两者的差值可测量得到保存于中射频信息中。这样一来,根据互易测量的两个基站间的时延、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与实际上行通道时延的差值,即可得到ΔtRe=(τTxRx)-(τ′Tx-τ′Rx)。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互易性测量得到ΔtRe,提高了ΔtRe的实时准确度。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一种目标基站获取该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目标基站向基准基站发送第一互易测量信号,用于基准基站测量获取该目标基站到基准基站的时延τBtoA;目标基站接收基准基站发送的第二互易测量信号,测量获取基准基站到该目标基站的时延τAtoB;计算ΔtRe=τBtoAAtoB。其中,对于上下行处于同频的系统,基站间的时延为发送互易测量信号的下行通道时延、基站间的空间时延及接收互易测量信号的基站的上行实际通道时延。这样一来,根据互易测量的两个基站间的时延、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与实际上行通道时延的差值,即可得到ΔtRe=(τTxRx)-(τ′Tx-τ′Rx)。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互易性测量得到ΔtRe,提高了ΔtRe的实时准确度。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目标基站,该目标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目标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基准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任一个基站。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目标基站获取UE到该目标基站与该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该UE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联合传输的任一个UE;该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该UE发送补偿线性相位后的导频序列用于进行信道测量;其中,r(k)为信道测量导频中预设的该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对应的导频序列;k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目标基站再接收该UE发送的该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波束赋形向量w(k);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该UE发送补偿后的数据s(k)为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UE的待发送业务序列,w′为w(k)中目标基站发送s(k)的port对应的元素。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从基站的角度对联合传输的每一个UE确定传输时延差,得到的传输时延差是用户级的数据,保证了确定的传输时延差的精准度。并将确定的下行传输时延应用于联合传输中,用于校正下行传输时延差对联合传输过程的干扰,以提高联合传输的准确度。
可选的,w(k)也可以为UE向该目标基站反馈的PMI。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基站获取UE到该目标基站与该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具体可以实现为:目标基站先采用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获取UE到该目标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τUL为目标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Rx与UE到该目标基站的路径时延τPath的和,该UE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联合传输的任一个UE;然后,目标基站获取τUL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该目标基站再获取其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一个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为该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Tx减去上行通道时延τRx;最后,该目标基站将前面得到的ΔtUL与ΔtRe相加,得到UE到该目标基站与该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中目标基站获取UE到该目标基站与该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的具体实现与第一方面相同,在此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方法示例中目标基站的部分或全部,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方法示例中目标基站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该收发器用于支持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与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二方面方法示例中目标基站的部分或全部,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方法示例中目标基站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该数据传输装置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该收发器用于支持该数据传输装置与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该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该数据传输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第一方面方法示例的目标基站的功能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第二方面方法示例的目标基站的功能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上述第三方面至第六方面中提供的任一种方案,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或者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因此可以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传输时延差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合传输通信系统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合传输通信系统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延参数的定义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时延测量技术的测量过程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间时延参数的定义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信道测量在通信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联合传输的场景下,多个基站联合波束赋形与UE进行数据传输,由于不同基站间存在传输时延差,导致信道测量不准确,进而导致数据传输有误差,降低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下面对联合传输场景下,基站间的下行传输时延差进行简单描述,在描述过程中以两个基站为例。
如本文背景技术描述及图1所示,两个基站到UE间存在的传输时延差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基站下行通道的通道时延差τTx1Tx2;2、传输路径不同导致的路径时延差τPath1Path2。这两个部分叠加在一起,导致UE接收的不同基站的信号在时域上有不同的延迟情形。
示例性的,下面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系统为例,推导演示传输时延差对传输信号的影响。其他系统中过程相似,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在OFDM系统中,时域信号和频域信号存在如下的转换关系。其中,x(t)表示时域信号,X(k)表示频域信号。具体的,将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的转换关系为公式(1)所示,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转换关系为公式(2)所示.
