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50052B - 用户终端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50052B
CN108650052B CN201810534302.5A CN201810534302A CN108650052B CN 108650052 B CN108650052 B CN 108650052B CN 201810534302 A CN201810534302 A CN 201810534302A CN 108650052 B CN108650052 B CN 1086500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signal
base station
channel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343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50052A (zh
Inventor
武田和晃
岸山祥久
安部田贞行
石井启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650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00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50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00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93Neighbour cell searc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其具有:接收部,通过利用了第1载波和第2载波的载波聚合来接收下行信号;以及控制部,通过能够比所述第1载波的参考信号更高密度地分配载波检测信号的第2载波,接收所述载波检测信号。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月30日、申请号为201380007340.0、发明名称为“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正研究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作为多接入方式,对下行线路(下行链路)利用基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对上行线路(上行链路)利用基于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
此外,以比LTE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继系统(例如,有时还称为LTE-Advanced或者LTE Enhancement(以下,称为“LTE-A”))。在LTE-A(Rel-10)中,运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进行捆绑而进行宽带化的载波聚合。此外,在LTE-A中,正在研究利用了干扰协调技术(eICIC: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的HetNet(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25.913“Requirements for Evolved UTRA and EvolvedUTRA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来的系统(Rel-11之后)中,设想考虑了频率利用效率的提高、HetNet中的干扰降低的载波聚合。在检测到HetNet中的载波聚合的Scell(副小区)时,在移动终端装置中以连接到宏小区的状态比较来自各微微小区的信号质量。在移动终端装置中,由于补充了来自各微微小区的同步信号后根据CRS(小区专用参考信号)等测定来自各微微小区的信号质量,因此存在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适用于HetNet中的载波聚合的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其具有:接收部,通过利用了第1载波和第2载波的载波聚合来接收下行信号;以及控制部,通过能够比所述第1载波的参考信号更高密度地分配载波检测信号的第2载波,接收所述载波检测信号。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通过利用了第1载波和对所述第1载波追加分配的第2载波的载波聚合,第1基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利用所述第1载波进行通信,且第2基站装置和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利用所述第2载波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站装置具有:生成部,生成用于使所述移动终端装置检测所述第2载波的载波检测信号,使得能够在与所述第1载波之间进行所述载波聚合;以及发送部,将所述载波检测信号发送给所述第2基站装置,使得通过能够比所述第1载波的参考信号更高密度地分配的所述第2载波从所述第2基站装置向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所述载波检测信号,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具有:接收部,从所述第2基站装置接收所述载波检测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第2载波中以比第1载波的参考信号更高密度将载波检测信号从第2基站装置发送给移动终端装置。因此,在移动终端装置中,提高通过载波检测信号测定的来自第2基站装置的信号质量,降低移动终端装置中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工作。从而,移动终端装置短时间内检测在与第1载波(PCell)之间进行载波聚合的第2载波(SCell),能够降低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的说明图。
图2A、图2B是表示HetNet中的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3是能够检测基站装置的检测区域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利用了追加载波类型的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5是PRS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载波检测信号的第一信号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载波检测信号的第二信号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载波检测信号的第三信号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载波检测信号的第四信号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基站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移动终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基站装置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以及一部分上位层的功能模块图。
图14是移动终端装置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在LTE-A中决定的层次型带宽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例子是具有由多个基本频率块(以下,设为分量载波)构成的第一系统频带的LTE-A系统和具有由一个分量载波构成的第二系统频带的LTE系统并存时的层次型带宽结构。在LTE-A系统中,例如通过100MHz以下的可变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在LTE系统中,通过20MHz以下的可变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成为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如此,将多个分量载波聚集而进行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
