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68899A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68899A CN108768899A CN201810291272.XA CN201810291272A CN108768899A CN 108768899 A CN108768899 A CN 108768899A CN 201810291272 A CN201810291272 A CN 201810291272A CN 108768899 A CN108768899 A CN 1087688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module
- performance switching
- cabinet
- low performance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1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witching fabric constr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15—Interconnection of switching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45—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r supporting expan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035—Cooling of active equipments, e.g. air 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机箱包括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减少了数据通信系统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功耗、降低成本;在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已部署的机箱之间的线缆,进而扩容方便,可以实现平滑扩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开始得到应用和发展。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中包括了多个数据通信机箱,将多个数据通信机箱进行 连接,进而实现各数据通信机箱的内部与外部的数据交换任务。
一种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中各个数据通信机箱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设置中心交换机箱;将各个数据通信机箱分别与中心交换机箱进行连接,从而各个数据 通信机箱通过中心交换机箱完成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任务。具体来说,在每一个数据 通信机箱中部署了m个数据交换模块,在中心交换机箱中部署了m个中心交换模块, m为正整数;对于每一个数据通信机箱来说,一个数据通信机箱中每一个数据交换模 块一一对应连接了一个中心交换模块,从而数据通信机箱通过数据交换模块、以及与 数据交换模块对应的中心交换模块完成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任务。
但是在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中部署中心交换机箱的方式,需要占用地理面积,进而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需要占用较大的机房面积,不便于进行多机 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的部署;并且,在部署中心交换机箱的时候,需要为中心交 换机箱配置供电单元、散热单元、控制单元等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需要消耗大量 的功耗,进而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解决使用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机箱集群数据通 信设备系统占地面积大、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功耗、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
所述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二机箱包括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 箱中的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从而,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只部署各A类业务机箱和 B类业务机箱,其中,A类业务机箱为包括高性能交换模块的业务机箱,B类业务机 箱为不包括高性能交换模块只包括低性能交换模块的业务机箱,进而减少了数据通信 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于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进而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设备, 可以减少功耗、降低成本;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具有可以平滑扩容的 特点,在对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第 一机箱和第二机箱之间的线缆和接口,待加入到系统中的第三机箱分别与第一机箱和 第二机箱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容方便,本实施例可以从背靠背集群系统向多机箱集 群数据通信系统进行平滑扩容。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四机箱,所述第四机箱包括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从而,在对包括第一机箱、第二机箱和第四机箱的 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第一机箱、第二机箱以及第四机箱之间的 线缆和接口,待加入到系统中的第三机箱分别与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进行连接即可, 进而扩容方便,本实施例可以从背靠背集群系统向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系统进行平滑 扩容。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五机箱,所述第五机箱包括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八低性能交 换模块,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机箱还包括第十低性能 交换模块;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 模块连接所述第八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从而,在对由多个A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 的时候,不需要改变A类业务机箱之间的线缆和接口,待加入到系统中的B类业务机 箱分别与各个A类业务机箱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容方便,实现平滑扩容。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六机箱,所述第六机箱包括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三低性能交 换模块和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三高性能交 换模块。从而,在对由多个A类业务机箱、以及至少一个B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 信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A类业务机箱之间的线缆和接口,并且也不需要 改变已部署的B类业务机箱与各A类业务机箱之间的线缆和接口,待加入到系统中的 B类业务机箱分别与各个A类业务机箱进行连接,进而扩容方便,实现平滑扩容。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 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低性能交 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从而,通过在第一机箱中设置业务转发模块,即在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中设置业务转发模 块,进而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块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 进行通信;并且,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块、当前A类业务机箱 的低性能交换模块以及其他A类业务机箱的高性能交换模块完成数据通信系统中的 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三业务转发模块 和所述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第一高性能交 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三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四业务转发模块。从而,通过在第一机箱中设置多个业务转发模块,即在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中设置多个业务 转发模块,进而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块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 他设备进行通信;并且,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块、当前A类业 务机箱的高性能交换模块以及其他A类业务机箱的低性能交换模块完成数据通信系 统中的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从而,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包括了两个A类业务机箱 和一个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与一个B类业务机箱之间,可以 通过B类业务机箱的低性能交换模块进行数据的收发,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可以将B 类业务机箱的数据发送给其他A类业务机箱,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可以将其他A类 业务机箱的数据发送给B类业务机箱,实现了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之间的数据交 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从而,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包括了至少一个A类业务机箱以及至少一个B类业务机箱的时 候,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与一个B类业务机箱之间,可以通过B类业务机箱的低性 能交换模块进行数据的收发,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可以将B类业务机箱的数据发送给 其他A类业务机箱,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可以将其他A类业务机箱的数据发送给B 类业务机箱,实现了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再有更多的B类业务机 箱加入到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时候,依然可以实现上述数据交换过程。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从而,对于由 多个A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在对A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进 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A类业务机箱之间的线缆和接口,待加入到数据通信系统 中的B类业务机箱分别与各个A类业务机箱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容方便,实现平滑 扩容;并且,各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可以通过高性能交换模块和低性能交换模 块,实现数据通信系统内的数据通信。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从而,在对由多个A类业务机箱以及至少一个B 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A类业务机箱之间的线 缆和接口,也不需要改变已部署的B类业务机箱与各A类业务机箱之间的线缆和接口, 待加入到系统中的B类业务机箱分别与各个A类业务机箱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容方 便,实现平滑扩容;并且,各A类业务机箱以及各B类业务机箱中具有业务转发模块, 进而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块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 行通信;各A类业务机箱以及各B类业务机箱通过高性能交换模块、低性能交换模块 完成数据通信系统内的数据通信。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
所述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 备通信;
所述第二机箱包括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业 务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还用于:连接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二低性 能交换模块。从而,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部署一个C类业务机箱和至少一个D类业务机箱即可,其中,C类业务机箱为只包括一个高性能交换模块的业务机箱,D类业务机箱 为只包括一个低性能交换模块的业务机箱,进而减少了数据通信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 于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进而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设备,可以减少功耗、降低成本;第 二方面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具有可以平滑扩容的特点,在对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 箱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之间的线缆和接口, 待加入到系统中的第三机箱分别与第一机箱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容方便,本实施例可以 从背靠背集群系统向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系统进行平滑扩容。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 者中的一个;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 性能交换模块。从而,再有更多的D类业务机箱将要加入到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通信 系统的时候,同样将待加入的D类业务机箱与C类业务机箱连接即可,不需要对已部 署好的C类业务机箱之间业务、以及框间连接进行改变,也不需要对已部署的D类业 务机箱的业务及框间连接进行改变,进而实现平滑扩容。并且,C类业务机箱可以采 用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D类业务机箱发送的数据,然后,将数据保存到当前C类业务 机箱,或者将数据发送给其他D类业务机箱;C类业务机箱还可以将自身的数据发送 给D类业务机箱,从而实现数据通信系统内的各机箱之间的数据通信。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所述数据通信系 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所述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一低性能交换模 块;所述第二机箱包括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 模块连接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 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三低性能交 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四 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 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 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四机箱,所述第四机箱包括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五机箱,所述第五机箱包括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八低性能交 换模块,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机箱还包括第十低性能 交换模块;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 模块连接所述第八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将从所述第九低性能交 换模块和所述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十一低性能交 换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六机箱,所述第六机箱包括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三低性能交 换模块和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三高性能交 换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 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三业务转发模块 和所述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三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四业务转发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所述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一 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第二机箱包括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 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连接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 个;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的任一方法各个步 骤的单元或者手段(means)。