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66368A -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66368A
CN108766368A CN201810538863.2A CN201810538863A CN108766368A CN 108766368 A CN108766368 A CN 108766368A CN 201810538863 A CN201810538863 A CN 201810538863A CN 108766368 A CN108766368 A CN 108766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different
line
control
driving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388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维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3886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66368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01637 priority patent/WO201922769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766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6368A/zh
Priority to US16/215,635 priority patent/US10726796B2/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该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本申请的背光驱动电路能减少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进而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直下式背光具有更好的显示均匀性,能实现分区显示提高对比度,能做窄边框等一系列优势,使得直下式背光逐渐开始在手机模组中出现。传统的面光源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为面光源中发光单元矩阵的行数与列数之和,为了得到更加精细的显示效果,面光源的行列数一直在增加,导致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越来越多,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该背光驱动电路能减少面光源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该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背光驱动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该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驱动方法包括:通过第一晶体管向第一行的发光单元输入扫描信号,并向数据线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发光单元发光;重复上述步骤,依次使其他行的发光单元发光。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控制线,将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能够减少与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连接的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驱动电路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二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三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四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五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背光驱动电路工作的时序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驱动电路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直下式背光驱动电路的面光源包括34*9个分区,也即包括34*9个发光单元。直下式背光可以进行局部灰度值的调控,即整面背光不是同时点亮,而是被分成了很多分区,每个分区的亮度可以单独控制,以配合液晶显示屏的画面显示。具体地,当液晶显示屏某个区域的显示画面灰度低时,对应直下式背光的分区亮度随之调低;当液晶显示屏某个区域的显示画面灰度高时,对应直下式背光的分区亮度随之调高。直下式背光随着液晶显示屏画面的灰度变化而动态的改变分区的亮度,使得液晶显示屏能表现更优异的显示效果。
图1中的背光驱动电路的行列扫描式驱动方法包括:从SW1输入电流数据,同时从CS1~CS34输入电流数据,使第一列的34个发光单元发光;关闭SW1,从SW2输入电流数据,同时从CS1~CS34输入电流数据,使第二列的34个发光单元发光。以此类推,依次让其他列的发光单元发光,使得整面发光单元全部发光。最后一列发光单元发光后,再返回第一列打开SW1,重复进行扫描,在扫描速度超过60HZ的情况下,人眼无法识别发光单元的闪烁过程,则表现为整面发光单元发光。SW1~SW9分别与9个驱动芯片引脚连接,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与驱动电极的正极电连接,CS1~CS34分别与34个驱动芯片引脚连接,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与驱动电极的负极电连接。即图1中的背光驱动电路要使用34+9=43个驱动芯片引脚。
对于包括m行、n列发光单元的背光驱动电路,现有技术中,其需要使用m+n个驱动芯片引脚。随着对显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背光驱动电路中的分区数量越来越多,导致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增加,这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本申请的背光驱动电路中,通过增加晶体管来减少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201以及至少第一晶体管202、第二晶体管203,每行发光单元201连接于同一扫描线204,每列发光单元201连接于同一数据线205,扫描线204和/或数据线205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202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20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202和第二晶体管203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206的引脚,第一晶体管202和第二晶体管203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本申实施方式的背光驱动电路通过设置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来减少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以下,请参阅附图3~图10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背光驱动电路为9*9矩阵排列的,其包括A1~A9九条扫描线、K1~K9九条数据线,N1~N5分别为五个驱动芯片引脚,S1~S9分别为九个驱动芯片引脚。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部分扫描线A1、A2、A3分别与第一晶体管Q10、Q11、Q12的第一端连接,部分扫描线A4、A5、A6分别与第二晶体管Q13、Q14、Q15的第一端连接,部分扫描线A7、A8、A9没有与晶体管连接,而是分别直接与驱动芯片引脚N3、N4、N5连接。M4、M5、M6为三条不同的第一控制线。
