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85989A - 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85989A
CN108785989A CN201810785775.2A CN201810785775A CN108785989A CN 108785989 A CN108785989 A CN 108785989A CN 201810785775 A CN201810785775 A CN 201810785775A CN 108785989 A CN108785989 A CN 108785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rod
magnetic field
spring
embed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857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国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tian Licheng District Ren Xi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utian Licheng District Ren Xi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tian Licheng District Ren Xi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Putian Licheng District Ren Xi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8577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859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785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8598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 A63B22/06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with support elements performing a rotating cycling movement, i.e. a closed path movement
    • A63B22/060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with support elements performing a rotating cycling movement, i.e. a closed path movement performing a circular movement, e.g. ergome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包括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轮子、悬空支架、固定底架、稳定支架、脚踏、支撑杆、坐垫、把手;脚踏通过链子与轮子同速连接,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包括磁力推出装置、待触发端、防护外壳、衔接受力杆、总磁场端、推动触发组、旋转推出装置、伸缩限位杆;衔接受力杆从防护外壳顶端嵌入于内部,总磁场端位于衔接受力杆正下方,推动触发组设于待触发端侧方,基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采用能够在其使用者把把手带动并且偏差的幅度过大时,将触碰到内部的设备,从而将内部的限位弧形杆推出,当其把手回位时,其弧形限位杆将收缩进内部,当哪边的力过于偏差时,便是哪边的弧形限位杆伸出。

Description

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感单车角度限位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动感单车在克服了室外行驶的一切缺点后,由于技术上的改进,使得这项运动在简单易学之余,成为一项能够使全身得到锻炼的有氧运动,动感单车基本与普通单车相似,包括车把、车座、蹬板和轮子几个部分,车身稳固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与普通单车不同的是,它的结构可以做很大的调整,使骑行的人感觉更舒适,上车之前,首先要决定座位的高度,通常这个高度以自己站在地面、抬起大腿并与地面水平时的高度为准,这样在骑行的时候,大腿与小腿的夹角不会过小,从而减轻了膝盖的负担,避免其受到损伤;然后以座位的位置决定车把的位置,手扶在车把最前方,手肘靠在把位上最为合适,身体要紧凑,手臂伸向前方不觉得吃力就好,车把的高低也可以根据骑行者的身材升降,在设计方面,动感单车和健身车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飞轮,飞轮通过链条连接到踏板上,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动感单车上的座位也类似于平时的自行车动感单车可以通过刹车片来调节阻力,而健身车一般通过磁控轮来控制阻力,使用其设备的人,不是全部都可以做到规范的使用,当超出一个限定的度或者东西,就较容易发生危险。
