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06A - 三效吸收式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三效吸收式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06A
CN1086006A CN93117834A CN93117834A CN1086006A CN 1086006 A CN1086006 A CN 1086006A CN 93117834 A CN93117834 A CN 93117834A CN 93117834 A CN93117834 A CN 93117834A CN 1086006 A CN1086006 A CN 1086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loop
pipeline
heat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17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41C (zh
Inventor
爱德华·福克斯·柯伊珀
威廉·詹姆斯·普扎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TI Energy
Original Assignee
GAS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S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AS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 of CN1086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6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cascade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热载(12)的热传递给散热装 置(14)的三效吸收式热交换装置,该装置有第一和第 二相互连接的环路。第一和第二环路分别均有各自 的工作时互有联系的发生器(26,32)、冷凝器(40, 50)、蒸发器(16,44)和吸收器(24,46),第一吸收器 (24)和第一冷凝器(40)与第二发生器(32)为直接热 交换关系。

Description

本发明一般来讲涉及的是用于将热载的热传递给散热装置的吸收式热交换装置,特别是多环路的吸收式热交换装置。
吸收制冷、冷却、热泵和有关使用混合制冷剂和一级制冷环路的装置均是众所周知的。制冷环路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吸收器。在这样的装置中可以用多种混合制冷系统。氨/水系统和溴化锂/水系统是两个例子。
把外部能源的热量加到发生器中的混合制冷剂中。发生器加热该混合液体制冷剂,达到足以从易蒸发组分中蒸馏出蒸汽或制冷剂相(例如,在氨/水制冷剂的情况下为氨蒸汽,在溴化锂/水系统的情况下为水蒸汽)的程度,同时把不易蒸发的组分或制冷剂相留下来。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或比混合制冷剂更易冷凝(例如当水蒸汽从含水的溴化锂溶液中蒸馏出时),或者比初始的制冷剂更易于稀释(例如在从水溶液中排出氨时)。把留下的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送到吸收器中。
冷凝器收集来自发生器的制冷剂蒸汽相并将其冷凝到液态(也称作冷凝液)。由蒸汽冷凝而释放出的热排到冷却塔、冷却水、其他别的外部散热器或制冷装置的其他级中。
通过与热载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使冷凝了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蒸发器吸取热载(即合成气体、制冷容器、冷却水或其他能使系统得到冷却的流体或物体)的热。然后蒸发器又使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重新蒸发。
吸收器将离开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汽组分从与离开发生器的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接触。当蒸汽相被吸收变成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相时接触过程就产生热量。将该热量排到冷却塔、冷却水或制冷装置的其他级中,也可以排到其他散热器中。在吸收器中重新生成初始混合制冷剂,然后该制冷剂再回到发生器中完成制冷循环。
三效(triple-effect)制冷装置有上述类型的两个独立的,但又相互影响的制冷回路(有时分别称作高温环路和低温环路;高环路和低环路或第一环路和第二环路)。第一和第二环路相互连接,这样可使热量从第一环路的吸收器和冷凝器传给第二环路的发生器。第一环路和第二环路均吸收热载的热量。第二环路将该环路的吸收器和冷凝器的热排放到外部散热器中。
在一个三效装置的方案中,第一环路冷凝器是一个设置在第二环路发生器的容器中的管式热交换器。在同一装置中,把来自一个容器中的第一环路吸收器中的热间接地传到另一容器中的第二环路发生器中。间接热交换由轮流地在第一环路吸收器内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和低温发生器容器内的第二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热交换流体完成。第一环路吸收器和第二环路发生器采用独立的热交换器产生许多不利效果,并使成本提高,结构复杂,而且产生装置的废热。
一种已知的发生器采用的热源是蒸汽,该发生器有一个每端均封闭的外部容器和是一些垂直管的内部容器,这些垂直管通过该外部容器。从制冷剂环路以外的热源输送给外部容器的热量以蒸汽形式加热管子。然后加热管子内的制冷剂。管内的制冷剂沸腾,蒸汽和被携带的液体向上传递并从管子的上端排出。
