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92442B - 空气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92442B
CN108592442B CN201810598926.3A CN201810598926A CN108592442B CN 108592442 B CN108592442 B CN 108592442B CN 201810598926 A CN201810598926 A CN 201810598926A CN 108592442 B CN108592442 B CN 1085924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line
heat exchange
component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989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92442A (zh
Inventor
彭光前
李啸宇
车雯
吴俊鸿
王现林
于博
廖敏
连彩云
田雅颂
翟振坤
梁之琦
周金声
孙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105989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924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92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92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92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92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2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between evaporator and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该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部件、第二换热部件、节流元件、流体驱动部件、导热座,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的第一管路的一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的第一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还具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与所述导热座的一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载冷剂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管道连接。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空气调节系统,能够有利于在大范围空间内对导热座进行灵活布置。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室内机一般设置为一个,当空间较大时,单个的室内机难以满足整个房间的制冷制热需求,因此,在一般的居家环境中,往往在客厅、各个卧式都针对性地设置一组空调器,这无疑给用户增加了相当大的购机成本,进一步的,即便是在各个起居空间中分别设置室内机,由于空调器室内机在起居空间内的设置位置相对固定(如壁挂方式),也即室内机安装后位置几乎不能改变,这必然导致在整个起居空间内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果不同,导致起居空间的冷热均匀性较差,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针对不同体质的用户,其对于冷热的需求存在差异,若采用同一个室内机进行制冷制热,则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这种情况尤其针对空间较大的办公场所),基于前述问题,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能够有利于在大范围空间内对导热座进行灵活布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部件、第二换热部件、节流元件、流体驱动部件、导热座,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的第一管路的一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的第一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还具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与所述导热座一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载冷剂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管道连接,或,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的第一管路的一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的第一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还具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与所述导热座一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载冷剂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管道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热座设有多组,多组所述导热座并联地管道连接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
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散热末端装置,所述散热末端装置可选择地与所述导热座接触连接,以保证当所述散热末端装置放置于所述导热座上后,所述散热末端装置能够吸收所述导热座中的热量或者冷量。
优选地,所述散热末端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导热部件、散热部件,所述导热部件具有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外露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散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导热部件上,当所述导热部件吸收外部传来的冷量或者热量时,所述冷量或热量将被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中。
优选地,所述散热末端装置还包括强化传热元件,所述强化传热元件处于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散热部件之间,当所述导热部件吸收外部传来的冷量或者热量时,所述冷量或热量将被所述强化传热元件强化后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中。
优选地,所述强化传热元件为热电片或热管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在运转时能够迫使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内,气流经由所述散热部件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控制模块部件,所述控制模块部件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风机组件的启停。
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分集水器,所述分集水器设置于所述导热座与第一换热部件之间的管路上,和/或,所述分集水器设置于所述导热座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之间的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载冷剂换向部件,所述载冷剂换向部件能够在保证所述流体驱动部件驱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以使载冷剂在所述第二管路、导热座中的流向能够发生正反向的转换。