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的每一个机箱中包括处理器和存 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调用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以上第 三方面的任一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的任一方法的至少 一个处理元件或芯片。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的任一 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第八方面的程序。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四方面的任一方法各个步 骤的单元或者手段(means)。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的每一个机箱中包括处理器和 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调用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以上 第四方面的任一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四方面的任一方法的至 少一个处理元件或芯片。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以上第四方面的任 一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第十三方面的程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大型单机箱数据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背靠背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一种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mesh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mesh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A类业务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A类业务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B类业务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B类业务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单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两框背靠背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三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四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A类业务机箱的连接关系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二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二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单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两框背靠背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三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再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有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4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通信系统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 系统,以下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需要 说明的是,当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应用于4G系统、5G系统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系 统时,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名称可能发生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实施。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首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技术名词进行解释:
1)、大型数据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核心以太交换机设备、路由器设备、光传送设 备。大型数据通信设备在逻辑架构上一般划分为负责数据高速转发和交换的数据平面、负 责信令协议处理的控制平面、以及负责设备运行监控的管理平面。其中,这里的“平面”,指的是大型数据通信设备中的模块、单元等等。
2)、机箱(chassis):是大型数据通信设备中的一个硬件组件,机箱也可以称为业务机 箱、或者数据通信业务机箱。
3)、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系统中包括了至少两个机箱, 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系统也可以称为多机箱集群系统、或者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系统、或 者多框集群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或术语可以相互参考,不再赘述。
图1为一种大型单机箱数据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大型数据通信设备 只包括了一个机箱,其中,机箱可以称为子架,可以称机箱为单机箱数据通信设备、或单子架数据通信设备。在单机箱数据通信设备中,单机箱数据通信设备的数据平面一般包括至少一个业务转发模块和至少一个数据交换模块,这里的业务转发模块也可以称为业务转发单板,数据交换模块也可以称为数据交换单板;其中,业务转发模块和数据交换模块之间通过高速数据通道进行均匀互连,并且每一个业务转发模块连接有至少一个对外的业务接口,例如,大型数据通信设备中包括了n个业务转发模块和m个数据交换模块,n和m 都是正整数,数据交换模块1与每一个业务转发模块进行连接,数据交换模块2与每一个 业务转发模块进行连接,以此类推,数据交换模块m与每一个业务转发模块进行连接。 在图1的大型单机箱数据通信设备中,业务转发模块负责通过对外的业务接口进行数据收 发、根据业务要求对数据报文进行高速转发处理、将需要交换的数据发送给数据交换模块、 以及从数据交换模块接收数据;数据交换模块负责任意业务转发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数 据交换模块一般采用负荷分担的方式共同承担整个机箱的数据交换任务。其中,数据交换 模块通常采用支持数据交换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
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将多个机箱通过数据交换模块的扩展而互连在一起,构 成一个业务数据转发性能更大的多机箱集群系统,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的业务数 据总转发性能一般是所有机箱的数据转发性能之和;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对外呈 现是一台或一套设备,在网络中占用一个网络节点资源,而不是占用多个网络节点资源。
图2为一种背靠背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将两个机箱组件为一个数据 通信系统,提供了机箱1和机箱2;每一个机箱采用如图1所示的机箱,机箱内部的模块、以及模块的连接方式,都与图1中的相同;两个机箱各自的数据交换模块可以扩展出框间互连接口,进而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两个机箱的数据交换模块背靠背地互连在一起,机箱的框间互连接口是构建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的关键部件,用于提供跨框交换数据的承载通道。如图2所示,将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与机箱2的数据交换模块1通过框 间互连接口进行连接,将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2与机箱2的数据交换模块2通过框间互 连接口进行连接,以此类推,将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m与机箱2的数据交换模块m通 过框间互连接口进行连接,进而组成了一个背靠背集群系统,背靠背集群系统的系统容量 是如图1所示设备的系统容量的2倍。在部署背靠背集群系统的时候,可以先部署如1所 示的单个机箱,然后再部署第二个机箱,进而可以从而单机箱数据通信设备向背靠背集群 系统进行扩容。在背靠背集群系统中,机箱可以通过各自机箱中的数据交换模块实现本地 数据交换,也可以通过数据交换模块进行机箱之间的数据转发。在背靠背集群系统中,当 机箱之间的互连带宽大于或等于机箱的最大业务转发能力的时候,可以实现两个机箱之间 线速交换。
图3为一种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3所示,基于中 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包括了多个业务机箱、以及一个中心交换机箱,每一个业务机 箱分别与中心交换机箱进行连接;每一个业务机箱采用如图1所示的机箱,业务机箱内部 的模块、以及模块的连接方式,都与图1中的相同;在每一个业务机箱中部署了m个数 据交换模块,在中心交换机箱中部署了m个中心交换模块,m为正整数;对于每一个业 务机箱来说,一个业务机箱中每一个数据交换模块一一对应连接了一个中心交换模块。其 中,中心交换机箱可以由一台设备或多台设备所构成,中心交换机箱中没有业务转发模块, 中心交换机箱不提供业务接口。在物理实现上,以上每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物理模 块组成的。在图3所示的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中,业务机箱可以通过各自的 数据交换模块实现本地数据交换,也可以通过中心交换机箱的中心交换模块实现远程数据 交换;两个不同的业务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必须通过中心交换机箱的中心交换模块完成; 从而业务机箱通过数据交换模块、以及与数据交换模块对应的中心交换模块完成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任务。在理论上,当每个业务机箱面向中心交换机箱的框间互连带宽大于或等于本机箱的最大业务转发能力的时候,可以实现框间线速交换。图3所示的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可以实现业务机箱相互解耦,扩容新的业务机箱的时候操作比较便捷。图4为一种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4所示,由于对 于每一个业务机箱来说,一个业务机箱中每一个数据交换模块一一对应连接了一个中心交换模块,从而可以构成一个全星型的交叉互连平面,当中心交换机箱的中心交换模块的个数为m的时候,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总共构成m个全星型的交叉互连平面; 业务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这m个全星型的交叉互连平面而完成;并且,各个全星型 的交叉互连平面之间是相对独立,通过负载分担的方式承载全部框间数据交换功能;由于 不同的业务机箱通过中心交换机箱的中心交换模块进行数据交换,进而每一个中心交换 模块承担1/m的数据交换流量。
图3和图4所示的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中,除了部署各业务机箱,还需 要部署中心交换机箱,需要占用地理面积,进而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需要占用较 大的机房面积,不便于进行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的部署;在部署中心交换机箱的 时候,需要为中心交换机箱配置供电单元、散热单元、控制单元等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需要消耗大量的功耗,进而增加了成本;并且,在从背靠背集群系统向基于中心交换机箱的多框集群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需要将各业务机箱之间进行互连的线缆进行重新拆分和调整,然后将业务机箱线缆分别与中心交换机箱的中心交换连接,进而扩容操作十分复杂。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网状(mesh)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如图5所示,交换网mesh多框集群系统包括了多个业务机箱,每一个业务机箱采用如图1所示的机箱,业务机箱内部的模块、以及模块的连接方式,都与图1中的相同;将每一 个业务机箱的数据交换模块与其他业务机箱的一个数据交换模块进行连接,该连接方式是 按照全mesh方式将业务机箱的数据交换模块互连起来的。业务机箱可以通过本机箱内的 数据交换模块完成本地数据交换,不同的业务机箱之间则通过相互连接的数据交换模块实现数据交换。在交换网mesh多框集群系统中,为了实现框间线速交换,任意两个业务机 箱之间的mesh互连带宽需要大于或等于业务机箱内的最大业务转发能力。如果任意两个 业务机箱之间的交换数据只能通过两者的直接连接的数据交换模块实现,则每个业务机箱的框间带宽需要大于或等于单个业务机箱最大业务转发能力的(x-1)倍,其中,x为交换网mesh多框集群系统的业务机箱的总数量,x大于等于3。如果任意两个业务机箱之间的交 换数据既可以通过两者的直接连接的数据交换模块实现,也可以通过第三者业务机箱的数据交换模块进行中转,可以将每个业务机箱的框间带宽固定设置为单个业务机箱最大业务转发能力的2倍。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网mesh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 图二,如图6所示,由于将每一个业务机箱的数据交换模块与其他业务机箱的一个数据交 换模块进行连接,即每个业务机箱的数据交换模块相互均匀交叉互连在一起,进而可以构 成一个mesh交叉互连平面,得到m个mesh交叉互连平面;业务机箱之间的数据交换通 过这m个mesh交叉互连平面完成,每个mesh交叉互连平面相对独立,通过负载分担的 方式承载框间数据交换功能。
但是图5和图6所示的交换网mesh多框集群系统中,当需要扩容新的业务机箱的时候,需要将所有业务机箱之间进行互连的线缆进行调整,进而扩容操作非常复杂。举例来说,m=3的时候,当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与业务机箱2的数据交换模块1、以及 业务机箱3的数据交换模块1进行连接,此时,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中具有p根 线缆,p为正整数,则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采用p/2根线缆与业务机箱2的数据 交换模块1,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采用另外的p/2根线缆与业务机箱3的数据交 换模块1,但是当增加业务机箱的时候,m=4的时候,当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需 要与业务机箱2的数据交换模块1、业务机箱3的数据交换模块1进行连接、以及业务机 箱4的数据交换模块1进行连接,进而,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采用p/3根线缆与 业务机箱2的数据交换模块1,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采用另外的p/3根线缆与业 务机箱3的数据交换模块1,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采用剩余的p/3根线缆与业务 机箱4的数据交换模块1,可知,需要对业务机箱1的数据交换模块1的线缆进行重新拆 分和调整,以此类推,在进行扩容业务机箱的时候,需要对所有业务机箱的各个数据交换 模块的线缆进行拆分和调整,造成扩容操作十分复杂。
