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5355B - 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5355B
CN108625355B CN201810468216.9A CN201810468216A CN108625355B CN 108625355 B CN108625355 B CN 108625355B CN 201810468216 A CN201810468216 A CN 201810468216A CN 108625355 B CN108625355 B CN 1086253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oflotation
riprap
tamping
sea
poi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682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25355A (zh
Inventor
刘晓鹏
马德堂
刘连生
张成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Water Transport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Water Transport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Water Transport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Water Transport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6821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253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25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5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25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53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8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inserting stones or lost bodies, e.g. compaction 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02D15/08Sinking workpieces into water or soil inasmuch a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该地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引孔振冲群,振冲的深度达到抛石填海地层底部;S2,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强夯的夯点至少部分覆盖引孔振冲群。上述方法同时利用了引孔振冲能够穿透全部海抛填石层且加固效果沿竖向不衰减的特点以及超强夯能有效加固上部10m~13m填石层的特点,在地基处理成本合理的前提下提高了地基的可靠性。并且,采用引孔振冲点构成的振冲群代替部分强夯夯点,在强夯能够全面加固上部10m~13m填石层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加固至填石层底部振冲桩点,确保回填场地的长期稳定。

Description

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振冲碎石桩法(振冲法)和强夯法均是地基处理中的常见方法,技术成熟、取材方便、施工简单,在多种地质条件下均可以满足施工要求。
然而,由于抛石填海地层具有填石层厚、块体局部粒径大的特点。在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中,难以仅通过振冲法、强夯法或超高能级强夯法加固全部厚度的填石层,也难以通过传统的复合地基形式进行加固大粒径块体。
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提供一种适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通过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加固全部厚度的抛石填海地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引孔振冲群,振冲的深度达到抛石填海地层底部;S2,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强夯的夯点至少部分覆盖引孔振冲群。
进一步地,步骤S1包括以下过程:S11,形成穿透抛石填海地层的多个引孔,将引孔划分为多个引孔群,优选各引孔群中的引孔呈三角形分布或正方形分布;S12,将振冲器自各引孔底部向引孔的顶部移动,以得到与引孔群一一对应的多个引孔振冲群,各引孔振冲群中具有与引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引孔振冲点,优选各引孔振冲群中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2.6~3m。
进一步地,振冲器的功率为130~180kw。
进一步地,在过程S12中,振冲的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引孔的顶部,在步骤S2中,夯点中的部分覆盖引孔振冲群。
进一步地,相邻各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10~12m。
进一步地,引孔振冲群呈多行多列排布,步骤S2包括以下过程: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一夯点,并对第一夯点进行第一遍强夯,第一夯点为相邻四个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的连线围成的区域的中心点,优选第一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二夯点,并对第二夯点进行第二遍强夯,第二夯点不仅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夯点的连线的中点,还位于相邻两个引孔振冲群的连线的中点,优选第二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三夯点,并对第三夯点进行第三遍强夯,第三夯点为各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优选第三遍强夯的能量为3000~8000kN·m。
进一步地,在过程S12中,振冲的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抛石填海地层表面以下10~13m处,在步骤S2中,夯点全部覆盖引孔振冲群。
进一步地,相邻各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5~6m。