基于上述时域信号和频域信号的转换关系,当存在传输时延差τ时,时域信号可以被表示为x(t-τ),其对应的频域信号为:
由上述推导过程可知,传输时延差τ最终体现在各发送信号的设备在子载波k估计得到的信道系数H(k)附加了不同的相位旋转在信道测量时,受限于UE的上报能力,对信道测量结果还需进行量化后再上报给信号发送设备,因为传输时延差导致的信道系数的线性相位叠加,最终影响在UE的信道量化过程中。
下面示例说明信道测量及量化过程,以主服务小区通道为基准通道,1Port+1Port的相干JT为例,存在传输时延差异τ21时UE对下行信道在子载波k上的测量结果,表示为信道系数矩阵为:
其中,h1(k)表示主服务小区的信道系数,h2(k)表示协作小区的信道系数表示协作小区受传输时延差影响后的信道系数。
相应的,存在传输时延差异τ21时,受传输时延差影响的每个子载波的相关举证则表示如下:
其中,*表示矩阵的共轭,H表示矩阵的转置。
而不存在传输时延差时,每个子载波的相关矩阵计算公式如下:
当反馈秩Rank=1的PMI时,整个量化过程包括子带量化或者全带量化,对于其计算公式如下。
子带PMI量化的计算公式:
其中,表示子带的起始载波,表示子带的结束载波,w表示码本中可供选择的不同PMI序号对应的Rank=1时的权值向量,H表示向量的转置,W1表示现有PMI码本Rank=1时的所有可选向量的集合。
全带PMI量化的计算公式:其中,表示下行全带的终止载波。
由上述PMI量化过程可知,由于各载波因传输时延差导致的线性相位在相关矩阵累加时依然存在,这将加剧相关矩阵的离散程度,使得用一个PMI来量化一段载波的信道时量化精度下降。因此,得到下行传输时延差以纠正传输过程中下行传输时延差导致的线性相位叠加,才能提高测量的精度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基于此,本申请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现有的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获取基站与UE间上行传输时延后得到UE到不同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差,再获取不同基站各自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关系,得到下行传输时延差。整个过程以用户为粒度,得到的下行传输时延差也是用户级的,因此,确定的下行传输时延差更精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应用于如图2或图2a所示的联合传输通信系统的架构中。
如图2所示,联合传输通信系统中包括至少两个联合传输的基站201及与至少两个基站进行联合传输的UE 202。至少两个基站201采用联合的波束赋形与UE202进行通信,以实现联合传输。
如图2a所示,示意了另一种联合传输通信系统的架构,图2a示意的联合传输通信系统与图2提供的联合传输通信系统相似,其功能和原理不再一一赘述。如图2a所示,图2a示意的联合传输通信系统的架构,在图2提供的联合传输通信系统的架构包括联合传输通信系统中包括至少两个联合传输的基站201及与至少两个基站进行联合传输的UE 202的基础上,部署与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201分别连接的中心节点203,用于对至少两个基站201进行集中式管理,至少两个基站201采用联合的波束赋形与UE202进行通信,以实现联合传输。
其中,中心节点203可以为服务器或者其他类型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于中心节点203的类型不进行具体限定。中心节点203对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201的集中式管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管理中的至少一项:调度管理、集中式参数计算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中心节点203与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20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有线连接,也可以为无线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进行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部署。图2a中中对于中心节点203与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201的连接方式,仅仅是一种示例,并不构成任何限定。
可选的,图2或图2a示意的通信系统可以为LTE系统,或者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通信系统的类型不进行具体限定。本文所描述的基站,是指通信系统中向用户提供接入服务的网络设备,在不同的通信系统中有不同的称呼,本文中统称为基站。本文所描述的UE,是用通信系统的用户所使用的移动通信设备,在不同的通信系统中有不同的称呼,本文中统称为UE。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描述的UE,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电子书、移动电视、穿戴设备、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UE的类型也不进行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2或图2a中只是通过示例的形式,体现了两个基站201及与之联合传输的一个UE 202,但并不是对联合传输通信系统中包括的基站201及UE 202的数量的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配置联合传输通信系统中包括的基站201及UE 202的数量,以及与一个UE 202联合传输的基站202的数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图3示出的是与本申请各实施例相关的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的结构示意图。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可以部署在图2或图2a所示的联合传输通信系统中的基站202中。因此,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可以为基站202的部分或全部。基站202可以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基准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基准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任一个基站。
如图3所示,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可以包括:处理器301、存储器302、通信总线303及收发器304。
其中,存储器302,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该程序代码传输给处理器301,以便处理器301执行程序代码实现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的各种功能。存储器3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处理器301是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处理器30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程序代码,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数据,实现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的各种功能。
通信总线303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30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收发器304可以为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的通信端口或者天线,用于与其他网络设备通信交互。
