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5656A - 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25656A CN108725656A CN201810830310.4A CN201810830310A CN108725656A CN 108725656 A CN108725656 A CN 108725656A CN 201810830310 A CN201810830310 A CN 201810830310A CN 108725656 A CN108725656 A CN 1087256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 shaft
- shaft
- differential
- shell
- hing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08—Steering damp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1/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 B62M11/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11/1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包括车体外壳、驱动系统、前进装置、座椅,所述的驱动系统用于为前进装置提供前进/转向所需的动力,所述的前进装置在驱动系统提供的前进/转向动力作用下进行前进/转向,所述的座椅用于乘客乘坐,所述的前进装置包括主动前进机构、被动前进机构,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用于接收驱动系统提供的前进动力并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开始运行、并且主动前进机构与被动前进机构配合并牵引本代步车前进/转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背景技术
代步车又叫懒人车,是指以代步为目的的交通工具和辅助工具,现有技术中的代步车,包括主车架、位于所述的主车架的左侧的左车轮、位于所述的主车架的右侧的右车轮,所述的主车架上设置有座位机构,通常代步车在使用过程中,所述的左车轮与所述的右车轮通常是位置相对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的主车架的两侧部,遇到崎岖路面时在颠簸的行驶过程中,使用者坐感较不舒适,除此之外,在转弯或急转弯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容易导致人车翻倒的事故发生,使用较为不安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差速转向式代步车,用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本代步车采用主动前进机构与被动前进机构的配合进行前进转向,在转弯或急转弯时,能够有效避免车及使用者由于离心力而导致的人车翻到的事故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包括车体外壳、驱动系统、前进装置、座椅,所述的驱动系统用于为前进装置提供前进/转向所需的动力,所述的前进装置在驱动系统提供的前进/转向动力作用下进行前进/转向,所述的座椅用于乘客乘坐;
所述的驱动系统包括驱动装置、转向装置,所述的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前进装置前进,所述的转向装置用于改变前进装置的前进方向;
所述的车体外壳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车体外壳一、车体外壳二,所述的车体外壳一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车体外壳一的开口端位于封闭端上方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密封端盖,所述的车体外壳二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车体外壳二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
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差速机构、驱动轴一、驱动轴二,所述的驱动电机用于为驱动轴一/驱动轴二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差速机构用于接收驱动电机提供的转动动力并将其传递至驱动轴一/驱动轴二,所述的驱动轴一/驱动轴二在转动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前进装置包括主动前进机构、被动前进机构,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用于接收驱动轴一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开始运行、并且主动前进机构与被动前进机构配合并牵引本代步车前进/转向;
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包括主动轮胎、连接构件、动力传递构件、减震构件一,所述的连接构件用于主动轮胎与车体外壳一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用于接收驱动轴一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将其传递至主动轮胎,所述的减震机构一用于消除前进装置因地形/障碍物影响而导致的颠簸;
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设置有两组,一组主动前进机构、驱动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另一组主动前进机构、驱动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所述的转向装置包括方向盘、施加机构、负载机构,所述的方向盘转动并产生转动力,所述的施加机构用于接收转动力并且其在转动力作用下对负载机构施加拉力,所述的负载机构用于接收拉力并且其在拉力作用下对驱动轴一施加负载并使驱动轴一、驱动轴二之间形成有转速差;
所述的负载机构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负载机构包括负载传递构件、负载构件,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用于接收施加轴一转动产生的拉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构件,所述的负载构件在拉力作用下对驱动轴一产生负载并使驱动轴一的转速递减;
所述的负载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负载机构一、施加轴一、驱动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机构二、施加轴二、驱动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密封端盖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贯穿孔,所述的驱动电机设置于车体外壳二内,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贯穿孔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内;
所述的差速机构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差速机构包括差速外壳,所述的差速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差速壳体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差速外壳的封闭端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且与设置于密封端盖的贯穿孔同轴布置的穿设孔;
所述的差速机构还包括驱动传递构件、差速构件并且两者均设置于差速外壳内,所述的差速构件包括差速框架,所述的差速框架为轴向平行于地面的圆柱体结构,差速框架与差速外壳之间设置有轴承且差速框架通过轴承安装于差速外壳内、并且差速框架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差速框架的外圆面设置有贯穿其直径的安装孔,差速框架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安装孔连接接通的轴承孔一,所述的差速外壳垂直于差速框架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轴承孔一同轴布置的轴承孔二,所述的车体外壳一垂直于差速框架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轴承孔一同轴布置的轴承孔三,所述的驱动轴一、驱动轴二、差速框架三者同轴布置并且驱动轴一、驱动轴二分别位于差速框架的一端,所述的驱动轴一的动力输入端位于差速框架的安装孔内、动力输出端穿过一轴承孔一、一轴承孔二、一轴承孔三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外部,驱动轴一与轴承孔一/轴承孔二/轴承孔三之间均设置有轴承,所述的驱动轴二的动力输入端位于差速框架的安装孔内、动力输出端穿过另一轴承孔一、另一轴承孔二、另一轴承孔三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外部,驱动轴二与轴承孔一/轴承孔二/轴承孔三之间均设置有轴承;
所述的差速构件还包括自转轴,所述的自转轴活动安装于差速框架的安装孔内且自转轴的轴向垂直于差速框架的轴向、并且自转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差速构件还包括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半轴齿轮一、半轴齿轮二并且四者均为锥齿轮结构,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均固定套接于自转轴外部并且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分别位于自转轴的一端,半轴齿轮一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一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半轴齿轮一分别与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啮合,半轴齿轮二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二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半轴齿轮二分别与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啮合;
所述的驱动传递构件包括传递轴、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所述的传递轴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布置,传递轴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联轴器进行同轴固定连接,传递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设置于差速外壳封闭端的穿孔并位于差速外壳内并且传递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主动锥齿轮固定套接于传递轴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从动锥齿轮固定套接于差速框架外部并且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啮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连接构件包括连接杆、连接支架,所述的连接杆用于连接支架与车体外壳一之间的连接,所述的主动轮胎安装于连接支架,所述的车体外壳一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的侧面设置有铰接凸起一、铰接凸起二,所述的连接杆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一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另一端与连接支架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所述的连接杆设置有四组且四组连接杆成四点式分布、并且铰接凸起一对应设置有四组;
