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47739B - 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交流电机 - Google Patents
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交流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47739B CN108847739B CN201810868483.5A CN201810868483A CN108847739B CN 108847739 B CN108847739 B CN 108847739B CN 201810868483 A CN201810868483 A CN 201810868483A CN 108847739 B CN108847739 B CN 1088477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ing
- phase
- parallel
- coil
-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交流电机,所述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包括定子铁芯和多相交流绕组,多相交流绕组绕制于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磁极。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并联,以及所述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本发明能够对现有交流电机气隙磁场的不平衡分量进行有效的补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交流电机。
背景技术
三相交流电机,包括三相同步电机和三相异步电机,由于其电磁结构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上。传统上,当采用整距结构的时候,三相交流电机定子铁芯的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上述三相交流电机定子铁芯结构包括定子槽1、定子槽2、定子槽3、定子槽4、定子槽5、定子槽6、定子齿101、定子齿102、定子齿103、定子齿104、定子齿105和定子齿106,绕制在其上的绕组分别形成三相的两端。现有的绕组结构如图3所示,构成N极的绕组与构成S极的绕组彼此正向串联,以使得这两部分绕组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能够在电机的气隙中叠加以形成较高的气隙磁场。这种绕组的特点是,每相绕组只有一个支路,更多不同类型交流电机的正向串联绕组结构如图3、4、5、8、10和13所示。
在交流电机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每相的各个绕组进行绕制。电机每个磁极下的气隙磁场不可能是完全平衡的。引起气隙磁场不平衡的可能原因有多种,例如永磁同步电机中每个磁极下的磁钢性能的不一致、安装过程中所产生的转子静态和动态偏心、以及铁芯的尺寸误差等。而气隙磁场中磁极的不平衡会引起许多问题。因为电机是旋转的,不平衡的气隙磁场分量是交变的,这会在电机整体中感应出有害的电势,进而引起有害的电流、转矩和电磁力,影响电机的性能和寿命。具体表现形式为:在电机运行时的振动和噪音,以及在以电机的转子、轴承和定子机壳为回路上形成的轴电流。前者会影响电机的应用,后者则会造成轴承的电腐蚀,从而影响电机的寿命。尤其是当电机的驱动电源的滤波系统采用较小滤波电容的方案时,电机驱动的过程中会使得母线电压发生波动,电流会不稳定,进而会使得不平衡的交变气隙磁场分量的影响严重,电机性能会更加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旨在补偿现有交流电机气隙磁场的不平衡分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所述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包括定子铁芯和多相交流绕组,所述多相交流绕组绕制于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磁极;至少两个磁极下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并联,以及所述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并联。
优选地,所述交流绕组为整距绕组。
优选地,所述多相交流绕组中的每相绕组包括围绕着不同磁极下的多个线圈,而这多个所述线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电流输入端相互并联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多个所述线圈的电流输出端相互并联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优选地,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围绕着不同磁极下多个线圈,多个所述线圈中至少两个线圈的电流输入端相互并联连接于第一端,且电流输出端相互并联连接于第二端,多个所述线圈中其余的线圈相互串联于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所述第一端与第三端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二端与第四端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优选地,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线圈,所述绕组的每对磁极都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绕组的每对磁极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并联,所述绕组的每对磁极的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磁极对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优选地,所述交流绕组为短距分数槽绕组。
优选地,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电磁周期和对应每个电磁周期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每相所述绕组中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该相绕组中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入端连接,
每相所述绕组的所有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并联,每相所述绕组的所有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多个并联支路。
优选地,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电磁周期和对应每个电磁周期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每相所述绕组中的所有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该相绕组中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所述绕组的所有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与每相所述绕组的的第二线圈的输入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多个并联支路。
优选地,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线圈结构周期,每个所述线圈结构周期对应一个支路,每相所述绕组支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线圈结构周期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交流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
