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19289A - 一种用于引诱台湾花蓟马试剂的新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引诱台湾花蓟马试剂的新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19289A CN108719289A CN201810186779.9A CN201810186779A CN108719289A CN 108719289 A CN108719289 A CN 108719289A CN 201810186779 A CN201810186779 A CN 201810186779A CN 108719289 A CN108719289 A CN 1087192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vender
- butyric acid
- methyl butyric
- neryl
- methylbutano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为引诱台湾花蓟马的增效试剂成分而非活性成分的(R)‑薰衣草乙酸酯在制备引诱台湾花蓟马试剂中的用途,其中,该试剂还包括作为引诱试剂的活性成分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或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类似物。这样,可以获得最佳的引诱效果。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4106070703,申请日为2014年11月2日,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引诱剂配方及其与色板的田间联合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Thysanoptera:Thripid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农业害虫,目前全世界已知蓟马种类约有6000种(Ananthakrishnan,1979;Mound,1983)。我国目前已记录蓟马种类有124属336种(张维球和童晓立,1993)。蓟马以锉吸式口器刺吸寄主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等器官,易导致叶片变小、皱缩,甚至黄化、干枯,直接导致农产品生产减产、产品商品价值降低等严重经济损失。据贝亚维等2003-2010年期间对浙江省11个地(市)43个县(区)的主要蔬菜和花卉种植基地、花卉市场、绿地和街道绿化带等调查发现,浙江省蓟马种类多达35种,其中台湾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数量最多(占总标本量的55.71%),其次是棕榈蓟马(Thrips palmi)(12.66%),黄胸蓟马(Thripshawaiiensis(10.66%)等;其危害的农作物包括水稻、油菜、番茄、棉花、辣椒、台湾瓜、空心菜等经济作物30余种。
目前,关于蓟马的防治方法主要有3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吴青君等,2005;钟锋等,2009)。但由于蓟马具有发育历期较短,个体小易隐蔽,活动力强,而且对大多数杀虫剂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导致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效果并不理想。鉴于这样的现状,寻找一种无公害可持续的蓟马防治方法已迫在眉睫。而利用性信息素是防治蓟马的有效措施之一(Hamilton et al.,2005)。昆虫性信息素直接来自于昆虫虫体,不会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有利于延缓昆虫对化学农药抗性的演化,同时还可以保护自然界中的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有利于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性治理。
目前有关蓟马聚集信息素成分鉴定和生物活性和田间应用的的相关研究国内外仍然较少。迄今为止,只有西花蓟马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聚集信息素成分得到有效分离和鉴定,两种蓟马的聚集信息素主要活性组分均为(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Hamilton et al.,2005;吕要斌,祝晓云等,2012)。虽然西花蓟马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得到英国专家Hamilton等分离鉴定,但是,这些专家同时也认为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化合物分子结构有关的一些化合物,如isobornylvalerate、isobornyl 2-methyl butanoate、isobornyl pivalate、lavandulyl valerate和聚集信息素组分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一样都对西花蓟马有强的引诱活性。这些专家在试验中使用了塑料色板+诱芯的释放装置,该装置的色板可使用黄色、白色和蓝色,诱芯使用浸过具有引诱活性化合物的橡胶头或胶水中溶入活性化合物的方式,并提供了一个田间实施案例,并申请了相关专利(美国专利,No.US 7,985,412B2,Jul.26,2011)。但是,Hamilton等则认为,在西花蓟马中发现的组分(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没有生物活性,不能对西花蓟具有单独的引诱作用。
另外,上述英国专家在其论文认为(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田间试验中没有显示出增效作用,其提供的证据是:(1)(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1:1比例使用捕获的西花蓟马数量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单独使用捕获的数量基本相同的,没有差异;(2)他室内测定了(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两者的比例范围为1:0.8-1:5,他认为自然情况下两者比例存在一个幅度范围,不存在某个特定比例最佳这个情况;(3)他认为(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的作用未明。
总之,现有的技术表明(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对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没有增效作用,无需混合使用。
发明内容