所述的连接构件还包括车轴、轮毂,所述的车轴的轴向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车轴活动安装于连接支架并且车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轮毂同轴固定安装于车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主动轮胎同轴固定安装于轮毂;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包括转轴一、转轴二,所述的转轴一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轴一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万向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进行连接,转轴一的动力输出端同轴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的转轴二与转轴一同轴布置,转轴二的动力输入端与转轴一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连动组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连动组件进行连接,转轴二沿自身轴向发生位移时,转轴一可通过连动组件持续向转轴二输出动力,所述的连动组件为设置于转轴一的连接孔内的内花键、设置于转轴二动力输入端的外花键,所述的转轴二的动力输出端与车轴的动力输入端之间设置有万向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进行连接;
所述的连接支架设置有铰接凸起三,所述的减震构件一包括减震套筒、减震滑杆、减震弹簧,所述的减震套筒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圆形筒体结构,减震套筒的封闭端与设置于车体外壳一的铰接凸起二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所述的减震滑杆与减震套筒同轴布置,减震滑杆的一端与设置于连接支架的铰接凸起三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减震滑杆的另一端穿过减震套筒的开口并位于减震套筒内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减震弹簧套接于减震套筒外部,减震弹簧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三抵触、另一端与铰接凸起二抵触,减震弹簧的弹力使得减震滑杆沿自身轴向做远离减震套筒封闭端的运动;
所述的座椅与车体外壳之间设置有固定架体且两者之间通过固定架体进行固定安装、并且固定架体与车体外壳的平行于驱动轴一轴向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的被动前进机构设置于座椅下方;
所述的被动前进机构包括被动轮胎、减震构件二,所述的被动轮胎为万向轮结构,所述的减震构件二用于被动轮胎与固定架体之间的连接;
所述的减震构件二包括安装架体、导向套筒、引导柱、缓冲弹簧,所述的导向套筒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并且轴向垂直于地面的圆形筒体结构,导向套筒固定安装于固定架体并且导向套筒的开口端位于封闭端下方,所述的引导柱与导向套筒同轴布置,引导柱的一端与安装架体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导向套筒的开口并位于导向套筒内,引导柱与导向套筒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缓冲弹簧套接于引导柱外部,缓冲弹簧的一端与导向套筒的内腔腔底抵触、另一端与安装架体抵触,缓冲弹簧的弹力使得引导柱沿自身轴向做远离导向套筒封闭端的运动,所述的被动轮胎活动安装于安装架体;
所述的减震构件二还包括用于防止引导柱脱离导向套筒的导向限位组件,所述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杆、设置于导向套筒开口端面且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贯穿导向套筒高度的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内设置有内置台阶,所述的导向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地面,导向杆的一端与安装架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为限位端并且限位端穿过导向孔孔口并位于导向孔内,导向杆的限位端位于设置于导向孔内的内置台阶上方并且限位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一;
所述的导向限位组件沿导向套筒的圆周方向阵列有若干个。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设置有通孔一并且车体外壳二内设置有支撑架二,所述的支撑架二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并且部分支撑架二穿过通孔一并位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
所述的方向盘设置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并且转向盘与支撑架二之间设置有转向轴,转向轴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二并且转向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方向盘同轴固定套接于转向轴外部;
所述的施加机构包括施加构件、施加轴一、施加轴二,所述的施加构件用于接收转向轴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将其传递至施加轴一/施加轴二,所述的施加轴一/施加轴二在转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负载构件包括连接架体、刹车轮、刹车片,所述的连接架体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刹车轮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一外部,所述的刹车片为与刹车轮同轴布置的半环形结构且刹车片位于刹车轮上方、并且刹车片的两端分别位于驱动轴一的一侧;
所述的刹车片的一端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连接,所述的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设置有铰接凸起四,所述的刹车片的一端与铰接凸起四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
所述的连接架体包括紧固板、安装板、连接板,紧固板水平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安装板竖直固定安装于紧固板的上端面并且安装板的大面垂直于驱动轴一的轴向,安装板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方向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连接板竖直安装于紧固板的上端面且连接板的大面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并且连接板设置于两安装板之间;
所述的刹车片的另一端与连接架体之间设置有驱动块并且两者之间通过驱动块进行连接,所述的驱动块设置于连接架体的两安装板之间,驱动块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连接段、驱动段,所述的连接段的一端为铰接端且铰接端与安装板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连接段的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位于铰接端下方,连接段的连接端铰接有中间块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所述的驱动段位于连接段上方,驱动段的一端与连接段的铰接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驱动端且驱动端与刹车片的另一端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包括支撑架四、引导滑套、导向柱、拉杆、行程弹簧,所述的支撑架四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引导滑套为两端开口并且轴向垂直于地面的筒体结构,引导滑套固定安装于支撑架四,所述的导向柱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并且导向柱同轴套接于引导滑套内,导向柱的封闭端位于引导滑套下方并且封闭端设置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导孔,导向柱的开口端位于引导滑套上方并且开口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二,导向柱与引导滑套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拉杆与导向柱同轴布置,拉杆的一端为拉动端并且拉动端位于导向柱下方、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导向柱封闭端的导孔并位于导向柱内并且该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三,外置台阶三与导向柱内腔之间、拉杆与导孔之间均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行程弹簧套接于拉杆外,行程弹簧的一端与外置台阶三抵触、另一端与导向柱的内腔腔底抵触,行程弹簧的弹力使得拉杆沿自身轴向做向上运动;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还包括绕绳筒、拉绳一,所述的绕绳筒固定套接于施加轴一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拉绳一的一端缠绕于绕绳筒外部、另一端与导向柱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组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还包括拉绳二、复位弹簧,所述的连接架体的连接板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穿线孔,所述的拉绳二的一端与拉杆的拉动端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穿线孔并与设置于连接段连接端的中间块固定连接,所述的复位弹簧套接于拉绳二外部并且复位弹簧位于两安装板之间,复位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板抵触、另一端与中间块抵触,复位弹簧的弹力推动中间块做远离连接板的运动,复位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行程弹簧的弹簧系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差速机构进行中间的动力过渡,其解决了本代步车在动力过渡/切换过程中的顿挫感、噪音大的问题,并且可实现动力持续输出,使得动力过渡/切换过程平稳顺利,同时本代步车采用主动前进机构与被动前进机构的配合进行前进转向,在转弯或急转弯时,能够有效避免车及使用者由于离心力而导致的人车翻到的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本代步车的操作简单,本代步车还设置有减震构件,能够有效降低使用者因路面崎岖造成的不舒适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差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驱动传递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差速构件、驱动轴一、驱动轴二的配合图。