例如,在图1中,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成为包含将LTE系统的系统频带(基本频带:20MHz)设为一个分量载波的五个分量载波的频带的系统频带(20MHz×5=100MHz)。在图1中,移动终端装置UE(用户装置)#1是对应LTE-A系统(还对应LTE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对应100MHz为止的系统频带。UE#2是对应LTE-A系统(还对应LTE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对应40MHz(20MHz×2=40MHz)为止的系统频带。UE#3是对应LTE系统(不对应LTE-A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对应20MHz(基本频带)为止的系统频带。
在将来(Rel-11之后)的系统中,设想对HetNet特定化了的载波聚合的扩展。具体来说,考虑图2A、图2B所示的系统结构。图2A、图2B是表示HetNet中的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2A所示的系统由基站装置eNB(eNodeB)和多个基站装置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层次性地构成。在基站装置eNB的小区内,由基站装置RRH局部地形成小型小区。移动终端装置UE位于基站装置RRH#1的小型小区内,通过载波聚合与基站装置eNB以及基站装置RRH#1进行通信。例如,将基站装置eNB的分量载波CC#1设为PCell,将基站装置RRH#1的分量载波CC#2设为SCell,进行载波聚合。
如图2B所示,为了进行该载波聚合,移动终端装置UE需要以连接到基站装置eNB的状态通过不同频率测定而发现(检测)基站装置RRH(SCell)。在Rel-10之前的移动终端装置UE中,在以作为同步信号的PSS/SSS(主同步信号/副同步信号)补充同步后,通过CRS(小区专用参考信号)来测定来自各基站装置RRH的不同频率的接收质量。然后,比较所测定的来自各基站装置RRH的信号质量与预先决定的目标值,检测接收质量好的基站装置RRH(SCell)。在该方法中,同步信号的干扰较大,而且CRS的接收密度也不充分,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
此时的可检测基站装置RRH的检测区域与移动终端装置UE的功耗存在以下的关系。图3是能够检测基站装置RRH的检测区域的说明图。如图3所示,在较低目标值中,将检测区域确保为较宽,从而能够在宽范围内检测基站装置RRH。但是,需要在低SIR(信干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环境下测定,因此移动终端装置UE的测定劳动量和测定时间增大,移动终端装置UE的功耗增大。另一方面,在较高的目标值下,通过改善SIR而缓解测定工作,移动终端装置UE的功耗抑制为较低。但是,检测区域变窄,难以检测基站装置RRH。
从而,要求能够检测基站装置RRH的检测区域不会变窄,且改善SIR。因此,需要提高来自基站装置RRH的信号质量,并期望代替上述的PSS/SSS和CRS的Scell的检测方法。
然而,在Rel-11中,正研究与现有的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之间不具有互换性的载波,对应用了载波聚合的HetNet有效。与现有的分量载波之间不具有互换性的载波可以被称为追加载波类型(Additional carrier type),也可以被称为扩展载波(extensioncarrier)。
图4是表示利用了追加载波类型的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4中,基站装置eNB的CC#1被设定为现有的载波类型,基站装置RRH的CC#2被设定为追加载波类型。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仅图示了CRS、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如图4所示,在现有的载波类型(Legacy carrier type)中,在LTE中规定的一个资源块的开头起的三个码元上被设定PDCCH。此外,在现有的载波类型中,CRS被设定为在一个资源块中不与用户数据或DM-RS(解调参考信号)等其他参考信号重叠。该CRS除了用于用户数据的解调之外,还对用于调度和自适应控制的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测定、以及用于小区搜索和切换的下行的平均的传播路径状态的测定(移动性测定)有用。
相对于此,追加载波类型能够将PDCCH以及CRS设为无发送。该追加载波类型不被现有(Rel-10之前)的移动终端装置支持,只被新(Rel-11之后)的移动终端装置UE支持。此外,追加载波类型还能够设为下行控制信道(PHICH、PCFICH)的无发送、广播信息(PBCH、Rel-8SIB、寻呼)的无发送。此外,设想追加载波类型主要用于SCell(副小区)。
另外,当将CRS设为无发送的情况下,追加载波类型例如还能够对数据解调利用DM-RS,对CSI测定利用CSI-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此外,在将PDCCH设为无发送的情况下,追加载波类型还可以发送FDM型PDCCH。FDM型PDCCH使用下行数据信号用的PDSCH区域的规定的频带作为扩展PDCCH区域。对该扩展PDCCH区域分配的FDM型PDCCH利用DM-RS被解调。另外,扩展PDCCH也可以被称为UE-PDCCH。
在将PDCCH设为无发送的情况下,追加载波类型还能够利用跨载波调度(Cross-carrier scheduling)。跨载波调度是通过其他的载波发送本载波的下行控制信道的方法。例如,通过现有的载波类型的载波发送下行控制信道,代替通过追加载波类型的载波发送下行控制信道。
在将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设为无发送的情况下,追加载波类型也可以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重发控制。在将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设为无发送的情况下,追加载波类型也可以通过上位层信令(Higher layersignaling)通知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在将广播信息设为无发送的情况下,追加载波类型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载波类型的载波来发送广播信息。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追加载波类型,例示了CRS、下行控制信道的无发送,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作为追加载波类型,也可以设为将CRS、下行控制信道中的至少一个设为无发送的结构。此外,追加载波类型的带宽无需将LTE系统的系统频带(基本频带:20MHz)设为一个单位,可适当变更。
在本系统中,通过进行利用了现有的载波类型和追加载波类型的载波聚合,降低CRS引起的干扰。即,由于在追加载波类型中能够将CRS设为无发送,因此可抑制来自相邻的基站装置RRH的CRS的干扰。此外,若设为在CRS以及PDCCH的资源中发送下行数据的结构,则能够改善频率利用效率。
本发明人们关注到能够将PDCCH以及CRS设为无发送的追加载波类型的特性,用于在载波聚合中使用的SCell的检测,从而达到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的精髓是,代替通过PSS/SSS以及CRS来检测SCell的结构,通过在追加载波类型的载波上高密度地配置的信号(以下,称为载波检测信号)来检测SCell。由此,可改善来自基站装置RRH的信号质量,可短时间内有效地被测定,从而移动终端装置的功耗被抑制地较低。另外,载波检测信号只要是用于SCell的检测的信号即可,例如也可以被称为DS(发现信号)、PDCH(物理发现信道)、BS(信标信号(Beacon Signal))、DPS(发现导频信号(Discovery Pilot Signal))。