目前有关蓟马聚集信息素成分鉴定和生物活性和田间应用的相关研究国内外仍然较少。迄今为止,只有台湾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的聚集信息素成分得到有效分离和鉴定,其中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分离与鉴定工作在2011年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吕要斌研究小组在国际上第一个完成。研究表明,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主要组分与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主要组分相同,为(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acetate)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Hamilton,et al.,2005;Zhang,et al,.2011;吕要斌,祝晓云等,2012)。
本研究小组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了人工合成。在一系列室内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明确了(1)(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单独具有生活活性;(2)两者混合使用显示出的活性比两种化合物单独使用具有更强的活性;(3)(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对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具有增效作用,并获得了最佳的比例;(4)田间如何与色板联合使用诱杀台湾花蓟马等问题。
我们研究表明:
(1)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中有2个主要组分,分别为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且均有重要作用;
(2)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单独具有引诱能力,(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单独不具有引诱能力,但是当(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共存时,(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可显著提高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引诱能力,具有增效作用。
(3)(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比例越接近花蓟马属(例如台湾花蓟马,西花蓟马)自然种群蓟马体内(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比例的,引诱能力越高。
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认为存在最佳比例区间,当这种花蓟马为台湾花蓟马的时候,即(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质量比例位于1:1和1:2之间。优选的,活性区间在1:0.2-1:3之间。优选的,比例为1:1。
当这种花蓟马为西花蓟马的时候,即(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质量比例位于1:8。优选的,活性区间在1:0.2-1:3之间。
且两个化合物的浓度也存在适合田间使用的浓度范围,我们试验认为是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单独使用需要5ng到100000ng,即5ng-100μg;(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混合使用时也参考上述浓度区间。本发明小组也详细给出了田间如何与色板一起诱杀花蓟马的操作方法。
因此,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引诱花蓟马的试剂,该配方组合包括(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或其类似物。
优选的,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作为引诱剂配方的有效成分,(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作为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组分的增效组分。
优选的,(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两种组分的质量比例为1:0.5、1:1、1:2、1:4、1:8、1:10或1:12。
优选的,当花蓟马为台湾花蓟马的时候,(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两种组分的质量比例为1:1-1:2。优选的,活性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比对照有显著的引诱能力)在1:0.2-1:3之间。
当花蓟马为西花蓟马的时候,即(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质量比例位于1:8。优选的,活性区间在1:0.5-1:12之间。
优选的,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实际的浓度为0-100000ng。优选的,(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的浓度为0-100000ng。
优选的,所述的台湾花蓟马位于农作物、园艺作物上。更优选的,所述的台湾花蓟马为黄瓜、辣椒、甜椒、番茄、草莓、葡萄、兰花、各种菊花上的台湾花蓟马。
优选的,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类似物为如下通式(I)的化合物,
其中,(1)R1可以是monoterpenyl基团(单萜烯基),R2是C3-C5基团;或者,(2)R1可以是isobornyl基团(异冰片基);或者,(3)R1可以是lavandulyl基团(薰衣草基);或者,(4)R1可以是neryl基团(苨肉基);或,5)R2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烷基(alkyl)或亚烃基(alkylene);或,(6)R2可以是C4基团;或,(7)R2-C(O)O-基团可以是一个valerate基团(戊酸基)、isovalerate基团(异戊酸基)、pivalate(三甲基乙酸基)或2-methyl butanoate基团(2-甲基丁酸基);或者(8)R2-C(O)O-基团可以是一个(S)-2-methylbutanoate基团((S)-2-甲基丁酸基);(9)式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下列基团组成:isobornyl valerate(戊酸异冰片酯),isobornyl isovalerate(异戊酸异冰片酯),isobornyl pivalate(三甲基乙酸异冰片酯),isobornyl 2-methyl butanoate(2-甲基丁酸异冰片酯),lavandulyl valerate(薰衣草戊酸酯),lavandulyl isovalerate(薰衣草异戊酸酯),lavandulyl pivalate(三甲基乙酸薰衣草酯),和lavandulyl 2-methyl butanoate(薰衣草2-甲基丁酸酯)。