图8为本发明的前进装置、车体外壳、座椅的配合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主动前进机构与驱动轴一的配合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动力传递构件、驱动轴一、车轴的配合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减震构件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被动前进机构、固定架体、座椅的配合图。
图13为本发明的被动前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方向盘与施加机构的配合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施加构件、施加轴一、施加轴二的配合图。
图17为本发明的负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负载机构一、驱动轴一、施加轴一的配合图。
图19为本发明的负载构件、驱动轴一的配合图。
图20为本发明的连接架体、驱动块的配合图。
图21为本发明的负载传递构件、施加轴一、驱动块的配合图。
图22为本发明的负载传递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的拉绳二与驱动块的配合图。
图中标示为:
100、车体外壳;
200、驱动装置;
210、驱动电机;
220、差速机构;
2210、驱动传递构件;2211、传递轴;2212、主动锥齿轮;2213、从动锥齿轮;
2220、差速构件;2221、差速框架;2222、自转轴;2223、行星齿轮一;2224、行星齿轮二;2225、半轴齿轮一;2226、半轴齿轮二;
230、驱动轴一;240、驱动轴二;
300、前进装置;
310、主动前进机构;
3110、主动轮胎;
3120、连接构件;
3130、动力传递构件;3131、转轴一;3132、转轴二;
3140、减震构件一;3141、减震套筒;3142、减震滑杆;3143、减震弹簧;
320、被动前进机构;
3210、被动轮胎;
3220、减震构件二;3221、安装架体;3222、导向套筒;3223、缓冲弹簧;3224、导向杆;
400、转向装置;
410、方向盘;411、转向轴;
420、施加机构;
4210、施加构件;4211、接收轴;4212、接收齿轮;4213、传递齿轮一;4214、传递齿轮二;
4220、施加轴一;4230、施加轴二;
430、负载机构;
4310、负载传递构件;4311、绕绳筒;4312、拉绳一;4313、引导滑套;4314、导向柱;4315、拉杆;4316、行程弹簧;4317、拉绳二;4318、复位弹簧;
4320、负载构件;4321、连接架体;4322、驱动块;4322a、连接段;4322b、驱动段;4322c、中间块;4323、刹车轮;4324、刹车片;
500、座椅;
510、固定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采用的动力系统的优越性在于,本发明采用差速机构进行中间的动力过渡,其解决了本代步车在动力过渡/切换过程中的顿挫感、噪音大的问题,并且可实现动力持续输出,使得动力过渡/切换过程平稳顺利,同时本代步车采用主动前进机构与被动前进机构的配合进行前进转向,在转弯或急转弯时,能够有效避免车及使用者由于离心力而导致的人车翻到的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本代步车的操作简单,本代步车还设置有减震构件,能够有效降低使用者因路面崎岖造成的不舒适感。
如图1-23所示,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包括车体外壳100、驱动系统、前进装置300、座椅500,所述的驱动系统用于为前进装置300提供前进/转向所需的动力,所述的前进装置300在驱动系统提供的前进/转向动力作用下进行前进/转向,所述的座椅500用于乘客乘坐。
所述的驱动系统包括驱动装置200、转向装置400,所述的驱动装置200用于驱动前进装置300前进,所述的转向装置400用于改变前进装置300的前进方向。
所述的车体外壳100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车体外壳一、车体外壳二,所述的车体外壳一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车体外壳一的开口端位于封闭端上方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密封端盖,所述的车体外壳二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车体外壳二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
如图3-7所示,上述的驱动装置200包括驱动电机210、差速机构220、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所述的驱动电机210用于为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差速机构220用于接收驱动电机210提供的转动动力并将其传递至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所述的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在转动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密封端盖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贯穿孔,所述的驱动电机210设置于车体外壳二内,驱动电机210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且驱动电机210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贯穿孔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内。
所述的差速机构220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差速机构220包括差速外壳,所述的差速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差速壳体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差速外壳的封闭端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且与设置于密封端盖的贯穿孔同轴布置的穿设孔。
所述的差速机构220还包括驱动传递构件2210、差速构件2220并且两者均设置于差速外壳内,所述的差速构件2220包括差速框架2221,所述的差速框架2221为轴向平行于地面的圆柱体结构,差速框架2221与差速外壳之间设置有轴承且差速框架2221通过轴承安装于差速外壳内、并且差速框架2221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差速框架2221的外圆面设置有贯穿其直径的安装孔,差速框架2221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安装孔连接接通的轴承孔一,所述的差速外壳垂直于差速框架2221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轴承孔一同轴布置的轴承孔二,所述的车体外壳一垂直于差速框架2221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轴承孔一同轴布置的轴承孔三,所述的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差速框架2221三者同轴布置并且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分别位于差速框架2221的一端,所述的驱动轴一230的动力输入端位于差速框架2221的安装孔内、动力输出端穿过一轴承孔一、一轴承孔二、一轴承孔三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外部,驱动轴一230与轴承孔一/轴承孔二/轴承孔三之间均设置有轴承,所述的驱动轴二240的动力输入端位于差速框架2221的安装孔内、动力输出端穿过另一轴承孔一、另一轴承孔二、另一轴承孔三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外部,驱动轴二240与轴承孔一/轴承孔二/轴承孔三之间均设置有轴承。
优选的,为了使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的过程更加平稳顺利,所述的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设置有支撑架一并且支撑架一对应设置有两组,所述的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一并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差速构件2220还包括自转轴2222,所述的自转轴2222活动安装于差速框架2221的安装孔内且自转轴2222的轴向垂直于差速框架2221的轴向、并且自转轴2222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差速构件2220还包括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半轴齿轮一2225、半轴齿轮二2226并且四者均为锥齿轮结构,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均固定套接于自转轴2222外部并且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分别位于自转轴2222的一端,半轴齿轮一2225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一230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半轴齿轮一2225分别与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啮合,半轴齿轮二2226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二240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半轴齿轮二2226分别与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啮合。
所述的驱动传递构件2210包括传递轴2211、主动锥齿轮2212、从动锥齿轮2213,所述的传递轴2211与驱动电机210的输出轴同轴布置,传递轴2211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电机21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联轴器进行同轴固定连接,传递轴2211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设置于差速外壳封闭端的穿孔并位于差速外壳内并且传递轴2211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主动锥齿轮2212固定套接于传递轴2211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从动锥齿轮2213固定套接于差速框架2221外部并且主动锥齿轮2212与从动锥齿轮2213啮合。