其中,处理器301具体用于:采用上行时延测量技术通过收发器304获取UE到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所在的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τUL为该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Rx与UE到该基站的路径时延τPath的和,该UE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联合传输的任一个UE;然后,获取τUL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再获取其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一个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为该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Tx减去上行通道时延τRx;最后,将前面得到的ΔtUL与ΔtRe相加,得到UE到该基站与该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图4示出的是与本申请各实施例相关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40的结构示意图。数据传输装置40可以部署在图2或图2a所示的联合传输通信系统中的基站202中。因此,数据传输装置40可以为基站202的部分或全部。
如图4所示,数据传输装置40可以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通信总线403及收发器404。
其中,存储器402,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该程序代码传输给处理器401,以便处理器401执行程序代码实现数据传输装置40的各种功能。存储器402可以是volatilememory,例如RAM;或者non-volatile memory,例如ROM,flash memory,HDD或SSD;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处理器401是数据传输装置40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CPU,也可以是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处理器40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2内的程序代码,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2内的数据,实现数据传输装置40的各种功能。
通信总线403可以是ISA总线、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该总线40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4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收发器404可以为数据传输装置40的通信端口或者天线,用于与其他网络设备通信交互。
其中,处理器401具体用于:通过收发器404获取UE到数据传输装置40所在的基站与该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该UE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联合传输的任一个UE,基准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数据传输装置40所在的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该UE发送补偿线性相位后的导频序列用于进行信道测量;其中,r(k)为信道测量导频中预设的该基站在子载波k上对应的导频序列;k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再接收该UE发送的该基站在子载波k波束赋形向量w(k);在子载波k上向该UE发送补偿后的数据s(k)为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UE的待发送业务序列,w′为w(k)中数据传输装置40所在的基站发送s(k)的port对应的元素。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中联合传输的目标基站,该目标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基准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该基站中部署了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基准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任一个基站。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基准基站之外的每个基站,均分别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时延差的方法,均可以称之为目标基站,本申请实施例仅以一个目标基站(即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基准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的工作过程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时延差的方法,其他不再进行一一赘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目标基站”即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联合传输的任意场景及任意制式下。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轻载场景,即联合传输的基站提供的小区的负载不是很严重时,采用相干JT发送的UE又处于多个小区的边缘。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可以应用于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al,FDD)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由目标基站中部署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执行,为了描述方便,文中描述的目标基站的功能即对应装置的功能,不再一一区别。如图5所示,该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可以包括:
S501、目标基站采用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获取UE到目标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
其中,τUL为目标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Rx与UE到目标基站的路径时延τPath的和。S501中得到的τUL为用户级数据,需实时的周期性测量,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测量周期不进行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时延参数定义如图6所示。τRx表示目标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Tx表示目标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Path表示目标基站的到UE的路径时延(在图6中示意为τP),τ′Rx表示基准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Tx表示基准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Path表示目标基站的到UE的路径时延(在图6中示意为τ′P)。