优选地,所述载冷剂换向部件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一口、第二口,所述第二控制阀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三口、第四口,所述第三控制阀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五口、第六口,所述第四控制阀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七口、第八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七口汇集于所述第四控制阀与所述导热座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口与所述第五口汇集于所述第三控制阀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口与所述第八口汇集于所述第四控制阀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口与所述第六口汇集于所述第三控制阀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之间的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导热座具有底壁及顶壁,所述底壁与顶壁之间的导热座的内部空间中设有第三管路。
优选地,所述底壁的材料为隔热材料,和/或,所述顶壁的材料为高导热材料。
优选地,所述内部空间中设有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裹附于所述第三管路的外周壁上。
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上,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上,以能够可选择地使所述第一换热部件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贯通,或,使所述第二换热部件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贯通。
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部件,所述第三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并联。
优选地,并联的所述第三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形成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所述节流元件为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制冷剂在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部件、节流元件、第二换热部件、压缩机中依次形成闭式循环,实现空气调节的基本布局,而所述的导热座则布设在室内侧空间内,由于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载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作用,将所述制冷剂的冷量或者热量转移到所述导热座中,在所述导热座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之间设置一进多出的阀体,和/或,在所述导热座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之间设置一进多出的阀体将可以布设更多组的所述导热座,由此,可以实现多组导热座在室内大范围空间内的多点布置,从而保证了导热座布置的灵活多变性,这与现有技术中的单个室内机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对同一空间内的不同位置进行差异化制冷或者制热,满足不同用户的制热制冷需求;或者对同一空间内的不同位置的热量或者冷量进行均一控制,实现空间温度的均匀一致性。由于根据该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热座可以设置多组,从而使单个的导热座的外形尺寸设计的相对现有的空调内机尺寸小很多,因此,布置安装的可选择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散热末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制冷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制热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空气调节系统制冷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9为图7的空气调节系统制热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空气调节系统制冷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空气调节系统制热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空气调节系统制冷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空气调节系统制热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11、导热部件;111、接触面;12、强化传热元件;13、散热部件;14、进风口;15、出风口;16、风机组件;17、控制模块部件;21、压缩机;22、第一换热部件;221、第一管路;222、第二管路;23、第二换热部件;24、节流元件;25、第三换热部件;4、流体驱动部件;5、导热座;51、第三管路;6、分集水器;71、第一控制阀;711、第一口;712、第二口;72、第二控制阀;721、第三口;722、第四口;73、第三控制阀;731、第五口;732、第六口;74、第四控制阀;741、第七口;742、第八口;8、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1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压缩机21、第一换热部件22、第二换热部件23、节流元件24、流体驱动部件4、导热座5,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的第一管路221的一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的第一管路22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节流元件24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还具有第二管路222,所述第二管路222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与所述导热座5一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路221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222中的载冷剂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座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222管道连接,或,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的第一管路221的一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的第一管路22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节流元件24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还具有第二管路222,所述第二管路222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与所述导热座5一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路221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222中的载冷剂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座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222管道连接。前述的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用于对所述第二管路222及导热座5中的载冷剂进行驱动,使所述载冷剂(可以为水或其他的载冷介质)能够在系统中形成闭路循环,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优选为液体泵。