有益效果
本产品的优点是:西花蓟马是一种入侵性害虫,本发明及物化的产品对花蓟马属西花蓟马这个害虫具有优良的引诱效果,即灵敏度高,可以作为检疫部门提高西花蓟马识别力的方法之一。本发明及物化产品也作为西花蓟马和台湾花蓟马的害虫预测预报使用的引诱剂,用于花蓟马属蓟马的预测预报。本发明及物化产品也可作为诱杀剂,单独或与杀虫剂联用压低虫口基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从而达到保产增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不同浓度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对台湾花蓟马成虫引诱能力实验数据图。
图2(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对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增效作用实验数据图。
详细说明
化合物
(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的分子结构式(简称R化合物)如下:
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分子(简称S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分子结构类似的,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或衍生物如下(通式I):
其中(1)R1可以是monoterpenyl基团,R2是C3-C5基团;(2)R1可以是isobornyl基团;(3)R1可以是lavandulyl基团;(4)R1可以是neryl基团;(5)R2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alkyl或alkylene基团;(6)R2可以是C4基团;(7)式1中的R2-C(O)O-基团可以是一个valerate、isovalerate、pivalate或2-methyl butanoate基团;(8)式1中的R2-C(O)O-基团可以是一个(S)-2-methylbutanoate基团;(9)式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下列基团组成::isobornylvalerate(戊酸异冰片酯),isobornyl isovalerate(异戊酸异冰片酯),isobornylpivalate(三甲基乙酸异冰片酯),isobornyl 2-methyl butanoate(2-甲基丁酸异冰片酯),lavandulyl valerate(薰衣草戊酸酯),lavandulyl isovalerate(薰衣草异戊酸酯),lavandulyl pivalate(三甲基乙酸薰衣草酯),和lavandulyl 2-methyl butanoate(薰衣草2-甲基丁酸酯)。
S化合物以及衍生物(即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化合物分子结构有关的一些化合物,如isobornyl valerate(戊酸异冰片酯)、isobornyl 2-methyl butanoate(2-甲基丁酸异冰片酯)、isobornyl pivalate(三甲基乙酸异冰片酯)、lavandulyl valerate(薰衣草异戊酸酯)
R和S的混合物的配制
先将含量≥99%的(R)-lavandulys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用正己烷(99%,HPLC grade,Scharlau)分别稀释成所需的浓度。诱芯载体为绿色天然橡胶(1cm直径×1.5mm长),每个重约0.75g。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R)-lavandulys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分别注入橡胶头内,约5分钟风干后,用锡箔纸包好,放在-20℃冰箱中待用。
R和S的混合物比例
(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比例可以为任何比例,这种比例与对应自然种群花蓟马属体内(R)-薰衣草乙酸酯和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之间的比例相同或相近的时候,可以达到显著的引诱能力。这种比例可以使1:1-1:2之间;1:0.5-1:20。活性区间在1:0.2-1:3之间。两个化合物的浓度也存在适合田间使用的浓度范围,例如任何合适的浓度比例,具有最强的应用能力。
优选的,当花蓟马为台湾花蓟马的时候,(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两种组分的质量比例为1:1-1:2。
当花蓟马为西花蓟马的时候,即(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质量比例位于1:8。优选的,活性区间在1:0.2-1:12之间。
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单独使用需要1000ng到100000ng,即1μg-100μg;(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混合使用时也参考上述浓度区间。
实施例
本实施例子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一些有限的实验做了有限的实验,这些实验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精髓做出解释以及示范性的表示如何实施本发明,但是这些实验并不是对发明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为权利要求所限制。
实施例1:台湾花蓟马对两种化合物的选择和最佳比例。
本发明小组在一系列室内花蓟马组分分析、行为观察、生物测定和人工合成相关组分的工作基础上,明确了国内花蓟马种群聚集信息素主要组分、比例和含量,具有引诱活性的浓度范围和比例范围,以及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质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蓟马饲养
台湾花蓟马采自杭州市郊的温室茄子地,使用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 L.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3±1℃,相对湿度75%±5%、光照周期14L:10D)内饲养。为防止花蓟马种群退化,每年定期采集田间的花蓟马雌性个体补入室内种群。室内试验用虫为羽化后2-5d的成虫。
1.2嗅觉测定试验
1.2.1嗅觉测定仪设计
利用Y型嗅觉行为仪测定花蓟马雌或雄性成虫释放挥发性物质的生物活性。Y型嗅觉仪依Koschier等(2000)方法设计并略加改进,整个嗅觉仪由玻璃制成,适应臂和测试臂均为60mm长,内径均为5mm,可以有效阻止蓟马在管中飞行。两个测试臂之间的夹角为90°。此装置以气泵为动力,空气经活性炭、分子筛过滤后形成两个分支,每个分支流经一个空气流量计、50mL的圆底烧瓶,与Y型管的测试臂相连,各部件之间用teflon管相连。试验温度:25±1℃、相对湿度60%。