该载波检测信号期望具有长周期发送、高密度发送、小区间的正交性、序列数的确保、适合延迟分布(profile)的生成的序列的各功能。长周期发送通过几秒一次的集中的载波检测信号的发送,减少移动终端装置的测定机会,能够降低移动终端装置的功耗。高密度发送通过对一个子帧或连续的几个子帧高密度地分配载波检测信号,能够改善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通过接收质量的改善,缩短移动终端装置的测定时间,能够降低功耗。
小区间的正交性通过改善接收SIR,缩短低SIR环境下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测定时间,从而能够降低功耗。载波检测信号的序列数优选确保与小区ID相同或其以上,例如确保504以上。进而,适合延迟分布的生成的序列通过对各子载波均匀地分配载波检测信号而实现。另外,载波检测信号无需具有上述所有的功能,至少被高密度发送即可。
作为接近满足上述功能的载波发信信号的参考信号,有在Rel-9中规定的PRS(定位参考信号)。图5是PRS的说明图。PRS是用于移动终端装置的定位的参考信号。
如图5所示,PRS在LTE中规定的一个资源块中,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轴方向上分散分配。一个资源块由频率方向上连续的12个子载波和在时间轴方向上连续的14个码元构成。PRS避开PDCCH用的开头的3个码元#0~#2以及CRS用的码元#0、#4、#7、#11而被分配到资源块中。PRS在避开PDCCH以及CRS的各码元中,被分配到相隔6个子载波的2个资源元素。
此外,PRS按照每个小区在频率方向上被偏移,抑制相邻小区间的干扰。此时,由于以6个子载波间隔分配PRS,因此可规定最大6个正交模式。在PRS中,作为参数能够在上位层中设定系统频带、发送周期、子帧连续数。发送周期可设定为160msec、320msec、640msec、1280msec。此外,子帧最多可发送6个连续子帧。
如此,PRS满足上述的载波检测信号所要求的各功能的一大半。从而,作为载波检测信号还能够利用PRS用于检测SCell。其中,发送周期优选具有更长周期的选项。
以下,参照图6至图9,说明利用了PRS的特性的载波检测信号。图6是表示载波检测信号的第1信号结构的一例的图。图7是表示载波检测信号的第2信号结构的一例的图。图8是表示载波检测信号的第3信号结构的一例的图。图9是表示载波检测信号的第4信号结构的一例的图。
如图6所示,在第1信号结构中,以保持PRS的配置结构的方式规定了载波检测信号的分配模式。在追加载波类型中,能够将PDCCH以及CRS设为无发送。因此,在PDCCH以及CRS的资源(码元#0~#2、#4、#7、#11)中,也能够分配载波检测信号。在PDCCH以及CRS的资源中,以模仿PRS的配置结构的配置结构,在相隔6个子载波的2个资源元素中分配载波检测信号。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第1信号结构中,与PRS的配置结构相比,可高密度地分配载波检测信号,提高接收质量。此外,由于载波检测信号以6个子载波间隔被分配,因此通过在频率方向上偏移分配模式,能够规定6个正交模式(Vshift=0-5)。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纸面左侧的分配模式(Vshift=0),纸面右侧的分配模式Vshift=1在频率方向上偏移一个子载波量而被规定。
此外,通过对于6个正交模式的载波检测信号的分配,生成6个正交序列。进而,与PRS一样,在上位层中设定发送周期以及子帧连续数的参数,从而能够应对长周期发送以及高密度发送。此外,在一个资源块内的所有的子载波上分配载波检测信号,因此成为适合延迟分布的生成的序列。另外,第1信号结构只要在时间轴方向以及频率方向分散而分配载波检测信号即可,并不限定于保持PRS的配置结构的结构。
如图7所示,在第2信号结构中,将多个正交模式设为一个组,生成在该组之间随机化后的多个模式。例如,通过使成为基础的分配模式按照每个码元将子载波随机化,生成相互不同的多个分配模式。接着,以各分配模式作为基准,将其在频率方向上偏移,从而规定多个组的正交模式。此时,在组内确保正交性,但在组之间有时在一部分资源中成为非正交。但是,通过将资源整体进行平均化而算出接收质量,能够抑制干扰的影响。
如此,在第2信号结构中,与第1信号结构相比,通过组合分配模式在频率方向上的偏移和随机化,能够增加序列数。例如,通过频率方向的偏移,能够生成6个序列,因此如果通过随机化而将组数设为84以上,则能够生成与小区ID相同数的504以上的序列。此外,通过与PRS一样,在上位层设定发送周期以及子帧连续数的参数,能够应对长周期发送以及高密度发送。此外,由于在1个资源块内的所有子载波上分配载波检测信号,因此成为适合延迟分布的生成的序列。
另外,在第2信号结构中,并没有特别限定分配模式的随机化方法。此外,被随机化后的分配模式只要在分配模式间至少一部分正交即可,但优选是冲突少的模式设计。此外,被随机化后的各组也可以被称为非正交模式。
如图8所示,在第3信号结构中,跨越多个资源块而规定分配模式。因此,与第1信号结构的分配模式相比,各码元中的载波检测信号间的子载波间隔被规定为较大。例如,跨越2个资源块而规定分配模式,在相隔14个子载波的2个资源元素中分配载波检测信号。因此,通过在频率方向偏移分配模式,能够规定14个正交模式。如此,在第3信号结构中,与第1、第2信号结构相比,能够增加正交模式(正交序列)。
此外,通过与PRS一样,在上位层设定发送周期以及子帧连续数的参数,能够对应长周期发送以及高密度发送。此外,由于在1个资源块内的所有子载波上分配载波检测信号,因此成为适合延迟分布的生成的序列。进而,在第3结构中,也能够通过组合分配模式在频率方向上的偏移和随机化,增加序列数。例如,通过频率方向的偏移,能够生成14个序列,因此如果通过随机化将组数设为36以上,则能够生成与小区ID相同数的504以上的序列。
另外,由于各码元中的载波检测信号间的子载波间隔变大,从而密度降低,但能够通过增加子帧连续数来对应。此外,在第3信号结构中,并没有特别限定分配模式的随机化方法。此外,被随机化后的分配模式只要在分配模式间至少一部分正交即可,但优选是冲突少的模式设计。此外,被随机化后的分配模式也可以被称为非正交模式。
如图9所示,在第4信号结构中,规定了利用频率方向的相位旋转(时间轴方向的循环移位)生成正交序列的结构。载波检测信号被分配到全部资源块中。通过对该载波检测信号的信号序列,按照每个子载波在频率方向上进行相位旋转,生成多个正交序列。例如,M次各旋转2π/M而进行相位旋转,生成M个正交序列。为了通过相位旋转确保正交性,需要一定以上的相位差,通过相位旋转生成的序列数有限制。
此时,通过频率方向的相位旋转和扰频码,能够增加序列数。例如,当设为与小区ID相同数的504以上的序列的情况下,通过频率方向的相位旋转,能够生成M个序列,因此扰频码需要504/M个。进而,通过与PRS一样,在上位层设定发送周期以及子帧连续数的参数,能够应对长周期发送以及高密度发送。此外,由于在1个资源块内的所有子载波上分配载波检测信号,因此成为适合延长曲线的生成的序列。另外,在第4信号结构中,并没有特别限定信号序列的扰频化方法以及基于循环移位的正交化方法。
另外,在上述的第1~第4信号结构中,设为将PDCCH以及CRS设为无发送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发送PDCCH以及CRS中的其中一个。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与PRS的配置结构相比,也高密度地分配载波检测信号,提高接收质量。
这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图10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是包含LTE系统或其后继系统的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将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设为一体的载波聚合。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
如图10所示,无线通信系统是HetNet,由小区C1的基站装置(第1基站装置)20A和设置在小区C1内的小区C2的多个基站装置(第2基站装置)20B构筑层次型网络。基站装置20A是所谓的宏基站装置,覆盖大型的小区C1。基站装置20B是所谓的RRH基站装置,在小区C1内局部形成小型的小区C2。基站装置20A和基站装置20B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相互连接。移动终端装置10在小区C1、C2中能够分别与基站装置20A、20B进行通信。此外,基站装置20A经由上位站装置连接到核心网络30。
