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5191A -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25191A
CN108725191A CN201810830396.0A CN201810830396A CN108725191A CN 108725191 A CN108725191 A CN 108725191A CN 201810830396 A CN201810830396 A CN 201810830396A CN 108725191 A CN108725191 A CN 1087251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haft
axis
power
rota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303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费先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83039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25191A/zh
Publication of CN108725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519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9/00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having characteristics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subgroups of this gro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35/00Axle units; Parts thereof ; Arrangements for lubrication of axles
    • B60B35/12Torque-transmitting ax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其步骤在于:动力装置运行并为前进装置提供前进动力,前进装置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并使得本越野拖车在地面前进;当本越野拖车需转向时,工作人员通过转动转向盘并通过转向传递构件、触发轴一/触发轴二使得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对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施加负载,从而使得动力轴一/动力轴二的转速递减,进而使得动力轴一与动力轴二之间形成有转速差,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一/动力轴二的方向的转向。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运输工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工作之余选择到户外去度假,但由于地形和交通状况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功能单一的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功能单一的交通工具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目前多栖交通工具应用优势很大,因为它不受地形限制可以在各种复杂的地形行驶,但现有的多栖交通工具的越障能力差,同时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用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以螺旋前进轴作为前进体,螺旋前进轴采用螺旋步进形式前进,使得本越野拖车适应于沼泽、冰面等复杂恶劣地形。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其步骤在于:
S1:动力装置运行并为前进装置提供前进动力,前进装置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并使得本越野拖车在地面前进;
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动力传递机构一、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所述的驱动电机用于为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一用于接收驱动电机的转动动力并将其传递至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所述的动力轴一/动力轴二在转动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前进装置包括动力传递机构二、动力传递机构三、螺旋前进轴,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二用于接收动力轴一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将其传递至动力传递机构三,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三用于将前进动力传递至螺旋前进轴,所述的螺旋前进轴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
所述的前进装置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前进装置一、前进装置二,前进装置一、动力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前进装置二、动力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驱动电机运行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一使得动力轴一/动力轴二绕自身轴向转动,动力轴一/动力轴二转动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二、动力传递机构三牵引螺旋前进轴绕自身轴向转动,螺旋前进轴转动并使得本越野拖车在地面前进;
S2:工作人员转动转向装置的转向盘并使其做朝向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方向的转动;
所述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盘、转向传递机构、负载机构,所述的转向盘转动并产生拉动力,所述的转向传递机构用于接收拉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机构,所述的负载机构在拉动力作用下对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施加负载并使动力轴一、动力轴二之间形成有转速差;
所述的转向传递机构包括转向传递构件、触发轴一、触发轴二,所述的转向传递构件用于接收转向盘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触发轴一/触发轴二,所述的触发轴一/触发轴二在转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负载机构包括施加构件、负载构件,所述的施加构件用于接收触发轴一转动产生的拉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构件,所述的负载构件在拉力作用下对动力轴一产生负载并使动力轴一的转速递减;
所述的负载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负载机构一、触发轴一、动力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机构二、触发轴二、动力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当本越野拖车需往朝向动力轴一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使转向盘做朝向动力轴一方向的转动,转向盘转动并通过转向传递构件使得触发轴一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负载机构一的施加构件接收触发轴一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在该动力作用下使得负载机构一的负载构件对动力轴一施加负载,从而使得动力轴一的转速小于动力轴二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进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一的方向的转向;