本发明提出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包括定子铁芯和多相交流绕组,多相交流绕组绕制于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磁极,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并联,以及所述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并联的方式。此时,如果电机的气隙磁场存在不平衡分量,则在电机的运行中,该不平衡分量会在绕组的并联支路所形成的回路中产生反电势,进而在并联回路中引起感应电流,促使线圈中再产生一定的补偿磁场,用以平衡上述不平衡的交变气隙磁场。本发明采用一个,或者多个,并联回路,能有效解决现有交流电机气隙磁场不平衡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相整距绕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第一实施例的三相绕组连接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交流电机的A相整距绕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三相2极交流电机的整距绕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三相4极交流电机的整距绕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第二实施例的绕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第三实施例的绕组连接示意图;
图8为现有技术中三相4极交流电机的A相短距分数槽绕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第四实施例的绕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三相12槽8极交流电机的A相短距分数槽绕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第五实施例的绕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第六实施例的绕组连接示意图;
图13为现有技术中三相12槽14极交流电机的A相短距分数槽绕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第七实施例的绕组连接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绕组形成的补偿磁场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绕组绕制后各相端口的Y型连接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的定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绕制后各相端口的三角形连接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提出一种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用以削弱现有交流电机气隙磁场的不平衡分量。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该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包括定子铁芯和多相交流绕组,多相交流绕组绕制于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磁极。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并联,以及所述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并联。具体定子结构可以以如图17和图2所示的三相2极电机为例,每相磁极数为2,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1、定子齿102以及定子齿103形成的绕制结构上,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4、定子齿105以及定子齿106形成的绕制结构上,其具体的并联绕线方式参照图1、2,图1中仅画出A相磁极并联线圈绕线图,A相A端为电流输入端,A端分别连接第一线圈电流输入端和第二线圈电流输入端,X端分别连接第一线圈电流输出端和第二线圈电流输出端,即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并联,此时A端通过第一线圈与X端连接形成第一并联支路,A端通过第二线圈与X端连接形成第二并联支路,图2为三相2极电机的三相A相、B相和C相的并联绕组示意图,A相绕组并联形成了第一并联支路201以及第二并联支路202,C相绕组并联形成了第三并联支路301以及第四并联支路303,B相绕组并联形成了第五并联支路401以及第六并联支路402,此时,每相所形成的并联支路数与交流电机磁极数相等。此种并联方式中,同相磁极均并联,此时,同相磁极并联并不会改变电机的体积。传统的绕线方式中,整个相仅有一条支路,对如图2所示的6槽二极三相交流电机来说,每个槽内的线圈匝数为W,导线线径为d,而采用并联处理后,磁通量发生变化,所以每个槽内的线圈数也随之变化,具体的,每个槽内的线圈匝数为2W,导线线径为因此,并联处理还可以降低导线的直径,这对于低压、大功率和高速电机非常有益,能够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简化生产过程。
上述实施例中,在线圈中由于不平衡的交变气隙磁场的分量的作用,在并联绕组支路所形成的回路201,301和401中形成感应电流,促使线圈中再产生一定的补偿磁场,能够削弱上述交变气隙磁场的不平衡分量,从而降低由于交流电机气隙磁场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噪音、震动和轴电流等,使得交流电机的运行更加平稳和降噪,并能减小轴电流以获得较为平稳的电流,减少对交流电机损坏,延长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扩大电机的适用范围,比如可以使用具有小滤波电容的电源的电机驱动系统。
进一步的,此处结合图1和图15来具体阐述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解决交流电机气隙磁场不平衡问题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如图1所示,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入口端并联,以及所述至少两个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出口端并联,所以可以形成如图15所示的绕组支路A和B。并联的绕组支路A与绕组支路B构成闭合的回路。若此时的气隙磁场是平衡且交变的,则该交变分量会在支路A和B中形成相反电势ea和eb,而ea和eb在幅值和相位上都相同,此时,在A与B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中净反电势enet=ea-eb=0。由于交流电机绕组再绕制过程中很难保证气隙磁场是平衡的,并且这个不平衡磁场分量在转子运行的时候是变化的,即enet=ea-eb≠0。所以enet可以在A与B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中形成环流,该环流可以形成磁场,对气隙磁场的不平衡分量进行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平衡的气隙磁场引起的电机性能恶化问题,且由上述原理可得出以下结论,本方案还可适用于其它单相和多相交流电机。另外,同相中并联的支路数越多,对气隙磁场的不平衡分量的补偿效果就会越好。
可选地,交流电机绕组为整距绕组或者短距分数槽绕组。
其中,短距为交流电力绕组的一个线圈两边的中心在定子圆周上所跨越的距离,极距为交流电机绕组的一个线圈跨越的定子槽数,现利用τ表示极距,表示节距,D表示如图17所示定子铁芯的内圆半径,ρ表示的磁极对数,此时:
当节距y与极距τ相等时,交流电机绕组为整距绕组。当节距小于y极距τ相等时,交流电机绕组为整距绕组。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多相交流绕组中的每相绕组包括围绕着不同磁极下的多个线圈,而这多个线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电流输入端相互并联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多个线圈的电流一部分,或者全部,输出端相互并联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其中,如图1、2所示为6槽2极三相交流电机绕组,图1为A相绕组,此时,A相A端为电流输入端,A绕组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1、定子齿102和定子齿103上形成了第一并联支路201,A端绕组的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4、定子齿105和定子齿106上形成了第二并联支路202,B端绕组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2、定子齿103和定子齿104上形成了第一并联支路301,B端绕组的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5、定子齿106和定子齿101上形成了第二并联支路302,C端绕组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3、定子齿104和定子齿105上形成了第一并联支路401,C端绕组的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6、定子齿101和定子齿102上形成了第二并联支路402。