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9336A -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09336A
CN108709336A CN201810957765.2A CN201810957765A CN108709336A CN 108709336 A CN108709336 A CN 108709336A CN 201810957765 A CN201810957765 A CN 201810957765A CN 108709336 A CN108709336 A CN 108709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line
accumulation
interface
compress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577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09336B (zh
Inventor
罗彬�
杨坤
刘树清
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5776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093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09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9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09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93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泵系统和空调器,其中,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结构;室内换热结构;以及蓄热控制回路;压缩机组件依次连通第一室外接口、第二室外接口、第一室内接口以及第二室内接口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蓄热控制回路具有第一蓄热接口和第二蓄热接口,第一蓄热接口连通第二室外接口和第一室内接口,第二蓄热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和所述第二室内接口;热泵系统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外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内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在除霜过程中还能对室内进行制热,实现制热不停机化霜功能。

Description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及应用所述热泵系统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热泵系统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通过室外换热器从室外侧吸收热量,然后经过压缩机提高压力和温度,将室外侧的热量排到室内达到制热的效果。但在冬天,室外的温度越低,室外换热器内的冷媒因为需要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需要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这就会导致室外换热器会在制热模式下结霜,结霜后需要除霜来保证系统能够安全有效运行。
现有的热泵系统在除霜过程中,需要从室内侧吸热,导致室内温度降低,室内机不能正常制热,并且在室外机重新恢复制热模式时,需要一段时间切换和启动压缩机逐渐加热冷媒系统,从而降低了运行能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旨在使得热泵系统可以在保证室内机正常制热的情况下,实现不停机除霜,提高运行能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包括:
压缩机组件;
室外换热结构,所述室外换热结构具有第一室外接口和第二室外接口;
室内换热结构,所述室内换热结构具有第一室内接口和第二室内接口;
所述压缩机组件依次连通第一室外接口、第二室外接口、第一室内接口以及第二室内接口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及
蓄热控制回路,所述蓄热控制回路具有第一蓄热接口和第二蓄热接口,所述第一蓄热接口连通第二室外接口和第一室内接口,所述第二蓄热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和所述第二室内接口;
所述热泵系统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外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内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
可选地,所述蓄热控制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蓄热装置和蓄热控制阀,所述蓄热控制阀位于所述蓄热控制回路临近所述第一蓄热接口的一侧,控制所述蓄热装置通过第一蓄热接口连通所述第二室外接口和第一室内接口。
可选地,所述热泵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
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室外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室内接口,所述第一蓄热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并位于所述第二室外接口和所述第一室内接口之间;
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室内接口,所述第二蓄热接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并位于所述压缩机组件与第二室内接口之间;
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室内接口;
所述热泵系统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外换热结构、第一管路、蓄热控制回路和第二管路流回至压缩机组件;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第三管路、室内换热结构、第一管路、蓄热控制回路和第二管路流回至压缩机组件。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液口;
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分别连通所述排气口、第一室外接口、第二管路和所述回液口,并控制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室外接口,且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回液口;或控制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且所述第一室外接口连通所述回液口;以及
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分别连通所述排气口、第三管路和所述回液口,并控制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或控制所述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结构包括第一室内换热组件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
所述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三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组件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管路。
可选地,所述冷媒管路还包括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且所述第四管路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二蓄热接口与第二室内接口之间;
