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2633B -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2633B
CN108872633B CN201810510530.9A CN201810510530A CN108872633B CN 108872633 B CN108872633 B CN 108872633B CN 201810510530 A CN201810510530 A CN 201810510530A CN 108872633 B CN108872633 B CN 108872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ision
indicating device
impact
mass part
brittl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105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72633A (zh
Inventor
张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51053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726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72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2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72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2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碰撞指示装置,其包括:腔体,用于容纳冲击敏感组件;冲击敏感组件,其对加速度敏感,当其受到冲击产生的加速度超过临界加速度时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发生断裂或发生局部脱落。一种碰撞指示装置,其结构简单,无需设置激活机构避免未启动激活机构造成产品受撞击但未指示的问题,可360度指示冲击事件,解决了现有高灵敏度碰撞指示装置无法解决被误激活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冷却环境下失效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和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因密封不牢导致指示器失效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精密产品或易碎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通过公路、铁路、轮船等方式运输至客户处,如运输过程发生碰撞,将导致产品受损甚至报废,因此,需要对精密产品或易碎产品的运输过程的平稳状态进行检测。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420041805.2披露了一种碰撞冲击指示器,该指示器通过撞击使内设指示液体克服玻璃管的表面张力流向显示区,人们通过观察显示区是否变色判断运输过程是否发生碰撞。该碰撞指示装置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当玻璃管密封不牢时,显示液易干燥,使碰撞指示装置失效;二是该碰撞指示装置缺乏激活开关,尤其是高灵敏度的碰撞指示装置,使用前易被误激活,因此需要采用防震包装,包装成本高;三是此类以液体作为指示液的指示器在寒冷的冬天存在因指示液凝固而失效的风险。
中国发明专利ZL200810009698.8提供了一种受力指示器,该指示器包括一壳体、腔体及封闭元件,腔体内设有指示物,当受力冲击时,封闭元件脱离腔体,使指示物散落在壳体内。该指示器采用磁力吸附固定封闭原件,易受外界磁性或磁敏材料干扰。
中国发明专利201280009729.4提供了一种撞击指示器,该碰撞指示装置结构过于复杂,成本较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230492U提供了一种防冲击显示标签,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高昂。
中国发明专利ZL201280027833.6提供了一种撞击指示器,该指示器采用液体作为指示材料,同样存在漏液、误激活及指示液体低温凝固等问题。
美国发明专利US4982684提供了一种定向冲击探测器,其包含两个盘形磁铁,通过磁铁的厚度控制冲击力度;其存在一个问题:即其易受外界磁性或磁敏材料影响,使指示装置发生偏差或失效。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668927A披露了一种震动指示器,该指示器包括:(A)一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底部;(B)一与底部的第一侧连接的指示器,该指示器包括多个指示器分部分,诸分部分包括固体材料:(i)在震动事件发生之前当震动指示器处于第一状态时,其布置为一第一结构,及(ii)在震动事件发生之后当震动指示器处于第二状态时,其布置为一第二结构;以及(C)与底部的第二侧连接的附连装置,以便将震动指示器附连到一表面。该指示器含有多个指示器分部分,当发生碰撞时,指示器分部分的指示情况不确定,即指示效果存在较大误差。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不容易被误激活的防撞指示器,以满足精密产品及易碎产品的运输监测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碰撞指示装置,其结构简单,通过横向摆放指示装置,使质量部对脆性材料的作用力由垂直方向变为平行方向,即可避免指示装置被误激活的问题。可360度指示冲击事件,解决了现有高灵敏度碰撞指示装置无法解决被误激活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在冷却环境下失效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和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因密封不牢导致指示器失效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其包括:
腔体,用于容纳冲击敏感组件;