A端分别连接第一线圈电流输入端和第二线圈电流输入端,X端分别连接第一线圈电流输出端和第二线圈电流输出端,此时A端通过第一线圈与X端连接形成第一并联支路,A端通过第二线圈与X端连接形成第二并联支路,图2为三相2极电机的三相A相、B相和C相的并联绕组示意图,A相绕组并联形成了第一并联支路201以及第二并联支路202,B相绕组并联形成了第三并联支路301以及第四并联支路303,C相绕组并联形成了第五并联支路401以及第六并联支路402。将第一并联支路201和第二并联支路202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第三并联支路301和第四并联支路302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第五并联支路401和第六并联支路402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此时每相都形成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此时,每相所形成的并联支路数与交流电机磁极数相等,此种并联方式中,同相磁极均并联,所以,每相绕组形成与磁极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的12槽4极三相交流绕组中,A端绕组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7、定子齿108和定子齿109上形成了第一并联支路501,A端绕组的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0、定子齿111和定子齿112上形成了第二并联支路502,A端绕组的第三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3、定子齿114和定子齿115上形成了第三并联支路503,A相绕组的第四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6、定子齿117和定子齿118上形成了第四并联支路504,将第一并联支路501、第二并联支路502、第三并联支路503和第四并联支路504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形成同相的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此时具体工作原理如第一实施例所述,不在赘述。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每相绕组包括围绕着不同磁极下的多个线圈,多个线圈中至少两个线圈的电流输入端相互并联连接于第一端,且电流输出端相互并联连接于第二端,多个线圈中其余的线圈相互串联于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第一端与第三端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第二端与第四端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可选地,每相绕组包括围绕着不同磁极下的多个线圈,绕组的每对磁极都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入端连接,绕组的每对磁极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并联,绕组的每对磁极的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磁极对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上述实施例中,同相绕组的每对磁极的线圈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磁极对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如图7所示的12槽4极三相交流A相绕组中,A相的第一线圈A端绕组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7、定子齿108和定子齿109上并与绕制在定子齿110、定子齿111和定子齿112上的第二线圈首位连接形成了第一并联支路601,A端绕组的第三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3、定子齿114和定子齿115上并与绕制在定子齿116、定子齿117和定子齿118上的第四线圈首位连接形成了第二并联支路602,将第一并联支路601和第二并联支路602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形成同相的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所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一样,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样,可参照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电磁周期和对应每个电磁周期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每相所述绕组中的所有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该相绕组中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每相所述绕组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并联,每相所述绕组的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电磁周期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可选地,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电磁周期和对应每个电磁周期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每相所述绕组中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该相绕组中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所述绕组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与每相所述绕组的的第二线圈的输入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电磁周期数的倍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上述实施例中,现有技术中12槽14极三相交流A相绕组的具体的结构如图13所示,这种绕组广泛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中,它的绕组相隔180°的线圈两部分构成了磁性相反的两组线圈,所以这种12槽14极三相交流绕组的一相绕组是由两个线圈电磁周期所组成,即两个线圈电磁周期包括四个线圈。本发明中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如图14所示,在此时,A相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7上,A相的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8上,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顺次首位相连形成第一并联支路903。A相的第三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3上,A相的第四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4上,将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顺次首位相连形成第二并联支路904,此时第一并联支路903和第二并联支路904均有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将第一并联支路903和第二并联支路904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形成同相的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所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一样,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样,可参照理解,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结构特殊的短距分数槽绕组的并联方式只能由线圈电磁周期数T。线圈电磁周期数由每相绕组的磁极数ρ决定,具体关系为T=ρ/2。