需要说明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UE为至少两个基站联合传输的任一个UE,对于每一个UE,均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得到以每个UE为粒度的UE级别的传输时延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以得到对于一个UE的传输时延差为例描述,其他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示例性的,上行时延测量技术,是指利用上行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或信道探测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测量UE到基站的传输时延。具体的,利用上行DMRS或SRS的上行时延测量技术的具体过程可以包括:UE的上行被配置固定资源位置发送DMRS或SRS,基站侧在配置的固定资源位置通过最小二乘(Least Square,LS)估计等测量得到多个子载波的信道系数;基站侧将连续的信道系数排列,并补零至2的多次幂,再通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转换为时域数据;然后在时域上根据功率时延谱(Power Delay Profile,PDP)的峰值寻找最强径位置;最后根据阈值(低于主径的数值)设置,搜索首径位置,得到时延估计,即得到了UE到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图7示意了上述上行时延测量技术的测量过程,包括过程中提到的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仅是通过举例的形式描述了一种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获取UE到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的过程,并不是对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过程的具体限定。凡是在通信系统中UE到基站的上行链路中获取上行传输时延的方法,均可以应用于执行S501,称之为S501中的上行时延测量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上行时延测量技术的具体过程不进行限定。
S502、目标基站获取τUL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
具体的,由S501可知,τUL=τRxPath,因此,τ′UL=τ′Rx+τ′Path。其中,τ′Rx为基准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Path为UE到基准基站的路径时延。
由于ΔtUL=τUL-τ′UL,将该τUL=τRxPath及τ′UL=τ′Rx+τ′Path代入ΔtUL的计算式推导如下:ΔtUL=τUL-τ′UL=(τRxPath)-(τ′Rx+τ′Path)=(τRx-τ′Rx)+(τPath-τ′Path)。由于空口上的时延差异是大尺度信息,可认为UE与基站间上下行传输时的路径时延互易相等,由此可知,当S502中获取到ΔtUL时,暗含得到了下行传输时延差中所需的路径时延差部分τPath-τ′Path,再通过后续步骤抵消掉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间的上行通道时延差,即可得到下行传输时延差。
一种实现方式中,在S502中,目标基站可以与基准基站通过交互,获取到ΔtUL。可选的,由目标基站向基准基站发送请求,获取基准基站的τ′UL,然后目标基站计算ΔtUL。可选的,由目标基站向基准基站发送自身的τUL,由基准基站计算ΔtUL后反馈给目标基站。当然,本申请实施例对于S502中获取ΔtUL的具体过程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实现,凡是得到τUL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均属于本申请的方案范围。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在S502中,目标基站可以与中心节点通过交互,获取到ΔtUL。在该实现方式中,联合传输的每个基站在获取到各自的上行传输时延后,均反馈给中心节点,由中心节点集中式计算得到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之间的ΔtUL后,反馈给目标基站即可。
S503、目标基站获取其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
其中,一个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为该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Tx减去τRx;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为基准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Tx减去τ′Rx
具体的,ΔtRe=(τTxRx)-(τ′Tx-τ′Rx),推导可得,ΔtRe=(τTx-τ′Tx)-(τRx-τ′Rx),由此推导可知,当S503中得到ΔtRe时,即得到了基站与基准基站间下行通道时延差与上行通道时延差的关系,这样一来,可以与S502中得到的ΔtUL在S504中进一步计算得到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
可选的,在S503中获取ΔtRe的方式可以通过下述两种方式中任一种实现,这两种方式具体可以包括:
方式1、各个基站各自直接读取自身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再计算ΔtRe
由于每个基站每个通道的上下行时延差主要由中射频通道上各种器件引入(如放大器、滤波器、双工器等),中射频通常会测量得到上下行通道的时延差并作为中射频的产品参数保存,称之为中射频信息,那么,在方式1中,每个基站即可直接读取自身的中射频信息得到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Rx,基准基站也可直接读取自身的中射频信息得到其自身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τ′Rx
可选的,在联合传输的每个基站直接读取自身的中射频信息得到其自身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之后,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间可以通过交互,计算ΔtRe=(τTxRx)-(τ′Tx-τ′Rx)。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式1中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间的交互,与S502中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间的交互相似,只是交互内容不同,此处不再进行详述。
可选的,在联合传输的每个基站直接读取自身的中射频信息得到其自身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之后,各个基站将自身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反馈至中心节点,由中心节点计算ΔtRe=(τTxRx)-(τ′Tx-τ′Rx)后,将计算的ΔtRe反馈至目标基站。
方式2、两个基站间互发互易测量信号获取ΔtRe
具体的,在方式2中,在两个基站间互相发送一次互易测量信号,通过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可得到所需的ΔtRe。具体的获取目标基站与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可以包括下述步骤1至步骤3:
步骤1、目标基站向基准基站发送第一互易测量信号,用于基准基站测量获取目标基站到基准基站的时延τ1to2,其中隐含的时延内容如下:τ1to2=τTxAir+τ′Rx测量。其中,τ′Rx测量为基准基站的上行通道测量时延。
步骤2、目标基站接收基准基站发送的第二互易测量信号,测量获取基准基站到目标基站的时延τ2to1,其中隐含的时延内容如下:τ2to1=τ′TxAirRx测量。其中,τRx测量为目标基站的上行通道测量时延。
基于步骤1和步骤2的测量内容,则可得到两个基站测量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其具体内容如下:
Δt′Re=τ1to22to1
=(τTxAir+τ′Rx测量)-(τTxAirRx测量)
=(τTxRx测量)-(τTx-τ′Rx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互易测量信号的内容及类型,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其中,两个基站间互发互易测量信号时,基站间各时延参数如图8所示。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1和步骤2的实现过程中,由于两次测量经历的是相同信道,时域上看时域序列的功率分布图形相似,因此,可以采用相关峰检测方案来直接获取Δt′Re,用于替代采用τ1to2、τ2to1获取Δt′Re的过程。
步骤3、通过两个基站测量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得到两个基站实际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