另外,上位站装置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各移动终端装置10包括现有(Rel0-10以前)的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新(Rel-11以后)的移动终端装置,但以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作为移动终端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设与基站装置20A、20B进行无线通信的是各移动终端装置10而进行说明,但更一般的,也可以是既包括移动终端装置又包括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
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应于对HetNet进行了特殊化的载波聚合。此时,移动终端装置10在与基站装置20A连接的状态下,接收来自各基站装置20B的载波检测信号。移动终端装置10基于载波检测信号测定来自各基站装置20B的信号质量,并将测定结果反馈给基站装置20A。然后,基站装置20A根据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反馈,检测接收质量好的基站装置20B作为SCell,实施载波聚合。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对每个终端分割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组成的频带,多个终端利用互相不同的频带,从而减少终端之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通信信道。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在各移动终端装置10中共享的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和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ACK/NACK。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在各移动终端装置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传输用户数据和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ACK/NACK等。
参照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A、20B的整体结构。另外,在基站装置20B中不进行基带处理,基站装置20B从基站装置20A接收基带信号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10。
基站装置20A具有发送接收天线201A、放大器部202A、发送接收部203A、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呼叫处理部205A、传输路径接口206A。此外,基站装置20B具有发送接收天线201B、放大器部202B、发送接收部203B。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装置20A、20B向移动终端装置10发送的发送数据从上位站装置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A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中,下行数据信道的信号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接入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此外,关于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等发送处理。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通过广播信道,对连接到相同小区的移动终端装置10,通知用于各移动终端装置10进行与基站装置20A、20B的无线通信的控制信息。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信息中,例如包含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用于生成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信号的根序列的识别信息(Root Sequence Index)等。
此时,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向发送接收部203A输出CC#1的基带信号,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对基站装置20B的发送接收部203B通过光缆输出CC#2的基带信号。发送接收部203A、203B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部202A、202B放大被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从而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A、201B发送。
另一方面,针对通过上行链路从移动终端装置20发送到基站装置20A、20B的数据,在基站装置20A、20B的各发送接收天线201A、201B中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被放大器部202A、202B放大,被发送接收部203A、203B频率变换后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中,对被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发送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基带信号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A被转发到上位站装置。呼叫处理部205A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和释放等呼叫处理、基站装置20A、20B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接着,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整体结构。移动终端装置10具有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部102、发送接收部103(接收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应用部105。
针对下行链路的数据,在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被放大器部102放大,并被发送接收部103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被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内,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到应用部105。应用部1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上位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内,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部105。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从应用部105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进行映射处理、重发控制(H-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发送接收部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此后,在放大器部102中放大后从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A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以及一部分上位层的功能模块图,主要表示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的发送处理的功能模块。对于基站装置20A的下属的移动终端装置20的发送数据从上位装置转发到基站装置20A。