所述第四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第四管路上还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控制阀并联,且沿第二管路至第三管路方向单向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蓄热接口和第四管路的连接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管路还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四控制阀并联设置,且沿第二蓄热接口至第四管路的连接端方向单向导通。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热泵系统;
所述热泵系统包括:
压缩机组件;
室外换热结构,所述室外换热结构具有第一室外接口和第二室外接口;
室内换热结构,所述室内换热结构具有第一室内接口和第二室内接口;
所述压缩机组件依次连通第一室外接口、第二室外接口、第一室内接口以及第二室内接口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及
蓄热控制回路,所述蓄热控制回路具有第一蓄热接口和第二蓄热接口,所述第一蓄热接口连通第二室外接口和第一室内接口,所述第二蓄热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和所述第二室内接口;
所述热泵系统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外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内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进行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排出后分别经至少两冷媒循环回路回流至压缩机组件,该至少两冷媒循环回路分别为:冷媒由压缩机组件依次经室内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回流至压缩机组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依次经室外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回流至压缩机组件。上述两条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由压缩机组件流经室内换热结构,并于室内换热结构处放热,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升温,冷媒进一步流经蓄热控制回路,并于该蓄热控制回路中吸热,接着回流至压缩机组件;与此同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流经室外换热结构,并于室外换热结构处放热,从而能够对换热结构进行除霜,冷媒进一步流经蓄热控制回路,并于该蓄热控制回路中吸热,接着回流至压缩机组件。该蓄热控制回路具有蓄热和换热器的作用,以使得该热泵系统在制热的同时还可以进行除霜,提高系统运行能效和制热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热泵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热泵系统除霜过程的流路图;
图3为本发明热泵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中制冷模式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热泵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中制热模式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热泵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中除霜模式冷媒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本发明提出一种热泵系统100。
本发明实施例中,热泵系统100包括:
压缩机组件11;
室外换热结构13,室外换热结构13具有第一室外接口131和第二室外接口133;
室内换热结构31,室内换热结构31具有第一室内接口311和第二室内接口313;
压缩机组件11依次连通第一室外接口131、第二室外接口133、第一室内接口311以及第二室内接口313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及
蓄热控制回路20,蓄热控制回路20具有第一蓄热接口21和第二蓄热接口23,第一蓄热接口21连通第二室外接口133和第一室内接口311,第二蓄热接口23连通压缩机组件11和第二室内接口313;
热泵系统100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室外换热结构13和蓄热控制回路20,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11;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室内换热结构31和蓄热控制回路20,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11。
该热泵系统100在正常制冷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依次经室外换热结构13和室内换热结构31,并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该过程中,冷媒于室外换热结构13放热,并于室内换热结构31处吸热,以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
该热泵系统100在正常制热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依次经室内换热结构31和室外换热结构13,并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该过程与上制冷过程相反,冷媒于室内换热结构31放热,并于室外换热结构13处吸热,以对室内环境进行升温。
参见图2,在控制该热泵系统100进行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排出后分别经至少两冷媒循环回路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该至少两冷媒循环回路分别为: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依次经室内换热结构31和蓄热控制回路20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依次经室外换热结构13和蓄热控制回路20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上述两条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流经室内换热结构31,并于室内换热结构31处放热,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升温,冷媒进一步流经蓄热控制回路20,并于该蓄热控制回路20中吸热,接着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与此同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流经室外换热结构13,并于室外换热结构31处放热,从而能够对室外换热结构31进行除霜,冷媒进一步流经蓄热控制回路20,并于该蓄热控制回路20中吸热,接着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该蓄热控制回路20具有蓄热和换热器的作用,以使得该热泵系统100在制热的同时还可以进行除霜,提高系统运行能效和制热舒适度。