对于目前的动感单车来说,其深受目前喜爱健身者的喜爱,其设备是通过高速与高能的运动来达到一个运动的效果,其并不是每个使用单车的人都可以做到规范的动作,当使用其设备,动作过于浮夸时,将可能导致其设备的整体结构往一侧偏移并且不稳或者倒塌,从而较为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危险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包括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轮子、悬空支架、固定底架、稳定支架、脚踏、支撑杆、坐垫、把手;
所述把手一端嵌入于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内部,所述悬空支架安装于轮子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悬空支架呈倾斜状底端焊接于固定底架顶端正中间,所述两个固定底架之间安装有稳定支架且位于正中间,所述脚踏通过链子与轮子同速连接,所述坐垫位于支撑杆顶端;
所述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包括磁力推出装置、待触发端、防护外壳、衔接受力杆、总磁场端、推动触发组、旋转推出装置、伸缩限位杆;
所述伸缩限位杆一端嵌入于防护外壳内部偏底端且静止状态对称分布,所述磁力推出装置位于待触发端下方,所述衔接受力杆从防护外壳顶端嵌入于内部,所述总磁场端位于衔接受力杆正下方,所述推动触发组设于待触发端侧方。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衔接受力杆包括导体球、受力转轴、弧形杆、弧形弹簧、衔接推动杆、活动口、受力杆,所述导体球安装于弧形杆底端外表面,所述弧形杆远离导体球的一端焊接于衔接推动杆底端偏一侧的表面,所述弧形弹簧呈弧形状结构,所述弧形弹簧安装于衔接推动杆底端正中间,所述衔接推动杆远离弧形杆的一端嵌入于受力转轴内部且铰链连接,所述弧形杆嵌入于总磁场端内部且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待触发端包括右侧触发杆、左侧触发杆、推动滑轮、倾斜推动块、移动正极端,所述右侧触发杆与左侧触发杆安装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推动滑轮外表面与倾斜推动块活动连接,所述推动滑轮水平焊接于移动正极端侧方正中间,所述移动正极端与磁力推出装置一端安装于同一平面上且相互平行,所述旋转推出装置包括齿轮、受力板、转体、传动皮带、传动旋转杆,所述转体嵌入于齿轮内部且位于同一轴心上,所述受力板设于齿轮前端,所述转体外表面与传动皮带一端内部活动连接,所述传动皮带远离转体的一端与传动旋转杆外表面相连接,所述传动旋转杆嵌入于磁力推出装置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伸缩限位杆一端与受力板相焊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伸缩限位杆包括弧形限位杆、旋转辅助轮、挤压弹簧、弧形蜗杆,所述挤压弹簧呈弧形状结构,所述挤压弹簧一端与旋转辅助轮相连接,所述旋转辅助轮位于弧形限位杆上下两侧且对称分布,所述弧形蜗杆呈弧形结构,所述弧形蜗杆一端焊接于受力板顶端且位于正中间,所述弧形蜗杆通过受力板与弧形限位杆安装于内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总磁场端包括总转轴、推动杆、弧形衔接杆、回位弹簧、固定板、固定传感球,所述弧形衔接杆呈弧形结构,所述弧形衔接杆顶端焊接于推动杆底部偏一侧的外表面,所述回位弹簧安装于推动杆与固定板之间,所述固定传感球焊接于固定板底端且位于正中间,所述推动杆位于总转轴前端,所述弧形杆嵌入于固定板内部且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磁力推出装置包括推动轮、传输带、延长杆、电机、受弹球、固定负极端、弹簧,所述延长杆安装于推动轮与受弹球之间,所述电机设于延长杆侧方,所述弹簧水平焊接于固定负极端侧方一端正中间,所述移动正极端与固定负极端安装于同一平面上且相互平行,所述传动旋转杆嵌入于电机内部且活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推动触发组包括滑轨、传动磁场球、滑动磁场球、复位弹簧、滑动衔接杆,所述传动磁场球嵌入于滑轨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传动磁场球安装于滑轨偏顶端内部,所述滑动磁场球底部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滑动磁场球嵌入于滑动衔接杆一端内部。
有益效果