具体的,从步骤2中两个基站测量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具体内容可知,Δt′Re与ΔtRe的差别就是每个基站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与上行实际通道时延的关系。而对于不同的通信系统,基站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与上行实际通道时延有不同的关系,具体包括下述两种关系:
第一种关系、上下行不同频系统中,基站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与上行实际通道时延不等,但存在固定的关系。
在第一种关系中,由于上下行不同频的系统,上下行处于不同的频率,而在互易性测量过程中发送和接收频率是相同的,以下行频率不变为例,这就意味着校正过程中接收通道的频点与实际上行接收频点不相同,因此导致τRxi≠τRxi测量,但两者在工程上存在确定的关系,器件焊接完成后,该数据可测量得到,即有τRxi=τRxi测量+ΔτRxi。ΔτRxi的可由中射频作为产品参数提供的可由中射频作为产品参数提供。其中,τRxi泛指一个基站的上行实际传输时延。
因此,在上述第一种关系中,执行上述步骤3时,目标基站从中射频信息读取目标基站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与测量通道时延的差值ΔτRx,目标基站接收基准基站发送的基准基站的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与测量通道时延的差值Δτ′Rx,然后即可计算ΔtRe如下:
ΔtRe=Δt′Re-(ΔτRx-Δτ′Rx)
=τ1to22to1-(ΔτRx-Δτ′Rx)
=(τTxRx测量)-(τ′Tx-τ′Rx测量)-(τRxRx测量)+(τ′Rx-τ′Rx测量)
=τTxRx测量-τ′Tx+τ′Rx测量RxRx测量+τ′Rx-τ′Rx测量
=(τTxRx)-(τ′Tx-τ′Rx)
第二种关系、上下行同频系统中,基站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与上行实际通道时延相等。
在第二种关系中,由于基站上行测量通道时延与上行实际通道时延相等,执行上述步骤3时,在步骤2中得到的Δτ′Rx即为ΔtRe
S504、目标基站将ΔtUL与ΔtRe相加,得到UE到目标基站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
具体的,将S502中得到的ΔtUL及S503中得到的ΔtRe相加,计算如下:
ΔtDL=ΔtUL+ΔtRe=(τRx-τ′Rx)+(τPath-τ′Path)+(τTx-τ′Tx)-(τRx-τ′Rx)
=(τTx-τ′Tx)+(τPath-τ′Path)
=ΔtDL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该方法从基站的角度对联合传输的每一个UE确定传输时延差,得到的传输时延差是用户级的数据,保证了确定的传输时延差的精准度。进一步的,高精准度的传输时延差也将保证通信系统中利用传输时延差的任何过程均具有高的精准度,进而保证了通信的准确度。
进一步的,在申请提供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确定出下行传输时延差后,还可以采用确定的下行传输时延差在联合传输过程中,对下行传输时延差进行校正。因此,如图9所示,在S504之后,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S505至S507的数据传输过程。
S505、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UE发送补偿线性相位后的导频序列用于进行信道测量。
其中,r(k)为信道测量导频中预设的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对应的导频序列;k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预设的导频序列的内容为基站与UE共知,本申请实施例对于预设的导频内容不进行具体限定。
具体的,S505仅以目标基站为对象进行描述,从系统角度来看,则是多个port对应的导频序列矩阵中,目标基站对应的元素补偿线性相位基准基站的导频序列不进行校正。
通过对预设的导频序列补偿线性相位校正了信道测量过程中下行传输时延差导致的偏差,使得信道测量更准确。
S506、目标基站接收UE发送的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的波束赋形向量w(k)。
具体的,UE发送的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的波束赋形向量w(k)可以为UE进行信道测量,获取的PMI矩阵。
S507、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UE发送补偿后的数据
其中,s(k)为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UE的待发送业务序列,w′为w(k)中目标基站发送s(k)的port对应的元素。
具体的,S507仅以目标基站为对象进行描述,从系统角度来看,则是多个port对应的待发送业务序列矩阵中,目标基站对应的元素补偿线性相位基准基站对应的元素不进行补偿。
通过对待发送业务序列补偿线性相位校正了数据传输过程中下行传输时延差导致的偏差,使得数据传输更准确。
下面以两个基站分别两个通道进行联合传输时,数据的传输过程进行示例描述,即以2+2的相干JT为例,假设两个基站中协作基站到UE的下行传输时延差已经确定为ΔtDL,利用该下行传输时延差校正后的数据传输过程如下:
假设四个Port在对应导频序列矩阵为[r0(k)r1(k)r2(k)r3(k)],基准基站在导频序列矩阵中对应的导频序列为r0(k)和r1(k),用于对应基准基站的两个通道,目标基站在导频序列矩阵中对应的导频序列为r2(k)和r3(k),用于对应目标基站的两个通道。为了补偿传输时延差对信道测量的干扰,在目标基站的导频序列上补偿一个线性相位,补偿下的导频序列发送矩阵变为:
在信道测量相位补偿之后,仍以2+2的FDD相干JT为例,假设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用户的待发送的业务序列为s(k),为补偿传输时延差对数据传输过程的影响,发送待发送的业务序列时,目标基站的两个通道上补偿一个线性相位,这样一来,UE与联合传输的基站间的传输模型,即UE接收到的业务信号可以表示为:
y(k)=H(k)T(k)w(k)s(k)+n
其中,s(k)为待发送的业务序列,H(k)为业务序列传输时经历的真正信道,w(k)为该UE信道测量得到的在该子载波上的波束赋形向量(可选为:信道测量上报的PMI),T(k)为传输下行传输时延补偿矩阵,其具体内容如下:
由上述传输过程可知,先校正信道测量过程,对UE进行联合发送数据时,要使用时延校正后信道测量到的PMI,并且要在发送时乘以下行传输时延的补偿矩阵,从而实现用户级的传输时延差校正。下行传输时延的补偿矩阵的行数等于下行信道系数的行数,列数等于下行波束赋形向量的列数,下行传输时延的补偿矩阵的主对角线位置则为时延补偿值,基准基站的时延补偿值为1,目标基站的时延补偿值为ΔtDL为目标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目标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基准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目标基站,该目标基站与图9示意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相同。如图10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1001、目标基站获取UE到目标基站与UE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
其中,该UE与图9示意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中的UE相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的,在S1001中,目标基站可以采用图5或图9示意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确定下行传输时延差。当然,目标基站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下行传输时延差,本申请实施例对于S1001中获取下行传输时延差的具体方案不进行限定。
S1002、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UE发送补偿线性相位后的导频序列用于进行信道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S1002的过程与S505的过程相同,此次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S1003、目标基站接收UE发送的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的波束赋形向量w(k)。