冲击敏感组件,其对加速度敏感,当其受到冲击产生的加速度超过临界加速度时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发生断裂或发生局部脱落。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冲击敏感组件的至少一端固定在所述腔体上形成至少一个支点。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冲击敏感组件至少包括作为应力释放部的脆性材料。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冲击敏感组件至少包括具有应力释放部的脆性材料。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冲击敏感组件至少包括应力释放部和脆性材料。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脆性材料还连接有质量部。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包括脆性材料、软性材料及质量部;所述脆性材料两端固定在所述腔体上,所述脆性材料上设置有应力释放部,所述质量部经所述软性材料连接在所述应力释放部。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脆性材料包括陶瓷、石头、玻璃、低碳钢、铸铁、石蜡、水泥、粉笔、石墨、石膏、亚克力的任一种。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碰撞指示装置还包括保护部,用于增强碰撞指示装置在使用前的抗冲击能力。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碰撞指示装置集成有倾斜碰撞指示装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碰撞指示装置,其结构简单,通过横向摆放指示装置,使质量部对脆性材料的作用力由垂直方向变为平行方向,即可避免指示装置被误激活的问题。可360度指示冲击事件,解决了现有高灵敏度碰撞指示装置无法解决被误激活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在冷却环境下失效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和解决了现有碰撞指示装置因密封不牢导致指示器失效的问题;
(2)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临界冲击的响应值,如可通过改变脆性材料的材质、尺寸,也可通过改变质量部的质量大小,还可通过改变质量部重心位置与应力释放部的距离(力矩);
(3)本碰撞指示装置的冲击敏感组件采用的是脆性材料和/或应力释放部,均为非磁性材料,有效避免现有采用磁敏或磁敏材料等作为冲击敏感材料的碰撞指示装置易受外面磁敏或磁性材料的影响,甚至导致指示装置失效的问题;
(4)使用脆性材料作为冲击敏感组件的组成部分;脆性连接材料设置为圆柱形,使每个方向的冲击敏感程度相同;
(5)使用软绳连接脆性材料与质量部,使质量部可响应侧向受力,在软绳的两侧设置限位装置,确保作用于脆性材料的作用力方向不变;
(6)进一步设置有两个冲击敏感组件,可全向无死角监测冲击事件;
(7)进一步设置有保护装置,避免运输过程因颠颇失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前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前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前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前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5碰撞指示装置启动前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5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前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5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时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5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6碰撞指示装置启动前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6碰撞指示装置启动前的俯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6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俯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7碰撞指示装置启动前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7碰撞指示装置启动前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7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俯视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8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前的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8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前的俯视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8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剖视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8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后的俯视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9碰撞指示装置受碰撞冲击前的剖视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9碰撞指示装置受一种方向碰撞冲击后的剖视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9碰撞指示装置受另一种方向碰撞冲击后的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9碰撞指示装置先后受两种方向碰撞冲击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冲击检测和指示的碰撞指示装置。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其包括:
腔体,用于容纳冲击敏感组件;
冲击敏感组件,其对加速度敏感,当其受到冲击产生的加速度超过临界加速度时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发生断裂或发生局部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由底板、镂空的面板以及盖板组合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由朝向远离面板一侧凹陷的底板及面板组合形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由底板及朝向远离底板一侧凹陷的面板组合形成。其中,所述面板由透明材料构成,可选的面板材料包括:PVC、PET、PP、PE、亚克力、玻璃等等,应当理解,其它透明的塑性材料也可作为本发明的面板材料。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与面板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粘结方式,也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如紧固件/衬垫、焊接等等。应当理解,所述腔体可为任意图案,如圆形,方形等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冲击敏感组件的至少一端固定在所述腔体上形成至少一个支点,如固定在底板或面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的冲击敏感组件垂直于重力方向或平行于重力方向设置。所述的冲击敏感构件至少部分材料由脆性材料制成,当所述冲击敏感组件横向受力时,脆性材料易发生断裂、脱落或剥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冲击敏感构件整体由脆性材料制成,并设有应力释放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冲击敏感构件局部由脆性材料制成,脆性材料作为应力释放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冲击敏感构件由设有应力释放部的脆性材料连接质量部制成。所述的脆性材料优选为不能或只能被少量外力拉伸或弯折的材料,可选的脆性材料包括:陶瓷、石头、玻璃、低碳钢、铸铁、石蜡、水泥、粉笔、石墨、石膏、亚克力等等。应当理解,其它脆性材料也可用于本发明的冲击敏感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碰撞指示装置还包括保护部,用于增强碰撞指示装置在使用前的抗冲击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碰撞指示装置还包括限位部,用于限制柔性连接材料的摆动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碰撞指示装置还包括胶粘层,所述的胶粘层用于将所述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上,所述胶粘层材料可以是压敏胶、双面胶。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指示装置还包括离型层,所述离型层用于保护所述胶粘层,所述离型层材料优选但不限定为玻璃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碰撞指示装置周边设置有倾斜碰撞指示装置,实现冲击指示和倾斜指示双重功能。
所述碰撞指示装置是便携式的设备配置为附加或安排在包括有物品的运输容器中,监控物品本身或者与其相关的冲击事件。在物品的制造、储存和/或运输期间,所述碰撞指示装置用于监控物品是否置于冲击事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碰撞指示装置附加于使用的运输容器,例如,使用粘接材料、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紧固件、或多种不同类型的固定装置。运输容器可包括被监视的物品松散地放置在其中的容器或者包括就是被监视物品本身的容器。应当认识到,上述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声称或暗示任何关于环境的限制,在其中本发明的碰撞指示装置的不同实施例都可以实现。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至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碰撞指示装置,其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玻璃纸700、压敏胶600、含有印刷图案的基底层500、双面胶400、底板200及PET面板100,所述PET面板100凸起形成一空腔110,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110内的冲击敏感组件300,其固定在底板200上,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200上的倒T型底座310及质量部330,底座310上设置有应力释放部320,质量部330固定在底座310上。其中,所述底座310材料为玻璃,质量部330材料为盘状铝块。
使用时,去除离型层700,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碰撞时,整个包装连同碰撞指示装置因受到垂直于所述脆性材料的方向的外力冲击,在受力方向获得一定的加速度,质量部330获得加速度所需的力通过脆性材料制成的底座310提供,当该力的大小大于应力释放部320的承受能力时,底座310在应力释放部320处发生断裂,质量部330从悬空位置脱落并掉至空腔底部。人们可通过观察质量部的位置直观判断产品在装卸过程是否发生过载碰撞。
