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9547B - 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29547B
CN108729547B CN201810595673.4A CN201810595673A CN108729547B CN 108729547 B CN108729547 B CN 108729547B CN 201810595673 A CN201810595673 A CN 201810595673A CN 108729547 B CN108729547 B CN 108729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loor slab
concrete floor
column
hidd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956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29547A (zh
Inventor
刘琼祥
张建军
刘伟
许喆
黄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9567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29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29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9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29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9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0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concrete, e.g. reinforced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 E04B1/21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02Structures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load-supporting, block-shaped, or slab-shaped elements
    • E04B1/04Structures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load-supporting, block-shaped, or slab-shaped elements the elements consisting of concrete, e.g. reinforced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 E04B1/043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5Structures with concrete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柱、至少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至少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及至少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均与钢筋混凝土柱固接,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均连接于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之间,且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朝向钢筋混凝土柱的一端端面至钢筋混凝土柱的柱边之间均具有间距,各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均与钢筋混凝土柱固接且位于间距内,各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均低于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设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能够形成梁铰屈服机制,真正实现在地震作用时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有效提高该框架连接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Description

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失。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或倒塌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抗震规范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要求。针对保证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现行规范提出了“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该准则主要通过合理的截面选择、对柱截面的组合弯矩乘以增大系数和一系列构造措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通过梁来释放地震能量,从而避免柱端出现塑性铰造成更大的危害。
然而,根据实际地震中的震害调查发现,很多框架结构尽管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抗震设计,仍有较多的柱端出现了塑性铰,形成了“强梁弱柱”的破坏机制。造成这种破坏模式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在按我国现行规范设计框架结构时,仅考虑了梁的抗弯承载力,没有考虑梁柱节点附近楼板中钢筋提供的附加抗弯能力;而另一方面楼板与梁、柱组成了空间结构,楼板对梁变形的约束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梁的刚度,减缓梁形成塑性铰。
因此,如何削弱楼板对梁刚度及强度的影响,在地震作用下,真正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是建筑结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能够削弱楼板对梁刚度及强度的影响,从而在地震作用下真正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包括钢筋混凝土柱、至少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至少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至少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各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均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固接,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均连接于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之间,且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朝向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端端面至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之间均具有间距,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连接于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之间,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均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固接且位于所述间距内,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均低于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朝向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端端面与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以及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之间均形成三角区域,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分别位于各所述三角区域内。
其中,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相交成“十”字形、“T”字形或“L”字形。
其中,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根暗梁,各所述暗梁连接于所述各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对应的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之间,且各所述暗梁沿其自身跨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所述暗梁沿其自身跨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连的两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斜交。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暗梁的顶面齐平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所述暗梁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底面齐平。
其中,所述暗梁的宽度大致等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所述暗梁的高度为h/2+t/2,其中,h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梁高,t为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暗梁内设有纵筋和腰筋,所述纵筋以及所述腰筋的两端分别锚固入与所述暗梁相交的相邻的两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暗梁的中轴线与与其相交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中轴线的交点至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柱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5倍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梁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朝向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面,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远离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所述暗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分别与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对应的各所述钢筋混凝土暗梁一体成型,且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对角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相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至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h/2-t/2,其中,h为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梁高,t为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通过设置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筋混凝土柱的柱边之间具有间距,然后在该间距内设置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并使得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低于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设置。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将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筋混凝土柱之间的连接切断,从而降低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钢筋和混凝土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受弯强度和刚度的影响,从而使得该框架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形成梁铰屈服机制,真正实现在地震作用时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进而有效提高该框架连接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内部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的钢筋构造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将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柱1、至少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至少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以及至少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每一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均与钢筋混凝土柱1固接,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均连接于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之间,且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朝向该钢筋混凝土柱1的一端端面至钢筋混凝土柱1的柱边之间均具有间距。每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均与钢筋混凝土柱1固接且位于上述的间距内,且每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顶面41均低于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3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该钢筋混凝土柱1可为圆柱或方柱。本实施例以该钢筋混凝土柱1为方柱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连接于同一根钢筋混凝土柱1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可为四根,每一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分别固接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1的四个表面,且任意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相交于该钢筋混凝土柱1形成近似“十”字形、“T”字形或“L”字形。优选地,每一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均为矩形梁,任意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固定任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区域。