当本越野拖车需往朝向动力轴二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使转向盘做朝向动力轴二方向的转动,转向盘转动并通过转向传递构件使得触发轴二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负载机构二的施加构件接收触发轴二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在该动力作用下使得负载机构二的负载构件对动力轴二施加负载,从而使得动力轴二的转速小于动力轴一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进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二的方向的转向。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差速构件进行中间的动力过渡,其解决了本越野拖车在动力过渡/切换过程中的顿挫感、噪音大的问题,并且可实现动力持续输出,使得动力过渡/切换过程平稳顺利,除此之外,本越野拖车以螺旋前进轴作为前进体,螺旋前进轴采用螺旋步进形式前进,使得本越野拖车适应于沼泽、冰面等复杂恶劣地形,提高了本越野拖车的越野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动力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锥齿轮传递构件与差速框架的配合图。
图7为本发明的差速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前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前进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动力轴一与动力传递机构二的配合图。
图11为本发明的转轴二与动力传递机构三的配合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减震机构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减震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转向盘与转向传递机构的配合图。
图16为本发明的转向传递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负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触发轴一、负载机构一、动力轴一的配合图。
图19为本发明的负载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连接架体与驱动块的配合图。
图21为本发明的施加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施加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的拉绳二与驱动块的配合图。
图24为本发明的座椅、固定架体、减震机构二的配合图。
图中标示为:
100、拖车外壳;
200、动力装置;
210、驱动电机;
220、动力传递机构一;
2210、锥齿轮传递构件;2211、齿轮轴;2212、主动锥齿轮一;2213、从动锥齿轮一;
2220、差速构件;2221、差速框架;2222、自转轴;2223、行星齿轮一;2224、行星齿轮二;2225、半轴齿轮一;2226、半轴齿轮二;
230、动力轴一;240、动力轴二;
300、前进装置;
310、动力传递机构二;311、传递外壳;312、转轴一;313、转轴二;314、主动锥齿轮二;315、从动锥齿轮二;
320、动力传递机构三;321、连接轴;322、主动锥齿轮三;323、从动锥齿轮三;
330、螺旋前进轴;
340、导向构件;341、导柱;342、导向套;
350、减震机构一;
3510、连接杆一;3520、连接杆二;
3530、减震构件;3531、减震套筒;3532、减震滑杆;3533、减震弹簧;
400、转向装置;
410、转向盘;411、转向轴;
420、转向传递机构;
4210、转向传递构件;4211、传递轴;4212、接收齿轮;4213、传递齿轮一;4214、传递齿轮二;
4220、触发轴一;4230、触发轴二;
430、负载机构;
4310、施加构件;4311、绕绳筒;4312、拉绳一;4313、引导滑套;4314、导向柱;4315、中间杆;4316、传递弹簧;4317、拉绳二;4318、复位弹簧;
4320、负载构件;4321、连接架体;4322、驱动块;4322a、连接段;4322b、驱动段;4322c、连动块;4323、刹车轮;4324、刹车片;
500、座椅;
510、固定架体;520、减震机构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采用的动力系统的优越性在于,本发明采用差速构件进行中间的动力过渡,其解决了本越野拖车在动力过渡/切换过程中的顿挫感、噪音大的问题,并且可实现动力持续输出,使得动力过渡/切换过程平稳顺利,除此之外,本越野拖车以螺旋前进轴作为前进体,螺旋前进轴采用螺旋步进形式前进,使得本越野拖车适应于沼泽、冰面等复杂恶劣地形,提高了本越野拖车的越野性能。
如图1-24所示,一种螺旋双轴越野拖车,包括拖车外壳100、动力系统、前进装置300、座椅500,所述的动力系统用于为前进装置300提供前进/转向的动力,所述的前进装置300在动力系统提供的动力作用下进行前进/转向,所述的座椅500用于工作人员乘坐。
所述的动力系统包括动力装置200、转向装置400,所述的动力装置200用于为前进装置300提供前进动力,所述的转向装置400用于改变本越野拖车的前进方向并完成转向。
所述的拖车外壳100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车体外壳一、车体外壳二,所述的车体外壳一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筒体结构,车体外壳一的开口端位于封闭端上方并且开口端匹配设置有密封端盖,所述的车体外壳二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筒体结构并且车体外壳二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
如图2-7所示,上述的动力装置200包括驱动电机210、动力传递机构一220、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所述的驱动电机210用于为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一220用于接收驱动电机210的转动动力并将其传递至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所述的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在转动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驱动电机210设置于车体外壳二内,所述的密封端盖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穿设孔,驱动电机210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且驱动电机210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穿设孔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内。
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一220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动力传递机构一220包括差速外壳、锥齿轮传递构件2210、差速构件2220,所述的锥齿轮传递构件2210、差速构件2220均设置于差速外壳内,所述的差速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筒体结构,差速外壳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差速外壳的封闭端设置有与穿设孔同轴布置的穿孔。
