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5541B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5541B
CN108695541B CN201810270896.3A CN201810270896A CN108695541B CN 108695541 B CN108695541 B CN 108695541B CN 201810270896 A CN201810270896 A CN 201810270896A CN 108695541 B CN108695541 B CN 1086955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ing
terminal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708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95541A (zh
Inventor
松浦智浩
播磨幸男
今西裕明
村田一郎
神月清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95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55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955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55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8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current, e.g. fu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36Electric or electronic devices
    • B23K2101/38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抑制制造时的电极的集电部的破损和焊接时的电极体的损伤而以良好的成品率进行制造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层叠多个电极而成的电极体及非水电解质。所述电极分别具有集电体和形成在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所述电极分别具有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集电部。所述电极的集电部被汇集并通过由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电极集电端子的该构件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进行夹持,所述电极的集电部与夹持该集电部的所述构件进行焊接。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被适当地使用于个人计算机、便携终端等的轻便电源、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等的车辆驱动用电源等。
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将层叠正负电极而成的电极体和非水电解质收容于电池壳体的结构。这样的电极体通常经由电极集电端子与设于电池壳体的电极外部端子电连接。在制造这样的结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时,进行如下工序:将设于电极的集电部汇集并插入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端子的该狭缝,将集电部的从狭缝突出的部分与电极集电端子进行激光焊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10-1065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而得知,在将构成电极体的电极的集电部插入狭缝时,存在集电部由于与狭缝接触而破损这一问题。而且得知,该集电部的破损虽然能够通过增大狭缝的宽度来抑制,但如果增大狭缝的宽度,则存在在激光焊接时激光容易传过狭缝而对电极体造成损伤这一问题。这样的电极的集电部的破损及焊接时的电极体的损伤会导致部件不良及产品不良的产生,因此会导致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成品率的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抑制制造时的电极的集电部的破损和焊接时的电极体的损伤而以良好的成品率进行制造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层叠多个电极而成的电极体及非水电解质。所述电极分别具有集电体和形成在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所述电极分别具有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集电部。所述电极的集电部被汇集并通过由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电极集电端子的该构件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进行夹持。所述电极的集电部与夹持该集电部的所述构件进行焊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利用作为电极集电端子的多个构件将电极体的集电部夹入,因此能够消除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端子中可能会产生的“在将电极体的集电部插入狭缝时,集电部由于与狭缝接触而破损”这一问题。而且,由于利用作为电极集电端子的多个构件将电极体的集电部夹入,因此能够消除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体中可能会产生的“由于电极集电端子的变形而导致焊接用的激光传过狭缝,从而给电极体带来损伤”这一问题。即,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抑制制造时的电极的集电部的破损和焊接时的电极体的损伤而以良好的成品率进行制造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优选的一个方式中,所述电极体的电极的集电部被汇集成多个组并由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的所述构件夹持。所述多个组彼此以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组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焊接部在集电部的组的层叠方向上的长度,焊接变得容易。而且,能够减小集电部的总量。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更优选的一个方式中,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构成。所述多个组呈阶梯状配置并由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夹持。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夹持所述多个组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阶梯状的多个组相匹配的形状。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中的至少一方的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和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之间的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比与所述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及与所述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短。
