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52906A -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52906A
CN108752906A CN201810509986.3A CN201810509986A CN108752906A CN 108752906 A CN108752906 A CN 108752906A CN 201810509986 A CN201810509986 A CN 201810509986A CN 108752906 A CN108752906 A CN 1087529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heat dissipation
agent
sheathing material
degrees celsi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099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Exhibi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Exhibi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Exhibi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Exhibi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0998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5290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752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5290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5/00Compositions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5/04Polyureth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27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8Bor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2003/382Boron-containing compounds and nitrogen
    • C08K2003/385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bor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8Bor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2003/387Bor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4Additiv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additives of the same subgroup in C08K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2Flame or fire retardant/resista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8Stabilised against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r oxy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7/00Properties characterising the ingredient of the composition
    • C08L2207/04Thermoplastic elasto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手机壳材料领域,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0‑40份、三元乙丙橡胶25‑35份、古马隆树脂8‑15份、沸石粉5‑10份、滑石粉5‑10份、改性碳纳米管4‑9份、纳米三氧化二铝7‑12份、电气石粉3‑7份、纳米氮化硼2‑6份、纳米氮化硼2‑6份、石墨烯4‑9份、碳纤维5‑10份、抗氧化剂1.5‑2.5份、防老化剂1.2‑1.8份、防火剂2.5‑3.5份和抗紫外线剂2.6‑3.8份;本发明散热手机外壳材料通过原料间的协配作用,具有良好抗压性、耐腐蚀性和抗老化性,导热系数低,散热速度快,有益于手机安全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外壳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机电池发热是我们在手机使用中经常可以碰到的现象。基本上90%的手机在长时间通话或游戏之后,电池会很热,连手机也会变热。随着现在4G智能手机的越来越普遍,CPU的功耗越来越大,导致CPU的温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手机外壳温度上升速度快,温度高,导致消费者在长时间的接电话,或者玩游戏,看电影的情况下,出现烫手的现象(温度一般超过48度,人体手感就已经有很明显的高温感受)。手机发生爆炸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电池热能集聚过大,无法及时散热,发生短路,从而引起灾害。
手机壳可能会影响手机散热,手机壳虽然具有保护手机的作用,提高手机的防摔和耐磨性能,但是手机壳一般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减缓手机的传热效率,降低手机的散热效果。
中国专利CN201510262068.1公开了一种塑料手机外壳的制造方法,以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阻燃剂、纳米β-碳化硅、镍粉、聚苯胺液体为原料混合熔融挤出造粒,制得成品。制得的手机外壳强度高,不易开裂,并具有较佳的耐磨性,但是存在导热性性差,散热慢的缺点。
中国专利CN201510641903.2公开了一种手机外壳用高硬度耐磨耐热材料,本专利有效的改善了硬度、耐磨,以改性三元乙丙橡胶、丁苯橡胶、环氧树脂、古马隆树脂、聚碳酸酯、硅灰石、纳米碳酸钙、碳酸镁、偏苯三甲酸三辛酯、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过氧化二异丙苯、邻苯二甲酸酐、抗应力开裂剂、润滑剂、阻燃剂、发泡剂、增韧剂几种原料熔融挤出造粒,制得成品,产品具有良好的致密性,结构稳定,但是存在保温隔热效果,具有较差的散热性,不利于手机的长期运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散热手机外壳材料通过原料间的协配作用,具有良好抗压性、耐腐蚀性和抗老化性,导热系数低,散热速度快,有益于手机安全运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0-40份、三元乙丙橡胶25-35份、古马隆树脂8-15份、沸石粉5-10份、滑石粉5-10份、改性碳纳米管4-9份、纳米三氧化二铝7-12份、电气石粉3-7份、纳米氮化硼2-6份、纳米氮化硼2-6份、石墨烯4-9份、碳纤维5-10份、抗氧化剂1.5-2.5份、防老化剂1.2-1.8份、防火剂2.5-3.5份和抗紫外线剂2.6-3.8份。
