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19166A - 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19166A
CN108819166A CN201810682781.5A CN201810682781A CN108819166A CN 108819166 A CN108819166 A CN 108819166A CN 201810682781 A CN201810682781 A CN 201810682781A CN 108819166 A CN108819166 A CN 108819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frequency modulation
double
mold cor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827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计成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ANRUI ELECTROTHERM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UANRUI ELECTROTHERM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UANRUI ELECTROTHERM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UANRUI ELECTROTHERM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827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1916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19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916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6Insulat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14Insulat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by extrus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层共挤设备,包括机体及共挤机头,所述机体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设置有能量收集装置,用于收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产生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使用,所述共挤机头包括机头座、模芯及模套,所述模芯与所述模套同轴设置在所述机头座内。本发明通过设置能量收集装置,将挤出设备中用到的检测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收集起来,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电能使用,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器件的自供能。

Description

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背景技术
挤出机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的重要设备,电线电缆的外绝缘层通常就是采用挤出机进行的,在挤出过程中,装入料斗内的塑料借助重力或加料螺旋进入机筒中,在旋转螺杆的推力作用下不断前进,在一定的温度作用下,塑料在螺杆的搅拌和挤压作用以及机筒的外加传热、塑料与设备之间的剪切摩擦作用下,由固体状态转变为熔融状态的粘流物料,塑化好的塑料在螺杆的作用下被推入机头,经模套口挤出成型,包裹于线芯周围,形成绝缘层,再经冷却固化处理,即制得电线电缆产品。
在电线电缆的挤出加工生产过程中,各种用于测试、提取、显示等环境参数的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各种检测设备,由于温度的有效控制对挤出效果极为关键,会影响挤压成型后电缆的质量,因而大量的温度检测设备应用其中。这些工作在用电设备上的检测器件的功耗通常不高,其驱动能源主要依靠电池,但随着大规模高集成度电路的快速发展,器件的物理尺寸变得越来越小,电池的更换随之增加,定期更换电池不仅耗费大,且在多数情况下,更换电池是器件结构和系统所不允许的,根本无法完成电池的更换工作;而且利用大容量电池对器件进行供电的方式既不利于电子设备的维护,还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挤出加工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果能够解决挤出设备中大量使用的检测器件的供能问题,利用环境中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变为电能输出,以供器件或设备使用,实现低功耗器件的自供能,不仅能够免除更换电池带来的种种不便和不利,还能够节约能源。
振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压电式能量收集器因具有输出密度大、结构简单等优点,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能量收集装置。压电式能量收集器主要是通过压电材料的往复振动,在压电材料的上下表面产生电荷,并对电荷进行收集实现。但是由于压电材料通常是以层状材料呈现,并依附在特定的机械结构上,而固定的机械机构通常具有一个固定的谐振频率,因此压电能量收集器的敏感频率亦是固定的,可一旦外界振动偏离了该固定频率,压电能量收集器便不能良好的工作。