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5946A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05946A
CN108705946A CN201810517587.1A CN201810517587A CN108705946A CN 108705946 A CN108705946 A CN 108705946A CN 201810517587 A CN201810517587 A CN 201810517587A CN 108705946 A CN108705946 A CN 108705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new
connecting plate
energy automobile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175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英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zhao Polytechnic
Original Assignee
Rizhao Polytechn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zhao Polytechnic filed Critical Rizhao Polytechnic
Priority to CN20181051758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059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705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59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3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 B60L58/3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fuel cells, e.g. by controlling the electric load
    • B60L58/33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fuel cells, e.g. by controlling the electric load by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包括底板、冷却液软袋、入水管和第一旋转轴,所述底板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板,且连接板的内部贯穿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板的背面固定有升降杆,且升降杆的外侧连接有延伸杆,所述冷却液软袋连接于延伸杆的外侧,且冷却液软袋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垫,所述导热垫的外部包裹有散热区,所述入水管连接于冷却液软袋的上端,且入水管的前端安装有水泵。该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栓与底板构成拆卸结构,可以将连接板与底板对准连接,使升降杆处于连接板与底板之间,将连接螺栓垂直贯穿于连接板的内部,使连接板与底板之间的位置固定,这样的方式使连接板的连接位置更为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其动力电源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铅酸电池、超级电容器,其中超级电容器大多以辅助动力源的形式出现。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源散热装置虽然可以对其进行基本散热,但是这样的散热方式不够集中稳定,不能同时对左右两侧的电源同时散热,在散热过程中不能对电源所需的散热温度进行调节,从而不能更好更为精确的对散热进行调控,在不使用散热装置的时候不能有效隔绝电源与散热装置之间的温度,散热装置与电源之间通常采用直接焊接安装,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其之间的拆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源散热装置虽然可以对其进行基本散热,但是这样的散热方式不够集中稳定,不能同时对左右两侧的电源同时散热,在散热过程中不能对电源所需的散热温度进行调节,从而不能更好更为精确的对散热进行调控,在不使用散热装置的时候不能有效隔绝电源与散热装置之间的温度,散热装置与电源之间通常采用直接焊接安装,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其之间的拆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包括底板、冷却液软袋、入水管和第一旋转轴,所述底板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板,且连接板的内部贯穿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板的背面固定有升降杆,且升降杆的外侧连接有延伸杆,所述冷却液软袋连接于延伸杆的外侧,且冷却液软袋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垫,所述导热垫的外部包裹有散热区,所述入水管连接于冷却液软袋的上端,且入水管的前端安装有水泵,所述入水管的底端连接有冷却液箱,且冷却液箱的下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第一旋转轴安装于散热区内壁的内部,且第一旋转轴的内侧连接有散热板。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栓与底板构成拆卸结构,且连接板与升降杆之间通过焊接构成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所述升降杆通过延伸杆与冷却液软袋构成升降结构,且导热垫与冷却液软袋的中轴线位置相同。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的内侧设置有翻转板,且翻转板的背面连接有隔热板,所述底板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区,且连接区的内部安置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的内侧固定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上端安装有第二旋转轴。