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3-37份、三元乙丙橡胶28-32份、古马隆树脂10-13份、沸石粉6-9份、滑石粉6-9份、改性碳纳米管5-8份、纳米三氧化二铝9-11份、电气石粉4-6份、纳米氮化硼3-5份、纳米氮化硼3-5份、石墨烯5-8份、碳纤维6-9份、抗氧化剂1.8-2.2份、防老化剂1.4-1.6份、防火剂2.8-3.2份和抗紫外线剂3.1-3.3份。
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5份、三元乙丙橡胶30份、古马隆树脂12份、沸石粉7份、滑石粉8份、改性碳纳米管7份、纳米三氧化二铝10份、电气石粉5份、纳米氮化硼4份、纳米氮化硼4份、石墨烯7份、碳纤维7份、抗氧化剂2.1份、防老化剂1.5份、防火剂3份和抗紫外线剂3.2份。
优选地,所述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a)将碳纳米管浸泡在浓硝酸中,搅拌混合均匀,升温至55-60摄氏度,以500-6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50-60分钟后,过滤,用纯化水反复清洗至滤液PH值呈中性;(b)将步骤(a)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中加入乙醇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在40-45摄氏度下超声震荡分散,超声频率为35-40千赫兹,声强为0.35-0.4瓦/平方厘米,分散时间45-55分钟;(c)将步骤(b)中的悬浮液静置抽滤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后,置入真空干燥箱中,在60-70摄氏度下,干燥15小时。
优选地,所述抗氧化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季戊四醇四(3-月桂基硫代丙酸酯)和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
优选地,所述防老化剂为6-乙氧基-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聚合体、二芳基仲胺类防老剂、对苯二胺类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
优选地,所述防火剂为十溴二苯乙烷和三氧化二锑按照质量比1:1混合组成。
优选地,所述抗紫外线剂锐态型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和苯并三唑类抗紫外线剂按照质量比3:2混合组成。
本发明中还公开了一种上述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沸石粉、滑石粉、改性碳纳米管、纳米三氧化二铝、电气石粉、纳米氮化硼、纳米氮化硼、石墨烯、碳纤维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在60-70摄氏度下混合10-15分钟;
(2)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古马隆树脂加入密炼机中进行第一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为160-165摄氏度,混炼时间为8-12分钟;加入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进行第二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68-172摄氏度,混炼时间5-10份;依次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剂、防老化剂、防火剂和抗紫外线剂进行第三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58-162摄氏度,混炼时间10-15分钟;
(3)将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粒料冷却至室温,干燥,即得所述散热手机外壳材料。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双螺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为175-180摄氏度,螺杆转速为100-130转/分钟。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散热手机外壳材料通过原料间的协配作用,具有良好抗压性、耐腐蚀性和抗老化性,导热系数低,散热速度快,有益于手机安全运行。
(2)本发明中原料中添加有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碳纤维,碳纳米管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与石墨烯结构类似,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碳纤维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热膨胀系数小,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3)本发明原料中通过沸石粉、滑石粉、改性碳纳米管、纳米三氧化二铝、电气石粉、纳米氮化硼和纳米氮化硼复合作用,可以增强材料的硬度,提高材料的抗压强度。
(4)本发明原料中碳纳米管经过浓硝酸氧化后,提高碳纳米管的纯度,同时用表面活性剂对碳纳米管的表面活性,改善碳纳米的分散性,增强碳纳米管与其它原料的相容性。
(4)本发明原料中添加抗氧化剂、防老化剂、防火剂和抗紫外线剂作为助剂提高材料的抗氧化性、阻燃性和耐老化性,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增强材料的使用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0份、三元乙丙橡胶25份、古马隆树脂8份、沸石粉5份、滑石粉5份、改性碳纳米管4份、纳米三氧化二铝7份、电气石粉3份、纳米氮化硼2份、纳米氮化硼2份、石墨烯4份、碳纤维5份、抗氧化剂1.5份、防老化剂1.2份、防火剂2.5份和抗紫外线剂2.6份。
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
(a)将碳纳米管浸泡在浓硝酸中,搅拌混合均匀,升温至55-60摄氏度,以5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50分钟后,过滤,用纯化水反复清洗至滤液PH值呈中
(b)将步骤(a)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中加入乙醇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在40摄氏度下超声震荡分散,超声频率为35千赫兹,声强为0.35瓦/平方厘米,分散时间45分钟;