根据这样的结构,构成电极集电端子的构件的所述尺寸短的部分容易进行由载荷引起的载荷方向上的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集电部与构成电极集电端子的构件的紧贴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焊接部处的不良的产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品率。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优选的一个方式中,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还具备安装于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的电流切断机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由电极集电端子的变形引起的电流切断机构的工作不良的发生(安装不良的发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品率。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制作多个电极的工序,该多个电极具备集电体和形成在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且设有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集电部;将所述多个电极层叠而制作电极体的工序;将所述电极体的电极的集电部汇集并利用由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电极集电端子的该构件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进行夹持的工序;及将所述电极的集电部与夹持该集电部的构件焊接的工序。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利用作为电极集电端子的多个构件将电极体的集电部夹入,因此能够消除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端子中可能会产生的“在将电极体的集电部插入狭缝时,集电部由于与狭缝接触而破损”这一问题。而且,由于利用作为电极集电端子的多个构件将电极体的集电部夹入,因此能够消除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体中可能会产生的“由于电极集电端子的变形而导致焊接用的激光传过狭缝,从而给电极体带来损伤”这一问题。即,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抑制制造时的电极的集电部的破损和焊接时的电极体的损伤而以良好的成品率制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个方式中,在所述进行夹持的工序中,将所述电极体的电极的集电部汇集成多个组并利用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的所述构件进行夹持。所述多个组彼此以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被夹持,且所述多个组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被夹持。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焊接部在集电部的组的层叠方向上的长度,焊接变得容易。而且,能够减小集电部的总量。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更优选的一个方式中,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构成。在所述进行夹持的工序中,利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对呈阶梯状配置的所述多个组进行夹持。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夹持所述多个组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阶梯状的多个组相匹配的形状。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中的至少一方的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和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之间的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比与所述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及与所述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短。
根据这样的结构,构成电极集电端子的构件的所述尺寸短的部分容易进行由载荷引起的载荷方向上的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集电部与构成电极集电端子的构件的紧贴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焊接部处的不良的产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品率。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电极集电端子安装电流切断机构的工序。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端子中可能会产生的由电极集电端子的变形引起的电流切断机构的工作不良的发生(安装不良的发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体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的(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体的正极侧的侧端部的立体图,(b)是该电极体的正极侧的侧视图。
图4的(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第一变形例所具备的电极体的正极侧的侧端部的立体图,(b)是该电极体的正极侧的侧视图。
图5的(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第二变形例所具备的电极体的正极侧的侧端部的立体图,(b)是该电极体的正极侧的侧视图,(c)是构成正极集电端子的一个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电极体制作工序而制作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夹持工序的图。