如图2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由脆性材料制成底座310在应力释放部32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质量块330的质量大小、质量块330重心与应力释放部310之间的距离以及脆性材料320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实施例2
请参考图3、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底座310与质量部330为一个整体,同由脆性材料陶瓷制成,质量部330与底座310之间设置有应力释放部320。
使用时,去除离型层700,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碰撞时,整个包装连同碰撞指示装置因受到垂直于所述脆性材料的方向的外力冲击,在受力方向获得一定的加速度,质量部330获得加速度所需的力通过底座310提供,当该力的大小大于应力释放部320的承受能力时,冲击敏感构件300在应力释放部320处发生断裂,质量部330从悬空位置脱落并掉至空腔底部。人们可通过观察质量部的位置直观判断产品在装卸过程是否发生过载碰撞。
如图4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应力释放部32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质量块330的质量大小、质量块330重心与应力释放部320之间的距离以及脆性材料320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实施例3
请参考图5、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碰撞指示装置,其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玻璃纸700、压敏胶600、含有印刷图案的基底层500、双面胶400及PET面板100,还包括冲击敏感组件300,其固定在双面胶400上,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包括固定粘贴在所述双面胶上的倒T型底座310及质量部330,质量部330通过脆性材料连接在底座310上。其中,所述脆性材料为石墨棒340,质量部330材料为铝块。
使用时,去除离型层700,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碰撞时,整个包装连同碰撞指示装置因受到垂直于所述脆性材料的方向的外力冲击,在受力方向获得一定的加速度,质量部330获得加速度所需的力通过石墨棒340提供,当该力的大小大于石墨棒340的承受能力时,石墨棒340发生断裂,质量部330从悬空位置脱落并掉至空腔底部。人们可通过观察质量部的位置直观判断产品在装卸过程是否发生过载碰撞。
如图6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石墨棒34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质量块330的质量大小、质量块330重心与底座310之间接缝的距离以及石墨棒340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实施例4
请参考图7、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横向冲击敏感的碰撞指示装置,其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玻璃纸700、压敏胶600、含有印刷图案的基底层500、双面胶400及PET面板100,所述PET面板100凸起形成一空腔110,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110内的冲击敏感组件300,其固定在双面胶400上,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包括固定粘贴在所述双面胶上的倒T型底座310及质量部330,所述质量部330为带纵向通孔的圆环,其通过脆性材料如石墨棒340连接在底座310上,所述底座310凸起部分呈斜面设置,即其纵截面为梯形。所述底座310材料优选但不限定为聚丙烯塑料,所述质量部330材料优选但不限定为塑料环。
使用时,去除离型层700,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横向碰撞时,整个包装连同碰撞指示装置因受到垂直于所述脆性材料的方向的外力冲击,在受力方向获得一定的加速度,质量部330获得加速度所需的力通过石墨棒340提供,当该力的大小大于石墨棒340的承受能力时,冲击敏感构件300的石墨棒340在质量部330与底座310之间的连接缝隙处发生断裂,由于底座310凸起部分呈斜面设置,质量部330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落并掉至空腔底部。人们可通过观察质量部的位置直观判断产品在装卸过程是否发生过载碰撞。
如图8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横向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石墨棒34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质量块330的质量大小以及石墨棒340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实施例5
请参考图9至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的碰撞指示装置,其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玻璃纸(图中未显示)、压敏胶(图中未显示)、含有印刷图案的基底层(图中未显示)、双面胶(图中未显示)、底板(图中未显示)及PET面板100,所述PET面板100凸起与所述底板形成一空腔110,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110内的冲击敏感组件300,所述冲击敏感构件300的脆性材料如玻璃棒350两端固定在所述空腔110的腔壁上,所述玻璃棒350上设置有应力释放部320,所述冲击敏感组件进一步还包括通过软绳360连接在应力释放部320处的质量部330,使用前,质量部330被固定部370固定在空腔内,软绳360处于松弛状态,无法对碰撞作出响应,软绳360置于两个限位部380之间,如图9所示。