本申请提供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进一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第一类别机箱”简称为“A类业务机箱”,“第二类别机箱”简称为“B类业务机箱”;“高性能交换模块”简称为“S”,“低性能交换模块” 简称为“R”,“业务转发模块”简称为“X”。A类业务机箱包括S,另外还可以包括R。 B类业务机箱包括R,但不包括S。本申请中使用名称“高性能交换模块”与“低性能交换 模块”只是为了对两个类别的模块进行区分,并不对模块本身的功能做限定。在连接关系 上,两个类别的模块区别在于高性能模块可以连接一个或多个低性能模块,而低性能模块 可以连接一个高性能模块不能连接多个高性能模块。在同一机箱中高性能模块相对于低性 能模块来说,具有更高的性能要求,性能要求例如是带宽要求。模块的带宽要求例如是模 块能够处理的数据带宽。可选地,在不同机箱中的高性能模块相对于低性能模块来说,也 可以具有更高的性能要求。可选地,不同机箱中的高性能模块可以具有相同的性能要求, 不同机箱中的低性能模块可以具有相同的性能要求。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 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
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二机箱包括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示例性地,将构成数据通信系统划分为了第一类别机箱和第二类别机箱,第一类别机 箱包括了第一机箱A1和第二机箱A2,第一机箱A1包括了一个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S和一个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R1,第二机箱A2包括了一个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S和一个第二 低性能交换模块R1。
将A1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A2的R1连接,将A2的S通过另一个框间互连 接口与A1的R1连接。
当由A1和A2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扩容进来第二类别机箱的时候,当增加一个第三机箱B1的时候,提供的第三机箱B1中包括了一个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R1和第四低性能 交换模块R2。此时的数据通信系统中已经具有了两个A类业务机箱,分别为A1和A2, 待加入到该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为B类业务机箱B1。
在将B1加入到由A1和A2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的时候,则可以将A1的S与B1的 R1连接,将A2的S与B1的R2连接。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提供由A1、 A2和B1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只需要部署各A类业务机箱和B 类业务机箱,进而减少了数据通信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于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进而 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设备,可以减少功耗、降低成本;在对A1和A2构成的数据通信 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A1和A2之间的线缆,对待加入到系统中的B1分别与 A1和A2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容方便,本实施例可以从背靠背集群系统向多机箱集群数 据通信系统进行平滑扩容。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图7所示实施例的 基础上,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
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第一 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第三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 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四业务转发模块。可选的,第三业 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可以是同一模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在第三机箱加入通信系统后,将从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在第三机箱加 入通信系统后,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示例性地,第一机箱A1中还包括了n个业务转发模块X,n为正整数,例如,A1中 还包括了一个第一业务转发模块X1、一个第二业务转发模块X2、一个第三业务转发模块 X3、一个第四业务转发模块X4。第二机箱A2中还包括了n个业务转发模块X,例如, A2中还包括了一个第五业务转发模块X1、一个第六业务转发模块X2、一个第七业务转 发模块X3、一个第八业务转发模块X4。其中,A1的业务转发模块的个数与A2业务转发 模块的个数可以相同或不同。
A1的每一个X分别与A1的S、A1的R1连接,即A1的X1分别与A1的S、A1的 R1连接,A1的X2分别与A1的S、A1的R1连接,A1的X3分别与A1的S、A1的R1 连接,A1的X4分别与A1的S、A1的R1连接,以此类推;A2的每一个X分别与A2 的S、A2的R1连接,即A2的X1分别与A2的S、A2的R1连接,A2的X2分别与A2 的S、A2的R1连接,A2的X3分别与A2的S、A2的R1连接,A2的X4分别与A2的 S、A2的R1连接,以此类推。
A1的X1、A1的X2、A1的X3、以及A1的X4可以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 进行通信,进而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数据的收发;同样的,A2的X1、A2 的X2、A2的X3、以及A2的X4可以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进而与数 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数据的收发。
A1的R1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A1的X1或A1的X2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 R1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R1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 的R1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1或A1的X2;若A1的R1判断数据的目 的地是其他机箱,A1的R1不需要识别具体目的机箱是谁,A1的R1通过框间互连接口 将数据发送给A2的S。A1的R1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2的S发送的数据;然 后A1的R1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R1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 则A1的R1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1或A1的X2;若A1的R1判断数 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则A1的R1视为接收到非法数据并直接丢弃数据。
A1的S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A1的X1或A1的X2或A1的X3或A1的 X4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 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1或A1 的X2或A1的X3或A1的X4;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A1的S 可以识别出具体目的机箱是谁,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 例如,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为A2,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 A2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2的R1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 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1或A1的X2或A1的X3或A1的X4; 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则A1的S可以识别出具体目的机箱是谁, 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 为A2,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
A2的R1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上述A1的R1的数据收发过程;以及A2的 S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上述A1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当由A1和A2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将要扩容进来B1的时候,将A1 的S与B1的R1连接,将A2的S与B1的R2连接。其中,B1中还包括了至少一个第七 业务转发模块X,B1的R1分别与B1中每一个X连接,B1的R2分别与B1中每一个X 连接,例如,B1中设置了t个X,分别为X1、X2、…、Xt,t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A1的S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A1的X1或A1的X2或A1的X3或A1的X4 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 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1或A1的X2或A1 的X3或A1的X4;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B1,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 据发送给B1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B1的R1发送的数据;然后 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 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1或A1的X2或A1的X3或A1的X4; 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则A1的S可以识别出具体目的机箱是谁,A1 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2, 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2的R1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 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1或A1 的X2或A1的X3或A1的X4;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则A1的S可 以识别出具体目的机箱是谁,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 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B1,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1的R1。
A2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上述A1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
B1的R1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B1的某一个X发送的数据;然后B1的R1判 断数据的目的地是B1还是其他机箱;若B1的R1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B1,则B1的R1 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1的某一个X;若B1的R1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 箱,B1的R1不需要识别具体目的机箱是谁,B1的R1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 A1的S。B1的R1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1的S发送的数据;然后B1的R1判 断数据的目的地是B1还是其他机箱;若B1的R1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B1,则B1的R1 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1的某一个X;若B1的R1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 箱,则B1的R1视为接收到非法数据并直接丢弃数据。
B1的R2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上述B1的R1的数据收发过程。
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提供由A1、A2和B1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部署各A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即可,进而减少了数据通信 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于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进而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设备,可以 减少功耗、降低成本;在对A1和A2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 A1和A2之间的线缆,对待加入到系统中的B1分别与A1和A2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 容方便,本实施例可以从背靠背集群系统向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系统进行平滑扩容。并且, A1、A2以及B1中具有业务转发模块,进而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 块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A1、A2以及B1可以通过S、R1等完成数据 通信系统内的数据通信。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图7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数据通信系 统还包括第四机箱,第四机箱包括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六低性能 交换模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 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第一 低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高性能交换模 块;将从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第一 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第三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 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四业务转发模块。可选的,第三业 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可以是同一模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在第三机箱加入通信系统后,将从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在第三机箱加 入通信系统后,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示例性地,数据通信系统中已经具有了A1和A2,A1包括了S和R1,A2包括了S 和R1,A1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A2的R1连接,A2的S通过另一个框间互连接 口与A1的R1连接。然后,数据通信系统中还设置了一个第四机箱B2,B2是B类业务 机箱;B2包括了一个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R1和一个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R2;A1的S通 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B2的R1连接,A2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B2的R2连接。
此时,数据通信系统中已经具有了两个A类业务机箱,分别为A1和A2,并且,数 据通信系统中还具有了一个B类业务机箱B2。然后,待加入到该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 为B类业务机箱B1。