在已知的吸收器中,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在吸收了离开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汽以后,就从基本为水平设置的热交换器盘管的一根盘管落到下一根盘管上。热交换器除去吸收过程产生的热,再将热排放给散热器,例如冷却水。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工作部件少于以前的系统的多环路吸收式制冷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比以前的装置更有效的吸收式制冷装置。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重量轻、占地少而且比以前的装置产生的废热少的吸收式制冷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降低或消除多环路吸收式制冷装置中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热传输,单级制冷循环固有的热传输除外。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把低制冷环路的发生器和高制冷环路的吸收器组合在一个外容器中。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从本文的描述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就是提供一种从热载吸热的吸收式热交换装置。该装置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第一和第二热交换环路。第一环路包括在工作过程中彼此相联的一个第一发生器、一个第一冷凝器、一个第一蒸发器和一个第一吸收器。第二环路包括在工作过程中彼此相联的一个第二发生器、一个第二冷凝器、一个第二蒸发器和一个第二吸收器。
第一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的一部份呈直接热交换关系。“直接热交换关系”指的是仅用一个单一传导介质将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发生器的一部份分开。
本发明的相关方面是为具有至少两个相互联系的制冷环路的那种吸收式热交换制冷装置提供两部份的第二环路发生器。第一热交换环路的冷凝器和吸收器与新的第二级发生器一样在相同的容器中,它们为第二级发生器的运行直接提供所需要的热。
优选的发生器包括一个由热导介质分成至少一个第一管道和至少一个第二管道的第一容器。在热交换器里的这些管道通过介质接触。每个第一管道和每个第二管道均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至少有一个第一管道在其入口和出口之间被分隔开,从而在其入口附近形成一个第二容器和在其出口附近形成一个第三容器。至少有一个第二管道的入口和出口之间是畅通的,该第二管道通过第二和第三容器。第二管道的内部就象第二级发生器一样工作,第一和第二容器中的一个容器(主要是第二容器)就如第一级冷凝器那样工作,第二和第三容器的另一容器(主要是第三容器)如同第一级吸收器那样工作。
本发明有许多优点,其主要优点是:当第二环路的发生器和第一环路的吸收器组装在一个单元中时,不需要采用机械装置来把一个容器的第一环路吸收器的热传送到另一容器的第二环路发生器中。反之,可把离开第一环路发生器的有效热量直接而不是间接地用于加热第二环路发生器。所以本发明省去了许多部件,并省了费用,减轻了重量,减少了空间需求量,同时使制冷剂效率有所提高。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三效吸收式热交换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二环路发生器/第一环路吸收器/第一环路冷凝器容器的更详细的示意图。
制冷剂的性质不属于本发明的范围,所以在本说明书中没有论及专门的制冷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十分清楚用于本发明的制冷系统。相同的制冷系统或不同的制冷系统可用于本装置的各环路中。
这里的描述通常指的是常用的吸收制冷剂的组分,这些组分是易蒸发组分或蒸汽(液体状,有时看作冷凝蒸汽)和不易蒸发组分。这些组分可以作为溶液共存,通过对溶液加热并使易蒸发组分蒸馏掉就可使这些组分分离,这些组分可以重新组合,从而重新组成溶液并排出热量。蒸汽也可以冷凝放热或蒸发吸热。以不同的方式工作但可以用于类似装置中的制冷剂在此也能使用。
现参照图1,该图示出了三效制冷系统的热和制冷剂的传输情况。为了清楚起见组件的顺序被重新分布。图1的各组件被排成三栏。左边的一栏是第一制冷环路;中间一栏是热源和散热器;右边一栏是第二制冷环路。
系统10用于将热从热载12传送到散热器14。如图所示,不论热载12的温度是高于、低于或等于散热器14的温度时均可完成这种热传递。
来自热载12的热通过路径18进入装置的第一环路的蒸发器16中(所有传递到或出自任一制冷环路的热传递在图1中均用字母Q表示,在该字母前面的箭头表示传递方向),或第一环路蒸发器16与热载12进行直接热交换,或者用热交换器连接第一环路蒸发器16和热载12相接触,从而完成这种热传递。
进入第一环路蒸发器16中的热量使由路径20进入到第一环路蒸发器16中的冷凝了的制冷剂蒸汽蒸发。通过路径22的第一环路蒸器16的流动物质是吸收了来自热载12的热量的制冷剂蒸汽。
第一环路吸收器24接受从路径22来的制冷剂蒸汽并将该蒸汽与所接收的从第一环路发生器26沿路径28来的不易蒸发的液体制冷剂组分相接触。在不易蒸发的制冷剂液体中使得制冷剂蒸汽得到吸收,不易蒸发的制冷剂液体在放出蒸发热的同时将蒸汽冷凝,由于该吸收过程,该液体还释放出溶解热。由此产生的热由路径30排放到第二环路发生器32中。重新组成的混合制冷剂经路径34、通过热交换器35到达第一环路发生器26中。在混合制冷剂经路径34进入发生器26以前,热交换器35用由不易蒸发制冷剂管路28从发生器流逸出的热量来预热该混合制冷剂。
在第一环路发生器26中,混合制冷剂由加热器36加热到足以使易蒸发制冷剂蒸汽蒸馏出来,同时也使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留下来。制冷剂蒸汽由路径38送到冷凝器40中。该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由路径28到达第一环路吸收器24中(如上所述)。