1.2.2花蓟马成虫对两种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的行为选择性试验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花蓟马对人工合成化合物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的嗅觉行为反应。该试验装置依Holtman(1963)、Sabelis和Van de Baan(1983)方法设计并略加改进。进行行为选择测试之前,先将两个1cm2滤纸片分别滴加15μl蒸馏水,后将一个滤纸片滴加2μl测试化合物(溶解于正己烷的已知浓度测试化合物),放入其中一个圆底烧瓶中。另一个湿润过的滤纸片滴加2μl正己烷后放入剩下的那个圆底烧瓶中,作为对照。
调节测试臂的流量为60mL/min,适应臂的流量为120mL/min。然后取单头花蓟马雌虫进行嗅觉仪试验,测试不同气味源对雌成虫的吸引作用。当测试蓟马爬过某测试管臂的20mm,并持续30s以上,记录其对该气味源做出选择;若蓟马进入Y-型管3min内没有做出选择,则记录为无反应,并从数据中除去。每测试完5只成虫,交换Y-型管、连接管和味源瓶,以减少外部环境对蓟马选择行为的影响。交换装置时,移除上次试验用过的滤纸片,并重新换上新的测试化合物和正己烷。每次试验测定25只成虫,每组处理重复3次,并记录。试验后将连接管、Y-型管和味源瓶用95%酒精清洗,120℃烘干。
1.2.3田间试验方法
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R)-lavandulys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对台湾花蓟马的田间生物活性试验及增效试验于2014年10月在浙江省杭州市郊的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上进行。种植基地采用塑料大棚栽培方式。试验期间为盛花期,试验前一周停止使用杀虫杀菌剂。试验前进行台湾花蓟马虫口基数调查,选择了其中3个虫量相对较多的大棚开展试验,三个大棚面积均约360m2(60m长×6m宽)。金盏菊采用盆栽方式,一株一盆。由于金盏菊植株矮小,因此台湾蓟马诱捕装置(黄板+诱芯)采用1根长0.5m(插入土中12cm)竹竿和固定在竹竿顶部的黄色粘虫板组成。黄板大小为长25cm×宽20cm,含有不同浓度聚集信息素的诱芯通过色板中央的小孔固定在黄板上。黄板设置方向与植株行的方向垂直,并高出作物顶部约5cm。每个大棚设置1个重复,三个大棚设3次重复。
试验诱芯的制作:先将高纯度的(R)-lavandulys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用正己烷(99%,HPLC grade,Scharlau)分别稀释成5ng/μl、50ng/μl、500ng/μl、5000ng/μl和50000ng/μl等5个浓度梯度,其中不含任何有效试剂成分(0ng/μl)为对照处理。
同时,模拟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配比的混合物总浓度为(R)-lavandulys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比例分别设置为1:0.5(1000ng+500ng)、1:1(1000ng+1000ng)、1:2(1000ng+2000ng)、1:3(1000ng+3000ng)。试验诱芯载体为绿色天然橡胶(1cm直径×1.5mm长),每个重约0.75g。
不同处理处理之间的诱芯载体的准备:试验前诱芯载体先用色谱纯正己烷浸泡24h,然后在50℃烘箱中烘2h。诱芯载体浸入盛有稀释好合成化合物的广口玻璃瓶中,浸泡24h后取出,室内阴凉处自然风干(约30min)。对照诱芯仅使用正己烷浸泡。制作完成的诱芯用锡箔纸包好,放在-20℃冰箱中待用。
10个处理均设置3次重复,每个大棚内靠边2行设置10个处理的1次重复,每个大棚内各个处理随机分布。试验持续3天,第三天回收黄板调查上面的花蓟马数量(不分雌雄)。
1.3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用SPSS13.0软件进行,嗅觉仪测定试验的数据采用二项分布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分析。田间试验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检验使用单因素试验统计分析中的Duncan新复极差法。
二、结果与分析
2.1台湾花蓟马成虫对两种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的选择行为
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两种化合物是人工合成的花蓟马聚集信息素。通过Y型嗅觉仪测试表明,花蓟马雌成虫对0.05ng/μl~50ng/μl的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气味源皆有显著的选择性,且5ng/μl的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引诱效果最强,引诱率为69.3%;0.005ng/μl的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对测试雌成虫的吸引力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该浓度远低于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能产生吸引作用的浓度区间有关。
另一组花蓟马体内聚集信息素含量分析试验显示,单头花蓟马雄成虫每小时产生的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的含量有1.57ng,其中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有0.975ng,(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有0.595ng。因此无论单个组分还是两个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0.005ng/μl的测试浓度。
表1台湾花蓟马雌虫对不同浓度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行为反应
台湾花蓟马雌成虫对不同浓度的(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的气味源均没有明显的选择趋性,引诱率最高的0.05ng/μl浓度也仅为58.7%,甚至在最高浓度50ng/μl还表现出一定的驱避性。这一结果与Kirk和Hamilton等(2005)在台湾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生物活性测定结果相类似,单独的(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acetate)没有生物活性。
表2台湾花蓟马雌虫对不同浓度(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的行为反应
2.2(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对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增效作用