A1的S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A1的X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 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 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B2,A1的S通过框间互 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2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B2的R1发送的数 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 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 地是其他机箱,则A1的S可以识别出具体目的机箱是谁,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 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2,则本实施例中A1的S通 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2的R1 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 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A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 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B2,则A1的S通过框间 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2的R1。
A2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上述A1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
当由A1、A2和B2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扩容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例如,当增加一 个第三机箱B1的时候,提供的B1中包括了一个R1和一个R2。在增加B1的时候,可以 将A1的S与B1的R1连接,将A2的S与B1的R2连接。
其中,A1中的其他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A2中的其他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B1中的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见图8所示实施例的介绍。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A类业务 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0所示,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中包括了一个S以及m-1个R, 还包括了n个X,例如,包括了S,以及R1、R2、…、Rm-1,以及X1、X2、…、Xn;每 一个X分别通过框内互连接口与S连接,并且每一个X分别通过框内互连接口与每一个 R连接;S连接了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其他机箱连接,每一个R分别连接了一个框间互连 接口去与其他机箱连接,每一个X分别连接了一个业务接口去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 备连接;每个机箱中的每一个R承担本机箱的业务带宽的1/m。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 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A类业务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二,将图10所示的A类业务机 箱进行简化,可以得到图11所示的结构。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 统中的B类业务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2所示,每一个B类业务机箱中包括了m个 R,还包括了t个X,例如,R1、R2、…、Rm,以及X1、X2、…、Xt;每一个X分别 通过框内互连接口与每一个R连接;每一个R分别连接了一个框间互连接口去与其他机 箱连接,每一个X分别连接了一个业务接口去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连接;每个机 箱中的每一个R承担本机箱的业务带宽的1/m。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 通信系统中的B类业务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二,将图12所示的A类业务机箱进行简化,可 以得到图13所示的结构。其中,n、m、t都是正整数;且m还代表了A类业务机箱的总 个数;可知,当A类业务机箱的个数为m的时候,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中的R的个数为 m-1,每一个B类业务机箱中的R的个数为m;B类业务机箱的总个数与A类业务机箱的 总个数可以相同或不同。
在对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 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单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单框系统中只包括了一个A类业务机箱A1,A1中包括了一个S和一个R1。然后进行第一次扩容,图15为本申 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两框背靠背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 示,该两框背靠背集群系统包括了两个A类业务机箱A1和A2,A1中包括了一个S和一 个R1,A2中包括了一个S和一个R1,A1和A2之间进行均匀互连。在图14所示的单框 系统向图15所示的两框背靠背集群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由于图14中只具有一个A1, A1与其他机箱之间没有连接关系,在增加了一个A2的时候,是采用了新的线缆将A1与 A2互连,不会对已有的线缆进行调整,扩容过程不影响A类业务机箱A1中已部署的业 务,进而图14所示的系统向图15所示的系统扩容的时候是实现了平滑扩容的。
然后进行第二次扩容,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三框集 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在图15所示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B类业务机箱B1;采用新的线缆将B1分别与A1、A2连接即可,不会对已有的线缆进行调整,扩容过 程不影响A类业务机箱A1和A2中已部署的业务,也不会影响A类业务机箱A1和A2 之间已部署的框间连接,进而图15所示的系统向图16所示的系统扩容的时候是实现了平 滑扩容的。
然后进行第三次扩容,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四框集 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在图16所示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B类业务机箱B2;采用新的线缆将B2分别与A1、A2连接即可,不会对已有的线缆进行调整,扩容时 不会影响已部署的A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上的业务、以及框间连接,进而图16所 示的系统向图17所示的系统扩容的时候是实现了平滑扩容的。
再继续扩容的时候,以此类推,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 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再增加到第v个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采用新的线缆将Bv分别与A1、A2连接即可;可知,在不断的增加新的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采用新的 线缆将待加入的B类业务机箱分别与A1、A2连接即可,不会对已有的线缆进行调整,扩 容时不会影响已部署的A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上的业务、以及框间连接,进而实 现平滑扩容。其中,表1为构建m=2的(m+v)框集群系统时对S和R的性能要求,v 为B类业务机箱数量,如表1所示。
表1构建m=2的(m+v)框集群系统时对S和R的性能要求
根据表1可知,当B类业务机箱的个数逐步增加的时候,对于A类业务机箱中S的 性能要求越高,即所支持的集群规模大小取决于A类业务机箱交换模块S的工程实现能 力。
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提供由A1、A2和B1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部署各A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即可,进而减少了数据通信 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于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进而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设备,可以 减少功耗、降低成本;在对A1和A2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 A1和A2之间的线缆,对待加入到系统中的B1分别与A1和A2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 容方便,本实施例可以从背靠背集群系统向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系统进行平滑扩容。并且, A1、A2以及B1中具有业务转发模块,进而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 块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A1、A2以及B1可以通过S、R1等完成数据 通信系统内的数据通信。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图7所示实 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还包括第 五机箱,第五机箱包括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八低性能交换 模块,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机箱还包括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八低性能交换模 块;
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 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 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在第三机箱加入通信系统后,将从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 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在第三机箱加入通 信系统后,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 给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示例性地,数据通信系统中已经具有了A1和A2,A1包括了S和R1,A2包括了S 和R1,A1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A2的R1连接,A2的S通过另一个框间互连接 口与A1的R1连接。然后,数据通信系统中还设置了一个第五机箱A3,A3为A类业务 机箱;A3中包括了一个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R1、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R2和第八低性能 交换模块R3;此时,数据通信系统三个A类业务机箱,分别为A1、A2和A3,每一个A 类业务机箱中分别具有一个S、以及2个R;进而可知,A1还包括了一个第九低性能交换 模块R2,A2还包括一个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R2。
从而,数据通信系统中包括了三个A类业务机箱,分别为A1、A2和A3;每一个A 类业务机箱中分别具有一个S、以及2个R;A1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A2的R1 连接,A1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A3的R1连接;A2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 与A1的R1连接,A2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A3的R2连接;A3的S通过一个框 间互连接口与A1的R2连接,A3的S通过一个框间互连接口与A2的R2连接。
首先,根据图7所示实施中的由两个A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以及图19中的由三个A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可知,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的S均匀连接 其它A类业务机箱的R上,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的R均匀连接其它A类业务机箱的S上。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A类业务机箱的连接关系图,图20 中的A类业务机箱采用了图11的表示方式,如图20所示,设置了m个A类业务机箱,m大于等于2,每个A类业务机箱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均匀连接到其它A类业务机箱 的R,一个A类业务机箱的S和与其连接的其它A类业务机箱的R一起构建一个交叉互 连平面;进而m个A类业务机箱总共构建出m个交换互连平面;这m个交叉互连平面相 互独立,负载分担,共同承载全部框间数据交换;同时,每个交叉互连平面内部的连接是 多个R到1个S的星型连接方式,和前面的交换网mesh集群系统所采用的交换模块的 mesh连接方式完全不同。
表2为m个A类业务机箱组建的m个交叉互连平面的连接方式,如表2所示,m个A 类业务机箱按照图20所示的方案交叉连接后,构建出了m个交叉互连平面,每个交叉互 连平面的连接情况如表2所示。表2中每一行表示一个交叉互连平面中所包含的每个A类 业务机箱的R或S;例如,比如A类业务机箱A1的S、A类业务机箱A2的R1、A类业 务机箱A3的R1、…、A类业务机箱Am-1的R1、以及A类业务机箱Am的R1一起构 建了交叉互连平面1。
表2m个A类业务机箱组建的m个交叉互连平面的连接方式
由图20可以看到,R只跟其它某个A类业务机箱的S互连,因此只要R的框间互连 接口的数据净带宽大于等于该R的框内互连接口的数据净带宽,R即可线速工作。然而某 个A类业务机箱的S和各个其它业务机箱的一个R互连,因此S的框间互连接口的数据 净带宽要求则和多机箱集群系统内的机箱总量有关;在多机箱集群系统中,S的框间互连 接口的数据净带宽会数倍于该S的框内互连接口的净带宽。如图20所示,当多机箱集群 系统中只有m个性能一样的A类业务机箱时,每个S的框间互连接口提供的带宽是S的 框内互连接口带宽的m-1倍。
如图19所示,数据通信系统中包括了三个A类业务机箱,分别为A1、A2和A3;然 后,待加入到该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为B类业务机箱B1。
A1的S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A1的X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 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 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2,则A1的S通过框间 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3,则A1的S通过框 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3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2的R1发 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 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 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A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 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3,则A1的S通过框间互 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3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3的R1发送的 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 的地是其他机箱,A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 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2,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 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
A2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上述A1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
当由A1、A2和A3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扩容进来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例如,当增 加一个第三机箱B1的时候,提供的B1中包括了一个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R1、一个第四 低性能交换模块R2、以及一个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R3。在增加B1的时候,可以将A1 的S与B1的R1连接,将A2的S与B1的R2连接,将A3的S与B1的R3连接。