(c)将步骤(b)中的悬浮液静置抽滤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后,置入真空干燥箱中,在60摄氏度下,干燥15小时。
抗氧化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
防老化剂为6-乙氧基-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
防火剂为十溴二苯乙烷和三氧化二锑按照质量比1:1混合组成。
抗紫外线剂锐态型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和苯并三唑类抗紫外线剂按照质量比3:2混合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沸石粉、滑石粉、改性碳纳米管、纳米三氧化二铝、电气石粉、纳米氮化硼、纳米氮化硼、石墨烯、碳纤维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在60摄氏度下混合10分钟;
(2)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古马隆树脂加入密炼机中进行第一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为160摄氏度,混炼时间为8分钟;加入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进行第二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68摄氏度,混炼时间5份;依次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剂、防老化剂、防火剂和抗紫外线剂进行第三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58摄氏度,混炼时间10分钟;
(3)将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粒料冷却至室温,干燥,即得所述散热手机外壳材料。
步骤(3)中双螺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为175摄氏度,螺杆转速为100转/分钟。
实施例2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40份、三元乙丙橡胶35份、古马隆树脂15份、沸石粉10份、滑石粉10份、改性碳纳米管9份、纳米三氧化二铝12份、电气石粉7份、纳米氮化硼6份、纳米氮化硼6份、石墨烯9份、碳纤维10份、抗氧化剂2.5份、防老化剂1.8份、防火剂3.5份和抗紫外线剂3.8份。
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
(a)将碳纳米管浸泡在浓硝酸中,搅拌混合均匀,升温至60摄氏度,以6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60分钟后,过滤,用纯化水反复清洗至滤液PH值呈中性;
(b)将步骤(a)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中加入乙醇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在45摄氏度下超声震荡分散,超声频率为40千赫兹,声强为0.4瓦/平方厘米,分散时间55分钟;
(c)将步骤(b)中的悬浮液静置抽滤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后,置入真空干燥箱中,在60-70摄氏度下,干燥15小时。
抗氧化剂为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
防老化剂为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聚合体。
防火剂为十溴二苯乙烷和三氧化二锑按照质量比1:1混合组成。
抗紫外线剂锐态型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和苯并三唑类抗紫外线剂按照质量比3:2混合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沸石粉、滑石粉、改性碳纳米管、纳米三氧化二铝、电气石粉、纳米氮化硼、纳米氮化硼、石墨烯、碳纤维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在70摄氏度下混合15分钟;
(2)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古马隆树脂加入密炼机中进行第一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为165摄氏度,混炼时间为12分钟;加入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进行第二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72摄氏度,混炼时间10份;依次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剂、防老化剂、防火剂和抗紫外线剂进行第三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62摄氏度,混炼时间15分钟;
(3)将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粒料冷却至室温,干燥,即得所述散热手机外壳材料。
步骤(3)中双螺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为180摄氏度,螺杆转速为130转/分钟。
实施例3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3份、三元乙丙橡胶28份、古马隆树脂10份、沸石粉6份、滑石粉6份、改性碳纳米管5份、纳米三氧化二铝9份、电气石粉4份、纳米氮化硼3份、纳米氮化硼3份、石墨烯5份、碳纤维6份、抗氧化剂1.8份、防老化剂1.4份、防火剂2.8份和抗紫外线剂3.1份。
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
(a)将碳纳米管浸泡在浓硝酸中,搅拌混合均匀,升温至58摄氏度,以54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54分钟后,过滤,用纯化水反复清洗至滤液PH值呈中性;
(b)将步骤(a)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中加入乙醇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在42摄氏度下超声震荡分散,超声频率为36千赫兹,声强为0.36瓦/平方厘米,分散时间47分钟;(c)将步骤(b)中的悬浮液静置抽滤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后,置入真空干燥箱中,在62摄氏度下,干燥15小时。
抗氧化剂为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防老化剂为二芳基仲胺类防老剂。