田间试验表明(图1),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单独对台湾花蓟马具有良好的引诱活性,其中单个诱芯载药量(即含有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质量)为5000ng时引诱活性最高,3天平均诱虫量有16头,比对照诱虫量增加65.52%;载药量为50000ng、500ng、50ng和5ng的诱芯的诱虫量与对照比也分别增加了51.71%、41.38%、20.69%和10.34%。同样的实验结果表明,(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单独使用对台湾花蓟马不具有引诱能力,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具体实验数据略)。
2.3(R)-lavandulys acetate对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比例对增效作用的影响
田间试验显示(图2),(R)-lavandulys acetate对neryl(S)-2-methylbutanoate具有增效作用。当(R)-lavandulys acetate与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质量比分别为1:0.5、1:1、1:2和1:3时,与对照(control)相比,诱虫量分别增加124%、259%、217%和107%;与载药量为5000ng(S5000)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诱芯相比诱虫量也分别增加35%、117%、92%和25%。结果显示,(R)-lavandulys acetate与neryl(S)-2-methylbutanoate为1:1比例时引诱能力最强,而最佳引诱区间位于1:1~1:2之间。
实施例2:西花蓟马对两种化合物最佳比例。
参照实施例子1的方法,除了实验对象为西花蓟马,和不同的浓度比例外,其他的方法和材料都相同。根据实施例子1的方法,我们根据国内西花蓟马种群中(R)-lavandulys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两者的比例范围(1:3.50-1:11.95),以及参考外国文献两者的比例,设定了1:0.5、1:1、1:2、1:4、1:8,1:10和1:12的试验比例。研究结果显示,(R)-lavandulys acetate对neryl(S)-2-methylbutanoate也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对台湾花蓟马雌雄成虫的引诱活性。(R)-lavandulys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1:0.5、1:1、1:2、1:4、1:8、1:10、1:12比例时,与对照相比,总诱虫量(含雌、雄成虫)可分别增加44.13%、45.25%、77.65%、75.42%、141.34%、66.48%和48.60%。同样的实验结果表明,(R)-薰衣草乙酸酯(R)-lavandulyl acetate)单独使用对西花蓟马不具有引诱能力,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具体实验数据略)。
同时试验也显示,与具有最强引诱能力的诱芯(含neryl(S)-2-methylbutanoate10000ng)相比,(R)-lavandulys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1:0.5、1:1、1:2、1:4、1:8、1:10、1:12比例时,对雌雄成虫总体而言可增加18.35%、19.27%、45.87、44.04%、98.17%;36.70%和22.02%的诱虫量,效果非常显著。可见,当两者的比例为1:8的时候,具有最强的引诱能力。
Claims (2)
1.作为引诱台湾花蓟马的增效试剂成分而非活性成分的(R)-薰衣草乙酸酯在制备引诱台湾花蓟马试剂中的用途,其中,该试剂还包括作为引诱试剂的活性成分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或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类似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类似物为如下通式的化合物:
(通式1)
其中,(1)R1可以是单萜烯基,R2是C3-C5基团;或者,(2)R1可以是异冰片基;或者,(3)R1可以是薰衣草基;或者,(4)R1可以是苨肉基;或,5)R2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亚烃基;或,(6)R2可以是C4基团;或,(7)R2-C(O)O-基团可以是一个戊酸基、异戊酸基、三甲基乙酸基或2-甲基丁酸基;或者(8)R2-C(O)O-基团可以是一个 (S)-2-甲基丁酸基;(9)式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下列基团组成:戊酸异冰片酯,异戊酸异冰片酯,三甲基乙酸异冰片酯, 2-甲基丁酸异冰片酯,薰衣草戊酸酯,薰衣草异戊酸酯),三甲基乙酸薰衣草酯,和薰衣草2-甲基丁酸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86779.9A CN108719289A (zh) | 2014-11-02 | 2014-11-02 | 一种用于引诱台湾花蓟马试剂的新用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86779.9A CN108719289A (zh) | 2014-11-02 | 2014-11-02 | 一种用于引诱台湾花蓟马试剂的新用途 |
CN201410607070.3A CN104381256B (zh) | 2014-11-02 | 2014-11-02 | 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07070.3A Division CN104381256B (zh) | 2014-11-02 | 2014-11-02 | 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19289A true CN108719289A (zh) | 2018-11-02 |
Family
ID=525993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07070.3A Active CN104381256B (zh) | 2014-11-02 | 2014-11-02 | 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 |
CN201810186779.9A Pending CN108719289A (zh) | 2014-11-02 | 2014-11-02 | 一种用于引诱台湾花蓟马试剂的新用途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07070.3A Active CN104381256B (zh) | 2014-11-02 | 2014-11-02 | 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438125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27305A (zh) * | 2021-12-09 | 2022-02-11 | 山西农业大学 | 大棚茄子花蓟马诱捕剂及诱捕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57692B (zh) * | 2016-03-22 | 2018-02-16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基于茶树挥发物的蓟马引诱剂 |