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B2的R1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 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 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则A1的S 可以识别出具体目的机箱是谁,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 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2,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 或者,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3,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3 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2的R1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 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 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则A1的S 可以识别出具体目的机箱是谁,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 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B2,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2的R1, 或者,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3,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3 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3的R1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 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 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则A1的S 可以识别出具体目的机箱是谁,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 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B2,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2的R1, 或者,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2,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 的R1。
A2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上述A1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
并且,A1中的其他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A2中的其他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B1中的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见图8所示实施例的介绍。
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提供由A1、A2和A3构成的数据通信系 统,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部署各A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即可,进而减少了数 据通信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于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进而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 设备,可以减少功耗、降低成本;在对A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的 时候,不需要改变A类业务机箱之间的线缆,对待加入到系统中的B1分别与各个A 类业务机箱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容方便,实现平滑扩容。并且,A1、A2、A3以及 B1中具有业务转发模块,进而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块与数据 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A1、A2、A3以及B1可以通过S、R1等完成数据 通信系统内的数据通信。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9所示实施 例的基础上,如图2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六机箱,第六机箱包括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将从第二 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十二低性能交 换模块。
示例性地,数据通信系统中已经具有了A1、A2和A3;数据通信系统中还设置了 一个第六机箱B3,B3中包括了一个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R1、一个第十三低性能交 换模块R2和一个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R3,可以将A1的S与B3的R1连接,将 A2的S与B3的R2连接,将A3的S与B3的R3连接。A1、A2和A3之间的连接关 系参见图19所示的实施例。
此时,数据通信系统中已经具有了三个A类业务机箱,分别为A1、A2,并且,数据 通信系统中还具有了一个B类业务机箱B3。然后,待加入到该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为 B类业务机箱B1。
A1的S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A1的X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 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 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2,则A1的S通过框间 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3,则A1的S通过框 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3的R1,若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B3,则A1的S通过 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3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B3的R1 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 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 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A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 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2,则A1的S通过框间 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或者,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3,则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3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2的R1 发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 的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 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A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 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B3,则A1的S通过框间 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3的R1,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3,则A1的S通过框 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3的R1。A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A3的R1发 送的数据;然后A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A1还是其他机箱;若A1的S判断数据的 目的地是A1,则A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1的X;若A1的S判断数据 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A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A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 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B3,则A1的S通过框间互 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B3的R1,若A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A2,则A1的S通过框间 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A2的R1。
A2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上述A1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
当由A1、A2、A3和B3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扩容进来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例如, 当增加一个第三机箱B1的时候,提供的B1中包括了一个R1、一个R2以及一个R3。在 增加B1的时候,可以将A1的S与B1的R1连接,将A2的S与B1的R2连接,将A3 的S与B1的R3连接。
A1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以及A2的S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照图19所示实施例 的介绍。并且,A1中的其他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A2中的其他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A3 中的其他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B1中的模块的数据收发过程,可以参见图8所示实施例 的介绍。
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提供由A1、A2、A3以及B3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在增加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部署各A类业务机箱和B类 业务机箱即可,进而减少了数据通信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于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进 而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设备,可以减少功耗、降低成本;在对由多个A类业务机箱以及 至少一个B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不需要改变A类业务机箱 之间的线缆和接口,也不需要改变已部署的B类业务机箱与各A类业务机箱之间的线缆 和接口,对待加入到系统中的B1分别与各个A类业务机箱进行连接即可,进而扩容方便, 实现平滑扩容。并且,A1、A2、A3、B3、以及B1中具有业务转发模块,进而数据通信 系统中的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块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A1、A2、 A3、B3、以及B1可以通过S、R1等完成数据通信系统内的数据通信。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3为本申 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在图19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 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又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了m个A类业 务机箱以及v个B类业务机箱,每一个A类业务机箱中包括了一个S和m-1个R,每一 个B类业务机箱中包括了m个R,m、v都是正整数。
示例性地,根据图19-图21的介绍可知,当数据通信系统中包括了m个A类业务机箱以及v个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参见图19-图21的连接方式,B类业务机箱的R和A 类业务机箱的R之间采用交叉互连方式,即B类业务机箱的R均匀连接到所有A类业务 机箱的S上。每个B类业务机箱中包括了m个R,每个R各自承载该B类业务机箱的1/m 的内部数据交换任务,且每一个R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本机箱的数据发送出去,每一 个R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其他机箱发送的数据。每个B类业务机箱的m个R依次 连接到m个A类业务机箱的S上,进而B类业务机箱的框间数据交换在A类业务机箱的 S上完成。当部署好A类业务机箱之后,再往系统中扩容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将待加入 的B类业务机箱分别与各个A类业务机箱连接即可,不需要对已部署好的A类业务机箱 之间业务、以及框间连接进行改变,也不需要对已部署的B类业务机箱的业务及框间连接 进行改变,进而实现平滑扩容。
如图22所示,m个A类业务机箱和v个B类业务机箱组建的(m+v)框集群系统,仍 然保持m个交叉互连平面;这m个交叉互连平面中的每个交叉互连平面的组成如表3所 示。
表3m个A类业务机箱和v个B类业务机箱组建m个交叉互连平面的连接方式
从图21所示实施例中的表2以及上述表3可知,无论是只包括A类业务机箱的集群系统,还是既包括A类业务机箱也包括B类业务机箱的集群系统,集群系统的每一个交 叉互连平面的核心模块是A类业务机箱中的S。S承载了交叉互连平面中所有业务机箱的 框间数据交换任务,从而S的工程实现能力会直接影响集群系统的构建规模。表4为m 个A类业务机箱和v个B类业务机箱组件的集群系统对于S和R的性能要求,如表4所 示,单框指的是一个机箱,单框业务性能指的是业务转换模块的性能乘以业务转换模块的 数量。
表4m个A类业务机箱和v个B类业务机箱组建的(m+v)框集群系统对于S和R的性能要 求
根据表4可知,集群系统对于S和R的性能要求,是与单个机箱的业务性能和机箱总量相关的。
并且,A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中具有业务转发模块,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于业务转发模块的介绍。进而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机箱可以通过业务转发模块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A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可以通过S、R1等完成数据 通信系统内的数据通信。
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提供由m个A类业务机箱和v个B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在增加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部署各A 类业务机箱和B类业务机箱即可,进而减少了数据通信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于去除了 中心交换机箱,进而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设备,可以减少功耗、降低成本;当部署好A 类业务机箱之后,再往系统中扩容B类业务机箱的时候,将待加入的B类业务机箱分别 与各个A类业务机箱连接即可,不需要对已部署好的A类业务机箱之间业务、以及框间 连接进行改变,也不需要对已部署的B类业务机箱的业务及框间连接进行改变,进而实现 平滑扩容。
首先,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第三类别机箱”简称为“C类业务机箱”,“第四类别机箱”简称为“D类业务机箱”;“高性能交换模块”简称为“S”,“低性能交换模块” 简称为“R”,“业务转发模块”简称为“X”。C类业务机箱包括S。D类业务机箱包括R。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24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
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
第二机箱包括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还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可选的,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可以是同一模块。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还用于:在第三机箱加入通信系统后,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务转 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在第三机箱加入通信系统后,将从第一低 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 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示例性地,将机箱划分为了第三类别机箱和第四类别机箱,即划分为了C类业务机箱和D类业务机箱。