该技术方案制冷剂在所述压缩机21、第一换热部件22、节流元件24、第二换热部件23、压缩机21中依次形成闭式循环,实现空气调节的基本布局,而所述的导热座5则布设在室内侧空间内,由于所述第一管路221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222中的载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作用,将所述制冷剂的冷量或者热量转移到所述导热座5中,当然,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导通时与前述原理类似,只是在制冷与制暖的作用存在不同,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调整所述导热座5的相应连通管路的长度,实现所述导热座5在空间位置上的灵活布置。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导热座5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之间设置一进多出的阀体,和/或,在所述导热座5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之间设置一进多出的阀体将可以布设多组的所述导热座5,如三组、五组等,多组的所述导热座5之间并联地管道连接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与所述第二管路222之间,由此,可以实现多组导热座5在室内大范围空间内的多点布置,从而保证了导热座5布置的灵活多变性,这与现有技术中的单个室内机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对同一空间内的不同位置进行差异化制冷或者制热,满足不同用户的制热制冷需求;或者对同一空间内的不同位置的热量或者冷量进行均一控制,实现空间温度的均匀一致性。由于根据该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热座5可以设置多组,从而使单个的导热座5的外形尺寸设计的相对现有的空调内机尺寸小很多,因此,布置安装的可选择性更强,比如,可以将所述导热座5安装在如桌上、墙上、地上等,亦可以采用明装或暗装方式。
前述一进多出的阀体的可以采用最简易的类似于分水水管的结构型式,但考虑到产品的一致性以及系统流体控制的方便性,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分集水器6,所述分集水器6设置于所述导热座5与第一换热部件22之间的管路上,和/或,所述分集水器6设置于所述导热座5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之间的管路上。此时,由于采用了标准产品类型的分集水器6,使增加或者减少所述导热座5的组数更加方便,具体的,在需要减少所述导热座5时,仅需要封闭对应的分集水器6的相应进口或者出口即可,在需要增加所述导热座5时,仅需要拼接安装相应数量的分集水器6即可。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所述导热座5作为室内空调温度调节的直接散热端当然是可行的,但是,由于所述导热座5的散热面积相对较小,这样将导致其散发的热量或者冷量不足,也即制冷或者制热性能偏低,因此,基于此项问题,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散热末端装置,所述散热末端装置可选择地与所述导热座5接触连接,以保证当所述散热末端装置放置于所述导热座5上后,所述散热末端装置能够吸收所述导热座5中的热量或者冷量。更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末端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导热部件11、散热部件13,所述导热部件11具有接触面111,所述接触面111外露于所述壳体1的一侧,所述散热部件13设置于所述导热部件11上,当所述导热部件11吸收外部传来的冷量或者热量时,所述冷量或热量将被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13中。该技术方案中,由于所述散热末端装置中具有散热部件13,其在散热面积方面将远远高于所述导热座5本身的散热面积,因此,这能够进一步提升所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制冷或者制热性能。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座5可以做成筒状,此时有利于所述散热末端装置的接触部位相应设置为匹配的形状,这使所述散热末端装置与所述导热座5的接触连接更加可靠,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热座5与散热末端装置也可以做成相匹配的其他形状。
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散热末端装置的热量或者冷量,优选地,所述散热末端装置还包括强化传热元件12,所述强化传热元件12处于所述导热部件11与所述散热部件13之间,当所述导热部件11吸收外部传来的冷量或者热量时,所述冷量或热量将被所述强化传热元件12强化后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13中。所述强化传热元件12可以采用各种能够强化热量的元件,热电片或热管,其中的热管能够利用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这显然能够加强所述散热末端装置的传热效率;而热电片作为一种利用了塞贝克效应的元件,在其通电时,也能够进一步加强所述散热末端装置的传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在采用所述热电片时,根据选型需求配套相应的电源部件即可。
为进一步提升所述散热末端装置的散热效率,优选地,所述壳体1具有进风口14、出风口15,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风机组件16,所述风机组件16在运转时能够迫使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14进入所述壳体1内,气流经由所述散热部件13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所述出风口15排出所述壳体1。此时,风机组件16在运转时,将使所述散热部件13与外部空气更加充分的换热。可以理解的是,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16包括驱动电机以及连接于其动力输出端的扇片,所述电机可以采用支架架设于所述壳体1内,也可以直接与壳体1连接。
为了便于对所述风机组件16的控制,以及当所述强化传热元件12为热电片时,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控制模块部件17,所述控制模块部件17与所述风机组件16,和/或,热电片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风机组件16的启停。
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载冷剂换向部件,所述载冷剂换向部件能够在保证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驱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以使载冷剂在所述第二管路222、导热座5中的流向能够发生正反向的转换。此技术方案特征适用于空气调节系统具备制冷制热双重功能的工况,更进一步地,当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为制热工况时,假定载冷剂的流动为正方向,此时,对应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则为负方向,此时可以保证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中的传热效果更好;同样道理,当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为制冷工况时,则载冷剂的流动为负方向,此时,可适应性地调整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则为正方向,从而保证在制冷或者制热情况下都能保证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中的传热效果。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与所述载冷剂换向部件之间可通过软管连接,以方便各部件之间位置的灵活布置。