所述的差速构件2220包括差速框架2221,所述的差速框架2221为轴向平行于地面的圆柱体结构,差速框架2221与差速外壳内腔之间设置有轴承且差速框架2221通过轴承安装于差速外壳内、并且差速框架2221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差速框架2221的外圆面设置有贯穿其直径的安装孔,差速框架2221的两端均同轴设置有与安装孔连接接通的轴承孔一,所述的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差速框架2221三者同轴布置并且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分别位于差速框架2221的一端,所述的差速外壳垂直于差速框架2221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轴承孔一同轴布置的轴承孔二,所述的车体外壳一垂直于差速框架2221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轴承孔一同轴布置的轴承孔三,动力轴一230的动力输入端位于差速框架2221的安装孔内、动力输出端穿过一轴承孔一、一轴承孔二、一轴承孔三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外部,动力轴一230与轴承孔一/轴承孔二/轴承孔三之间均设置有轴承,动力轴二240的动力输入端位于差速框架2221的安装孔内、动力输出端穿过另一轴承孔一、另一轴承孔二、另一轴承孔三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外部,动力轴二240与轴承孔一/轴承孔二/轴承孔三之间均设置有轴承。
优选的,为了使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的过程更加平稳顺利,所述的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设置有支撑架一并且支撑架一对应设置有两组,所述的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一并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差速构件2220还包括自转轴2222,所述的自转轴2222活动安装于差速框架2221的安装孔内并且自转轴2222的轴向垂直于差速框架2221的轴向,自转轴2222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差速构件2220还包括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半轴齿轮一2225、半轴齿轮二2226并且四者均为锥齿轮结构,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均固定套接于自转轴2222外部并且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分别位于自转轴2222的一端,半轴齿轮一2225固定套接于动力轴一230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半轴齿轮一2225分别与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啮合,半轴齿轮二2226固定套接于动力轴二240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半轴齿轮二2226分别与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啮合。
所述的锥齿轮传递构件2210包括齿轮轴2211、主动锥齿轮一2212、从动锥齿轮一2213,所述的齿轮轴2211与驱动电机210的输出轴同轴布置,齿轮轴2211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电机21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联轴器进行同轴固定连接,齿轮轴2211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设置于差速外壳封闭端的穿孔并位于差速外壳内并且齿轮轴2211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主动锥齿轮一2212固定套接于齿轮轴2211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从动锥齿轮一2213固定套接于差速框架2221外部并且主动锥齿轮一2212与从动锥齿轮一2213啮合。
动力装置200的运动过程由两部分组成并且分别为公转、自转,动力装置200的公转过程,具体表现为:驱动电机210运行并通过锥齿轮传递构件2210使得差速框架2221绕自身轴向转动,差速框架2221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自转轴2222牵引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同步转动,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绕差速框架2221轴向转动并牵引半轴齿轮一2225、半轴齿轮二2226绕差速框架2221轴向转动,从而使得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此时动力轴一230与动力轴二240的转向转速一致;
动力装置200的自转过程,具体表现为:当动力轴一230受转向装置400影响并使得动力轴一230所受负载大于动力轴二240所受负载,即动力轴一230的转速相对于动力轴二240递减,动力轴一230相对于动力轴二240做与差速框架2221转向相反的转动、并且通过半轴齿轮一2225、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使得半轴齿轮二2226做与差速框架2221转向相同的转动,进而使得动力轴二240的转速递增;当动力轴二240受转向装置400影响并使得动力轴二240所受负载大于动力轴一230所受负载,即动力轴二240的转速相对于动力轴一230递减,动力轴二240相对于动力轴一230做与差速框架2221转向相反的转动、并且通过半轴齿轮二2226、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使得半轴齿轮一2225做与差速框架2221转向相同的转动,进而使得动力轴一230的转速递增。
如图8-13所示,上述的前进装置300包括动力传递机构二310、动力传递机构三320、螺旋前进轴330,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二310用于接收动力轴一230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将其传递至动力传递机构三320,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三320用于将前进动力传递至螺旋前进轴330,所述的螺旋前进轴330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
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二310包括传递外壳311,所述的传递外壳311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矩形壳体结构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传递端盖,传递外壳311的封闭端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垂直于差速框架2221轴向的侧面、且传递外壳311的封闭端设置有用于轴承孔三与传递外壳311内腔之间连接接通的避让孔、并且动力轴一230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并位于传递外壳311内,传递外壳311平行并靠近地面的侧面设置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伸出孔。
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二310还包括转轴一312、转轴二313,所述的转轴一312的轴向垂直于地面,转轴一312的动力输入端位于传递外壳311内、动力输出端穿过伸出孔并位于传递外壳311下方,转轴一312的动力输出端同轴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的转轴二313与转轴一312同轴布置,转轴二313的动力输入端与转轴一312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连动部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连动部件进行连接,转轴二313沿自身轴向发生位移时,转轴一312可通过连动部件持续向转轴二313输出动力,所述的连动部件为设置于转轴一312的连接孔内的内花键、设置于转轴二313动力输入端的外花键。