另外,在图13中例示基站装置20A。此外,基站装置20A表示利用2个CC#1、CC#2的情况。当然,各基站装置20使用的CC数目并不限定于此。此外,设对基站装置20A的CC#1设定现有的载波类型,对CC#2设定追加载波类型。
控制信息生成部300以用户单位生成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上位控制信息。上位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作为载波检测信号的参数的发送周期、子帧连续数。为了减少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测定机会,发送周期被设定为几秒间隔的长周期。此外,在应用载波检测信号的信号结构2、3、4的情况下,上位控制信息中还可以包含组信息、扰频码。组信息是表示通过随机化而被分组后的正交模式的组的信息(参照图7)。此外,面向基站装置20B的上位控制信息中还可以包含表示发送哪个信号序列的序列信息。
控制信息生成部300也可以对相同宏小区内的各基站装置20B设为共同的组信息或扰频码,针对不同的宏小区间的各基站装置20B设为不同的组信息或扰频码。由此,能够对相同宏小区内的各基站装置20B分配正交序列,能够优先确保宏小区内的正交性。
数据生成部301将从上位站装置转发的发送数据按照每个用户输出作为用户数据。分量载波选择部302对每个移动终端装置10选择在与移动终端装置10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分量载波。当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将基站装置20A的CC#1作为PCell,经由光缆319从其他基站装置20B选择SCell。从基站装置20A对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分量载波的追加/削减,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适用完成消息。
调度部310根据系统频带整体的通信质量,控制对于下属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分量载波的分配。调度部310区分LTE终端用户和LTE-A终端用户而进行调度。调度部310被输入从上位站装置发送的数据以及重发指示,并从测定了上行链路的信号的接受部被输入信道估计值和资源块的CQI。
此外,调度部310参照被输入的重发指示、信道估计值以及CQI,进行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信号以及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信号的调度。无线通信中的传播路径根据频率选择性衰减,每个频率其变动不同。因此,调度部310针对向各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数据,在每个子帧指示通信质量良好的资源块(映射位置)(被称为适用频率调度)。在自适应频率调度中,对各资源块选择传播路径质量良好的移动终端装置10。因此,调度部310利用从移动终端装置10反馈的每个资源块的CQI,指示资源块(映射位置)。
同样,映射部310针对通过适用频率调度并通过PDCCH发送的控制信息等,在每个子帧指示通信质量良好的资源块。因此,调度部310利用从移动终端装置10反馈的每个资源块的CQI来指示资源块(映射位置)。此外,决定在分配的资源块中满足规定的块错误率的MCS(编码率、调制方式)。满足调度部310决定的MCS(编码率、调制方式)的参数在信道编码部303、308、调制部304、309中被设定。另外,适用频率调度不仅对基站装置20A进行,还经由光缆319对基站装置20B进行。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具有与1个分量载波内的最大用户复用数N对应的信道编码部303、调制部304、映射部305。信道编码部303将由从数据生成部301输出的下行数据(包含一部分上位控制信号)构成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PDSCH)按照每个用户进行信道编码。调制部304将信道编码后的用户数据按照每个用户进行调制。映射部305将被调制的用户数据映射到无线资源。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具有用于生成下行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6、信道编码部308、调制部309。在下行控制信息生成部306中,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生成部306b生成用于控制上行数据信道(PUSCH)的上行调度许可(UL Grant)。该上行调度许可是对每个用户生成的。此外,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生成部306c生成用于控制下行数据信道(PDSCH)的下行调度分配(DL assignment)。该下行调度分配是对每个用户生成的。此外,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生成部306a生成作为用户公共的下行控制信息的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
在调制部309中按照每个用户调制的控制信息被控制信道复用部314复用,进而在交织部315中被交织。从交织部315输出的控制信号以及从映射部305输出的用户数据作为下行信道信号被输入到IFFT部316。
发往基站装置20B的基带信号处理部204a(CC#2)具有用于生成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生成部(生成部)318。参考信号生成部318基于上行控制信息生成载波检测信号作为参考信号。另外,参考信号生成部318也可以生成信道估计用的CRS、下行链路解调用的DM-RS、CSI测定用的CSI-RS。参考信号生成部318从控制信息生成部300被通知上位控制信息。当为第1信号结构的情况下,作为上位控制信息而被通知载波检测信号的发送周期、子帧连续数、表示信号序列的序列信息。作为序列信息,例如也可以通知载波检测信号的偏移量(Vshift)。此时,利用由偏移量规定的信号序列(参照图6)。另外,当偏移量与小区ID一对一相关联的情况下,不需要通知偏移量。
当为第2、第3信号结构的情况下,作为上位控制信息而通知载波检测信号的发送周期、子帧连续数、组信息、序列信息。作为序列信息,例如可以通知载波检测信号的偏移量(Vshift)。此时,利用由组信息以及偏移量规定的信号序列(参照图7、8)。另外,当偏移量与小区ID一对一相关联的情况下,不需要通知偏移量。当为第4信号结构的情况下,作为上位控制信息而通知载波检测信号的发送周期、子帧连续数、扰频码、序列信息。作为序列信息,例如也可以通知相位旋转角度。此时,使用由扰频码以及相位旋转角度规定的信号序列(参照图9)。另外,当相位旋转角度与小区ID一对一相关联的情况下,不需要通知相位旋转角度。
IFFT部316中,作为下行信道信号,从交织部315输入控制信号,从映射部305输入用户数据。此外,发往基站装置20B的IFFT部316(CC#2)中,从参考信号生成部318还被输入下行参考信号。IFFT部316对下行信道信号以及下行参考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反变换,从频域信号变换为时序信号。循环前缀插入部317对下行信道信号的时序信号插入循环前缀。另外,循环前缀起到用于吸收多路径传播延迟之差的保护间隔的作用。被附加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被送出到发送接收部203A、203B。
另外,在图13中,在CC#2中,也可以是所有子帧被设定为追加载波类型。也可以是规定的子帧被设定为追加载波类型,剩余的子帧被设定为现有载波类型。此时,除了能够对基站装置20B的CC#2连接新(Rel-11以后)的移动终端装置,还能够连接现有(Rel-1-以前)的移动终端装置。