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双层共挤设备,包括机体及共挤机头,所述机体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设置有能量收集装置,用于收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产生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使用,所述共挤机头包括机头座、模芯及模套,所述模芯与所述模套同轴设置在所述机头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能量收集装置包括框体、电转化组件、调频组件及自反馈组件,所述框体水平设置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所述电转化组件和所述调频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框体的上、下表面,所述自反馈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转化组件上,并与所述调频组件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电转化组件包括悬臂梁以及设置在所述悬臂梁中心部位的质量块,所述悬臂梁自上至下包括第一金属层、压电薄膜层、第二金属层及基底。
进一步地,所述调频组件包括调频悬臂、调频单元及限位槽,所述调频单元顺次排列在所述调频悬臂上,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调频单元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调频单元包括振动芯以及用于包裹所述振动芯的腔室,所述腔室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用于所述振动芯通过的预留孔;所述振动芯的上下两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振动芯的顶端端面上设置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自反馈组件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自反馈组件的上部是由第一降部、第一水平部及第二降部构成的半包围结构,所述半包围结构设置在所述悬臂梁上;所述自反馈组件的底端设置有接触端,所述接触端上设置若干齿槽,所述齿槽与所述调频单元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模芯的头部设置成锥形,所述模芯与所述模套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模芯的尾部安装在模芯座上,所述模芯座设置在所述机头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模套在中心轴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孔、第二孔及第三孔,所述第一孔为锥形孔,所述锥形孔与所述模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孔的直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机头座上方设置第一入料口,所述机头座内设置隔套,所述隔套与所述模芯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共同构成第一进料通道,所述第一进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入料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机头座上方还设置第二入料口,在所述模套的外圆周上同轴设置环形套管,所述环形套管与所述第二入料口连接,在所述模套内沿所述模套的外圆周方向设置贯通凹槽,所述贯通凹槽将所述环形套管与所述第三孔连通。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设置能量收集装置,将挤出设备中用到的检测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收集起来,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电能使用,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器件的自供能;
2,本发明提供的所述能量收集装置通过设置自反馈组件,能够根据外界振动频率及时调整自身固有振动频率,使其与外界振动频率趋于一致,以产生更多的电荷,进而获得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且所述能量收集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工作性能可靠,安装及使用方便;
3,本发明提供的共挤机头,通过在模芯与模套及设置在机头座内的隔套之间构成第一进料通道,在模套的外周设置环形套管及贯通凹槽以构成第二进料通道,并在所述模套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贯通通道,先后在线芯外周包覆内层绝缘层及外层绝缘层,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分层设置内外绝缘层,不仅生产效率高,生产过程简单,且先后一次性包裹的双层绝缘保护层还能提高绝缘层之间连接紧密性;
4,本发明中将用于包裹线芯的两层保护层物料分别由不同的进料通道给入,进料通道分别设置在所述机头座的头部和尾部,相距较远,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两种物料之间发生热传递现象,提高物料的成型质量;
5,本发明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设置所述能量收集装置,并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却装置上,使得所述冷却装置上的检测器件能够实现自供能,提高检测器件的工作性能及可靠稳定性,进而确保所述冷却装置的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舞蹈轮的结构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挤出机的结构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能量收集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中能量收集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调频悬臂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调频悬臂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中单个调频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中多个调频单元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中自反馈组件的正视图;