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二310还包括主动锥齿轮二314、从动锥齿轮二315,所述的主动锥齿轮二314固定套接于动力轴一230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从动锥齿轮二315固定套接于转轴一312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主动锥齿轮二314与从动锥齿轮二315啮合。
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三320包括安装外壳、连接轴321、主动锥齿轮三322、从动锥齿轮三323,所述的连接轴321的轴向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动力轴一230轴向,所述的安装外壳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筒体结构,安装外壳的两开口端均匹配安装有安装端盖并且两安装端盖同轴设置有套接孔,安装外壳通过套接孔同轴套接于连接轴321外部并且套接孔与连接轴321之间设置有轴承,安装外壳的外圆面设置有与转轴二313同轴布置的转孔一并且转轴二313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转孔一并位于安装外壳内,转轴二313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主动锥齿轮三322固定套接于转轴二313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从动锥齿轮三323固定套接于连接轴321外部并且主动锥齿轮三322与从动锥齿轮三323啮合。
所述的螺旋前进轴330放置于地面且螺旋前进轴330为圆柱体结构、并且螺旋前进轴330同轴固定连接于连接轴321,螺旋前进轴330的外圆面同轴设置有呈螺旋状结构的前进螺纹,所述的螺旋前进轴330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螺旋前进轴330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轴321的一端。
所述的前进装置300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前进装置一、前进装置二,前进装置一、动力轴一2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前进装置二、动力轴二24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前进装置30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动力轴一230转动并通过前进装置一的动力传递机构二310、动力传递机构三320使得前进装置一的螺旋前进轴330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动力轴二230转动并使得前进装置二的螺旋前进轴330绕自身轴向转动,从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在地面前进行驶。
更为具体的,由于动力传递机构二310与动力传递机构三320均为通过锥齿轮结构进行动力传递,使得前进装置一的连接轴321与前进装置二的连接轴321之间的转向相反,从而使得本越野拖车无法正常行驶,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述的前进装置一的螺旋前进轴330的前进螺纹与前进装置二的螺旋前进轴330的前进螺纹之间的螺旋方向相反。
更为优化的,由于本越野拖车在地面行驶过程中,会因地面地形或阻碍物的影响而发生颠簸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述的前进装置300还包括导向构件340、减震机构一350。
如图10、12-13所示,上述的导向构件340包括导柱341、导向套342,所述的导柱341的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导柱341固定安装于传递外壳311平行并靠近地面的侧面,所述的导向套342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导向段、套接段,具体的,所述的套接段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并且封闭端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转轴二313同轴布置的转孔二,套接段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的外圆面并且套接段的开口端与设置于安装外壳的转孔一连接接通,所述的转轴二313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转孔二、套接段开口、转孔一并位于安装外壳内并且转轴二313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导向段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并且与导柱341同轴布置的圆形筒体结构,导柱341活动套接于导向段内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导向段的外圆面与套接段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的减震机构一350包括连接杆一3510、连接杆二3520、减震构件3530,所述的传递外壳311垂直于连接轴321轴向的侧面设置有铰接凸起一,所述的连接杆一3510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一铰接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并且铰接处设置有滑槽,连接杆一3510的另一端与连接杆二3520的一端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所述的连接杆二3520的另一端与设置于安装外壳开口端的安装端盖固定连接。
所述的连接杆一3510设置有铰接凸起二,所述的连接杆二3520设置有铰接凸起三,所述的减震构件3530包括减震套筒3531、减震滑杆3532、减震弹簧3533,所述的减震套筒3531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减震套筒3531的封闭端与铰接凸起三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所述的减震滑杆3532与减震套筒3531同轴布置,减震滑杆3532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二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另一端穿过减震套筒3531开口并位于减震套筒3531内,减震套筒3531与减震滑杆3532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减震弹簧3533套接于减震套筒3531的外部,减震弹簧3533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二抵触、另一端与铰接凸起三抵触,减震弹簧3533的弹力使得减震滑杆3532沿自身延伸方向做远离减震套筒3531封闭端的运动。
所述的减震机构一350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减震机构一350分别位于连接轴321的一端。
如图1、14-23所示,上述的转向装置400包括转向盘410、转向传递机构420、负载机构430,所述的转向盘410转动并产生拉动力,所述的转向传递机构420用于接收拉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机构430,所述的负载机构430在拉动力作用下对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施加负载并使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之间形成有转速差。