本发明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当其重力偏向右边时,其把手将把内部的受力杆带动并且跟其偏向一个方向,当其受力杆偏动时将带动总转轴一起转动,其旋转的过程将带动安装在底部的弧形衔接杆一起,从而将其回位弹簧进行挤压,其弧形衔接杆将通过固定板的限位口,往下旋动,旋转到一定位置时,三者接触后将产生能量,将其能量导于传动磁场球,使得其传动磁场球充满磁场,从而通过磁场相互排斥的力,弹送滑动磁场球顺着滑轨往下滑动,从而将其复位弹簧进行挤压,当其倾斜推动块滑动时,通过自身特殊的形状对其推动滑轮进行挤压与推送,从而间接的推动了移动正极端往一侧移动,将其弹簧挤压,直至移动触碰到固定负极端,从而将其能量转化并且由导线传输于电机,使其电机启动并且带动传动旋转杆旋转,其旋转的力将通过传动皮带传输于转体,将通过外表面的齿纹推动弧形蜗杆往下移动,其弧形蜗杆往下移动时,将通过受力板推动弧形限位杆顺着弧形的轨道往外伸,使用者将受到其的限位从而回位,当其往左偏差时,受力杆将跟着往左移动,从而带动了衔接推动杆上的弧形杆往弧形的轨道移动,将其受弹球往下推送,使得推动轮对受力板推动使得左侧的弧形限位杆往外伸,使得使用者得到限位的提示。
基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采用能够在其使用者把把手带动并且偏差的幅度过大时,将触碰到内部的设备,从而将内部的限位弧形杆推出,当其把手回位时,其弧形限位杆将收缩进内部,当哪边的力过于偏差时,便是哪边的弧形限位杆伸出。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工作状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一。
图4为本发明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工作状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二。
图中: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1、轮子-2、悬空支架-3、固定底架-4、稳定支架-5、脚踏-6、支撑杆-7、坐垫-8、把手-9、磁力推出装置-11、待触发端-12、防护外壳-13、衔接受力杆-14、总磁场端-15、推动触发组-16、旋转推出装置-17、伸缩限位杆-18、导体球-141、受力转轴-142、弧形杆-143、弧形弹簧-144、衔接推动杆-145、活动口-146、受力杆-147、右侧触发杆-121、左侧触发杆-122、推动滑轮-123、倾斜推动块-124、移动正极端-125、齿轮-171、受力板-172、转体-173、传动皮带-174、传动旋转杆-175、弧形限位杆-181、旋转辅助轮-182、挤压弹簧-183、弧形蜗杆-184、总转轴-151、推动杆-152、弧形衔接杆-153、回位弹簧-154、固定板-155、固定传感球-156、推动轮-111、传输带-112、延长杆-113、电机-114、受弹球-115、固定负极端-116、弹簧-117、滑轨-161、传动磁场球-162、滑动磁场球-163、复位弹簧-164、滑动衔接杆-16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4,本发明提供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包括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1、轮子2、悬空支架3、固定底架4、稳定支架5、脚踏6、支撑杆7、坐垫8、把手9;
所述把手9一端嵌入于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1内部,所述悬空支架3安装于轮子2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悬空支架3呈倾斜状底端焊接于固定底架4顶端正中间,所述两个固定底架4之间安装有稳定支架5且位于正中间,所述脚踏6通过链子与轮子2同速连接,所述坐垫8位于支撑杆7顶端;
所述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1包括磁力推出装置11、待触发端12、防护外壳13、衔接受力杆14、总磁场端15、推动触发组16、旋转推出装置17、伸缩限位杆18;
所述伸缩限位杆18一端嵌入于防护外壳13内部偏底端且静止状态对称分布,所述磁力推出装置11位于待触发端12下方,所述衔接受力杆14从防护外壳13顶端嵌入于内部,所述总磁场端15位于衔接受力杆14正下方,所述推动触发组16设于待触发端12侧方。
所述衔接受力杆14包括导体球141、受力转轴142、弧形杆143、弧形弹簧144、衔接推动杆145、活动口146、受力杆147,所述导体球141安装于弧形杆143底端外表面,所述弧形杆143远离导体球141的一端焊接于衔接推动杆145底端偏一侧的表面,所述弧形弹簧144呈弧形状结构,所述弧形弹簧144安装于衔接推动杆145底端正中间,所述衔接推动杆145远离弧形杆143的一端嵌入于受力转轴142内部且铰链连接,所述弧形杆143嵌入于总磁场端15内部且间隙配合。