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每相绕组包括多个线圈,每相绕组包括多个线圈结构周期,每个线圈结构周期对应一个线圈,每相线圈结构周期对应的线圈的电流输入端并联,每相线圈结构周期对应的线圈的输出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线圈结构周期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上述实施例中,线圈结构周期数N由同相相邻两线圈距离d和定子铁芯内圆周长决定S,具体关系为N=S/d,如图9所示的6槽4极三相交流A相绕组中,其中,3槽为一个线圈周期,此时,6槽4极三相交流A相绕组有2个线圈周期。A相绕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1上形成第一并联支路701,A相绕组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4上形成第二并联支路702,第一并联支路701和第二并联支路702均有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将第一并联支路701和第二并联支路702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形成同相的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所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一样,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样,可参照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的12槽8极三相交流A相绕组中,其中,A相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7上形成第一并联支路904,3槽为一个线圈周期,此时,12槽8极三相交流A相绕组有4个线圈周期。A相绕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7上形成第一并联支路801,A相绕组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0上形成第二并联支路802,A相绕组第三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3上形成第三并联支路803,A相绕组第四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6上形成第四并联支路804,第一并联支路701、第二并联支路702、第三并联支路803和第四并联支路804均有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将第一并联支路701、第二并联支路702、第三并联支路803和第四并联支路804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形成同相的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所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一样,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样,可参照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短距分数槽绕组/整距绕组的同相绕组的线圈结构周期可以两两串联之后再并联,每相绕组形成1/2线圈结构周期数的并联支路数。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的12槽8极三相交流A相短剧分数槽绕组中,A相的第一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07上,A相绕组第二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0上,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首尾连接形成第一并联支路901。A相绕组第三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3上,A相绕组第四线圈绕制在定子齿116,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首尾连接形成第二并联支路902,第一并联支路901和第二并联支路902均有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将第一并联支路901和第二并联支路902的电流流入A端并联以及电流流出X端并联,形成同相的电流流入A端和电流流出X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所采用的并联工作原理一样,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样,可参照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三相交流电机使用了如上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所以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如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同时,三相交流电机的不同绕组之间,具体连接方式可以为如图16的Y型连接,即A相的X端与B相的Y端以及C相的Z端电连接。或者是如图18所示的三角形连接,即A相的X端与B相的B端连接,A相的A端与C相的Z端电连接,B相的Y端与C相的C端电连接。
综合上述所有实施例可知,同相线圈并联的方式可适用于所有的交流电机,包括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而且不受电机的速度、功率和体积上的限制。
上述所有实施例中,三相交流电机的定子铁芯可为如图17所示的中空圆柱体结构,外侧向外/内凸起形成齿极,所述齿极沿所述中空圆柱体呈环状均匀分布。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包括定子铁芯和多相交流绕组,所述多相交流绕组绕制于所述定子铁芯上形成多个磁极;至少属于两个不同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并联,以及所述至少两个不同磁极的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并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绕组为整距绕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相交流绕组中的每相绕组包括围绕着不同磁极下的多个线圈,而这多个所述线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电流输入端相互并联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多个所述线圈的电流一部分,或者全部,输出端相互并联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围绕着不同磁极下的多个线圈,多个所述线圈中至少两个线圈的电流输入端相互并联连接于第一端,且电流输出端相互并联连接于第二端,多个所述线圈中其余的线圈相互串联于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所述第一端与第三端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二端与第四端连接,形成该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的每对磁极都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绕组的每对磁极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并联,所述绕组的每对磁极的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磁极对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绕组为短距分数槽绕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电磁周期和对应每个电磁周期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每相所述绕组中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该相绕组中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每相所述绕组的所有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并联,每相所述绕组的所有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电磁周期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电磁周期和对应每个电磁周期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每相所述绕组中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出端与该相绕组中第二线圈的电流输出端并联,每相所述绕组的第一线圈的电流输入端与每相所述绕组的第二线圈的输入端并联,每相绕组形成与电磁周期数的倍数相同的并联支路数。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每相所述绕组包括多个线圈结构周期,每个所述线圈结构周期对应一个绕组支路,每相绕组形成的支路之间并联。