所述的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设置有通孔一并且车体外壳二内设置有支撑架二,具体的,所述的支撑架二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并且部分支撑架二穿过通孔一并位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
所述的转向盘410设置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并且转向盘410与支撑架二之间设置有转向轴411,具体的,转向轴411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二并且转向轴411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转向盘410同轴固定套接于转向轴411外部。
如图14-16所示,上述的转向传递机构420包括转向传递构件4210、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所述的转向传递构件4210用于接收转向轴411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所述的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在转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转向传递构件4210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转向传递构件4210包括传递轴4211、支撑外壳、支撑架三,所述的支撑架三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支撑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壳体结构,支撑外壳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支撑架三,所述的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之间呈同轴布置并且两者的轴向均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支撑外壳垂直于触发轴一4220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插孔,触发轴一4220的动力输入端位于支撑外壳内、动力输出端穿过一插孔并位于支撑外壳外部,触发轴一422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触发轴二4230的动力输入端位于支撑外壳内、动力输出端穿过另一插孔并位于支撑外壳外部,触发轴二423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优选的,为了使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绕自身轴向转动的过程更加平稳顺利,所述的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均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三并且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支撑外壳的封闭端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且与设置于车体外壳二封闭端的通孔一同轴布置的通孔二,所述的密封端盖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且与设置于车体外壳二封闭端的通孔一同轴布置的通孔三,所述的传递轴4211的轴向垂直于地面,传递轴4211的动力输出端位于支撑外壳内、动力输入端穿过通孔二、通孔三、通孔一并位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传递轴4211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二并且传递轴4211可绕自身轴向转动,传递轴4211的动力输入端与转向轴411之间设置有万向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进行连接。
所述的转向传递构件4210还包括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一4213、传递齿轮二4214并且三者均为锥齿轮结构,接收齿轮4212固定套接于传递轴4211的动力输出端外部,传递齿轮一4213固定套接于触发轴一4220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传递齿轮一4213与接收齿轮4212啮合,传递齿轮二4214固定套接于触发轴二4230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传递齿轮二4214与接收齿轮4212啮合。
转向传递构件421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工作人员转动转向盘410并使得转向轴411绕自身轴向转动,转向轴411转动并通过万向联轴器使得传递轴4211绕自身轴向转动,传递轴4211转动并通过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一4213使得触发轴一4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传递轴4211转动并通过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二4214使得触发轴二423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触发轴二4230与触发轴一4220之间的转向相反。
如图17-23所示,上述的负载机构430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负载机构430包括施加构件4310、负载构件4320,所述的施加构件4310用于接收触发轴一4220转动产生的拉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构件4320,所述的负载构件4320在拉力作用下对动力轴一230产生负载并使动力轴一230的转速递减。
所述的负载构件4320包括连接架体4321、刹车轮4323、刹车片4324,所述的连接架体4321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刹车轮4323固定套接于动力轴一230外部,所述的刹车片4324为与刹车轮4323同轴布置的半环形结构且刹车片4324位于刹车轮4323上方、并且刹车片4324的两端分别位于动力轴一230的一侧。
所述的刹车片4324的一端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连接,具体的,所述的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设置有铰接凸起四,所述的刹车片4324的一端与铰接凸起四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
所述的连接架体4321包括紧固板、安装板、连接板,紧固板水平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安装板竖直固定安装于紧固板的上端面并且安装板的大面垂直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安装板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方向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连接板竖直安装于紧固板的上端面且连接板的大面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并且连接板设置于两安装板之间。
所述的刹车片4324的另一端与连接架体4321之间设置有驱动块4322并且两者之间通过驱动块4322进行连接,具体的,所述的驱动块4322设置于连接架体4321的两安装板之间,驱动块4322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连接段4322a、驱动段4322b,所述的连接段4322a的一端为铰接端且铰接端与安装板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连接段4322a的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位于铰接端下方,连接段4322a的连接端铰接有连动块4322c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所述的驱动段4322b位于连接段4322a上方,驱动段4322b的一端与连接段4322a的铰接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驱动端且驱动端与刹车片4324的另一端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动力轴一230的轴向。