驱动装置200的运动过程由两部分组成并且分别为公转、自转,驱动装置200的公转过程,具体表现为:驱动电机210运行并通过驱动传递构件2210使得差速框架2221绕自身轴向转动,差速框架2221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自转轴2222牵引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同步转动,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绕差速框架2221轴向转动并牵引半轴齿轮一2225、半轴齿轮二2226绕差速框架2221轴向转动,从而使得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此时驱动轴一230与驱动轴二240的转向转速一致;
驱动装置200的自转过程,具体表现为:当驱动轴一230受转向装置400影响并使得驱动轴一230所受负载大于驱动轴二240所受负载,即驱动轴一230的转速相对于驱动轴二240递减,驱动轴一230相对于驱动轴二240做与差速框架2221转向相反的转动、并且通过半轴齿轮一2225、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使得半轴齿轮二2226做与差速框架2221转向相同的转动,进而使得驱动轴二240的转速递增;当驱动轴二240受转向装置400影响并使得驱动轴二240所受负载大于驱动轴一230所受负载,即驱动轴二240的转速相对于驱动轴一230递减,驱动轴二240相对于驱动轴一230做与差速框架2221转向相反的转动、并且通过半轴齿轮二2226、行星齿轮一2223、行星齿轮二2224使得半轴齿轮一2225做与差速框架2221转向相同的转动,进而使得驱动轴一230的转速递增。
如图8-13所示,上述的前进装置300包括主动前进机构310、被动前进机构320,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310用于接收驱动轴一230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开始运行、并且主动前进机构310与被动前进机构320配合并牵引本代步车前进/转向。
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310包括主动轮胎3110、连接构件3120、动力传递构件3130、减震构件一3140,所述的连接构件3120用于主动轮胎3110与车体外壳一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3130用于接收驱动轴一230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将其传递至主动轮胎3110,所述的减震机构一3140用于消除前进装置300因地形/障碍物影响而导致的颠簸。
所述的连接构件3120包括连接杆、连接支架,所述的连接杆用于连接支架与车体外壳一之间的连接,所述的主动轮胎3110安装于连接支架,所述的车体外壳一垂直于驱动轴一230轴向的侧面设置有铰接凸起一、铰接凸起二,所述的连接杆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一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230轴向、另一端与连接支架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230轴向,所述的连接杆设置有四组且四组连接杆成四点式分布、并且铰接凸起一对应设置有四组。
所述的连接构件3120还包括车轴、轮毂,所述的车轴的轴向平行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车轴活动安装于连接支架并且车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轮毂同轴固定安装于车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主动轮胎3110同轴固定安装于轮毂。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3130包括转轴一3131、转轴二3132,所述的转轴一3131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轴一23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万向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进行连接,转轴一3131的动力输出端同轴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的转轴二3132与转轴一3131同轴布置,转轴二3132的动力输入端与转轴一3131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连动组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连动组件进行连接,转轴二3132沿自身轴向发生位移时,转轴一3131可通过连动组件持续向转轴二3132输出动力,所述的连动组件为设置于转轴一3131的连接孔内的内花键、设置于转轴二3132动力输入端的外花键,所述的转轴二3132的动力输出端与车轴的动力输入端之间设置有万向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进行连接。
所述的连接支架设置有铰接凸起三,所述的减震构件一3140包括减震套筒3141、减震滑杆3142、减震弹簧3143,所述的减震套筒3141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圆形筒体结构,减震套筒3141的封闭端与设置于车体外壳一的铰接凸起二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230轴向,所述的减震滑杆3142与减震套筒3141同轴布置,减震滑杆3142的一端与设置于连接支架的铰接凸起三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230轴向,减震滑杆3142的另一端穿过减震套筒3141的开口并位于减震套筒3141内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减震弹簧3143套接于减震套筒3141外部,减震弹簧3143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三抵触、另一端与铰接凸起二抵触,减震弹簧3143的弹力使得减震滑杆3142沿自身轴向做远离减震套筒3141封闭端的运动。
更为具体的,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310设置有两组,一组主动前进机构310、驱动轴一2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另一组主动前进机构310、驱动轴二24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如图12-13所示,上述的座椅500与车体外壳100之间设置有固定架体510且两者之间通过固定架体510进行固定安装、并且固定架体510与车体外壳100的平行于驱动轴一230轴向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的被动前进机构320设置于座椅500下方。
所述的被动前进机构320包括被动轮胎3210、减震构件二3220,所述的被动轮胎3210为万向轮结构,所述的减震构件二3220用于被动轮胎3210与固定架体510之间的连接。
所述的减震构件二3220包括安装架体3221、导向套筒3222、引导柱、缓冲弹簧3223,所述的导向套筒3222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并且轴向垂直于地面的圆形筒体结构,导向套筒3222固定安装于固定架体510并且导向套筒3222的开口端位于封闭端下方,所述的引导柱与导向套筒3222同轴布置,引导柱的一端与安装架体322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导向套筒3222的开口并位于导向套筒3222内,引导柱与导向套筒3222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缓冲弹簧3223套接于引导柱外部,缓冲弹簧3223的一端与导向套筒3222的内腔腔底抵触、另一端与安装架体3221抵触,缓冲弹簧3223的弹力使得引导柱沿自身轴向做远离导向套筒3222封闭端的运动,所述的被动轮胎3210活动安装于安装架体3221。
所述的减震构件二3220还包括用于防止引导柱脱离导向套筒3222的导向限位组件,所述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杆3224、设置于导向套筒3222开口端面且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贯穿导向套筒3222高度的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内设置有内置台阶,所述的导向杆322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地面,导向杆3224的一端与安装架体32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为限位端并且限位端穿过导向孔孔口并位于导向孔内,导向杆3224的限位端位于设置于导向孔内的内置台阶上方并且限位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一;导向限位组件通过设置于导向孔内的内置台阶与设置于导向杆3224限位端的外置台阶一配合并防止引导柱脱离导向套筒3222。
优选的,为了使导向限位组件的限位效果更佳,所述的导向限位组件沿导向套筒3222的圆周方向阵列有若干个。
前进装置30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动力传递构件3130牵引车轴绕自身轴向转动,车轴转动并牵引主动轮胎3110转动,从而使得本代步车前进,前进过程中,减震构件一3140与减震构件二3220配合并消除前进过程中因地形/障碍物影响而造成的颠簸;
当本代步车需转向时,转向装置400对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施加负载并使驱动轴一230与驱动轴二240之间形成有转速差,从而使得本代步车完成转向,转向过程中,由于被动轮胎3210为万向轮结构,被动轮胎3210未影响本代步车的转向过程。
如图1、14-23所示,上述的转向装置400包括方向盘410、施加机构420、负载机构430,所述的方向盘410转动并产生转动力,所述的施加机构420用于接收转动力并且其在转动力作用下对负载机构430施加拉力,所述的负载机构430用于接收拉力并且其在拉力作用下对驱动轴一230施加负载并使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之间形成有转速差。
所述的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设置有通孔一并且车体外壳二内设置有支撑架二,具体的,所述的支撑架二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并且部分支撑架二穿过通孔一并位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
所述的方向盘410设置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并且转向盘410与支撑架二之间设置有转向轴411,具体的,转向轴411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二并且转向轴411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方向盘410同轴固定套接于转向轴411外部。