10.一种交流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68483.5A CN108847739B (zh) | 2018-08-01 | 2018-08-01 | 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交流电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68483.5A CN108847739B (zh) | 2018-08-01 | 2018-08-01 | 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交流电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47739A CN108847739A (zh) | 2018-11-20 |
CN108847739B true CN108847739B (zh) | 2020-02-14 |
Family
ID=64195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868483.5A Active CN108847739B (zh) | 2018-08-01 | 2018-08-01 | 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交流电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47739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52199Y (zh) * | 2000-11-16 | 2001-10-03 | 沈阳工业大学 | 大低速转矩永磁同步电机 |
CN201918864U (zh) * | 2010-11-15 | 2011-08-03 | Hrs风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定子 |
CN103715850A (zh) * | 2013-11-23 | 2014-04-09 | 南昌康富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三相无刷同步发电机定子双电枢迭绕组 |
-
2018
- 2018-08-01 CN CN201810868483.5A patent/CN1088477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52199Y (zh) * | 2000-11-16 | 2001-10-03 | 沈阳工业大学 | 大低速转矩永磁同步电机 |
CN201918864U (zh) * | 2010-11-15 | 2011-08-03 | Hrs风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定子 |
CN103715850A (zh) * | 2013-11-23 | 2014-04-09 | 南昌康富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三相无刷同步发电机定子双电枢迭绕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47739A (zh) | 2018-1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i et al. | Elimination of even-order harmonics and unipolar leakage flux in consequent-pole PM machines by employing NS-iron–SN-iron rotor | |
Okada et al. | Analysis of a vernier motor with concentrated windings | |
Nakano et al. | A study on eddy-current losses in rotors of surface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s | |
Ding et al. |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for segmented-stator hybrid-excitation SRM drives using an improved asymmetric half-bridge converter | |
CN104779760B (zh) | 一种低转矩脉动电励磁双凸极无刷直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 |
CN105284033A (zh) | 电机 | |
Zulu et al. | Topologies for wound-field three-phase segmented-rotor flux-switching machines | |
JP2007507192A (ja) | 誘導回転子を有する回転電機 | |
US9000648B2 (en) | Asymmetrical reluctance machine | |
JP2015509697A (ja) | 同期式の電気機械 | |
Bitsi et al. | An induction machine with wound independently-controlled stator coils | |
KR20150114941A (ko) | 전기 기계 | |
JPWO2020178953A1 (ja) | 発電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Ishak et al. |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motors with all teeth and alternative teeth windings | |
CN109599962B (zh) | 一种新分相形式的双凸极电机 | |
CN108306473B (zh) | 一种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的设置方法 | |
CN108173403B (zh) | 一种变极扩速永磁同步电机 | |
CN116207892B (zh) | 一种混合励磁电机 | |
US10790732B2 (en) | Pole-number-chang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driving method of pole-number-chang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CN115940559B (zh) | 一种定子偏置式双凸极永磁电机 | |
CN108847739B (zh) | 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交流电机 | |
RU2652102C1 (ru) | Вентильный электродвигатель | |
Kohara et al. | Vibration comparison of current superimposition variable flux machine and switched reluctance machine | |
CN110120732B (zh) | 一种感应串联式无刷励磁电机 | |
CN208674969U (zh) | 电机定子和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8000 Shenzhen Software Park, 1 Shenzhen Software Park (2 phase), No. 2, No. 1,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imited office) Patentee after: Fengj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Shenzhen Software Park, 1 Shenzhen Software Park (2 phase), No. 2, No. 1,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imited office) Patentee before: FORTIOR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