图8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第一变形例的制造方法的电极体制作工序而制作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第二变形例的制造方法的夹持工序中使用的正极集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进行了研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B及C的电极体的正极侧的侧端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特别言及的事项以外的实施本发明所需的事宜(例如,不使本发明带有特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一般的结构及制造工艺)可作为基于本领域中的现有技术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来掌握。本发明可以基于本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和本领域中的技术常识来实施。而且,在以下的附图中,对起到相同作用的构件、部位标注相同标号来进行说明。而且,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一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结构的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二次电池”是指能够反复充放电的一般蓄电设备,是包含所谓的蓄电池以及双电荷层电容器等蓄电元件的用语。在本说明书中,“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指利用锂离子作为电荷载体,通过正负极间的与锂离子相伴的电荷的移动来实现充放电的二次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具备层叠多个电极而成的电极体10A及非水电解质90。电极体10A及非水电解质90收容于电池壳体80。电池壳体80由具有开口部的壳体主体82和封堵该开口部的壳体盖体84构成。壳体盖体84具备被设定成在电池壳体80的内压上升为规定等级以上时释放该内压的安全阀(未图示)及用于注入非水电解质90的注液口(未图示)。作为电池壳体80的材质,在此使用轻量且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树脂。
如图1所示,电极体10A的正极20经由安装于正极集电部26A的正极集电端子50A与安装于壳体盖体84的正极外部端子72连接。而且,电极体10A的负极30经由安装于负极集电部36A的负极集电端子60A与安装于壳体盖体84的负极外部端子74连接。
另外,在图1中,在正极集电端子50A与正极外部端子72之间的路径设有电流切断机构(CID)76。电流切断机构76具备在电池壳体80的内压上升为规定等级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反转而切断电流的反转板。需要说明的是,电流切断机构76也可以安装于负极集电端子60A而设置于负极集电端子60A与负极外部端子74之间的路径。
作为非水电解质90,可以使用与以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同样的非水电介质(例如,使锂盐等支持盐溶解于碳酸盐类等的非水溶剂而得到的非水电解质等)。
图2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极体10A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附图中的标号W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宽度方向,标号D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厚度方向,标号H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高度方向。
电极体10A具有正极20与负极30隔着隔板40而层叠的构造。虽然在图中省略,但多个正极20及多个负极30在它们之间隔着隔板40的状态下交替层叠。电极体10A的层叠方向在此为厚度方向D。
正极20具备正极集电体22和形成在正极集电体22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4。正极集电体22适合使用例如铝箔等金属箔。在图示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4设置于正极集电体22的两面。而且,在宽度方向W上,正极活性物质层24除了正极集电部26A之外,以与正极集电体22的整个宽度相同的宽度形成。
正极活性物质层24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以往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用作正极活性物质的物质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其例子,可举出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1/3Co1/3Mn1/3O2等)、锂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O2等)、锂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CoO2等)、锂镍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0.5Mn1.5O4等)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正极活性物质层24也可以除了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之外还含有乙炔黑(AB)等导电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丁苯橡胶(SBR)等粘合剂。
正极20具有从电极体10A的侧面沿宽度方向W突出的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正极集电部(即正极集电箔)26A。在该正极集电部26A中,由于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4,因此正极集电体22露出。需要说明的是,正极集电部26A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形状。正极集电部26A在高度方向H上的位置如后述那样变化。
负极30具备负极集电体32和形成在负极集电体32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4。负极集电体32适合使用例如铜箔等金属箔。在图示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34设置于负极集电体32的两面。而且,在宽度方向W上,负极活性物质层34除了负极集电部36A之外,以与负极集电体32的整个宽度相同的宽度形成。
负极活性物质层34含有负极活性物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以往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物质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其例子,可举出石墨碳、无定形碳等碳系材料、锂过渡金属氮化物等。负极活性物质层34也可以除了上述的负极活性物质之外还含有聚偏氟乙烯(PVDF)、丁苯橡胶(SBR)等粘合剂及羧甲基纤维素(CMC)等增粘剂。
负极30具有从电极体10A的侧面沿宽度方向W突出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负极集电部(即负极集电箔)36A。负极集电部36A向与正极集电部26A相反的方向突出。在该负极集电部36A中,由于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4,因此负极集电体32露出。需要说明的是,负极集电部36A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形状。负极集电部36A在高度方向H上位置如后所述那样变化。