优选地,所述载冷剂换向部件包括第一控制阀71、第二控制阀72、第三控制阀73、第四控制阀74,所述第一控制阀71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一口711、第二口712,所述第二控制阀72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三口721、第四口722,所述第三控制阀73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五口731、第六口732,所述第四控制阀74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七口741、第八口742,所述第一口711与所述第七口741汇集于所述第四控制阀74与所述导热座5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口712与所述第五口731汇集于所述第三控制阀73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口721与所述第八口742汇集于所述第四控制阀74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口722与所述第六口732汇集于所述第三控制阀73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之间的管路上。前述各管路上的连接管,优选采用液压软管,这有利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在空间上的灵活布局。
优选地,所述导热座5具有底壁及顶壁,所述底壁与顶壁之间的导热座5的内部空间中设有第三管路51,所述底壁的材料为隔热材料,和/或,所述顶壁的材料为高导热材料,更进一步的,所述内部空间中设有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裹附于所述第三管路51的外周壁上,前述的隔热材料例如可以为海绵、泡沫等单种物质或多种物质复合材料,高导热材料例如可以为铝、铜、石墨等导热系数高的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导热介质可以为石墨粉末、散热膏、铝、铜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该技术方案对所述的导热座5的壳体材料以及内部填充进行了优化处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所述散热末端装置的制冷制热性能。
为了实现对所述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简化,同时保证所述空调系统能够具备制冷或者制热的双重工况,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换向阀8,所述换向阀8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与所述压缩机21之间的管路上,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与所述压缩机21之间的管路上,以能够可选择地使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与所述压缩机21之间的管路贯通,或,使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与所述压缩机21之间的管路贯通。所述的换向阀8可以为四通环向阀,此时,由于采用了所述的换向阀8,从而使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在结构布局上更加简单、紧凑,采用一套系统部件,可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制冷需求或者制热需求。
优选地,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部件25,所述第三换热部件25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并联,该技术方案中的第三换热部件25的作用更加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室内蒸发器或者冷凝器的作用,也即更加类似于目前常见的空调器室内机。此时,并联的所述第三换热部件25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形成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所述节流元件24为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上。所述节流元件24能够分别针对性的调节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或第三换热部件25中的制冷剂的温度,使所述空气调节系统的温度调节更加多样化,这也有利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的耗能最小化。
为了更加清楚的表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具体实现原理,现分别以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空气调节系统在制冷工况或者制热工况下结合制冷剂或者载冷剂的流动进行具体阐述。
如图5给出了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散热末端装置未示出)的制冷工况下的工作原理,具体地,此时的换向阀8采用四通换向阀,控制四通换向阀将压缩机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部件25导通,此时制冷剂经由第三换热部件25、节流元件24流通到并联的第一换热部件22、第三换热部件25,最终汇总回流至所述压缩机21,完成一次制冷剂的循环,此过程中不难理解的是,此时的第二换热部件23的作用类似于传统空气调节系统中的室外机(冷凝器),所述第三换热部件25的作用则类似于传统空气调节系统中的室内机(蒸发器),以图5中的制冷剂的流向为准,此时,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管路221中以顺时针的方向流动;与此同时,所述第三控制阀73、第四控制阀74开启,第一控制阀71、第二控制阀72关闭,流体驱动部件4运行,载冷剂在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的驱动作用下,依次流经流体驱动部件4、第四控制阀74、分集水器6、导热座5、分集水器6、第二管路222(第一换热部件22)、第三控制阀73,最终回到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中,完成一次载冷剂的循环。需要强调的是,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中的第一管路221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二管路222中的载冷剂的流向相逆,这有利于制冷剂与载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中的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该系统,通过第一换热部件22将第一管路221中的冷量转移到第二管路222中,从而使载冷剂的冷量得到提升,并通过第三管路51与散热末端装置进行再次换热,实现最终通过所述散热末端装置对环境的制冷作用。
如图6给出了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散热末端装置未示出)的制热工况下的工作原理,具体地,控制四通换向阀将压缩机21的制冷剂出口与并联的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第三换热部件25导通,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第三换热部件25的出口处汇总后经由所述节流元件24、第二换热部件23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21中,完成一次制冷剂的循环,以图6中的制冷剂的流向为准,此时,制冷剂在所述第一管路221中以逆时针的方向流动;与此同时,所述第三控制阀73、第四控制阀74关闭,第一控制阀71、第二控制阀72开启,流体驱动部件4运行,载冷剂在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的驱动作用下,依次流经流体驱动部件4、第二控制阀72、第二管路222(第一换热部件22)、分集水器6、导热座5、分集水器6、第一控制阀71,最终回到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中,完成一次载冷剂的循环。需要强调的是,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中的第一管路221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二管路222中的载冷剂的流向相逆,这有利于制冷剂与载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中的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该系统,通过第一换热部件22将第一管路221中的热量转移到第二管路222中,从而使载冷剂的热量得到提升,并通过第三管路51与散热末端装置进行再次换热,实现最终通过所述散热末端装置对环境的制热作用。