如图14-16所示,上述的施加机构420包括施加构件4210、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所述的施加构件4210用于接收转向轴411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将其传递至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所述的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在转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施加构件4210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施加构件4210包括接收轴4211、支撑外壳、支撑架三,所述的支撑架三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支撑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壳体结构,支撑外壳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支撑架三,所述的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之间呈同轴布置并且两者的轴向均平行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支撑外壳垂直于施加轴一4220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插孔,施加轴一4220的动力输入端位于支撑外壳内、动力输出端穿过一插孔并位于支撑外壳外部,施加轴一422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施加轴二4230的动力输入端位于支撑外壳内、动力输出端穿过另一插孔并位于支撑外壳外部,施加轴二423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优选的,为了使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绕自身轴向转动的过程更加平稳顺利,所述的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均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三并且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支撑外壳的封闭端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且与设置于车体外壳二封闭端的通孔一同轴布置的通孔二,所述的密封端盖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且与设置于车体外壳二封闭端的通孔一同轴布置的通孔三,所述的接收轴4211的轴向垂直于地面,接收轴4211的动力输出端位于支撑外壳内、动力输入端穿过通孔二、通孔三、通孔一并位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接收轴4211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二并且接收轴4211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接收轴4211的动力输入端与转向轴411之间设置有万向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进行连接。
所述的施加构件4210还包括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一4213、传递齿轮二4214并且三者均为锥齿轮结构,接收齿轮4212固定套接于接收轴4211的动力输出端外部,传递齿轮一4213固定套接于施加轴一4220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传递齿轮一4213与接收齿轮4212啮合,传递齿轮二4214固定套接于施加轴二4230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传递齿轮二4214与接收齿轮4212啮合。
施加机构42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工作人员转动方向盘410并使得转向轴411绕自身轴向转动,转向轴411转动并通过万向联轴器使得接收轴4211绕自身轴向转动,接收轴4211转动并通过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一4213使得施加轴一4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接收轴4211转动并通过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二4214使得施加轴二423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施加轴二4230与施加轴一4220之间的转向相反。
如图17-23所示,上述的负载机构430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负载机构430包括负载传递构件4310、负载构件4320,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4310用于接收施加轴一4220转动产生的拉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构件4320,所述的负载构件4320在拉力作用下对驱动轴一230产生负载并使驱动轴一230的转速递减。
所述的负载构件4320包括连接架体4321、刹车轮4323、刹车片4324,所述的连接架体4321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刹车轮4323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一230外部,所述的刹车片4324为与刹车轮4323同轴布置的半环形结构且刹车片4324位于刹车轮4323上方、并且刹车片4324的两端分别位于驱动轴一230的一侧。
所述的刹车片4324的一端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连接,具体的,所述的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设置有铰接凸起四,所述的刹车片4324的一端与铰接凸起四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
所述的连接架体4321包括紧固板、安装板、连接板,紧固板水平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安装板竖直固定安装于紧固板的上端面并且安装板的大面垂直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安装板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方向平行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连接板竖直安装于紧固板的上端面且连接板的大面平行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并且连接板设置于两安装板之间。
所述的刹车片4324的另一端与连接架体4321之间设置有驱动块4322并且两者之间通过驱动块4322进行连接,具体的,所述的驱动块4322设置于连接架体4321的两安装板之间,驱动块4322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连接段4322a、驱动段4322b,所述的连接段4322a的一端为铰接端且铰接端与安装板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连接段4322a的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位于铰接端下方,连接段4322a的连接端铰接有中间块4322c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所述的驱动段4322b位于连接段4322a上方,驱动段4322b的一端与连接段4322a的铰接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驱动端且驱动端与刹车片4324的另一端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230的轴向。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4310包括支撑架四、引导滑套4313、导向柱4314、拉杆4315、行程弹簧4316,所述的支撑架四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引导滑套4313为两端开口并且轴向垂直于地面的筒体结构,引导滑套4313固定安装于支撑架四,所述的导向柱4314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并且导向柱4314同轴套接于引导滑套4313内,导向柱4314的封闭端位于引导滑套4313下方并且封闭端设置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导孔,导向柱4314的开口端位于引导滑套4313上方并且开口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二,导向柱4314与引导滑套4313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拉杆4315与导向柱4314同轴布置,拉杆4315的一端为拉动端并且拉动端位于导向柱4314下方、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导向柱4314封闭端的导孔并位于导向柱4314内并且该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三,外置台阶三与导向柱4314内腔之间、拉杆4315与导孔之间均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行程弹簧4316套接于拉杆4315外,行程弹簧4316的一端与外置台阶三抵触、另一端与导向柱4314的内腔腔底抵触,行程弹簧4316的弹力使得拉杆4315沿自身轴向做向上运动。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4310还包括绕绳筒4311、拉绳一4312,所述的绕绳筒4311固定套接于施加轴一4220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拉绳一4312的一端缠绕于绕绳筒4311外部、另一端与导向柱4314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组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4310还包括拉绳二4317、复位弹簧4318,所述的连接架体4321的连接板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穿线孔,所述的拉绳二4317的一端与拉杆4315的拉动端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穿线孔并与设置于连接段4322a连接端的中间块4322c固定连接,所述的复位弹簧4318套接于拉绳二4317外部并且复位弹簧4318位于两安装板之间,复位弹簧4318的一端与连接板抵触、另一端与中间块4322c抵触,复位弹簧4318的弹力推动中间块4322c做远离连接板的运动,复位弹簧4318的弹性系数小于行程弹簧4316的弹簧系数。