数据通信系统中包括第一机箱C1和第二机箱D1。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 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5所示,第一机箱C1中 包括了一个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S;可选的,第一机箱C1中还包括了n个业务转发 模块X,例如包括了X1、X2、…、Xn,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例如,第 一机箱C1中包括了至一个第一业务转发模块X1和一个第二业务转发模块X2。如图 25所示,C1的每一个X分别与C1的S连接,即C1的X1、C1的X2分别与C1的S 连接。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机箱的结构示 意图二,图26所示,可以将图25所示的C1进行简化,可以得到图26所示的结构。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二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7所示,第二机箱D1中包括了一个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R;可选的,第一 机箱C1中还包括了t个业务转发模块X,例如包括了X1、X2、…、Xt,其中,t为 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如图27所示,D1的每一个X分别与D1的R连接。图28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二机箱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8 所示,可以将图27所示的D1进行简化,可以得到图28所示的结构。
如图24所示,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与D1的R进行连接。图29为本申请实 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根据图26和图28所示的结构, 可以将图24所示的结构进行简化,得到图29所示的结构。
此时,数据通信系统中已经具有了一个C类业务机箱和一个D类业务机箱,分别为C1和D1。然后,待加入到该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三机箱为D类业务机箱D2。
C1的X可以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进而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 设备进行数据的收发;同样的,D1的X可以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进而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其他设备进行数据的收发。
C1的S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C1的X发送的数据,例如接收C1的X1或C1 的X2发送的数据;然后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C1还是其他机箱;若C1的S判断 数据的目的地是C1,则C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C1的X;若C1的S判 断数据的目的地是D1,则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D1的R。C1的S还 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D1的R发送的数据;然后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C1 还是其他机箱;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C1,则C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 发送给C1的X,例如发送给C1的X1或C1的X2;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 机箱,C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 箱,在只具有C1和D1的时候,若C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D1,则C1的S通过框 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D1的R。
当由C1和D1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扩容进来D类业务机箱的时候,例如,当增加一个第三机箱D2的时候,提供的D1中包括了一个R以及至少一个X,D2的结构与D1相 同。在增加D2的时候,可以将C1的S与D2的R连接。
C1的S可以通过框内互连接口接收C1的X发送的数据,例如接收C1的X1或 C1的X2发送的数据;然后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C1还是其他机箱;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C1,则C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C1的X;若 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C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C1的S 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D1, 则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D1的R,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 D2,则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D2的R。C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 连接口接收D1的R发送的数据;然后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C1还是其他机箱; 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C1,则C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C1 的X,例如发送给C1的X1或C1的X2;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 C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后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 此时增加了一个D2,若C1的S确定数据的目的地是D2,则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 口将数据发送给D2的R。C1的S还可以通过框间互连接口接收D2的R发送的数据; 然后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C1还是其他机箱;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 C1,则C1的S通过框内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C1的X,例如发送给C1的X1或C1 的X2;若C1的S判断数据的目的地是其他机箱,C1的S可以识别出目的机箱,然 后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目的机箱,例如,若C1的S确定数据的 目的地是D1,则C1的S通过框间互连接口将数据发送给D1的R。
在对多机箱集群数据通信设备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单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0所示,该单框系统中 只包括了一个C类业务机箱C1,C1中包括了一个S。然后进行第一次扩容,图31 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两框背靠背集群系统的结构示 意图,图31所示,该两框背靠背集群系统包括了一个C类业务机箱C1、以及一个D 类业务机箱D1,C1中包括了一个S,D1中包括了一个R;C1的S与D1的R连接。 在图30所示的单框系统向图31所示的两框背靠背集群系统进行扩容的时候,由于图 30中只具有一个C1,C1与其他机箱之间没有连接关系,在增加了一个D1的时候, 是采用了新的线缆将C1与D1互连,不会对已有的线缆进行调整,扩容过程不影响C 类业务机箱C1中已部署的业务,进而图30所示的系统向图31所示的系统扩容的时 候是实现了平滑扩容的。
然后进行第二次扩容,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三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2所示,在图31所示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D 类业务机箱D2;采用新的线缆将C1与D2连接即可,不会对已有的线缆进行调整, 扩容过程不影响C类业务机箱C1中已部署的业务,不影响D类业务机箱D1中已部 署的业务,也不会影响C1与D1之间已部署的框间连接,进而图31所示的系统向图 32所示的系统扩容的时候是实现了平滑扩容的。
再继续扩容的时候,以此类推,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另一种数据通 信系统中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再增加到第v个D类业务机箱的时候,采用 新的线缆将Dv的R与C1的S连接即可,其中,v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可知,在 不断的增加新的D类业务机箱的时候,采用新的线缆将待加入的D类业务机箱与C1 连接即可,不会对已有的线缆进行调整;从而,每扩容一个D类业务机箱对之前已部 署的业务机箱及其框间互连没有任何影响,扩容时不会影响已部署的C类业务机箱和C类业务机箱上的业务、以及框间连接,进而实现平滑扩容。
可知,通过以上扩容过程,由于每个D类业务机箱只和C类业务机箱之间有互连,各D类业务机箱之间无直接的连接,所以当C类业务机箱以及C类业务机箱的S部 署到位之后,再扩容D类业务机箱,不会影响已部署的C类业务机箱的业务,也不会 影响已部署的D类业务机箱的业务,同样不会影响已部署的C类业务机箱与已部署的 D类业务机箱的框间互连,进而可以做到逐框平滑扩容。
图33所示的多框集群系统中具有一个C类业务机箱以及v个D类业务机箱,进 而一个C类业务机箱以及v个D类业务机箱可以组建一个(1+v)框集群系统,该(1+v) 框集群系统在逻辑上只有1个交叉互连平面,该交叉互连平面的组成如表5所示。
表5(1+v)框集群系统的交叉互连平面连接方式
从表5中可知,(1+v)框集群系统核心仍然是C类业务机箱的S;S承载了所有业 务机箱的框间数据交换任务,因此S的工程实现能力会直接影响集群系统的构建规模。 表6为(1+v)框集群系统对S和R的性能要求,如表6所示。
表6(1+v)框集群系统对S和R的性能要求
根据表6可知,上述(1+v)框集群系统中单个机箱的业务性能与机箱总量相关;随着集群规模增加,对C类业务机箱的S的性能要求逐渐增加。表7为v在不同取值下 (1+v)框集群系统对S和R的性能要求,表7所示。在表6和表7中,单框指的是一 个机箱。
表7v在不同取值下(1+v)框集群系统对S和R的性能要求
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提供由一个C类业务机箱和v个D类业务机箱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去除了中心交换机箱,在增加D类业务机箱的时候,部署各C 类业务机箱和D类业务机箱即可,进而减少了数据通信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由于去除了 中心交换机箱,进而不需要增加附属的硬件设备,可以减少功耗、降低成本;当部署好C 类业务机箱之后,再往系统中扩容D类业务机箱的时候,将待加入的D类业务机箱与C 类业务机箱连接即可,不需要对已部署好的C类业务机箱之间业务、以及框间连接进行改 变,也不需要对已部署的D类业务机箱的业务及框间连接进行改变,进而实现平滑扩容。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一低性能交 换模块;第二机箱包括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 模块连接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一 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 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如图 3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
步骤S341、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 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42、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 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其中,步骤S341与步骤S342的执行次序不做限定。
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则本 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43、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44、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则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以 下步骤:
步骤S345、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三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46、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四业务转发模块。
其中,上述各步骤的执行次序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各模块的原理、以及本实施例的方法原理可以参见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的描述。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一低性能 交换模块;第二机箱包括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 换模块连接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第 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第 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数 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四机箱,第四机箱包括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六低性能交换模 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六低 性能交换模块。如图3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
步骤S351、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 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52、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 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53、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54、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
其中,步骤S351、步骤S352、步骤S353、以及步骤S354的执行次序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各模块的原理、以及本实施例的方法原理可以参见图9-图18所示实施例的描述。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图3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 第五机箱,第五机箱包括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八低性能交 换模块,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机箱还包括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八低性能交换模 块;
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步骤S361、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将从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十 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62、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63、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64、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步骤S365、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其中,上述各步骤的执行次序不做限定。
可选的,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六机箱,第六机箱包括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一高 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第十四低性能交换 模块连接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则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步骤S366、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步骤S367、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其中,上述任一步骤的执行次序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各模块的原理、以及本实施例的方法原理可以参见图19-图23所示实施例的描述。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 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数据 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第二机箱包括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 接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 的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