防火剂为十溴二苯乙烷和三氧化二锑按照质量比1:1混合组成。
抗紫外线剂锐态型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和苯并三唑类抗紫外线剂按照质量比3:2混合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沸石粉、滑石粉、改性碳纳米管、纳米三氧化二铝、电气石粉、纳米氮化硼、纳米氮化硼、石墨烯、碳纤维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在62摄氏度下混合12分钟;
(2)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古马隆树脂加入密炼机中进行第一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为163摄氏度,混炼时间为10分钟;加入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进行第二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70摄氏度,混炼时间7份;依次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剂、防老化剂、防火剂和抗紫外线剂进行第三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60摄氏度,混炼时间12分钟;
(3)将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粒料冷却至室温,干燥,即得所述散热手机外壳材料。
步骤(3)中双螺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为178摄氏度,螺杆转速为110转/分钟。
实施例4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7份、三元乙丙橡胶32份、古马隆树脂13份、沸石粉9份、滑石粉9份、改性碳纳米管8份、纳米三氧化二铝11份、电气石粉6份、纳米氮化硼5份、纳米氮化硼5份、石墨烯8份、碳纤维9份、抗氧化剂2.2份、防老化剂1.6份、防火剂3.2份和抗紫外线剂3.3份。
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
(a)将碳纳米管浸泡在浓硝酸中,搅拌混合均匀,升温至53摄氏度,以56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56分钟后,过滤,用纯化水反复清洗至滤液PH值呈中性;
(b)将步骤(a)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中加入乙醇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在40-45摄氏度下超声震荡分散,超声频率为37千赫兹,声强为0.37瓦/平方厘米,分散时间51分钟;
(c)将步骤(b)中的悬浮液静置抽滤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后,置入真空干燥箱中,在66摄氏度下,干燥15小时。
抗氧化剂为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
防老化剂为对苯二胺类。
防火剂为十溴二苯乙烷和三氧化二锑按照质量比1:1混合组成。
抗紫外线剂锐态型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和苯并三唑类抗紫外线剂按照质量比3:2混合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沸石粉、滑石粉、改性碳纳米管、纳米三氧化二铝、电气石粉、纳米氮化硼、纳米氮化硼、石墨烯、碳纤维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在66摄氏度下混合13分钟;
(2)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古马隆树脂加入密炼机中进行第一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为163摄氏度,混炼时间为9分钟;加入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进行第二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69摄氏度,混炼时间8份;依次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剂、防老化剂、防火剂和抗紫外线剂进行第三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59摄氏度,混炼时间13分钟;
(3)将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粒料冷却至室温,干燥,即得所述散热手机外壳材料。
步骤(3)中双螺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为177摄氏度,螺杆转速为120转/分钟。
实施例5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5份、三元乙丙橡胶30份、古马隆树脂12份、沸石粉7份、滑石粉8份、改性碳纳米管7份、纳米三氧化二铝10份、电气石粉5份、纳米氮化硼4份、纳米氮化硼4份、石墨烯7份、碳纤维7份、抗氧化剂2.1份、防老化剂1.5份、防火剂3份和抗紫外线剂3.2份。
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
(a)将碳纳米管浸泡在浓硝酸中,搅拌混合均匀,升温至59摄氏度,以59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59分钟后,过滤,用纯化水反复清洗至滤液PH值呈中性;
(b)将步骤(a)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中加入乙醇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在44摄氏度下超声震荡分散,超声频率为39千赫兹,声强为0.39瓦/平方厘米,分散时间54分钟;
(c)将步骤(b)中的悬浮液静置抽滤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后,置入真空干燥箱中,在68摄氏度下,干燥15小时。
抗氧化剂为季戊四醇四(3-月桂基硫代丙酸酯)。
防老化剂为6-乙氧基-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
防火剂为十溴二苯乙烷和三氧化二锑按照质量比1:1混合组成。
抗紫外线剂锐态型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和苯并三唑类抗紫外线剂按照质量比3:2混合组成。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沸石粉、滑石粉、改性碳纳米管、纳米三氧化二铝、电气石粉、纳米氮化硼、纳米氮化硼、石墨烯、碳纤维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在68摄氏度下混合14分钟;