图11是本发明中自反馈组件的结构视图;
图12是本发明中调频单元与接触端相对位置的第一状态图;
图13是本发明中调频单元与接触端相对位置的第二状态图;
图14是本发明中调频单元与接触端相对位置的第三状态图;
图15是本发明中调频单元与接触端接触状态变化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调频单元与接触端接触状态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共挤机头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模套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冷却装置的结构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散热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放线装置;200-机体;300-共挤机头;400-冷却装置;600-牵引装置;700-收线装置;21-第一机体;22-第二机体;11-主动放线机;12-放线盘;13-舞蹈轮;14-滑轮组件;131-左轮;132-右轮;133-伸缩杆;201-底座;202-传动装置;203-加料斗;204-支撑架;205-料筒;206-套筒;207-螺杆;31-机头座;32-模芯;33-模芯座;34-模套;35-第一通道;36-第一孔;37-第二孔;38-第三孔;39-第一入料口;310-第二入料口;311-隔套;312-第二通道;313-环形套管;314-竖直管;315-贯通凹槽;41-冷却水槽;42-冷水机;43-出水管;44-进水管;45-溢流堰;46-散热片;47-第一温度传感器;48-第二温度传感器;49-控制器;51-框体;52-电转化组件;53-调频组件;54-自反馈组件;511-第一挡板;512-第二挡板;513-第三挡板;514-第四挡板;521-悬臂梁;522-质量块;531-调频悬臂;532-调频单元;533-限位槽;534-调频交汇点;541-第一水平部;542-第一降部;543-第二降部;544-第二水平部;545-第三降部;546-接触端;5321-振动芯;5322-腔室;5323-第一预留孔;5324-第二预留孔;5325-第一限位块;5326-第二限位块;5327-凹槽;5328-凸起;5461-槽口;5462-卡块;5463-齿槽;53210-振动芯A;53211-振动芯B;53212-振动芯C;53213-振动芯D。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层共挤设备,如图1所示,所述双层共挤设备包括放线装置100、机体200、共挤机头300、冷却装置400、牵引装置600及收线装置700,所述放线装置主动放出金属内芯,进入所述共挤机头300内,所述机体200的一端与传动装置20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共挤机头300连接,金属内芯在所述共挤机头300内被包覆上绝缘保护层,再经所述冷却装置400定型后,被所述牵引装置600和所述收线装置700收整完毕。
所述放线装置包括主动放线机11、放线盘12及舞蹈轮13,所述放线盘12置于所述主动放线机11内,所述舞蹈轮13与所述放线盘通过滑轮组件14连接,金属内芯从所述放线盘12上取下后,在所述舞蹈轮13的带动下进入所述共挤机头300。如图2所示,所述舞蹈轮包括左轮131、右轮132及伸缩杆133,线芯分别缠绕在所述左轮131和所述右轮132上,所述伸缩杆133与气缸连接,所述气缸固定安装在所述左轮131上,所述气缸上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伸缩杆13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133的另一端与所述右轮132连接,所述伸缩杆133的左右移动带动所述右轮132也进行左右移动,所述右轮132的左右移动可以控制设置在所述左轮131和所述右轮132上的线芯的放线张力和放线速度。
所述机体200包括第一机体21和第二机体22,所述第一机体21及所述第二机体22的端部分别与所述共挤机头300连接,所述第二机体22与所述第一机体21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呈一定夹角设置,本实施例中优选将所述第二机体22与所述共挤机头300倾斜设置,以便于给所述第一机体21和所述第二机体22留出较大操作空间。所述第一机体21与所述第二机体22优选设置为单螺杆挤出机,如图3所示,所述单螺杆挤出机包括底座201、传动装置202、加料斗203、筒体、温度检测装置及控制平台,所述筒体的上侧设置所述加料斗203,所述筒体的一端与所述传动装置202连接,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共挤机头300连接,所述底座201上设置所述筒体及所述控制平台,所述传动装置202、所述筒体及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平台连接。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设置有能量收集装置,用于收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产生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使用,以实现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自供能。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本发明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温度传感器,其通常包括测温元件和检测元件,所述能量收集装置可以设置在所述检测元件上,且本发明优选将所述能量收集装置水平放置在所述检测元件的平面部分,当温度传感器工作时,器件会产生微振动,所述能量收集装置能够将微振动能够收集起来并转化电能储存至电池中供温度传感器继续使用,由于温度传感器功耗通常不高,因此通过所述能量收集装置产生电能并储存,相当于对温度传感器的电池进行充电,进而可以延长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实现温度传感器自供能,避免更换电池的麻烦