第一晶体管Q10、第二晶体管Q13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N1、N2,第一晶体管Q10、第二晶体管Q13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M4;第一晶体管Q11、第二晶体管Q14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N1、N2,第一晶体管Q11、第二晶体管Q14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M5;第一晶体管Q12、第二晶体管Q15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N1、N2,第一晶体管Q12、第二晶体管Q15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M6。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一晶体管Q10、Q11的各第二端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N1,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一晶体管Q10、Q11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第一控制线M4、M5;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一晶体管Q11、Q12的各第二端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N1,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一晶体管Q11、Q12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的第一控制线M5、M6。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二晶体管Q13、Q14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N2,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二晶体管Q13、Q14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第一控制线M4、M5;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二晶体管Q14、Q15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N2,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二晶体管Q14、Q15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第一控制线M5、M6。
九条数据线K1~K9分别直接与驱动芯片引脚S1~S9连接,第一控制线M4、M5、M6分别与三个驱动芯片引脚连接。则图2中的背光驱动电路共要使用17个驱动芯片引脚,而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用18个驱动芯片引脚,即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减少了1个驱动芯片引脚。
图3中的背光驱动电路的工作步骤包括:从第一控制线M4输入第一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N1输入扫描信号,使扫描信号传输给第一行的发光单元,同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9分别给数据线K1~K9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发光单元发光。重复上述步骤,依次使第二行至第六行的发光单元发光。再通过驱动芯片引脚N3将扫描信号传输至第七行的发光单元,同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9将数据信号分别传输至数据线K1~K9,使第七行的发光单元发光。重复让第七行的发光单元发光的步骤依次使第八行和第九行的发光单元发光。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晶体管Q10、Q11、Q12的第一端分别与扫描线A1、A2、A3连接,将第二晶体管Q13、Q14、Q15的第一端分别与扫描线A4、A5、A6连接,且将第一晶体管Q10、Q11、Q12的各第二端均连接至驱动芯片引脚N1,并将第二晶体管Q13、Q14、Q15的各第二端均连接至驱动芯片引脚N2,从而能少使用一个驱动芯片引脚。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二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与上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将部分扫描线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部分扫描线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将部分数据线与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部分数据线与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具体地,部分扫描线A1、A2、A3分别与第一晶体管Q10、Q11、Q12的第一端连接,部分扫描线A4、A5、A6分别与第二晶体管Q13、Q14、Q15的第一端连接,部分扫描线A7、A8、A9分别直接与驱动芯片引脚N3、N4、N5连接;部分数据线K1、K2、K3分别与第三晶体管Q1、Q2、Q3的第一端连接,部分数据线K4、K5、K6分别与第四晶体管Q4、Q5、Q6的第一端连接,部分数据线K7、K8、K9分别直接与驱动芯片引脚S3、S4、S5连接。第一晶体管Q10和第二晶体管Q13的各控制端与同一第一控制线M4连接,第一晶体管Q11和第二晶体管Q14的各控制端与同一第一控制线M5连接,第一晶体管Q12和第二晶体管Q15的各控制端与同一第一控制线M6连接;第三晶体管Q1和第四晶体管Q4的各控制端与同一第二控制线M1连接,第三晶体管Q2和第四晶体管Q5的各控制端与同一第二控制线M2连接,第三晶体管Q3和第四晶体管Q6的各控制端与同一第二控制线M3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需要使用的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为16,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方式能减少使用2个驱动芯片引脚。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三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与上两个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每一扫描线与第一晶体管或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每一数据线与第三晶体管或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Q10、Q11、Q12为第一晶体管,Q13、Q14、Q15为第二晶体管,Q16、Q17、Q18为第一晶体管,当包括更多行数的扫描线时,以此类推。每相邻三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即扫描线A1~A3与第一晶体管Q10、Q11、Q12的第一端连接,扫描线A4~A6与第二晶体管Q13、Q14、Q15的第一端连接,扫描线A7~A9与第一晶体管Q16、Q17、Q18的第一端连接。与每相邻三行扫描线连接的三个不同的第一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即第一晶体管Q10、Q11、Q12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N1连接,第一晶体管Q16、Q17、Q18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N3连接。每相邻三行扫描线连接的三个不同的第一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三个第一控制线,即第一晶体管Q10、Q11、Q12的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第一控制线M4、M5、M6;第一晶体管Q16、Q17、Q18的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第一控制线M4、M5、M6。与每相邻三行扫描线连接的三个不同的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即第二晶体管Q13、Q14、Q15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N2连接。与每相邻三行扫描线连接的三个不同的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三个第一控制线,即第二晶体管Q13、Q14、Q15的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第一控制线M4、M5、M6。
同时,每相邻三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即数据线K1、K2、K3与第三晶体管Q1、Q2、Q3的第一端连接,数据线K4、K5、K6与第四晶体管Q4、Q5、Q6的第一端连接,数据线K7、K8、K9与第三晶体管Q7、Q8、Q9的第一端连接。与每相邻三列数据线连接的三个不同的第三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即第三晶体管Q1、Q2、Q3的第二端连接同一驱动芯片引脚S1,第三晶体管Q7、Q8、Q9的第二端连接同一驱动芯片引脚S2。与每相邻三列数据线连接的三个不同的第三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三个第二控制线,即第三晶体管Q1、Q2、Q3的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控制线M1、M2、M3连接,第三晶体管Q7、Q8、Q9的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控制线M1、M2、M3连接。与每相邻三列数据线连接的三个不同的第四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即第四晶体管Q4、Q5、Q6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S2连接。与每相邻三列数据线连接的三个不同的第四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三个第二控制线,即第四晶体管Q4、Q5、Q6的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控制线M1、M2、M3连接。