图14是移动终端装置10的基带信号处理部104的功能模块图,表示支持追加载波类型的LTE-A终端的功能模块。
从基站装置20A、20B作为接收数据而接收的下行链路信号在CP除去部401中除去CP。除去了CP的下行链路信号被输入到FFT部402。FFT部402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而从时域的信号变化为频域的信号,并被输入到解映射部403。解映射部403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从下行链路信号提取复用了多个控制信息的复用控制信息、用户数据、上位控制信号。另外,解映射部403的解映射处理基于从应用部105输入的上位控制信号而进行。从解映射部403输出的复用控制信息被解交织部404解交织。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具有用于解调下行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解调部405、用于解调下行共享数据的数据解调部406、信道估计部407、接收质量测定部(测定部)408。下行控制信息解调部405具有用于从被复用的控制信息解调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的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a、用于从被复用的控制信息解调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的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b、用于从被复用的控制信息解调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
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a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公共搜索空间的盲解码处理、解调处理、信道解码处理等,提取作为用户公共的控制信息的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包含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CQI),且被输入到映射部415,作为发往基站装置20的发送数据的一部分而被映射。
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b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用户专用搜索空间的盲解码处理、解调处理、信道解码处理等,提取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例如,UL Grant)。被解调的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被输入到映射部415,从而用于上行共享数据信道(PUSCH)的控制。
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用户专用搜索空间的盲解码处理、解调处理、信道解码处理等,提取用户固有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例如,DL assignment)。被解调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被输入到数据解调部406,用于下行共享数据信道(PDSCH)的控制,并被输入到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
数据解调部406具有用于解调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号的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以及用于解调下行公共信道数据的下行公共信道数据解调部406b。
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基于从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输入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取得用户数据、上位控制信息。下行公共信道数据解调部406b基于从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b输入的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下行公共信道数据。此时,数据解调部406根据分量载波的载波类型,切换速率匹配模式,从而进行解速率匹配。例如,追加载波类型的分量载波中,考虑CRS和被分配到PDCCH用的资源的用户数据,适当地进行解调处理。
信道估计部407利用用户固有的参考信号(DM-RS)、或者小区固有的参考信号(CRS)来估计信道。在解调现有载波类型的子帧的情况下,利用CRS或者DM-RS来估计信道。另一方面,在解调追加载波类型的子帧的情况下,利用DM-RS来估计信道。信道估计部407将被估计的信道变动输出到公共控制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a、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b、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用控制信息解调部405c以及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在这些解调部中,利用被估计的信道变动以及解调用的参考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接收质量测定部408基于从各基站装置20B通过追加载波模式的CC#2发送的载波检测信号,测定接收质量。接收质量测定部408中,从下行共享数据解调部406a被输入上位控制信息。当为第1信号结构的情况下,在接收质量测定部408中被输入载波检测信号的发送周期、子帧连续数作为上位控制信息。接收质量测定部408在由发送周期以及子帧连续数指定的定时,测定所有(例如6个)的正交模式的正交序列。
当为第2、3信号结构的情况下,接收质量测定部408被输入载波检测信号的发送周期、子帧连续数、组信息作为上位控制信息。接收质量测定部408在由发送周期以及子帧连续数指定的定时,测定由组信息表示的组内的所有的正交模式的正交序列。另外,接收质量测定部408也可以被输入多个组信息。此时,接收质量测定部408测定多个组内的所有的正交序列。
当为第4信号结构的情况下,接收质量测定部408被输入载波检测信号的发送周期、子帧连续数、扰频码作为上位控制信息。接收质量测定部408在由发送周期以及子帧连续数指定的定时,测定通过扰频以及相位旋转而生成的所有的正交序列。另外,接收质量测定部408也可以被输入多个扰频码。此时,接收质量测定部408测定通过基于扰频码的扰频以及相位旋转而生成的所有的正交序列。
另外,接收质量测定部408也可以被输入表示特定的信号序列的序列信息作为上位控制信息。由此,接收质量测定部408不需要测定所有的正交模式,因此能够降低测定工作。
此时,当发送周期被设定为长周期的情况下,接收质量测定部408的测定机会减少,能够降低功耗。此外,当设定连续子帧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接收质量来缩短接收质量测定部408的测定时间,降低功耗。此外,由于考虑信号序列的正交性,因此低SIR环境下的接收质量测定部408的测定时间缩短,功耗降低。另外,当对相同宏小区内的各基站装置20B分配正交序列,不同宏小区间被分配其他组的正交序列的情况下,也可以仅测定本装置所属的宏小区内的正交序列。此时,对相同的宏小区内的各基站装置20B分配公共的组信息以及扰频码。