在第一环路冷凝器40中,由路径38进入的制冷剂蒸汽受到冷凝。冷凝热从第一环路排出,并由路径42到达第二环路发生器32。冷凝了的制冷剂蒸汽然后由路径20从第一环路冷凝器40中出来再返回到第一环路蒸发器16中,从而完成第一环路循环。
所以,在第一环路中,来自热载12和加热器36的热量进入环路,该热从吸收器24和冷凝器40又离开该环路。除了无废热浪费之外,热载12和加热器36所发出的所有热均到达第二环路发生器32中。热交换器也适于将沿路径28离开发生器26的不易蒸发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沿路径34进入发生器26的混合制冷剂中。
现参照图1的右侧,第二制冷环路的机构基本与第一制冷环路的机构相同。主要差别在于热的输入和输出。
第二环路的部件有:一个第二环路蒸发器44;一个第二环路吸收器46;一个第二环路发生器32和一个第二环路冷凝器50。这些部件由制冷剂蒸汽冷凝液管路52、制冷剂蒸汽管路54、混合制冷剂管路56、不易蒸发制冷剂组分管路58和制冷剂蒸汽管线60连接起来使它们处于工作联系中。第二环路的热输入和热输出如下:使第二环路发生器32运行所需要的热量由路径30和42来自第一环路吸收器24和冷凝器40,这在上面已经描述过。从热载12送出的附加热量经路径48进入第二环路蒸发器44,第二环路吸收器46和冷凝器50中的热量由路径62和64排出。尽管所示的路径62和64有交汇点,但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环路吸收器46和冷凝器50可以有各自的散热器14。另外,重新组成的混合制冷剂经路径56通过热交换器65到达第二环路发生器32。在通过路径56的混合制冷剂进入发生器32之前,热交换器65用由不易蒸发制冷剂管路58从发生器32流逸出来的热量预热该混合制冷剂。
现在参照图2和图3,所示的装置的工作如图1所示,图2和图3的某些部件与图1的某些部件对应,所以它们都有相同的参考特性。
在图2和图3的实施例中,第一环路蒸发器16,第一环路吸收器24,第一环路冷凝器40,第二环路发生器32,和第二环路冷凝器50全部装在一个单一的、被分割的第一容器70中。第一环路发生器26是一个独立的容器,而第二环路蒸发器44和第二环路吸收器46都在容器72中,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环路发生器26未作改动。
现在主要参照图3,第一容器70由一个圆柱形的下壁74、一个圆柱形中壁76和一个圆柱形上壁78构成。由圆柱形壁74、76和78围起来的空间所形成的第一容器又被一块下隔板80、一块中隔板82和一块上隔板84分隔成串连排列的第一端部或入口86,第一环路冷凝器(这里也称作第二容器)40,第一环路吸收室(这里也称作第三容器)24和第二端部或出口92。将隔板80、82和84焊到圆柱形壁74、76和78上,从而封闭第一容器,并组成各流体密封分隔件(fluid-tight  partitions)。
有许多基本垂直的例如用94表示的管子,每根管子的圆柱形壁均构成了内表面96和外表面98,每根管子都使第一端部86和第二端部92之间相连通。这些管子94通过第一环路冷凝器(也称作第二容器)40和第一环路吸收器(也称作第三容器)24。隔板80、82和84也被焊接、焊封或密封在这些管子94的外表面98的周围,从而使得在第一端部86、第一环路冷凝器40、第一环路吸收器24和第二端部92之间的各部位保持流体密封。
综合来看,管子94的壁与第一管道(在隔板80和84之间的容器70中的管子94的壁外)和第二管道(是隔板80和84之间的容器70中的管子94的壁内所有空间的总和)形成了一个分隔区。管子94的壁用作第一和第二管道之间的传热介质。管子94的壁用铜合金或其结构完善、无腐蚀、基本为液体和蒸汽密封、热导率好的材料制成。
特别是在下隔板80之上、在中隔板82之下、在管子94的外部和在下部圆柱壁74的内部的空间是第一环路冷凝器(第二容器)40。由管94的内表面96围起来并位于第一环路冷凝器40区域内的空间共同构成了第二环路发生器32的第一级。被围在第一环路冷凝器40内的管子94的部份壁构成了图1中的热传递路径42。
在中隔板82的上部、上隔板84的下部、管子94的外部和中间圆柱形壁76内是第一环路吸收器或第三容器24。由管子94的内表面96围住并位于第一环路吸收器24区域内的空间共同构成了第二环路发生器32的第二级。被围在第一环路吸收器24中的管子94的部份壁构成了图1中的热传递路径30。
第一环路冷凝器40有一个接收制冷剂蒸汽的入口38。蒸汽在管子94的外表面98上冷凝。表面98上形成的制冷剂冷凝液滴因重力作用沿管子94落下,而在第一环路冷凝器40的底部的集液槽100中形成了冷凝液池。冷凝液通过制冷剂路径20被送往第一环路蒸发器16。在该实施例中,路径20并入到制冷剂再循环路径102中。
由于管子94的表面98具有提供许多冷凝部位的大的表面积,所以第一环路冷凝器40中的冷凝制冷剂蒸汽的冷凝热绝大部份被传递给了管子94,并加热管子94中的流体。因而冷凝器40将其热量传给了管子94中的流体。
第一环路蒸发器16最好是装在圆柱形壁的界面内并围住第一环路吸收器24的环形件。冷凝了的制冷剂蒸汽从槽100经管路20和制冷剂再循环路径102被送到蒸发器16。冷凝液由一系列构成第一环路蒸发器16的热交换面106上的喷嘴104进行喷射。有待冷却的水(图1中表示热载12)或独立的热交换流体通过这一系列换热面106而把热载12的热传递给制冷剂蒸汽冷凝液。所得到的热再使制冷剂冷凝液蒸发。在第一环路蒸发器16中产生的蒸汽充满第一环路吸收器24的内部,因而这些蒸汽与隔板82和84之间的管子94的表面进行接触。
当制冷剂蒸汽与表面98接触时,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由管路28被送入第一环路吸收器24中。然后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被送到分配器板108的顶部表面上。分配器板108将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置于管子94的表面上。重力使得该制冷剂的不易蒸发的组分的液滴顺着外表面98往下掉。
当该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顺着外壁98往下流时,已在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中的热(在第一环路发生器26中该组分正好沸腾而将易蒸发的组分释放出去)被传送到管子94,然后又传送给这些管子中的流体。同时,由第一环路蒸发器1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被顺着管子94往下流的不易蒸发的制冷剂组分吸收,这样就重新组成了初始的混合制冷剂,同时还释放出大量的吸收热和冷凝热。该热被管子94吸收,后又被管子内的流体吸收。