进一步地,引孔振冲群呈多行多列排布,步骤S2包括以下过程: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一夯点,并对第一夯点进行第一遍强夯,第一夯点为部分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且相邻第一夯点之间均具有一个引孔振冲群,优选第一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二夯点,并对第二夯点进行第二遍强夯,第二夯点位于相邻四个第一夯点的连线围成的区域之中的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优选第二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三夯点,并对第三夯点进行第三遍强夯,第三夯点为剩余的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优选第三遍强夯的能量为3000~8000kN·m。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之后,地基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对强夯的夯点进行普夯,优选普夯的能量为500~2000kN·m,优选各夯点的普夯次数为2~3。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先在抛石填海地层中成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振冲群,振冲的深度达到抛石填海地层底部,然后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强夯的夯点至少部分覆盖振冲群,从而同时利用了引孔振冲能够穿透全部海抛填石层且加固效果沿竖向不衰减的特点以及超强夯能有效加固上部10m~13m填石层的特点,在地基处理成本合理的前提下提高了地基的可靠性。并且,采用引孔振冲点构成的振冲群代替部分强夯夯点,在强夯能够全面加固上部10m~13m填石层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加固至填石层底部振冲桩点,确保回填场地的长期稳定。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采用本发明的上述地基处理方法得到的一种抛石填海地层中有效加固范围的分布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第一夯点、第二夯点和第三夯点的分布示意图;
图4示出了采用本发明的上述地基处理方法得到的另一种抛石填海地层中有效加固范围的分布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夯点、第二夯点和第三夯点的分布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4中部分引孔振冲点的分布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5中部分引孔振冲点的分布示意图;
图8示出了测点DTI-3加固前后动力触探试验统计图;
图9示出了测点DTII-3加固前后动力触探试验统计图;
图10示出了测点DTI-2加固前后动力触探试验统计图;以及
图11示出了测点DTII-1加固前后动力触探试验统计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振冲有效加固范围;11、引孔振冲群;2、强夯有效加固范围;3、普夯有效加固范围;21、第一夯点;22、第二夯点;23、第三夯点。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技术中需提供一种适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本发明的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提供了一种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引孔振冲群,振冲的深度达到抛石填海地层底部;S2,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强夯的夯点至少部分覆盖引孔振冲群。
本发明的上述地基处理方法尤其适用于深厚抛石填海地层(厚度15~25m),由于先在抛石填海地层中成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振冲群,振冲的深度达到抛石填海地层底部,然后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强夯的夯点至少部分覆盖振冲群,从而同时利用了引孔振冲能够穿透全部海抛填石层且加固效果沿竖向不衰减的特点以及超强夯能有效加固上部10m~13m填石层的特点,在地基处理成本合理的前提下提高了地基的可靠性。并且,采用引孔振冲点构成的振冲群代替部分强夯夯点,在强夯能够全面加固上部10m~13m填石层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加固至填石层底部振冲桩点,确保回填场地的长期稳定。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首先,执行步骤S1: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引孔振冲群,振冲的深度达到抛石填海地层底部。具体地,可以根据地基设定引孔点,然后利用气动潜孔锤根据引孔点穿透抛石填海地层,以建立引孔,某一引孔点建立引孔完成后,将潜孔锤钻机移到下一个引孔点,以继续建立引孔;并且,通过对上述引孔进行振冲以加固周边抛石填海地层,与现有技术中的振冲法相比,本申请无需在引孔后通过成孔、清孔和填料的方式进行加密成桩,从而简化了工艺步骤,降低了工艺成本。
上述步骤S1可以包括以下过程:S11,形成穿透抛石填海地层的多个引孔,将引孔划分为多个引孔群;S12,将振冲器自各引孔底部向引孔的顶部移动,以得到与引孔群一一对应的多个引孔振冲群,各引孔振冲群中具有与引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引孔振冲点。为了保证振冲后抛石填海地层中的均匀性,优选地,各引孔群中的引孔呈三角形分布或正方形分布;并且,优选地,各引孔振冲群中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2.6~3m。
在利用振冲器对引孔进行振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下部抛石填海地层更为有效地加固,优选地,振冲器的功率为130~180kw。由于国内规范选用振冲器功率一般为30kw~75kw,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振冲器,本申请采用的具有上述优选功率范围的振冲器不仅能够较大的竖向穿透力,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能够保证引孔在在振冲后有效加固周边土体,从而无需在引孔后通过成孔、清孔和填料的方式进行加密成桩,简化了工艺步骤,降低了工艺成本。
在上述步骤S1之后,执行步骤S2: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强夯的夯点至少部分覆盖引孔振冲群。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过程S12中,振冲的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引孔的顶部,此时,在上述步骤S2中,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的夯点中的部分覆盖引孔振冲群。具体地,可以先将振冲器移动至引孔的底部,然后使振冲器一边向上移动一边进行振冲,直到振冲器移动至引孔的顶部,此时,振冲的有效加固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引孔的顶部,如图2所示。
在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相邻各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10~12m。受上部荷载、场地土层和振动器功率限制,现有技术中通过振冲法形成的碎石桩的间距通常为1.3~3.0m,从而与现有技术中振冲法形成的碎石桩相比,通过本申请上述步骤S1之后得到的引孔振冲群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进而在保证对下部抛石填海地层有效加固的基础上,还能够减少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和振冲的次数,从而简化了工艺步骤,降低了工艺成本。