图5中的背光驱动电路的工作步骤包括:从第一控制线M4输入第一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N1输入扫描信号,使扫描信号传输给第一行的发光单元,同时通过第二控制线M1输入第二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3分别给数据线K1~K9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第一、四、七发光单元发光;关闭M1,通过第二控制线M2输入第二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3分别给数据线K1~K9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第二、五、八发光单元发光;关闭M2,通过第二控制线M3输入第二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3分别给数据线K1~K9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第三、六、九发光单元发光。至此,第一行的所有发光单元已发光。重复上述步骤,依次使第二行至第九行的发光单元发光。
本实施方式中需要使用的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为12,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方式能减少使用6个驱动芯片引脚。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每相邻三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并将每相邻三行的第一晶体管或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至同一驱动芯片引脚,且将每相邻三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并将每相邻三列的第三晶体管或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至同一驱动芯片引脚,从而能减少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四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背光驱动电路中,第一、第二晶体管的数量分别为四个,每相邻两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即扫描线A1、A2与第一晶体管Q9、Q10的第一端连接,扫描线A3、A4与第二晶体管Q11、Q12的第一端连接,扫描线A5、A6与第一晶体管Q13、Q14的第一端连接,扫描线A7、A8与第二晶体管Q15、Q16的第一端连接。当包括更多行数的扫描线时,以此类推。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一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即第一晶体管Q9、Q10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N1连接,第一晶体管Q13、Q14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N3连接。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一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第一控制线,即第一晶体管Q9、Q10的各控制端分别与第一控制线M3、M4连接,第一晶体管Q13、Q14的各控制端分别与第一控制线M3、M4连接。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即第二晶体管Q11、Q12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N2连接,第二晶体管Q15、Q16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N4连接。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第一控制线,即第二晶体管Q11、Q12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一控制线M3、M4连接,第二晶体管Q15、Q16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一控制线M3、M4连接。
每相邻两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即数据线K1、K2与第三晶体管Q1、Q2的第一端连接,数据线K3、K4与第四晶体管Q3、Q4的第一端连接,数据线K5、K6与第三晶体管Q5、Q6的第一端连接,数据线K7、K8与第四晶体管Q7、Q8的第一端连接。当包括更多列数的数据线时,以此类推。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三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即第三晶体管Q1、Q2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S1连接,第三晶体管Q5、Q6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S3连接。不同的相邻两个第三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第二控制线,即第三晶体管Q1、Q2的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控制线M3、M4连接,第三晶体管Q13、Q14的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控制线M1、M2连接。不同的相邻两个第四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即第四晶体管Q3、Q4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S2连接,第四晶体管Q7、Q8的各第二端与同一驱动芯片引脚S4连接。不同的相邻两个第四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第二控制线,即第四晶体管Q3、Q4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控制线M1、M2连接,第四晶体管Q7、Q8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控制线M1、M2连接。
图6中的背光驱动电路的工作步骤包括:从第一控制线M4输入第一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N1输入扫描信号,使扫描信号传输给第一行的发光单元,同时通过第二控制线M1输入第二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4分别给数据线K1~K8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第一、三、五、七发光单元发光;关闭M1,通过第二控制线M2输入第二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4分别给数据线K1~K8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第二、四、六、八发光单元发光。至此,第一行的所有发光单元已发光。重复上述步骤,依次使第二行至第八行的发光单元发光。
本实施方式中需要使用的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为12,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方式能减少使用4个驱动芯片引脚。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每相邻两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并将每相邻两行的第一晶体管或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至同一驱动芯片引脚,且将每相邻两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并将每相邻两列的第三晶体管或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至同一驱动芯片引脚,从而能减少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
图5中是将每相邻三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每相邻三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图6中是将每相邻二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每相邻二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每相邻四行、五行或更多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每相邻四列、五列或更多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7~图8,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五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图7中的每行扫描线A1~A4分别直接与驱动芯片引脚N1~N4连接,每列数据线K1~K8分别与晶体管Q1~Q8的第一端连接。图8是图7中背光驱动电路工作的时序示意图。图8中的扫描线A1在时间段t3内处于高电平,对应于图7中通过驱动芯片引脚N1向扫描线A1输入高电平的扫描信号。向第一控制线M1输入高电平的第一控制信号,即图8中第一控制线M1的第一控制信号在时间段t1内处于高电平,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4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中的第一、三、五、七发光单元发光;关闭M1,使M1的第一控制信号处于低电平,并向第一控制线M2输入高电平的第一控制信号,即第一控制线M2的第一控制信号在时间段t2内处于高电平,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4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中的第二、四、六、八发光单元发光。至此,第一行的全部八个发光单元已发光。接着,关闭A1,通过驱动芯片引脚N2向第二扫描线A2输入高电平的扫描信号,即图8中的扫描线A2在时间段t6内处于高电平。向第一控制线M1输入高电平的第一控制信号,即图8中第一控制线M1的第一控制信号在时间段t4内处于高电平,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4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中的第一、三、五、七发光单元发光;关闭M1,使M1的第一控制信号处于低电平,并向第一控制线M2输入高电平的第一控制信号,即第一控制线M2的第一控制信号在时间段t5内处于高电平,并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4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中的第二、四、六、八发光单元发光。至此,第二行的全部八个发光单元已发光。