所述的负载机构430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负载机构一、施加轴一4220、驱动轴一2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机构二、施加轴二4230、驱动轴二24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负载机构43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当本代步车需往朝向驱动轴一230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转动方向盘410并通过转向轴411、接收轴4211、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一4213使得施加轴一4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使负载机构一的拉绳一4312做缠绕于负载机构一的绕绳筒4311的运动,从而使得拉绳一4312拉动导向柱4314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向上运动,由于复位弹簧4318的弹性系数小于行程弹簧4316的弹簧系数,导向柱4314运动并通过拉杆4315、行程弹簧4316使得拉绳二4317做拉动中间块4322c的运动,中间块4322c运动并牵引连接段4322a绕其与安装板之间的铰接轴轴向做靠近连接板的转动,连接段4322a转动并使得驱动段4322b做靠近车体外壳一腔底的转动,进而使得刹车片4324与刹车轮4323接触,此过程中,行程弹簧4316未压缩;而后,导向柱4314运动并使得行程弹簧4316处于压缩状态,行程弹簧4316的弹力使得拉杆4315沿自身轴向做向上运动,拉杆4315运动并通过拉绳二4317、驱动块4322使得刹车片4324继续与刹车轮4323抵触并使得驱动轴一230的转速递减,进而使得驱动轴一230的转速小于驱动轴二240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从而使得本代步车完成朝向驱动轴一230的方向转向;行程弹簧4316的好处在于,提高了方向盘410的转动行程,若无行程弹簧4316,则工作人员转动方向盘410时,方向盘410转动并立刻使刹车片4324抵触刹车轮4323,从而使得驱动轴一230与驱动轴二240之间的转速差较大,使得本代步车的实际转向角度大于需转向角度,增大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当本代步车需往朝向驱动轴二240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转向方向盘410并通过转向轴411、接收轴4211、接收齿轮4212、传递齿轮二4214使得施加轴二423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使负载机构二的拉绳一4312做缠绕于负载机构二的绕绳筒4311的运动,进而使得驱动轴二240的转速小于驱动轴一230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从而使得本代步车完成朝向驱动轴二240的方向转向。
优选的,为了使拉绳一4312拉动导向柱4314的过程更加平稳顺利,所述的支撑架四上安装有导向支架,所述的导向支架设置有引导孔并且引导孔与导向柱4314同轴布置,所述的拉绳一4312的一端缠绕于绕绳筒4311外部、另一端穿过引导孔并与导向柱4314的开口端固定连接。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代步车的前进转向方法,其步骤在于:
S1:驱动装置200运行并为前进装置300提供前进动力,前进装置300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前进并使得本代步车在地面前进;
所述的驱动装置200包括驱动电机210、差速机构220、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所述的驱动电机210用于为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差速机构220用于接收驱动电机210提供的转动动力并将其传递至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所述的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在转动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前进装置300包括主动前进机构310、被动前进机构320,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310用于接收驱动轴一230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开始运行、并且主动前进机构310与被动前进机构320配合并牵引本代步车前进/转向;
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310包括主动轮胎3110、连接构件3120、动力传递构件3130、减震构件一3140,所述的连接构件3120用于主动轮胎3110与车体外壳一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3130用于接收驱动轴一230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将其传递至主动轮胎3110,所述的减震机构一3140用于消除前进装置300因地形/障碍物影响而导致的颠簸,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310设置有两组,一组主动前进机构310、驱动轴一2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另一组主动前进机构310、驱动轴二24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驱动电机210运行并通过差速机构220使得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绕自身轴向转动,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转动并通过动力传递构件3130牵引主动轮胎3110转动并使得本代步车在地面前进;
S2:工作人员转动转向装置400的方向盘410并使其做朝向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方向的转动;
所述的转向装置400包括方向盘410、施加机构420、负载机构430,所述的方向盘410转动并产生转动力,所述的施加机构420用于接收转动力并且其在转动力作用下对负载机构430施加拉力,所述的负载机构430用于接收拉力并且其在拉力作用下对驱动轴一230施加负载并使驱动轴一230、驱动轴二240之间形成有转速差;
所述的施加机构420包括施加构件4210、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所述的施加构件4210用于接收方向盘410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将其传递至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所述的施加轴一4220/施加轴二4230在转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负载机构430包括负载传递构件4310、负载构件4320,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4310用于接收施加轴一4220转动产生的拉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构件4320,所述的负载构件4320在拉力作用下对驱动轴一230产生负载并使驱动轴一230的转速递减;
所述的负载机构430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负载机构一、施加轴一4220、驱动轴一2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机构二、施加轴二4230、驱动轴二24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当本代步车需往朝向驱动轴一230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使方向盘410做朝向驱动轴一230方向的转动,方向盘410转动并通过施加构件4210使得施加轴一4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负载机构一的负载传递构件4310接收施加轴一4220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在该动力作用下使得负载机构一的负载构件4320对驱动轴一230施加负载,从而使得驱动轴一230的转速小于驱动轴二240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进而使得本代步车完成朝向驱动轴一230的方向的转向;
当本代步车需往朝向驱动轴二240的方向转向时,工作人员使方向盘410做朝向驱动轴二240方向的转动,方向盘410转动并通过施加构件4210使得施加轴二4230绕自身轴向转动,同时负载机构二的负载传递构件4310接收施加轴二4230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在该动力作用下使得负载机构二的负载构件4320对驱动轴二240施加负载,从而使得驱动轴二240的转速小于驱动轴一230的转速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进而使得本代步车完成朝向驱动轴二240的方向的转向。
Claims (5)
1.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车体外壳、驱动系统、前进装置、座椅,所述的驱动系统用于为前进装置提供前进/转向所需的动力,所述的前进装置在驱动系统提供的前进/转向动力作用下进行前进/转向,所述的座椅用于乘客乘坐;
所述的驱动系统包括驱动装置、转向装置,所述的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前进装置前进,所述的转向装置用于改变前进装置的前进方向;
所述的车体外壳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车体外壳一、车体外壳二,所述的车体外壳一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车体外壳一的开口端位于封闭端上方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密封端盖,所述的车体外壳二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车体外壳二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
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差速机构、驱动轴一、驱动轴二,所述的驱动电机用于为驱动轴一/驱动轴二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差速机构用于接收驱动电机提供的转动动力并将其传递至驱动轴一/驱动轴二,所述的驱动轴一/驱动轴二在转动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前进装置包括主动前进机构、被动前进机构,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用于接收驱动轴一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在前进动力作用下开始运行、并且主动前进机构与被动前进机构配合并牵引本代步车前进/转向;
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包括主动轮胎、连接构件、动力传递构件、减震构件一,所述的连接构件用于主动轮胎与车体外壳一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用于接收驱动轴一转动产生的前进动力并将其传递至主动轮胎,所述的减震机构一用于消除前进装置因地形/障碍物影响而导致的颠簸;
所述的主动前进机构设置有两组,一组主动前进机构、驱动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另一组主动前进机构、驱动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所述的转向装置包括方向盘、施加机构、负载机构,所述的方向盘转动并产生转动力,所述的施加机构用于接收转动力并且其在转动力作用下对负载机构施加拉力,所述的负载机构用于接收拉力并且其在拉力作用下对驱动轴一施加负载并使驱动轴一、驱动轴二之间形成有转速差;