优选的,所述散热区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散热板构成旋转结构,且其旋转范围为0-180°,而且散热区与散热板均为矩形形状。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与隔热板分别与翻转板的前后两端构成紧密连接,且散热板、翻转板和隔热板之间的形状尺寸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侧连接有防尘盖,所述底板的背面固定有凹槽,且凹槽的内侧设置有固定区,所述固定区的背面安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内部贯穿有固定螺栓。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通过第二旋转轴与防尘盖构成转动结构,且连接口与防尘盖构成活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凹槽与底板通过注塑为一体成型,且凹槽之间关于固定区的中心线互相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栓与底板构成拆卸结构,可以将连接板与底板对准连接,使升降杆处于连接板与底板之间,将连接螺栓垂直贯穿于连接板的内部,使连接板与底板之间的位置固定,这样的方式使连接板的连接位置更为稳定。
2、本发明升降杆通过延伸杆与冷却液软袋构成升降结构,导热垫与冷却液软袋的中轴线位置相同,根据电源所需的散热强弱,可以将延伸杆从升降杆的内部伸缩,从而使冷却液软袋和散热板之间的距离得到调整,提高了散热的强弱精细度。
3、本发明散热区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散热板构成旋转结构,可以将电源拿开,再将翻转板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散热区旋转,使隔热板与电源紧密接触,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不拆卸整个散热装置的状态下隔断电源与散热装置之间的热转换。
4、本发明散热板与隔热板分别与翻转板的前后两端构成紧密连接,散热区内部的散热板贴紧电源,可以将电源产生的热能与冷却液软袋内的冷凝水进行热转换,导热垫增加其导热速度,提高散热的工作效率,散热板与隔热板可以对电源进行不同的效果处理。
5、本发明固定杆通过第二旋转轴与防尘盖构成转动结构,可以将防尘盖通过第二旋转轴与固定杆旋转打开,将连接区内部的连接口与外置装置连接,从而对其进行智能操作,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每一个连接口得到单独的防尘隔离处理,从而便于对其进行单独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的散热区左右两端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的翻转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连接板,3、连接螺栓,4、升降杆,5、延伸杆,6、冷却液软袋,7、导热垫,8、散热区,9、入水管,10、水泵,11、冷却液箱,12、出水管,13、第一旋转轴,14、散热板,15、翻转板,16、隔热板,17、连接区,18、连接口,19、固定杆,20、第二旋转轴,21、防尘盖,22、凹槽,23、固定区,24、固定板,25、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包括底板1、连接板2、连接螺栓3、升降杆4、延伸杆5、冷却液软袋6、导热垫7、散热区8、入水管9、水泵10、冷却液箱11、出水管12、第一旋转轴13、散热板14、翻转板15、隔热板16、连接区17、连接口18、固定杆19、第二旋转轴20、防尘盖21、凹槽22、固定区23、固定板24和固定螺栓25,底板1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板2,且连接板2的内部贯穿有连接螺栓3,连接板2通过连接螺栓3与底板1构成拆卸结构,且连接板2与升降杆4之间通过焊接构成一体化结构,可以将连接板2与底板1对准连接,使升降杆4处于连接板2与底板1之间,将连接螺栓3垂直贯穿于连接板2的内部,使连接板2与底板1之间的位置固定,连接板2的背面固定有升降杆4,且升降杆4的外侧连接有延伸杆5,升降杆4通过延伸杆5与冷却液软袋6构成升降结构,且导热垫7与冷却液软袋6的中轴线位置相同,根据电源所需的散热强弱,可以将延伸杆5从升降杆4的内部伸缩,从而使冷却液软袋6和散热板14之间的距离得到调整,提高了散热的强弱精细度,冷却液软袋6连接于延伸杆5的外侧,且冷却液软袋6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垫7,导热垫7的外部包裹有散热区8,入水管9连接于冷却液软袋6的上端,且入水管9的前端安装有水泵10,入水管9的底端连接有冷却液箱11,且冷却液箱11的下端设置有出水管12,第一旋转轴13安装于散热区8内壁的内部,且第一旋转轴13的内侧连接有散热板14;
散热板14的内侧设置有翻转板15,且翻转板15的背面连接有隔热板16,散热区8通过第一旋转轴13与散热板14构成旋转结构,且其旋转范围为0-180°,而且散热区8与散热板14均为矩形形状,将电源拿开,再将翻转板15通过第一旋转轴13与散热区8旋转,使隔热板16与电源紧密接触,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不拆卸整个散热装置的状态下隔断电源与散热装置之间的热转换,散热板14与隔热板16分别与翻转板15的前后两端构成紧密连接,且散热板14、翻转板15和隔热板16之间的形状尺寸均相同,散热区8内部的散热板14贴紧电源,可以将电源产生的热能与冷却液软袋6内的冷凝水进行热转换,导热垫7增加其导热速度,提高散热的工作效率,散热板14与隔热板16可以对电源进行不同的效果处理,底板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区17,且连接区17的内部安置有连接口18,连接口18的内侧固定有固定杆19,且固定杆19的上端安装有第二旋转轴20;