所述待触发端12包括右侧触发杆121、左侧触发杆122、推动滑轮123、倾斜推动块124、移动正极端125,所述右侧触发杆121与左侧触发杆122安装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推动滑轮123外表面与倾斜推动块124活动连接,所述推动滑轮123水平焊接于移动正极端125侧方正中间,所述移动正极端125与磁力推出装置11一端安装于同一平面上且相互平行,所述旋转推出装置17包括齿轮171、受力板172、转体173、传动皮带174、传动旋转杆175,所述转体173嵌入于齿轮171内部且位于同一轴心上,所述受力板172设于齿轮171前端,所述转体173外表面与传动皮带174一端内部活动连接,所述传动皮带174远离转体173的一端与传动旋转杆175外表面相连接,所述传动旋转杆175嵌入于磁力推出装置11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伸缩限位杆18一端与受力板172相焊接。
所述伸缩限位杆18包括弧形限位杆181、旋转辅助轮182、挤压弹簧183、弧形蜗杆184,所述挤压弹簧183呈弧形状结构,所述挤压弹簧183一端与旋转辅助轮182相连接,所述旋转辅助轮182位于弧形限位杆181上下两侧且对称分布,所述弧形蜗杆184呈弧形结构,所述弧形蜗杆184一端焊接于受力板172顶端且位于正中间,所述弧形蜗杆184通过受力板172与弧形限位杆181安装于内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总磁场端15包括总转轴151、推动杆152、弧形衔接杆153、回位弹簧154、固定板155、固定传感球156,所述弧形衔接杆153呈弧形结构,所述弧形衔接杆153顶端焊接于推动杆152底部偏一侧的外表面,所述回位弹簧154安装于推动杆152与固定板155之间,所述固定传感球156焊接于固定板155底端且位于正中间,所述推动杆152位于总转轴151前端,所述弧形杆143嵌入于固定板155内部且间隙配合。
所述磁力推出装置11包括推动轮111、传输带112、延长杆113、电机114、受弹球115、固定负极端116、弹簧117,所述延长杆113安装于推动轮111与受弹球115之间,所述电机114设于延长杆113侧方,所述弹簧117水平焊接于固定负极端116侧方一端正中间,所述移动正极端125与固定负极端116安装于同一平面上且相互平行,所述传动旋转杆175嵌入于电机114内部且活动连接。
所述推动触发组16包括滑轨161、传动磁场球162、滑动磁场球163、复位弹簧164、滑动衔接杆165,所述传动磁场球162嵌入于滑轨161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传动磁场球162安装于滑轨161偏顶端内部,所述滑动磁场球163底部安装有复位弹簧164,所述滑动磁场球163嵌入于滑动衔接杆165一端内部。
当其重力偏向右边时,其把手9将把内部的受力杆147带动并且跟其偏向一个方向,当其受力杆147偏动时将带动总转轴151一起转动,从而内部的受力转轴142将受到旋转的力带动了推动杆152旋动,其旋转的过程将带动安装在底部的弧形衔接杆153一起,从而将其回位弹簧154进行挤压,其弧形衔接杆153将通过固定板155的限位口,往下旋动,旋转到一定位置时,将触碰到固定传感球156,从而将其右侧触发杆121与其接通,三者接触后将产生能量,将其能量导于传动磁场球162,使得其传动磁场球162充满磁场,从而通过磁场相互排斥的力,弹送滑动磁场球163顺着滑轨161往下滑动,从而将其复位弹簧164进行挤压,其滑动磁场球163滑动的过程中将带动安装在一起的滑动衔接杆165与倾斜推动块124一起滑动,当其倾斜推动块124滑动时,通过自身特殊的形状对其推动滑轮123进行挤压与推送,从而间接的推动了移动正极端125往一侧移动,将其弹簧117挤压,直至移动触碰到固定负极端116,两者相互接触后将产生能量,从而将其能量转化并且由导线传输于电机114,使其电机114启动并且带动传动旋转杆175旋转,其旋转的力将通过传动皮带174传输于转体173,使其转体173带动安装在外表面的齿轮171跟着转动,其齿轮171转动后,将通过外表面的齿纹推动弧形蜗杆184往下移动,其弧形蜗杆184往下移动时,将通过受力板172推动弧形限位杆181顺着弧形的轨道往外伸,从而将其挤压弹簧183进行挤压,其弧形限位杆181伸到外部时,使用者将受到其的限位从而回位,当其往左偏差时,受力杆147将跟着往左移动,从而带动了衔接推动杆145上的弧形杆143往弧形的轨道移动,使得导体球141与固定传感球156、左侧触发杆122相接触,从而三者接触后将产生能量,从而通过磁场相互排斥的力,将其受弹球115往下推送,使得推动轮111对受力板172推动使得左侧的弧形限位杆181往外伸,使得使用者得到限位的提示。