需要说明的是,S1003的过程与S506的过程相同,此次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S1004、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向UE发送补偿后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S1004的过程与S507的过程相同,此次不再进行一一赘述。图10示意的数据传输方法与图9中S505至S507示意的过程相同,此处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从基站的角度对联合传输的每一个UE确定传输时延差,得到的传输时延差是用户级的数据,保证了确定的传输时延差的精准度。并将确定的下行传输时延应用于联合传输中,用于校正下行传输时延差对联合传输过程的干扰,以提高联合传输的准确度。
上述主要从部署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的目标基站的工作过程的角度、部署数据传输装置的目标基站的工作过程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数据传输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数据传输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1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10可以包括:测量单元1101,获取单元1102,计算单元1103。测量单元1101用于支持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10执行图5或图9中的过程S501;获取单元1102用于支持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10执行图5或图9中的过程S502、S503;计算单元1103用于支持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10执行图5或图9中的过程S504。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10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1104、接收单元1105。其中,发送单元1104用于支持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10执行图9中的过程S505、S507;接收单元1105用于支持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10执行图9中的过程S506。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3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3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301、通信模块1302。处理模块1301用于对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3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模块1301用于支持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30执行图5或图9中的过程S501至S504。通信模块1302还用于支持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30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用于支持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30执行图9中的过程S505至S507。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3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303,用于存储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3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模块1301可以为图3所示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的实体结构中的处理器30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130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1302可以为图3所示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的实体结构中的收发器304,通信模块1302可以是通信端口,或者可以是收发器、收发电路或通信接口等。存储模块1303可以是图3所示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的实体结构中的存储器302。
当处理模块1301为处理器,通信模块1302为收发器,存储模块1303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图13所涉及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130可以为图3所示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30。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4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传输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数据传输装置14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1401、发送单元1402、接收单元1403。获取单元1401用于支持数据传输装置140执行图10中的过程S1001;发送单元1402用于支持数据传输装置140执行图10中的过程S1002、S1004;接收单元1403用于支持数据传输装置140执行图10中的过程S1003。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5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传输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数据传输装置15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501、通信模块1502。处理模块1501用于对数据传输装置15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用于支持数据传输装置150执行图10中的过程S1001。通信模块1502还用于支持数据传输装置150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用于支持数据传输装置150执行图10中的过程S1002至S1004。数据传输装置15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503,用于存储数据传输装置15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模块1501可以为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40的实体结构中的处理器40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150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1502可以为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40的实体结构中的收发器404,通信模块1502可以是通信端口,或者可以是收发器、收发电路或通信接口等。存储模块1503可以是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40的实体结构中的存储器402。