图7至15中示出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散热末端装置均未示出)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工作原理较为相近,但存在部分区别,具体的,如,图7至9中,将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及相应的载冷剂换向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222的另一端,同时在第一控制阀71、第二控制阀72、第三控制阀73、第四控制阀74及换向阀8的控制规则上进行调整,以实现所述第一管路221中的制冷剂与第二管路222中的载冷剂流向相逆,具体的,在制冷工况下,换向阀8将压缩机2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导通,第一控制阀71与第二控制阀72开启、第三控制阀73与第四控制阀74关闭;在制热工况下,换向阀8将压缩机21的制冷剂出口与并联的第一换热部件22、第三换热部件25导通,第一控制阀71与第二控制阀72关闭、第三控制阀73与第四控制阀74开启。
图10至15中,所述节流元件24设置为两组,在并联的第一换热部件22、第三换热部件25的支路中分别设置一组所述的节流元件24,这能够保证对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第三换热部件25的温度的针对性单独控制,有利于根据制冷制热需求的不同进行区别化温度设置,其具体的系统工作原理与前述较为类似,此处不在赘言。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21)、第一换热部件(22)、第二换热部件(23)、节流元件(24)、流体驱动部件(4)、导热座(5),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的第一管路(221)的一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的第一管路(22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节流元件(24)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还具有第二管路(222),所述第二管路(222)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与所述导热座(5)一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路(221)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222)中的载冷剂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座(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222)管道连接,或,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的第一管路(221)的一端管道连接,所述压缩机(2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的第一管路(22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节流元件(24)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还具有第二管路(222),所述第二管路(222)的一端通过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与所述导热座(5)一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路(221)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管路(222)中的载冷剂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座(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222)管道连接;还包括散热末端装置,所述散热末端装置可选择地与所述导热座(5)接触连接,以保证当所述散热末端装置放置于所述导热座(5)上后,所述散热末端装置能够吸收所述导热座(5)中的热量或者冷量;所述散热末端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导热部件(11)、散热部件(13),所述导热部件(11)具有接触面(111),所述接触面(111)外露于所述壳体(1)的一侧,所述散热部件(13)设置于所述导热部件(11)上,当所述导热部件(11)吸收外部传来的冷量或热量时,所述冷量或热量将被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13)中;所述散热末端装置还包括强化传热元件(12),所述强化传热元件(12)处于所述导热部件(11)与所述散热部件(13)之间,当所述导热部件(11)吸收外部传来的冷量或者热量时,所述冷量或热量将被所述强化传热元件(12)强化后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13)中;所述导热座(5)具有底壁及顶壁,所述底壁与顶壁之间的导热座(5)的内部空间中设有第三管路(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座(5)设有多组,多组所述导热座(5)并联地管道连接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与所述第二管路(22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传热元件(12)为热电片或热管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进风口(14)、出风口(15),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风机组件(16),所述风机组件(16)在运转时能够迫使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14)进入所述壳体(1)内,气流经由所述散热部件(13)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所述出风口(15)排出所述壳体(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控制模块部件(17),所述控制模块部件(17)与所述风机组件(16)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风机组件(16)的启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集水器(6),所述分集水器(6)设置于所述导热座(5)与第一换热部件(22)之间的管路上,和/或,所述分集水器(6)设置于所述导热座(5)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之间的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载冷剂换向部件,所述载冷剂换向部件能够在保证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驱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以使载冷剂在所述第二管路(222)、导热座(5)中的流向能够发生正反向的转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冷剂换向部件包括第一控制阀(71)、第二控制阀(72)、第三控制阀(73)、第四控制阀(74),所述第一控制阀(71)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一口(711)、第二口(712),所述第二控制阀(72)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三口(721)、第四口(722),所述第三控制阀(73)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五口(731)、第六口(732),所述第四控制阀(74)具有彼此可选择贯通的第七口(741)、第八口(742),所述第一口(711)与所述第七口(741)汇集于所述第四控制阀(74)与所述导热座(5)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口(712)与所述第五口(731)汇集于所述第三控制阀(73)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