隔板40是将正极20与负极30分隔的绝缘性的构件。在该例子中,隔板40由具有多个微小孔的规定宽度的片材构成。隔板40例如可以使用由多孔质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单层构造的隔板或层叠构造的隔板。隔板40也可以具有耐热层(HRL)。
图3的(a)示出电极体10A的正极20侧的侧端部的立体图。图3的(b)示出电极体10A的正极20侧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正极集电端子50A由第一端子构件52A及第二端子构件54A这两个构件构成。正极集电端子50A的上表面成为与电流切断机构76抵接的面。
多个正极集电部26A通过使位置变化而被分割、汇集成三个组。三个组呈阶梯状配置。即,三个组沿着电极体10A的层叠方向而从电极体10A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依次改变位置。并且,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的将正极集电部26A的组夹持的部分具有与阶梯状的多个组相匹配的形状,各组由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在层叠方向上夹持。
另外,正极集电部26A与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进行焊接,形成了焊接部28A。焊接部28A在高度方向H上的长度L2比正极集电部26A的一个组与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抵接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L1短。
由于利用多个端子构件(第一端子构件52A及第二端子构件54A)将正极集电部26A夹入,因此能够消除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端子中可能会产生的“在将电极体的集电部插入狭缝时,集电部由于与狭缝接触而破损”这一问题。而且,由于利用多个端子构件(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将正极集电部26A夹入,因此能够消除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具备狭缝的电极集电体中可能会产生的“由于电极集电端子的变形而导致焊接用的激光传过狭缝,从而给电极体带来损伤”这一问题。
另外,能够抑制由电极集电端子的变形引起的电流切断机构的工作不良的发生(安装不良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由分割的正极集电部26A构成的组的数量并不局限于图示例。在电极体10A薄的情况下,正极集电部26A也可以仅为一个组。
从焊接部28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在多个正极集电部26A与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B紧贴的状态下,将构成组的正极集电部(即正极集电箔)26A全部焊接。
因此,优选的是,正极集电部26A的组数(换言之,将正极集电部26A分割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组彼此以在电极体10A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多个组在电极体10A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配置。
这样的话,能够减小焊接部28在正极集电部26A的组的层叠方向上的长度,焊接变得容易。而且,能够减小正极集电部26A的总量。
需要说明的是,由分割的正极集电部26A构成的组的数量更优选为两个以上且六个以下。如果组的数量过少,则每一处焊接部28的正极集电部(即正极集电箔)26A的片数增加,因此组的层叠方向(也是图2中的方向D)上的长度变大。在组的层叠方向上的长度大的情况下,需要增大正极集电部26A在突出方向上的长度。这是为了,在焊接前将正极集电部26A分成组并利用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B统一夹持该组的情况下,使得正极集电部26A从端子构件52A与端子构件54B之间露出。并且,在组的层叠方向上的长度大的情况下,越靠组的中央部,则从端子构件52A与端子构件54B之间露出的长度越大。其结果是,焊接所需的热量进一步增大,由此,可能会导致焊接时的大量的热对电极体10A的隔板40造成的不良影响或焊接所需的装置的大型化等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大。另一方面,当组数过多时,可能会导致正极集电端子50A的形状的复杂化,而且,存在夹持正极集电部26A时的定位精度进一步升高而定位作业烦杂化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集电端子50A虽然由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这两个构件构成,但也可以根据正极集电部26A的组的数量而由多于两个的构件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正极集电部26A的多个组彼此以在电极体10A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配置,以多个组在电极体10A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配置的方式将三个组呈阶梯状配置。然而,正极集电部26A的配置并不局限于阶梯状。
图4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第一变形例所具备的电极体10B。图4的(a)是电极体10B的正极侧的侧端部的立体图,图4的(b)是电极体10B的正极侧的侧视图。
如图4所示,正极集电端子50B由第一端子构件52B及第二端子构件54B这两个构件构成。
多个正极集电部26B被分割、汇集成三个组。与图3的例子不同,在本例中,三个组未呈阶梯状配置。然而,三个组以在电极体10B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多个组在电极体10B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配置。
端子构件52B及端子构件54B的将正极集电部26B的组夹持的部分具有与这些组相匹配的形状,各组由端子构件52B及端子构件54B夹持。
另外,正极集电部26B与端子构件52B及端子构件54B进行焊接,形成了焊接部28B。
在图4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正极集电部26B的组的数量也为多个,多个组彼此也以在电极体10B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多个组也在电极体10B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配置,因此,焊接部28B的可靠性高。
图5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第二变形例所具备的电极体10C。图5的(a)是电极体10C的正极侧的侧端部的立体图,图5的(b)是电极体10C的正极侧的侧视图,图5的(c)是构成正极集电端子50C的一个构件54C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正极集电端子50C由第一端子构件52C及第二端子构件54C这两个构件构成。
多个正极集电部26C被分割、汇集成三个组。三个组呈阶梯状配置。
端子构件52C及端子构件54C的将正极集电部26C的组夹持的部分具有与这些组相匹配的形状,各组由端子构件52C及端子构件54C夹持。