该重新组成的混合制冷剂顺着管子94流到中隔板82上并聚集在内部液槽110中。内部液槽110中的液体由管路34排出,然后再通过热交换器35返回到第一环路发生器26中。第一环路蒸发器16还有一个外部液槽112,在该液槽中,将液体喷射在第一级蒸发器16的一系列换热面106上,该液槽不作蒸发、聚集用。在外部液槽112中的液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再循环路径102重新流到喷嘴104。
现在参照图3,偶尔也得参照图1和图2,现在将要讨论所述实施例的第二环路发生器32。混合的第二环路液态制冷剂(可以与第一环路的制冷剂相同或不同)通过管路56进入第二环路发生器32的第一端部86中。
在第二环路发生器32的第一级中(在第一环路冷凝器40内)用泵114(图2)把离开第二环路吸收器46的混合制冷剂打到第一端部86,然后往上打到管子94的入口。将由管子94的外表面98上冷凝的第一环路制冷剂蒸汽释放出的热量传递给位于相同管子94的内表面96中的混合的第二环路制冷剂。由于管子94中所形成的制冷剂蒸汽气泡既有对流又有浮力,所以在管子94中所充装的第二环路混合制冷剂就会升高。在管子94中蒸汽气泡增加得特别快。
吸收发生在第一级吸收器24中的管子94的外表面98上,该第一级吸收器围住第二环路发生器32的第二级。在管子94的内表面96中的第二环路制冷剂由发生在这些管子外表面附近的第一环路的吸收作用进一步加热。这种加热又从管子94中的第二环路制冷剂的不易蒸发组分中蒸馏出更多的制冷剂蒸汽。在内表面96中蒸汽气泡的增加使其自身的和吸入的不易蒸发液体制冷剂从管子94的顶部116排出并送入第二端部92。
现在参照图2和图3,离开管子94的第二环路制冷剂的蒸汽组分被第二端部92的上部空间收集。从这些管子94中排出的第二环路制冷剂的不易蒸发的液体组分转向并被收集在由上隔板84的顶部所构成的液槽118中。该不易蒸发的第二环路制冷剂组分通过管线58从液槽118被送到第二环路吸收器46中。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环路冷凝器50也装在第二端部92中。第二环路冷凝器50把热传到散热器14(如图1),然后它把冷凝了的第二环路制冷剂蒸汽收集起来,用于由管线52将其送到第二蒸发器44中。
这里有所述装置的几个显示易见的特点。从整体上来讲,管子94的壁面积很大,管子94的内表面96和外表面98之间有很强的热交换系数。在第一环路冷凝器40和第二环路发生器32之间以及在第一环路吸收器24和第二环路发生器32之间均为直接热交换。这种热交换效率要比借助具有中间流体的连接环路进行间接热传递(如以前的系统所建议的)的效率高。
另一个特征在于:由于第一环路冷凝器40中的冷凝蒸汽的主要流动是朝下的,而第二环路发生器26中的制冷剂通过管子94的流动是向上的,所以第一环路冷凝器的最热部位与第二环路发生器32的最热部位接触,而在管子94外边的最冷的制冷剂馏分与管子94里面的最冷的制冷剂馏分接触。这种逆流的传热效果很好。
此外,这种装置中的冷凝器是在管子94的外边,这如同以前系统的情况,但又不象以前的系统,第二环路发生器的空间在这些管子中。
现在描述第一环路吸收器24,一个差别就在于吸收过程发生在管子94的外表面98上,而第二环路发生器32位于许多相同管子94中,管子94的壁是将吸收器24和发生器32分开的部件。这种配置不需要单独的热交换环路,在该环路中,各热交换流体在两个热交换器之间循环流动,热交换器的壁分别决定了第二环路发生器32和第一环路吸收器24中的第二和第三热交换介质。
所述本系统的第一环路吸收器24和第二环路发生器32之间以及第一环路冷凝器40和第二环路发生器32之间为直接热交换关系(例如单一的热交换介质)。这可省去两种介质(管壁和热交换流体)以及使介质(热交换流体)循环的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特点是用于吸收的不易蒸发制冷剂沿着管子94的外边流动,这些管子基本上是直的,而且通常是垂直的(“通常”指装置在使用时的取向)。制冷剂沿着管子94的外表面98向下流动,管子的壁很薄,管子的大的表面积在制冷剂的不易蒸发液体相和蒸汽相之间提供了大的接触面积。这些管子的内部和/或外部可以得到增强,使其具有较大的热交换面积,而且使其成本也较低。
沿外壁98向下流动的液体和在管子94的内壁96中往上的流体为逆向流动,所以热交换效率最高。
含有第二环路蒸发器44和第二环路吸收器46的容器72与第一环路的对应装置稍微类似。第二环路蒸发器44可以是环形的,也可以把第二环路吸收器46装在它里面,使第二环路蒸发器44中出来的制冷剂蒸汽释放到第二环路吸收器46中。所描述的装置表面了一个常规吸收器46,具有可重新分出不易蒸发的液体制冷剂组分的喷嘴。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想到其他方法和变化。这些变化和补充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内完成。例如,组合的第一环路吸收器24和第二环路发生器32可以装在与组合的第一环路冷凝器40和第二环路发生器32不同的容器中。而且根据所用的制冷剂/吸收混合物,第一环路吸收器24和第一环路冷凝器40可以垂直地互换,但第二环路发生器32保持不变。
其他的一些实施例如下:在管子94外壁98的外面进行的各冷凝和吸收工作可以互换。也可使用三个或更多的互相连接的制冷剂环路,这均未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另外,可以用辅助热源来加热第一端部86,制冷剂处于该端部中。
根据上面的描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出其他一些方法。
所以说多环路吸收式的工作部件少于以前的系统。预计该装置一般来讲其效率要高于以前的装置,而且该装置成本少、重量轻、占地少,排出的废热也比以前的装置少。不再需要间接地将多环路吸收式制冷装置中的某一处热传递给另一处了。此外,将低环路发生器和高环路吸收器组装在一个外部容器中。所以,从所描述的装置可以发现本发明的一个或其他目的。

Claims (26)

1、将热量从热载(12)传递到散热器(14)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个具有在工作过程中彼此相连的一个第一发生器(26)、一个第一冷凝器(40)、一个第一蒸发器(16)和一个第一吸收器(24)的第一环路;