本发明所述的弹簧117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所述滑轨161又称导轨、滑道、是指固定在家具的柜体上,供家具的抽屉或柜板出入活动的五金连接部件,滑轨适用于橱柜、家具、公文柜、浴室柜等木制与钢制抽屉等家具的抽屉连接。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对于目前的动感单车来说,其深受目前喜爱健身者的喜爱,其设备是通过高速与高能的运动来达到一个运动的效果,其并不是每个使用单车的人都可以做到规范的动作,当使用其设备,动作过于浮夸时,将可能导致其设备的整体结构往一侧偏移并且不稳或者倒塌,从而较为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危险情况,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本发明采用能够在其使用者把把手带动并且偏差的幅度过大时,将触碰到内部的设备,从而将内部的限位弧形杆推出,当其把手回位时,其弧形限位杆将收缩进内部,当哪边的力过于偏差时,便是哪边的弧形限位杆伸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仅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包括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1)、轮子(2)、悬空支架(3)、固定底架(4)、稳定支架(5)、脚踏(6)、支撑杆(7)、坐垫(8)、把手(9),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9)一端嵌入于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1)内部,所述悬空支架(3)安装于轮子(2)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悬空支架(3)呈倾斜状底端焊接于固定底架(4)顶端正中间,所述两个固定底架(4)之间安装有稳定支架(5)且位于正中间,所述脚踏(6)通过链子与轮子(2)同速连接,所述坐垫(8)位于支撑杆(7)顶端;
所述重力感应伸缩限位装置(1)包括磁力推出装置(11)、待触发端(12)、防护外壳(13)、衔接受力杆(14)、总磁场端(15)、推动触发组(16)、旋转推出装置(17)、伸缩限位杆(18);
所述伸缩限位杆(18)一端嵌入于防护外壳(13)内部偏底端且静止状态对称分布,所述磁力推出装置(11)位于待触发端(12)下方,所述衔接受力杆(14)从防护外壳(13)顶端嵌入于内部,所述总磁场端(15)位于衔接受力杆(14)正下方,所述推动触发组(16)设于待触发端(12)侧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受力杆(14)包括导体球(141)、受力转轴(142)、弧形杆(143)、弧形弹簧(144)、衔接推动杆(145)、活动口(146)、受力杆(147),所述导体球(141)安装于弧形杆(143)底端外表面,所述弧形杆(143)远离导体球(141)的一端焊接于衔接推动杆(145)底端偏一侧的表面,所述弧形弹簧(144)呈弧形状结构,所述弧形弹簧(144)安装于衔接推动杆(145)底端正中间,所述衔接推动杆(145)远离弧形杆(143)的一端嵌入于受力转轴(142)内部且铰链连接,所述弧形杆(143)嵌入于总磁场端(15)内部且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触发端(12)包括右侧触发杆(121)、左侧触发杆(122)、推动滑轮(123)、倾斜推动块(124)、移动正极端(125),所述右侧触发杆(121)与左侧触发杆(122)安装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推动滑轮(123)外表面与倾斜推动块(124)活动连接,所述推动滑轮(123)水平焊接于移动正极端(125)侧方正中间,所述移动正极端(125)与磁力推出装置(11)一端安装于同一平面上且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推出装置(17)包括齿轮(171)、受力板(172)、转体(173)、传动皮带(174)、传动旋转杆(175),所述转体(173)嵌入于齿轮(171)内部且位于同一轴心上,所述受力板(172)设于齿轮(171)前端,所述转体(173)外表面与传动皮带(174)一端内部活动连接,所述传动皮带(174)远离转体(173)的一端与传动旋转杆(175)外表面相连接,所述传动旋转杆(175)嵌入于磁力推出装置(11)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伸缩限位杆(18)一端与受力板(172)相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限位杆(18)包括弧形限位杆(181)、旋转辅助轮(182)、挤压弹簧(183)、弧形蜗杆(184),所述挤压弹簧(183)呈弧形状结构,所述挤压弹簧(183)一端与旋转辅助轮(182)相连接,所述旋转辅助轮(182)位于弧形限位杆(181)上下两侧且对称分布,所述弧形蜗杆(184)呈弧形结构,所述弧形蜗杆(184)一端焊接于受力板(172)顶端且位于正中间,所述弧形蜗杆(184)通过受力板(172)与弧形限位杆(181)安装于内部的一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磁场端(15)包括总转轴(151)、推动杆(152)、弧形衔接杆(153)、回位弹簧(154)、固定板(155)、固定传感球(156),所述弧形衔接杆(153)呈弧形结构,所述弧形衔接杆(153)顶端焊接于推动杆(152)底部偏一侧的外表面,所述回位弹簧(154)安装于推动杆(152)与固定板(155)之间,所述固定传感球(156)焊接于固定板(155)底端且位于正中间,所述推动杆(152)位于总转轴(151)前端,所述弧形杆(143)嵌入