更进一步地,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分别位于任意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之间形成的区域内,且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均固接于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具体地,如图1所示,连接于同一根钢筋混凝土柱1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数量可与固接于同一根钢筋混凝土柱1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数量相匹配,即,当该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数量为四根时,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也同样设置为四块。此外,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厚度都相等,且当该四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形成的区域内时,任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可与其他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齐平。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任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可与其他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不齐平,且,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厚度也可设置为不等,视具体建筑结构及施工要求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朝向钢筋混凝土柱1的一端端面与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以及钢筋混凝土柱1之间均形成三角区域32。例如,如图1所示,该三角区域32为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与钢筋混凝土柱1的连接区域。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分别垂直于钢筋混凝土柱1的柱边设置,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位于该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形成的区域内,并且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朝向该钢筋混凝土柱1的一端端面与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形成直角三角形,其中,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交点作为该直角三角形的顶点,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框架梁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0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三角区域32可为任意三角形,例如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数量应与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数量相匹配,即,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数量也对应为四块,且每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厚度均与与其对应的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厚度相等。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分别与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一体成型,以便于施工,且每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分别位于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对角处。具体地,每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均为矩形板,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中的任意一个对角是朝向钢筋混凝土柱1设置的,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一体成型于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朝向该钢筋混凝土柱1的对角处。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顶面41至与其对应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31之间的距离为h/2-t/2,其中,h为与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相连接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梁高,t为与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对应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厚度。由此可知,在此情况下,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自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下降的位置大致等于该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中性轴位置,这样的下降位置可有效减少位于该三角区域32处的楼板的混凝土以及钢筋对该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受弯强度和刚度的贡献,从而在地震作用时,可实现引导塑性铰出现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梁端,进而实现真正“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
在本实施例中,该框架连接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根暗梁5,每一根暗梁5分别连接于每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以及对应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之间,且每一根暗梁5沿其自身跨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具体地,该暗梁5为钢筋混凝土暗梁,该暗梁5的数量应与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以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均相匹配,例如,当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均为四块时,该暗梁5的数量对应为四根。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暗梁5的数量可根据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以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数量对应设置。
优选地,如图2所示,当连接于同一钢筋混凝土柱1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为四根时,暗梁5也为四根,四根暗梁5分别连接于与其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且该四根暗梁5与四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连接形成四边形区域51,该钢筋混凝土柱1位于该四边形区域51的中心,且钢筋混凝土柱1的中心点与该四边形区域51的两对角线的交点重合。该四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将该四边形区域51沿其对角分成四个上述的三角区域。
进一步地,在实际施工时,任意一根暗梁5应与其对应的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和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一体成型,即在形成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和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时,该暗梁5也就对应形成。也就是说,该暗梁5可作为连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以及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桥梁”。具体地,该暗梁5的顶面齐平于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该暗梁5的底面与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底面齐平。由于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顶面41低于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31设置,因此,在实际施工时,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可视为在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对角处降板设计,即将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对角弯折设计,形成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作为第一水平面、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顶面作为第二水平面以及连接于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以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之间的暗梁作为竖直面的结构。此时应该得知的是,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内部的负筋和底筋均应跟随着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一起下降设置。应该得知的是,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内的负筋以及底筋的构造做法请参照图集16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采用将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在其对角处进行“降板”(弯折)形成该暗梁5以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设置方式,能够在实现减少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混凝土以及钢筋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加强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实现对水平力地震力的传递,传力路径完整有效。这种设置方式与简单采用将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对角进行切割以在钢筋混凝土柱1之间形成该三角区域的方式更加有利于确保其对于水平力及地震力的传递作用,有利于确保框架连接结构的抗震能力。
进一步地,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包括第一端面,该第一端面为朝向钢筋混凝土柱1的一面,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包括第二端面,该第二端面为远离钢筋混凝土柱1的一面,该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该暗梁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该第一端面与第一连接端连接,该第二端面与第二连接端连接。也就是说,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暗梁5以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之间连接形成了近似“Z”字形的结构。
更进一步地,当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较与其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顶面低Δh,则暗梁5的高度近似为h/2-Δh+t/2,且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4的顶面至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h/2-Δh-t/2。当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顶面与与其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顶面齐平时,则该暗梁5的高度为h/2+t/2。其中,h为与当前暗梁5连接的相邻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梁高,t为与当前暗梁5对应连接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3的厚度。