另外,正极集电部26C与端子构件52C及端子构件54C进行焊接,形成了焊接部28C。
在第二变形例中,与图3所示的例子相比,正极集电端子50C的端子构件54C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第二变形例中,正极集电端子50C的端子构件54C的在电极体10C的层叠方向上的与夹持组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形成为阶梯状。
由此,端子构件54C的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a和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b之间的(部分54Cc的)在电极体10C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Lc比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a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La及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b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Lb短。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利用端子构件52C及端子构件54C夹持正极集电部26C时,端子构件54C的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a和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b之间的尺寸短的部分54Cc容易进行由载荷引起的端子在载荷方向上的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正极集电部26C、端子构件52C及端子构件54C的紧贴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焊接部处的不良的发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品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正极集电端子50C的另一方的端子构件52C中,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和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之间的在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比与该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及与该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短。而且,还可以在端子构件52C和端子构件54C的双方中设为这样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例子中都是仅具体说明了正极20侧,但负极30侧也具备同样的结构。然而,也可以是正极20侧及负极30侧中仅有一方具备上述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制作多个电极的工序(电极制作工序),该多个电极具备集电体和形成在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且设有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集电部;将该多个电极层叠而制作电极体的工序(电极体制作工序);将该电极体的电极的集电部汇集并利用由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电极集电端子的该构件在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夹持的工序(夹持工序);及将该电极的集电部与夹持该电极体的构件焊接的工序(焊接工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上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图1~3例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为例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在电极制作工序中,制作图2所示那样的正极20及负极30。
正极20可以按照公知方法来制作。例如,在正极集电体22上涂布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4的构成成分的浆料。此时,以沿着正极集电体22的一个端部设置未涂布浆料的部分的方式进行涂布。即,以使正极集电体22沿着一个端部露出的方式进行涂布。对涂布的浆料进行干燥,根据需要进行按压处理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4。将正极集电体22露出的部分以形成正极集电部26A的方式切割。
负极30可以按照公知方法来制作。例如,在负极集电体32上涂布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4的构成成分的浆料。此时,以沿着负极集电体32的一个端部设置未涂布浆料的部分的方式进行涂布。即,以使负极集电体32沿着一个端部露出的方式进行涂布。对涂布的浆料进行干燥,根据需要进行按压处理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4。将负极集电体32露出的部分以形成负极集电部36A的方式切割。
在如图3所示那样在电极体10A中将正极集电部26A及负极集电部36A分割而汇集成组的情况下,分别准备正极集电部26A及负极集电部36A的位置不同的若干正极20及负极30。
在电极体制作工序中,将多个正极20及负极30层叠而制作图6所示那样的电极体10A。此时,为了将正极20与负极30绝缘而使隔板40位于正极20与负极30之间。而且,一边对准正极集电部26A及负极集电部36A的位置一边层叠。在图示例中,正极集电部26A及负极集电部36A分别被分割成三个组,各组为块状。三个块状的组呈阶梯状配置。
该工序可以按照公知方法来进行。
关于夹持工序,参照图7仅对电极体10A的正极20侧进行具体说明,但夹持工序关于负极30侧也能够同样地实施。
在夹持工序中,如图7所示,准备由两个以上的构件(在此为第一端子构件52A及第二端子构件54A)构成的正极集电端子50A。并且,利用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将呈阶梯状配置的所述多个正极集电部26A的组分别在层叠方向上夹入,并对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进行固定。
在图示例中,这样将电极体10A的正极集电部26A汇集成多个组并利用正极集电端子50A的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进行夹持。该多个组彼此以在电极体10A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被夹持,且该多个组在电极体10A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被夹持。
在焊接工序中,利用激光焊接等对由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夹持正极集电部26A的部分进行焊接。由此,形成图3所示那样的正极集电部26A与端子构件52A及端子构件54A接合的焊接部28A。焊接工序关于负极30侧也能够同样实施。
如以上那样,能够制作出电极体10A。