步骤S371、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步骤S372、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步骤S373、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
步骤S374、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其中,步骤S371—步骤374的执行次序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各模块的原理、以及本实施例的方法原理可以参见图24-图33所示实施例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模块S、模块R、以及模块X只是逻辑上的抽象概念, 在工程实现上,可以结合工程可实现性,系统可靠性等设计要求,可以对上述模块进 行细分、整合、或者交叉融合。例如,可以通过一个集成电路芯片或电路模块构建出 1个模块S,也可以通过多个集成电路芯片或电路模块共同构建出1个模块S,可以通 过一个集成电路芯片或电路模块构建出1个模块R,也可以通过多个集成电路芯片或 电路模块共同构建出1个模块R,可以通过一个集成电路芯片或电路模块构建出1个 模块X,也可以通过多个集成电路芯片或电路模块共同构建出1个模块X。例如,将 一个或多个模块S和/或一个或多个模块R集成在一个集成电路芯片或一个电路模块 里。例如,模块S采用多个交换集成电路芯片或电路模块,模块R采用1个交换集成 电路芯片或电路模块。例如将一个或多个模块S、一个或多个模块R和/或一个或多个 模块X集成在一个集成电路芯片或一个电路模块里。举例来说,模块S或模块R采 用拥有多个串行器/解串器(serializer/deserializer,serdes)数据通道的交换集成电路 芯片,从而可以将任意serdes数据通道输入的符合格式要求的待交换数据信元、基于 信元头信息等等,交换到任意serdes数据通道进行输出。
本申请中判断交换目的地例如根据信元头来判断,信元头中例如包括包括用于唯一识别目的模块的目的标识,目的标识例如包括框号、槽位号和业务转发模块号等。
本申请中的上述框间互连接口和框内互连接口包括但不限于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接口、电缆接口、光缆接口、无线接口等。框间互连接口和框内 互连接口所采用的连接介质包括但不限于PCB、电缆、光缆或直接采用无线连接等。
本申请中第一类别机箱中的S根据预设方案,预留用于接入第二类别机箱的R的接口 的数量。预设方案包括通信系统可以支持接入的第二类别机箱的最高数量,预设方案可以 根据集群系统规模、网络互连需求和性能需求等设置。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再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可以用于执行图7-8所示 实施例中数据通信系统的动作或步骤,还可以用于执行图9-18所示实施例中数据通信 系统的动作或步骤,还可以用于执行图19-20所示实施例中设备的数据通信系统的的 动作或步骤,还可以用于执行图21-23所示实施例中设备的数据通信系统的的动作或 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A1和第二机箱A2,还提供 了待加入到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三机箱B1。
对于每一个上述第一机箱,每一个第一机箱具体包括:处理器2701a和存储器2702a。
存储器2702a,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2701a,用于执行存储器2702a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执行图7-23 所示实施例中A类业务机箱的各模块的动作,或实现执行图34-35所示实施例中A类 业务机箱的动作或步骤,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一机箱还可以包括总线2703a。其中,处理器2701a、以及存储器2702a可以通过总线2703a相互连接;总线2703a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上述总线2703a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 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7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 型的总线。
对于每一个上述第二机箱,每一个第二机箱具体包括:处理器2701b和存储器2702b。
存储器2702b,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2701b,用于执行存储器2702b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执行图7-23 所示实施例中B类业务机箱的各模块的动作,或实现执行图34-35所示实施例中B类 业务机箱的动作或步骤,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机箱还可以包括总线2703b。其中,处理器2701b、以及存储器2702b可以通过总线2703b相互连接;总线2703ba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上述总 线2703b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7中仅用一 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和借鉴,相同或相似的步骤以及名词均不再一一赘述。
或者,以上各个模块的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通过集成电路的形式内嵌于该SMF实体的 某一个芯片上来实现。且它们可以单独实现,也可以集成在一起。即以上这些模块可以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 FPGA)等。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它有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多框集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可以用于执行图24-33 所示实施例中数据通信系统的动作或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机箱C1和第二机箱D1,还提供了待加入到数据通信系统中的第三机箱D2。
其中,第一机箱C1为C类业务机箱,第二机箱D1和第三机箱D2都是D类业 务机箱。
对于每一个上述C类业务机箱,每一个C类业务机箱具体包括:处理器2801a 和存储器2802a。
存储器2802a,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2801a,用于执行存储器2802a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执行图24-33所示实施例中C类业务机箱的各模块的动作,或实现执行图36所示实施例中C类业 务机箱的动作或步骤,不再赘述。
可选的,C类业务机箱还可以包括总线2803a。其中,处理器2801a、以及存储器2802a可以通过总线2803a相互连接;总线2803a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上 述总线2803a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8中仅 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对于每一个上述D类业务机箱,每一个D类业务机箱具体包括:处理器2801b 和存储器2802b。
存储器2802b,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2801b,用于执行存储器2802b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执行图24-33所示实施例中D类业务机箱的各模块的动作,或实现执行图36所示实施例中D类业 务机箱的动作或步骤,不再赘述。
可选的,24-33可以包括总线2803b。其中,处理器2801b、以及存储器2802b可 以通过总线2803b相互连接;总线2803ba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上述总线 2803b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8中仅用一条粗 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和借鉴,相同或相似的步骤以及名词均不再一一赘述。
或者,以上各个模块的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通过集成电路的形式内嵌于该终端设备的某一个芯片上来实现。且它们可以单独实现,也可以集成在一起。即以上这些模 块可以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 一个或多个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 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 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 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 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 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 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 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 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 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 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 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 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 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 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Claims (22)
1.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
所述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二机箱包括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四机箱,所述第四机箱包括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五机箱,所述第五机箱包括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八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机箱还包括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八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六机箱,所述第六机箱包括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三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四业务转发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
将从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
将从所述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11.一种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
所述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
所述第二机箱包括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将从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还用于:连接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
在所述第三机箱加入所述通信系统后,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13.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所述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机箱包括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和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四机箱,所述第四机箱包括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六低性能交换模块。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五机箱,所述第五机箱包括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八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机箱还包括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八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所述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将从所述第九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十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十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还包括第六机箱,所述第六机箱包括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和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
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十三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十四低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三高性能交换模块。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箱还包括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第四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三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四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三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高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四业务转发模块。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五低性能交换模块。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三低性能交换模块。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和所述第七低性能交换模块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十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22.一种应用于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所述第一机箱包括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第二业务转发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据通信系统外的设备通信;所述第二机箱包括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用于连接待加入所述通信系统的第三机箱中的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
所述第一高性能交换模块将从所述第一低性能交换模块、所述第一业务转发模块和所述第二业务转发模块三者中的一个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低性能交换模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05803.8A CN111865836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CN202010506752.0A CN111865837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CN201810291272.XA CN108768899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PCT/CN2019/079815 WO2019192363A1 (zh) | 2018-04-03 | 2019-03-27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EP19781260.5A EP3767903B1 (en) | 2018-04-03 | 2019-03-27 |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JP2020554079A JP7111829B2 (ja) | 2018-04-03 | 2019-03-27 |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US17/035,455 US11265265B2 (en) | 2018-04-03 | 2020-09-28 |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91272.XA CN108768899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05803.8A Division CN111865836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CN202010506752.0A Division CN111865837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68899A true CN108768899A (zh) | 2018-11-06 |