所述的施加构件4310包括支撑架四、引导滑套4313、导向柱4314、中间杆4315、传递弹簧4316,所述的支撑架四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引导滑套4313为两端开口并且轴向垂直于地面的筒体结构,引导滑套4313固定安装于支撑架四,所述的导向柱4314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并且导向柱4314同轴套接于引导滑套4313内,导向柱4314的封闭端位于引导滑套4313下方并且封闭端设置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导孔,导向柱4314的开口端位于引导滑套4313上方并且开口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一,导向柱4314与引导滑套4313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中间杆4315与导向柱4314同轴布置,中间杆4315的一端为拉动端并且拉动端位于导向柱4314下方、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导向柱4314封闭端的导孔并位于导向柱4314内并且该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二,外置台阶二与导向柱4314内腔之间、中间杆4315与导孔之间均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传递弹簧4316套接于中间杆4315外,传递弹簧4316的一端与外置台阶二抵触、另一端与导向柱4314的内腔腔底抵触,传递弹簧4316的弹力使得中间杆4315沿自身轴向做向上运动。
所述的施加构件4310还包括绕绳筒4311、拉绳一4312,所述的绕绳筒4311固定套接于触发轴一4220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拉绳一4312的一端缠绕于绕绳筒4311外部、另一端与导向柱4314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组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的施加构件4310还包括拉绳二4317、复位弹簧4318,所述的连接架体4321的连接板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穿线孔,所述的拉绳二4317的一端与中间杆4315的拉动端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穿线孔并与设置于连接段4322a连接端的连动块4322c固定连接,所述的复位弹簧4318套接于拉绳二4317外部并且复位弹簧4318位于两安装板之间,复位弹簧4318的一端与连接板抵触、另一端与连动块4322c抵触,复位弹簧4318的弹力推动连动块4322c做远离连接板的运动,复位弹簧4318的弹性系数小于传递弹簧4316的弹簧系数。
所述的负载机构430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负载机构一、触发轴一4220、动力轴一2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机构二、触发轴二4230、动力轴二24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负载机构43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当本越野拖车需往朝向动力轴一230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转动转向盘410并通过转向轴411、传递轴4211、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一4213使得触发轴一4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使负载机构一的拉绳一4312做缠绕于负载机构一的绕绳筒4311的运动,从而使得拉绳一4312拉动导向柱4314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向上运动,由于复位弹簧4318的弹性系数小于传递弹簧4316的弹簧系数,导向柱4314运动并通过中间杆4315、传递弹簧4316使得拉绳二4317做拉动连动块4322c的运动,连动块4322c运动并牵引连接段4322a绕其与安装板之间的铰接轴轴向做靠近连接板的转动,连接段4322a转动并使得驱动段4322b做靠近车体外壳一腔底的转动,进而使得刹车片4324与刹车轮4323接触,此过程中,传递弹簧4316未压缩;而后,导向柱4314运动并使得传递弹簧4316处于压缩状态,传递弹簧4316的弹力使得中间杆4315沿自身轴向做向上运动,中间杆4315运动并通过拉绳二4317、驱动块4322使得刹车片4324继续与刹车轮4323抵触并使得动力轴一230的转速递减,进而使得动力轴一230的转速小于动力轴二240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从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一230的方向转向;传递弹簧4316的好处在于,提高了转向盘410的转动行程,若无传递弹簧4316,则工作人员转动转向盘410时,转向盘410转动并立刻使刹车片4324抵触刹车轮4323,从而使得动力轴一230与动力轴二240之间的转速差较大,使得本越野拖车的实际转向角度大于需转向角度,增大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当本越野拖车需往朝向动力轴二240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转向转向盘410并通过转向轴411、传递轴4211、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二4214使得触发轴二423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使负载机构二的拉绳一4312做缠绕于负载机构二的绕绳筒4311的运动,进而使得动力轴二240的转速小于动力轴一230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从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二240的方向转向。
优选的,为了使拉绳一4312拉动导向柱4314的过程更加平稳顺利,所述的支撑架四上安装有导向支架,所述的导向支架设置有导向孔并且导向孔与导向柱4314同轴布置,所述的拉绳一4312的一端缠绕于绕绳筒4311外部、另一端穿过导向孔并与导向柱4314的开口端固定连接。
如图24所示,上述的座椅500与拖车外壳100之间设置有固定架体510并且两者之间通过固定架体510进行固定连接。
更为具体的,由于本越野拖车在地面行驶过程中,会因地面地形或阻碍物的影响而发生颠簸现象,从而使得乘坐于座椅500上的工作人员产生不舒适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述的固定架体510与座椅500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二520,减震机构二520的结构与减震构件3530的结构一致,固定架体510、减震机构二520、座椅50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连接杆一3510、减震构件3530、连接杆二352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其步骤在于:
S1:动力装置200运行并为前进装置300提供前进动力,前进装置300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并使得本越野拖车在地面前进;