所述传动装置202包括电机及传动组件,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底座201的上表面,所述电机右侧设置有所述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筒体,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减速齿轮与联轴器,所述联轴器通过所述减速齿轮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减速齿轮包括低速小齿轮与高速大齿轮,所述电机通过皮带轮与所述低速小齿轮连接,所述低速小齿轮与所述高速大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高速大齿轮与所述联轴器连接,所述联轴器通过机械机构与所述筒体连接。
所述筒体通过支撑架204固定在所述底座201上,所述筒体包括料筒205和套筒206,所述料筒205同轴设置在所述套筒206内,所述料筒205内设置有螺杆207,所述螺杆207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料筒205的上侧设置有所述加料斗203,所述料筒205的端部与所述共挤机头300连接。
所述螺杆207包括螺杆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螺杆本体上的螺旋叶片。所述螺杆本体上还设置有若干突起,所述突起沿所述螺旋本体的外表面螺旋设置,所述突起的形状优选设置为三角状,用以增加物料与所述螺杆207的碰撞面积,且提高所述螺杆207对物料的剪切能,利于物料的压缩转化。
物料由所述加料斗203进入所述筒体内,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减速齿轮,通过所述联轴器将动力传输至所述螺杆207,使得所述螺杆207连续转动,物料在所述螺杆207的带动下向所述共挤机头方向移动,同时,所述放线装置放出金属内芯,在所述舞蹈轮的带动下进入所述共挤机头300内,物料在所述共挤机头300内部包裹在所述金属线芯外部形成绝缘保护层。
如图4-5所示,图4为能量收集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5为能量收集装置的部分剖视图;所述能量收集装置包括框体51、电转化组件52、调频组件53及自反馈组件54,所述框体51是由若干挡板依次首尾相接围合而成的空心矩形块,且所述空心矩形块上下贯通,本发明中所述框体51优选由四个所述挡板构成,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511、第二挡板512、第三挡板513和第四挡板514,所述第一挡板511、第二挡板512、第三挡板513和第四挡板514依次首尾相接,使得所述框体51构成上下无底的空心盒子。所述电转化组件52和所述调频组件53分别设置在所述框体51的上、下表面,所述电转化组件52包括一组悬臂梁521,所述悬臂梁521与所述框体51连接,所述悬臂梁521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511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三挡板513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512的上表面和所述第四挡板514的上表面,所述悬臂梁521与所述框体51采用键合方式连接、粘合方式连接或一体成型设置,本发明优选将所述悬臂梁521与所述框体51键合连接。在所述悬臂梁521的中心处即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相交位置还固设有一质量块522,所述质量块522悬挂连接在所述悬臂梁521的下表面,使得所述质量块522位于所述框体51的内部。本发明将所述框体51设置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的平面部分,当所述双层共挤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微振动,所述能量收集装置能够产生谐振,在所述质量块522的带动下,所述悬臂梁521在本身固有的谐振频率下产生上下振动。所述悬臂梁521自上至下包括第一金属层作为上电极、压电薄膜层、第二金属层作为下电极及硅基底,在外界振动作用下,所述压电薄膜层的上下表面不断感应出正负电荷,并通过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收集正负电荷形成电能储存起来。
所述调频组件53与所述电转化组件52相对设置在所述框体51上,所述自反馈组件54设置在所述电转化组件52上,所述自反馈组件54整体呈问号形状,所述自反馈组件54的上端与所述悬臂梁521连接,所述自反馈组件54的下端与所述调频组件53接触。当外界振动频率与所述电转化组件52的固有频率不接近时,所述自反馈组件54能够与所述调频组件53互动,并改变所述自反馈组件54与所述悬臂梁521相接触的位置,进而改变所述电转化组件52的固有频率,使得所述电转化组件52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相接近。
所述调频组件53包括一组调频悬臂531、调频单元532及限位槽533。所述一组调频悬臂531呈“十”字形设置,所述一组调频悬臂531的中心位置为调频交汇点534,在所述调频悬臂531上设置所述调频单元532,所述限位槽533设置在所述调频单元532上。
如图6所示,图为所述调频悬臂531的侧视图,所述调频悬臂531的端部与所述框体51连接,且所述调频悬臂531沿所述调频交汇点534向所述框体51方向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调频悬臂531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设置为5°-10°。
如图7所示,图为所述调频悬臂531的俯视图,所述调频悬臂531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所述调频单元532,所述调频单元532在所述调频悬臂531上顺次、单列设置,在所述调频单元532的两侧设置有所述限位槽533,所述限位槽533与所述自反馈组件54连接。