一个具有在工作过程中彼此相连的一个第二发生器(32)、一个第二冷凝器(50)、一个第二蒸发器(44)和一个第二吸收器(46)的第二环路;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收器(24)和所述第二发生器(32)为直接热交换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器(24)和所述第二发生器(32)至少有一部份是由容器限定的,该容器由热交换介质分成至少一个第一管道和至少一个第二管道,第一和第二管道由所述介质进行热交换接触;以及
第一吸收器(24)的至少一部份装在至少一个所述的第一管道中,而第二发生器(32)的至少一部份装在至少一个所述的第二管道中。
3、含有一个被热导介质分成至少一个第一管道和至少一个第二管道的第一容器(70)的装置,第一和第二管道由所述介质进行热交换接触,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一管道和所有所述第二管道都有进口(86)和出口(92),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管道在其进口和出口之间具有流体密封分隔件,以便构成靠近该进口的第二容器(40)和靠近该出口的第三容器(24),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管道的进口和出口之间是相通的,该管道通过第二容器(40)和第三容器(2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包括通过所述第二容器(40)和第三容器(24)的至少一根管子(94)的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具有外表面(98)和内表面(96),所述第一管道部份是由介质的外表面(98)所限定的,所述的第二管道由所述介质的内表面(96)所限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部份含有制冷剂吸收器(2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二部份含有制冷剂冷凝器(4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器(24)还含有使不易蒸发的制冷剂沿所述介质的外壁(98)向下流动的装置和使沿着所述介质的外壁(98)向下流动的冷凝液制冷剂与制冷剂蒸汽接触的装置。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件是隔板(82)。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子(94)是很直的、基本垂直的管子。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第二管道是制冷剂发生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40)是制冷剂冷凝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容器(24)是制冷剂吸收器。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器(24)是制冷剂吸收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所述第三容器(24)中还含有制冷剂蒸发器(16)。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40)是一个制冷剂冷凝器。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管道是一个制冷剂发生器(26)。
1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40)是一个制冷剂冷凝器。
19、一种装置包括:
一个被分离开来从而构成串接起来的一个第一端部(86)、一个冷凝器(40)、一个吸收室(24)和一个第二端部(92)的容器;以及
一系列管子(94),每根管子有内表面(96)和外表面(98),每根管子连接在第一端部(86)和第二端部(92)之间,每根管子均通过所述冷凝器(40)和所述吸收室(24)。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40)确定了一个引导制冷剂蒸汽与所述管子的外壁进行接触的进口以及一个将冷凝的制冷剂蒸汽排出的出口(92)。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室(24)含有使不易蒸发的液体制冷剂组分沿所述管子的外表面往下流动的装置,引导所述管子外表面附近的制冷剂蒸汽使不易蒸发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吸收反应而生成混合液体制冷剂的装置,以及把所述混合液体制冷剂从所述吸收器(24)中除去的装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制冷剂蒸汽的装置包括用于产生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器(16)。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6)装在所述吸收室(24)内。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6)是环形的,并把所述管子围在它的内径之内。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子(94)通常的指向为基本垂直的方向。
2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容器(40)和第三容器(24)无流体连通。
CN93117834A 1992-09-15 1993-09-15 三效吸收式热交换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1002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7/945,021 1992-09-15