CN108768899B CN108768899B (zh) | 2020-07-07 |
Family
ID=6398108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06752.0A Active CN111865837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CN201810291272.XA Active CN108768899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CN202010505803.8A Active CN111865836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06752.0A Active CN111865837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05803.8A Active CN111865836B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65265B2 (zh) |
EP (1) | EP3767903B1 (zh) |
JP (1) | JP7111829B2 (zh) |
CN (3) | CN111865837B (zh) |
WO (1) | WO2019192363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92363A1 (zh) * | 2018-04-03 | 2019-10-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9005A (zh) * | 1997-06-18 | 1999-02-24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传送装置及其扩展方法 |
US20070211712A1 (en) * | 2006-03-13 | 2007-09-13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odular scalable switch architecture |
CN101442442A (zh) * | 2008-12-17 | 2009-05-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管理装置、控制装置、管理控制装置及路由器系统 |
CN105119849A (zh) * | 2015-07-21 | 2015-12-02 |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交换机架构及应用于交换机架构的数据管理方法 |
EP3029899A1 (en) * | 2014-12-04 | 2016-06-08 | Juniper Networks, Inc. | Multi-chassis switch having a modular center stage chassis |
CN106656804A (zh) * | 2017-02-05 | 2017-05-10 | 北京中航通用科技有限公司 | 低延时的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交换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51596A (en) | 1995-07-27 | 1998-05-12 | Vlsi Technology, Inc. | Autom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critical timing paths in integrated circuit layouts for use with automated circuit layout system |
US6826195B1 (en) * | 1999-12-28 | 2004-11-30 | Bigband Networks Bas, Inc. | System and process for high-availability, direct, flexible and scalable switching of data packets in broadband networks |
US20060203820A1 (en) | 2004-01-16 | 2006-09-14 | Marc Coluccio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and isolating packetized data through a plurality of last-mile carriers to form a multi-node intranet |
US7872989B1 (en) * | 2004-07-12 | 2011-01-18 | Habanero Holdings, Inc. | Full mesh optimization for spanning tree protocol |
US7873321B2 (en) | 2005-03-29 | 2011-01-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network access performance of a wireless device |
CN100420217C (zh) * | 2005-06-28 | 2008-09-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框间互连的通信系统及其数据交换方法 |
US7552262B1 (en) * | 2005-08-31 | 2009-06-23 | Juniper Networks, Inc. | Integration of an operative standalone router into a multi-chassis router |
CN101098238B (zh) * | 2007-06-29 | 2010-12-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交换网板及方法 |
CN101262355A (zh) * | 2008-04-18 | 2008-09-10 |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交换处理板及其相应交换处理系统 |
CN101447941A (zh) * | 2008-12-25 | 2009-06-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机框互连系统及机框连接方法 |
US9225666B1 (en) * | 2009-03-31 | 2015-12-29 | Juniper Networks, Inc. | Distributed multi-stage switch fabric |
BR112012024886B1 (pt) * | 2010-03-29 | 2018-08-0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Roteador agrupado e método de roteamento agrupado |
US8495194B1 (en) * | 2010-06-29 | 2013-07-23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Connecting network deployment units |
CN103379005B (zh) * | 2012-04-20 | 2018-03-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线路终端设备及其实现方法 |
CN102664954B (zh) * | 2012-04-25 | 2014-08-27 | 清华大学 | 基于hla的分布式仿真支撑平台的实现方法 |
JP5867366B2 (ja) * | 2012-11-08 | 2016-02-24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 |
CN103036815B (zh) * | 2012-12-06 | 2016-02-17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ict融合系统 |
CN103430499B (zh) * | 2013-02-06 | 2016-01-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在网络虚拟化系统中组播数据通道建立的方法及设备 |
US10193829B2 (en) * | 2013-03-12 | 2019-01-29 | Omega Switching Systems, Llc | Indefinitely expandable high-capacity data switch |
US10735327B2 (en) * | 2013-06-14 | 2020-08-04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Fault tolerant and load balanced routing |
CN105812288B (zh) * | 2014-12-29 | 2020-04-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交换方法、多框互联系统及其框设备 |
CN106789679B (zh) * | 2015-11-24 | 2020-02-21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线卡框、多框集群路由器、选路及报文处理方法 |
CN106789753B (zh) * | 2015-11-24 | 2020-06-26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线卡框、多框集群路由器、及报文处理方法 |
CN105490874B (zh) * | 2015-11-26 | 2019-06-14 |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 刀片交换机系统、机架式网络设备及刀片交换机测试方法 |
US10581726B2 (en) * | 2016-03-15 | 2020-03-0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BFD) over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 (MC-LAG) in internet protocol (IP)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networks |
US10581688B2 (en) * | 2017-06-19 | 2020-03-03 | Quanta Computer Inc. | Methods for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multiple 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 (MC-LAG) |
US20190182202A1 (en) * | 2017-12-12 | 2019-06-13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e optimization in a multichasiss link aggregation configuration |
CN111865837B (zh) * | 2018-04-03 | 2024-04-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
2018
- 2018-04-03 CN CN202010506752.0A patent/CN11186583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4-03 CN CN201810291272.XA patent/CN108768899B/zh active Active
- 2018-04-03 CN CN202010505803.8A patent/CN111865836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27 EP EP19781260.5A patent/EP3767903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3-27 WO PCT/CN2019/079815 patent/WO2019192363A1/zh unknown
- 2019-03-27 JP JP2020554079A patent/JP711182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28 US US17/035,455 patent/US1126526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9005A (zh) * | 1997-06-18 | 1999-02-24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传送装置及其扩展方法 |
US20070211712A1 (en) * | 2006-03-13 | 2007-09-13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odular scalable switch architecture |
CN101442442A (zh) * | 2008-12-17 | 2009-05-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管理装置、控制装置、管理控制装置及路由器系统 |
EP3029899A1 (en) * | 2014-12-04 | 2016-06-08 | Juniper Networks, Inc. | Multi-chassis switch having a modular center stage chassis |
CN105119849A (zh) * | 2015-07-21 | 2015-12-02 |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交换机架构及应用于交换机架构的数据管理方法 |
CN106656804A (zh) * | 2017-02-05 | 2017-05-10 | 北京中航通用科技有限公司 | 低延时的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交换机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92363A1 (zh) * | 2018-04-03 | 2019-10-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US11265265B2 (en) | 2018-04-03 | 2022-03-0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65837A (zh) | 2020-10-30 |
CN111865837B (zh) | 2024-04-12 |
EP3767903B1 (en) | 2023-06-21 |
CN111865836A (zh) | 2020-10-30 |
US20210029058A1 (en) | 2021-01-28 |
US11265265B2 (en) | 2022-03-01 |
EP3767903A1 (en) | 2021-01-20 |
JP2021517782A (ja) | 2021-07-26 |
CN111865836B (zh) | 2024-06-28 |
JP7111829B2 (ja) | 2022-08-02 |
EP3767903A4 (en) | 2021-04-07 |
WO2019192363A1 (zh) | 2019-10-10 |
CN108768899B (zh) | 2020-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85033B (zh) | 用于在网络单元中分配会话束的方法和设备 | |
US6721313B1 (en) | Switch fabric architecture using integrated serdes transceivers | |
US9600440B2 (en) | Network topology of hierarchical ring with recursive shortcuts | |
CN101459536B (zh) | 端口配置方法和交换设备 | |
CN101052013B (zh) | 一种网络设备内部管理通道实现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3259733B (zh) | 一种子卡单元动态适配方法和线卡板 | |
CN101094125A (zh) | 在atca/atca300扩展交换带宽的交换结构 | |
GB2189112A (en) | Automatic telecommunications switching system | |
JP2017539173A (ja) | クロスボード転送方法及び装置、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 |
CN101370009B (zh) | 基于Linux内核网络子系统的虚拟网络块框架的构建方法 | |
CN108768899A (zh) | 数据通信系统和方法 | |
CN100379195C (zh) | 采用软配置的数据交换 | |
CN101069434B (zh) | 用于转换及同步数据通信量的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 | |
Gauffin et al. | Multi-gigabit networking based on DTM: a TDM medium access technique with dynamic bandwidth-allocation | |
Liu et al. | A guaranteed-throughput switch for network-on-chip | |
CN101719856B (zh) | 兼容10ge lan端口和wan端口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389149B (zh) | 应用于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信令批处理方法 | |
CN110691367B (zh) | 一种承载网接入段设备的成本计算方法及装置 | |
CN100420236C (zh) | 用于WiMAX流交换的交换系统 | |
WO2019193598A1 (en) | A rapidio® network for achieving load balancing | |
CN101695040A (zh) | 一种模块化交换机及其进行数据交换的方法 | |
US11765103B2 (en) | Large-scale network with high port utilization | |
US20230155954A1 (en) | Queue schedul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CN113055316B (zh) | 多级交换拓扑 | |
CN217904426U (zh) | 一种高灵活性模块化的现场总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