如图8所示,图为所述调频单元532的剖面图,所述调频单元532包括振动芯5321以及用于包裹所述振动芯5321的腔室5322,所述腔室5322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包括用于所述振动芯5321上端通过的第一预留孔5323和用于所述振动芯5321下端通过的第二预留孔5324。在所述振动芯5321上还设置有限位块,用以限制所述振动芯5321在所述腔室5322内通过的位置,防止所述振动芯5321从所述腔室5322内穿出,所述限位块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振动芯5321的上、下两端的第一限位块5325和第二限位块5326,所述第一限位块5325设置在所述振动芯5321上端的一个侧面或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二限位块5326设置在所述振动芯5321下端的一个侧面或两个相对侧面。所述振动芯5321可以通过调节其自身的质量大小、粗细以及限位块的不同位置使得每个调频单元532的固有谐振频率均不同。更好地,在所述振动芯5321靠近所述电转化组件52的的端面上还设置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优选设置为凹槽5327,所述凹槽5327用于与所述自反馈组件54接触。
如图9-10所示,图为所述自反馈组件54的整体结构图,所述自反馈组件54整体呈问号形状,所述自反馈组件54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降部542、第一水平部541、第二降部543、第二水平部544及第三降部545,所述第一降部542、第一水平部541及第二降部543共同围合成半包围结构,用于包围所述悬臂梁521,使得所述悬臂梁521与所述第一水平部541接触,所述第一水平部541的长度大于所述悬臂梁521的宽度,使得所述悬臂梁521可以与所述第一水平部541上的任意一点接触。所述第二水平部544用以连接所述第二降部543与所述第三降部545,在所述第三降部545的下端还设置有接触端546,所述接触端546与所述调频组件53连接。
如图11所示,所述接触端546的底端端面上设置有槽口5461,所述槽口5461呈倒U形,所述槽口5461的两个侧面作为卡块5462,将所述卡块5462插入所述限位槽533内,使得所述自反馈组件54不会从所述调频组件53中脱出。在所述槽口5461的底面上设置有均匀排列的齿槽5463,所述齿槽546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块5462接触,所述齿槽5463的截面形状优选设置为三角形。
如图12所示,当所述能量收集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时,由于所述调频组件53倾斜设置,所述自反馈组件54的接触端546位于所述调频悬臂531的最低点,即调频悬臂531上靠近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位置。外界环境发生振动时,所述振动芯5321感受到外界振动,并沿所述电转化组件52与所述调频组件53之间的竖直方向进行上下振动,由于所述振动芯5321可以通过调节其自身的质量大小、粗细以及所述限位块的不同位置使得每个所述振动芯5321的固有谐振频率均不同,因此所述振动芯5321上下振动的幅度也不同,只有与外界振动频率最接近的振动芯5321其振动幅度最大。本发明将所述振动芯5321按照其固有谐振频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所述调频悬臂531上,且固有谐振频率越大的所述振动芯5321越靠近所述调频交汇点534,固有谐振频率越小的所述振动芯5321越远离所述调频交汇点534。如图13所示,当所述能量收集装置处于某一振动状态下,与外界振动频率最接近的振动芯A53210,其振幅最大,其他振动芯的振幅大小以所述振动芯A53210为中心呈正态分布,即以所述振动芯A53210为中心,位于所述振动芯A53210两侧的振动芯,其振幅呈递减趋势。但由于所述调频悬臂531倾斜设置,位于所述振动芯A53210两侧的振动芯振幅变化的速度不同,在所述振动芯A53210靠近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一侧,各振动芯之间的高度差距较大,而在所述振动芯A53210远离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一侧,各振动芯之间的高度差距较小。当所述接触端546与所述振动芯5321接触时,所述振动芯5321在接触状态与非接触状态之间循环切换,所述卡块5462也在插入与离开所述限位槽533之间切换。当所述振动芯5321与所述接触端546接触时,所述接触端546仅受到所述振动芯A53210的作用,所述接触端546被所述振动芯A53210顶起,所述振动芯A53210卡入所述齿槽5463内。随着振动的不断进行,当外界振动频率较低时,由于远离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振动芯的固有振动频率小于靠近所述频交汇点534的振动芯的固有振动频率,因此,远离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振动芯的振动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较为接近,远离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振动芯的振幅较大。如图14-15所示,此时振动芯B53211的振幅最大,所述振动芯5321与所述接触端546接触时,所述接触端546仅受到所述振动芯B53211的作用,所述接触端546上的所述齿槽5463在与振动芯B53211接触时,受到所述振动芯B53211上的所述凹槽5327侧壁的阻挡,所述齿槽5463趋向卡入所述凹槽5327的中心部位,进而所述接触端546在所述凹槽5327侧壁的迫使下产生微小的横向移动,使得所述接触端546上的所述齿槽5463卡入所述振动芯5321上的所述凹槽5327内;同样地,随着振动的进行,所述接触端546不断向远离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方向产生横向移动,进而使得所述自反馈组件54跟随所述接触端546的移动而在所述悬臂梁521上移动,改变所述自反馈组件54在所述悬臂梁521上的位置,使得所述自反馈组件54向远离所述质量块522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悬梁臂521的惯性矩变长,进而降低所述悬梁臂521的固有振动频率,使得所述悬梁臂521的固有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接近。本发明通过所述自反馈组件54,实现了所述悬梁臂521根据外界振动频率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固有频率,使之与外界振动频率接近的效果。