接收质量测定部408将接收质量的测定结果输出给映射部415,并反馈给基站装置20A。接收质量的测定结果也可以从移动终端装置10直接反馈给基站装置20A,也可以从移动终端装置10经由基站装置20B反馈给基站装置20A。另外,在第1~第3信号结构中,可以预先规定正交模式的变化,也可以由移动终端装置10通知。此外,在第4信号结构中,可以预先规定相位旋转角度,也可以由移动终端装置10通知。此外,关于发送周期、连续子帧、组信息、扰频码,可以代替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的方式,而是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或广播信道通知。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作为发送处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数据生成部411、信道编码部412、调制部413、DFT部414、映射部415、IFFT部416、CP插入部417。数据生成部411根据从应用部105输入的比特数据生成发送数据。信道编码部412对发送数据实施纠错解码等信道编码处理,调制部413通过QPSK等调制被信道编码后的发送数据。
DFT部414对调制后的发送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映射部415将DFT后的数据码元的各频率分量映射到由基站装置20A、20B指示的子载波位置。IFFT部416对相当于系统频带的输入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反变换,变换为时序数据,CP插入部417对时序数据通过数据分割而插入循环前缀。
在这样构成的移动终端装置10中,比较来自基站装置20B的信号序列的接收质量的测定结果和目标值,反馈被分配了接收质量好的信号序列的基站装置20B(SCell)的测定结果。然后,基站装置20A基于被反馈的测定结果,在与被检测(发现)的基站装置20B之间执行载波聚合。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在追加载波模式下能够将CRS以及PDCCH设为无发送,因此能够高密度地从基站装置20B将载波检测信号发送给移动终端装置10。因此,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通过载波检测信号测定的来自基站装置20B的信号质量会提高,降低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工作。从而,移动终端装置10短时间内检测SCell,能够降低功耗。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能够适当变更上述说明中的载波数、载波的带宽、信令方法、追加载波类型的种类、处理部的数量、处理步骤而实施。此外,能够适当变更后实施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基于2012年1月30日申请的特愿2012-017358。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3)

1.一种终端,具有:
发送接收部,被设定在与第一基站之间使用的第1载波和在与第二基站之间使用的第2载波,利用所述第1载波和所述第2载波来进行通信;以及
处理部,通过能够比所述第1载波的参考信号更高密度地分配用于检测所述第2载波的载波检测信号的第2载波,接收所述载波检测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载波中,能够比所述第1载波的参考信号更长周期地分配所述载波检测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载波中,PDCCH以及CRS之中的至少一个被设定为无发送。
CN201810534302.5A 2012-01-30 2013-01-30 用户终端 Active CN108650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7358 2012-01-30
JP2012017358A JP5827899B2 (ja) 2012-01-30 2012-01-30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201380007340.0A CN104106297A (zh) 2012-01-30 2013-01-30 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340.0A Division CN104106297A (zh) 2012-01-30 2013-01-30 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0052A CN108650052A (zh) 2018-10-12
CN108650052B true CN108650052B (zh) 2021-09-28

Family

ID=489052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340.0A Pending CN104106297A (zh) 2012-01-30 2013-01-30 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201810534302.5A Active CN108650052B (zh) 2012-01-30 2013-01-30 用户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340.0A Pending CN104106297A (zh) 2012-01-30 2013-01-30 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19771B2 (zh)
EP (1) EP2811797B1 (zh)
JP (1) JP5827899B2 (zh)
CN (2) CN104106297A (zh)
WO (1) WO20131152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06708A (ko) * 2007-07-12 2009-0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케줄링 요청 신호 전송 방법
JP6126576B2 (ja) * 2012-02-29 2017-05-10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端末、参照信号送信制御方法及び参照信号処理方法
WO2014053067A1 (en) 2012-10-05 2014-04-10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US10455575B2 (en) 2012-10-05 2019-10-22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uplink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n LT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995116A4 (en) * 2013-05-10 2016-12-21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SYSTEM
JP6301082B2 (ja) * 2013-07-30 2018-03-28 株式会社Kddi総合研究所 通信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基地局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59815B2 (ja) * 2013-09-26 2018-07-1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異周波測定方法
JP5984769B2 (ja) * 2013-09-26 2016-09-0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780749B1 (en) * 2014-01-30 2022-11-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iscovery signals and procedures
CN107852691B (zh) * 2015-06-28 2021-02-1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使用远程无线电头端来确定无线装置的位置
US10904729B2 (en) * 2016-12-20 2021-01-2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capacity using channel multiplexing