使用时,去除剥离层及固定部370,通过胶粘层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此时,软绳受质量部330重力作用处于绷直状态如图10所示,如图11所示当受到垂直于所述脆性材料的方向的外力冲击时,附着在产品包装表面的碰撞指示装置壳体获得外力方向的加速度,但质量部330由于惯性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两者产生相对加速度,使质量部330向外力反方向运动,产生作用力通过软绳传递至应力释放部320,受限位部380作用,软绳360上半部分保持竖直绷紧状态,使软绳360拉力方向保持不变。当软绳360对玻璃棒350的作用力大于玻璃棒350在应力释放部320的承受能力时,则玻璃棒350在应力释放部320处发生断裂。质量部330从悬空位置脱落并掉至空腔底部。人们可通过观察质量部的位置直观判断产品在装卸过程是否发生过载碰撞。
如图12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应力释放部32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质量块330的质量大小以及玻璃棒350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实施例6
请参考图13至1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倾斜指示功能的碰撞指示装置,该碰撞指示装置的碰撞指示区位于中央,倾斜指示区位于碰撞指示区的外围,呈环形设置。具体地,所述碰撞指示装置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玻璃纸700、压敏胶600、含有印刷图案的基底层500、压敏胶400及PET面板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碰撞指示区的冲击敏感组件300和位于所述倾斜指示区的倾斜指示组件800,所述PET面板100表面向外凸起且与所述压敏胶400组合形成一冲击指示腔120和环绕所述冲击指示腔120的倾斜指示腔130,所述冲击指示腔120和倾斜指示腔130相互独立。所述冲击敏感组件300设置在所述冲击指示腔120内,所述冲击敏感组件300包括固定在所述压敏胶400上的底座310及经脆性材料(如玻璃棒360)连接在所述底座310上的质量部330。所述倾斜指示组件800包括倾斜指示核心810及吸附在其表面上的有色粉末820,初始状态时所述倾斜指示组件800被激活部830限制在所述倾斜指示腔130的起点位置,其中,所述倾斜指示核心800材料优选但不限定为附着硅油的玻璃球,所述有色粉末820优选但不限定为红色粉末。
使用时去除离型层700及激活部830,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碰撞时,整个包装连同碰撞指示装置因受到垂直于所述脆性材料的方向的外力冲击,在受力方向获得一定的加速度,质量部330获得加速度所需的力通过玻璃棒360提供,当该力的大小大于玻璃棒360的承受能力时,玻璃棒360发生断裂,质量部330从悬空位置脱落并掉至空腔底部。人们可通过观察质量部的位置直观判断产品在装卸过程是否发生过载碰撞。当产品包装发生倾斜,且倾斜角度大于激活角度β时,倾斜指示组件800在倾斜指示腔130内发生滚动,滚动过程位于倾斜指示核心810表面的红色粉末820附着在压敏胶400表面,形成运动轨迹,人们可通过运动轨迹直观判断包装倾斜角度。
如图15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玻璃棒36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同时,该碰撞指示装置表面,产品包装曾发生90度的倾斜。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质量块330的质量大小、质量块330重心与底座310之间接缝的距离以及玻璃棒360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实施例7
请参考图16至1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冲击敏感组件300增设了启动部370,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启动所述冲击敏感组件300。
使用时去除离型层700、启动部370及激活部830,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碰撞时,整个包装连同碰撞指示装置因受到垂直于所述脆性材料的方向的外力冲击,在受力方向获得一定的加速度,质量部330获得加速度所需的力通过玻璃棒360提供,当该力的大小大于玻璃棒360的承受能力时,玻璃棒360发生断裂,质量部330从悬空位置脱落并掉至空腔底部。人们可通过观察质量部的位置直观判断产品在装卸过程是否发生过载碰撞。当产品包装发生倾斜,且倾斜角度大于激活角度β时,倾斜指示组件800在倾斜指示腔130内发生滚动,滚动过程位于倾斜指示核心810表面的红色粉末820附着在压敏胶400表面,形成运动轨迹,人们可通过运动轨迹直观判断包装倾斜角度。
如图18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玻璃棒36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同时,该碰撞指示装置表面,产品包装曾发生90度的倾斜。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质量块330的质量大小、质量块330重心与底座310之间接缝的距离以及玻璃棒360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实施例8
请参考图19至2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保护部140的碰撞指示装置,其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玻璃纸700、压敏胶600、含有印刷图案的基底层500、双面胶400及PET面板100,所述PET面板100凸起形成一空腔110,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110内的冲击敏感组件300,其固定在双面胶400上,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包括固定粘贴在所述双面胶上的底座310及质量部330,质量部330通过脆性材料连接在底座310上。其中,所述脆性材料为石墨棒340,质量部330材料为铝块。所述保护部140由所述面板100局部凸起形成,每个碰撞指示装置至少包含3个保护装置130,保护装置130具有相同的高度,且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空腔110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空腔110的顶面局部设置有不干胶贴纸150,所述的不干胶贴纸150底部镂空形成观察窗口。