在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还进行使用电极体来构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工序。该工序可以按照公知方法来进行。
作为具体例,对使用上述的电极体10A来构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电池壳体80。电池壳体80由具有开口部的壳体主体82和将该开口部封堵的壳体盖体84构成。电池壳体80的原料例如为铝等。在壳体盖体84设有安全阀(未图示)及注液口(未图示)。
另外,将电极体10A的正极集电端子50A及负极集电端子60A分别与设置在壳体盖体84的外部侧的正极外部端子72及负极外部端子74接合。
此时,可以进行向正极集电端子50A安装电流切断机构76的工序而如图1所示那样在正极集电端子50A与正极外部端子72之间的路径设置电流切断机构76。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电流切断机构76安装于负极集电端子60A而设置于负极侧的负极集电端子60A与负极外部端子74之间的路径。电流切断机构76的安装可以按照公知方法来进行。
接下来,将电极体10A收容于壳体主体82,并利用壳体盖体84将壳体主体82的开口部封堵,接下来,将壳体主体82与壳体盖体84密封。
然后,从注液口注入非水电解质90,将注液口密封。
这样,能够构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第一变形例的情况下,在上述电极体制作工序中,如图8所示那样,在电极体10B中将电极集电部(在图中仅示出正极集电部26B侧)的组在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配置即可。并且,在上述夹持工序中,使用与这些组相匹配的形状的电极集电端子即可。
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第二变形例的情况下,在上述夹持工序中,取代正极集电端子50A而使用图9所示的由第一端子构件52C及第二端子构件54C构成的正极集电端子50C即可。在正极集电端子50C中,如图5所示,端子构件54C的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a和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b之间的部分54Cc在电极体10C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Lc比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a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La及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54Cb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Lb短。而且,在负极侧也使用同样的负极集电端子即可。
以下,对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并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定于该实施例所示的情况。
制作下述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A~C,按照下述的次序进行了评价。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
〔锂离子二次电池A〕
按照上述的方法制作了具有图3所示的形状(负极侧也为同样的结构)的电极体,并使用该电极体制作了锂离子二次电池A。正极集电体使用了厚度为15μm的铝箔,负极集电体使用了厚度为10μm的铜箔。正极集电端子为铝制,正极集电端子的厚度为1.5mm。负极集电端子为铜制,负极集电端子的厚度为1.0mm。在电极体呈阶梯状地设置有三个高度方向上的长度为14mm的集电部的组。构成各组的集电箔(集电部)的片数为24片。需要说明的是,在正极侧安装了工作压设定为0.7MPa以上的电流切断机构(CID)。焊接通过激光焊接来进行。
〔锂离子二次电池B〕
制作了具有图10所示的形状(负极侧也为同样的结构)的电极体,并使用该电极体制作了锂离子二次电池B。图10所示的电极体110具有以下形状:正极集电部126被汇集并由具备三条狭缝156且由单一构件构成的正极集电端子150保持,正极集电部126与正极集电端子150焊接。负极侧也具有同样的形状。在锂离子二次电池B中,正极集电端子150的狭缝156的宽度(加压前)设定为0.6mm。正极集电体使用了厚度为15μm的铝箔,负极集电体使用了厚度为10μm的铜箔。正极集电端子为铝制,正极集电端子的厚度为1.5mm。负极集电端子为铜制,负极集电端子的厚度为1.0mm。集电部沿着电极体的两端部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正极侧安装了工作压设定为0.7MPa以上的电流切断机构(CID)。在各狭缝中各插入24片集电箔(集电部),从狭缝的宽度方向进行按压后,进行了激光焊接。
〔锂离子二次电池C〕
制作了具有图10所示的形状(负极侧也为同样的结构)的电极体,并使用该电极体制作了锂离子二次电池C。在锂离子二次电池C中,正极集电端子150的狭缝156的宽度(加压前)设定为1.0mm。正极集电体使用了厚度为15μm的铝箔,负极集电体使用了厚度为10μm的铜箔。正极集电端子为铝制,正极集电端子的厚度为1.5mm。负极集电端子为铜制,负极集电端子的厚度为1.0mm。集电部沿着电极体的两端部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正极侧安装了工作压设定为0.7MPa以上的电流切断机构(CID)。在各狭缝中各插入24片集电箔(集电部),从狭缝的宽度方向进行按压后,进行了激光焊接。
需要说明的是,锂离子二次电池A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B及C是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评价>
〔评价1:集电部的外观观察〕
关于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体,调查了集电部的破损的有无。具体而言,由于集电部为集电箔,因此观察了集电箔有无裂缝或断裂。将集电箔没有裂缝或断裂的样品判断为优良品,将集电箔有裂缝或断裂的样品判断为不良品。关于各锂离子二次电池,评价了10个样品。评价结果在表1中表示为“(优良品样品数)/(制作样品数)”。
〔评价2:CID的工作压测定〕
关于各锂离子二次电池,调查了CID的工作压。将CID的工作压为0.7MPa以上且0.8MPa以下的范围内的样品作为优良品,将该范围外的样品作为不良品。关于各锂离子二次电池,评价了10个样品。评价结果在表1中表示为“(优良品样品数)/(制作样品数)”。
〔评价3:焊接部的电极体的外观观察〕
将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体的焊接部分进行分解,调查了隔板有无烧损。将隔板没有烧损的样品判断为优良品,将隔板有烧损的样品判断为不良品。关于各锂离子二次电池,评价了10个样品。评价结果在表1中表示为“(优良品样品数)/(制作样品数)”。
[表1]
表1
Figure BDA0001612498510000201
从表1可知,在与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对应的锂离子二次电池A中,在评价1~3中均未发现不良品。
另一方面,关于评价1,在作为现有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B中,出现了在集电部的与狭缝的侧面接触的部位观察到断裂的样品。这是因为,狭缝宽度窄,在将集电部向集电端子的狭缝插入时,集电部与狭缝的侧面接触而发生了断裂。