US07945021 US5284029B1 (en) 1992-09-15 1992-09-15 Triple effect absorption heat exchanger combining second cycle generator and first cycle absorb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06A true CN1086006A (zh) 1994-04-27
CN1100241C CN1100241C (zh) 2003-01-29

Family

ID=25482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17834A Expired - Lifetime CN1100241C (zh) 1992-09-15 1993-09-15 三效吸收式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5284029B1 (zh)
EP (1) EP0659258B1 (zh)
JP (1) JP3193720B2 (zh)
KR (1) KR100368180B1 (zh)
CN (1) CN1100241C (zh)
AT (1) ATE161086T1 (zh)
CA (1) CA2144653C (zh)
DE (1) DE69315700T2 (zh)
WO (1) WO199400709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0981B (zh) * 2008-05-08 2010-10-06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RE36045E (en) * 1991-11-27 1999-01-19 Rocky Research Triple effect absorption cycle apparatus
US5390509A (en) * 1991-11-27 1995-02-21 Rocky Research Triple effect absorption cycle apparatus
US5572884A (en) * 1994-11-04 1996-11-12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Heat pump
US5653117A (en) * 1996-04-15 1997-08-05 Gas Research Institut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iocyanate, and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5783104A (en) * 1996-04-16 1998-07-21 Gas Research Institut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compositions having germanium based compounds
FR2754594B1 (fr) * 1996-10-10 1998-12-31 Gaz De France Frigopompe
US5727397A (en) * 1996-11-04 1998-03-17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riple effect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FR2756621B1 (fr) * 1996-11-29 1999-02-19 Gaz De France Thermo-frigopompe
US6045588A (en) * 1997-04-29 2000-04-04 Whirlpool Corporation Non-aqueous was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534304B2 (en) * 1997-04-29 2009-05-19 Whirlpool Corporation Non-aqueous washing machine and methods
US5911746A (en) * 1997-12-24 1999-06-15 Gas Research Institute Gax absorption cycle with secondary refrigerant
US6003331A (en) * 1998-03-02 1999-12-21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Recovery of flue gas energy in a triple-effect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3414249B2 (ja) 1998-03-19 2003-06-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吸収冷凍機
US5941094A (en) * 1998-05-18 1999-08-24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riple-effect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a combustion chamber cooled with a sub-ambient pressure solution stream
US7513132B2 (en) 2003-10-31 2009-04-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Non-aqueous washing machine with modular construction
NL1016434C2 (nl) * 2000-10-18 2002-04-22 Solutherm B V Inrichting voor het sublimeren of condenseren van een waterhoudend flu´dum in een afgesloten ruimte.