具体实现时,当完成碰撞指示装置生产后,将碰撞指示装置平放在纸箱内,由于保护部140的存在,碰撞指示装置可整齐的叠放在纸箱内,此时,质量部330堆叠在底座310上,脆性材料处于非受力状态,这种包装方式可有效防止碰撞指示装置在运输过程(使用前)因颠簸导致脆性材料320断裂而使碰撞指示装置失效。
使用时,去除离型层700,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此时,由石墨棒340为质量部330提供支撑,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碰撞时,整个包装连同碰撞指示装置因受到垂直于所述脆性材料的方向的外力冲击在受力方向获得一定的加速度,质量部330获得加速度所需的力通过石墨棒340提供,当该力的大小大于石墨棒340石墨棒的承受能力时,冲击敏感构件300的石墨棒340在质量部330与底座310之间的连接缝隙处发生断裂,质量部330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落并掉至空腔底部。人们可透过不干胶贴纸150的观察窗口观察质量部的位置直观判断产品在装卸过程是否发生过载碰撞。
如图21、22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石墨棒34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质量块330的质量大小以及石墨棒340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实施例9
请参考图23至2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方向碰撞指示装置,其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玻璃纸700、压敏胶600、含有印刷图案的基底层500、双面胶400及PET面板100,所述PET面板100凸起形成一空腔110,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110内的冲击敏感组件300,其固定在双面胶400上,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包括固定粘贴在所述双面胶上的倒T型底座310及第一质量部370、第二质量部380,所述第一质量部370为带纵向通孔的圆环,其通过脆性材料如石墨棒340连接在底座310上,所述底座310凸起部分呈斜面设置,即其纵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质量部380设置在所述底座310的顶部,所述底座310上靠近所述第二质量部380的位置设置有应力释放部320。其中,所述底座310材料为玻璃,第一质量部370材料为铝块,第二质量部380材料为玻璃。如此设计,本实施例的碰撞指示装置具有两个冲击敏感部位,分别是应力释放部320及脆性材料340。
优选地,本实施例碰撞指示装置还包括由所述面板100局部凸起形成的保护部140,每个碰撞指示装置至少包含3个保护装置130,保护装置130具有相同的高度,且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空腔110的高度。
使用时,去除离型层700,将碰撞指示装置贴附在产品外包装垂直于地面的侧面,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碰撞,且冲击力方向与第二质量部380外表面平行时,应力释放部320可全向监测冲击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否大于临界加速度。当冲击力方向垂直于第二质量部380外表面时,脆性材料340可监测碰撞产生的加速度是否大于临界加速度。
如图24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冲击力平行于第二质量部380外表面方向的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应力释放部320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如图25所示,表明碰撞指示装置因遭受冲击力垂直于第二质量部380外表面方向的碰撞,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脆性材料的最大承受加速度A,如图26所示,表面碰撞指示装置先后遭受了平行于第二质量部380外表面和垂直于第二质量部380外表面方向的冲击,且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大于临界加速度A。
所述防撞冲击装置设计时可通过控制第一质量部370、第二质量部380的质量大小以及脆性材料的抗冲击能力来控制碰撞指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碰撞指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腔体,用于容纳冲击敏感组件;
冲击敏感组件,其对加速度敏感,当其受到冲击产生的加速度超过临界加速度时所述冲击敏感组件发生断裂或发生局部脱落;
所述冲击敏感组件的至少一端固定在所述腔体上形成至少一个支点;
所述冲击敏感组件通过倒T型底座固定在所述腔体上;
所述冲击敏感组件至少包括作为应力释放部的脆性材料;
所述冲击敏感组件至少包括具有应力释放部的脆性材料;
所述冲击敏感组件至少包括应力释放部和脆性材料;
所述脆性材料还连接有质量部;
所述质量部包括第一质量部和第二质量部;
所述第一质量部为带纵向通孔的圆环,其通过脆性材料连接在倒T型底座上,所述倒T型底座凸起部分呈斜面设置,即其纵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质量部设置在所述倒T型底座的顶部,所述底座上靠近所述第二质量部的位置设置有应力释放部,其中,所述倒T型底座的材料为玻璃,所述第一质量部的材料为铝块,所述第二质量部的材料为玻璃;
所述应力释放部和所述脆性材料为冲击敏感部位;
当运输或装卸过程发生碰撞,且冲击力方向与所述第二质量部的外表面平行时,所述应力释放部全向监测冲击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否大于临界加速度;当冲击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质量部外表面时,所述脆性材料监测碰撞产生的加速度是否大于临界加速度;