关于评价2,在作为现有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B及C中,出现了CID的工作压下降的样品。这是因为,在作为现有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B及C中,在安装具备狭缝的正极集电端子时,为了使其与集电部紧贴而进行从狭缝的宽度方向按压来关闭狭缝的操作,但由此在正极集电端子的上表面即CID安装面产生了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在狭缝宽度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C的情况下,不良品多。
关于评价3,在作为现有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B及C中,出现了隔板烧损的样品。这是因为,在作为现有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B及C中,由于上述的关闭狭缝的操作而导致正极集电端子扭转变形,在正极集电端子的腿部(夹持集电部的部分)产生了高低差,由此,焊接用的激光在高低差部分处透过了狭缝。需要说明的是,狭缝宽度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C的腿部的变形大,且容易形成激光透过的间隙,因此不良品多。
由以上可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能够通过抑制制造时的电极的集电部的破损和焊接时的电极体的损伤而以良好的成品率(材料成品率及产品成品率)进行制造。
另外,在使用如现有技术那样具备狭缝的单一集电端子的情况下,在将集电部向集电端子的狭缝插入之前需要将箔片汇集。然而,在制造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时,能够省略该箔片汇集操作。
以上,虽然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非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包括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技术。
标号说明
10A、10B、10C 电极体
20 正极
22 正极集电体
24 正极活性物质层
26A、26B、26C 正极集电部
28A、28B、28C 焊接部
30 负极
32 负极集电体
34 负极活性物质层
36A 负极集电部
40 隔板
50A、50B、50C 正极集电端子
52A、52B、52C 第一构件
54A、54B、54C 第二构件
60A 负极集电端子
72 正极外部端子
74 负极外部端子
76 电流切断机构
80 电池壳体
82 壳体主体
84 壳体盖体
90 非水电解质
100 锂离子二次电池

Claims (4)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层叠多个电极而成的电极体及非水电解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分别具有集电体和形成在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
所述电极分别具有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集电部,
所述电极的集电部被汇集,并且,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电极集电端子的该两个以上的构件以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夹入所述电极的集电部的方式对所述电极的集电部进行夹持,
所述电极的集电部与夹持该集电部的所述构件进行焊接,
所述电极体的电极的集电部被汇集成多个组并由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的所述构件夹持,
所述多个组彼此以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所述多个组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配置,
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构成,
所述多个组呈阶梯状配置并由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夹持,
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夹持所述多个组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阶梯状的多个组相匹配的形状,
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中的至少一方的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和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之间的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比与所述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及与所述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还具备安装于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的电流切断机构。
3.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作多个电极的工序,该多个电极具备集电体和形成在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且设有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集电部;
将所述多个电极层叠而制作电极体的工序;
将所述电极体的电极的集电部汇集,并利用由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电极集电端子的该两个以上的构件以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夹入所述电极的集电部的方式对所述电极的集电部进行夹持的工序;及
将所述电极的集电部与夹持该集电部的构件焊接的工序,
在所述进行夹持的工序中,
将所述电极体的电极的集电部汇集成多个组并利用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的所述构件进行夹持,
所述多个组彼此以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被夹持,且所述多个组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错开高度地被夹持,
所述电极集电端子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构成,
在所述进行夹持的工序中,利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对呈阶梯状配置的所述多个组进行夹持,
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夹持所述多个组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阶梯状的多个组相匹配的形状,
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中的至少一方的与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和与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之间的在所述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的尺寸比与所述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及与所述另一个组抵接的部分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还包括向所述电极集电端子安装电流切断机构的工序。