进一步参见图1,蓄热控制回路20包括依次连接的蓄热装置25和蓄热控制阀27,蓄热控制阀27位于蓄热控制回路20临近第一蓄热接口21的一侧,控制蓄热装置25通过第一蓄热接口21连通第二室外接口133和第一室内接口311。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热泵系统100在进行制热时,控制该蓄热控制阀27将第一蓄热接口21和蓄热装置25连通,部分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第二室内接口313流入室内换热结构31,另一部分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第二蓄热接口23流入蓄热装置25,室内换热结构31与蓄热装置25流出的冷媒于第一蓄热接口21处汇合,经第二室外接口133流入室外换热结构13,接着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当控制热泵系统100进行除霜时,控制该蓄热控制阀27将第一蓄热接口21和蓄热装置25相连通,以使得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室内换热结构31后能由第一蓄热接口21进入蓄热装置25,并与蓄热装置25中存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该过程中蓄热装置25中存储的冷媒温度较高,而经由室内换热结构31进入蓄热装置25中的冷媒温度较低,经由室内换热结构31进入蓄热装置25中的冷媒于蓄热装置25处吸热,并进一步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循环制热;同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室外换热结构13后也能由第一蓄热接口21进入蓄热装置25,并与蓄热装置25中存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该过程中蓄热装置25中存储的冷媒温度较高,而经由室外换热结构13进入蓄热装置25中的冷媒温度较低,经由室外换热结构13进入蓄热装置25中的冷媒于蓄热装置25处吸热,并进一步回流至压缩机组件11,循环除霜。
可以理解地,蓄热装置25中存储的冷媒的热量可以是由该热泵系统100在制热过程中循环得到,也可以通过外部其他方式将热量传递至该蓄热装置中的冷媒,以使得蓄热装置25中的冷媒热能较高,以提供除霜过程中的热交换能量。
进一步参见图1,热泵系统100包括冷媒管路50,该冷媒管路50用于连通热泵系统100的各部件,以形成冷媒回路。该冷媒管路50包括第一管路51、第二管路52和第三管路53;
第一管路51的一端连通第二室外接口133,另一端连通第一室内接口311,第一蓄热接口21连通于第一管路51,并位于第二室外接口133和第一室内接口311之间;
第二管路52的一端连通压缩机组件11,另一端连通第二室内接口313,第二蓄热接口23连通第二管路52,并位于压缩机组件11与第二室内接口313之间;
第三管路53的一端连通压缩机组件11,另一端连通第二室内接口313;
热泵系统100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室外换热结构13、第一管路51、蓄热控制回路20和第二管路52流回至压缩机组件11;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第三管路53、室内换热结构31、第一管路51、蓄热控制回路20和第二管路52流回至压缩机组件11。
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热泵系统100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依次经室外换热结构13、第一管路51、蓄热控制阀27、蓄热装置25和第二管路52流回至压缩机组件11,进行除霜;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11经第三管路53、室内换热结构31、第一管路51、蓄热控制阀27、蓄热装置25和第二管路52流回至压缩机组件11,进行制热。该实施例中,第二管路52连接第二蓄热接口23至压缩机组件11的部分兼具两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回流的回路。
可以理解地,冷媒管路5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管路,以使得上述冷媒循环回路具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
进一步地,参见图3,压缩机组件11包括:
压缩机111,压缩机111具有排气口1111和回液口1113;
第一四通阀113,第一四通阀113分别连通排气口1111、第一室外接口131、第二管路52和回液口1113,并控制排气口1111连通第一室外接口131,且第二管路52连通回液口1113;或控制排气口1111连通第二管路52,且第一室外接口131连通回液口1113;以及
第二四通阀115,第二四通阀115分别连通排气口1111、第三管路53和回液口1113,并控制排气口1111连通第三管路53,或控制回液口1113连通第三管路53。
参见图3,该热泵系统100在制冷时,控制第一四通阀113连通排气口1111和第一室外接口131,且连通第二管路52和回液口1113,同时控制第二四通阀115连通回液口1113和第三管路53。控制蓄热控制阀27关闭,即第一蓄热接口21与蓄热装置25之间不能导通。压缩机111经排气口11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由第一室外接口131进入室外换热结构13,经室外换热结构13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依次第二室外接口133、第一管路51和第一室内接口311进入室内换热结构31,冷媒在室内换热结构31中蒸发为低压气态冷媒,经第二室内接口313和第二管路52回流至压缩机111的回液口1113;经室内换热结构31换热后的冷媒还可以经第三管路52回流至压缩机111的回液口1113。进一步地,该第二四通阀115可以为连通第三管路53和第二管路52,经第三管路53回流的冷媒直接经第二管路52回流至压缩机111的回液口1113。
参见图4,该热泵系统100在制热时,控制第一四通阀113连通排气口1111和第二管路52,且控制第一室外接口131连通回液口1113,同时控制第二四通阀115连通排气口1111和第三管路53。控制蓄热控制阀27开启,即第一蓄热接口21与蓄热装置25之间导通。压缩机111经排气口1111排出的高压气态冷媒经第二管路52部分经第二蓄热接口23流向蓄热装置25,部分经第二室内接口313进入室内换热结构31,冷媒经室内换热结构31冷凝成高压液态冷媒与蓄热装置25流出的高压液态冷媒于第一蓄热接口21处汇合,经第二室外接口133流入室外换热结构13,在室外换热结构13中蒸发为低压气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11。
参见图5,该热泵系统100在制热时,控制第一四通阀113连通排气口1111和第一室外接口131,且连通第二管路52和回液口1113,同时控制第二四通阀115连通排气口1111和第三管路53。控制蓄热控制阀27开启,即第一蓄热接口21与蓄热装置25之间导通。压缩机111经排气口11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由第一室外接口131进入室外换热结构13,经室外换热结构13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依次第二室外接口133、第一管路51和第一蓄热接口21进入蓄热装置25;且压缩机111经排气口11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由第三管路53进入室内换热结构13,经室内换热结构13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依次第一室外接口131、第一管路51和第一蓄热接口21进入蓄热装置25;冷媒在蓄热装置25中蒸发为低压气态冷媒,经第二蓄热接口23和第二管路52回流至压缩机111的回液口1113。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室内换热结构31包括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
第二管路52连接于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的一端;
第三管路53连接于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的一端;
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的另一端均连接于第一管路。
制冷过程中,冷媒由第一管路51分别进入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由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流出的冷媒分别由第二管路52和第三管路53回流至压缩机111;制热过程中,冷媒由压缩机111排出后,分别由第二管路52和第三管路53流入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接着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流出的冷媒汇聚于第一管路51,并沿第一管路51回流至压缩机111;除霜过程中,部分冷媒由压缩机111排出后至少能沿第三管路53流入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中,并沿第一管路51、蓄热控制回路20和第二管路52回流至压缩机111,至少于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所在的室内进行制热;部分冷媒由压缩机111排出后流入室外换热结构13,沿第一管路51、蓄热控制回路20和第二管路52回流至压缩机111,进行化霜。