口(721)与所述第八口(742)汇集于所述第四控制阀(74)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4)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口(722)与所述第六口(732)汇集于所述第三控制阀(73)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之间的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材料为隔热材料,和/或,所述顶壁的材料为高导热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空间中设有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裹附于所述第三管路(51)的外周壁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向阀(8),所述换向阀(8)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与所述压缩机(21)之间的管路上,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与所述压缩机(21)之间的管路上,以能够可选择地使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与所述压缩机(21)之间的管路贯通,或,使所述第二换热部件(23)与所述压缩机(21)之间的管路贯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换热部件(25),所述第三换热部件(25)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并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并联的所述第三换热部件(25)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2)形成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所述节流元件(24)为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上。
CN201810598926.3A 2018-06-12 2018-06-12 空气调节系统 Active CN1085924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98926.3A CN108592442B (zh) 2018-06-12 2018-06-12 空气调节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98926.3A CN108592442B (zh) 2018-06-12 2018-06-12 空气调节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92442A CN108592442A (zh) 2018-09-28
CN108592442B true CN108592442B (zh) 2023-07-04

Family

ID=63623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98926.3A Active CN108592442B (zh) 2018-06-12 2018-06-12 空气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924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4512B (zh) * 2019-01-09 2021-09-21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78237A1 (en) * 2008-04-30 2011-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214854A (zh) * 2013-09-10 2014-12-1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一体化机房空调系统
CN105444452A (zh) * 2015-12-03 2016-03-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6091193A (zh) * 2016-06-20 2016-11-09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开源水机系统
CN106766294A (zh) * 2016-12-07 2017-05-31 同济大学 热管多联式空调机组
CN208282442U (zh) * 2018-06-12 2018-1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78237A1 (en) * 2008-04-30 2011-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214854A (zh) * 2013-09-10 2014-12-1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一体化机房空调系统
CN105444452A (zh) * 2015-12-03 2016-03-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6091193A (zh) * 2016-06-20 2016-11-09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开源水机系统
CN106766294A (zh) * 2016-12-07 2017-05-31 同济大学 热管多联式空调机组
CN208282442U (zh) * 2018-06-12 2018-1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92442A (zh) 2018-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37144U (zh) 空调室外机
CN105737439B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和热电过冷装置的空调系统
AU2005258416A1 (en)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CN105190188B (zh) 模块化液基加热和冷却系统
CN203704150U (zh) 一种双系统节能的机柜散热空调
CN203432016U (zh) 台式便携半导体制冷空调
CN105805873A (zh) 一种新型节能半导体空气调节模组
CN206207598U (zh) 空调器
CN108592442B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205783400U (zh) 空调室外机的散热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106585318B (zh) 电动车的电池冷却系统
CN100489408C (zh) 多功能空调系统
CN106051955A (zh) 空调室外机的散热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208282442U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103162394B (zh) 具有储能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4841176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9780912B (zh) 一种能源站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3310105A (zh) 一种制冷-制热多温区间综合供水系统及方法
CN103476220A (zh) 节能机柜空调器
CN216347154U (zh) 一种内外双循环半导体冷藏暖藏箱
KR101433173B1 (ko) 열전모듈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CN206003928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双循环环境温度控制装置
CN205332409U (zh) 一种冷水板散热系统和空调制冷系统一体装置
CN218242000U (zh) 一种电池控温装置及电力设备
RU2289760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хлаждения и нагрева воздуха в замкнутом объем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