当处理模块1501为处理器,通信模块1502为收发器,存储模块1503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图15所涉及的数据传输装置150可以为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40。
如前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数据传输装置可以用于实施上述本申请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本申请各实施例。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联合传输的目标基站,所述目标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基准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所述基准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任一个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采用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获取用户设备UE到所述目标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其中,所述τUL为所述目标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Rx与所述UE到所述目标基站的路径时延τPath的和;所述UE为所述至少两个基站联合传输的任一个UE;
获取所述τUL与所述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
获取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其中,所述目标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为所述目标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Tx减去所述τRx
将所述ΔtUL与所述ΔtRe相加,得到所述UE到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UE到所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ΔtUL与所述ΔtRe相加,得到所述UE到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UE到所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子载波k上向所述UE发送补偿线性相位后的导频序列用于进行信道测量;其中,所述r(k)为信道测量导频中预设的所述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对应的导频序列;所述k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
接收所述UE发送的所述目标基站在所述子载波k的波束赋形向量w(k);
在所述子载波k上向所述UE发送补偿后的数据其中,所述s(k)为所述目标基站在所述子载波k上向所述UE的待发送业务序列,所述w′为所述w(k)中所述目标基站发送所述s(k)的端口port对应的元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τUL与所述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包括:
与所述基准基站交互,获取所述τ′UL;其中,所述τ′UL由所述基准基站采用所述上行时延测量技术测量获取;
计算所述τUL减所述τ′UL,得到所述ΔtUL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τUL与所述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包括:
向中心节点反馈所述τUL,所述中心节点与联合传输的所述至少两个基站连接;
与所述中心节点交互,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计算的所述ΔtUL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包括:
从中射频信息读取所述目标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Rx
与所述基准基站交互,获取所述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τ′Rx
计算所述ΔtRe=(τTxRx)-(τ′Tx-τ′Rx)。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包括:
从中射频信息读取所述目标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Rx
向中心节点反馈所述τTxRx
与所述中心节点交互,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计算的所述ΔtRe=(τTxRx)-(τ′Tx-τ′Rx)。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包括:
向所述基准基站发送第一互易测量信号,用于所述基准基站测量获取所述目标基站到所述基准基站的时延τ1to2
接收所述基准基站发送的第二互易测量信号,测量获取所述基准基站到所述目标基站的时延τ2to1
从中射频信息读取所述目标基站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与测量通道时延的差值ΔτRx,接收所述基准基站发送的的所述基准基站的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与测量通道时延的差值Δτ′Rx
计算所述ΔtRe=(τ1to22to1)-(ΔτRx-Δτ′Rx)。
8.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部署于联合传输的目标基站,所述目标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除基准基站之外的任一个基站,所述基准基站为联合传输的至少两个基站中任一个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测量单元,用于采用上行时延测量技术,获取用户设备UE到所述目标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其中,所述τUL为所述目标基站的上行通道时延τRx与所述UE到所述目标基站的路径时延τPath的和;所述UE为所述至少两个基站联合传输的任一个UE;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所述τUL与所述UE到基准基站的上行传输时延τ′UL的上行传输时延差ΔtUL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的差值ΔtRe;其中,所述目标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为所述目标基站的下行通道时延τTx减去所述τRx
计算单元,用于将所述ΔtUL与所述ΔtRe相加,得到所述UE到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UE到所述基准基站的下行传输时延差ΔtDL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在子载波k上向所述UE发送补偿线性相位后的导频序列用于进行信道测量;其中,所述r(k)为信道测量导频中预设的所述目标基站在子载波k上对应的导频序列;所述k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UE发送的所述目标基站在所述子载波k的波束赋形向量w(k);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子载波k上向所述UE发送补偿后的数据其中,所述s(k)为所述目标基站在所述子载波k上向所述UE的待发送业务序列,所述w′为所述w(k)中所述目标基站发送所述s(k)的端口port对应的元素。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与所述基准基站交互,获取所述τ′UL;其中,所述τ′UL由所述基准基站采用所述上行时延测量技术测量获取;
计算所述τUL减所述τ′UL,得到所述ΔtUL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向中心节点反馈所述τUL,所述中心节点与联合传输的所述至少两个基站连接;
与所述中心节点交互,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计算的所述ΔtUL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从中射频信息读取所述目标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Rx