同样地,当外界振动频率较高时,由于靠近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振动芯的固有振动频率大于远离所述频交汇点534的振动芯的固有振动频率,因此,靠近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振动芯的振动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较为接近,靠近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振动芯的振幅较大,所述接触端546向靠近所述调频交汇点534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所述自反馈组件向靠近所述质量块522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悬梁臂521的惯性矩变短,进而提高所述悬梁臂521的固有振动频率,直至所述悬梁臂521的固有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接近。
本发明在所述控制柜107上设置所述能量收集装置,所述能量收集装置通过收集环境中的振动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供所述控制柜107使用,节约能源。所述能量收集装置设置所述自反馈组件,所述组反馈组件能够根据外界振动频率及时调节所述电转化组件的振动频率,使得所述能量收集装置与外界振动频率趋于一致,使得所述电转化组件产生更多的电荷,进而获得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另外,所述能量收集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工作性能可靠,且安装及使用方便。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接触部设置为凸起5239,在所述振动芯5321靠近所述电转化组件52的端面上设置所述凸起5239,所述凸起5239的形状为三角形或圆弧形,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5239优选设置为圆弧形。当所述接触端546与所述振动芯5321接触时,振幅较大的振动芯C53213会将所述接触端546顶起,当相邻的振动芯D53214振幅增大时,所述接触端546受到所述振动芯D53214的作用力,位于所述接触端546上的所述齿槽5463的侧壁受到所述振动芯D53214的向上挤压,使得所述齿槽5463的中心部位趋向与所述振动芯D53214接触,进而使得所述接触端546产生横向移动,如此下去,所述接触端546不断地向振幅较大的振动芯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齿槽5463与振幅最大的所述振动芯5321接触时,所述接触端546不再移动。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振动芯5321的顶端设置向上的所述凸起5239,借助所述凸起5239与所述齿槽5463侧壁接触产生挤压作用,迫使所述振动芯5321趋向所述齿槽5463中心部位,进而使得所述接触端546产生横向移动,由于所述齿槽5463的槽宽相较于所述凹槽5327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设置,使得所述振动芯5321与所述齿槽5463的侧壁接触的范围较大,进而增大所述接触端546横向移动的距离,降低所述接触端546移动至振幅最大的所述振动芯5321位置的时间,进而提高所述自反馈组件54的调节速度。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共挤机头300包括机头座31、模芯32、模芯座33以及模套34,所述模芯32固定安装在所述模芯座33上,所述模芯32与所述模套34同轴设置,且所述模芯32与所述模套34之间设置有第一通道35,所述模芯32、所述模芯座33及所述模套34均设置在所述机头座31内部。
所述模芯32整体呈锥形,所述模芯32的尾部与所述模芯座33连接,所述模芯32的头部设置成锥形,在所述模芯32的中心轴方向设置供线芯通过的孔道,所述孔道的形状与所述模芯32的外形一致。
如图18所示,所述模套34在中心轴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孔36、第二孔37及第三孔38,所述模芯32远离所述模芯座33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孔36内,且所述第一孔36设置为锥形孔,且所述第一孔36的尺寸与所述模芯32的锥形头部相适应,使得所述模芯32的锥形头部能够插入到所述模套34的第一孔36内,所述模芯32的锥形头部与所述第一孔36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道35。在所述第一孔36的右侧设置所述第二孔37,所述第二孔37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36的最小直径。所述第二孔37的右侧设置有所述第三孔38,所述第三孔38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37的直径,所述第一孔36、所述第二孔37及所述第三孔38形成贯通通道。
所述机头座31上方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入料口39和第二入料口310,所述第一入料口39用于将所述第一机体21内的物料输送至所述共挤机头300,所述第二入料口310用于将所述第二机体22内的物料输送至所述共挤机头300。所述机头座31上设置有所述模芯32的一端为所述机头座31的进料端,设置有所述模套34的一端为所述机头座31的出料端,所述第一入料口39设置在所述进料端,所述第二入料口310设置在所述出料端。所述机头座31内设置有隔套311,所述隔套311与所述模芯32之间构成第二通道312,所述第二通道312与所述第一通道35连通,共同构成第一进料通道,所述第一进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入料口39连通。