KR20040002397A (ko) * 2001-04-27 2004-01-07 니혼코우에이 파워시스템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암모니아흡수식 냉온수장치
US7300468B2 (en) 2003-10-31 2007-11-27 Whirlpool Patents Company Multifunctioning method utilizing a two phase non-aqueous extraction process
US20050222002A1 (en) * 2003-10-31 2005-10-06 Luckman Joel A Method for a semi-aqueous wash process
US7513004B2 (en) * 2003-10-31 2009-04-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luid recovery in a semi-aqueous wash process
US7695524B2 (en) * 2003-10-31 2010-04-13 Whirlpool Corporation Non-aqueous washing machine and methods
US20050096243A1 (en) * 2003-10-31 2005-05-05 Luckman Joel A. Fabric laundering using a select rinse fluid and wash fluids
US20050150059A1 (en) * 2003-10-31 2005-07-14 Luckman Joel A. Non-aqueous was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739891B2 (en) * 2003-10-31 2010-06-22 Whirlpool Corporation Fabric laundering apparatus adapted for using a select rinse fluid
US20050096242A1 (en) * 2003-10-31 2005-05-05 Luckman Joel A. Method for laundering fabric with a non-aqueous working fluid using a select rinse fluid
US20050091755A1 (en) * 2003-10-31 2005-05-05 Conrad Daniel C. Non-aqueous washing machine & methods
US20050224099A1 (en) * 2004-04-13 2005-10-13 Luckman Joel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objects in an automatic cleaning appliance using an oxidizing agent
US7837741B2 (en) 2004-04-29 2010-11-23 Whirlpool Corporation Dry cleaning method
US7966684B2 (en) * 2005-05-23 2011-06-28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accelerate the drying of aqueous working fluids
US7882809B2 (en) * 2006-11-07 2011-02-08 L'air Liquide, Societe Anonyme Pour L'etude Et L'exploitation Des Procedes Georges Claude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counterflow evaporator
CN101706173A (zh) * 2009-11-11 2010-05-12 李华玉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13668538A (zh) * 2021-07-20 2021-11-19 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 流体物料输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96911A (en) * 1935-10-28 1940-04-09 Servel Inc System for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DE674460C (de) * 1937-01-20 1939-04-14 Rheinmetall Borsig Akt Ges Einrichtung zum Austreiben des Kaeltemittels von fortlaufend arbeitenden Absorptionskaeltemaschinen
US2729952A (en) * 1952-07-11 1956-01-10 Servel Inc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3323323A (en) * 1965-10-22 1967-06-06 Whirlpool Co Absorption generator
US3483710A (en) * 1968-06-13 1969-12-16 Crane Co Cascad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US3990263A (en) * 1974-03-18 1976-11-09 Emmanuil Gershkovich Ainbinder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 installation
US4018583A (en) * 1975-07-28 1977-04-19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heat recovery system