进一步地,该暗梁5沿其自身跨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斜交,即,该暗梁5的两端分别在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上的交点连线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中轴线之间形成夹角。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该暗梁5的中轴线L1与与其相交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中轴线L2的交点A至该钢筋混凝土柱1的柱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5倍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梁高。例如,当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梁高为600mm时,该暗梁5的中轴线L1与与其相交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中轴线L2的交点A至该钢筋混凝土柱1的柱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900mm。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根暗梁5内均设有纵筋52和腰筋53,该纵筋52以及腰筋53的两端均锚固入与该暗梁5相交的相邻的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通过设置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筋混凝土柱的柱边之间具有间距,然后在该间距内设置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并使得该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低于该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设置。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将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筋混凝土柱之间的连接切断,从而降低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钢筋和混凝土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受弯强度和刚度的影响,从而使得该框架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形成梁铰屈服机制,真正实现在地震作用时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进而有效提高该框架连接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此外,采用本发明的方案,在减少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以及钢筋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加强作用的同时,不改变钢筋混凝土楼板对水平力地震力的传递作用,传力路径完整有效。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钢筋混凝土柱、至少两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至少一块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至少一根暗梁以及至少一块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各所述暗梁连接于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对应的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之间,且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朝向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面,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远离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所述暗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以及
各所述暗梁沿其自身跨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斜交,各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均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固接,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均连接于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之间,且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朝向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端端面至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柱边之间均具有间距,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连接于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之间,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均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柱固接且位于所述间距内,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一体制作,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相同,且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均低于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朝向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一端端面与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以及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之间均形成三角区域,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分别位于各所述三角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梁的顶面齐平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所述暗梁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底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梁内设有纵筋和腰筋,所述纵筋以及所述腰筋的两端均锚固入与所述暗梁相交的相邻的两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内。
5.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梁的中轴线与与其相交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中轴线的交点至所述钢筋混凝土柱的柱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5倍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梁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暗梁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一体成型,且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对角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至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其中,h为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梁高,t为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
CN201810595673.4A 2018-06-11 2018-06-11 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Active CN108729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95673.4A CN108729547B (zh) 2018-06-11 2018-06-11 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95673.4A CN108729547B (zh) 2018-06-11 2018-06-11 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9547A CN108729547A (zh) 2018-11-02
CN108729547B true CN108729547B (zh) 2024-05-07

Family

ID=63932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95673.4A Active CN108729547B (zh) 2018-06-11 2018-06-11 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29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34707B (zh) * 2022-06-10 2024-02-27 安徽工业大学 一种梁板柱节点核心区可自由移动并复位的楼板滑移装置
CN114991525B (zh) * 2022-07-08 2024-02-06 安徽工业大学 一种保障强柱弱梁功能的楼板角部脱离装置及加固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4042A (zh) * 2009-07-27 2009-12-30 邱明兵 控制塑性铰在框架梁端出现的抗震构造措施
CN101831958A (zh) * 2010-04-30 2010-09-15 河北理工大学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
CN102071747A (zh) * 2010-12-17 2011-05-25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楼盖连接的节点及制作方法
CN103061408A (zh) * 2013-01-09 2013-04-24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设置明柱暗梁的强约束混凝土核心筒
CN103628588A (zh) * 2013-12-10 2014-03-12 广西科技大学 楼板局部设缝的框架
CN103866858A (zh) * 2014-03-21 2014-06-1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梁端约束释放功能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方法
CN105714968A (zh) * 2016-02-24 2016-06-29 郭猛 减轻强梁弱柱震害的混凝土楼板优化设计方法
CN208455819U (zh) * 2018-06-11 2019-02-01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4042A (zh) * 2009-07-27 2009-12-30 邱明兵 控制塑性铰在框架梁端出现的抗震构造措施
CN101831958A (zh) * 2010-04-30 2010-09-15 河北理工大学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
CN102071747A (zh) * 2010-12-17 2011-05-25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楼盖连接的节点及制作方法
CN103061408A (zh) * 2013-01-09 2013-04-24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设置明柱暗梁的强约束混凝土核心筒
CN103628588A (zh) * 2013-12-10 2014-03-12 广西科技大学 楼板局部设缝的框架
CN103866858A (zh) * 2014-03-21 2014-06-1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梁端约束释放功能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方法
CN105714968A (zh) * 2016-02-24 2016-06-29 郭猛 减轻强梁弱柱震害的混凝土楼板优化设计方法
CN208455819U (zh) * 2018-06-11 2019-02-01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9547A (zh) 2018-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2746A (zh) 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
CN108729547B (zh) 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KR102204901B1 (ko) 강판 보강 전단벽
CN106988484A (zh) 屈曲约束钢连梁及其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
CN104895229A (zh) 预制装配式钢节点混凝土板柱结构及其吊装方法
CN203393868U (zh) 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
CN211596811U (zh) 一种抗震建筑地基
CN111021616A (zh) 全内嵌钢梁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14833397U (zh) 箱板装配式组合结构
CN213539275U (zh) 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抗震建筑
CN212405745U (zh) 一种空间组合桁架结构及建筑
CN208455819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结构
CN104929271B (zh) 一种多功能防屈曲耗能组合墙及安装方法
KR102153322B1 (ko) 컴파운드블록 및 그의 시공공법
CN106285050B (zh) 一种空间斜向交叉布置的剪力墙结构
CN109339832B (zh) 地铁车站端头井免设中柱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2147115B1 (ko) 콤플렉스블록 및 그의 시공공법
CN220814238U (zh) 一种装配式钢箱梁结构框架
JP2794479B2 (ja) 内部空間を有効に利用できる人工地盤
CN219887657U (zh) 基于建筑改建的首层空间的增层结构
CN204626704U (zh) 一种多功能防屈曲耗能组合墙
JP3187977U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造純ラーメンフレーム構造による板状型住宅建築物
JP6178171B2 (ja) 既存構造物における既存基礎の補強構造
CN217299409U (zh) 一种带肋梁的大跨楼盖结构
CN109797754B (zh) 降低深基坑格构柱长细比的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