CN109730065B (zh) * | 2018-07-23 | 2022-04-01 |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 | 一种西花蓟马的诱剂组合物 |
CN110856484A (zh) * | 2018-08-22 | 2020-03-03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应用信息素引诱花蓟马的方法 |
CN116035003A (zh) * | 2023-01-12 | 2023-05-02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生物降解蓟马引诱涂抹胶剂及其使用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85412B2 (en) * | 2001-12-21 | 2011-07-26 | Keele University | Method of monitoring/controlling thysanoptera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1219513D0 (en) * | 2012-10-30 | 2012-12-12 | Univ Keele | Method of monitoring and/or controlling thysanoptera |
-
2014
- 2014-11-02 CN CN201410607070.3A patent/CN104381256B/zh active Active
- 2014-11-02 CN CN201810186779.9A patent/CN10871928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85412B2 (en) * | 2001-12-21 | 2011-07-26 | Keele University | Method of monitoring/controlling thysanoptera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祝晓云: "台湾花蓟马和棕榈蓟马雄虫聚集信息素的提取分离鉴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农业科技辑》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27305A (zh) * | 2021-12-09 | 2022-02-11 | 山西农业大学 | 大棚茄子花蓟马诱捕剂及诱捕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81256B (zh) | 2018-04-27 |
CN104381256A (zh) | 2015-03-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81256B (zh) | 一种用于引诱花蓟马的试剂 | |
CN104381255B (zh) | 一种用于引诱西花蓟马的试剂 | |
TW201218956A (en) |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nthraquinone derivatives as growth promoters and antifungal agents | |
JP2008528523A (ja) | 紫茎ヒヨドリ花のアルターナリア・アルターナタの代謝物質を生物除草に用いる方法 | |
CN107517965B (zh) | 一种八字地老虎诱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542685A (zh) | 一种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 |
CN109769813B (zh) | 一种植物驱避剂和引诱剂推—拉式诱杀茶小绿叶蝉方法 | |
CN109730065B (zh) | 一种西花蓟马的诱剂组合物 | |
JP2006335726A (ja) | 植物成長調節剤 | |
CN113749130B (zh) | 一种甘蔗生物种茎包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938486A (zh) | 一种黄杨绢野螟性引诱剂和诱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25064B (zh) | 一种设施菜地根结线虫根际综合调控剂及其应用方法 | |
CN106258663A (zh) | 一种适于东北地区冬季温室韭菜根蛆的防治方法 | |
EDDY et al. | Vegetation analysis and ethnobotanical study of rubber agroforests in South Sumatra, Indonesia | |
CN104430627A (zh) | 一种草药蚊香 | |
JPH1192321A (ja) | 線虫の活性抑制剤 | |
CN110742072A (zh) | 一种害虫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Stemeroff | Irrig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medical cannabis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 |
CN106577719A (zh) | 一种防治银杏叶枯病的杀菌剂组合物 | |
CN109819982B (zh) | 含万寿菊挥发物的蚜虫防控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7690878A (zh) | 一种应用药剂浸种消除淮山线虫病原的方法 | |
Anyasi | The effects of Indole Butyric Acid (IBA) on rooting of Chromolaena odorata. | |
de Souza Barbosa et al. |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Cunambí and Timbó plant extracts in agro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Meloidogyne sp. in jambu crop | |
Anumanthoo | Effects of Litsea glutinosa (Lour.) CB Rob. plant biowaste-derived media o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yme and rocket. | |
Chaudhary et al. | Efficacy of Some Plant Extracts against Root Rot Disease of Green Oak Lettuce (Lactuca sativa var. Crispa) Caused by Pythium sp. Grown in a Hydroponic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