在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过程S12中得到的引孔振冲群11呈多行多列排布,此时,更为优选地,上述步骤S2包括以下过程: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一夯点21,并对第一夯点21进行第一遍强夯,第一夯点21为相邻四个引孔振冲群11的中心点的连线围成的区域的中心点;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二夯点22,并对第二夯点22进行第二遍强夯,第二夯点22不仅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夯点21的连线的中点,还位于相邻两个引孔振冲群11的连线的中点;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三夯点23,并对第三夯点23进行第三遍强夯,第三夯点23为各引孔振冲群11的中心点。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的有效加固范围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夯点21、第二夯点22和第三夯点23的分布示意图如图3所示。
为了保证对上部抛石填海地层的加固效果并使上部抛石填海地层能够具有较大有效加固范围,优选地,上述第一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优选地,上述第二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并且,优选地,上述第三遍强夯的能量为3000~8000kN·m。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过程S12中,振冲的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抛石填海地层表面以下10~13m处,此时,在上述步骤S2中,夯点全部覆盖引孔振冲群。首先通过振冲工艺保证对上部抛石填海地层(即抛石填海地层表面以下10~13m处)的有效加固范围,再通过后续的强夯工艺保证对下部抛石填海地层的有效加固范围,如图4所示。
在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相邻各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5~6m。受上部荷载、场地土层和振动器功率限制,现有技术中通过振冲法形成的碎石桩的间距通常为1.3~3.0m,从而与现有技术中振冲法形成的碎石桩相比,通过本申请上述步骤S1之后得到的引孔振冲群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进而在保证对下部抛石填海地层有效加固的基础上,还能够减少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和振冲的次数,从而简化了工艺步骤,降低了工艺成本。
在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过程S12中得到的引孔振冲群11呈多行多列排布,此时,更为优选地,上述步骤S2包括以下过程: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一夯点21,并对第一夯点21进行第一遍强夯,第一夯点21为部分引孔振冲群11的中心点,且相邻第一夯点21之间均具有一个引孔振冲群11;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二夯点22,并对第二夯点22进行第二遍强夯,第二夯点22位于相邻四个第一夯点21的连线围成的区域之中的引孔振冲群11的中心点;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三夯点23,并对第三夯点23进行第三遍强夯,第三夯点23为剩余的引孔振冲群11的中心点。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的有效加固范围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夯点21、第二夯点22和第三夯点23的分布示意图如图5所示。
为了保证对上部抛石填海地层的加固效果并使上部抛石填海地层能够具有较大有效加固范围,优选地,上述第一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优选地,上述第二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并且,优选地,上述第三遍强夯的能量为3000~8000kN·m
在上述步骤S2之后,上述地基处理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对强夯的夯点进行普夯。上述普夯可以为满夯,通过对上述强夯的各夯点进行普夯,以提高对上部抛石填海地层的加固效果,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普夯的有效加固范围如图2和4所示。为了提高上述普夯的加固效果,优选地,上述普夯的能量为500~2000kN·m;并且,优选地,各夯点的普夯次数为2~3。
在上述对强夯的夯点进行普夯的步骤之后,还可以采用激振力200~400kN的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5~8遍,直至无轮迹。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呈多行多列排布的引孔振冲群,引孔振冲群按正方形布置,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9.5m,每个引孔振冲群采用3个引孔振冲点(正三角形布置),振冲器的功率为120kw,引孔深度要求达到海抛深厚填石层底部,振冲的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引孔的顶部,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2.5m。
然后,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一夯点,并对第一夯点进行第一遍强夯,第一夯点为相邻四个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的连线围成的区域的中心点,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二夯点,并对第二夯点进行第二遍强夯,第二夯点不仅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夯点的连线的中点,还位于相邻两个引孔振冲群的连线的中点,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三夯点,并对第三夯点进行第三遍强夯,第三夯点为各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第一、二遍强夯能量采用6000kN·m,第三遍强夯能量采用3000kN·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振冲器的功率为130kw。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振冲器的功率为180kw。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
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12m,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3m。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
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10m,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2.6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
第一、二遍强夯能量采用10000kN·m,第三遍强夯能量采用3000kN·m。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
第一、二遍强夯能量采用18000kN·m,第三遍强夯能量采用8000kN·m。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呈多行多列排布的引孔振冲群,引孔振冲群按正方形布置,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11m,每个引孔振冲群采用3个引孔振冲点(正方形布置),振冲器的功率为130kw,引孔深度要求达到海抛深厚填石层底部,振冲的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引孔的顶部,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2.8m。