US10778384B2 (en) 2016-12-20 2020-09-15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capacity using channel multiplexing
KR102392079B1 (ko) * 2018-05-04 2022-05-0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차세대 무선망에서 포지셔닝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1307A (zh) * 2006-01-06 2009-02-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CN101860396A (zh) * 2010-06-12 2010-10-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格式指示值的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92353B2 (en) * 2003-10-17 2006-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rrier search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8665910B2 (en) * 2008-05-09 2014-03-0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ulti-cell channel estimation in 3G-LTE based virtual pilot sequences
US10218481B2 (en) * 2009-04-22 2019-02-26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82813B2 (en) * 2009-06-03 2015-03-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CN101932045B (zh) * 2009-06-24 2014-1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中测量结果的上报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1615984B (zh) * 2009-08-07 2013-03-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下周期性cqi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AU2010290233B2 (en) * 2009-09-07 2014-08-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36523B2 (en) * 2010-02-16 2015-05-19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 energy saving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18399B2 (en) * 2010-02-25 2014-08-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od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860074B (zh) * 2010-04-26 2015-09-09 夏普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2281556A (zh) * 2010-06-13 2011-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载波通信系统以及载波聚合中启动测量任务的方法
PL2586137T3 (pl) * 2010-06-23 2017-09-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Zarządzanie interferencjami sygnałów referencyjnych w sieciach heterogenicznych
CN103947249B (zh) * 2011-09-30 2018-04-27 英特尔公司 通过多个无线网络同时地传送因特网业务的方法
JP5703398B2 (ja) * 2011-10-18 2015-04-1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制御チャネルを復調するためのプライマリセル指示方法及び装置
WO2013071506A1 (en) * 2011-11-17 2013-05-23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rovision of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downlink tracking in occupied shared band
US8885569B2 (en) * 2011-12-19 2014-11-11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Beamforming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1307A (zh) * 2006-01-06 2009-02-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CN101860396A (zh) * 2010-06-12 2010-10-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格式指示值的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11797B1 (en) 2016-07-27
CN104106297A (zh) 2014-10-15
WO2013115259A1 (ja) 2013-08-08
EP2811797A1 (en) 2014-12-10
CN108650052A (zh) 2018-10-12
US9419771B2 (en) 2016-08-16
US20140369223A1 (en) 2014-12-18
EP2811797A4 (en) 2015-08-19
JP5827899B2 (ja) 2015-12-02
JP2013157823A (ja) 201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50052B (zh) 用户终端
US9756633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064161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8084239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219018B2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554799B2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3140987A1 (ja)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9467989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785459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EP2930990B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734000B1 (en)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8008459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61277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JP603356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