所述的负载机构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负载机构包括负载传递构件、负载构件,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用于接收施加轴一转动产生的拉力并将其传递至负载构件,所述的负载构件在拉力作用下对驱动轴一产生负载并使驱动轴一的转速递减;
所述的负载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负载机构一、负载机构二,负载机构一、施加轴一、驱动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机构二、施加轴二、驱动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密封端盖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贯穿孔,所述的驱动电机设置于车体外壳二内,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贯穿孔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内;
所述的差速机构设置于车体外壳一内,差速机构包括差速外壳,所述的差速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壳体结构,差速壳体的开口端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差速外壳的封闭端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且与设置于密封端盖的贯穿孔同轴布置的穿设孔;
所述的差速机构还包括驱动传递构件、差速构件并且两者均设置于差速外壳内,所述的差速构件包括差速框架,所述的差速框架为轴向平行于地面的圆柱体结构,差速框架与差速外壳之间设置有轴承且差速框架通过轴承安装于差速外壳内、并且差速框架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差速框架的外圆面设置有贯穿其直径的安装孔,差速框架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安装孔连接接通的轴承孔一,所述的差速外壳垂直于差速框架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轴承孔一同轴布置的轴承孔二,所述的车体外壳一垂直于差速框架轴向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贯穿其厚度并与轴承孔一同轴布置的轴承孔三,所述的驱动轴一、驱动轴二、差速框架三者同轴布置并且驱动轴一、驱动轴二分别位于差速框架的一端,所述的驱动轴一的动力输入端位于差速框架的安装孔内、动力输出端穿过一轴承孔一、一轴承孔二、一轴承孔三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外部,驱动轴一与轴承孔一/轴承孔二/轴承孔三之间均设置有轴承,所述的驱动轴二的动力输入端位于差速框架的安装孔内、动力输出端穿过另一轴承孔一、另一轴承孔二、另一轴承孔三并位于车体外壳一外部,驱动轴二与轴承孔一/轴承孔二/轴承孔三之间均设置有轴承;
所述的差速构件还包括自转轴,所述的自转轴活动安装于差速框架的安装孔内且自转轴的轴向垂直于差速框架的轴向、并且自转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差速构件还包括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半轴齿轮一、半轴齿轮二并且四者均为锥齿轮结构,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均固定套接于自转轴外部并且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分别位于自转轴的一端,半轴齿轮一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一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半轴齿轮一分别与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啮合,半轴齿轮二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二的动力输入端外部并且半轴齿轮二分别与行星齿轮一、行星齿轮二啮合;
所述的驱动传递构件包括传递轴、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所述的传递轴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布置,传递轴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联轴器进行同轴固定连接,传递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设置于差速外壳封闭端的穿孔并位于差速外壳内并且传递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主动锥齿轮固定套接于传递轴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从动锥齿轮固定套接于差速框架外部并且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连接构件包括连接杆、连接支架,所述的连接杆用于连接支架与车体外壳一之间的连接,所述的主动轮胎安装于连接支架,所述的车体外壳一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的侧面设置有铰接凸起一、铰接凸起二,所述的连接杆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一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另一端与连接支架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所述的连接杆设置有四组且四组连接杆成四点式分布、并且铰接凸起一对应设置有四组;
所述的连接构件还包括车轴、轮毂,所述的车轴的轴向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车轴活动安装于连接支架并且车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轮毂同轴固定安装于车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主动轮胎同轴固定安装于轮毂;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包括转轴一、转轴二,所述的转轴一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轴一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万向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进行连接,转轴一的动力输出端同轴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的转轴二与转轴一同轴布置,转轴二的动力输入端与转轴一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有连动组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连动组件进行连接,转轴二沿自身轴向发生位移时,转轴一可通过连动组件持续向转轴二输出动力,所述的连动组件为设置于转轴一的连接孔内的内花键、设置于转轴二动力输入端的外花键,所述的转轴二的动力输出端与车轴的动力输入端之间设置有万向联轴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进行连接;
所述的连接支架设置有铰接凸起三,所述的减震构件一包括减震套筒、减震滑杆、减震弹簧,所述的减震套筒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圆形筒体结构,减震套筒的封闭端与设置于车体外壳一的铰接凸起二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所述的减震滑杆与减震套筒同轴布置,减震滑杆的一端与设置于连接支架的铰接凸起三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驱动轴一轴向,减震滑杆的另一端穿过减震套筒的开口并位于减震套筒内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减震弹簧套接于减震套筒外部,减震弹簧的一端与铰接凸起三抵触、另一端与铰接凸起二抵触,减震弹簧的弹力使得减震滑杆沿自身轴向做远离减震套筒封闭端的运动;
所述的座椅与车体外壳之间设置有固定架体且两者之间通过固定架体进行固定安装、并且固定架体与车体外壳的平行于驱动轴一轴向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的被动前进机构设置于座椅下方;
所述的被动前进机构包括被动轮胎、减震构件二,所述的被动轮胎为万向轮结构,所述的减震构件二用于被动轮胎与固定架体之间的连接;
所述的减震构件二包括安装架体、导向套筒、引导柱、缓冲弹簧,所述的导向套筒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并且轴向垂直于地面的圆形筒体结构,导向套筒固定安装于固定架体并且导向套筒的开口端位于封闭端下方,所述的引导柱与导向套筒同轴布置,引导柱的一端与安装架体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导向套筒的开口并位于导向套筒内,引导柱与导向套筒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缓冲弹簧套接于引导柱外部,缓冲弹簧的一端与导向套筒的内腔腔底抵触、另一端与安装架体抵触,缓冲弹簧的弹力使得引导柱沿自身轴向做远离导向套筒封闭端的运动,所述的被动轮胎活动安装于安装架体;
所述的减震构件二还包括用于防止引导柱脱离导向套筒的导向限位组件,所述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杆、设置于导向套筒开口端面且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贯穿导向套筒高度的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内设置有内置台阶,所述的导向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地面,导向杆的一端与安装架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为限位端并且限位端穿过导向孔孔口并位于导向孔内,导向杆的限位端位于设置于导向孔内的内置台阶上方并且限位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一;
所述的导向限位组件沿导向套筒的圆周方向阵列有若干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设置有通孔一并且车体外壳二内设置有支撑架二,所述的支撑架二固定安装于密封端盖的上端面并且部分支撑架二穿过通孔一并位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
所述的方向盘设置于车体外壳二的封闭端上方、并且转向盘与支撑架二之间设置有转向轴,转向轴活动安装于支撑架二并且转向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方向盘同轴固定套接于转向轴外部;
所述的施加机构包括施加构件、施加轴一、施加轴二,所述的施加构件用于接收转向轴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将其传递至施加轴一/施加轴二,所述的施加轴一/施加轴二在转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负载构件包括连接架体、刹车轮、刹车片,所述的连接架体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刹车轮固定套接于驱动轴一外部,所述的刹车片为与刹车轮同轴布置的半环形结构且刹车片位于刹车轮上方、并且刹车片的两端分别位于驱动轴一的一侧;