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均可包括一个室内换热器或多个室内换热器,当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包括多个室内换热器时,该多个室内换热器相并联连接;当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包括多个室内换热器时,该多个室内换热器相并联连接。以使得该热泵系统100可同时供多个室内换热器工作,以对不同的室内空间提供制冷或制热的需求。即,该热泵系统100可以应用于两管制内机也可以应用于三管制内机。
室外换热结构13包括至少一室外换热器,也可以为多个室外换热器。
进一步参见图1,冷媒管路还包括第四管路54,第四管路54连接第二管路52和第三管路53,且第四管路54于第二管路52的连接端位于第二蓄热接口23与第二室内接口313之间;
第四管路54上设有第一控制阀541。
该第四管路54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541的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第三管路53和第二管路52之间的导通与否。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在除霜过程中控制第一控制阀541开启,使第四管路54连通第二管路52和第三管路53。冷媒由压缩机111流出后沿第三管路53进入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的过程中,还有部分冷媒沿第四管路54经部分第二管路52进入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能够使得第一室内换热组件315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317均能进行正常的制热工作。以使得该热泵系统100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进一步地,第四管路54上还设有第一单向阀543,第一单向阀543与第一控制阀541并联,且沿第二管路52至第三管路53方向单向导通。
出于流量控制的考虑,设置了该第一单向阀543,能够降低第一控制阀541的口径选择。该第一控制阀541可以为电磁阀,不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成本低、使用安全。
进一步地,第二管路52上还设有第二控制阀521,第二控制阀521位于第二蓄热接口23和第四管路54的连接端之间。该第二控制阀521用于控制第二管路52的通断,具体可以为电磁阀。
进一步地,第二管路52还设有第二单向阀523,第二单向阀523与第二控制阀521并联设置,且沿第二蓄热接口23至第四管路54的连接端方向单向导通。该第二单向阀523的设置能降低第二控制阀521的口径选择。
该热泵系统100还设置有多个节流阀,具体地,每个室内换热器和每个室外换热器均配合设置一节流阀,以对进入或排出的冷媒进行节流。
该热泵系统100具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该除霜模式下能够同时实现制热,也可以称作为制热不停机化霜模式。根据冷媒的不同状态,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分别为高压液管、低压气管和高压气管。
该热泵系统100进入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二控制阀521开启,蓄热控制阀27和第一控制阀541关闭,压缩机1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室外换热器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媒,经高压液管,在室内换热器中蒸发为低压气态冷媒,经第二控制阀521和低压气管回到压缩机111。
该热泵系统100进入制热模式时,控制蓄热控制阀27开启,第一控制阀541和第二控制阀521关闭,压缩机111排出的高压气态冷媒经低压气管,部分流向蓄热装置25冷凝,部分经第二单向阀523送往室内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的高压液态冷媒与蓄热装置25流出的高压液态冷媒汇合后,经室外换热器的节流阀节流,并在室外换热器中蒸发为低压气态冷媒,回到压缩机。
该热泵系统100进入制热不停机化霜模式时,控制蓄热控制阀27和第一控制阀541开启,第二控制阀521关闭。压缩机111排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一部分经高压气管和第一控制阀541,送去室内换热器冷凝放热,另一部分流向室外换热器,用来融化室外换热器上的霜层。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流出的液态冷媒经蓄热控制阀27节流后,在蓄热装置25中吸收热量蒸发,并通过低压气管返回压缩机111。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热泵系统100,该热泵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空调器包括室外机10和室内机30,室外机10包括安装于室外的压缩机组件11和室外换热结构13,室内机30包括安装于室内的室内换热结构31,该空调器还包括不停机化霜装置,该不停机化霜装置为安装于冷媒管路50上的蓄热控制回路20、第一控制阀541和第二控制阀521,以及第一单向阀543和第二单向阀523。通过增设不停机化霜装置,使得空调器能够实现不停机除霜的功能,且能在除霜的过程中同时对室内环境进行制热,提高系统运行能效和制热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包括:
压缩机组件;
室外换热结构,所述室外换热结构具有第一室外接口和第二室外接口;
室内换热结构,所述室内换热结构具有第一室内接口和第二室内接口;
所述压缩机组件依次连通第一室外接口、第二室外接口、第一室内接口以及第二室内接口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及
蓄热控制回路,所述蓄热控制回路具有第一蓄热接口和第二蓄热接口,所述第一蓄热接口连通第二室外接口和第一室内接口,所述第二蓄热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和所述第二室内接口;
所述热泵系统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外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内换热结构和蓄热控制回路,并流回至压缩机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控制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蓄热装置和蓄热控制阀,所述蓄热控制阀位于所述蓄热控制回路临近所述第一蓄热接口的一侧,控制所述蓄热装置通过第一蓄热接口连通所述第二室外接口和第一室内接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
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室外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室内接口,所述第一蓄热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并位于所述第二室外接口和所述第一室内接口之间;
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室内接口,所述第二蓄热接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并位于所述压缩机组件与第二室内接口之间;
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组件,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室内接口;
所述热泵系统在除霜时,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室外换热结构、第一管路、蓄热控制回路和第二管路流回至压缩机组件;且冷媒由压缩机组件经第三管路、室内换热结构、第一管路、蓄热控制回路和第二管路流回至压缩机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液口;