通过上述相同的方法依次使第三行和第四行的发光单元发光。当图7中的四行发光单元全部发光时,即经历了时间T,也即经历了一个周期,在下一个周期中重复上述步骤。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控制线,将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能够减少与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连接的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步骤901:通过第一、第二晶体管向第一行的发光单元输入扫描信号,并向数据线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发光单元发光。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6,通过与第一行和第二行扫描线A1、A2连接的第一晶体管Q9、Q10的第二端输入扫描信号,并向与第一行的第一晶体管Q9的控制端连接的第一控制线M3输入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扫描信号传输至第一行的发光单元;通过驱动芯片引脚S1~S4向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输入数据信号,并向第二控制线中的一条M1输入第二控制信号,使第一行中的部分发光单元发光,即第一行的第一、三、五、七发光单元发光;关闭第二控制线中的一条M1,向第二控制线中的另一条M2输入第二控制信号,使第一行中的另一部分发光单元发光,即第一行的第二、四、六、八发光单元发光。至此,第一行的所有发光单元已发光。
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的步骤与上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902:重复上述步骤,依次使其他行的发光单元发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显示装置101包括背光驱动电路1011,背光驱动电路1011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控制线,将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能够减少与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连接的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显然,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所述扫描线和/或所述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晶体管数量各至少为二,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所述第一控制线,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所述第一控制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第三、第四晶体管,每一所述扫描线与所述第一晶体管或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少部分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二控制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所述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控制线,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控制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第四晶体管数量各至少为二,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所述第二控制线,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所述第二控制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所述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控制线,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控制线。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
8.一种背光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所述扫描线和/或所述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晶体管向第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输入扫描信号,并向所述数据线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重复上述步骤,依次使其他行的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依次交替与所述第一、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控制线,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与每相邻两行扫描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控制线;所述通过所述第一、第二晶体管向第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输入扫描信号,并向所述数据线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发光的步骤包括:
通过与第一行和第二行扫描线连接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输入扫描信号,并向与第一行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的所述第一控制线输入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扫描信号传输至第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
向所述数据线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依次交替与所述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控制线,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相同的驱动芯片引脚,与每相邻两列数据线连接的两个不同的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各控制端连接至不同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控制线;所述向所述数据线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发光的步骤包括:
通过与第一行和第二行扫描线连接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输入扫描信号,并向与第一行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的所述第一控制线输入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扫描信号传输至第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