第二旋转轴20的外侧连接有防尘盖21,固定杆19通过第二旋转轴20与防尘盖21构成转动结构,且连接口18与防尘盖21构成活动结构,将防尘盖21通过第二旋转轴20与固定杆19旋转打开,将连接区17内部的连接口18与外置装置连接,从而对其进行智能操作,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每一个连接口18得到单独的防尘隔离处理,从而便于对其进行单独操作,底板1的背面固定有凹槽22,且凹槽22的内侧设置有固定区23,凹槽22与底板1通过注塑为一体成型,且凹槽22之间关于固定区23的中心线互相对称,凹槽22可以提供使用者手握区域,便于使用者的安装和拆卸,固定区23的背面安置有固定板24,且固定板24的内部贯穿有固定螺栓25。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该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首先将连接板2与底板1对准连接,使升降杆4处于连接板2与底板1之间,将连接螺栓3垂直贯穿于连接板2的内部,使连接板2与底板1之间的位置固定,将固定板24放置在所需连接的基体板背面,使基体板夹于固定板24与将底板1的之间,将固定螺栓25垂直贯穿于固定板24和基体的内部,使固定板24与底板1之间的位置稳定连接,从而使底板1固定于电源的下方,使散热区8的外侧与电源相接触,凹槽22可以提供使用者手握区域,便于使用者的安装和拆卸,启动水泵10,水泵10将冷却液箱11内部的冷凝液从入水管9抽出灌入冷却液软袋6的内部,散热区8内部的散热板14贴紧电源,将电源产生的热能与冷却液软袋6内的冷凝水进行热转换,导热垫7增加其导热速度,提高散热的工作效率,根据电源所需的散热强弱,将延伸杆5从升降杆4的内部伸缩,从而使冷却液软袋6和散热板14之间的距离得到调整,提高了散热的强弱精细度,将电源拿开,再将翻转板15通过第一旋转轴13与散热区8旋转,使隔热板16与电源紧密接触,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不拆卸整个散热装置的状态下隔断电源与散热装置之间的热转换,热转换完的冷能水通过出水管12回到冷却液箱11的内部进行循环,将防尘盖21通过第二旋转轴20与固定杆19旋转打开,将连接区17内部的连接口18与外置装置连接,从而对其进行智能操作,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每一个连接口18得到单独的防尘隔离处理,这就是该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的工作原理。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包括底板(1)、冷却液软袋(6)、入水管(9)和第一旋转轴(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板(2),且连接板(2)的内部贯穿有连接螺栓(3),所述连接板(2)的背面固定有升降杆(4),且升降杆(4)的外侧连接有延伸杆(5),所述冷却液软袋(6)连接于延伸杆(5)的外侧,且冷却液软袋(6)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垫(7),所述导热垫(7)的外部包裹有散热区(8),所述入水管(9)连接于冷却液软袋(6)的上端,且入水管(9)的前端安装有水泵(10),所述入水管(9)的底端连接有冷却液箱(11),且冷却液箱(11)的下端设置有出水管(12),所述第一旋转轴(13)安装于散热区(8)内壁的内部,且第一旋转轴(13)的内侧连接有散热板(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通过连接螺栓(3)与底板(1)构成拆卸结构,且连接板(2)与升降杆(4)之间通过焊接构成一体化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4)通过延伸杆(5)与冷却液软袋(6)构成升降结构,且导热垫(7)与冷却液软袋(6)的中轴线位置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14)的内侧设置有翻转板(15),且翻转板(15)的背面连接有隔热板(16),所述底板(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区(17),且连接区(17)的内部安置有连接口(18),所述连接口(18)的内侧固定有固定杆(19),且固定杆(19)的上端安装有第二旋转轴(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区(8)通过第一旋转轴(13)与散热板(14)构成旋转结构,且其旋转范围为0-180°,而且散热区(8)与散热板(14)均为矩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14)与隔热板(16)分别与翻转板(15)的前后两端构成紧密连接,且散热板(14)、翻转板(15)和隔热板(16)之间的形状尺寸均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轴(20)的外侧连接有防尘盖(21),所述底板(1)的背面固定有凹槽(22),且凹槽(22)的内侧设置有固定区(23),所述固定区(23)的背面安置有固定板(24),且固定板(24)的内部贯穿有固定螺栓(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19)通过第二旋转轴(20)与防尘盖(21)构成转动结构,且连接口(18)与防尘盖(21)构成活动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2)与底板(1)通过注塑为一体成型,且凹槽(22)之间关于固定区(23)的中心线互相对称。
CN201810517587.1A 2018-05-25 2018-05-25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087059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7587.1A CN108705946A (zh) 2018-05-25 2018-05-25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7587.1A CN108705946A (zh) 2018-05-25 2018-05-25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5946A true CN108705946A (zh) 2018-10-26

Family