所述脆性材料包括玻璃;
所述碰撞指示装置还包括保护部,用于增强碰撞指示装置在使用前的抗冲击能力;
所述碰撞指示装置集成有倾斜碰撞指示装置。
CN201810510530.9A 2018-05-24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Active CN108872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0530.9A CN108872633B (zh) 2018-05-24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0530.9A CN108872633B (zh) 2018-05-24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2633A CN108872633A (zh) 2018-11-23
CN108872633B true CN108872633B (zh) 2024-05-31

Family

ID=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2550A (en) * 1991-02-05 1992-10-06 Ideatech, Inc. Air bag device for vehicles
EP0754952A2 (en) * 1995-07-17 1997-01-2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mpact sensor
JP2004093274A (ja) * 2002-08-30 2004-03-2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衝撃センサ
JP2009156726A (ja) * 2007-12-27 2009-07-16 Ricoh Co Ltd 衝撃検知装置
CN101681740A (zh) * 2007-06-29 2010-03-2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指示器、检测器以及检测方法
CN202961570U (zh) * 2013-01-05 2013-06-05 宁波天弘电力器具有限公司 带冲击显示装置的挂钩
CN104515869A (zh) * 2013-09-26 2015-04-15 万宸霞 物流监视装置
CN208314016U (zh) * 2018-05-24 2019-01-01 张飞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2550A (en) * 1991-02-05 1992-10-06 Ideatech, Inc. Air bag device for vehicles
EP0754952A2 (en) * 1995-07-17 1997-01-2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mpact sensor
US6053045A (en) * 1995-07-17 2000-04-2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mpact sensor
JP2004093274A (ja) * 2002-08-30 2004-03-2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衝撃センサ
CN101681740A (zh) * 2007-06-29 2010-03-2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指示器、检测器以及检测方法
JP2009156726A (ja) * 2007-12-27 2009-07-16 Ricoh Co Ltd 衝撃検知装置
CN202961570U (zh) * 2013-01-05 2013-06-05 宁波天弘电力器具有限公司 带冲击显示装置的挂钩
CN104515869A (zh) * 2013-09-26 2015-04-15 万宸霞 物流监视装置
CN208314016U (zh) * 2018-05-24 2019-01-01 张飞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48455B2 (ja) インジケータ、検知器及び検知方法
US7159442B1 (en) MEMS multi-directional shock sensor
EP2684059B1 (en) Impact indicator
WO2018205703A1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跌落保护方法
EP2107379B1 (en) Impact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packaging system
US4982684A (en) Directional shock detector
CA1123679A (en) Suspended droplet shock detector
CN108872633B (zh)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CN107677406B (zh) 一种冲击指示装置
US3369521A (en) Mechanical damage indicator
US7084759B2 (en) Drop detection device
CN104359526A (zh) 状态感应式智能料位计
CN209684252U (zh) 一种产品状态检测装置及包装箱
CN109606915A (zh) 一种产品状态检测装置及包装箱
CN208314016U (zh)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JP2001220086A (ja) ロードセル及びクレーンの転倒警報装置
JP4174681B2 (ja) 加速度計付カ−トン
CN108872633A (zh) 一种碰撞指示装置
CN207379654U (zh) 一种冲击指示装置
KR101214994B1 (ko) 진열품 보호 쇼케이스
US11645489B2 (en) Impact indicator
CN217818721U (zh) 一种倾斜指示装置
US20230057546A1 (en) Tilt indicator
RU2789608C1 (ru) Индикатор удара
KR102008719B1 (ko) 슬라이드 적재식 저울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