然后,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一夯点,并对第一夯点进行第一遍强夯,第一夯点为相邻四个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的连线围成的区域的中心点,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二夯点,并对第二夯点进行第二遍强夯,第二夯点不仅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夯点的连线的中点,还位于相邻两个引孔振冲群的连线的中点,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三夯点,并对第三夯点进行第三遍强夯,第三夯点为各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第一、二遍强夯能量采用15000kN·m,第三遍强夯能量采用6000kN·m。
最后,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一遍普夯,夯击能量为1500kJ,每点2击。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呈多行多列排布的引孔振冲群,引孔振冲群按正方形布置,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5.0m,每个引孔振冲群采用4个引孔振冲点(正方形布置),振冲器的功率为150kw,引孔深度要求达到海抛深厚填石层底部,振冲的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抛石填海地层表面以下10m处,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2.5m。
然后,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一夯点,并对第一夯点进行第一遍强夯,第一夯点为部分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且相邻第一夯点之间均具有一个引孔振冲群,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二夯点,并对第二夯点进行第二遍强夯,第二夯点位于相邻四个第一夯点的连线围成的区域之中的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在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三夯点,并对第三夯点进行第三遍强夯,第三夯点为剩余的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第一、二遍强夯能量采用6000kN·m,第三遍强夯能量采用2900kN·m。
最后,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一遍普夯,夯击能量为1500kJ,每点2击。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
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5m,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2.6m。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10的区别在于:
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6m,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3m。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
第一、二遍强夯能量采用10000kN·m,第三遍强夯能量采用5000kN·m。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
第一、二遍强夯能量采用18000kN·m,第三遍强夯能量采用6000kN·m。
对比例1
首先,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依次进行开孔、清孔和振动挤密,振冲点按正方形满堂布置,振冲点的间距为2.0m,振冲器的功率为75kw,引孔深度要求达到海抛深厚填石层底部,振冲的范围为引孔的底部至引孔的顶部。
然后,以每个碎石桩为夯点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三遍强夯,一遍满夯处理,强夯能量采用3000kN·m,满夯能量1000kN·m。
采用上述实施例1至13和对比例1中的处理方法处理面积为10000m2的抛石填海地层,实验结果表明:实施例1至8中均辅以高能级强夯进行处理,需施工振冲桩300根;实施例9至13中均辅以高能级强夯进行处理,需施工振冲桩1200根,且振冲长度较短;对比例1中辅以普通能量的强夯进行处理,则需要实施振冲桩2500根。处理完成后,实施例1至13中的加固范围虽然略弱于对比例1,但加固效果均能满足场地需求,且实施例1至13中中极大的减少了振冲桩的数量,提高了施工工效,降低工程造价。
上述实施例4和实施例5中部分引孔振冲点的分布如图6和7所示,实施例4中部分引孔振冲点分布形成的振冲区为I区,如图6所示,I区中部分的引孔振冲点包括:I-1、I-2、I-3、I-4、I-6、I-7、I-8、I-9、I-10、I-11、I-12;实施例5中各引孔振冲点分布形成的振冲区为II区,如图7所示,II区中的引孔振冲点包括:II-1、II-2、II-3、II-4、II-5、II-6、II-7、II-8、II-9、II-10、II-11。
分别在上述I区和上述II区中建立测点:DTI-1、DTI-2、DTI-3、DTI-4、DTII-1、DTII-2、DTII-3,并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多道瞬态面波检测,测试得到部分测点加固前后动力触探试验统计图,如图8-1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固后除场地表层约2.0m~3.0m深度范围因振动变得更为松散外,回填层的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在约23m深度(全部回填层)范围内增长明显。
测试得到的测点加固前后动力触探试验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各测点范围内没有明显缺陷点,但是测点DTII-1位于三个引孔振冲点正中心位置,距离三个振冲点均为1.5m,该测点-10m以下存在少量缺陷点,如图11中所示的效果欠佳区域,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推测,在引孔振冲点的间距大于3m时,缺陷点会逐渐增加,从而降低加固效果。
并且,分别对实施例5至7以及实施例11至13中第一、二遍强夯后加固效果明显的深度进行检测,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1662611150000091
从上表可以看出,相比于实施例5和实施例11中低于10000kN·m的强夯能量,强夯能量达到10000kN·m以上时,其加固深度均能够达到10m以上,从而加固效果明显。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地基处理方法中由于先在抛石填海地层中成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振冲群,振冲的深度达到抛石填海地层底部,然后对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强夯的夯点至少部分覆盖振冲群,从而同时利用了引孔振冲能够穿透全部海抛填石层且加固效果沿竖向不衰减的特点以及超强夯能有效加固上部10m~13m填石层的特点,在地基处理成本合理的前提下提高了地基的可靠性。并且,采用引孔振冲点构成的振冲群代替部分强夯夯点,在强夯能够全面加固上部10m~13m填石层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加固至填石层底部振冲桩点,确保回填场地的长期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抛石填海地层中建立引孔并振冲以形成多个引孔振冲群,所述振冲的深度达到所述抛石填海地层底部;