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分别连通所述排气口、第一室外接口、第二管路和所述回液口,并控制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室外接口,且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回液口;或控制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且所述第一室外接口连通所述回液口;以及
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分别连通所述排气口、第三管路和所述回液口,并控制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或控制所述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结构包括第一室内换热组件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
所述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三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组件和第二室内换热组件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管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路还包括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且所述第四管路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二蓄热接口与第二室内接口之间;
所述第四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管路上还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控制阀并联,且沿第二管路至第三管路方向单向导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蓄热接口和第四管路的连接端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还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四控制阀并联设置,且沿第二蓄热接口至第四管路的连接端方向单向导通。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
CN201810957765.2A 2018-08-21 2018-08-21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Active CN1087093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7765.2A CN108709336B (zh) 2018-08-21 2018-08-21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7765.2A CN108709336B (zh) 2018-08-21 2018-08-21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9336A true CN108709336A (zh) 2018-10-26
CN108709336B CN108709336B (zh) 2024-03-08

Family

ID=63873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57765.2A Active CN108709336B (zh) 2018-08-21 2018-08-21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0933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7680A (zh) * 2019-05-31 2019-10-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1127A (zh) * 2013-04-01 2014-10-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203964489U (zh) * 2014-07-01 2014-11-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热泵系统
CN108224840A (zh) * 2018-01-25 2018-06-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09042809U (zh) * 2018-08-21 2019-06-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1127A (zh) * 2013-04-01 2014-10-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203964489U (zh) * 2014-07-01 2014-11-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热泵系统
CN108224840A (zh) * 2018-01-25 2018-06-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09042809U (zh) * 2018-08-21 2019-06-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7680A (zh) * 2019-05-31 2019-10-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9336B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31419U (zh) 空调器
CN104061705B (zh) 双级压缩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71345B (zh) 不停机化霜系统和空调器
CN203163329U (zh) 空调器
EP3745052B1 (en)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CN110425764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004114B (zh) 空调器及其除霜方法
CN104180442B (zh) 空调系统
CN111256290A (zh) 一种热泵空调
CN209042809U (zh)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WO2020088425A1 (zh)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36155B (zh) 具有冷媒过冷、除霜制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4556453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エアコン
CN110145891A (zh) 一种除霜期间不间断供热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08007016A (zh) 热泵系统以及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4223244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207963223U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103528136A (zh)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系统
CN212481758U (zh) 一种带热回收的三联供热泵机组
CN108709336A (zh)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CN109774418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
CN110145826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74327A (zh) 一种热气旁通联合相变蓄热不停机融霜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6449927U (zh) 一种低温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CN211060240U (zh) 一种外机不停机除霜系统与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