(2)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古马隆树脂加入密炼机中进行第一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为164摄氏度,混炼时间为10分钟;加入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进行第二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70摄氏度,混炼时间9份;依次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剂、防老化剂、防火剂和抗紫外线剂进行第三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60摄氏度,混炼时间14分钟;
(3)将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粒料冷却至室温,干燥,即得所述散热手机外壳材料。
步骤(3)中双螺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为178摄氏度,螺杆转速为125转/分钟。
对比例1
一种手机外壳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聚碳酸酯75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30份,阻燃剂5份,镍粉8份,纳米碳酸钙15份;
本对比例中的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上述原料的重量份数称取各组分;
(2)预热混料机,加入上述原料混合均匀,将混合物料加入到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即得。
将实施例1-5制得的散热手机材料和对比例1制得的手机外壳材料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如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具有以下优点:
1、对比例1的抗压强度为36.4MPa,实施例1-5的拉伸强度至少为62.3MPa,抗压强度提升率高达71.2%,说明本发明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抗压性能优异。
2、对比例1的硬度为44,实施例1-5的硬度至少为60,硬度提升率至少高达26.7%,说明本发明散热外壳手机材料硬度具有良好的提升。
3、实施例1的导热率为2.5W/m.K,对比例1的为最低为5.7W/m.K,提升2.8W/m.K,提升率率高达52.3%,说明本发明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导热系数高,散热速率快,散热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0-40份、三元乙丙橡胶25-35份、古马隆树脂8-15份、沸石粉5-10份、滑石粉5-10份、改性碳纳米管4-9份、纳米三氧化二铝7-12份、电气石粉3-7份、纳米氮化硼2-6份、纳米氮化硼2-6份、石墨烯4-9份、碳纤维5-10份、抗氧化剂1.5-2.5份、防老化剂1.2-1.8份、防火剂2.5-3.5份和抗紫外线剂2.6-3.8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3-37份、三元乙丙橡胶28-32份、古马隆树脂10-13份、沸石粉6-9份、滑石粉6-9份、改性碳纳米管5-8份、纳米三氧化二铝9-11份、电气石粉4-6份、纳米氮化硼3-5份、纳米氮化硼3-5份、石墨烯5-8份、碳纤维6-9份、抗氧化剂1.8-2.2份、防老化剂1.4-1.6份、防火剂2.8-3.2份和抗紫外线剂3.1-3.3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5份、三元乙丙橡胶30份、古马隆树脂12份、沸石粉7份、滑石粉8份、改性碳纳米管7份、纳米三氧化二铝10份、电气石粉5份、纳米氮化硼4份、纳米氮化硼4份、石墨烯7份、碳纤维7份、抗氧化剂2.1份、防老化剂1.5份、防火剂3份和抗紫外线剂3.2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为:(a)将碳纳米管浸泡在浓硝酸中,搅拌混合均匀,升温至55-60摄氏度,以500-6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50-60分钟后,过滤,用纯化水反复清洗至滤液PH值呈中性;(b)将步骤(a)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中加入乙醇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在40-45摄氏度下超声震荡分散,超声频率为35-40千赫兹,声强为0.35-0.4瓦/平方厘米,分散时间45-55分钟;(c)将步骤(b)中的悬浮液静置抽滤后,用纯化水冲洗干净后,置入真空干燥箱中,在60-70摄氏度下,干燥15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化剂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季戊四醇四(3-月桂基硫代丙酸酯)和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老化剂为6-乙氧基-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聚合体、二芳基仲胺类防老剂、对苯二胺类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火剂为十溴二苯乙烷和三氧化二锑按照质量比1:1混合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紫外线剂锐态型癸二酸双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和苯并三唑类抗紫外线剂按照质量比3:2混合组成。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沸石粉、滑石粉、改性碳纳米管、纳米三氧化二铝、电气石粉、纳米氮化硼、纳米氮化硼、石墨烯、碳纤维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在60-70摄氏度下混合10-15分钟;
(2)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三元乙丙橡胶、古马隆树脂加入密炼机中进行第一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为160-165摄氏度,混炼时间为8-12分钟;加入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进行第二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68-172摄氏度,混炼时间5-10份;依次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剂、防老化剂、防火剂和抗紫外线剂进行第三阶段低速混炼,混炼温度158-162摄氏度,混炼时间10-15分钟;