向所述第三、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输入数据信号,并向所述第二控制线中的一条输入第二控制信号,使第一行中的部分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关闭所述第二控制线中的一条,向所述第二控制线中的另一条输入第二控制信号,使第一行中的另一部分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CN201810538863.2A 2018-05-30 2018-05-30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87663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38863.2A CN108766368A (zh) 2018-05-30 2018-05-30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PCT/CN2018/101637 WO2019227694A1 (zh) 2018-05-30 2018-08-22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16/215,635 US10726796B2 (en) 2018-05-30 2018-12-10 Backlight drive circuit,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38863.2A CN108766368A (zh) 2018-05-30 2018-05-30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6368A true CN108766368A (zh) 2018-11-06

Family

ID=64004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38863.2A Pending CN108766368A (zh) 2018-05-30 2018-05-30 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66368A (zh)
WO (1) WO201922769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3300A (zh) * 2019-05-01 2020-04-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块、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8757A (zh) * 2001-12-26 2003-07-09 Lg.飞利浦Lcd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的数据驱动装置及方法
CN102591084A (zh) * 2012-03-28 2012-07-1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
CN102866551A (zh) * 2012-10-11 2013-01-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
CN106648204A (zh) * 2016-10-08 2017-05-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内嵌触摸结构的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7479742A (zh) * 2017-07-12 2017-12-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In‑cell型触控显示器
CN107633818A (zh) * 2016-07-18 2018-01-2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驱动装置及包含其的显示器
KR20180013418A (ko) * 2016-07-29 2018-02-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구동 방법
US20180059838A1 (en) * 2016-08-31 2018-03-01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3056B (zh) * 2006-06-01 2010-05-1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点矩阵式背光组件驱动系统
JP2009139930A (ja) * 2007-11-13 2009-06-25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1697270A (zh) * 2009-10-29 2010-04-21 彩虹集团公司 一种led液晶显示设备的动态背光控制结构和方法
KR101038852B1 (ko) * 2009-12-09 2011-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에러 검출 기능을 갖는 led 구동 회로
CN102621758B (zh) * 2012-04-16 2015-07-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8757A (zh) * 2001-12-26 2003-07-09 Lg.飞利浦Lcd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的数据驱动装置及方法
CN102591084A (zh) * 2012-03-28 2012-07-1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
CN102866551A (zh) * 2012-10-11 2013-01-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
CN107633818A (zh) * 2016-07-18 2018-01-2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驱动装置及包含其的显示器
KR20180013418A (ko) * 2016-07-29 2018-02-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구동 방법
US20180059838A1 (en) * 2016-08-31 2018-03-01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6648204A (zh) * 2016-10-08 2017-05-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内嵌触摸结构的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7479742A (zh) * 2017-07-12 2017-12-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In‑cell型触控显示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3300A (zh) * 2019-05-01 2020-04-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块、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27694A1 (zh)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7691B (zh) 液晶显示器
CN107452351B (zh) 一种移位寄存器、其驱动方法、驱动控制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09036319A (zh)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750377A (zh) 显示面板冗余方案
CN108279539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68740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210295759A1 (en) Driv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847217B (zh) 伽马电压产生电路、液晶显示装置以及驱动方法
CN209729474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078490A (zh) 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3663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102571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080010551A (ko)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7886885A (zh) 显示装置和子像素转换方法
TW201337891A (zh) 顯示器裝置,驅動顯示器裝置之方法,及電子設備
WO2021129798A1 (zh)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6023918B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数据驱动器
US10692450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CN109427292A (zh) 一种信号控制装置及方法、显示控制装置及方法、显示装置
CN109272960A (zh) 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08538244A (zh) 一种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发射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N108305580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N106502008B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方法
CN110148373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N110136625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