与所述基准基站交互,获取所述基准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τ′Rx
计算所述ΔtRe=(τTxRx)-(τ′Tx-τ′Rx)。
13.根据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从中射频信息读取所述目标基站的上下行通道时延差τTxRx
向中心节点反馈所述τTxRx
与所述中心节点交互,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计算的所述ΔtRe=(τTxRx)-(τ′Tx-τ′Rx)。
14.根据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向所述基准基站发送第一互易测量信号,用于所述基准基站测量获取所述目标基站到所述基准基站的时延τ1to2
接收所述基准基站发送的第二互易测量信号,测量获取所述基准基站到所述目标基站的时延τ2to1
从中射频信息读取所述目标基站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与测量通道时延的差值ΔτRx,接收所述基准基站发送的的所述基准基站的实际上行通道时延与测量通道时延的差值Δτ′Rx
计算所述ΔtRe=(τ1to22to1)-(ΔτRx-Δτ′Rx)。
15.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出单元;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确定传输时延差的装置运行时,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基站上运行时,使得所述基站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710330776.3A 2017-05-11 2017-05-11 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Withdrawn CN1088806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30776.3A CN108880646A (zh) 2017-05-11 2017-05-11 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30776.3A CN108880646A (zh) 2017-05-11 2017-05-11 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0646A true CN108880646A (zh) 2018-11-23

Family

ID=64319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30776.3A Withdrawn CN108880646A (zh) 2017-05-11 2017-05-11 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8064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5051A (zh) * 2020-07-16 2020-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步信号块的序号检测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365423A (zh) * 2019-09-30 2022-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5423A (zh) * 2019-09-30 2022-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365423B (zh) * 2019-09-30 2023-07-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测量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1784853B2 (en) 2019-09-30 2023-10-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11935051A (zh) * 2020-07-16 2020-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步信号块的序号检测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56103A1 (zh) 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US11811471B2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KR102332980B1 (ko) 통신 방법, 통신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13840324B (zh) 一种测量上报方法及装置
JP6456404B2 (ja)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測定方法、システム及び機器
JP5624138B2 (ja)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内で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チャネルのコヒーレンシーを維持する方法および関連装置
WO2019144801A1 (zh) 一种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KR102495785B1 (ko) 프리코딩 벡터를 지시하는 방법, 프리코딩 벡터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통신 장치
WO2022078452A1 (zh) 参考信号的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
US11588524B2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WO2018127126A1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9586819A (zh) 一种干扰测量方法、用户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WO2019120070A1 (zh) 一种获取下行信道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US11943014B2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WO2020143807A1 (zh) 准共址指示方法及装置
EP4040699A1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transmission port of a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12399402B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1056588A1 (zh) 一种配置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CN108880646A (zh) 一种确定传输时延差的方法及装置
CN106685623B (zh) 一种时延补偿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JP2018509057A (ja) ダウンリンクチャネル情報を取得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ダウンリンクチャネル情報を取得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側デバイス
WO2017127987A1 (zh) 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14788184A (zh) 一种信道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WO2017075839A1 (zh) 一种测量和反馈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及装置
CN114600384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