所述第二入料口310设置在所述机头座31的出料端,在设置有所述第三孔38的所述模套34段上设置有环形套管313,所述环形套管313同轴设置在所述模套34的外圆周上,所述环形套管313与所述第二入料口310通过竖直管314连接,所述竖直管314用于将所述第二入料口310内的物料输送至所述环形套管313内;在所述模套34内沿所述模套34的外圆周方向设置有贯通凹槽315,所述贯通凹槽315将所述环形套管313与所述第三孔38连通,使得进入所述环形套管313内的物料能够通过所述贯通凹槽315进入所述第三孔38内。所述竖直管314、所述环形套管313及所述贯通凹槽315共同构成第二进料通道。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将线芯通过所述放线装置引入所述模芯座33内,并通过所述模芯32进入所述模套34内,而后经所述第一机体21和所述第二机体22熔化后的物料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入料口39和所述第二入料口310进入所述共挤机头300内,其中,所述第一入料口39内的物料为内层物料,所述内层物料经所述第一进料通道进入所述模套34内的所述第二孔37中,使得线芯在所述第二孔37内包覆内保护层,随后,包覆有所述内保护层的线芯进入所述第三孔38中。所述第二入料口310内的物料为外层物料,所述外层物料经所述第二进料通道进入所述模套34内的所述第三孔38,使得进入所述第三孔38中的包覆有所述内保护层的线芯进一步包覆外保护层,随着线芯的不断移动,线芯的外周上将连续不断地先后包裹上所述内保护层和所述外保护层。包覆有所述内保护层及所述外保护层的线芯通过所述模套34端口进入所述冷却装置400中进行冷却定型。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线芯上一次性包裹双层保护层,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1+1模式即一层加工完毕后再加工另一层,本发明不仅生产效率高,生产过程简单,先后一次性包裹双层保护层还使得保护层之间能够紧密连接。
另外,本发明中用于包裹线芯的两层保护层物料分别由不同的进料通道给入,且所述第一进料通道与所述第二进料通道相距较远,与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内层物料通道与外层物料通道之间相隔一层薄壁相比,本发明将两种物料的进料通道分别设置在所述机头座31的头部和尾部,拉大两种物料进料通道的之间的距离,避免两种不同物料因具有不同的温度而发生热传递现象,进而影响两种物料的成型质量。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400包括冷却水槽41、冷水机42、出水管43及进水管44,所述出水管43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槽41的底部,所述出水管43用于将所述冷却水槽41内经过换热后的水及时排放,以提高冷却效率;所述出水管43与所述冷水机42连接,使得所述出水管43内经换热后的水通过所述冷水机42制冷后继续循环使用,所述冷水机42内的冷水通过所述进水管44进入所述冷却水槽41内,对挤出成型后的线缆产品进行冷却定型。
在所述冷却水槽4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水辊、出水辊(图中未示出),所述入水辊及所述出水辊的设置便于挤出成型的电缆产品能够顺利的进入所述冷却水槽41内。所述冷却水槽41的两侧内壁上还设置有固定支座,所述固定支座上设置有压水辊(图中未示出),所述压水辊用于将通过所述冷却水槽41内的线缆产品压入水面以下,对所述线缆产品进行冷却,避免线缆产品脱离水面,进而提高冷却效率。另外,在所述冷却水槽41的四周还设置有溢流堰45,所述溢流堰45内的水通过连接管导入所述冷水机42内。
如图20所示,所述出水管43上还设置有散热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优选设置为散热片46,围绕所述出水管43的外周在竖直方向上均匀排列有若干所述散热片46,所述散热片46优选设置为矩形散热片。
所述冷却装置400上还设置有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4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8,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7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槽41内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8设置在所述冷水机42内,所述冷却水槽41下方设置控制器49,所述控制器49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7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8连接,同时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7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8上还设置有所述能量收集装置。
本发明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设置所述能量收集装置,并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却装置上,使得所述冷却装置上的检测器件能够实现自供能,提高检测器件的工作性能及可靠稳定性,进而确保所述冷却装置的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及共挤机头,所述机体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设置有能量收集装置,用于收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产生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使用,所述共挤机头包括机头座、模芯及模套,所述模芯与所述模套同轴设置在所述机头座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收集装置包括框体、电转化组件、调频组件及自反馈组件,所述框体水平设置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上,所述电转化组件和所述调频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框体的上、下表面,所述自反馈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转化组件上,并与所述调频组件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转化组件包括悬臂梁以及设置在所述悬臂梁中心部位的质量块,所述悬臂梁自上至下包括第一金属层、压电薄膜层、第二金属层及基底。