(3)将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粒料冷却至室温,干燥,即得所述散热手机外壳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手机外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双螺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为175-180摄氏度,螺杆转速为100-130转/分钟。
CN201810509986.3A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087529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09986.3A CN108752906A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09986.3A CN108752906A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52906A true CN108752906A (zh) 2018-11-06

Family

ID=64005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09986.3A Withdrawn CN108752906A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5290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4181A (zh) * 2020-06-30 2020-08-14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水性超薄钢结构防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08410A (zh) * 2020-06-29 2020-10-23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c/pmma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电子终端外壳
CN113072772A (zh) * 2021-04-06 2021-07-06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吸音隔热汽车内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08410A (zh) * 2020-06-29 2020-10-23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c/pmma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电子终端外壳
CN111534181A (zh) * 2020-06-30 2020-08-14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水性超薄钢结构防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72772A (zh) * 2021-04-06 2021-07-06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吸音隔热汽车内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35112B (zh) 加成型有机硅导热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52906A (zh) 一种散热手机外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5316254B2 (ja) 熱伝導シート、熱伝導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熱伝導シートを用いた放熱装置
CN111019357A (zh) 高性能硅基导热泥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55580A (zh) 一种石墨烯薄膜卷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75882A (zh) 一种加成型导热防沉降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93692A (zh) 一种pc/abs导热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083046A (zh) 一种石墨烯/聚酰亚胺共聚导热膜的制备方法
CN115073067A (zh) 一种高导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32474A (zh) 一种超高导热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38077A (zh) 一种用于生产导热硅胶片的石墨烯的表面处理方法
CN113956664A (zh) 一种高导热相变有机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527892A (zh) 一种可陶瓷化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895269B (zh) 一种导热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292521B (zh) 一种导热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51447A (zh) 一种cpu用高效导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746799A (zh) 一种导热性高的单组份导热凝胶制备方法
CN114106560A (zh) 一种导热硅胶的制备方法及制品
CN110144067B (zh) 一种天然橡胶的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746576A (zh) 一种二氧化硅/微膨石墨/石墨复合导热硅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29463A (zh) 一种球形氧化铝/微膨石墨复合导热硅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21222A (zh) 防火导热高强度性能稳定的有机硅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33746A (zh) 一种阻燃硅橡胶氮化硼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42296B (zh) 高导热绝缘石墨烯/氧化铝/铝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43176A (zh) 一种内置立体复合散热结构的手机背壳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6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