ID=63869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17587.1A Pending CN108705946A (zh) 2018-05-25 2018-05-25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0594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0378A (zh) * 2019-10-12 2020-01-14 邳州陆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防护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20172A (ko) * 2007-08-23 2009-02-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 차량용 가압 순환식 냉각수 주입 장치
CN102157715A (zh) * 2011-03-16 2011-08-17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组
CN107196018A (zh) * 2017-06-05 2017-09-22 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206789657U (zh) * 2017-05-02 2017-12-22 江苏建康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水冷装置
CN206849988U (zh) * 2017-06-28 2018-01-05 福建德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散热装置
CN107742811A (zh) * 2017-11-09 2018-02-27 天津英捷利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电口
CN107768571A (zh) * 2017-10-31 2018-03-06 惠州市宏硕达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组装用于电池的固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20172A (ko) * 2007-08-23 2009-02-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 차량용 가압 순환식 냉각수 주입 장치
CN102157715A (zh) * 2011-03-16 2011-08-17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组
CN206789657U (zh) * 2017-05-02 2017-12-22 江苏建康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水冷装置
CN107196018A (zh) * 2017-06-05 2017-09-22 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206849988U (zh) * 2017-06-28 2018-01-05 福建德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散热装置
CN107768571A (zh) * 2017-10-31 2018-03-06 惠州市宏硕达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组装用于电池的固定装置
CN107742811A (zh) * 2017-11-09 2018-02-27 天津英捷利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电口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0378A (zh) * 2019-10-12 2020-01-14 邳州陆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防护系统
CN110690378B (zh) * 2019-10-12 2022-03-01 邳州陆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防护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5428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循环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4180010U (zh) 分体式光伏接线盒
CN109244593A (zh) 应用于超快速充放电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与车内加热系统
CN209183615U (zh) 一种车用液冷锂电池组
CN20711654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
CN108923101B (zh) 一种新型相变热管理动力电池模组
CN205752454U (zh) 电动车动力电池恒温保护箱
CN205911334U (zh) 一种新型电池包
CN203326063U (zh) 一种具有控温功能的电池模组
CN108705946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智能散热装置及方法
CN107978698A (zh) 车用电池包
CN207834515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结构
CN109103376A (zh) 一种具有快速散热效果的电动自行车用安全电池
CN218594149U (zh) 一种超充水冷系统
CN208111526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系统
CN212934737U (zh) 一种带水冷装置的phev动力电池系统
CN206293583U (zh) 一种双温控电动汽车电池系统
CN204243103U (zh) 一种电池结构及包含有电池结构的电动车
CN206076453U (zh) 一种可以快速均热的动力电池模组
CN109786885A (zh) 电池模组
CN208423022U (zh) 一种锂电池盒
CN208352484U (zh) 智能锂电池组
CN208923315U (zh)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锂电池冷却板
CN206430038U (zh) 计算机智能电子路灯
CN206806391U (zh) 电池模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