S2,对所述抛石填海地层进行强夯,所述强夯的夯点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引孔振冲群,
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过程:
S11,形成穿透所述抛石填海地层的多个引孔,将所述引孔划分为多个引孔群;
S12,将振冲器自各所述引孔底部向所述引孔的顶部移动,以得到与所述引孔群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引孔振冲群,各所述引孔振冲群中具有与所述引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引孔振冲点,
在所述过程S12中,所述振冲的范围为所述引孔的底部至所述引孔的顶部,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夯点中的部分覆盖所述引孔振冲群,
所述引孔振冲群呈多行多列排布,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过程:
在所述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一夯点,并对所述第一夯点进行第一遍强夯,所述第一夯点为相邻四个所述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的连线围成的区域的中心点;
在所述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二夯点,并对所述第二夯点进行第二遍强夯,所述第二夯点不仅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夯点的连线的中点,还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引孔振冲群的连线的中点;
在所述抛石填海地层上建立第三夯点,并对所述第三夯点进行第三遍强夯,所述第三夯点为各所述引孔振冲群的中心点,
各所述引孔振冲群中所述引孔振冲点的间距为2.6~3m,
所述振冲器的功率为130~180kw,
相邻各所述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10~12m,
所述第一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
所述第二遍强夯的能量为10000~18000kN•m,
所述第三遍强夯的能量为3000~8000k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引孔群中的所述引孔呈三角形分布或正方形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程S12中,所述振冲的范围为所述引孔的底部至所述抛石填海地层表面以下10~13m处,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夯点全部覆盖所述引孔振冲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各所述引孔振冲群的间距为5~6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之后,所述地基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对所述强夯的夯点进行普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普夯的能量为500~2000kN•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夯点的普夯次数为2~3。
CN201810468216.9A 2018-05-16 2018-05-16 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Active CN1086253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68216.9A CN108625355B (zh) 2018-05-16 2018-05-16 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68216.9A CN108625355B (zh) 2018-05-16 2018-05-16 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5355A CN108625355A (zh) 2018-10-09
CN108625355B true CN108625355B (zh) 2021-03-16

Family

ID=63693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68216.9A Active CN108625355B (zh) 2018-05-16 2018-05-16 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2535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8117A (zh) * 2011-11-16 2012-06-27 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振冲碎石桩与强夯组合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5355A (zh) 2018-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1546B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CN107761708A (zh)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车站地基加固的处理方法
CN105064372B (zh) 一种基坑回填砂震动密实方法
CN102251512A (zh) 振动碾压与强夯联合压实黄土高填方体的施工方法
CN103015396A (zh) 软土地基施工方法
CN102888834A (zh) 一种大直径碎石桩的施工方法
CN105200973A (zh) 一种软弱地基综合处理方法
CN105113478A (zh) 一种地基深层置换强夯处理法
CN103870643A (zh) 确定抗液化振冲碎石桩桩间距的方法
CN105350513A (zh) 一种新型端承型复合加固地基施工方法
CN104695419A (zh) 一种软土土基的施工方法
CN108625355B (zh) 用于抛石填海地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CN107542081B (zh) 一种深厚填石场地排水板的安装方法及用于该方法中的成孔装置
CN212375898U (zh) 一种t形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结构
CN102966109A (zh) 软土地基带状深基坑封底施工方法
CN116289862A (zh) 一种上覆开山石层下卧软土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法
CN112900176B (zh) 一种高填方的土石路堤的填筑方法
CN211200425U (zh) 一种碎石土高填方边坡复合支护结构
CN211472562U (zh) 一种适用于软弱地基的大型超高速离心机基础
CN100365210C (zh) 定位夯实路基施工方法
CN102635044A (zh) 一种强夯对路床挖方路基的处理方法
CN203373764U (zh) 一种砼芯砂石桩复合地基
CN205712060U (zh) 预成孔侧向约束桩
CN110904958A (zh) 一种含有深层孤石的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方法及其桩基结构
CN101245593A (zh) 胁迫振冲大葫芦头挤密砂石桩工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