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频组件包括调频悬臂、调频单元及限位槽,所述调频单元顺次排列在所述调频悬臂上,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调频单元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频单元包括振动芯以及用于包裹所述振动芯的腔室,所述腔室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用于所述振动芯通过的预留孔;所述振动芯的上下两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振动芯的顶端端面上设置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自反馈组件接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反馈组件的上部是由第一降部、第一水平部及第二降部构成的半包围结构,所述半包围结构设置在所述悬臂梁上;所述自反馈组件的底端设置有接触端,所述接触端上设置若干齿槽,所述齿槽与所述调频单元接触。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芯的头部设置成锥形,所述模芯与所述模套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模芯的尾部安装在模芯座上,所述模芯座设置在所述机头座上。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套在中心轴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孔、第二孔及第三孔,所述第一孔为锥形孔,所述锥形孔与所述模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孔的直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尺寸。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座上方设置第一入料口,所述机头座内设置隔套,所述隔套与所述模芯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共同构成第一进料通道,所述第一进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入料口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共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座上方还设置第二入料口,在所述模套的外圆周上同轴设置环形套管,所述环形套管与所述第二入料口连接,在所述模套内沿所述模套的外圆周方向设置贯通凹槽,所述贯通凹槽将所述环形套管与所述第三孔连通。
CN201810682781.5A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Withdrawn CN1088191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82781.5A CN108819166A (zh)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82781.5A CN108819166A (zh)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19166A true CN108819166A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39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82781.5A Withdrawn CN108819166A (zh)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1916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2772A (zh) * 2019-07-19 2019-09-06 四川大学 液压振动解缠结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2772A (zh) * 2019-07-19 2019-09-06 四川大学 液压振动解缠结装置
CN110202772B (zh) * 2019-07-19 2024-04-26 四川大学 液压振动解缠结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56360A (zh) 一种3d打印废料回收再利用装置
CN108819166A (zh) 一种双层共挤设备
CN114050379A (zh) 一种锂电池充电用过热断电保护装置
CN206119033U (zh) 一种带搅拌送料机构的巧克力打印装置
CN108819163A (zh) 一种电线电缆共挤装置
CN109228221A (zh) 一种用于电线电缆制备的双层共挤装置
CN109080107A (zh) 一种自限温伴热带组合式共挤装置
CN208696298U (zh) 一种高效型铝块制造装置
CN108819168A (zh) 一种发热电缆的挤出设备
CN109148037A (zh) 一种控温型电缆挤出机
CN211578474U (zh) 一种电缆加工用挤出装置
CN108819169A (zh) 一种电缆挤出装置
CN108819164A (zh) 一种可调式双螺杆挤出机组
CN103302781A (zh) 应用于3d打印机的无风扇冷却装置及fdm高速3d打印机
CN108819165A (zh) 一种连续挤出装置
CN208180251U (zh) 螺杆式挤出系统及包含该系统的3d打印机
CN108819167A (zh) 一种电线电缆快速成型挤出机
CN207972198U (zh) 一种数控热压粘衬模具成型系统
CN205467303U (zh) 一种塑料包装材料用的吹膜机
CN202016189U (zh) 橡塑阻尼材料挤出机
CN206312970U (zh) 电池模组散热壳
CN205679093U (zh) 闪蒸干燥设备水冷降温装置
CN209775231U (zh) 一种塑料颗粒加工用造粒机
CN105811804B (zh) 一种基于绳牵引的宽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CN207086252U (zh) 一种电池模组打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