US4477396A (en) * 1980-08-13 1984-10-16 Battelle Development Corp. Countercurrent flow absorber and desorber
US4531374A (en) * 1981-03-24 1985-07-30 Georg Alefeld Multi-stage apparatus having working-fluid and absorption cycles,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JPS60103274A (ja) * 1983-11-09 1985-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凝縮装置
US4542628A (en) * 1984-11-13 1985-09-2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Coupled dual loop absorption heat pump
US4732008A (en) * 1986-11-24 1988-03-2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Triple effect absorption chiller utilizing two refrigeration circuits
US4921515A (en) * 1988-10-20 1990-05-01 Kim Dao Advanced regenerativ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cycles
US5097676A (en) * 1990-10-24 1992-03-24 Erickson Donald C Vapor exchange duplex GAX absorption cy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0981B (zh) * 2008-05-08 2010-10-06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9315700D1 (de) 1998-01-22
US5284029A (en) 1994-02-08
KR950703136A (ko) 1995-08-23
KR100368180B1 (ko) 2003-03-26
CN1100241C (zh) 2003-01-29
EP0659258B1 (en) 1997-12-10
JPH08501382A (ja) 1996-02-13
US5284029B1 (en) 1996-05-14
WO1994007093A1 (en) 1994-03-31
CA2144653C (en) 2004-11-16
JP3193720B2 (ja) 2001-07-30
ATE161086T1 (de) 1997-12-15
CA2144653A1 (en) 1994-03-31
DE69315700T2 (de) 1998-07-16
EP0659258A1 (en) 1995-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41C (zh) 三效吸收式热交换器
US4467623A (en) Counterflow absorber for a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227492C (zh) 一种吸收式空调主体
EP0057694A1 (en) OPEN CYCLE THERMAL GENERATOR SYSTEM.
CN2773566Y (zh) 气液固循环喷淋式多效吸收式热能制冷机
JPH08105669A (ja) 吸収冷凍機用再生器
CN106016839A (zh) 吸收式热泵及其发生器和循环方法
CN106091489A (zh) 立式双降膜换热器及吸收式热泵
CN201093905Y (zh) 一种无机热管喷淋式蒸发器
CN100383477C (zh) 直接制取蒸汽的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US5426955A (e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dditive separation method
CN1217053A (zh) 发生器-吸收器-换热传热装置和方法及其在热泵中的应用
CN206113392U (zh) 吸收式热泵及其吸收器
US5557946A (en) Absorption type heat pump
CN106091477B (zh) 吸收式热泵及其冷凝器和方法
CN1164008A (zh) 吸收式冷热水机的高温再生器及其吸收式冷热水机
CN203715316U (zh) 海水淡化装置和海水淡化系统
CN105987544A (zh) 吸收式热泵及其蒸发器和方法
CN100424444C (zh) 气液固循环喷淋式多效吸收式热能制冷系统
CN221815323U (zh) 一种导热油双效蒸发器
CN218944386U (zh) 一种蒸发浓缩系统
CN2350711Y (zh) 热管式取热器
CN217715521U (zh) 一种具有u型管的发生器
CN220078666U (zh) 余热回收及废水处理系统
JPS6314293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AS TECHNOLOGY ACADEM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GAS RESEARCH INSTITUTE INC.

Effective date: 200606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60630

Address after: Illinois

Patentee after: Gas Technology Institute

Address before: Illinois

Patentee before: Gas Research Ins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3091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