于固定板(155)内部且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推出装置(11)包括推动轮(111)、传输带(112)、延长杆(113)、电机(114)、受弹球(115)、固定负极端(116)、弹簧(117),所述延长杆(113)安装于推动轮(111)与受弹球(115)之间,所述电机(114)设于延长杆(113)侧方,所述弹簧(117)水平焊接于固定负极端(116)侧方一端正中间,所述移动正极端(125)与固定负极端(116)安装于同一平面上且相互平行,所述传动旋转杆(175)嵌入于电机(114)内部且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触发组(16)包括滑轨(161)、传动磁场球(162)、滑动磁场球(163)、复位弹簧(164)、滑动衔接杆(165),所述传动磁场球(162)嵌入于滑轨(161)内部且活动连接,所述传动磁场球(162)安装于滑轨(161)偏顶端内部,所述滑动磁场球(163)底部安装有复位弹簧(164),所述滑动磁场球(163)嵌入于滑动衔接杆(165)一端内部。
CN201810785775.2A 2018-07-17 2018-07-17 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Withdrawn CN1087859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85775.2A CN108785989A (zh) 2018-07-17 2018-07-17 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85775.2A CN108785989A (zh) 2018-07-17 2018-07-17 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85989A true CN108785989A (zh) 2018-11-13

Family

ID=64077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85775.2A Withdrawn CN108785989A (zh) 2018-07-17 2018-07-17 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8598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47437B1 (ko) * 2019-03-11 2020-08-24 박지만 실내 운동용 느린 자전거
CN113230594A (zh) * 2021-05-21 2021-08-10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体育教学用的体能训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47437B1 (ko) * 2019-03-11 2020-08-24 박지만 실내 운동용 느린 자전거
CN113230594A (zh) * 2021-05-21 2021-08-10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体育教学用的体能训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27746A (zh) 可改變運動軌跡之橢圓機
CN108785989A (zh) 动感单车摆动角度用限位装置
CN106823288B (zh) 一种腿部肌肉锻炼装置
CN202289315U (zh) 一种太空漫步机
CN211245364U (zh) 一种老年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
CN102357285B (zh) 坡度可自动调节的椭圆健身机
CN109999401B (zh) 一种撑杆跳用辅助训练装置
CN206652144U (zh) 迷你椭圆机
CN201006236Y (zh) 椭圆运动健身机
CN207356465U (zh) 一种健走机走台上抬连接结构
CN201988111U (zh) 摇摆扭腰机
CN202128854U (zh) 椭圆健身机
CN207119092U (zh) 手脚并用双动力健身车
CN205569623U (zh) 一种健身车用摇摆结构
CN207129094U (zh) 一种采用弹簧动力的新型健身代步车
CN215505350U (zh) 一种踏板健身自行车及其自动复位机构
CN205127284U (zh) 自行车健身装置
CN112373616B (zh) 垂直踩踏自行车
CN103661754A (zh) 一种两轮手摇自行车
CN209828087U (zh) 一种具有心率检测功能的健美车
CN201889022U (zh) 一种椭圆运动健身器材
CN105000121B (zh) 一种手摇式代步龙行车
CN112774100B (zh) 符合人因工程的椭圆机
CN201006234Y (zh) 具有踏板支撑强化结构的运动器材
CN216328310U (zh) 一种下肢外骨骼助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