所述的动力装置200包括驱动电机210、动力传递机构一220、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所述的驱动电机210用于为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一220用于接收驱动电机210的转动动力并将其传递至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所述的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在转动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前进装置300包括动力传递机构二310、动力传递机构三320、螺旋前进轴330,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二310用于接收动力轴一230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将其传递至动力传递机构三320,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三320用于将前进动力传递至螺旋前进轴330,所述的螺旋前进轴330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
所述的前进装置300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前进装置一、前进装置二,前进装置一、动力轴一2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前进装置二、动力轴二24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驱动电机210运行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一220使得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转动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二310、动力传递机构三320牵引螺旋前进轴330绕自身轴向转动,螺旋前进轴330转动并使得本越野拖车在地面前进;
S2:工作人员转动转向装置400的转向盘410并使其做朝向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方向的转动;
所述的转向装置400包括转向盘410、转向传递机构420、负载机构430,所述的转向盘410转动并产生拉动力,所述的转向传递机构420用于接收拉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机构430,所述的负载机构430在拉动力作用下对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施加负载并使动力轴一230、动力轴二240之间形成有转速差;
所述的转向传递机构420包括转向传递构件4210、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所述的转向传递构件4210用于接收转向盘410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所述的触发轴一4220/触发轴二4230在转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负载机构430包括施加构件4310、负载构件4320,所述的施加构件4310用于接收触发轴一4220转动产生的拉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构件4320,所述的负载构件4320在拉力作用下对动力轴一230产生负载并使动力轴一230的转速递减;
所述的负载机构430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负载机构一、触发轴一4220、动力轴一2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机构二、触发轴二4230、动力轴二24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当本越野拖车需往朝向动力轴一230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使转向盘410做朝向动力轴一230方向的转动,转向盘410转动并通过转向传递构件4210使得触发轴一4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负载机构一的施加构件4310接收触发轴一4220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在该动力作用下使得负载机构一的负载构件4320对动力轴一230施加负载,从而使得动力轴一230的转速小于动力轴二240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进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一230的方向的转向;
当本越野拖车需往朝向动力轴二240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使转向盘410做朝向动力轴二240方向的转动,转向盘410转动并通过转向传递构件4210使得触发轴二4230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负载机构二的施加构件4310接收触发轴二4230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在该动力作用下使得负载机构二的负载构件4320对动力轴二240施加负载,从而使得动力轴二240的转速小于动力轴一230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进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二240的方向的转向。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

1.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其步骤在于:
S1:动力装置运行并为前进装置提供前进动力,前进装置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并使得本越野拖车在地面前进;
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动力传递机构一、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所述的驱动电机用于为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一用于接收驱动电机的转动动力并将其传递至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所述的动力轴一/动力轴二在转动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前进装置包括动力传递机构二、动力传递机构三、螺旋前进轴,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二用于接收动力轴一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将其传递至动力传递机构三,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三用于将前进动力传递至螺旋前进轴,所述的螺旋前进轴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
所述的前进装置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前进装置一、前进装置二,前进装置一、动力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前进装置二、动力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驱动电机运行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一使得动力轴一/动力轴二绕自身轴向转动,动力轴一/动力轴二转动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二、动力传递机构三牵引螺旋前进轴绕自身轴向转动,螺旋前进轴转动并使得本越野拖车在地面前进;
S2:工作人员转动转向装置的转向盘并使其做朝向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方向的转动;
所述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盘、转向传递机构、负载机构,所述的转向盘转动并产生拉动力,所述的转向传递机构用于接收拉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机构,所述的负载机构在拉动力作用下对动力轴一/动力轴二施加负载并使动力轴一、动力轴二之间形成有转速差;