CN201810270896.3A 2017-03-30 2018-03-29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6955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8730A JP6802981B2 (ja) 2017-03-30 2017-03-30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68730 2017-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5541A CN108695541A (zh) 2018-10-23
CN108695541B true CN108695541B (zh) 2021-10-26

Family

ID=63669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70896.3A Active CN108695541B (zh) 2017-03-30 2018-03-29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0383B2 (zh)
JP (1) JP6802981B2 (zh)
KR (1) KR102203749B1 (zh)
CN (1) CN1086955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5032B2 (ja) * 2020-09-08 2024-03-25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73765A (ja) * 2001-12-05 2003-06-20 Yuasa Corp 密閉形電池
CN101399325A (zh) * 2007-09-28 2009-04-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式电池
JP2013191366A (ja) * 2012-03-13 2013-09-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CN104638223A (zh) * 2013-11-11 2015-05-20 万向A一二三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极片箔片与极耳的焊接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2308B2 (ja) 1996-09-26 2005-10-05 日本電池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497380B2 (ja) * 1998-06-02 2004-02-1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061938B2 (ja) 2001-12-20 2008-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86441B2 (ja) * 2005-11-24 2012-07-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
KR102306440B1 (ko) 2014-08-14 2021-09-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73765A (ja) * 2001-12-05 2003-06-20 Yuasa Corp 密閉形電池
CN101399325A (zh) * 2007-09-28 2009-04-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式电池
JP2013191366A (ja) * 2012-03-13 2013-09-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CN104638223A (zh) * 2013-11-11 2015-05-20 万向A一二三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极片箔片与极耳的焊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87210A1 (en) 2018-10-04
CN108695541A (zh) 2018-10-23
US10700383B2 (en) 2020-06-30
JP6802981B2 (ja) 2020-12-23
KR20180111635A (ko) 2018-10-11
KR102203749B1 (ko) 2021-01-15
JP2018170235A (ja) 2018-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37137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9853274B2 (en) Solid battery
JP5762676B2 (ja) 電極及び非水電解液電池
US2021028095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11735743B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production method
CN110323400A (zh) 电池组以及用于该电池组的二次电池
CN108666630B (zh) 方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7236035B2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289734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econdary battery
CN108695541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168253A (ja) 巻回型電池
CN215989130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5513607A (zh) 低损耗、高空间利用率锂离子电池全极耳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106242A1 (ja) 電池
CN114976200A (zh)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4156489A (zh) 电池
JP2017174519A (ja) 電池用電極、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電池
CN115039251A (zh) 固态电池的制造方法和固态电池
CN112952302B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7443317B2 (ja) 正極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二次電池ならびに集電タブ付き正極の製造方法
JP4007026B2 (ja) 捲回式円筒型電池
US20240128619A1 (en) All-solid-state battery
US20230352799A1 (en) Square secondary battery
JP2024042132A (ja) 捲回電極体および二次電池と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4149916A (ja) 角型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