所述的刹车片的一端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连接,所述的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设置有铰接凸起四,所述的刹车片的一端与铰接凸起四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
所述的连接架体包括紧固板、安装板、连接板,紧固板水平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安装板竖直固定安装于紧固板的上端面并且安装板的大面垂直于驱动轴一的轴向,安装板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方向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连接板竖直安装于紧固板的上端面且连接板的大面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并且连接板设置于两安装板之间;
所述的刹车片的另一端与连接架体之间设置有驱动块并且两者之间通过驱动块进行连接,所述的驱动块设置于连接架体的两安装板之间,驱动块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连接段、驱动段,所述的连接段的一端为铰接端且铰接端与安装板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连接段的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位于铰接端下方,连接段的连接端铰接有中间块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所述的驱动段位于连接段上方,驱动段的一端与连接段的铰接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驱动端且驱动端与刹车片的另一端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驱动轴一的轴向;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包括支撑架四、引导滑套、导向柱、拉杆、行程弹簧,所述的支撑架四固定安装于车体外壳一的内腔腔底,所述的引导滑套为两端开口并且轴向垂直于地面的筒体结构,引导滑套固定安装于支撑架四,所述的导向柱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并且导向柱同轴套接于引导滑套内,导向柱的封闭端位于引导滑套下方并且封闭端设置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导孔,导向柱的开口端位于引导滑套上方并且开口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二,导向柱与引导滑套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拉杆与导向柱同轴布置,拉杆的一端为拉动端并且拉动端位于导向柱下方、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导向柱封闭端的导孔并位于导向柱内并且该端设置有外置台阶三,外置台阶三与导向柱内腔之间、拉杆与导孔之间均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行程弹簧套接于拉杆外,行程弹簧的一端与外置台阶三抵触、另一端与导向柱的内腔腔底抵触,行程弹簧的弹力使得拉杆沿自身轴向做向上运动;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还包括绕绳筒、拉绳一,所述的绕绳筒固定套接于施加轴一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拉绳一的一端缠绕于绕绳筒外部、另一端与导向柱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组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的负载传递构件还包括拉绳二、复位弹簧,所述的连接架体的连接板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穿线孔,所述的拉绳二的一端与拉杆的拉动端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穿线孔并与设置于连接段连接端的中间块固定连接,所述的复位弹簧套接于拉绳二外部并且复位弹簧位于两安装板之间,复位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板抵触、另一端与中间块抵触,复位弹簧的弹力推动中间块做远离连接板的运动,复位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行程弹簧的弹簧系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30310.4A CN108725656A (zh) | 2018-07-26 | 2018-07-26 | 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30310.4A CN108725656A (zh) | 2018-07-26 | 2018-07-26 | 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25656A true CN108725656A (zh) | 2018-11-02 |
Family
ID=63927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830310.4A Withdrawn CN108725656A (zh) | 2018-07-26 | 2018-07-26 | 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725656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774645U (zh) * | 2015-07-14 | 2015-11-18 | 晋江市大力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新型叉车驱动桥 |
CN204860734U (zh) * | 2015-08-03 | 2015-12-16 | 杨八康 | 一种适用于水稻田的四轮乘坐式田间管理机 |
CN105437903A (zh) * | 2015-11-26 | 2016-03-30 |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防侧翻控制系统和起重机 |
CN205745169U (zh) * | 2016-06-01 | 2016-11-30 | 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差速器液压刹车装置 |
WO2017194686A1 (en) * | 2016-05-13 | 2017-11-16 | Brudeli Tech Holding As | Leaning vehicle |
CN206852557U (zh) * | 2016-12-26 | 2018-01-09 | 东莞威霸清洁器材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洗地车的防侧翻装置 |
CN207328692U (zh) * | 2017-10-24 | 2018-05-08 | 杭州傲拓迈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倒三轮电动车 |
-
2018
- 2018-07-26 CN CN201810830310.4A patent/CN108725656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774645U (zh) * | 2015-07-14 | 2015-11-18 | 晋江市大力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新型叉车驱动桥 |
CN204860734U (zh) * | 2015-08-03 | 2015-12-16 | 杨八康 | 一种适用于水稻田的四轮乘坐式田间管理机 |
CN105437903A (zh) * | 2015-11-26 | 2016-03-30 |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防侧翻控制系统和起重机 |
WO2017194686A1 (en) * | 2016-05-13 | 2017-11-16 | Brudeli Tech Holding As | Leaning vehicle |
CN205745169U (zh) * | 2016-06-01 | 2016-11-30 | 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差速器液压刹车装置 |
CN206852557U (zh) * | 2016-12-26 | 2018-01-09 | 东莞威霸清洁器材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洗地车的防侧翻装置 |
CN207328692U (zh) * | 2017-10-24 | 2018-05-08 | 杭州傲拓迈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倒三轮电动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75861B (zh) | 一种全轮驱动全轮转向电动叉车底盘驱动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3707978B (zh) | X型折叠自行车 | |
CN105459755B (zh) | 车辆的能动旋转型稳定器及稳定杆连接组件 | |
CN107010105A (zh) | 一种线控转向与独立驱动集成式轮边电驱动装置 | |
CN106427555B (zh)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车轮全方位转向的转换装置及可全方位转向的电动汽车 | |
CN206125145U (zh) | 四轮独立转向机构 | |
CN107891918A (zh) | 轮‑履复合式移动机器人 | |
CN106394761A (zh) | 一种四轮平衡电动车体 | |
CN109153400A (zh) | 用于操纵车辆转向运动的方向盘 | |
CN103359233A (zh) | 一种可组合车辆底盘装置 | |
CN108749977A (zh) | 一种主动差速被动转向式代步车 | |
CN107554663A (zh) | 全向轮转向无车把自平衡自行车 | |
CN108725656A (zh) | 用于中老人群的防侧翻、易操作的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 |
CN108725193A (zh) | 用于沼泽、冰面复杂地形的螺旋双轴越野车 | |
CN108725582A (zh) |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代步车的前进转向方法 | |
CN106379408B (zh) | 轮式底盘和起重机 | |
CN207060194U (zh) | 折腰转向后助力拖拉机 | |
CN108909914A (zh) | 用于游乐场所的防侧翻、差速转向式代步车 | |
CN107380258A (zh) | 一种电动底盘 | |
CN208152654U (zh) | 一种用于升降平台提升的同步驱动装置 | |
CN108909444A (zh) | 一种差速转向式螺旋双轴越野车 | |
CN102582417A (zh) | 电动汽车的减速式轮边电驱动系统 | |
CN110435697A (zh) | 一种差速轮控径向转向架 | |
CN108725192A (zh) | 一种螺旋双轴越野拖车 | |
CN108725191A (zh) | 一种采用差速方式进行转向的越野拖车的转向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