所述的转向传递机构包括转向传递构件、触发轴一、触发轴二,所述的转向传递构件用于接收转向盘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触发轴一/触发轴二,所述的触发轴一/触发轴二在转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负载机构包括施加构件、负载构件,所述的施加构件用于接收触发轴一转动产生的拉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构件,所述的负载构件在拉力作用下对动力轴一产生负载并使动力轴一的转速递减;
所述的负载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负载机构一、触发轴一、动力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机构二、触发轴二、动力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当本越野拖车需往朝向动力轴一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使转向盘做朝向动力轴一方向的转动,转向盘转动并通过转向传递构件使得触发轴一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负载机构一的施加构件接收触发轴一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在该动力作用下使得负载机构一的负载构件对动力轴一施加负载,从而使得动力轴一的转速小于动力轴二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进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一的方向的转向;
当本越野拖车需往朝向动力轴二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使转向盘做朝向动力轴二方向的转动,转向盘转动并通过转向传递构件使得触发轴二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负载机构二的施加构件接收触发轴二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在该动力作用下使得负载机构二的负载构件对动力轴二施加负载,从而使得动力轴二的转速小于动力轴一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进而使得本越野拖车完成朝向动力轴二的方向的转向。
CN201810830396.0A 2018-07-26 2018-07-26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Withdrawn CN1087251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30396.0A CN108725191A (zh) 2018-07-26 2018-07-26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30396.0A CN108725191A (zh) 2018-07-26 2018-07-26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5191A true CN108725191A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27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30396.0A Withdrawn CN108725191A (zh) 2018-07-26 2018-07-26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2519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2695A (zh) * 2004-12-21 2006-06-28 迪尔公司 自动转向系统
CN201006681Y (zh) * 2006-09-19 2008-01-16 林玉春 可转换为四轮驱动的电动越野车
CN204774645U (zh) * 2015-07-14 2015-11-18 晋江市大力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型叉车驱动桥
CN206703933U (zh) * 2017-05-02 2017-12-05 安徽工程大学 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
EP3267073B1 (en) * 2016-07-08 2019-02-27 ArvinMeritor Technology, LLC Axle assembly having a support bearing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2695A (zh) * 2004-12-21 2006-06-28 迪尔公司 自动转向系统
CN201006681Y (zh) * 2006-09-19 2008-01-16 林玉春 可转换为四轮驱动的电动越野车
CN204774645U (zh) * 2015-07-14 2015-11-18 晋江市大力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型叉车驱动桥
EP3267073B1 (en) * 2016-07-08 2019-02-27 ArvinMeritor Technology, LLC Axle assembly having a support bearing assembly
CN206703933U (zh) * 2017-05-02 2017-12-05 安徽工程大学 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1562B (zh) 用于自行车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CN108725193A (zh) 用于沼泽、冰面复杂地形的螺旋双轴越野车
CN105782365A (zh) 用于车辆的驻车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5984488A (zh) 用于车辆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
CN106627745B (zh) 转向电机位于麦弗逊悬架下摆臂的线控四轮独立转向系统
CN108909444A (zh) 一种差速转向式螺旋双轴越野车
CN108725191A (zh)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CN108725192A (zh) 一种螺旋双轴越野拖车
CN107762748A (zh) 定向输出的运动转化装置
CN108749977A (zh) 一种主动差速被动转向式代步车
CN106628133A (zh) 一种无人机用平衡调节机构及无人机
CN101607593A (zh) 一种直升机尾部矢量推进螺旋桨装置
CN108725582A (zh)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代步车的前进转向方法
CN209662621U (zh) 一种模型车二级变速器及模型车
CN205439957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同轴式双电机动力总成
CN207875926U (zh) 立式锚机
CN105366027B (zh) 着陆引导机构
CN108725656A (zh) 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CN108909914A (zh) 用于游乐场所的防侧翻、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CN208102100U (zh) 一种具有转向系统的电车
CN208346715U (zh) 一种升降式行走轮同步移动防撞挡车路障
CN105691536A (zh) 通过重心位置控制行驶速度的电动自行车
CN205345262U (zh) 通过重心位置控制行驶速度的电动自行车
CN106828438B (zh) 车辆备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CN206326621U (zh) 一种具有内置传动轴的机器人手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